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炎症性肠病的CT、MRI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CT、MRI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CT、MRI诊断

周年庆礼物丨欢迎收藏

腹膜解剖及其炎性病变影像诊断

陆勇教授《小肠梗阻看什么》

IgG4相关疾病影像诊断

肝脏良性肿瘤案例影像学解析

卵巢Brenner瘤影像诊断

胎儿磁共振检查:3T 还是1.5T?

收藏!胆囊疾病MRI一键入门

胃外生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外生型胃癌影像表现

腹外疝的影像学诊断

陆勇教授急性肠系膜血管梗塞的CT诊断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表现(下)-EAML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表现(上)

MRCP成像原理与成像技术

成人胆管狭窄的MRI及MRCP表现(恶性及其它病因)成人胆管狭窄的MRI及MRCP表现(良性病因)

腹部能谱CT虚拟平扫图像的产生及其临床应用

儿童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实性肿瘤的影像与病理对照

陆勇教授急腹症时的腹腔积气与积液(二)

陆勇教授急腹症时的腹腔积气与积液(一)

直肠少见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

照过 X 光就要终止妊娠?美国指南这样说

Mirizzi Syndrome

这14种情况下,病变在T2WI上会出现低信号

诊断壶腹癌,这个干货少不了!

陆勇教授《反射性肠郁积》

CT仿真胃镜的临床应用及前景

肝脏CT灌注在肿瘤学中的原理及应用

IgG4相关疾病影像诊断

胆系疾病影像诊断

【X线诊断要点】胃肠道急腹症丨必须搞清楚的几个问题!

【急诊】卧位及立位腹平片——正常,气腹,小肠梗阻,前哨肠曲

血液系统疾病累及肾脏、肾周组织影像学表现(一)

血液系统疾病累及肾脏及肾周组织的影像学表现(二)

肝糖原累积症(弥漫性肝实质密度增高病变的鉴别诊断)

肝占位病变的MR征象

MSCT对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流程的指导意义--孙昊

肾上腺占位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孙昊

原发性卵巢蒂扭转影像诊断

子宫附件影像解剖

【解剖】腹膜及腹膜腔(经典讲解汇总)

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胸部疾病中的价值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RSNA2016腹部影像学

肠道壁增厚CT表现(二)

肠道壁增厚CT表现(一)

胃肿瘤影像检查和诊断思路

前列腺癌检查方法及诊断思路

Mirizzi 综合征

对比剂安全与规范使用

胆囊炎合并肝脓肿—胆囊癌合并邻近肝脏直接侵犯鉴别要点

女性盆腔肿瘤的MR成像技术与诊断思路

胰腺及胆道肿瘤的CT、MRI诊断思路

肝血管瘤的分型及表现、肝脏罕见间叶源性肿瘤(双语)

胃神经鞘瘤影像诊断

肝脏血管瘤的六类表现

临床医师必备—各系统疾病检查优选及案例

女性盆腔、会阴影像解剖与肿瘤定位

原发腹膜后肿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思路

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要点

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断要点

肝脏影像检查技术

门静脉周围低密度“晕征”或“轨道征”

主动脉夹层CTA三维处理要点

正中弓状韧带致腹腔动脉压迫综合征CTA表现

炎性肠病MR小肠成像

含脂肪的腹膜后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定位及鉴别诊断指南说:妊娠期影像学检查就这么选!

肾实质常见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肾血管病变影像学表现大汇总

CT尿路造影在输尿管疾病的应用

孙昊副教授:《中文文章撰写案例辅导》Zhouyisheng后处理之胃周肿瘤血管成像

哪些支架、瓣膜可以做MRI

沟槽区胰腺炎CTMRI表现及临床相关性

来源:腹部医学影像论坛

作者:陆勇教授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 什么情况下应疑有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非特异性结肠炎症,包括了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炎症性肠病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的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炎症性肠病可能主要由遗传易感体质决定,免疫调节紊乱是关键的发病机制之一。同时,肠道菌群和环境精神因素也是发病诱因。 炎症性肠病典型的消化系统临床表现是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90%以上病人都有腹泻,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重者每日可达10~30次。溃疡性结肠炎多见血便或粘液血便。然而,克罗恩病病人粪便多糊状,一般无脓血或粘液。当病变涉及下段结肠或肛门直肠,可有粘液血便及里急后重。溃疡性结肠炎的腹痛多为阵发性痉挛性疼痛,部位常位于左侧腹和下腹部。腹痛后常有排便的感觉,排便后腹痛可以暂时缓解。克罗恩病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多在进餐后加重,排便或肛门排气后缓解。 炎症性肠病还可有全身表现,包括发热、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的表现。炎症性肠病与全身免疫调节有关,因此常常伴随有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包括杵状指(趾)、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黏膜溃疡、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慢性肝炎、淀粉样变性或血栓栓塞性疾病等。 2. 疑诊溃疡性结肠炎时首先作些什么检查? 当病人出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时,临床上可疑为溃疡性结肠炎。可疑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首先可行结肠镜检查。由于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结肠病变形态、黏膜色泽,充血水肿,并且可以获取黏膜活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更有利于明确诊断。可疑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还可以进行X线气钡双重灌肠检查。进行X线气钡双重灌肠检查可以观察到

