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

组以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IBD 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生活和经济负担,因此对其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非常重要。

一、诊断

1. 临床表现:IBD 患者常出现腹痛、腹泻、便血、贫血等症状,其中 CD 还可伴有肠梗阻、瘘管形成、口腔溃疡等;UC

患者则常表现为左下腹痛、黏液脓血便等。

2. 影像学检查:包括胸腹部平片、超声、CT 等,有助于确定病变部位和程度。

3. 内镜检查:结肠镜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炎症部

位及程度,活检有助于确诊。

4.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液生化、肠道炎症标志物

(如 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等)等,有助于了解炎症活动性和全身情况。

二、治疗

1. 一般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饮食调理、心理支持等,

有助于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2. 药物治疗:

(1)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对 UC 有效,常用于缓解症状和维持缓解期。

(2)糖皮质激素:用于控制炎症活动,但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

(3)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小剂量甲基硫唑嘌呤等,有助于维持缓解期。

(4)生物制剂:如免疫球蛋白、TNF-α 抑制剂等,用于中重度患者,对改善症状和控制炎症活动有很好效果。

(5)抗菌药物:用于感染和预防术后感染。

(6)营养支持:对严重消瘦患者补充肠外肠饲或特殊膳食能改善营养状况。

(7)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和最小副作用。

三、共识意见

1. 早期诊断:对疑似 IBD 患者应尽早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2. 多学科合作:IBD 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消化内科、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形成合理的治疗方案。

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特点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考虑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支持等,并严密监测治疗效果。

4. 注意安全性: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5. 定期复查:对于已确诊的 IBD 患者,需定期监测炎症活动性和有无并发症,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6. 患者教育:加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和自我管理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疾病的发作和复发。

总之,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患者教育,以提高疾病的

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相信通过不断加强研究和探索,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将会取得更好的进展,为患者带来福音

四、治疗方案

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变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营养支持等。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炎症性肠病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

剂等。

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硫氧咪唑)是常用的抗炎药物,可以对炎症起到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以迅速缓解炎症症状,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副作用,如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等。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孢素A)可以抑制免疫

系统的异常反应,减少炎症的发生。生物制剂是一类针对炎症介质靶点的药物,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TNF)药物和抗白细

胞介素-12/23药物等。

药物治疗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轻度和中度病情的患者,可以选择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

和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对于重度和难治性病情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手术治疗

对于炎症性肠病的严重并发症患者,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常见的手术包括结肠切除术、直肠切除术和造瘘术等。

结肠切除术是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适用于溃疡性结肠

炎和克罗恩病等疾病。直肠切除术主要用于治疗直肠炎症和肿瘤等疾病。造瘘术是一种辅助手段,用于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的选择应该基于患者的病情和病变部位。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术后护理和恢复训练,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营养支持

炎症性肠病患者常常伴有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等问题,因此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和营养补充,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对于严重的营养不良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肠外营养支持,以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

五、共识意见

1. 早期诊断:对疑似炎症性肠病患者应尽早进行全面评估,

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早期诊断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疾病的进展。

2. 多学科合作: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消化内科、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形成合理的治疗方案。多学科合作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综合考虑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支持等,并严密监测治疗效果。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4. 注意安全性: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的副作

用和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定期复查:对于已确诊的炎症性肠病患者,需定期监

测炎症活动性和有无并发症,及时调整治疗计划。定期复查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疾病的进展。

6. 患者教育:加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和自我管理能力,

能够更好地应对疾病的发作和复发。通过患者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总之,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患者教育,以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相信通过不断加强研究和探索,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将会取得更好的进展,为患者带来福音

综上所述,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痛、腹泻、便血、贫血等。目前,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肠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方面,多学科合作、个体化治疗、注意安全性、定期复查和患者教育是关键。

