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像检查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像检查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像检查进展

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但结肠镜不能评价肠壁及肠外情况,且为有创检查,患者依从性差。影像学检查在UC的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决策、效果评价及随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检查包括US、X线、CT、MRI和核医学显像。本文就UC的多项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中的进展作一综述,探讨各种影像检查的应用价值。

1.超声

经腹肠道超声(trans abdominal bowel US,TBUS)具有无辐射、简单、易重复等优势,可用于UC的辅助诊断、活动性评估及长期随访,尤其是小儿UC患者的首选检查。早期认为TBUS在IBD的筛查方面作用有限,但研究表明TBUS对UC的早期诊断率较高,各报道对其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不一,敏感性从48%到100%,特异性由82%至90%。另外徐晓蓉等认为TBUS对UC的诊断与肠镜的符合率为83.3%。TBUS对不同肠段定位的准确性不同,对于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的敏感性较高,可高达98%,对直肠的敏感性最低,只有15%。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使用TBUS对肠壁厚度、血流分级及动脉阻力指数的综合评估判断UC患者是否处于活动期。灰阶超声最容易观察肠壁增厚的程度,能量多普勒可观察到肠壁内微小低速血流,两者联合是判断UC活动性的可靠方法,诊断率达100%。国外学者通过建立肠壁血管化程度半定量分型来判断IBD的活动性,常用方法为Limberg分型,分级越高,疾病越活跃。王迎春等总结了16例UC患者治疗前后肠系膜上、下动脉的血流参数及频谱形态,结果显示左半结肠受累时,肠系膜下动脉的血管截面积增大,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平均流速增快,血流量增加;全结肠受累时肠系膜上动脉的阻力指数及脉动指数减低。和内镜相比,TBUS诊断UC活动度的准确性为89%。TBUS还可用于评价疗效及预后。

一项前瞻性研究应用结肠镜及US随访了74例UC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3,9,15个月。结肠镜对类固醇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估采用Baron评分,超声的评分标准则根据肠壁厚度及肠壁内血流的程度综合评估。结果表明US可替代结肠镜进行中~重度UC患者短期治疗效果的评估。两者3个月时的评分可以预测15个月时UC患者的预后。

2.X线

钡灌肠(barium enema,BE)分为单对比造影和双对比造影,其中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是目前最佳的X线检查方法,可直观、全面地显示UC的黏膜变化、病变范围,对UC进行诊断及病情评估。根据病变侵犯部位及时间不同,UC在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的表现不尽相同。若病变侵犯黏膜层,表现为无名沟及小区增粗、模糊;若侵犯黏膜下层,则可表现为小钡斑或小毛刺状改变;若穿透黏膜下层,则表现为“双边征”及“纽扣征”的溃疡。若患者处于急性期,表现为散在多发斑点状及不规则龛影;若UC反复发作,则可见假息肉形成及出现铅管样狭窄。

有学者应用白芨硫酸钡混悬剂进行X线结肠造影检查,较常规应用硫酸钡的检查对显示结肠黏膜、充盈缺损、肠管狭窄情况等更加清晰、准确。同时白芨具有止血作用,对易出血的UC检查更为有利。LooseHW等学者比较了BE与结肠镜在22例UC患者的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表明BE对病变范围的低估率为18%。

3.CT

MSCT具有扫描速度快,空间和密度分辨率高,后处理能力强大等优势,能够较好地评估UC的肠壁、黏膜及肠管周围改变,做出较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从而指导治疗。

有研究表明MSCT对UC的检出率为68.46%,对病变范围的判断随着范围增大,与肠镜的符合率增加,最大为81.63%。病变范围反映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可根据范围大致判断病情。刘丹等人回顾性分析了48例UC的病例资料,其中肠壁水肿分层、肠壁增厚诊断UC的敏感性较好,黏膜强化和黏膜气泡影诊断UC的特异性较高。与肠镜相比,行MSCT检查的患者耐受性好,不存在穿孔的风险,同时MSCT较BE

显示黏膜情况更加直观,但CT对诊断早期炎症性肠病不敏感。同时MSCT存在辐射及剂量大的问题,尤其是对青少年。

CT及增强CT可鉴别IPAA术后正常储袋及储袋炎、临界储袋与储袋炎,但不能鉴别正常储袋与临界状态。随着CT设备软硬件的不断升级,CT结肠成像(CT colonoscopy,CTC)成为近年来结肠影像学研究的热点。CTC是在螺旋CT采集容积数据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后处理技术,模拟光学内镜获得三维图像的一种检查方法。CTC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肠壁、肠腔及周围病变,对诊断IBD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有研究表明CTC诊断UC的慢性改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CTC可能代替结肠镜评估缓解期的UC病变范围,但有的研究认为CTC对UC的辨别力较低,可能由于样本量较小,需要大样本研究。CTC是一项有发展潜能的医学影像新技术,但不能区别病变粘膜色泽,对粘膜水肿、浅表溃疡均不如肠镜敏感。目前CTC应用于IBD的研究较少,多用于结直肠肿瘤与结肠息肉方面。