炎症性肠病影像学表现

炎症性肠病影像学表现 炎症性肠病影像学表现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常见的形式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影像学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炎症性肠病的影像学表现。 一:胃肠道造影 1.1 上消化道造影: 炎症性肠病常累及上消化道,造影可显示食管、胃、十二指肠等病变。常见表现包括粘膜异常、溃疡、狭窄等。 1.2 小肠钡餐: 小肠钡餐可显示小肠的病变,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小肠受累。表现为肠壁增厚、溃疡、狭窄等。 1.3 结肠钡剂造影: 结肠钡剂造影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其表现主要包括结肠黏膜增粗、粘膜颗粒样改变、狭窄及血管纵行分离等。 二:CT扫描

2.1 小肠CT: 小肠CT可以显示小肠的各个层面,有助于观察肠壁增厚、溃疡、狭窄、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等炎症性改变。 2.2 结肠CT: 结肠CT可以显示结肠的病变,包括溃疡、狭窄、黏膜改变等。 三:核素显像 核素显像通常用于评估肠段的活动性炎症,常见的核素显像方 法包括白细胞标记的显像、血流显像等。 四: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检测炎症 性肠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可以显示肠壁增厚、激活肥厚、溃疡、 狭窄、肠系膜改变、淋巴结增大等特征。 五:超声波检查 超声波检查可以评估肠道壁层、肠腔变化以及肠外病变,主要 表现为肠壁增厚、激活肥厚、粘膜回声异常等。 六:其他诊断方法 除了影像学方法外,内窥镜检查、组织活检及血清学检查等也 有助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

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一、概述 结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常见的结肠疾病种类繁多,包括结肠息肉、结肠炎、结肠癌等。影像学诊断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在结肠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结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特点。 二、结肠息肉的影像学诊断 1、结肠息肉的定义和分类 1.1 定义: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局部肿块的一种病变,常见于结肠直肠部位。 1.2 分类:结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种类型。 2、结肠息肉的影像学表现 2.1 CT影像表现:结肠息肉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表面光滑,密度多均匀。 2.2 MR影像表现:结肠息肉在T1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 T2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

2.3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上的息肉,并进行活检。 三、结肠炎的影像学诊断 1、结肠炎的定义和分类 1.1 定义:结肠炎是指结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常见于溃疡性 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1.2 分类:结肠炎可分为急性结肠炎和慢性结肠炎两种类型。 2、结肠炎的影像学表现 2.1 CT影像表现:结肠炎可表现为结肠壁增厚、黏膜增生、粘连等。 2.2 MRI影像表现:结肠炎常表现为结肠壁增厚、信号异常 等改变。 2.3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观察到黏膜充血、糜烂、溃 疡等炎症改变。 四、结肠癌的影像学诊断 1、结肠癌的定义和分类 1.1 定义:结肠癌是指结肠黏膜上皮恶性肿瘤。 1.2 分类:结肠癌可分为腺癌、鳞癌、肉瘤等多种类型。

2、结肠癌的影像学表现 2.1 CT影像表现:结肠癌常呈结肠壁增厚、肿块侵犯等表现。 2.2 MRI影像表现:结肠癌在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 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 2.3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肿瘤的形态、大小及局部侵犯程度。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CT和MRI影像图以及结肠镜检查报告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结肠息肉:结肠黏膜局部肿块的一种病变。 2、结肠炎:结肠黏膜的炎症反应。 3、结肠癌:结肠黏膜上皮恶性肿瘤。

炎症性肠病的CT、MRI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CT、MRI诊断 周年庆礼物丨欢迎收藏 腹膜解剖及其炎性病变影像诊断 陆勇教授《小肠梗阻看什么》 IgG4相关疾病影像诊断 肝脏良性肿瘤案例影像学解析 卵巢Brenner瘤影像诊断 胎儿磁共振检查:3T 还是1.5T? 收藏!胆囊疾病MRI一键入门 胃外生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外生型胃癌影像表现 腹外疝的影像学诊断 陆勇教授急性肠系膜血管梗塞的CT诊断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表现(下)-EAML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表现(上) MRCP成像原理与成像技术 成人胆管狭窄的MRI及MRCP表现(恶性及其它病因)成人胆管狭窄的MRI及MRCP表现(良性病因) 腹部能谱CT虚拟平扫图像的产生及其临床应用 儿童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实性肿瘤的影像与病理对照 陆勇教授急腹症时的腹腔积气与积液(二) 陆勇教授急腹症时的腹腔积气与积液(一) 直肠少见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 照过 X 光就要终止妊娠?美国指南这样说 Mirizzi Syndrome 这14种情况下,病变在T2WI上会出现低信号 诊断壶腹癌,这个干货少不了! 陆勇教授《反射性肠郁积》

CT仿真胃镜的临床应用及前景 肝脏CT灌注在肿瘤学中的原理及应用 IgG4相关疾病影像诊断 胆系疾病影像诊断 【X线诊断要点】胃肠道急腹症丨必须搞清楚的几个问题! 【急诊】卧位及立位腹平片——正常,气腹,小肠梗阻,前哨肠曲 血液系统疾病累及肾脏、肾周组织影像学表现(一) 血液系统疾病累及肾脏及肾周组织的影像学表现(二) 肝糖原累积症(弥漫性肝实质密度增高病变的鉴别诊断) 肝占位病变的MR征象 MSCT对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流程的指导意义--孙昊 肾上腺占位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孙昊 原发性卵巢蒂扭转影像诊断 子宫附件影像解剖 【解剖】腹膜及腹膜腔(经典讲解汇总) 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胸部疾病中的价值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RSNA2016腹部影像学 肠道壁增厚CT表现(二) 肠道壁增厚CT表现(一) 胃肿瘤影像检查和诊断思路 前列腺癌检查方法及诊断思路 Mirizzi 综合征 对比剂安全与规范使用 胆囊炎合并肝脓肿—胆囊癌合并邻近肝脏直接侵犯鉴别要点 女性盆腔肿瘤的MR成像技术与诊断思路 胰腺及胆道肿瘤的CT、MRI诊断思路 肝血管瘤的分型及表现、肝脏罕见间叶源性肿瘤(双语) 胃神经鞘瘤影像诊断