多学科合作是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消化内科、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专科的共同参与,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各学科专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手术风险。通过多学科合作,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专科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个体化治疗是炎症性肠病治疗的重要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治疗方案中,综合考虑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支持等多种治疗手段。同时,需要严密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疗效,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需要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定期复查是炎症性肠病治疗的重要环节。对于已经确诊的炎症性肠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炎症活动性和有无并发症。定期复查可以评估治疗效果,预测疾病的进展,并及时调整治疗计划。通过定期复查,可以提高治疗的疗效,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教育是炎症性肠病治疗的重要内容。加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疾病的发作和复发。通过患者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患者教育,以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相信通过不断加强研究和探索,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将会取得更好的进展,为患者带来福音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 组以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IBD 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生活和经济负担,因此对其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非常重要。 一、诊断 1. 临床表现:IBD 患者常出现腹痛、腹泻、便血、贫血等症状,其中 CD 还可伴有肠梗阻、瘘管形成、口腔溃疡等;UC 患者则常表现为左下腹痛、黏液脓血便等。 2. 影像学检查:包括胸腹部平片、超声、CT 等,有助于确定病变部位和程度。 3. 内镜检查:结肠镜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炎症部 位及程度,活检有助于确诊。 4.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液生化、肠道炎症标志物 (如 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等)等,有助于了解炎症活动性和全身情况。 二、治疗 1. 一般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饮食调理、心理支持等, 有助于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2. 药物治疗: (1)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对 UC 有效,常用于缓解症状和维持缓解期。 (2)糖皮质激素:用于控制炎症活动,但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

(3)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小剂量甲基硫唑嘌呤等,有助于维持缓解期。 (4)生物制剂:如免疫球蛋白、TNF-α 抑制剂等,用于中重度患者,对改善症状和控制炎症活动有很好效果。 (5)抗菌药物:用于感染和预防术后感染。 (6)营养支持:对严重消瘦患者补充肠外肠饲或特殊膳食能改善营养状况。 (7)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和最小副作用。 三、共识意见 1. 早期诊断:对疑似 IBD 患者应尽早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2. 多学科合作:IBD 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消化内科、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形成合理的治疗方案。 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特点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考虑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支持等,并严密监测治疗效果。 4. 注意安全性: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5. 定期复查:对于已确诊的 IBD 患者,需定期监测炎症活动性和有无并发症,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6. 患者教育:加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和自我管理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疾病的发作和复发。 总之,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患者教育,以提高疾病的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 整版) 近年来,我国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显著上升。针对国内及国际对儿童IBD诊治的研究进展,XXX的诊治水 平有了很大提高。XXX消化学组和临床营养学组专家借鉴国 外最新共识以及国内儿童IBD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在更新完 善2010年儿童IBD诊断规范共识意见上增加治疗内容,形成 新的诊治共识,为IBD患儿的临床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未定型IBD(IBD unclassified,IBDU)。IBDU是指 一种结肠型IBD,根据其表现既不能确定为CD,又不能确定 为UC。 近年来,对儿童IBD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年龄小于6 岁的IBD儿童有其独特的表型,这类IBD被定义为极早发型IBD(very early onset IBD,VEO-IBD)。VEO-IBD中还包含

