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炎症性肠病的CT特点

炎症性肠病的CT特点

炎症性肠病的CT特点

克罗恩肠病

主要影像学表现:多发节段性、跳跃性累及肠管(全消化道均可累及),肠壁增厚、肠壁强化、溃疡与息肉样增生、肠管变形、梳样征、脂肪爬行征和肛管病变等。

活动期:典型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4mm);肠黏膜明显强化伴有肠壁分层改变,黏膜内环和浆膜外环明显强化,呈“靶征”或“双晕征”;

肠系膜血管增多、扩张、扭曲,呈“木梳征”;

相应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模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

纤维增殖期(慢性期):CT 表现多节段病变,管壁增厚,管腔变形、狭窄,管壁无分层强化,呈轻度均匀强化或无明显强化。

溃疡性结肠炎

主要影像学表现:病变一般最先起始于直肠、乙状结肠,呈连续性病变并逆行向上发展趋势;管壁增厚一般小于10mm,肠腔可略狭窄;后期结肠袋结构消失,管壁僵硬、管腔变窄呈铅管征改变;

活动期肠壁亦可见分层强化,横断面呈“靶征”改变,粘膜下可见小气泡影;

肠管外亦可见血管增生,周围脂肪密度增高、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

最后,我们来看两个典型病例:

病例一:男,79 岁,腹痛 10 天,便血 4 天,CT 结果如下:

病例二:男,68 岁,腹痛、腹泻 2 周,便血 1 天,腹部 CT 如下:

两者的临床表现类似,但 CT 表现却完全不同。你能通过 CT 特点作出诊断吗?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 什么情况下应疑有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非特异性结肠炎症,包括了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炎症性肠病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的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炎症性肠病可能主要由遗传易感体质决定,免疫调节紊乱是关键的发病机制之一。同时,肠道菌群和环境精神因素也是发病诱因。 炎症性肠病典型的消化系统临床表现是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90%以上病人都有腹泻,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重者每日可达10~30次。溃疡性结肠炎多见血便或粘液血便。然而,克罗恩病病人粪便多糊状,一般无脓血或粘液。当病变涉及下段结肠或肛门直肠,可有粘液血便及里急后重。溃疡性结肠炎的腹痛多为阵发性痉挛性疼痛,部位常位于左侧腹和下腹部。腹痛后常有排便的感觉,排便后腹痛可以暂时缓解。克罗恩病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多在进餐后加重,排便或肛门排气后缓解。 炎症性肠病还可有全身表现,包括发热、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的表现。炎症性肠病与全身免疫调节有关,因此常常伴随有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包括杵状指(趾)、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黏膜溃疡、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慢性肝炎、淀粉样变性或血栓栓塞性疾病等。 2. 疑诊溃疡性结肠炎时首先作些什么检查? 当病人出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时,临床上可疑为溃疡性结肠炎。可疑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首先可行结肠镜检查。由于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结肠病变形态、黏膜色泽,充血水肿,并且可以获取黏膜活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更有利于明确诊断。可疑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还可以进行X线气钡双重灌肠检查。进行X线气钡双重灌肠检查可以观察到

炎症性肠病影像学表现

炎症性肠病影像学表现 炎症性肠病影像学表现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常见的形式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影像学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炎症性肠病的影像学表现。 一:胃肠道造影 1.1 上消化道造影: 炎症性肠病常累及上消化道,造影可显示食管、胃、十二指肠等病变。常见表现包括粘膜异常、溃疡、狭窄等。 1.2 小肠钡餐: 小肠钡餐可显示小肠的病变,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小肠受累。表现为肠壁增厚、溃疡、狭窄等。 1.3 结肠钡剂造影: 结肠钡剂造影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其表现主要包括结肠黏膜增粗、粘膜颗粒样改变、狭窄及血管纵行分离等。 二:CT扫描

2.1 小肠CT: 小肠CT可以显示小肠的各个层面,有助于观察肠壁增厚、溃疡、狭窄、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等炎症性改变。 2.2 结肠CT: 结肠CT可以显示结肠的病变,包括溃疡、狭窄、黏膜改变等。 三:核素显像 核素显像通常用于评估肠段的活动性炎症,常见的核素显像方 法包括白细胞标记的显像、血流显像等。 四: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检测炎症 性肠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可以显示肠壁增厚、激活肥厚、溃疡、 狭窄、肠系膜改变、淋巴结增大等特征。 五:超声波检查 超声波检查可以评估肠道壁层、肠腔变化以及肠外病变,主要 表现为肠壁增厚、激活肥厚、粘膜回声异常等。 六:其他诊断方法 除了影像学方法外,内窥镜检查、组织活检及血清学检查等也 有助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