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克罗恩病(Crohn’s,CD)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症状多样,无特异性表现,易 被误诊,故该病的诊断一直为难点,特别是小肠克罗恩病。本文结合内镜、影像学及血清生 化指标就该病的诊断方法及进展作一综述。 1.内镜检查 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内镜检查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包括结肠镜、小肠镜、胃镜 以及胶囊内镜,内镜下CD特征性表现为非连续性病变、裂隙样溃疡及鹅卵石样外观。CD病 变最常累及末端回肠,所以结肠镜检查往往列为其诊断的首选检查,而对于少数病变累及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CD患者,胃镜检查对于诊断有一定价值,且上述两种内镜均可行内镜 下活检,提供病理学依据。而对于小肠型CD诊断上存在一定困难,近年来双气囊小肠镜及 胶囊内镜的推广使用成为小肠疾病诊断的新手段。双气囊小肠镜通过经口与经肛进境方式相 结合,可以完成全消化道的完全、彻底、无盲区的检查[1],直视整个小肠粘膜并可对病灶取 活检作病理检查,国内何剑琴[2]的一项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中小肠CD检出6例(6/28),结合病理、治疗效果和临床随访中6例均确诊为CD,诊断准确率为100%(6/6),证明该项检查对于小肠CD较为理想。但该项检查为侵袭性操作,难度大、时间 较长,有些患者不能耐受。虽然胶囊内镜价格昂贵、可控性差、存在图像捕捉盲区和遗漏、 无法活检,特别是易在狭窄处嵌顿等弊端,但其侵袭性小,检查时间短,无痛苦更易被患者 接受,戈之铮[3]等的研究显示20例疑似小肠CD患者行胶囊内镜发现CD13例,提示对疑似CD有较高的检出率,特别是对该病的早期和轻型患者诊断尤其显示出优越性。 2.影像学检查 小肠CD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钡剂造影及B超等。对于肠腔狭窄型、存在瘘管、脓肿、炎症性包块的CD患者钡剂造影及B超有一定价值,但因钡剂造影敏感性低、B超对 CD准确性较低,已逐渐被CTE、MRE取代。朱林林[4]的一项针对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方法系统性评价研究中显示在CTE(CT肠道显像)、CE(胶囊内镜)、SBFT(小肠钡餐)及MRE(磁共振肠道 显像)四项检查中CTE对克罗恩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之和最大,提示CTE对小肠克罗恩病的诊 断准确度最高。另一项CTE、MRE及超声对克罗恩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中[5]提示CTE在CD诊断的敏感度方面优于MRE和超声。且在一项研究中[6]显示CT诊断克罗恩病肠壁增厚、肠腔病变及肠外并发症效能均较高,但难以诊断肠壁溃疡及炎性息肉,可与小肠钡餐造影剂 内镜检查互补,有利于揭示CD的活动期与慢性期表现,可动态观察CD的病情发展。 CT仿真内镜(CTVE)是将CT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出现的一种新的影像诊断方法,它利用 计算机软件功能处理CT扫描图像数据重建类似电子内镜所见的空腔脏器内表面的立体图像,包括CT仿真胃镜、CT仿真结肠镜及CT仿真小肠镜等。其中CT仿真小肠镜能清晰显示肠壁 及肠外病变,全面评价病变范围及并发症,对CD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活动期CD典型的CTVE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4mm);肠粘膜明显强化伴有肠壁分层改变,粘膜内环和浆膜外 环明显强化,呈“靶征”或“双晕征”;肠系膜血管增多、扩张、扭曲,呈“木梳征”;相应系膜 脂肪密度增高、模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7]。近年来研究显示[8],CTVE与CE对诊断CD 敏感性分别为82%和83%,特异性分别为83%和53%,提示CTVE对于诊断CD有较好敏感性 和更好的特异性;Jensen等[9]研究显示CTVE对CD狭窄型病变敏感性、特异性高达70%、92%;同时CTVE对术前肠道瘘管准确性高达86%[10]。 现虽CTE对小肠CD表现出优秀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显示粘 膜颜色变化,也不能代替传统电子内镜下的活检和治疗功能。 3.血清生化指标

炎症性肠病的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鉴别诊断 作者:冉志华朱明明作者单位:200127 上海,上海市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hf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在我国随着IBD患病率的增高,其鉴别诊断问题日益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1 UC的鉴别诊断 1.1 感染性结肠炎(Infectious Colitis,IC)UC和IC的临床表现(如腹痛、结肠性腹泻、粘液脓血便等)有共同之处,IC与初发型UC难以区分。据报道国内将UC误诊为IC者占21.6%[1],故只有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方能加以鉴别。 1.1.1 病史和临床表现UC多在20~40岁时发病,病程多超过6周,具有复发倾向。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结肠受侵范围及炎症程度有关,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以及全身症状。 急性IC常有流行病学史,如不洁饮食、疫区居住史、出国旅行或长期应用抗生素等;可发生在各年龄组;病程一般不超过4周;常伴有发热,腹泻可在10次/日以上,为水样或粘液血便,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多在1~2周内消散。其病因主要为志贺菌、沙门菌、大肠杆菌、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或难辨梭状芽孢杆