多层螺旋CT肠道造影(MSCT enterography,MSCTE)是通过口服对比剂充盈肠道后,由静脉注入对比剂,然后行MSCT扫描,最后对获得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MSCTE能一站式观察全消化道的肠壁和肠管内外病变,有助于IBD的诊断,判断疾病活动度并指导治疗,但同CTC一样,难以显示肠壁黏膜轻度炎症及浅表溃疡等。杨晓燕等人应用CTE检查对35例确诊的UC患者进行影像评估,充分证明CTE 对UC活动期的诊断及临床分度的判断均有较高的价值。出现肠壁分层、结肠袋消失、肠系膜血管增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比例明显增多,这些征象可以作为评价UC活动期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肠壁增厚及黏膜异常强化提示轻度UC可能性大;若同时出现黏膜下气泡则提示中度UC可能性大;而同时出现肠壁分层、结肠袋消失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提示重度UC的可能性大。相对健康人,IB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或骨折的风险较高,应及早对活动期IBD患者开展骨质疏松筛查和风险评估。

CTE联合生物力学分析可评估IBD患者的骨质健康,研究报道CTE能够鉴别骨质疏松及骨质减少,前者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98.5%,后者的敏感性为85.1%,特异性为85.4%。

4.MRI

随着MRI技术的改进,使其应用于IBD成为可能,MRI具有安全、无辐射等优势,能提供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可客观地显示病变,辅助诊断UC,并定量评估病情活动性,为临床决策、观察疗效发挥重要作用,尤其适用于年轻及儿童UC患者的长期随访。主要检查方法有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ifus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动态增强MRI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MR结肠成像(MR colonography,MRC)、MR肠道造影(MR enterography,MRE)及MR波谱成像(MR spectroscopic imaging,MRSI)等。

研究表明MRI对IBD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远高于CT,但目前有关IBD的MRI的资料尚少,关于UC的更少,仍需要大样本的比较研究。结合文献,轻度活动期UC表现为肠壁略增厚,扩张性降低;中度到重度活动期表现为肠壁增厚及水肿、溃疡、结肠袋消失、肠壁异常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粗及周围肿大的淋巴结。MRI显示肠黏膜病变不如BE检查,但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严重程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效果较好。有研究表明平衡稳态自动进动序列(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on,FIESTA)冠状位可直观地显示全结肠的全貌,并可清晰地显示肠壁面凹凸不平、肠腔狭窄、浆膜面光滑等UC活动期的表现,但可产生黑线样伪影,可能漏诊一些小病变。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single shot fast spine echo,SSFSE)T2WI的出现提高了MRI结肠图像的清晰度,减少了呼吸及自身蠕动的伪影,结合脂肪抑制T2WI 可用于鉴别UC的活动性与非活动性,活动期时黏膜下层为水肿;而非活动期为脂肪沉积。SSFSET2WI还可以显示活动期UC肠壁的分层状改变。

DWI能在体地检测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运动,较常规图像更形象、直观地反映了UC肠壁内部的微观结构。DWI评估UC及判断病变范围较为可靠,对UC的诊断的敏感性可达92.7%。联合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cnt,ADC)值可定量评估UC,对鉴别活动组与非活动组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当选取最佳ADC阈值为1.4×10-3mm2/s时,其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33%和76.92%。具体表现为活动组肠壁DWI呈明显高信号,ADC伪彩图表现为蓝色,ADC值减低;非活动组肠壁DWI仍表现为高信号,但程度较活动组减低,部分接近邻近小肠信号。ADC伪彩图呈红黄色,ADC值高于活动组。

应用DCE-MRI通过计算信噪比(signal tonoise ratio,SNR)、SIb/m(SIb/m=SIb/SIm,SIb为肠壁信号强度,SIm为腰大肌信号强度)及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peak)等参数值,并结合UC临床活动指数(clinical activity index,CAI)及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 dimentation rate,ESR)可对UC活动度进行定量评估,其中SIb/m对鉴别活动组与非活动组及非活动组与对照组的诊断效能更大,SNR、SIb/m与CAI、ESR呈正相关。活动组UC特点为肠壁强化峰值最高,Tpeak最短,时间-信号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呈速升缓降型,T peak平均值为(141±56.66)s。当选取SIb/m最佳阈值为2.6时,其诊断活动性UC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3%和70.5%。Tpeak时间的长短反映UC病变血管生成的特征,为鉴别活动组与非活动组提供了关键信息。

MRC同CTC一样,是应用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对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Ajaj等认为MRC有望成为替代内镜组织活检进行IBD 活动性监测或是评估疗效的方法。不同文献对其诊断U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报道不一,敏感性最高可达88%,最低只有59%,特异性最高可达100%。有研究入组50例UC患者,用MRC与肠镜进行活动度及严重度评估的对比,表明与其评估结果相关性很高,其中肠壁强化程度、肠壁水肿,淋巴结增大及木梳征四个参数诊断UC处于活动期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8%。在北美的许多地方,MR肠道造影(MR enterography,MRE)已经代替消化道透视及CTE成为炎症性肠病的一线检查。早期研究显示MRE对肠壁增厚、增强及淋巴结肿大检出的敏感性均不如CTE。

MRE及MRC与肠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以考虑辅助或替代肠镜检查,尤其是当肠镜检查有禁忌或患者疾病严重不能完成检查时。Bezabeh等应用1H-MRS结合多元性光谱数据进行UC与CD的鉴别诊断,准确率高达98.6%。没有1例UC误诊,仅1例CD被误诊。在所能区分的1H-MRS中具有诊断意义的波谱包括牛磺酸、赖氨酸及脂质。目前应用MRI进行术后储袋情况的研究报道较少。与CT、DCE-CT及MRI相比,DCE-MRI检查评分系统对鉴别正常组、临界组及储袋炎组的诊断能力最强。