常见十二指肠疾病的CT表现

常见十二指肠疾病的CT表现 CT在腹部的广泛应用,使得CT也成为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手段之一。有时CT 在用于诊断腹部其他疾病时,可偶然发现十二指肠病变。CT在胃肠道应用的优势在于能全面观察腔内、壁内及壁外组织结构。 十二指肠位于腹膜后肾前间隙(球部除外),是从幽门到Treitz韧带的一段长约30cm的C形肠袢。 旋转不良 中肠旋转不良是一组先天性肠位置异常,是因为胎儿期原始肠袢围绕肠系膜上动脉轴旋转不充分所致。肠旋转不良的类型与胚胎发育时期有关。肠旋转不良既可在内脏正位患者中单独出现,也可作为内脏反位的一部分。肠旋转不良可伴有下腔静脉异常、多脾、短胰及十二指肠前门静脉等表现。 肠旋转不良1a型最常见,是结肠与十二指肠未旋转。常无症状,并发症也很少见,多在影像检查、手术或尸检时偶然发现。其CT表现有:肠系膜上静脉反位、胰腺钩突发育不良、小肠右位、结肠左位、十二指肠水平段缺如。 结肠与十二指肠未旋转。肠系膜上静脉反位、胰腺钩突发育不良、小肠右位、结肠左位、十二指肠水平段缺如。 然而,肠系膜血管反位并不是肠旋转不良的特异征象。肠旋转不良2c型只有十二指肠的逆旋转。CT表现特征为:十二指肠在肠系膜上动脉前方通过,大肠在两者的前方。

十二指肠重复畸形或重复囊肿是一种很少见的先天异常,占所有胃肠道重复畸形的5.5-7%。它有厚约1-2毫米的壁,由具有分泌功能的黏膜和平滑肌的肌层组成,大多数情况下与正常肠壁的肌层相连。重复囊肿一般不与肠腔相通,表现为十二指肠第一、二段肠系膜侧的囊性病变,其内可含有液体及活动性肠石。 十二指肠重复囊肿的鉴别诊断包括胆总管囊肿、胰腺假囊肿及十二指肠腔内憩室。超声、特别是内镜通过显示特征性的多层肠壁及囊肿的蠕动性而有利于确诊。 十二指肠憩室可为先天性或后天性,常为偶然发现,在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中发现率为6%。最常位于十二指肠降段近Vater 壶腹及胰头处的系膜缘。CT上表现为十二指肠肠袢内侧的气腔或气液/钡平面。十二指肠憩室或重复囊肿很少并发感染、穿孔、出血、胰腺炎及胆道梗阻等。

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一、概述 结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常见的结肠疾病种类繁多,包括结肠息肉、结肠炎、结肠癌等。影像学诊断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在结肠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特点。 二、结肠息肉的影像学诊断 1、结肠息肉的定义和分类 1.1 定义: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局部肿块的一种病变,常见于结肠直肠部位。 1.2 分类:结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种类型。 2、结肠息肉的影像学表现 2.1 CT影像表现:结肠息肉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表面光滑,密度多均匀。 2.2 MR影像表现:结肠息肉在T1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 T2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

2.3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上的息肉,并进行活检。 三、结肠炎的影像学诊断 1、结肠炎的定义和分类 1.1 定义:结肠炎是指结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常见于溃疡性 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1.2 分类:结肠炎可分为急性结肠炎和慢性结肠炎两种类型。 2、结肠炎的影像学表现 2.1 CT影像表现:结肠炎可表现为结肠壁增厚、黏膜增生、粘连等。 2.2 MRI影像表现:结肠炎常表现为结肠壁增厚、信号异常 等改变。 2.3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观察到黏膜充血、糜烂、溃 疡等炎症改变。 四、结肠癌的影像学诊断 1、结肠癌的定义和分类 1.1 定义:结肠癌是指结肠黏膜上皮恶性肿瘤。 1.2 分类:结肠癌可分为腺癌、鳞癌、肉瘤等多种类型。

2、结肠癌的影像学表现 2.1 CT影像表现:结肠癌常呈结肠壁增厚、肿块侵犯等表现。 2.2 MRI影像表现:结肠癌在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 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 2.3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肿瘤的形态、大小及局部侵犯程度。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CT和MRI影像图以及结肠镜检查报告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结肠息肉:结肠黏膜局部肿块的一种病变。 2、结肠炎:结肠黏膜的炎症反应。 3、结肠癌:结肠黏膜上皮恶性肿瘤。

炎症性肠病的CT、MRI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CT、MRI诊断 周年庆礼物丨欢迎收藏 腹膜解剖及其炎性病变影像诊断 陆勇教授《小肠梗阻看什么》 IgG4相关疾病影像诊断 肝脏良性肿瘤案例影像学解析 卵巢Brenner瘤影像诊断 胎儿磁共振检查:3T 还是1.5T? 收藏!胆囊疾病MRI一键入门 胃外生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外生型胃癌影像表现 腹外疝的影像学诊断 陆勇教授急性肠系膜血管梗塞的CT诊断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表现(下)-EAML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表现(上) MRCP成像原理与成像技术 成人胆管狭窄的MRI及MRCP表现(恶性及其它病因)成人胆管狭窄的MRI及MRCP表现(良性病因) 腹部能谱CT虚拟平扫图像的产生及其临床应用 儿童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实性肿瘤的影像与病理对照 陆勇教授急腹症时的腹腔积气与积液(二) 陆勇教授急腹症时的腹腔积气与积液(一) 直肠少见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 照过 X 光就要终止妊娠?美国指南这样说 Mirizzi Syndrome 这14种情况下,病变在T2WI上会出现低信号 诊断壶腹癌,这个干货少不了! 陆勇教授《反射性肠郁积》

