空气占据空间吗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5
2023年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8篇)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1《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生疏又难于理解。
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需让学生通过详细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试验,去体会、去探究发觉问题,提出问题。
再集体探讨、沟通、开展探究活动,最终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育学生动手试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改变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试验来验证。
在试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洁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试验是在老师的演示试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觉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然后拓展学问,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最终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日所学习的学问帮助乌鸦喝到水。
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育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学问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敏捷的运用学问体验到胜利的味道。
学会将所学的学问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相识到学问的价值,增加了学习的欲,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课后学校的领导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晰,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主动活跃。
不过也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当留意细微环节。
在学生操作试验中,应当讲明试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索和回答时间,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
最终领导对我的工作做了确定,让作为新老师的我起先对以后的教学充溢信念。
《空气占据空间吗》知识清单一、空气的存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气似乎无处不在,但又常常被我们忽略。
我们呼吸着空气,感受着风的吹拂,却很少去思考空气的本质和特性。
其实,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主要成分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
我们看不见空气,但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证明它的存在。
比如,风吹动树叶,旗子飘扬,这都是空气流动的表现。
将一个杯子倒扣在水中,水无法充满整个杯子,这是因为杯子里有空气占据了空间。
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为了更直观地理解空气占据空间,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
实验一:“纸团不湿”准备一个杯子和一个纸团。
将纸团紧紧地塞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在水中。
拿出杯子,会发现纸团没有被打湿。
这是因为杯子里的空气占据了空间,阻止了水进入杯子,从而保护了纸团。
实验二:“会吹泡泡的瓶子”准备一个矿泉水瓶、一个吸管、一个水槽和一些洗洁精水。
在瓶子里装入一些水,然后在瓶口插入吸管,用橡皮泥将瓶口密封。
将瓶子放入水槽中,往吸管里吹气,会看到瓶子里冒出许多泡泡。
这是因为吹入的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把水挤了出来,形成了泡泡。
实验三:“气球的秘密”将一个气球吹起来,然后用手捏住气球口。
可以感觉到气球里面有一股力量在向外冲,这就是空气占据空间所产生的压力。
如果松开手,气球里的空气会迅速跑出来,这也证明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空气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具有物质的属性,也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由无数微小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当一个容器中充满空气时,空气分子会充满整个容器的空间,并对容器的内壁产生压力。
如果要将其他物质放入这个容器,就需要把空气排挤出去,或者压缩空气,为其他物质腾出空间。
四、生活中的例子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例如,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轮胎会逐渐鼓起来,这是因为不断打入的空气占据了轮胎内部的空间。
游泳时,潜入水中会感觉到水对耳朵的压力,这是因为水占据了原本空气所在的空间。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教学反思1、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教学反思本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探讨而展开的,空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
因此这堂课正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问,整堂课学生都表现出了比较大的热情,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
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慢慢引导下完成的,老师应作到循循善诱,从学生的原有思维出发,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探索到正确的实验方法。
老师的职责和使命是做一个摆渡者,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
第二个实验要求学生自己来探究,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操作整个过程,以及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让学生慢慢脱离老师的指导,学会独立的探究和实验。