菌等,经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少有复发。但慢性感染者也可迁延不愈,持续数月甚至数年,除血吸虫性肝硬化及阿米巴性肝脓肿外,IC肠外表现较为少见。 1.1.2 结肠镜下表现UC和CD在结肠镜下均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红斑、质脆、易出血和溃疡形成,以及腔内存在渗出物等。 UC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分布。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溃疡一般表浅。炎症进展后可出现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以及大小不一的炎性息肉形成。 IC内镜下表现多种多样,分布不均匀或呈片状分布。溃疡可能较小或几厘米大小,形态多变。溃疡间的黏膜可能正常或呈发炎的颗粒状,特异性的表现有助于IC的诊断,如阿米巴性烧瓶状溃疡、血吸虫结节等。 当内镜下鉴别IC和UC有困难时,可根据情况选择超声内镜或者双气囊小肠镜作进一步检查。 1.1.3 组织病理学检查黏膜活检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IC和UC的可靠手段。典型UC活动期的病理表现为:①固有膜内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②隐窝炎症或脓肿形成,黏膜糜烂溃疡,肉芽组织增生;③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等。缓解期: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性细胞减少; ②隐窝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④潘氏细胞化生等。 急性IC黏膜隐窝多数正常,固有膜和隐窝上皮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恢复期IC常见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的隐窝炎,固有膜内大量浆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浸

IBD最新治疗

IBD最新治疗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不明原因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前者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炎症,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而以末段回肠及临近结肠为主,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是基因上易感人群对肠道共生微生物产生的过度的先天或后天免疫反应所导致的。近几年,随着深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验证,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又有了新的进展。 一、流行病学 IBD 在欧美国家多见,UC、CD 的发病率分别为每年(2.0~14.3)人/10 万人和(0.7~11.6)人/10 万人。亚、非国家IBD 较少见,据报道日本UC、CD 的发病率分别为每年0.5 人/10 万人和0.08 人/10 万人。近年来,我国的IBD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近15 年期间文献报告了143511 例炎症性肠病的患者(UC110121 例,CD3391 例),且后5 年比前5 年增加8.5 倍。IBD 发病的年龄高峰在20~30 岁,男性和女性差别不大,这一点亚洲与欧美国家结果相同,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亚洲IBD 的临床病情较轻。欧美文献报告吸烟可加重CD 患者的病情或与CD 发病呈正相关,相反地,可减轻UC患者的病情或与UC 发病呈负相关。在亚洲,有UC 或CD 家族史的患者很少。亚洲患者UC 和CD 的病变范围和分布与欧美没有差异,CD 患者肛周病变的发病率以及CD 和UC 肠外表现也同样相似。另有一些证据支持阑尾切除术与UC 呈负相关。 二、临床表现 IBD 的临床表现与病灶的部位有关,通常包括腹泻、腹痛、发热和粘液血便。腹泻为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其次为便血与腹痛。中、重度UC 患者通常具有全身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体重下降、发热以及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产生的一系列症状。CD 患者通常没有血便,但是常有腹痛、腹泻、瘘管和肛门及肛周病变。UC 与CD 患者均可有肠外表现。肠外表现可涉及各个系统,最常见累及的器官为皮肤、口腔、眼、关节和肝胆系统。肠外表现可出现于肠道表现之前、同时或肠道表现加重后,与疾病活动度平行的肠外表现通常在治疗原发病后缓解。常见的皮肤、口腔表现有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非特异性皮疹和口腔阿弗他溃疡。眼部表现以巩膜炎、葡萄膜炎最为常见。关节病分为外周关节病和中轴关节病。外周关节病又分为I 型和II 型,即寡关节病和多关节病。中轴关节病表现为骶髂关节炎和脊柱炎。常见的肝胆系统肠外表现有非特异性脂肪肝、胆石症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三、诊断 1、IBD 的诊断内容 完整的IBD 诊断应包括疾病的临床类型、病变范围、严重程度、病情分期及肠外表现和并发症。对IBD 的诊断越完整越有利于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中国最新的IBD 诊疗规范共识意见中对此作了详细介绍。UC 与CD 的分型,目前应用较广的是2005 年世界胃肠病工作组大会报告的克罗恩病蒙特利尔分型(表1,省略), 而溃疡性结肠炎的蒙特利尔分型为:E1 直肠炎, E2 左半结肠炎和E3 全结肠炎。UC 严重度, 推荐Truelove 与Witts分度,即轻、中和重度; 活动性推荐Sutherland 活动指数0 ~3 评分。CD 严重度与活动度关系密切,推荐Harvey-Bradshow 活动指数作临床评分。 2、UC 与CD 的鉴别 UC 和CD 的临床表现、内镜与组织学检探查所见均有明显不同。其中组织学上的裂沟、瘘管、肛门病变、穿壁性炎症与非干酪样肉芽肿最具鉴别价值。血清标记物中以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与抗酵母菌甘露糖表位抗体(ASCA)监测最为成熟,前者在