CT仿真胃镜的临床应用及前景 肝脏CT灌注在肿瘤学中的原理及应用 IgG4相关疾病影像诊断 胆系疾病影像诊断 【X线诊断要点】胃肠道急腹症丨必须搞清楚的几个问题! 【急诊】卧位及立位腹平片——正常,气腹,小肠梗阻,前哨肠曲 血液系统疾病累及肾脏、肾周组织影像学表现(一) 血液系统疾病累及肾脏及肾周组织的影像学表现(二) 肝糖原累积症(弥漫性肝实质密度增高病变的鉴别诊断) 肝占位病变的MR征象 MSCT对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流程的指导意义--孙昊 肾上腺占位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孙昊 原发性卵巢蒂扭转影像诊断 子宫附件影像解剖 【解剖】腹膜及腹膜腔(经典讲解汇总) 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胸部疾病中的价值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RSNA2016腹部影像学 肠道壁增厚CT表现(二) 肠道壁增厚CT表现(一) 胃肿瘤影像检查和诊断思路 前列腺癌检查方法及诊断思路 Mirizzi 综合征 对比剂安全与规范使用 胆囊炎合并肝脓肿—胆囊癌合并邻近肝脏直接侵犯鉴别要点 女性盆腔肿瘤的MR成像技术与诊断思路 胰腺及胆道肿瘤的CT、MRI诊断思路 肝血管瘤的分型及表现、肝脏罕见间叶源性肿瘤(双语) 胃神经鞘瘤影像诊断

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

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 影像解剖及概述肠系膜由双层腹膜构成,包括小肠系膜、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和阑尾系膜。其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网、神经丛、脂肪、纤维组织及间皮巨噬细胞,还可能含有某些胚胎组织结构残余。小肠系膜是腹膜的宽阔的扇形反折,将空肠和回肠连接到腹后壁。 肠系膜在CT 图像中表现为:小肠袢中央含脂肪的区域,内部可见明显的圆形或线样高密度空肠或回肠血管。通常还可以发现直径小于1cm 的淋巴结。正常肠系膜脂肪的密度类似于皮下脂肪( -100~-160HU )。横结肠系膜CT 上表现为从胰腺勾突延伸到结肠壁边缘的含脂肪区。乙状结肠系膜起自盆腔后壁,内含乙状结肠和直肠上血管。由于肠系膜内含有丰富脂肪,除了在极度消瘦的病人中,CT 几乎能显示所有的肠系膜异常。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肠系膜结构扭曲,肠系膜血管边界不清。口服对比剂有助于区分肠管和肠系膜肿物。MRI :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脂肪抑制 T1WI 梯度回波图像能较好显示肠系膜病变。但是肠管运动和呼吸运动会影响图像质量,需要应用胃肠道低张药物(肌肉或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及呼吸门控成像。 在肠系膜病变中可以看到的异常CT 表现有:软组织密度肿 块、小结节、脂肪密度轻度增高(水或血液进入脂肪组织)、脂肪坏死(坏死越彻底其密度值越接近水)、纤维索条影、钙化、脂肪环征、肠系膜血管的充盈缺损等。他们分别代表不

同的病理特点,也提示者不同的疾病过程。 炎性病变 多普勒超声能判断肠炎性病变是活动期还是静止期。CT 能通过观察肠壁的强化行为监控活动性炎症或充血的肠段。受累肠管的供血血管可能会扩张,导致血供增加。即使供血血管的大小和形态没有发生改变之前仍可以通过肠管的强化和灌注特点来判断肠壁是否充血。 ①炎性肠系膜水肿:CT 表现为肠系膜水肿增厚、可见散在条片状影、肠系膜脂肪密度增加,节段性肠系膜血管边界不清,腹膜后脂肪相对正常。当发现肠系膜水肿时要特别注意肠系膜根部,以除外局部肿瘤阻塞肠系膜血管导致的继发性水肿。鉴别:肠系膜广泛转移。 ②系膜间脓肿:脓肿早期平扫为软组织密度样肿块增强无强化。当脓肿液化坏死后由结缔组织包绕。平扫脓肿中心为低密度周边密度较高,增强可见环状强化。邻近血管受压移位,部分可见气体密度。 ③肠系膜脂膜炎:是肠系膜特发性慢性炎症,常常累及肠系膜尤其是其根部,有时也累及结肠系膜。主要导致肠系膜收缩和缩 短,引起小肠扭转和固定。肠系膜脂膜炎表现为 放射状伴有或不伴有钙化的肠系膜软组织团块时很难与肠 系膜类癌区分(空肠和回肠的类癌常常发生肠系膜淋巴结的转移灶)。伴有淋巴结增大时需要与转移瘤、淋巴瘤、类癌、硬纤维瘤鉴别,但是其他肿瘤不会出现脂肪环征。CT 表现根据病变成分的不同而不同,主要病理改变包括三种:脂肪、慢性炎症和纤维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指病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 s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炎症指征的基本特征是肿胀、红斑、黏液样或脓性渗出、轻度或重度上皮破坏、纤细或粗大颗粒状黏膜变形、假息肉形成、回缩和狭窄。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环境因素。 (2)遗传因素。 (3)感染因素。 (4)免疫因素。 一、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又称克隆病、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回肠炎等。是病因不明的胃肠道肉芽肿性炎症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炎症性肠病。病变特点为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的溃疡性病变,可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而以回盲部最常见,大约40%病例有结肠受累,血性腹泻的比例也最高。 1、临床特点: (1)起病隐晦,呈慢性过程,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患者常以腹痛、腹泻就诊。 (2)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为痉挛性阵痛伴腹鸣,进餐后加重,排便排气后可缓解。 (3)腹泻多呈糊状,脓血或黏液便少见。 (4)可在右下腹或脐周扪及较固定的肿块。 (5)部分患者可见肠瘘、肠梗阻、肛周瘘管等并发症。 2、内镜下特点: (1)病变主要位于右半结肠,以回盲部多见。早期溃疡呈阿弗他样或裂隙状,病变呈跳跃式,病变之间的黏膜基本正常; (2)病程发展出现纵行溃疡。溃疡不连续、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底深,多被厚苔或污苔,非对称样肠壁受累; (3)因为黏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而使黏膜隆起,呈鹅卵石样改变,卵石之间常为溃疡; (4)并发瘘管形成是进展期克罗恩病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5)肠狭窄:典型者为末端回肠的管型狭窄,狭窄处肠壁弥漫性增厚,犹如消防水管; (6)急性期后多发炎性息肉和明显的瘢痕形成。 3、诊断要点: (1)克罗恩病的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内镜、影像学、组织活检所见进行综合分析,因本病

