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同步练习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30.50 KB
- 文档页数:10
《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认识到空气确实存在的,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它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由于组成空气的粒子间的空隙较大可以随容器的大小而变化,所以空气既可以被压缩,也可以膨胀扩张。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压缩或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能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五、材料准备教师:课件、杯子、水槽、水、纸巾、注射器、小车学生:杯子、水槽、水、注射器、纸巾、小车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在我们的科学世界里有一些现象非常有趣,其中一个就是借助空气能让纸巾在水里游泳而不变湿。
师: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器材,纸巾、水槽、烧杯、水、空气,你能借助空气让纸巾在水中而不变湿吗?师:实践出真知,就让我们边讨论边动手吧,看看哪个小组能成功的完成这个任务,开始吧。
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师:时间到,成功的小组请举手!我们请成功的小组上来演示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
分享一下你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2、空气占据空间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这么快就想到了办法!现在没成功的小组再试试。
师:方法我们都知道了,但是纸巾不湿的秘密我们还没解开,为什么杯子里的纸巾没有湿?能说说你的猜测吗?预设:杯子里有空气、水没有进去(无论对错都鼓励)师:同学们的观察分析能力都非常强,我们把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的现象称作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科学苏教版(2017)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1《空气占据空间吗》学习目标●知道空气像粉笔、水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
●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知道压缩空气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难点:1.理解无色、透明、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占据空间;2.能操作实验,理解水无法进入瓶子、倒扣杯底纸不潮湿、气球吹不大都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
3.交流更多利用压缩空气来工作的事例。
【教学准备】课件、空纸箱子、透明玻璃杯、纸巾、装有水的水槽、橡皮泥、漏斗、矿泉水瓶、气球、注射器、橡皮、泡沫、抹布。
【教学过程】一、谈话设疑,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大箱子的“礼物”,(拿出空纸箱子)你能在不打开箱子的情况下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吗?同学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判断?(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可以摇一摇,听听看里面大概什么;可以凑到箱子缝边上问一问气味,根据气味判断;根据重量判断……)(2)教师揭晓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打开箱子)里面是什么呢?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哦,原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箱空气啊!(学生可能一开始下意识认为没有东西,教师追问后联系一年级学习过的《找空气》一课,想到里面还有空气)2.师小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它充斥着我们周围的空间。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板书“空气”)二、结合情境,认识空间过渡:同学们,在开始研究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两副图片。
1.师:谁能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交流发言。
师相机板书“空间”)2.师小结:粉笔盒里装满了,盒子里没有放的位置了,杯子里装满了水,也没有再倒的位置了,我们把物体所占的位置叫做它占的空间。
那空气占据空间吗?(补充完整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三、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活动一: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过渡:你能回答课题中的这个问题吗?说出你的理由。
看样子同学们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就一起通过活动一来探究这个问题。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操作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橡皮泥、吸管、实验记录单演示实验材料:矿泉水瓶、小石子、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故事引入。
1、同学们已经上了一节课了,可能现在也累了,那现在我们一起玩一个抢凳子的游戏放松一下,好不好?(通过游戏让学生懂得胜者占据了空间,把失败者挤出去了。
)2、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老师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谁能说说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
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
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二、内容研讨。
活动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刚才我们说出了这么多能够占据空间的物体,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水、小石子等固体和液体都能占据空间。
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学生大胆猜测)活动二:1.老师的桌上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同学们不用石子,就用这些东西,能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吗?你有什么方法吗?(出示小提示,否定倾斜杯子、压瓶子、用嘴吸等想法,强调利用空气把水挤出来。
)2.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该怎么做才能使瓶子里的水流出来?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说出你们的方法,老师判断方法符合要求后先填写实验报告单,再开始实验,并强调在实验中注意安全。
(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从一根吸管向里吹入空气,水从另一根吸管流出来等等。
苏教版科学三上1.1《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料瓶口,用手握住塑料瓶的下半部,用力吹塑料瓶里的气球。