小肠疾病的MRI检查

小肠疾病的 MRI检查 在小肠疾病影像学检查中,可采用的方法有很多,但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偏低。目前阶段,伴随MR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其应用于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优势也逐渐凸显出来,临床应用的范围也随之扩大。所以,以下我们将以小肠疾病的MRI检查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展开阐述,以供参考。 1小肠疾病MRI检查的相关常识 ①MRI序列方面。一般情况下,对小肠疾病实施MRI检查,主要选用 ,以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射钆剂,并且于注射前后扫描横断面与冠状面。通常,层厚度在5-10毫米之间,而则为,使用的是体部相控阵线圈。在临床试验中,借助半傅里叶的方式,对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图像进行采集,并针对小肠病变患者实施MRI检查。全部受检者的禁食时间均超过6小时,即便不采用肠腔内的对比剂,同样可对肠壁与肠腔的状况进行相关性观察。而则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即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在小肠梗阻与梗阻平面认定方面更加准确。此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即便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成像的时间不长,可在一呼吸期内完成,但实际所得图像仍不清晰,特别是在比较软组织的时候,效果远比不上屏气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在对进行使用,并联合钆剂静脉注射的方法以后,针对侵犯小肠肿瘤患者实施MRI检查,而通过MR图像即可显示出小肠肿瘤,同时能够将肿瘤范围准确地显示出来。此外,提出,在选择MRI检查序列的时候,需要参考使用的软件、设备、经验、检查部位、个人习惯等多种要素。 ②口服对比剂方面。在小肠疾病检查方面,一般应选择在禁食4-6小时之后,口服400-900毫升的对比剂,使肠道得到标记。以此同时,在选择使用抗蠕动药物以后即可开展检查工作。在胃肠道MRI检查中,选择使用的口服对比剂必须安全且能够均匀分布,不会对肠蠕动造成刺激且不会吸收,可与多种检查序列适应并且有效。其中,可将口服对比剂细化成阴性与阳性两种类型,前者可使肠腔内

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像检查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像检查进展 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但结肠镜不能评价肠壁及肠外情况,且为有创检查,患者依从性差。影像学检查在UC的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决策、效果评价及随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检查包括US、X线、CT、MRI和核医学显像。本文就UC的多项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中的进展作一综述,探讨各种影像检查的应用价值。 1.超声 经腹肠道超声(trans abdominal bowel US,TBUS)具有无辐射、简单、易重复等优势,可用于UC的辅助诊断、活动性评估及长期随访,尤其是小儿UC患者的首选检查。早期认为TBUS在IBD的筛查方面作用有限,但研究表明TBUS对UC的早期诊断率较高,各报道对其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不一,敏感性从48%到100%,特异性由82%至90%。另外徐晓蓉等认为TBUS对UC的诊断与肠镜的符合率为83.3%。TBUS对不同肠段定位的准确性不同,对于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的敏感性较高,可高达98%,对直肠的敏感性最低,只有15%。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使用TBUS对肠壁厚度、血流分级及动脉阻力指数的综合评估判断UC患者是否处于活动期。灰阶超声最容易观察肠壁增厚的程度,能量多普勒可观察到肠壁内微小低速血流,两者联合是判断UC活动性的可靠方法,诊断率达100%。国外学者通过建立肠壁血管化程度半定量分型来判断IBD的活动性,常用方法为Limberg分型,分级越高,疾病越活跃。王迎春等总结了16例UC患者治疗前后肠系膜上、下动脉的血流参数及频谱形态,结果显示左半结肠受累时,肠系膜下动脉的血管截面积增大,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平均流速增快,血流量增加;全结肠受累时肠系膜上动脉的阻力指数及脉动指数减低。和内镜相比,TBUS诊断UC活动度的准确性为89%。TBUS还可用于评价疗效及预后。

肠道增强检查介绍

肠道增强检查介绍 肠道增强检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检查方法,用于评 估和诊断肠道相关疾病。本文将介绍肠道增强检查的原理、适用病症、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原理 肠道增强检查采用专用的影像设备,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结合特定的造影剂,以增强对肠道结构和 功能的观察。通过注射造影剂,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肠道内部的细节,并进一步评估有关病变、病程和治疗效果的信息。 适用病症 肠道增强检查广泛应用于以下病症的诊断和监测: -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 - 结肠息肉和直肠肿瘤等肠道肿瘤 - 肠道梗阻和肠道狭窄等结构性疾病

- 肠道出血和感染等急性病变 操作流程 肠道增强检查通常分为以下步骤: 1. 患者准备:在进行检查前,患者通常需要进行一些准备措施,如清洁肠道、空腹或饮食限制。 2. 造影剂注射:患者会被要求口服或静脉注射一种特定的造影剂,以使肠道更清晰可见。 3. 检查操作:根据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影像设备,如CT或MRI,并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检查。 4. 结果解读:医生会评估检查结果,并与患者分享诊断结果和 建议。 注意事项 在进行肠道增强检查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患者应事先告知医生有关过敏史、孕期和其他相关病症信息。

- 对于使用造影剂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或过敏反应。患者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症状。 -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准备和操作,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肠道增强检查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并为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的应用有助于准确评估肠道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以上是对肠道增强检查的简要介绍,如需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机构。

CD诊治要点及预后详细讲解

CD诊治要点及预后详细讲解 CD(Crohn's Disease),即克隆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 主要累及消化道,并可波及到全身各个器官。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痛、腹泻、便血、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常伴有消化道狭窄、肠外表现和局灶性炎症损伤。本文将就CD的诊 治要点及预后进行详细讲解。 一、CD的诊断要点: 1. 详细病史询问: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发热等症状,以及家族史、用药史等。 2. 身体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听诊、肛门指检等,以寻找是否存在腹部包块、压痛、肠鸣音改变等体征。 3. 实验室检查:常见的包括血常规、电解质、C-反应蛋白(CRP)、血沉、肝功能等指标,用以评估炎症程度及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 4. 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平片、超声、CT、MRI等,以寻找 肠道狭窄、瘘管、炎症等表现。 5. 内窥镜检查:一般选择结肠镜或胃镜,通过直视观察消化道黏膜情况,进行活检以确定炎症程度及病变特点。 二、CD的诊疗方案: 1. 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避免摄入辛辣、油腻、高纤维食物,尽量选 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 (2)休息与减压:合理安排作息,避免精神刺激和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情。 (3)补充营养:CD患者常因吸收不良而导致营养不良,可