结肠炎的CT表现

结肠炎的CT表现 CT被广泛用于评价不典型腹痛及怀疑有结肠炎的病人。作者表明口服及直肠注入造影剂后增强扫描后,多层螺旋CT能精确显示结肠壁的炎性改变,并对病变范围得评估有所帮助 许多情况下,结肠炎类型得最终诊断基于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结肠镜检查,但是特异的CT征象对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有所帮助 溃疡性结肠炎跟克罗恩病的区别在于:部位、范围、肠壁增厚的表现以及并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很少合并腹水,腹水往往发生在感染性、缺血性及伪膜性肠炎 伪膜性肠炎也表现为肠壁显著增厚,偶尔会有跳跃征,这跟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化学治疗有关系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肠炎的特征是累及右半结肠和回肠,而缺血性肠炎的血管分布及病史比较有特征 憩室炎是一种局限性非对称性病灶,伴有筋膜增厚及炎性憩室。阑尾壁增厚并明显强化,肠腔扩张及临近索条样改变表明阑尾炎,而且炎性改变有时候会波及盲肠和回肠末端 肠脂垂炎表现为结肠附近局灶性边缘强化区,通常没有真正的结肠壁增厚 1. 正常结肠 正常结肠的管径变化很大。盲肠最高达9厘米,横结肠通常小于6厘米。其余各段结肠小于横结肠,但直肠的管径位于它们之间 图1为一位45岁男性的正常直肠乙状结肠横轴位CT图像直肠乙状结肠壁有强化,肠腔灌水后扩张良好 总之,正常结肠壁厚不应超过3毫米,当肠腔充盈良好时,正常结肠壁厚约1-2毫米;当充盈不良时,正常厚度可达3-4毫米 2. 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 尽管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有相互重叠的CT征象,但也有区别 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发生于左半结肠,或者弥漫于全结肠,很少单独累及右半结肠 一位34岁女性溃疡性结肠炎横轴位CT图像,乙状结肠壁增厚,结肠壁外可见亮点,是为充血的肠系膜动脉,这表示疾病处于活动期 溃疡性结肠炎也许会伴随回肠返流,导致回肠末端扩张及张口状回盲瓣,以及肠壁毛糙变薄。克罗恩病表现为广泛累及右半结肠及会场末端,往往表现为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回盲瓣明显狭窄时,末端回肠也许会表现为厚壁扩张 图3为一例39岁男性克罗恩病患者的横轴位CT图像,表现为盲肠和回肠末端明显增厚。回盲瓣狭窄,腔内及狭窄前扩张的回肠末端内可见液体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宋庆轮;张举名;陈卫霞;黄喜岷;张雪梅;甘利娟 【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findings and it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acute 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 (APEA). Methods The clinical records and CT images of 7 patients with APEA performed at Chengdu Western Hospital between Dec. 2011 and Jul. 2016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The diagnosis of 3 cases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ree of seven cases were located at the side of the ascending colon, and the rest (4 cases) located near the sigmoid colon. In all of 7 cases, CT scans demon-strated oval fat-density nodules adjacent to the colon with thin circular rim and slightly high density shadow. The pres-ence of funicular or patchy exudation with surrounding fat stranding appeared in 5 cases. And in 7 cases, the center of the lesion showed punctate or linear slightly high density shadow; ring-enhancing lesions appeared after contrast admin-istration. 4 cases showed thickening of adjacent peritoneum, and 3 cases appeared as focal colonic wall edema and thick-ening. Conclusion Acute 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 has characteristic CT feactures. Recognizing lesions in APEA CT signs can avoid unnecessary surgical treatment.%目的探讨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西区医院2011年12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7例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7例患者中3例位于升结肠旁,4例位于乙状结肠旁.7例CT平扫表现为结肠旁卵圆形脂肪密度结节影,边缘呈薄层环状稍高密度影,5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这两种疾病都以慢性肠道炎症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 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介绍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诊断 1. 病史采集:医生首先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出现时间、腹 泻次数、便血情况、腹痛症状等。同时还需了解家族史和生活习惯等。 2.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触诊、听诊、叩诊等。腹部触诊可以发现腹部肌紧张、肿块等异常情况。 3. 实验室检查:患者需要进行血常规、电解质、C-反应蛋白、血沉 等实验室检查,以补充临床资料,排除其他疾病。 4.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结肠镜、胃肠钡餐透视等。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情况,确定炎症的部位和程度。 5. 组织学检查:如果结肠镜检查发现怀疑的肠道炎症病变,医生可 能会进行活检,以进一步明确炎症类型和确定诊断。 二、治疗 1. 药物治疗: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适 合的药物治疗方案。常用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免疫抑制

