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活学单
- 格式:doc
- 大小:19.54 KB
- 文档页数:2
《找规律》教学设计《找规律》教学设计1学习内容:简单的图形与数字的排列规律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能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理解“规律”含义,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主题图> 、幻灯片、图片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出示两幅水果图:一幅图是有规律排列的,另一幅图是杂乱无章放置,让学生说一说哪一幅图好记忆,并说明原因。
师总结归纳,肯定生有道理的解答。
强调有规律摆放的图形便于记忆。
有规律摆放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生活中处处有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找规律”。
(揭示主题)【设计意图:水果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猜图片制造冲突,让学生产生质疑,从而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例1——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情景主题图:(1)情景主题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2)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揭示: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2、小组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主题图中的各种规律。
并理解“规律”。
请把你找到的小秘密悄悄告诉小组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及方法。
学生展示:图中彩旗的排列规律是:()图中彩花的排列规律是:()图中灯笼的排列规律是:()图中小朋友的排列规律是:()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用笔圈出彩旗、彩花、彩灯、小朋友重复的部分。
教师用课件闪光灯一组一组圈出进行验证。
3、总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的。
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叫做重复排列的规律。
(板书:一组一组重复)【设计意图:通过提高对“一组”的认识,引出“重复出现”,对“重复出现”进行理解,也是找规律中的第二个要素。
大班数学《找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找规律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体验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小动物等学具卡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数学王国的小精灵--明明,刚刚搬了新家,心里可高兴了。
今天邀请我们去参观他的新家呢,你们想去吗?(课件展示主题图)2、看,这就是明明的新家。
你们觉得漂亮吗?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墙面、地面的图案,都是有规律的。
)3、揭示课题:之前,我们学会了找比较简单的排列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找规律”。
(板书课题)二、寻找规律,探索新知。
(一)构建新知,探索交流。
1、谈话:那么,如果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这些漂亮的设计,你有什么发现呢?2、小组合作探索,自主交流。
我们先来观察墙面的图案,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在小组活动中,可以用四种图案移一移、摆一摆,找出上下两组图案的按一定顺序呈循环排列的规律。
(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3、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的顺序。
)4、请学生说一说图案的规律。
(1)斜着看:颜色和图形一样,只是数量有变化。
(2)横着看:第一横行第一个颜色和图形移到第二横行第四个其它依次往前推。
第二、三、四横行照样。
(板书:顺序,前后)(3)竖着看:第一竖行第一个颜色和图形移到第二竖行第四个其它依次往上推。
第二、三、四竖行照样。
(上、下)(4)整体看:第一横行和第一竖行的颜色和图形都一样,而且顺序也一样。
其它横(竖)行颜色和图形都一样,只是顺序有所改变。
5、全班交流时,请同学上来移一移图案,展示它动态的规律。
人教版数学一年下册《找规律》说课稿(一)一、说教材“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
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阻碍。
二、说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2.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的规律美。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具、学具】:课件、星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若干五、说学情首先是学生对于规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础。
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领悟、创造规律,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再者是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但其又很活泼,思维很灵活。
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是我教学设计的重点。
六、说教法、学法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找规律》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知道什么是规律,能从颜色、数量、形状的变化中找出规律,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能力目标:通过涂色、摆物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现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具:教学课件PPT,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1、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连我们的游戏也有数学的知识。
现在,咱们先来玩个游戏。
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
(1)师:请仔细看老师做动作……动作: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
师:谁能接着来?生:我可以……(学生纷纷举手。
)师:他接得对吗?生:对!师:好,再来一组动作。
(再请另一位学生做动作。
)(2)同学们的眼睛观察得真仔细,下面再看看你们的耳朵灵不灵咯!请听……口念: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师:谁来接?(学生举手接着念。
)师:一起接一次吧?(全班学生一起接着念。
)2、师:我们都会玩这个游戏啊?生:是啊!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接老师动作的?生:老师做的动作和念的词都是重复的……有规律的。
师:你真棒!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一种规律。
(板书:规律)师: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师:一起把题目读一遍吧——找规律。
《找规律》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等活动发现最简单图形变化规律,并创造出有规律的图案。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找规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北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材第37页“有趣的算式”。
教材分析:“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乘法”第5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后,利用计算器来探索某些算式中所蕴涵的规律。
这些问题的重点不是进行计算,而是通过对计算结果的观察发现有趣的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并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概括,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动问答等方式,比较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在体会探索的方法的同时掌握用有规律的题组解决繁杂的计算的方法,即“以退为进”策略的运用。
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为今后探索更加富有挑战性的规律作好铺垫。