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4)控制炎症:使用非类固醇抗炎药物(NSAIDs)或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来控制炎症反应。 2. 特异性治疗: (1)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硫氧咪酸、美洛昔康等,适用于轻中度CD患者,并有助于维持缓解期。 (2)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等,适用于CD活动期、反复发作或有内脏损害的患者。 (3)生物制剂:如可拉鲁肽、英夫利昔单抗等,适用于CD 活动期且对常规治疗无效的重度患者。 (4)手术治疗:对于CD引起的肠道狭窄、瘘管、严重出血等并发症,需进行手术切除或修复。 三、CD的预后讲解: CD的预后因个体差异及治疗效果而异,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后可获得缓解。然而,CD是一种慢性病,长期治疗和随访非常重要。预后影响因素包括病情活动性、瘘管形成、肠道狭窄程度、治疗效果等。 1. 预后良好的因素: (1)早期诊断和治疗。 (2)轻症或仅限于结肠的炎症。 (3)年龄较轻(小于30岁)。 (4)无肠道狭窄或瘘管形成。 (5)治疗反应良好。

2021版:中国炎症性肠病消化内镜诊疗共识(全文)

2021版:中国炎症性肠病消化内镜诊疗共识(全文)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主要累及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近20余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IBD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诊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IBD的具体病因和确切的发生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也未发现能够治愈IBD的药物和方法。研究发现,IBD与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饮食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多见于西欧和北美地区。既往中国IBD罕见,但近20年来,中国IBD发病率快速增长,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增长最快,可能与国人的饮食习惯、生活节奏、环境改变等有关。目前,IBD 已经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疾病之一,是消化系统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的重点、热点和难点。IBD多始发于青少年,具有复发性、进展性及致残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长和发育、结婚和生育,以及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IBD不只是累及消化道,它可以累及消化道外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系统,还可继发消化道内外感染、肿瘤等并发症,是一种涉及临床多学科的系统性疾病。IBD的诊断和治疗不仅复杂,而且昂贵,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大部分IBD患者及其家庭会因患此病而致贫。因此,IBD不仅是一个医学难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IBD的诊断缺乏金标准。IBD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依赖于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包括实验室检查、消化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在内的系统性检查。有时即使完善了上述资料,甚至手术治疗也

2022炎症性肠病纤维化的病理生理学、诊断和管理(全文)

2022炎症性肠病纤维化的病理生理学、诊断和管理(全文) 肠纤维化是炎症性肠病(IBD)的常见并发症,通常是慢性炎症的结果。尽管目前可用的炎症抑制药物似乎无法改善克罗恩病(CD)的肠纤维化,但随着对病理生理学的深入了解,未来有希望发展出针对纤维化信号通路的疗法。现在的关键难点之一是如何在临床试验中定义和衡量肠道纤维化的改善或逆转。 国际炎症性肠病组织(IOIBD)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组织了一次研讨会,回顾了目前肠道纤维化的生物学机制、诊断、治疗和临床试验终点。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学者在会议中讨论了肠纤维化的病理生理学、CD狭窄的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评估,以及该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此外,来自IBD学科之外的研究人员展示了其他器官(如皮肤、肝脏和肺)纤维化生物学过程的理解和研究进展。 最后,与会专家讨论了IBD抗纤维化治疗的临床试验设计,重点患者人群、患者报告结果(PROs)和影像学进展。本文总结了此次研讨会的主要发现、讨论和结论。 一、肠纤维化的病理生理学 间充质细胞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CM)过度增加是纤维化激活的主要

表现。ECM主要是成纤维肌细胞产生的。成纤维肌细胞由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星状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和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分化而来(见下图)。 除了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释放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外,肠腔内微生物和细菌的代谢产物也是间充质细胞活化和分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最终会导致纤维化。目前已经发展出临床前模型,以更好地了解肠纤维化的病理生理学,包括大鼠和小鼠的异源移植模型。

之前的研究已证明,细菌反应性衔接蛋白MYD88和细胞因子白介素(IL)-10在肠纤维化中并不起关键作用。吡非尼酮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抗体是目前批准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药物,可防止实验性肠纤维化的发展。 二、肠纤维化的生物标志物 预测肠纤维化和肠道狭窄进展在IBD疾病管理中非常重要。之前有多项研究试图寻找可以区分IBD患者肠纤维化风险的标志物,希望在梗阻症状出现之前发现纤维化的早期阶段,并预测治疗结果。 研究发现了与狭窄并发症相关的几种疾病的特征、血清学和遗传标记。在与IBD相关的200多个基因中,有几个与CD纤维狭窄相关,例如NOD2基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突变。编码WNT2B基因的表观遗传调控和2种类花生酸合成酶也与CD的纤维化有关。此外,一些血清学因素,包括ECM分子、生长因子和针对微生物产物的抗体,与IBD的发展有关,在某些情况下也与纤维化有关。 评价儿童CD患者患病风险的RISK研究纳入了900多名新诊断的儿童和青少年IBD,发现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血清学和遗传标记,可以预测CD的复杂病程和药物治疗效果。此外,有学者也开发了其他风险模型以促进治疗决策。 肠纤维化的组织病理学分析有助于改善临床的局限,提供更多关键信息。