新生儿IBD(小于28日龄)和婴幼儿IBD(小于2岁)。 VEO-IBD中最常见的是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及其 受体基因突变。由于VEO-IBD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病例数 相对少、缺乏诊断金标准,因此诊断困难。但当遇到发病年龄早、病情重、影响生长发育、伴严重肛周疾病、常规治疗难控制、一级亲属有类似疾病史时,应高度怀疑VEO-IBD。 本文的目的在于更新完善2010年儿童IBD诊断规范共识 意见,并增加治疗内容,形成新的诊治共识,为IBD患儿的 临床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在北美及欧洲国家,儿童UC的发病率为(0.10~5.98) /100 000,儿童CD的发病率为(0.15~12.00)/100 000.而在我国,儿童IBD的发病率在近年显著升高,从2001年的0.5/1 000 000上升至2010年的6.0/1 000 000.为了提高IBD的诊治 水平,XXX消化学组儿童IBD协作组于2010年发表了"儿童 炎症性肠病诊断规范共识意见"。近年来,国内及国际对儿童IBD诊治的研究进展很快,欧美国家、日本及我国成人消化学组均出台IBD的诊治指南或指导意见。XXX消化学组和临床 营养学组专家借鉴国外最新共识以及国内儿童IBD的临床研 究和实践,在更新完善原有诊断规范共识意见上增加治疗内容,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第一部分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一、诊断标准溃疡性结肠炎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作出诊断。 ㈠临床表现溃疡性结肠炎最常发生于青壮年期,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和肝胆等的肠外表现。 黏液血便是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常见症状。超过 6 周的腹泻病程可与多数感染性肠炎鉴别。 ㈡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并活检是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主要依据。 ㈢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 ㈣其他检查 结肠镜检查可以取代钡剂灌肠检查。无条件行结肠镜检查的单位可行钡剂灌肠检查。 ㈤手术切除标木病理检查 诊断要点在排除其他疾病基础上,可按下列要点诊断: ⑴ 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⑵ 同时具备上述结肠镜和(或)放射影像特征者,可临床拟诊;⑶ 如再加上上述黏膜活检和(或)手术切除标本组织病理学特征者,可以确诊;⑷ 初发病例如临床表现、结肠镜及活检组织学改变不典型者,暂不确诊UC应予随访。 二、疾病评估1.临床类型:可简单分为初发型和慢性复发型。 2.病变范围 3.疾病活动性的严重程度: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4.肠外表现和并发症。 三、鉴别诊断 1.急性感染性肠炎:各种细菌感染。常有流行病学特点(如不洁食物史或疫区接触史),急性起病常伴发热和腹痛,具自限性;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粪便检出病原体可确诊。

炎症性肠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全文)

炎症性肠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全文) 【摘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诊断需要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内镜和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多方面综合判断,需要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而延误诊断则严重影响患者预后。随着对IBD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辅助检查技术的进步,延误IBD诊断的时长越来越短。但IBD是一类临床特点较为复杂的疾病,实现精准诊断尚需更多的研究提供数据和基础。本文将就IBD目前诊断现状和未来前景进行综述,期望可以更全面地认识IBD。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具有慢性病程、迁延不愈的特点,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1]。国内外多部共识和指南均提出了较为清晰的IBD诊断标准,但也明确提出,IBD确诊需要仔细的鉴别诊断。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延迟诊断显著增加IBD患者的手术切除风险和并发症发生风险。韩国的2项研究显示,延迟诊断增加CD和UC患者的手术风险2.54倍和6.81倍,同时也增加肠道狭窄和肛瘘的发生风险[2,3]。而近几年,随着对IBD 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和辅助检查技术手段的进步,对IBD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了很多新的认识,让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IBD进而能作出较

为精准的诊断。本文就IBD的诊断标准、延误诊断原因、鉴别诊断进展以及精准诊断再分类等进行探讨,以期从全方位的视角来看待IBD,为未来提供更好的治疗线索。 01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标准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1](以下简称2018年北京共识)提出IBD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而UC若诊断存疑,应在一定时间(一般是6个月)后进行内镜和病理组织学复查。对于无病理确诊的CD初诊病例,随访6~12个月以上,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判断,符合CD自然病程者,可作出临床确诊。提示IBD的诊断需慎之又慎,即使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甚至于活检病理不除外IBD诊断,仍要坚持定期随访,谨记可能会随时纠正诊断。 在IBD诊断流程中,首先可以凭借典型的临床表现疑诊IBD,但对于UC患者,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然而肠道感染、缺血性肠病等也可能有上述临床表现。CD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和全身表现等,尚需与肠结核、肠道淋巴瘤、肠白塞病等鉴别诊断。因此,临床尚需寻找其他“蛛丝马迹”帮助“疑诊”IBD或非IBD作出诊

中国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监测专家共识意见(全文)