实验现象: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将气球吹得圆鼓鼓的。
实验结论:气球无法吹得很大,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4.实验总结二、被压缩的空气空气压缩实验实验材料:注射器、橡皮、一小块海绵(或泡沫)等。
实验步骤:(1)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后拉一段距离,记下活塞的位置。
将针筒口顶住橡皮。
(2)推动活塞,记下活塞的位置,松手,观察活塞有什么变化;然后用大一点的力推动活塞,再松手,观察活塞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1)推动活塞时,活塞会向下移动。
注射器中的海绵(或泡沫)会被压扁一些,活塞会慢慢向上方移动(被空气顶回)。
(2)用大一点儿的力推动活塞,活塞会进一步向下移动,同时注射器中的海绵(或泡沫)会被压得更扁一些;松手后,活塞会迅速向上方移动。
实验分析:注射器中充满了空气当推动活时,由于注射器口被橡皮堵住”,空气无法逃出,因此空气被压缩了,体积变小,由于空气的压力。
注射器里的海绵(或泡沫)被压扁了一些。
当松手后,由于压缩空气有弹性,因此空气恢复了原来的体积,活塞也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观察实验现象。
准备实验草料并根据操作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瓶中吹气球的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这组活动意在让学生发现并解释“水漏不下去”“纸团不会湿”“气球吹不大”的现象,认识到空气也像粉笔、水那样占据一定的空间,由此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引导学生发现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
再让学生。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主要介绍了空气的概念和特性,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占据空间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是一种物质,能够占据空间。
2. 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空气的占据空间特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相关实验观察。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空气的认知程度较低,对空气的存在和特性缺乏直观的理解。
他们对科学实验和观察的经验也较少,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空气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思考,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我们怎样才能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们展开互动讨论。
例如: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它是看得见的吗?学生A:空气是一种气体,我们看不见它。
教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认为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第二环节:实验观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张纸和一盆水。
2. 学生将玻璃杯倒扣在水面上,然后慢慢将纸片放在杯子上方,快速翻转玻璃杯。
3.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他们会发现水没有漏出来,纸片被压住,说明空气占据了玻璃杯的空间。
例如:学生B:我们小组进行了实验,当我们把玻璃杯倒扣在水面上后,再翻转过来,水没有漏出来,纸片也被压住了。
教师:非常好!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学生C:这说明空气占据了玻璃杯的空间,否则水就会漏出来了。
第三环节:理论解释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
通过提问和讨论,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类似的实际生活例子,如气球的充气等,加深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精选3篇)《空气占据空间》教案1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气》中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科学教育的整体目标得以落实。
导入----由水、石子占据空间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通过自主实验-----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拓展应用----利用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来灌满瓶子,以及进行吹气球比赛。
在整个过程中,教材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实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
科学的实验方法是保证科学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这点,整个教学活动是失败的,后面的推测活动就无法展开,因此它们是进行推测的依据。
这一过程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这为学生后面的推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意图1、创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物质条件基础。
科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改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必须在学生解决感兴趣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
本课在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适当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丰富材料的是十分重要。
2、把真实的探究活动过程带入课堂。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根据学生对《乌鸦喝水》的故事已经有所了解,用童话引出,可以让学生更意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
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
对于学生来说,占据空间可以意味着排挤原来的物质,这事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
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提出这个问题以后,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实验验证,得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3、领略和把握课堂层次,保证课堂的结构性。
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空气占有空间吗》是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
主要包括四个教学活动:第一,认识什么是占空间。
第二,通过三个活动验证空气能够像粉笔、水一样占据空间。
第三,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