ibd诊断金标准

ibd诊断金标准 IBD,即炎症性肠病,是一组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总称,包括克罗恩 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这些疾病通常在青壮年时期开始发病,并且是慢 性病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对于IBD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因为 早期诊断可以帮助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那么,IBD的诊断金标准是什么呢? 目前,IBD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症状与体征的评估:IBD的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贫血和营养不良等。诊断IBD时,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发 病时间、症状的持续时间、疼痛的性质、排便次数和质量等方面的信息。此外,医生还会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听诊和肛门指诊等,以检查是否有肠道炎症的体征。 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以辅助IBD的诊断。常见的检查项 目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炎症指标(例如C-反应蛋白和血沉)以及粪便检查(包括病原菌和炎症标志物)。通过这些实验室检查,

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并对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IBD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腹部CT和腹部MRI等。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肠壁的增厚、溃疡、狭窄和肠腔的扩张等特征,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分型。 4.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诊断IBD的金标准之一。常用的内镜检查包括结肠镜和小肠镜。通过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和评估肠道的炎症程度、病变范围和分布情况。此外,内镜检查还可以进行病灶活检,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根据国际炎症性肠病联合会(IOIBD)的建议,IBD的诊断标准如下: 1.临床症状的存在: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持续时间至少为6周。 2.影像学或内镜检查显示肠道炎症:通过影像学或内镜检查,可以显示肠道的炎症病变,如肠壁增厚、溃疡、狭窄等。

2021放射性肠炎诊治(全文)

2021放射性肠炎诊治(全文) 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腹盆部肿瘤放射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了解放射性肠炎的机制以及临床诊治有助于及时帮助患者早期识别并发症和减少损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本文对放射性肠炎的机制和临床表现治疗作简单回顾和总结。 放射性肠炎的概念和分类 放射性肠炎是由于经过放射治疗导致的肠道损伤进而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多见于肿瘤腹盆部放疗患者。自从1895威廉·伦琴发现X射线后的第二年,关于放射性肠炎的病例就已经被报道1。而随着放疗在癌症中的普遍应用,放射性肠炎在接受放疗的肿瘤患者中越来越多见。根据疾病的病程表现,放射性肠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根据发生的部位又可以分为小肠、大肠和直肠。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放射性直肠炎(Radiation proctitis),因此在指南中被单独划分出来2。 放射性肠炎的病理机制 在暴露与辐射后2周内,上黏膜上皮即开始发生萎缩和浆细胞的浸润。随后肠道上皮的干细胞分化层和隐窝有丝分裂减少、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隐窝形成微脓肿和黏膜形成溃疡,肠组织发生缺血缺氧。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进展,导致肠腔变窄,狭窄处附近的肠管扩张,转成慢性后形成具有特征性的弥漫性胶原沉积和进行性闭塞性血管炎。 图1. 左图:放射性肠炎组织病理切片可见大量的胶原沉积和炎症细胞浸润,肠上皮绒毛发生萎缩。右图:肠镜下可见放射性肠炎患者的结肠上皮出现大量血管扩张3。 图2.左图:内窥镜检查显示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出现节段性黏膜水肿、红斑、浅表糜烂和功能性狭窄,CT显示肠管腔变窄和肠壁增厚增强(箭头)4。右图显示肠壁坏死伴多处融合性毛细血管扩张病变5。

超声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进展(全文)

超声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进展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IBD既往在欧美国家多发,近20多年来,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I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感染、环境、自身免疫、遗传、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有关,更可能是上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大多数IBD患者在诊断和监测疗效过程中需反复检查、定期评估,以制订适当的治疗方案和评价疗效。目前临床尚无诊断IBD的“金标准”,多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肠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结肠镜检查可评估黏膜病变,但不能显示黏膜下各层肠壁及肠外的病变情况;增强CT和MRI能显示肠壁整体情况,并评估胃肠道的血流灌注,但不能实时动态地观察病变部位,且成本高,有放射性,所用造影剂可致过敏及肾脏毒性。 经腹超声具有实时便捷、无创、无放射性等特点,可作为诊断IBD 和监测其活动性的重要影像学检查。随着超声新技术的发展,其在IBD 中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IBD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UC和CD的病理表现不同。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多起自直肠,逆行向近端发展,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均可受累;表现为黏膜、黏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多发浅溃疡,呈连续弥漫性分布;慢性疾病反复发作,大量肉芽组织增生,可出现炎性息肉;同时黏膜不断

破坏再修复,形成瘢痕,黏膜肌层增厚,可出现变形、短缩,甚至狭窄。CD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呈节段性,可位于消化道各个部位,以末段回肠及邻近结肠受累多见;常侵及肠壁全层,可见纵行裂隙状和鹅卵石样改变,肠道狭窄、肠瘘及脓肿较常见。UC和CD 的临床表现重叠较多。 UC病程多在4~6周以上,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腹痛、(持续或反复发作)腹泻、里急后重及不同程度的全身表现,可伴皮肤、黏膜、关节等肠外表现,并发症包括中毒性巨结肠、下消化道大出血、肠穿孔、癌变等。CD的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可有血便,全身表现有发热、体重减轻、贫血等,其肠外改变与UC相似,常见并发症包括肠梗阻、瘘管、腹腔脓肿及肛周病变等,病程长者可发生癌变。 2.IBD的超声检查及表现 经腹超声检查前一晚常规禁食,必要时可给予灌肠或口服泻药等肠道准备,以减少肠腔内容物和气体的干扰。检查时可先用低频凸阵探头(频率3~5Hz)自右下腹开始依次扫查各段肠管,必要时可经直肠或经会阴扫查观察直肠或肛周病变,在确定病变部位后切换高频线阵探头(频率5~15Hz)进一步扫查。 扫查过程中可用探头逐步赶压肠道,有助于减少肠腔气体。采用口服或肠内注入造影剂等方法充盈肠道,可提高对大肠结构的分辨能力和病变检出率,较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超声评价IBD有多种参数,最常用的是肠壁厚度。UC患者肠壁增厚以黏膜、黏膜下层为主,回声均匀,与正常肠管间可见渐进性改变,可累及全结肠。CD的肠壁