5.核医学显像

核素炎症定位显像是一种灵敏度高的检查方法,有助于早期UC的诊断,确定病变范围,判断疾病活动度及评价疗效。核素标记白细胞显像是目前公认的金标准。Charron M等回顾性分析了313例经过核素标记白细胞显像检查的患儿(UC占38例),其中106例行肠镜检查,103例行CT检查(无CTE)。核素标记白细胞显像及CT分别与肠镜比较,前者对IBD的诊断更敏感,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94%。核素标记白细胞显像除了能定性诊断UC外,还能半定量地分析疾病的严重程度。对于活动度的评估中,核素标记白细胞显像参数与临床IBD活动度的一些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及内镜等)的变化水平相一致。

此外由于111In-Oxine半衰期较长,还可通过收集1天或4天的大便,测其标记白细胞量来判断炎症性肠道疾病的活动度。总而言之,核素标记白细胞成本高,费时,易受众多因素影响,需要特殊设备及专业技术,故在推广应用上受限。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核医学领域中比较先进的功能影像检查技术,PET/CT检查是一项将PET与CT联合的手段,不仅可以增加解剖信息,而且可以定量地评估IBD,评估疾病范围、活动度及治疗反应。一项15例轻-中度UC活动期患者的研究中,PET 与肠镜在辨别疾病范围的比较中有较好地一致性。PET/CT对于评估UC的活动性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可以用来检出亚临床炎症。另一项仅有5例IBD患者的研究(UC占2例),PET显示随着手术的成功而放

射性显著下降。PET检查费用高,具有辐射,在儿童IBD患者中应用也很有限,需要进一步探索。

来源: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年第26卷第6期

炎症性肠病影像学表现

炎症性肠病影像学表现 炎症性肠病影像学表现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常见的形式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影像学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炎症性肠病的影像学表现。 一:胃肠道造影 1.1 上消化道造影: 炎症性肠病常累及上消化道,造影可显示食管、胃、十二指肠等病变。常见表现包括粘膜异常、溃疡、狭窄等。 1.2 小肠钡餐: 小肠钡餐可显示小肠的病变,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小肠受累。表现为肠壁增厚、溃疡、狭窄等。 1.3 结肠钡剂造影: 结肠钡剂造影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其表现主要包括结肠黏膜增粗、粘膜颗粒样改变、狭窄及血管纵行分离等。 二:CT扫描

2.1 小肠CT: 小肠CT可以显示小肠的各个层面,有助于观察肠壁增厚、溃疡、狭窄、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等炎症性改变。 2.2 结肠CT: 结肠CT可以显示结肠的病变,包括溃疡、狭窄、黏膜改变等。 三:核素显像 核素显像通常用于评估肠段的活动性炎症,常见的核素显像方 法包括白细胞标记的显像、血流显像等。 四: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检测炎症 性肠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可以显示肠壁增厚、激活肥厚、溃疡、 狭窄、肠系膜改变、淋巴结增大等特征。 五:超声波检查 超声波检查可以评估肠道壁层、肠腔变化以及肠外病变,主要 表现为肠壁增厚、激活肥厚、粘膜回声异常等。 六:其他诊断方法 除了影像学方法外,内窥镜检查、组织活检及血清学检查等也 有助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

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一、概述 结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常见的结肠疾病种类繁多,包括结肠息肉、结肠炎、结肠癌等。影像学诊断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在结肠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特点。 二、结肠息肉的影像学诊断 1、结肠息肉的定义和分类 1.1 定义: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局部肿块的一种病变,常见于结肠直肠部位。 1.2 分类:结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种类型。 2、结肠息肉的影像学表现 2.1 CT影像表现:结肠息肉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表面光滑,密度多均匀。 2.2 MR影像表现:结肠息肉在T1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 T2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

2.3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上的息肉,并进行活检。 三、结肠炎的影像学诊断 1、结肠炎的定义和分类 1.1 定义:结肠炎是指结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常见于溃疡性 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1.2 分类:结肠炎可分为急性结肠炎和慢性结肠炎两种类型。 2、结肠炎的影像学表现 2.1 CT影像表现:结肠炎可表现为结肠壁增厚、黏膜增生、粘连等。 2.2 MRI影像表现:结肠炎常表现为结肠壁增厚、信号异常 等改变。 2.3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观察到黏膜充血、糜烂、溃 疡等炎症改变。 四、结肠癌的影像学诊断 1、结肠癌的定义和分类 1.1 定义:结肠癌是指结肠黏膜上皮恶性肿瘤。 1.2 分类:结肠癌可分为腺癌、鳞癌、肉瘤等多种类型。

2、结肠癌的影像学表现 2.1 CT影像表现:结肠癌常呈结肠壁增厚、肿块侵犯等表现。 2.2 MRI影像表现:结肠癌在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 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 2.3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肿瘤的形态、大小及局部侵犯程度。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CT和MRI影像图以及结肠镜检查报告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结肠息肉:结肠黏膜局部肿块的一种病变。 2、结肠炎:结肠黏膜的炎症反应。 3、结肠癌:结肠黏膜上皮恶性肿瘤。