中国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监测专家共识意见(全文) 生物制剂和免疫调节剂是诱导和维持IBD疾病缓解的重要药物。合适的药物浓度对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IBD治疗过程中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可以最大限度优化药物使用,更好地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2017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AGA)发布了IBD的TDM共识,澳大利亚也在同年发表了抗TNF-α制剂的TDM共识。近年来我国IBD患者逐渐增多,如何更好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已经成为临床医师必须面对的常见问题。鉴于此,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织我国IBD领域部分专家,于2018年8月24日在西安召开了IBD的TDM研讨会,回顾国际和国内有关IBD的TDM相关资料,达成以下我国IBD的TDM共识意见。 一、抗TNF-α制剂的TDM (一)抗TNF-α制剂的TDM时机 1.对于抗TNF-α制剂诱导缓解的患者,有条件的单位可定期进行TDM以指导患者管理。 2.缓解期患者计划停药时,有条件的单位可进行TDM以指导临床决策。 1.对于原发无应答的患者,建议进行TDM,以指导临床决策。 2.对于继发失应答的患者,建议进行TDM,以指导临床决策。

尽可能在接近下次输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IFX)之前进行药物浓度和抗药抗体(anti-drug antibodies)监测;同一患者建议使用同一种检测方法,以使前后的检测结果更具可比性。 抗TNF-α制剂治疗IBD时TDM包括药物浓度监测和抗药抗体监测[1]。临床上实施TDM通常有2种方式,即被动TDM和主动TDM。被动TDM 通常是对药物疗效欠佳或药物失应答的患者在疾病活动时进行的TDM。疾病活动根据临床症状、血液生物化学、内镜或影像学指标进行判断。主动TDM是指对缓解期患者常规按计划进行TDM。 1.对于采用抗TNF-α制剂诱导缓解的患者,有条件的单位可定期进行TDM以指导患者管理:6%~17% IFX规律治疗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产生抗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抗体(antibodies to infliximab,ATI)[2],ATI 的产生与患者继发失应答密切相关。IFX血药浓度低可导致ATI的产生[3],对于IFX诱导和维持缓解的患者,进行主动TDM可识别血药浓度低的患者,指导治疗措施的调整。Lega等[4]近期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IFX 诱导缓解的患者,在进入维持治疗期前,即开始IFX治疗的第10周主动监测IFX药物浓度和ATI效价,根据结果调整IFX用量有利于维持IFX有效血药浓度。同时,多项研究结果显示维持治疗期IFX血药浓度可预测患者临床结局,与患者生物学、内镜和组织学缓解密切相关[5,6,7]。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定期的主动TDM比被动TDM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4,8,9,10],即便是对发生继发失应答的患者,实施被动TDM后再进行常规的主动TDM,亦可显著降低治疗失败的概率[9]。TAXIT研究结

建立全国通用的炎症性肠病诊治过程的关键性质量控制指标的共识意见(全文)

建立全国通用的炎症性肠病诊治过程的关键性庾量控制指标的共识意见 (全文)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z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 CD)O近20 年来,其发病率和就诊率在我国不断增加。IBD病情复杂,在漫长的病程中病情多变。对IBD的处理,国内外均有不断更新的共识意见,但即使在我国水平较高的IBD中心,对共识仍有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部分IBD患者会就诊于一般非专科医院。调查显示,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医师中,对IBD的处理存在较大差异,该差异可影响患者的健康和预后, 特别是关键性问题,如处理不当可能会给患者的健康和预后带来严重影响。本学组认为,有必要识别最关键的问题,并就该类问题提出一系列最基本的、在全国切实可行的规范处理原则,亦即本共识提出的全国通用的IBD处理过程的关键性质量控制指标。该质控指标的建立,采用了严格而客观的方法,由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IBD诊治专家参与制定。-庾量控制指标的研究方法 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标准加以改良通过3个步骤和2轮匿名投票确定质量控制指标。 (一)研究步骤 1・提岀候选指标:

(1)共识专家委员会领导的专业小组通过收集文献,分别提出若干指标; (2)由共识专家委员会讨论提出50〜60个候选指标;(3)再由共识专家委员会对文字表述进行修改,并确定候选指标。 2•第[轮专业组投票: (1)M 1轮投票专业组成员对候选指标进行匿名投票;(2)投票统计 后,专业组成员举行讨论会,主要对高分指标作核实及表述修改、对中等评分 指标再一次过筛,并可提出补充指标;⑶讨论会后,专业组成员对全部候选指标(包括修改及补充指标)再重新匿名投票;(4)重新投票后,将评分分的指标 作为下一轮投票的候选指标。由共识专家委员会领导的专业小组对各项指标提 供证据进行论证。 3 •第2轮专家组投票: (1)S 2轮投票专家组成员收到作为第2轮投票的候选指标及相关证据的论证资料后,进行匿名投票;(2)投票统计后,专家组成员举行讨论会,主要对高分指标作核实及表述修改、对中等评分指标再一次过筛;(3)会后, 专家组成员对全部候选指标(包括修改指标)再重新匿名投票;(4)重新投票统计,>8.5分的指标为最终通过指标。通信作者负责最后完稿,稿件发给共识专家委员会所有成员审核后定稿。 (二)评分依据 评分方法采用9分制,即1 (坚决反对)~ 9分(非常赞成)。评分依据为 证据充分度、问题重要性(严重影响疾病预后及生存质量)、可操作性(指引 表述清晰,可直接执行)、可评估性及可行性(全国大部分三级医院具备执行 条件),并以该5项内容综合考虑进行评分。如果证据在3a以下和(或在我

《中国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监测专家共识意见》要点

《中国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监测专家共识意见》要点 中国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监测专家共识意见要点: 1.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以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该病的治疗药物种类繁多,效果因人而异,因此需要进行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2.对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症状、达到 缓解和维持缓解的状态,并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和手术的需求。 3.对于靶向肠道炎症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和化学制剂等,需要进行监测以评估药物浓度 及个体的药物代谢情况。 4.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是治疗IBD的首选药物之一,但需要注意监测 肾功能和肝功能,以及药物浓度,避免对心脏和肠道产生不良影响。 5.糖皮质激素是急性发作时的有效药物,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副作用, 如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和免疫抑制等。因此,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 血糖、血钙和骨密度。 6.免疫调节剂是常用的长期维持治疗药物,但需要监测白细胞计数、 肝功能、肾功能和药物浓度,以避免毒副反应。 7.生物制剂是治疗IBD的重要药物,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抗体 和整合素拮抗剂等。需要监测药物浓度和抗体水平,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减 少药物的副作用。 8.化学制剂是用于治疗克罗恩病的另一类药物,如硫唑嘌呤和甲氨蝶 呤等。需要监测血细胞计数、肝功能和肾功能,以及药物代谢情况。

9.监测方法包括临床症状、血液学、生化学、影像学和病理学等。监测频率应根据个体情况和治疗方案而定,既要确保治疗效果,又要避免过度监测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10.综合评估的结果应用于个体化的治疗决策,包括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调整治疗方案或考虑手术等。 这些是《中国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监测专家共识意见》的要点,详细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2018年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18年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IB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其中部分患者易合并营养不良。来自欧洲多国研究发现IBD合并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在16% ~ 69.7%[1,2,3]。2017年我国多中心调查表明我国IB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比例高达55%(待发表)。 既往对IBD治疗的临床关注重点是积极的药物和手术治疗。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结果和实践证据表明,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IBD 患者疾病的诱导和维持缓解,因此,IBD患者营养支持治疗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第一版《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2013·深圳)》首次对我国IBD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筛查与评估、营养支持治疗的适应证与方法等临床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建议指导[4]。近5年来,国内广大临床医师围绕IBD营养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IBD营养支持治疗理念和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也有了很多观念变化,因此有必要对旧版共识进行更新。2018年《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几经修订后发布,在此与大家讨论新版共识意见中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认识IBD患者营养不良现状,积极开展营养评估 IB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在儿童中甚至高达100%[5]。2017年我国多中心横断面调查发现,55%中国IB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尤其是克罗恩病患者高达62%。营养不良类型以蛋白质热量型