第四,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一年级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空气有了一些的认识: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等等的认知。
这节课通过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1.能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有空间;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3.通过“玩注射器”的活动,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科学态度: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气球、矿泉水瓶、大头针、大烧杯、小烧杯、锥形瓶、漏斗、注射器学生材料:纸、橡皮泥【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故事导入新课1.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几个小朋友在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了一个大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又很小,球拿不出来了。
(这时,将准备好的小球放进锥形瓶里)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帮他们吗?2.学生汇报:用水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随着老师将水倒入到锥形瓶中,我们发现“水将瓶子里的空间一点一点的占满了,小球就出来了”“此时瓶子满了,如果老师继续往里面倒水,可以吗?为什么?”“是的,瓶子里的空间被水占满了。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篇一: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教科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一、空气占据空间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材简介】《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空气”单元的第二课,通过上一节课的观察,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本课将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逐步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构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本课围绕“空气能占据空间”的概念进行构建,首先根据学生的前概念,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从看得见的物体占据空间过渡到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设置两个实验活动来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个概念。
最后通过小挑战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空气把瓶中的水挤出来,这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也会占据空间。
【学情分析】空气是否也和其它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会存在一些争议,虽然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曾经用占据空间这个解释去理解形状,理解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会占据空间是容易的,但对于空气也会占据空间,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分布操作,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相关知识,使用材料设计小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1.具有研究空气的兴趣。
2.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
3.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比如包装使用的泡沫空气垫。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建构。
难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观察和描述。
【教学准备】全班一套:一块橡皮泥、一瓶可乐、两根吸管、一个水槽。
每小组一套:水槽、打孔粘纸巾的透明塑料杯、带球针的打气筒。
每人一张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青1、出示一个瓶子,里面装了部分的水。
提问: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它用什么办法喝到了水?为什么这样就能喝到水呢?2、追问:原先瓶子里面的这部分空间被谁占据了?(水)现在呢?(石头))3、教师总结:水和石头都能占据空间(板书:占据空间)那这部分有什么?(空气)4、提问:空气是否也像水、石头一样能占据空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同步练习教案教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空气会________的空间,例如:我们给皮球打气,皮球会________。
2.能把气球吹很大,是因为我们把________吹进了气球。
3.聪明的乌鸦喝水是利用了________的原理。
4.我们把________充入救生圈内,救生圈能在水面上浮起来,利用了________。
5.________的瓶子里的气球能吹大,________的瓶子里的气球不能吹大。
二、选择题(把字母编号填在括号里)1.把纸揉皱后塞入杯底,倒过来插入水底,纸不会湿的原因是()A.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B.空气要占据杯中的空间C.空气能流动2.用注射器做压缩空气的实验时,能观察到( )。
A.空气可以被压缩B.空气很难被压缩C.空气可以被压缩到0毫升3.空气占据空间是可以改变的,因为()A.空气看不见B.空气抓不住C.空气很容易被压缩4.玻璃瓶中有一瓶空气,现在抽出半瓶,瓶里还剩下()空气。
A. 半瓶B. 一瓶C. 没有了5.向气球中吹气,气球会越来越大,这说明空气 ( )A.有重量B.占据空间C.没有一定体积三、判断题(打的打√,错的打×)1.我们把水杯里的水喝掉后,杯子内部就没有任何物质了。
()2.我们底部塞有纸的玻璃杯倾斜放入水槽内,纸不会湿。
()3.破洞的气球吹不大是因为空气并不占用空间。
()4.将气球放入封闭的塑料瓶中是吹不大的。
()5.给植物喷药水的喷壶,利用了压缩空气有弹性的原理……()四、实验题:根据提示,请补充完整实验的过程(1)请写出该实验探究的主题是________。
(2)补充完整实验过程:a.往水槽里面加水,至水槽的________处B.将纸塞到杯子________,杯口________。
C.________倒立,扣入水中D.________移除,擦干杯口(3)如果倾斜玻璃杯放入水槽,纸会________。
(4)实验结果:________。
五、简答如下图中注射器的活塞如果能被推进,那么它里面装的可能是什么?活塞能够被推进说明了什么?如果里面装的是水,活塞还能被推进吗?为什么?参考答案一、填空1. 占据;鼓起来2.空气3.空气占据空间4. 空气;空气占据空间,但是空气质量轻5.有孔;没有孔二、选择题(把字母编号填在括号里)1.B2.A3.C4.B5.B三、判断题(打的打√,错的打×)1. (×)2. (×)3. (×)4. (√)5. (√)四、(1)空气是否占据空间(2)2/3;底部;朝下;竖直;竖直(3)湿(4)空气占据空间五、简答空气空气可以被压缩不能因为水不能被压缩。
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材内容主要由“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和“热空气和冷空气”三部分组成。