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全结肠黏膜炎症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肠病,病因不明,多数为自身免疫疾病。该病的主要表现为直肠出血、脓血便、腹泻等症状,常伴随有肠壁变薄、溃疡形成等病理改变。影像学是该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从影像学角度探讨UC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大肠镜检查 UC的最佳诊断方法为大肠镜检查,其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血管、溃疡和 炎症程度等情况。UC的典型大肠镜表现为肠壁赭红色、黏膜充血、可见典型的脆 弱字样缠绕于肠壁,同时可见不同大小的溃疡、红斑、肠壁狭窄或变形等病理改变。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可以观察到肠道的壁厚度、狭窄或扭曲程度、结肠腔大小等情况。UC的 CT表现为结肠壁变薄,可见多发病变,肠道呈蜿蜒状,可见腹腔内的炎症块或肠 粘连,同时CT还可以排除肠梗阻等并发症。 核磁共振成像(MRI) MRI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肠道的黏膜,能够明确溃疡的数量、大小、形态等细节,以及肠道病变的范围、程度等情况。MRI对观察UC的病理改变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可以明确肠壁病变的厚度和硬化出现的部位,判断肠道狭窄程度和肠道壁脂肪肥厚程度,并且可以明确UC是否累及到高位结肠、末端直肠等部位。此外,MRI还可以判断病变是否还伴随有肿块、淋巴结增大、狭窄和阻塞等情况。 腹部X线 UC的腹部X线表现最常见的是结肠扩张和积气,肠壁厚度也可以见到增厚现象。但是,由于X线影像的分辨率较低,不易显示肠壁和病变细节,因此对UC的诊断价值有限,多用于排除肠梗阻等并发症。 鉴别诊断 UC的影像学表现可以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克罗恩病 与UC相似的另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为克罗恩病,两者的共同点是肠道炎症和 肠梗阻的表现。然而,UC一般主要累及结肠黏膜,而克罗恩病可能累及消化道的

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像检查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像检查进展 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但结肠镜不能评价肠壁及肠外情况,且为有创检查,患者依从性差。影像学检查在UC的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决策、效果评价及随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检查包括US、X线、CT、MRI和核医学显像。本文就UC的多项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中的进展作一综述,探讨各种影像检查的应用价值。 1.超声 经腹肠道超声(trans abdominal bowel US,TBUS)具有无辐射、简单、易重复等优势,可用于UC的辅助诊断、活动性评估及长期随访,尤其是小儿UC患者的首选检查。早期认为TBUS在IBD的筛查方面作用有限,但研究表明TBUS对UC的早期诊断率较高,各报道对其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不一,敏感性从48%到100%,特异性由82%至90%。另外徐晓蓉等认为TBUS对UC的诊断与肠镜的符合率为83.3%。TBUS对不同肠段定位的准确性不同,对于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的敏感性较高,可高达98%,对直肠的敏感性最低,只有15%。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使用TBUS对肠壁厚度、血流分级及动脉阻力指数的综合评估判断UC患者是否处于活动期。灰阶超声最容易观察肠壁增厚的程度,能量多普勒可观察到肠壁内微小低速血流,两者联合是判断UC活动性的可靠方法,诊断率达100%。国外学者通过建立肠壁血管化程度半定量分型来判断IBD的活动性,常用方法为Limberg分型,分级越高,疾病越活跃。王迎春等总结了16例UC患者治疗前后肠系膜上、下动脉的血流参数及频谱形态,结果显示左半结肠受累时,肠系膜下动脉的血管截面积增大,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平均流速增快,血流量增加;全结肠受累时肠系膜上动脉的阻力指数及脉动指数减低。和内镜相比,TBUS诊断UC活动度的准确性为89%。TBUS还可用于评价疗效及预后。

结肠炎的CT表现

结肠炎的CT表现 CT被广泛用于评价不典型腹痛及怀疑有结肠炎的病人。作者表明口服及直肠注入造影剂后增强扫描后,多层螺旋CT能精确显示结肠壁的炎性改变,并对病变范围得评估有所帮助 许多情况下,结肠炎类型得最终诊断基于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结肠镜检查,但是特异的CT征象对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有所帮助 溃疡性结肠炎跟克罗恩病的区别在于:部位、范围、肠壁增厚的表现以及并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很少合并腹水,腹水往往发生在感染性、缺血性及伪膜性肠炎 伪膜性肠炎也表现为肠壁显著增厚,偶尔会有跳跃征,这跟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化学治疗有关系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肠炎的特征是累及右半结肠和回肠,而缺血性肠炎的血管分布及病史比较有特征 憩室炎是一种局限性非对称性病灶,伴有筋膜增厚及炎性憩室。阑尾壁增厚并明显强化,肠腔扩张及临近索条样改变表明阑尾炎,而且炎性改变有时候会波及盲肠和回肠末端 肠脂垂炎表现为结肠附近局灶性边缘强化区,通常没有真正的结肠壁增厚 1. 正常结肠 正常结肠的管径变化很大。盲肠最高达9厘米,横结肠通常小于6厘米。其余各段结肠小于横结肠,但直肠的管径位于它们之间 图1为一位45岁男性的正常直肠乙状结肠横轴位CT图像直肠乙状结肠壁有强化,肠腔灌水后扩张良好 总之,正常结肠壁厚不应超过3毫米,当肠腔充盈良好时,正常结肠壁厚约1-2毫米;当充盈不良时,正常厚度可达3-4毫米 2. 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 尽管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有相互重叠的CT征象,但也有区别 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发生于左半结肠,或者弥漫于全结肠,很少单独累及右半结肠 一位34岁女性溃疡性结肠炎横轴位CT图像,乙状结肠壁增厚,结肠壁外可见亮点,是为充血的肠系膜动脉,这表示疾病处于活动期 溃疡性结肠炎也许会伴随回肠返流,导致回肠末端扩张及张口状回盲瓣,以及肠壁毛糙变薄。克罗恩病表现为广泛累及右半结肠及会场末端,往往表现为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回盲瓣明显狭窄时,末端回肠也许会表现为厚壁扩张 图3为一例39岁男性克罗恩病患者的横轴位CT图像,表现为盲肠和回肠末端明显增厚。回盲瓣狭窄,腔内及狭窄前扩张的回肠末端内可见液体