营养不良为主,表现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下降等[6]。本共识特别指出,IBD患者多存在机体组成的变化,例如骨骼肌减少、脂肪含量变化等,但此时BMI可能正常。机体组成变化可影响IBD患者日常活动,甚至与预后相关。IBD患者也常合并微量元素如维生素D、钙、铁的缺乏,所以合并骨密度降低与贫血的比例也较高[7,8]。我们应从多个方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注意有无营养素缺乏。目前虽然IBD合并营养不良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常规开展营养状态评估的IBD中心并不多,因此,对IBD患者进行规范化全面营养状态评估的工作亟待推广。 本共识推荐使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2002(NRS-2002)对初诊IBD 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的筛查,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进一步采用患者整体营养状况评估表(PG-SGA)进行评估后,再制定治疗方案[9,10]。由于IBD患者可能存在多类营养素缺乏,本共识强调对患者的蛋白质能量、微量营养素进行评估。患者能量需求量的评估应考虑多方面因素,活动期以及合并脓毒症的患者,能量需求相应增加;对青少年患者,除满足每日正常能量消耗外,还应重视其生长发育的需求。建议监测维生素D、维生素B12、叶酸和铁的水平,强调针对性地纠正患者微量元素缺乏并定期复查。 二、进一步理解营养支持治疗的积极作用 共识意见从多个角度阐明营养支持治疗对IBD病程变化可能存在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来自我国以及日本的多个研究结果支持长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可以诱导及维持CD缓解、延缓

从炎症性肠病共识指南到临床实践

从炎症性肠病共识指南到临床实践 一、共识指南的作用 医疗与其他行业不同,因为涉及到个体的生命安全,根据法律规定,其行为必须符合行业规范,疾病诊疗的共识指南可以视为行业规范的基础。随着医学的进步,新的治疗药物和诊断技术不断涌现,这些药物与技术必须在临床实践中合理且规范应用,同时也需要与已有的循证医学证据相符,共识指南正是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之间最好的桥梁。在共识指南的制订中,Delphi法是循证临床实践共识指南制订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由Olaf Helmer和Theodore J.Gordon,采用匿名的方式通过几轮调查问卷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使专家的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最后根据专家的综合意见,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的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预测、评价方法。在制订程序中,最重要的是提出重要且有临床需求的临床问题,称为PICO问题。P是研究对象(participant,患者或某一具体病症),I是干预措施(intervention,所施加的干预措施),C是对照措施(comparison,相比较的措施),O是结局指标(outcome,有关的临床结局)。PICO问题直接影响和指导着整个共识指南的制订过程。当然在共识指南制订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研究证据外,更要密切结合我国的疾病流行病学特点、遗传学背景、卫生经济学状况、药品供应情况、生活习惯等制订,才能更好地执行和贯彻。 二、我国IBD共识指南制订的历史回顾 IBD是一类诊疗相对复杂的肠道疾病,并发症和肠外表现发生率高,其鉴别诊断困难且难治患者较多,因此制订行业标准即共识指南,并推广和普及对于提高患者预后非常必要。我国最早的UC诊断标准是在1978年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中提出。因中国结核分枝杆菌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规范共识意见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规范共识意见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消化学组儿童炎症性肠病协作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大多从远端结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端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腹泻、黏液血便、腹痛。CD为一种慢性肉芽肿炎症,病变呈穿壁性炎症,多为节段性、非对称分布,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和附近结肠为主,临床主要表现腹痛、腹泻、瘘管和肛门病变。IC指结肠病变既不能确定为CD又不能确定为UC的结肠病变,病变主要位于近段结肠,远段结肠一般不受累,即使远段结肠受累,病变也很轻。UC、CD和IC三者均可合并不同程度体重下降、生长迟缓和全身症状。 近年来,国内儿童IBD的病例数逐年上升,已引起儿科临床高度重视。临床上与IBD有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很多,由于对IBD诊断的组织学或血清学验证金标准缺乏,导致鉴别诊断困难。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组织专家先后于2007年(第6次全国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会议,长沙)和2009年(广州)对制定儿童IBD的诊断规范进