三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块状结构,而是存在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
从“空气会占据空间”到“空气有质量”再到“热空气和冷空气”,通过这些具体概念知识点的层层深入,使学生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在最终完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核心概念。
课中,因为空气是看不见,会流动的物质,因此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借助水将不可视的空气“可视化”,让容易流动的空气存在于封闭在密闭的空间中,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特性,本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降低学习难度,从而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通过一年级下科学三单元《空气》的学习,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2.能够理解空气像水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操作明白空气可以被压缩,并且有弹性。
科学探究:1.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掌握对实验数据的记录方法。
科学态度: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认识到空气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空气的利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知道保护空气,防止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和被压缩有弹性。
【教学难点】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小漏斗、橡皮泥、塑料杯、纸巾、气球、注射器、针筒胶帽。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猜谜语;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生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
2.生:空气3.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空气4.板书课题(空气)[设计意图:通过对空气进行猜谜语,使学生激发学习空气的兴趣。
]二、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可以从谜面里知道空气有那些特点吗?2.生:空气没有气味、没有颜色、没有形状、能流动......3.师:我们的同学知道的真多。
4.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观看视频)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5.生:乌鸦把石头一颗一颗放入瓶子里,乌鸦就喝到水了。
6.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确实存在,那么他能不能像水、石头等物体那样占据空间呢?(由于空气是无色无味的物质,判断它能否占据空间,我们最好通过实验来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一年级空气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的存在,并了解了空气基本特点,再通过观看乌鸦喝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能很顺利的把学生带入这一新课中。
]三、探究新知空气占据空间(一)探究活动一1.师:平时我们是怎么吹气球的?生:用气球的口对准自己的嘴,不断地向里面吹气,气球就会不断地胀大。
2.师:今天老师将气球放入空的塑料瓶里(一个塑料瓶打孔装进气球,一个不打孔装进气球作对比),气球能吹大吗?(出示塑料瓶装气球的装置)(出示气球装置)3.学生讨论4.小组合作实验操作步骤:将气球装在瓶子里,并用气球嘴套住瓶口,用力吹气球。
5.小组汇报:气球吹不大,打孔的吹的大。
6.这是为什么呢?——空气占据空瓶子的空间,气球无法在瓶子里吹大。
(二)探究活动二1.师:通常我们将一张纸扔进水里,结果会怎样?(演示一下)生:纸很快湿了。
但老师今天能让纸放到水里不湿,你们相信吗?2.师:出示透明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3.生:(空气)教师演示实验步骤:(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2)将杯子轻轻地竖直倒扣下去一直压到底,不能松手,再轻轻地将杯子从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3)用桌上的毛巾将杯子先擦干后,取出纸看看有没有湿。
老师先不公布实验结果,学生猜测: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4.分组实验。
5.小组汇报: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同时老师公布刚才试验结果让大家共同见证。
6.不成功的小组反思:为什么纸湿了?(倾斜,有气泡)7.小结:——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流不进去,所以餐巾纸不会湿。
那么在生活中还有这样奇妙的情况,把漏斗插入瓶中,向漏斗里加水,水不会向下流。
老师来演示给你们看看。
空气和固体一样也能占据空间。
(板书:空气占据空间)[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动手实验,学生能够清楚知道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这一基本特点。
]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1.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
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固体占据空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2.(出示注射器)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下面我们就用往里压和往外拉的方法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3.教师示范:我们可以用注射器抽取10ml空气并记录下来。
然后用橡皮冒赌住管口,轻轻推活塞注射器的活塞,看看能不能让针筒里的空气占据的空间发生变化。
再用力压(推)活塞,看看能不能让针筒里的空气占据的空间发生变化。
4.学生分组实验,亲自体验。
5.汇报交流:空气占据空间有什么特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
)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你还有没有其他发现?——压缩空气有弹性。
展示:向下压活塞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了,它们之间变挤了。
拉活塞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大了,空气之间分开了。
[设计意图:通过空气的实验,学生能够清楚知道空气不仅仅存在我们的身边,推注射器的活塞空气可以被压缩;拉注射器的活塞,空气有弹性的特点。
人们常常利用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有弹性这一特点,在生活中广泛运用。
]四、拓展应用1.空气能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如:充气床垫、篮球、充气的拱门、轮胎等2.空气能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如:射钉枪、喷水壶等。
3.调查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到了空气被压缩的性质。
【板书设计】1.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