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必须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即使自己的探索失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他们懂得了探究的过程是漫长和艰苦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任何科学结论的得出都要经历很多失败,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思考“压缩空气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
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比较精心的设计了每一个细节,甚至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我都试图预设,希望学生按照我设计的思维模式开展学习。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的原理空气是由气体分子组成的物质,因此它占据空间的原理可以通过分子运动理论来解释。
以下是基于分子运动理论的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的详细解释。
在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气体分子的特性。
气体分子具有高度的运动性,自由移动并不断碰撞彼此以及周围的物体。
这种分子间的碰撞和运动导致气体分子扩散到占据所有可用的空间。
根据理想气体模型中的分子运动理论,气体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只有在碰撞的瞬间才会产生瞬时的排斥力。
这意味着气体分子可以在任何给定的时间点和空间内运动自由。
此外,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温度成正比,高温下的气体分子具有更高的速度。
这种高速度的运动使得气体分子能够弥散到占据整个容器的空间内。
空气由多种气体分子组成,其中包括主要成分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以及少量的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和氩气等。
这些气体分子在空气中以高速运动,并不断地自由碰撞以及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当一个容器中加入空气时,其中的气体分子会迅速弥散到整个容器内。
这是因为气体分子的高速运动以及无定形排列使得它们能够占据最大的可用空间。
气体分子沿着容器内壁面运动,并且由于有无数的碰撞,它们能够填满整个容器的体积。
气体分子能够占据空间的另一个原理是分子之间的排斥作用。
气体分子在碰撞瞬间会互相排斥,这使得它们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充分占据容器内的所有可用空间。
当气体分子占据容器的不同部位时,它们之间的碰撞和相互作用会导致气体的扩散。
此外,理想气体模型还假设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的,即碰撞之后能量和动量守恒。
这种碰撞的特性能够使得气体分子在容器内弥散,并且填满整个空间。
即使是在局部区域,气体分子的高速运动也能够导致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填满所有可用的空间。
综上所述,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的原理可以通过分子运动理论解释。
空气由气体分子组成,这些分子自由运动并不断碰撞以及相互作用。
这种高速运动和碰撞使得气体分子能够充分占据给定容器中的所有可用空间,从而空气能够占据空间。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改变,压缩空气有弹性。
2.会用实验证实空气占据空间和发现压缩空气有弹性;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探究意识。
4.感受压缩空气的用途。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探究空气占据空间;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学习难点: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提问:大家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来讲一讲?2.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3.师举例:(展示图片)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随后老师倒掉水,问:现在杯中有什么?(空气)4.设问:空气,它是否像水、石子那样占据空间呢?二、初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1.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才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呢?同学们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验证一下吗?2.初步验证:“大力士”都吹不大的气球。
事先准备:将气球放入瓶中,并用气球嘴套住瓶口,挑一名身体高大强壮的男生用力吹瓶中的气球。
其他学生观察并思考。
三、二次探究,自主实验1.实验—“纸的奇遇”师:我能让纸放到水里不湿。
你们信吗?小结:这种现象说明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
2.“流不下去的水”—“漏斗”变“漏堵”事先准备:将漏斗插入小口瓶,用橡皮泥封住小口瓶。
(1)预测:水会漏下去吗?为什么?(2)演示实验:快速向漏斗里倒水。
(3)小组讨论:水漏下去了吗?为什么?(4)实验失败反思:为什么水漏下去了?(密封不严实,倒水的速度慢了。
)四、再次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1.师出示注射器,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
2.PPT展示实验要求。
3.分组实验,并记录现象。
4.小组汇报:空气可以被压缩吗?你还有什么发现?五、学以致用,压缩空气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1.出示:充足了气的球,我们再用打气筒能向里面打些气吗?它会继续增大吗?里面的空气会怎样?2.其实,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必备知识点第16 课空气占据空间吗1、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2、感觉空气的存在:扇扇子能感觉空气的流动,用塑料袋能够收集空气等。
3、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现象有:吹气球,打气筒打气,喷水枪,庆典气模,打针,潜水艇上升,空气减震器,救生圈。
4、进不去的水实验现象:水不容易流进瓶内。
原因:空气占据瓶内空间,阻碍了水的流动。
分析:松动瓶塞,可以让水快速流入。
结论: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5、压杯入水实验:现象:把杯底有纸团的杯子倒扣压入水中一会,然后竖直取出杯子,发现纸团没有湿。
原因: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导致水无法进入杯中,所以纸团没有打湿。
6、吹不大的气球实验现象:用力吹套在瓶口的气球,吹不大。
在瓶底扎一个孔之后,气球可以吹大。
原因:瓶内的空气阻碍了气球的膨胀。