行了讨论,强调诊断规范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普遍性,参考国外新近的诊治指南和国内成人IBD诊治共识意见,形成了关于儿童IBD诊断规范的专家共识意见,供国内同道参考。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定期修改,不断地使其更新和完善。 1 IBD疑似病例诊断 患儿腹痛、腹泻、便血和体重减轻等症状持续4周以上或6个月内类似症状反复发作2次以上,临床上应高度怀疑IBD。IBD常合并:(1)发热;(2)生长迟缓、营养不良、青春发育延迟、继发性闭经、贫血等全身表现;(3)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脾肿大、皮肤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等胃肠道外表现;(4)肛周疾病如皮赘、肛裂、肛瘘、肛周脓肿。 2 IBD诊断步骤 2.1 临床怀疑UC 临床怀疑UC时,推荐以下逐级诊断步骤:(1)粪便除外细菌性痢疾、肠结核、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等;(2)结肠镜检查和多点活检(暴发型者暂缓);(3)钡剂灌肠检查酌情应用,重度患儿不推荐;(4)根据条件进行粪钙卫蛋白和乳铁蛋白以了解炎症的活动性;(5)血白细胞计数(WBC)、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和血浆蛋白水平、酵母菌寡甘露糖表位抗体(ASCA)、核周抗嗜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血气分析电解质、血清肌酐和尿素氮、肝功能、凝血功能检查等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帮助;(6)

解读新版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和治疗共识

解读新版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于2018年编写更新了《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 新版共识的内容,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杨红教授,在2018年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上,解读了新版《共识意见》的溃疡性结肠炎部分。 下面请看“情报官”来自会议现场的听课笔记。 一、中国和西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差异 1.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西方高于中国。 •黑龙江省大庆市:1.86/10万 •广东省中山市:2.05/10万 •湖北省武汉市:1.45/10万 •欧美国家:24.3/10万 2. 溃疡性结肠炎病情程度和病变范围 病变范围: •西方国家:直肠型(E1)、左半结肠型(E2)、广泛结肠型(E3)型各占30% •中国:直肠型(E1)占14.8%,左半结肠型(E2)占51.4% 病情程度: •西方国家重度患者,比例占12-25% •我国重度患者,比例占7-15% 3.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共识意见制定

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制定我国自己的共识意见指导临床实践。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 1.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流程: 临床疑诊: •典型临床表现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 •粘液脓血便 •腹痛 临床拟诊: •结肠镜特征 •放射影像特征 临床确诊: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特征+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特征 2. UC共识更新部分解读-诊断标准 2012年广州共识:诊断标准主要结合临床、内镜、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2018年北京共识:UC缺乏诊断的金标准,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和组织学表现综合分析,若诊断存疑,在一定时间后进行内镜和组织学复查。 共识解读:肠道超声、CTE对肠壁累及范围和程度有一定价值。

钱家鸣教授丨新型生物制剂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钱家鸣教授丨新型生物制剂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新型生物制剂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钱家鸣 北京协和医院 生物制剂已经广泛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自从第一个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出现之后,科研人员研发出了各种不同作用机制的生物制剂,为IBD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钱家鸣教授,在2018'北京第九届免疫介导消化系统疾病论坛'上做了“新型生物制剂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的发言。 下面请看“情报官”来自会议现场的听课笔记。 许多免疫细胞、炎性因子、趋化因子和信号通路关键分子在IBD 的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都有可能成为IBD的治疗靶点。如:活化T细胞、促炎症细胞因子、抗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迁移、生长因子和信号通路。 一、抗-TNF生物制剂在IBD治疗中的应用 抗-TNF生物制剂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Anti-TNF) 英夫利西单抗(IFX),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生物制剂。 IFX可以使UC和CD患者达到临床缓解,内镜下粘膜愈合。在治疗IBD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目前抗-TNFα抑制剂有: •英夫利西单抗 Infliximab •阿达木单抗 Adalimumab •赛妥珠单抗 Certolizumab Pegol •戈利木单抗 Golimumab 二、我们为什么仍需要其他的生物制剂? 有研究发现,由于英夫利西单抗(人鼠嵌合型)本身的免疫原性,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患者会产生抗抗体(ATI),从而发生失应答(LOR:Loss of Response)。 三、新型药物制剂的研发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认证了7种生物制剂用于治疗IBD: •4种TNF抑制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和戈利木单抗) •2种整合素抑制剂(那他珠单抗和维多珠单抗) •1种IL-12/IL-23(p40)抑制剂(优特克单抗)