(1)算一算,然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已知1×1=1,使用计算器计算11×11=121,111×111=12321后,观察这些算式,发现积的规律。
再让学生尝试用自已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进而继续写出后两个算式的结果。
(2)不计算,你能直接写出99999×99999,999999×999999的积吗?有了前一个学习活动的经验,可能利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
引发思考,怎样创造简单题组找到规律,就能不计算,直接写出所求积。
(3)观察下面的算式和得数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用计算器验证结果。
观察算式和积的特点,发现规律。
继续写出后面的算式和结果。
并用计算器检验结果。
(4)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与同伴说说。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突出两个重点:一是抓住变与不变的量找规律的方法。
二是从简单情形开始寻找规律是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策略。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都正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
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序观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知识、思维、经验和情感的全面发展。
4、《找规律》二年级下册教案一等奖教材分析二年级下册教材继续学习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本套教材注意体现这一要求,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
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所现规律稍复杂一些。
学情分析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通过了解学习效果很理想,大家兴趣浓厚,总想跃跃欲试,所以这部分内容安排我比较注重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猜测去发现规律。
从而得到了与人合作的机会,或得了亲身体验。
教学目标1.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简单的循环排列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你们认识我吗?呵呵,那么这这几个字你们认识吗?仁娥秦娥秦仁秦仁娥学生不可能能很快叫出来,就此激趣导入新内容——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1. 魔法儿童房,欣赏儿童房地面砖设计,感知规律。
(1)先看一下儿童房什么样的规律?(2)合作交流,探索规律,然后汇报各组发现的规律。
(3)引导、总结、评价、演示。
(先引导学生说说每一行都有哪些颜色的地砖?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行和第…行有什么关系?——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发现相邻两行的前一行的第一块砖移到第二行的最后,其他的统统往前平移一格)(4)当学生行与行之间的规律发现后,引导其观察列与列之间的关系。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的一部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
《找规律》主要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的变化规律,又有数字、算式及图形的排列规律。
本课时是《找规律》知识体系中的起始内容,即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为下一课时学习数字的变化规律以及今后学习更复杂的变化规律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多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但是学生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本课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色彩鲜明的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事物的规律,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涂色,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规律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发现规律的方法并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工具:ppt 小棒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理解规律(一)生活引入1.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了精心的准备,大家想去看看吗?2.师: (呈现例1的情境图中的上半部),你们看,教室布置得漂亮吗?3.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他们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找规律》教案《找规律》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开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电脑课件、学具卡片教学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买衣服与如何搭配裤或鞋……现在请同学生看书上第50页图。
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并给所买的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要从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中选择……〕2、提示课题:小明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樱唇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这其中存在什么规律呢?〔板书:找规律〕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自主活动。
谈话:你有方法知道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想方法试一试。
可以用自己小组准备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动手配一配;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学生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注意了解学生所采用的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选配的?你认为一共有几咱不同的选配方法?:小明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可以先选木偶娃娃,国为每个木偶娃娃可以配两种不同的帽子,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也可以先选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2、有序探究。
谈话:如果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吗?学生动手操作,并组织交流。
提问:你认为用画图的方法找答案有什么好处?〔便于操作;便于有条理地思考;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选配方法〕3、引导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如果有2个木偶娃娃和3顶帽子,你能用画图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吗动物操作,并交流过程和结果。
《找规律》活学单
班级----------- 姓名:---------- 得了( )颗
活动一“有趣的回文数”(活学)
(1)用计算器计算:
1×1 = 1
11×11 =( )
111×111 =( )
(2)运用规律写结果: ......
11111×11111 =( )
......
1111111×1111111 =( )
(3)你能运用规律,根据积来填乘数吗?
( )×( )= 123456787654321
活动二“神奇的9”(活思)
(1)你会算吗?
9999999×9999999 = ?
(2)你会想吗?
①( )×( )=( )
②( )×( )=( )
③( )×( )=( )
......
9999999×9999999 =( )
(3)你能运用规律,根据积来填乘数吗?
( )×( )= 9999999800000001
(4)计算(你能解决吗?请写出思考过程。)
2222222×5555555 = ( )
活动三“连续的数字”(活用)
(1) 找规律,根据规律填空。
①( )×( )+( )=( )
②( )×( )+( )=( )
③( )×( )+( )=( )
( )×( )+ ( )=( )
1 2 3 4 5 × 9 + 6 =( )
1 2 3 4 5 6 × 9 + 7 =( )
……
(2)你会根据规律填空吗?
( )×( ) + ( )=111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