肠道疾病影像学

肠道疾病影像学 肠道疾病影像学 引言 肠道疾病是指包括胃、小肠和大肠在内的消化道发生的各种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 疾病的影像学是一种无创的诊断方法,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可以对 肠道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并为医生提供重要的信息,以指导疾 病的治疗和监测效果。 影像学技术 肠道疾病的影像学技术包括X光、CT、MRI等多种方法。以下 将详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的技术: X光 X光是一种通过肠道内、外的放射线图像来观察肠道结构和功 能的技术。通过给患者口服或灌肠造影剂,结合X光扫描,可以观 察到肠道的外观、形态和蠕动情况。这种技术适合用于诊断肠梗阻、肠道肿瘤等疾病。 CT

CT是一种通过多个X光影像构建三维图像来观察肠道的技术。 与传统X光相比,CT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并能够观察到肠道 的血供状况。通过给患者口服或静脉注射造影剂,CT能够准确地诊 断肠道炎症、肿瘤等疾病。 MRI MRI是一种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 技术。MRI对软组织有很好的分辨率,可以提供肠道的高分辨率图像。通过给患者口服或静脉注射造影剂,MRI可以用于评估肠道炎症、肿瘤等疾病的程度和范围。 肠道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不同类型的肠道疾病在影像学上具有不同的表现。以下将介绍 几种常见肠道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 肠炎。在CT和MRI图像中,炎症性肠病表现为肠壁增厚、粘膜纹理 增高、粘膜下积液和周围脂肪组织增多。各段肠道的表现有所不同,克罗恩病常见于小肠,而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结肠。 肠梗阻

溃疡性结肠炎的评估及护理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评估及护理研究进展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为临床常见疾病,疾病的 发生与遗传、免疫系统异常、感染、心理等多方面因素有关。UC病情易反复,患 者生理及心理健康均存在严重影响,故针对UC患者强化病情与身心状态评估, 并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十分关键。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评估;护理;研究进展 UC为病因不明确、以侵犯直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一种炎症性病变,疾 病发生后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均具有严重影响[1]。故科学全面 地对UC患者进行评估十分关键,这也是确保后续护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故本文主要对现行UC评估工具及护理进展作如下综述。 1溃疡性结肠炎的评估 1.1疾病评估 Truelove、Witts分级量表在UC病情分级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在我国也 是普遍应用的UC分级标准。该标准可将UC分为三级:轻、中、重度。轻度者无 发热、腹泻<4次/d,其他症状也较轻微;中度者在轻、重度之间;重度者体 温>37.5℃,腹泻>6次/d,且各项症状均较为严重。 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AI)量表可实现对UC疾病活动度的量化分级, 其有助于评估患者治疗护理效果。该量表操作简单,评估内容主要涉及四方面: 症状(包含便血及腹泻情况)、内镜表现、医生整体评估,每一项0~3分,以总 分为疾病活动指数。一般来说,在DAI≤2时为缓解期;>10分则为重度UC。若 治疗后评分降低≥3分即为有效。 当前临床并无一种能够完全满足科研与临床需求的分级标准,但将上述量表 联合应用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UC病变情况,为疾病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2]。

影像学在结肠炎症诊断中的应用

影像学在结肠炎症诊断中的应用结肠炎症是指结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常见的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 恩病等。这些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准确诊断 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在结肠炎症的诊断中,影像学技术起到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 一、放射学检查 放射学技术是诊断结肠炎症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目前常见的放射 学检查包括超声、CT和MRI。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声波的传播和回声的反射来 观察结肠的病变情况。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部位、大小和形态 等信息,对排除结肠炎症的其他可能性也有很大的帮助。 CT检查是一种三维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结肠的准确解剖结构, 对于观察结肠炎症的局部性和广泛性病变有很好的诊断价值。CT检查 通常会使用造影剂来增强对结肠的显示效果,提高诊断准确性。 MRI检查则是通过磁共振原理来观察结肠的内部结构和病变情况。 相比于其他放射学检查,MRI检查不需要使用放射性物质,更加安全。同时,MRI还可以提供多种成像方式,包括T1加权、T2加权和增强 成像等,对于观察不同类型的结肠炎症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内窥镜检查

内窥镜检查是一种通过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检查方法,对于结肠炎 症的早期诊断和评估病变的程度非常重要。内窥镜检查主要包括结肠镜、胃肠镜和直肠镜等。 结肠镜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内窥镜检查方法,它通过灵活的光纤系统 和摄像头,可以将显微镜引入结肠内,直接观察黏膜的病变情况。结 肠镜还可以进行组织活检,从而明确病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胃肠镜和直肠镜的作用与结肠镜类似,但范围通常只局限于胃或直 肠部位。这些内窥镜检查可以提供清晰的图像和高分辨率的细节,对 于结肠炎症的诊断和治疗非常有帮助。 三、核医学检查 核医学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对于结肠 炎症的诊断和评估有一定的作用。核医学检查主要包括放射性同位素 扫描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是通过给患者注射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然后 使用特定的探测器来观察放射性同位素在结肠中的分布情况。这种方 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炎症的活动程度和病变的范围。 SPECT则是在放射性同位素扫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 可以提供更加清晰的图像,对于定位结肠炎症的病变有更高的准确性。 总之,影像学技术在结肠炎症的诊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放 射学检查、内窥镜检查和核医学检查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提 供准确的病变定位和评估,为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有力支持。随