剂、生物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炎症、减少症状发作和维持缓解期。 2. 营养支持: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特别是营养不良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营养支持。口服或静脉补液等方式可以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帮助患者恢复体力。 3. 手术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医生可能会考虑手术治疗。手术通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的合并症,比如结肠癌、肠梗阻等。手术可以切除受累的肠段,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4. 心理支持: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医生和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困扰和焦虑。 结语: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手术治疗和营养支持也在特定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提高生活质量。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第一部分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一、诊断标准溃疡性结肠炎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作出诊断。 ㈠临床表现溃疡性结肠炎最常发生于青壮年期,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和肝胆等的肠外表现。 黏液血便是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常见症状。超过 6 周的腹泻病程可与多数感染性肠炎鉴别。 ㈡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并活检是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主要依据。 ㈢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 ㈣其他检查 结肠镜检查可以取代钡剂灌肠检查。无条件行结肠镜检查的单位可行钡剂灌肠检查。 ㈤手术切除标木病理检查 诊断要点在排除其他疾病基础上,可按下列要点诊断: ⑴ 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⑵ 同时具备上述结肠镜和(或)放射影像特征者,可临床拟诊;⑶ 如再加上上述黏膜活检和(或)手术切除标本组织病理学特征者,可以确诊;⑷ 初发病例如临床表现、结肠镜及活检组织学改变不典型者,暂不确诊UC应予随访。 二、疾病评估1.临床类型:可简单分为初发型和慢性复发型。 2.病变范围 3.疾病活动性的严重程度: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4.肠外表现和并发症。 三、鉴别诊断 1.急性感染性肠炎:各种细菌感染。常有流行病学特点(如不洁食物史或疫区接触史),急性起病常伴发热和腹痛,具自限性;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粪便检出病原体可确诊。

炎症性肠病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小区里张阿姨在聊天时说,最近2个月胃肠道不适,腹泻、腹痛症状反复发作,后来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患上了炎症性肠病。什么是炎症性肠病?病理特点是什么?需要和哪些疾病进行鉴别呢?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什么是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是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特发性肠道炎症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是腹泻、腹痛、血便。按照疾病特点划分为两种:①溃疡性结肠炎,炎症位于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会累及直肠,并向全结肠蔓延;②克罗恩病,是非连续性的炎症,可累及整个消化道,常见部位是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目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是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和环境、遗传、感染、免疫有关,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调、继发感染是诱因。 2.炎症性肠病的病理特点 (1)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偶尔累及回肠末端、阑尾,较少累及上消化道。病变具有弥漫性、连续分布,多位于黏膜层,浆膜层没有明显异常。镜下观察可见非特异性炎症,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固有层内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急性期伴有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该疾病的一大特征是腺体破坏,肠黏膜隐窝可见脓肿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坏死,杯状细胞减少,潘氏细胞化生,腺上皮增生,核分裂增多。 (2)克罗恩病。侵犯整个消化道,常累及末端回肠,少数累及直肠,病变节段性分布。镜下观察可见单核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浸润肠壁,有时会形成裂隙样溃疡;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会形成非干酪样坏死肉芽肿,黏膜下层水肿,淋巴管和血管扩张,部分血管可见神经纤维扭曲、粗大,伴有神经节细胞和纤维组织增生。