基础达标及参考答案:(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 ”。
①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占据空间。
(√)②占据空间其实就是挤占空间和防止空间被挤占。
(√)③空气充满各处,但土壤里没有空气。
(×)④通过球针一直往倒扣在水里的塑料杯中打气,最后会看到气泡从塑料杯中冒出来。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下列物体中肯定有空气的是( A )。
A.土块B.铁块C.玻璃球②堵住注射器的出气孔,活塞就难往前推了,是因为( B )。
A.空气能被压缩B.空气占据了注射器内的空间C.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③关于空气占据空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有空气的地方,就有空间被空气占据着B.很容易就能往一个空杯子里倒满水,说明空气有时候不占据空间C.一个瘪的气球能被吹得鼓起来,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气球里面的空间①这个实验要探究的主题是(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②杯子里除了纸团,还有(空气)。
③进行图a操作时,杯口要朝(下)。
④操作到图c时,杯底的纸团(不会)(填“会”或“不会”)湿。
⑤如果在进行图b操作时倾斜了杯子,水(会)(填“会”或“不会”)进入杯子。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课件,课件的基本模式有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
写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课件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一、空气占据空间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第1单元认识空气1.空气占据空间吗1.还能往盒里放粉笔吗?还能往杯里倒水吗?为什么?【解答】一盒装满粉笔的粉笔盒里无法继续放入粉笔,这是因为粉笔盒的空间被粉笔占满,想要放入新粉笔,只能将原有的粉笔拿出来一部分,腾出空间。
同理,一杯装满水的杯子,再往里面倒水,杯子里面的水就会被挤得溢出来。
结论:占据空间,就是新物质排挤原来的物质。
2.水会漏下去吗?【解答】实验现象:漏斗里的水留在漏斗里,并没有漏入玻璃瓶中。
实验分析:空的玻璃瓶装满了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瓶口被橡皮泥封住后,只有漏斗口可以进出空气,当快速向漏斗里倒入水后,由于空气占据一定空间,漏斗里的水无法进入玻璃瓶中,因此水被空气“托”在了漏斗里。
实验结论:漏斗里的水没有漏下去,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3.纸团会不会湿?【解答】实验现象:(1)水不能全部进入杯中。
(2)取出杯底的纸巾,纸巾没有被水浸湿。
实验分析:在杯底放上纸巾后,杯子里其余部分被空气占据着。
当杯子竖直地向下扣入水中时,纸巾和水之间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杯底的纸巾没有接触到水,因此没有被水浸湿。
实验结论:杯底的纸团没有湿,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4.气球吹得大吗?实验现象: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将气球吹得圆鼓鼓的。
实验结论:气球无法吹得很大,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5.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说说你的发现。
【解答】实验现象:(1)推动活塞时,活塞会向下移动,注射器中的海绵(或泡沫)会被压扁一些;松手后,活塞会慢慢向上方移动(被空气顶回)。
(2)用大一点儿的力推动活塞,活塞会进一步向下移动,同时注射器中的海绵(或泡沫)会被压得更扁一些;松手后,活塞会迅速向上方移动。
实验分析:注射器中充满了空气,当推动活塞时,由于注射器口被橡皮堵住,空气无法逃出,因此空气被压缩了,体积变小,由于空气的压力,注射器里的海绵(或泡沫)被压扁了一些。
当松手后,由于压缩空气有弹性,因此空气恢复了原来的体积,活塞也被空气顶了起来,注射器里的海绵(或泡沫)也恢复了原样。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案例课前慎思:一、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课是新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六课。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概念,知道表示体积的单位是毫升。
学生学习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比水轻。
易流动等)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并与水进行了初步的比较。
在此基础上,本课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占据空间其实就是挤占空间或防止被挤占,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的,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
探究的方法是不断地对比观察和从实验中获取证据。
这一课仍是水和空气的比较活动,不过比较的重心已从性质的差异转向相同特征的抽象。
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教学难点是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二、教学思路:以活动承载科学概念,活动既是过程也是目的,体现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活跃的思维,动手做并动脑想;课能让学生喜欢。
三、对教材的思考和处理相对旧版,新版把水和空气放在一个单元,第5、6、7课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并把空气和水联系起来对比观察,这一课也是这样,而且内容丰富了不少。
教材上的每个实验设计有水也有空气的观察,编者是独巨匠心的。
但是觉得似乎活动较多了,两大块(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是否变化)四个实验:利用空气挤出水;纸会湿吗;注射器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是否变化,除此之外还有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唯恩图的填写。
内容很多,怎样有机整合建立联系,有趣而且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1.实验改进(1)关于吹气球实验。
第一大块“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指导学生寻找证据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并能用获得的结论解释实验现象。
我发现教材上“利用空气挤出水”的实验是有一定难度,操作也不太方便,橡皮泥在压力下容易跳掉。
于是我采用了吹气球的实验,有趣且有利学生理解,并且把“纸会湿吗”的实验整合到吹气球实验中。
关于“纸会湿吗”这个实验的取舍很费我思量。