炎症性肠病的自我管理----克罗恩病篇

炎症性肠病的自我管理----克罗恩病篇 炎症性肠病的自我管理----克罗恩病篇 当您的医生告诉您患上了一种叫做“克罗恩病”的疾病时,也许您和您的家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疾病。也许您的医生会告诉您,这种疾病目前可能无法治愈,可能会伴随您一生,您可能会需要长期用药。疑惑医生的诊断、辗转求医证实、无法承受、焦虑、担心、害怕,这些在开始时都是很自然的反应,而接下来,您会有一堆的问题:什么是克罗恩病?克罗恩病如何治疗?能治好吗?预后怎么样?为什么我会患上这个病的?跟吃的东西有关吗?以后我能吃什么?可以正常工作生活吗?要手术吗?会变癌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诊治团队一直专注炎症性肠病的专业诊治,我们认为提高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水平不仅仅是医生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正确认识,因此我们编写了这本疾病基本知识的宣传册子,希望通过学习和知识的积累,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疾病管理中,与医生一起战胜疾病!更加详细的个体的问题和专业的诊治,可进一步通过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多学科诊治团队就诊获得! 什么是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CD)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纳差、体重减轻等。这些症状可能并不同时出现,也可能是无症状的缓解状态。克罗恩病可以累及从口腔到肛门整个消化道的任意部位,但最常累及回肠末段。 目前没有人能确切地说出引起克罗恩病的原因,也没有人能预测这个疾病对于某一个人的影响。也许有些患者很多年都没有症状,而有些患者却经常复发。总之,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肠道疾病,通过治疗可以对疾病进行控制,目前还不能治愈。这意味着这种疾病是长期的,但并不致命。大部分的克罗恩病的患者能够与疾病和平共处,可以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 克罗恩病流行病学特点:

肠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肠炎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肠炎概述 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炎症反应,如肠道细菌、病毒等病原维生素感染或受到免疫损害、放射线损害、饮食刺激、药物刺激等因素。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稀水便或黏液脓血便,部分患者还可有里急后重感。肠炎按发病原因不同,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按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两类。肠炎严重时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威胁生命。 英文名称:enteriti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类型可能与遗传有关,如溃疡性结肠炎。 发病部位:肠,腹部。 常见症状:发热、腹痛、腹泻、稀水便、黏液脓血便。 主要病因:病原维生素感染、免疫损害、放射线损害、饮食刺激、药物刺激。 检查项目:血常规、便常规、便培养、免疫学检查、CT检查、MRI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健康人群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瓜果要洗净后在吃,有利于预防肠炎。 临床分类: 1、肠炎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肠炎和非感染性疾病。 2、肠炎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 二、肠炎的发病特点

三、肠炎的病因 病因总述:不同类型的肠炎有不同的病因。其中感染性肠炎多由多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导致。非感染性肠炎可由食物刺激、食物过敏、药物刺激、免疫损害、放射线损害、等原因导致。 基本病因: 1、感染性因素(1)细菌感染:细菌性肠炎常由于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2)病毒感染:常见的引起肠炎的病毒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腺病毒等。(3)真菌感染:真菌性肠炎主要是由肠道真菌感染引起的,主要为白色念珠菌感染。(4)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寄生虫感染可引起肠炎。 2、非感染性因素(1)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食用生冷、酒类等刺激性强的食品或饮品可导致肠炎。此外,部分人对某些食物过敏,进食含致敏原的食物后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最全版)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最全版)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IBD是北美和欧洲的常见病,近30年来日本IBD发病率亦呈逐步增高趋势。我国虽尚无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但近10多年来本病就诊人数呈逐步增加趋势则非常明显[1,2],IBD在我国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病。随着对本病认识的逐步深入,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先后于1978、1993、2000和2007年就IBD的诊治制定过共识意见。近年来,对IBD诊治的研究进展很快,IBD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最近欧美各国亦对IBD诊治的共识意见作了相应修订。我国消化界近年来对IBD相当重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发表了不少研究报道。鉴此,本学组主要借鉴国外最新共识,并结合我国的研究成果和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2007年共识意见进行修订。力求使新的共识意见更能反映新进展,内容更全面、深入,更具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本共识主要针对成人IBD的处理,对于儿童IBD的处理、IBD患者围妊娠期的处理等问题,因我国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经验,本共识未加讨论。 本共识制定步骤为:(1)由4个工作组组长分别撰写各自负责部分的主要观点(声明)并组织证据收集(Delphi程序[3]);(2)各工作组通过网络或会议在成员间进行讨论,然后由4个工作组组长分别撰写各自负责部分的全文;(3)由总负责人进行汇编;(4)专家会议上对全文之主要观点(声明)提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