3.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方法 对炎症性肠病进行诊断,方法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 学检查、内镜检查、组织细胞学特征等。 (1)血液学检查。①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轻度患者正常或稍微下降,中重 度患者下降明显,甚至出现贫血和低蛋白水肿。原因是炎症出血和蛋白丢失,造 血物质缺乏或吸收不良,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②白细胞计数。多数患者正常,中重度患者轻度升高,少量重症患者超过30×109/L;有时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严重者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并有中毒颗粒,使用糖皮质激素后能升高粒细胞水平。③血小板计数。患者疾病复发时,血小板计数升高,其中重症患者超过 400×109/L比较常见。 (2)粪便检查。①粪便常规检查。肉眼可见糊状粘液脓血便,重症者粪便量少,少数以血便为主,伴有少量黏液或无粘液。镜下观察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急性发作期可见多核巨噬细胞。②病原学检查。通过病原学 检查,能排除感染性结肠炎,是诊断的一个重要步骤。 (3)血沉检查。患者在活动期,血沉值均增高,因此可以反映出病情的活动性。在国外报道中,缓解期患者的平均血沉为18mm/h,轻度、中度、重度患者分 别为43mm/h、62mm/h、83mm/h。和血沉相关的血清蛋白,其半衰期长,临床症状 改善后,血沉值要在数天后下降。 4.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症状特征相近,诊断时需要进行鉴别,要点如下:①炎症范围:溃疡性结肠炎是弥漫性、连续性病变,主要累及黏膜和黏膜下层; 克罗恩病是节段性病变,呈透壁性炎症。②裂隙状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无;克罗 恩病常见。③直肠病变:溃疡性结肠炎常见;克罗恩病少见。④回肠病变:溃疡 性结肠炎罕见,反流性结肠炎除外;克罗恩病常见。⑤隐窝脓肿:溃疡性结肠炎 常见;克罗恩病罕见。⑥潘氏细胞化生:溃疡性结肠炎常见;克罗恩病罕见。⑦ 上皮样肉芽肿:溃疡性结肠炎无;克罗恩病常见。⑧淋巴组织增生:溃疡性结肠 炎罕见;克罗恩病常见。⑨神经增生:溃疡性结肠炎罕见;克罗恩病常见。

CD诊治要点及预后详细讲解

CD诊治要点及预后详细讲解 CD(Crohn's Disease),即克隆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 主要累及消化道,并可波及到全身各个器官。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痛、腹泻、便血、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常伴有消化道狭窄、肠外表现和局灶性炎症损伤。本文将就CD的诊 治要点及预后进行详细讲解。 一、CD的诊断要点: 1. 详细病史询问: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发热等症状,以及家族史、用药史等。 2. 身体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听诊、肛门指检等,以寻找是否存在腹部包块、压痛、肠鸣音改变等体征。 3. 实验室检查:常见的包括血常规、电解质、C-反应蛋白(CRP)、血沉、肝功能等指标,用以评估炎症程度及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 4. 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平片、超声、CT、MRI等,以寻找 肠道狭窄、瘘管、炎症等表现。 5. 内窥镜检查:一般选择结肠镜或胃镜,通过直视观察消化道黏膜情况,进行活检以确定炎症程度及病变特点。 二、CD的诊疗方案: 1. 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避免摄入辛辣、油腻、高纤维食物,尽量选 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 (2)休息与减压:合理安排作息,避免精神刺激和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情。 (3)补充营养:CD患者常因吸收不良而导致营养不良,可

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4)控制炎症:使用非类固醇抗炎药物(NSAIDs)或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来控制炎症反应。 2. 特异性治疗: (1)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硫氧咪酸、美洛昔康等,适用于轻中度CD患者,并有助于维持缓解期。 (2)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等,适用于CD活动期、反复发作或有内脏损害的患者。 (3)生物制剂:如可拉鲁肽、英夫利昔单抗等,适用于CD 活动期且对常规治疗无效的重度患者。 (4)手术治疗:对于CD引起的肠道狭窄、瘘管、严重出血等并发症,需进行手术切除或修复。 三、CD的预后讲解: CD的预后因个体差异及治疗效果而异,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后可获得缓解。然而,CD是一种慢性病,长期治疗和随访非常重要。预后影响因素包括病情活动性、瘘管形成、肠道狭窄程度、治疗效果等。 1. 预后良好的因素: (1)早期诊断和治疗。 (2)轻症或仅限于结肠的炎症。 (3)年龄较轻(小于30岁)。 (4)无肠道狭窄或瘘管形成。 (5)治疗反应良好。

炎症性肠病_Yan Zheng Xing Chang Bing

炎症性肠病_Yan Zheng Xing Chang Bing 一概述 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本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肠,渐渐向全结肠扩散,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 二病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特别反应所导致的炎症反应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认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 三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缓慢,少数急骤。病情轻重不一。易反复发作,发作诱因有精神刺激、过度疲惫、饮食失调、继发感染等。 1.腹部症状 (1)腹泻血性腹泻是UC最主要的症状,粪中含血、脓和黏液。轻者每日2~4次,严峻者可达10~30次,呈血水样;CD腹泻为常见症状,多数每日大便2~6次,糊状或水样,一般无脓血或黏液,与UC相比,便血量少,鲜血色少。 (2)腹痛UC常为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阵发性痉挛性绞痛,痛苦