CT及X线检查在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CT及X线检查在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延宏;甄勇 【期刊名称】《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年(卷),期】2006(6)12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X线钡剂造影在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998-01/2005-12期间有完整资料的46例溃疡性结肠炎和32例克罗恩病病人的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螺旋CT图像处理利用多平面重建成像技术,并与X线钡剂造影、纤维肠镜、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CT能准确显示两者病变部位,肠壁的厚度,溃疡形态、深度和分布,有无炎症性息肉、肉芽肿、脂肪外套等方面存在不同及与周围邻近脏器的关系,结合临床症状,诊断符合率达88%.结论螺旋CT多平面成像技术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螺旋CT检查对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883-884) 【作者】延宏;甄勇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影像科,276800;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医 院,276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1 【相关文献】

1.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诊断的临床病例分析 [J], 杨晓瑜 2.内镜结合病理检查在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J], 柳娟;廖山婴;刘思纯 3.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J], 彭明洋;张丹凤;张卫东;马跃虎;殷信道 4.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在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意义 [J], 舒利琼; 杨柳; 冉曦; 项贵明 5.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HLA-G在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J], 涂频;张新华;周航波;程静;孙薇;赵有财;周晓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进展(全文)

超声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进展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IBD既往在欧美国家多发,近20多年来,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I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感染、环境、自身免疫、遗传、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有关,更可能是上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大多数IBD患者在诊断和监测疗效过程中需反复检查、定期评估,以制订适当的治疗方案和评价疗效。目前临床尚无诊断IBD的“金标准”,多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肠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结肠镜检查可评估黏膜病变,但不能显示黏膜下各层肠壁及肠外的病变情况;增强CT和MRI能显示肠壁整体情况,并评估胃肠道的血流灌注,但不能实时动态地观察病变部位,且成本高,有放射性,所用造影剂可致过敏及肾脏毒性。 经腹超声具有实时便捷、无创、无放射性等特点,可作为诊断IBD 和监测其活动性的重要影像学检查。随着超声新技术的发展,其在IBD 中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IBD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UC和CD的病理表现不同。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多起自直肠,逆行向近端发展,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均可受累;表现为黏膜、黏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多发浅溃疡,呈连续弥漫性分布;慢性疾病反复发作,大量肉芽组织增生,可出现炎性息肉;同时黏膜不断

破坏再修复,形成瘢痕,黏膜肌层增厚,可出现变形、短缩,甚至狭窄。CD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呈节段性,可位于消化道各个部位,以末段回肠及邻近结肠受累多见;常侵及肠壁全层,可见纵行裂隙状和鹅卵石样改变,肠道狭窄、肠瘘及脓肿较常见。UC和CD 的临床表现重叠较多。 UC病程多在4~6周以上,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腹痛、(持续或反复发作)腹泻、里急后重及不同程度的全身表现,可伴皮肤、黏膜、关节等肠外表现,并发症包括中毒性巨结肠、下消化道大出血、肠穿孔、癌变等。CD的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可有血便,全身表现有发热、体重减轻、贫血等,其肠外改变与UC相似,常见并发症包括肠梗阻、瘘管、腹腔脓肿及肛周病变等,病程长者可发生癌变。 2.IBD的超声检查及表现 经腹超声检查前一晚常规禁食,必要时可给予灌肠或口服泻药等肠道准备,以减少肠腔内容物和气体的干扰。检查时可先用低频凸阵探头(频率3~5Hz)自右下腹开始依次扫查各段肠管,必要时可经直肠或经会阴扫查观察直肠或肛周病变,在确定病变部位后切换高频线阵探头(频率5~15Hz)进一步扫查。 扫查过程中可用探头逐步赶压肠道,有助于减少肠腔气体。采用口服或肠内注入造影剂等方法充盈肠道,可提高对大肠结构的分辨能力和病变检出率,较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超声评价IBD有多种参数,最常用的是肠壁厚度。UC患者肠壁增厚以黏膜、黏膜下层为主,回声均匀,与正常肠管间可见渐进性改变,可累及全结肠。CD的肠壁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肠粘膜渗出性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肠道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在发达国家,UC的患病率较高,尤其是北美和北欧等地区。临床上,UC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便频等,常常伴随有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治疗UC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营养支持等。本文将从临床诊断和治疗两方面综述UC的研究进展。 一、临床诊断 1. 病史和体格检查 UC患者可以有腹泻、便血、便秘、腹痛等症状,还可能出现痔核、肛裂、肛周脓肿等肛门症状。病史中应注意是否有家族史、药物使用史等,还需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腹部检查、直肠指诊等。 2. 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肠道病变的程度、位置等情况。结肠镜检查是UC的金标准,可以明确病灶的位置、程度、分布等。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可以了解治疗是否有效,是否有并发症等。 3. 生化检查 UC患者可以有贫血、电解质紊乱等全身症状,因此需要进行相关的生化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等。此外,还需要进行肠道菌群检查、免疫检查等。 二、治疗进展 1. 药物治疗 (1)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这类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5-ASA)等,可以控制病情,并可预防UC的复发。常用的5-ASA制剂包括米索前列醇、硫酸海马酸等,口服或直肠灌注均可。5-ASA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 (2)类固醇:糖皮质激素是UC治疗的重要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但长期使用类固醇会导致副作用,如易感染、皮肤、骨骼等损伤,因此一般不宜长期使用。 (3)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环孢素、生物制剂等。这类药物可改善UC的症状,促进肠道粘膜愈合,但也有副作用,如感染、肝功能损害、口腔溃疡等。