这么个经典的实验放弃了?而且我还设计了“你能让纸湿吗?”猜测——说理——验证——再思考——验证,学生是在吹气球初步建立了空气占据空间的基础上再做这个实验,思维占重头,感觉学得很透。
在这个实验中可以检验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并进一步认识“占据空间其实就是挤占空间或防止被挤占,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有点难舍,但是时间呢?如果我在吹气球中整合,一样达到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放弃呢?于是我这样设计活动,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你能把瓶子里的气球吹大吗?为什么有了洞就能吹大,没有洞就吹不大?水为什么会进来?你能让水进来更多吗?不拿掉气球你能让水从小洞中出去吗?(2)怎样把“空气占据空间和占据空间的变化”两大块联系起来?我想,气球真的吹不大吗?能!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两者是有逻辑联系的。
于是就增加了关联的演示实验:我用一个大的透明注射器把气球“吹“大了。
这个演示实验引起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咦?刚才不是吹不大吗?”激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熏陶一种思想:反思结论。
吹气球就象一根线,把各部连成有逻辑的整体。
2.、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难点的突破本课的难点是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这次解释对学生来说是一次较大的挑战,因为需要学生作出合理推理。
教科书上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希望学生从空气粒子的角度来思考。
这是物质概念的一次升华,让学生尝试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事物。
我们知道空气是由很多的微粒组成的,当空气被压缩时微粒之间的距离变小了,占据的空间就少了;当空气被拉长扩张时微粒之间的距离变大了,占据的空间就多了。
这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比较抽象。
于是,课前组织活动,我带学生游戏“走进呼啦圈”,感受挤压和扩张,形象的游戏有利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迁移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并通过学生想象、画画,课件展示多种方法突破难点。
3.、关于实验细节。
关于同样大小的力。
出于对比实验的公平性考虑,教参上提示要用同样大小的力。
但是你能控制吗?如果你做实验,你会用很小的力吗?你有用最大的力试试的念头吗?在做水的实验的时候因为压不下你只会更用力,这不影响对比实验的结果,反而更能说明问题。
如果你用力大了,你还会发现拉伸比压缩容易。
确实是这样,空气变稀薄更容易些。
所以我采用提示的方法,不强求学生一定要这样做。
水占据的空间不会变化。
由于材料的问题在拉伸时空气很容易漏进来。
正视这个问题,和学生仔细观察,多出来的是什么?再用密封良好的玻璃注射器演示。
形成尊重事实,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4.、关于“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会改变”的表述本课的教参上是这么说的: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而在下一课单元小结中是这样表述:水不易被压缩。
老师们也给我提建议:你不能说的那么绝对吧?可事实就是如此啊!我想老师首先要有相应的学科本位知识,才能居高临下,瞻前顾后把握教材,因学适教。
从我查阅的资料看是这样的:所有的分子之间都有空隙,理论上都是可以压缩的,只不过液体和固体分子间的空隙较小,因此比较不容易。
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那么外力继续作用也很难压缩。
初中部物理老师这样阐述:理论上可以,但是用生活中材料,例如用注射器水的压缩是无法测量的。
鉴于此,我想这一课中,教参上说“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是有道理的,概念有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深度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一、空气占据空间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
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小学科学三年级《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添加日期:2009-12-7 21:35:00 点击率:631 文章来源:原创设计文章上传:徐文良水槽12个、透明塑料杯12个、乒乓球12个、12个注射器、纸巾12张、记录纸12张,瘪气的篮球1个,打气筒1把,小气球12个、保鲜袋12个。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定小组:1、2、3、4号,组长,材料员、记录员。
约定:听到老师说“开始”两字才开始,做完后马上做好,告诉老师你们已经顺利完成,自主停下来,行吗?或者听到老师拍手掌就立即停下来坐好,行吗?抓空气:教室内有空气吗?(有)你能用这个尼龙袋抓一袋空气吗?来试试,抓到后高高举起你的成果。
为什么说,你这样就抓住了空气呢?(鼓起,放掉会听到声音)谈话:一位同学坐在位置上,另一个同学想坐他的位置,行吗?(不行)为什么?该同学占据了位置。
若想坐,怎么办?(另一个同学让开位置)(二)、空气占据空间1、提出问题:如果将这个塑料杯竖直地倒扣在水里,猜猜看:杯子里能进去多少水?(生:可能有一点点;一杯满的;半杯多一点;扣下去快一点,水就进不去,慢一点,水就会进去等。
)2、分组实验:将底部填上一张纸巾的透明塑料杯,竖直扣入水底。
问:那怎样判断水到底有没有进去呢?(看餐巾纸有没有湿)(请每组材料员领材料)3、检查分析:纸巾没有湿,说明什么?(水没有进去)水为什么没有进去呢?(空气占了杯子,没有出去,水就进不去)(若学生说不出,先小组交流,再引导:如将水与空气比作是刚才的两位同学,一个同学要坐到位置上,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让水进去?(斜过来,在杯底扎孔)(若学生说不出,则引导能不能在杯子底部动动脑筋)4、分组实验:用塑料杯套住乒乓球竖直扣到水底,观察乒乓球和水的位置,然后打开杯底的盖子,再观察乒乓球和水的变化,在打开盖子时同时用手或耳朵感觉一下,还有什么新发现?按学号顺序,每位同学都做一次。
——(课件提醒)(领材料:请材料员用餐巾纸和尼龙袋来换塑料小球)5、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开始,乒乓球没有浮上,后来乒乓球浮上来了;听到了空气冲出来的声音;手感受到有点凉凉的感觉。
)你是怎样理解的?(开始,杯子有空气,水进不来,乒乓球浮不起来;后来,空气从小孔中流出去,水进去了,乒乓球浮起来了。
听到空气的声音,说明声音跑出来了;手感到凉也是因为空气冲出来的原因。
)6、归纳:通过上面研究,你懂得了什么科学道理?(空气占领了杯子,水就进不去。
空气走了,水进去了。
空气会占据空间。
)7、小结:空气的这种性质,我们科学课里叫“空气占据空间”。
(板书:空气占据空间)(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1、问:空气占据的空间会发生变化吗?出示注射器,介绍构造:针管、刻度、针筒、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