后可有便意,排便后痛苦临时缓解。绝大多数CD均有腹痛,性质多为隐痛、阵发性加重或反复发作,部分以右下腹多见,与末端回肠病变有关,其次为脐周或全腹痛。 (3)里急后重因直肠炎症刺激所致。 (4)腹块部分CD可消失腹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因肠粘连、肠壁和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所致,内瘘形成以及腹内脓肿等均可引起腹块。 2.全身症状 (1)贫血常有轻度贫血,疾病急性爆发时因大量出血,致严峻贫血。 (2)发热急性重症患者有发热伴全身毒血症状,1/3CD患者可有中等度热或低热,间歇消失,因活动性肠道炎症及组织破坏后毒素汲取引起。 (3)养分不良因肠道汲取障碍和消耗过多,常引起患者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表现。年幼患者伴有生长受阻表现。 四检查 1.血液学检查 (1)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轻型多正常或仅轻度下降,中、重型可有轻度或有中度下降,甚至有重度贫血与低蛋白水肿。Hb下降可归因于慢性炎性出血与蛋白丢失,铁及其他造血物质缺乏或汲取不良,尤其克罗恩病的回肠病变易致维生素及矿物质汲取障碍与慢性炎症有关的骨髓造血抑制等。另外,尽管患者肾功能正常,红细胞生成素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 整版) 近年来,我国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显著上升。针对国内及国际对儿童IBD诊治的研究进展,XXX的诊治水 平有了很大提高。XXX消化学组和临床营养学组专家借鉴国 外最新共识以及国内儿童IBD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在更新完 善2010年儿童IBD诊断规范共识意见上增加治疗内容,形成 新的诊治共识,为IBD患儿的临床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未定型IBD(IBD unclassified,IBDU)。IBDU是指 一种结肠型IBD,根据其表现既不能确定为CD,又不能确定 为UC。 近年来,对儿童IBD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年龄小于6 岁的IBD儿童有其独特的表型,这类IBD被定义为极早发型IBD(very early onset IBD,VEO-IBD)。VEO-IBD中还包含

新生儿IBD(小于28日龄)和婴幼儿IBD(小于2岁)。 VEO-IBD中最常见的是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及其 受体基因突变。由于VEO-IBD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病例数 相对少、缺乏诊断金标准,因此诊断困难。但当遇到发病年龄早、病情重、影响生长发育、伴严重肛周疾病、常规治疗难控制、一级亲属有类似疾病史时,应高度怀疑VEO-IBD。 本文的目的在于更新完善2010年儿童IBD诊断规范共识 意见,并增加治疗内容,形成新的诊治共识,为IBD患儿的 临床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在北美及欧洲国家,儿童UC的发病率为(0.10~5.98) /100 000,儿童CD的发病率为(0.15~12.00)/100 000.而在我国,儿童IBD的发病率在近年显著升高,从2001年的0.5/1 000 000上升至2010年的6.0/1 000 000.为了提高IBD的诊治 水平,XXX消化学组儿童IBD协作组于2010年发表了"儿童 炎症性肠病诊断规范共识意见"。近年来,国内及国际对儿童IBD诊治的研究进展很快,欧美国家、日本及我国成人消化学组均出台IBD的诊治指南或指导意见。XXX消化学组和临床 营养学组专家借鉴国外最新共识以及国内儿童IBD的临床研 究和实践,在更新完善原有诊断规范共识意见上增加治疗内容,

2021版:中国炎症性肠病消化内镜诊疗共识(全文)

2021版:中国炎症性肠病消化内镜诊疗共识(全文)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主要累及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近20余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IBD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诊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IBD的具体病因和确切的发生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也未发现能够治愈IBD的药物和方法。研究发现,IBD与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饮食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多见于西欧和北美地区。既往中国IBD罕见,但近20年来,中国IBD发病率快速增长,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增长最快,可能与国人的饮食习惯、生活节奏、环境改变等有关。目前,IBD 已经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疾病之一,是消化系统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的重点、热点和难点。IBD多始发于青少年,具有复发性、进展性及致残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长和发育、结婚和生育,以及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IBD不只是累及消化道,它可以累及消化道外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系统,还可继发消化道内外感染、肿瘤等并发症,是一种涉及临床多学科的系统性疾病。IBD的诊断和治疗不仅复杂,而且昂贵,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大部分IBD患者及其家庭会因患此病而致贫。因此,IBD不仅是一个医学难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IBD的诊断缺乏金标准。IBD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依赖于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包括实验室检查、消化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在内的系统性检查。有时即使完善了上述资料,甚至手术治疗也

炎症性肠病的CT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CT诊断 概述: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广泛使用,在发现和显示肠腔病变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MSCT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肠道病变的检查和诊断中。 •肠道的MSCT检查,关键在于使小肠或结肠能够得到充分扩张。 •快速的扫描速度以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提高了肠道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肠道准备:检查前三日禁止做胃肠道钡餐检查。检查前一日中午进无渣半流质饮食,检查前夜口服缓泻剂。检查当日早餐禁食,检查前30分钟使用口服和爽1000-2000ml。 肠道充盈1)单纯口服水剂肠道充盈法(口服法)2)单纯结肠水灌肠肠道充盈法(灌肠法)3)口服水剂+结肠水灌肠双重肠道充盈法(大小肠肠道充盈法)4)插管法 1)口服法扫描前30分钟内口服和爽1000-2000ml扫描前10分钟肌注654-2以松弛胃肠道扫描前再次饮水约200ml,扩张十二指肠CT扫描:平扫和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 2)灌肠法扫描前10分钟肌注654-2以松弛胃肠道将肛管插入肛门内约5-8cm,缓慢注入温水1500-2000mlCT扫描:平扫和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 3)大小肠双充盈法扫描前30分钟口服和爽1000-2000ml口服结束后嘱病人俯卧于检查床上,肌注654-2以松弛胃肠道插入钢管缓慢注入温水800-1500mlCT扫描:平扫和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4)插管法扫描前将小肠导管插至屈氏韧带处,然后嘱病人俯卧于检查床上,灌入甲基纤维素溶液2000ml拔出小肠管,病人取仰卧位,肌注654-2松弛胃肠道CT扫描:平扫和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效果 •口服法:小肠充盈良好,以第五、六组小肠充盈最佳。大肠及回