溃疡性结肠炎病理、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病理、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及 鉴别诊断 病理与临床 溃疡性结肠炎是大肠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病变以溃疡为主。疾病首先侵犯直肠,以后沿乙状结肠向上上发展,病变早期为局部结肠黏膜广泛的充血水肿,可形成无数微小脓肿,破溃后形成大小不等的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于青壮年,20—40岁多发,性别无差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便血。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以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较理想,注意控制灌肠压力和速度,避免引起出血和穿孔,尤其是急性发作期禁忌灌肠检查。 黏膜表面颗粒状改变颗粒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直径一般在1—3mm,结肠无名沟显示模糊或消失。 炎症后息肉表现为多发性弥漫性分布,呈类圆形、棍棒状、树枝状或丝状,息肉较假息肉表面光滑,可与溃疡同时存在。 肠管变形表现为肠袋消失、肠腔狭窄及肠管短缩,呈铅管样改变。在急性期明显,随着炎症的消退,可恢复部分袋形,但黏膜面的无名沟难以恢复。 鉴别诊断 克罗恩病腹泻一般无肉眼血便,结肠镜及X线检查病变主要在回肠末段和邻近结肠且呈非连续性、非弥漫性分布并有其特征改变,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一般不难。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从肛端直肠开始逆行向上扩展,病变呈连续性和弥漫性。如见直肠不受累的结肠病变、病变肠段间有正常黏膜的肠段、纵行溃疡间有正常周围黏膜为克罗恩病特征; 结直肠癌多见于中年以后,直肠指检常可触到肿块,结肠镜与X 线钡剂灌肠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活检可确诊。 肠结核、沙门菌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抗菌药物相关性肠炎、真菌性肠炎等其他感染性炎症、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胶原性结肠炎、白塞病、结肠息肉病、结肠憩室炎等应和疾病鉴别。

中国炎症性肠病影像检查及报告规范专家指导意见(2020完整版)

中国炎症性肠病影像检查及报告规范专家指导意见(2020完整版)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其中CD病情复杂、影像表现多样,影像学诊断具有难度。规范化的影像检查技术及报告有助于提高CD的影像诊断水平。本文旨在为我国CD影像学检查技术选择、扫描方案制定、影像征象解读以及影像报告书写提供指导意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缓解与复发交替发生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近年来IB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上升。UC多见于结直肠,为连续性的局限于肠黏膜的非肉芽肿性炎症;而CD可累及全消化道,多见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为节段性的累及肠壁全层的肉芽肿性炎症。影像学在IBD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判断CD肠道病变范围、肠腔狭窄性质以及并发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CD病情复杂,影像表现多样,再加上影像科医生对CD影像特征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影像报告存在较大的质量差异。此外,CD患者肠道扫描等检查技术的规范性欠缺也会影响CD的影像诊断质量。 为提高中国IBD影像诊断水平,建立规范的IBD影像检查和诊断体系,IBD 领域的影像科与消化内科专家组共同讨论并制定本指导意见。意见主要针

对CD,从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选择、扫描方案制定、影像征象解读以及影像报告等方面规范相关内容。 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选择 CT肠道成像(CT enterography,CTE)和MR肠道成像(MR enterography,MRE)是CD肠道检查的有效方法,可清晰显示肠腔、肠黏膜、肠壁及肠管外组织结构的改变,其中MRE由于具有无辐射性、优良的软组织对比度及多参数多序列成像的优点而成为年轻CD患者随诊复查时的首选方法。CD患者选择CTE还是MRE检查,可参考以下情况进行抉择。 (一)推荐首选CTE检查的患者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首选CTE检查: 1.首次行横断面肠道成像检查。 2.适用于任何年龄,推荐用于年龄超过35岁。 3.出现腹腔脓肿或复杂性肠道穿透性病变而可能需要后续医疗干预。4.出现急性腹部症状。 5.排除或评估其他小肠疾病。 6.存在MRE检查禁忌证、对钆对比剂过敏或具有幽闭恐惧症。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研究进展 1 诊断 UC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少数患者伴有发热、腹部绞痛及体重减轻等。临床表现与结肠炎症程度有关。UC分型(见表1),诊断中有如下特点: 1.1 多数患者在20~40岁发病,男女均可患病,炎症主要侵犯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也有少数累及横结肠及全结肠,以左侧结肠多见,约占66.2%[3]。 1.2 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便血和发热,也可能有贫血、疲倦、食欲不振及体重下降。如累及直肠者常伴有里急后重,很快出现血便。 1.3 影像学检查:(1)钡剂灌肠X线检查:UC早期黏膜皱襞紊乱,肠壁呈锯齿状,肠腔有一小龛影,典型表现为肠管管壁缩窄、变短,呈水管状。慢性UC时结肠明显缩短,结肠袋消失。(2)内镜超声:经肛管或直肠的内镜超声可检出脓液积聚,窦道、肠壁增厚及直肠周围结构异常。 1.4 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内镜检查给UC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结肠镜下直接观察到结肠黏膜的病理特点,并可取活组织检查。早期可见肠黏膜因毛细血管模糊,呈大小不等的红斑,伴有黏膜充血、水肿,进一步发展为黏膜糜烂、粗糙、质地变脆,触之易出血。重症UC黏膜粗糙,血管难以辨认。此外可见假息肉或炎性息肉,有蒂或无蒂,色鲜红、苍白或鱼肉色。慢性炎症时有直肠瓣变钝,乙状结肠呈管状、炎症反应持续并对称。UC时可根据隐窝结构、固有层内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炎症的分布,区分急性与慢性病变。隐窝形状不规则、扩张或分支是慢性UC的表现。也可有隐窝萎缩,黏膜面变形。 1.5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和大便培养、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沉、抗结肠抗体、一氧化氮、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以反映疾病的活动情况及愈合情况,但无特异性。 1.6 核素标记检查:具有无创伤、简便的优点,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炎症性肠病(IBD)的新方法。 2 治疗 2.1 药物治疗:目前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被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5],目前我国治疗UC的主要药物为氨基酸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

临床分析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镜检查报告

临床分析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镜检 查报告 患者信息: 姓名:XXX 性别:男/女 年龄:XX岁 病历号:XXX 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 病史回顾: 患者XXX性别,年龄XX岁,主要症状为XXX(如腹痛,腹泻,便血等)已经持续X个月,伴随体重减轻Xkg。既往病史中,患者表示有XXX(如炎症性肠病家族史,食物过敏史等)。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良好。查体无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结果: - 血常规: - 血生化: - C-反应蛋白(CRP):

- 粪便常规检查: 结肠镜检查表现: 结肠镜检查显示: (以下按照检查区域进行描述) 1. 阴道/直肠部分: - 阴道/直肠黏膜无明显异常。 - 粘膜表面光滑。 2. 直肠部分: - 直肠黏膜呈XX色,可见不规则溃疡,大小约为X-XXmm。- 溃疡表面覆盖黏液与伪膜。 - 直肠管腔通畅,无炎症渗出。 3. 结肠部分: - 结肠黏膜存在广泛的炎症改变,呈XX色。 - 炎症区域表面可见多个溃疡,大小约为X-XXmm。 - 溃疡边缘不规则,边界模糊。 - 溃疡周围充血,病灶节段性分布。 - 部分病灶伴有渗出物覆盖。

结论: 根据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镜检查报告结果,发现以下表现: 1. 直肠黏膜存在溃疡,大小约为X-XXmm。 2. 结肠黏膜广泛受炎症影响,存在多个溃疡,大小约为X-XXmm。 3. 溃疡周围充血,病灶节段性分布。 进一步的治疗和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 室检查结果,并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决策。治疗方式可包括药物 治疗、营养支持、手术干预等。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随访和监测疗效,以及根据患者的反应来调整治疗方案。 本报告仅针对患者的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报告,并不能替代 医生的临床判断和综合治疗决策。患者应配合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 治疗,并定期复诊。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丁栋;李佳妮;齐冉;陆源;杨勇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由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易复发的炎症肠病。最新研究表明多种基因异常导致T细胞对一系列肠道共生菌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进而损伤肠黏膜是其主要病因。多种环境因素能瞬时破坏黏膜屏障,与基因异常共同作用,扰乱免疫反应或者肠道菌群,导致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异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诊断的复杂性,目前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评估,内窥镜检测,组织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盐,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学抗体等。本文总结了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为结肠炎预防、诊断、治疗以及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策略。 【期刊名称】《药学研究》 【年(卷),期】2017(036)007 【总页数】5页(P404-408)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分类发病机制诊断 【作者】丁栋;李佳妮;齐冉;陆源;杨勇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9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6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两种常见炎性肠疾病(IBD)中的一种。溃疡性结肠炎发生时,肠道 免疫系统的平衡被破坏,并具有极高的复发可能。该病发病的高峰是在15~25岁,临床上诊断主要通过内窥镜和组织学手段[1]。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特点表现为直肠与结肠中的连续黏膜溃疡,起始于直肠,不同程度地扩展,最长可以蔓延到盲肠[2]。其病因至今仍未确定,普遍认为是受到了环境、遗传和微生物 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也有研究认为其符合太阳耀斑的活动规律[3]。多重因素导致 了近些年该病的高发,2009年在美国大概有593 0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在欧洲,每10万人中就有21~246人受到该病的影响。4%~9%的患者在确诊的 第一年就需要进行结直肠切除手术,而伴随之的是1%的手术风险[4]。溃疡性结肠炎作为慢性疾病,不仅提高了直接的医疗成本,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根据疾病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方法是蒙特利尔疾病程度分类,它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直肠炎(E1,限于直肠)、左位结肠炎(E2,包含远端结肠左曲)和广泛结肠炎(E3,包含近端结肠左曲)[5]。Truelove-Witts标准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分类的,它包含了粪便频率、系统性症状/体征/毒性的出现和便血,根据这些因素来对疾病评级,这些标准同时也被美国胃肠病学会的指导方针所使用。梅奥评分主要使用于临床研究中,包括医生的总体评价,粪便频率,直肠出血和内窥镜观察得分。简单的临床结肠炎活动指数是从更复杂的Powell-Tuck指数发展而来,主要强调各指标的频率和出血[6]。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是导致结肠炎高发的罪魁祸首,流行病学证据显示,慢性炎症疾病和寄生虫的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接种疫苗以及食物水源、居住环境卫生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7]。这些发现为微生物是人出生后免疫系统发展的基础这个卫 生假说提供了事实依据。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微生物的缺失普遍存在于人受损的免疫驯化中,并且倾向于产生免疫介导的疾病。在临床发现以及相关实验研究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