盲部充盈欠佳。 •灌肠法:结肠充盈良好,以左半结肠充盈最佳。小肠及回盲部充盈欠佳。 •双充盈法:小肠及结肠均充盈良好,效果等同前两者之和。 •插管法:小肠各段充盈很好,结肠充盈效果良好,但病人耐受差。

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2020完整版)

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2020完整版) 【摘要】病理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但IBD的病理形态在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阶段表现多样,缺乏统一的形态学诊断标准。同时病理医生接受培训程度与诊断水平也参差不齐,诊断准确率难以把握。本文就IBD诊断及相关问题提供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旨在提高病理医生对IBD的诊断水平。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病理对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但IBD病理形态多样,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形态特征,难有简单固定的诊断标准。此外,病理医生接受培训程度与诊断水平参差不齐。为推动和提高我国IBD病理诊断水平,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病理分组组织相关病理专家,在IBD肠镜黏膜活检组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手术切除标本的诊断及鉴别诊断、IBD合并机会性感染、IBD相关异型增生及结直肠癌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 本指导意见共包括组织形态学基本概念、病变模式评估及诊断思路、黏膜活检的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诊断、不确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nt colitis,IC)和IBD不能分类(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unclassified,IBDU)、IBD合并机会性感染、IBD相关异型增生与结直肠癌、病理诊断报告示范共8个部分。

一、组织形态学基本概念 隐窝分支(crypt branching):隐窝分成2个或多个分支(图1A)。 隐窝缩短(crypt shortening):隐窝长度变短,底部不与黏膜肌层相贴,伴或不伴基底浆细胞增多(图1B)。 隐窝加长(crypt elongation):与周围正常黏膜隐窝相比,隐窝长度明显加长。 隐窝缺失(crypt dropout or loss):隐窝数量减少,黏膜肌层完整而隐窝之间距离显著增宽,超过1 ~ 2个隐窝宽度(图1C)。 幽门腺化生(pyloric gland metaplasia):胃窦及十二指肠以外的肠黏膜出现黏液性腺体,形态同胃窦黏膜的幽门腺或十二指肠的Brunner腺,可见于空肠、回肠或结肠(图1C),但末端回肠更常见。 潘氏细胞化生(Paneth cell metaplasia):结肠脾区远端的结直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黏膜隐窝底部出现潘氏细胞,胞质含大量嗜酸性粗颗粒,位于靠腺腔侧(图1D)。 基底浆细胞增多(basal plasmacytosis):黏膜基底部大量浆细胞浸润,位于隐窝底部与黏膜肌层之间,使隐窝底部与黏膜肌层不相贴(图1E)。 小肠绒毛萎缩或变平(villous atrophy or flattening):在黏膜方向良好的切片中,连续的小肠绒毛长度变短、增粗,或小肠绒毛完全消失。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全文版)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全文版) 我国自1956年开始认识IBD之后,相继于1978年、1993年、2001年、2007年和2012年分别制定了中国IBD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这些共识意见的颁布和推广极大地规范了我国IBD的临床诊治行为并提高了治疗水平。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黑龙江省大庆市IBD的标化发病率为1.77/10万,广东省中山市的IBD标化发病率为3.14/10万[1,2],不难看出IBD在我国仍属少见病,但近20余年来其就诊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3]。同时随着对IBD认识的加深,我国临床和基础研究更趋标准化和规范化,因而可用于制定共识指南的中国疾病人群数据也越来越多。鉴于此,IBD 学组在借鉴国外最新共识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对我国2012年IBD诊断和治疗共识意见进行了修订[4,5,6,7,8]。力求使新的共识意见更能反映当前进展,内容更为深入、全面,更具临床指导价值。 本共识主要是针对成人IBD的诊治意见,关于机会性感染、生物制剂方面的问题已经在2017年发布了相关的共识意见[9,10]。 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进行本次共识修订[11]。具体步骤如下:(1)IBD专家分为4个工作组,每组组长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评价,确定共识意见中要修改解决的问题(patients-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PICO);(2)各工作组成员通过网络或会议进行讨论;(3)IBD学组全体委员在会议上针对每个工作组提出的PICO问题进行讨论,之后23位教授通过面对面计票器投票,21位教授通过电子邮件投票;(4)由4个工作组组长分别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