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

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炎症性肠病学组 营养支持治疗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BD) 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很强专业性。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中对营养支持治疗的内容未展开论述,现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肠外与肠内营养学分会及国内部分胃肠外科专家讨论制定本共识。根据证据级别的高低,本共识将推荐等级为"强烈推荐"、“推荐"和"建议"3个等级。 一、介绍 1 •概况:营养不良是IBD最常见的全身症状之一,其发生率可达85%。国内虽然还没有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资料,但统计显示,外科住院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者高达86.7% o C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比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多见,活动期合并营养不良比缓解期普遍。由于活动量少以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文简称激素)等原因,缓解期IBD患者可以表现为肥胖,这—现象在儿童更多见。 营养不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蛋白质能量型营养不良多见, 表现为消瘦和体重下降,疾病后期也可以呈现为混合型营养不良。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很常见,活动期和缓解期患者均可发生,病史漫长者尤其明显。回肠病变、回肠切除以及治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常导致维生素B12和叶酸

缺乏,缺铁性贫血也相当普遍。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D、E、K)吸收不良,造成血25(OH)-维生素D浓度降低,加剧钙丢失,出现骨质减少或骨软化。如果使用激素,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会进一步提高。腹泻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钾、镁、钙和磷丢失,约有10%UC患者会出现锌缺乏,儿童CD缺锌现象更晋遍。 2. 营养不良的原因:IBD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进食可能诱发腹痛、腹泻、梗阻和出血等胃肠道症状,造成患者进食恐惧,导致营养摄人减少;(2)由于肠管炎症、溃瘍和腹泻的影响, 从肠黏膜表面丢失的营养物质增加;(3)肠道不同部位和范围的病变对营养摄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小肠吸收营养的作用大于结直肠,回肠的作用大于空肠。肠外痿、肠内痿以及反复小肠(尤其是回肠)切除会导致肠管吸收面积减少,肠内痿形成的盲檸使得细菌过度繁殖,不利于营养物质吸收;(4)活动期或合并感染的患者存在高分解代谢状态,增加能量消耗;(5)治疗药物(如激素、柳氮磺毗唳等)对营养和代谢产生不良影响 O 3. 营养不良的后果:营养不良削弱患者抗感染能力,影响手术切口和肠吻合口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降低生活质量。营养不良也是造成IBD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和停滞的主要原因。 4. 营养支持治疗的目的:IBD营养支持不但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

2023版中国克罗恩病诊治指南推荐意见

2023版中国克罗恩病诊治指南推荐意见 指南更新背景 我国克罗恩病(CD)发病率快速上升,且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上一版炎症性肠病(IBD)诊治共识发布于2018年,这5年来,新的诊断评估手段、治疗药物和措施快速迭代更新,国内相关研究证据日益增多,为更新共识指南提供了依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专家组成指南工作组(包括临床专家组、方法学组、证据整合和评价组和秘书组),在借鉴国外最新共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对2018版共识进行了更新。 新版IBD诊治指南由"共识意见"升级为"指南",并且将溃疡性结肠炎和CD 分成两部指南分别阐述,形式上按临床问题导向的陈述句表达方式,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另外,在指南制订过程中引入了专业循证团队,采用了牛津分级系统对证据进行分级。 此次介绍的推荐意见共44条,分属"诊断与评估""治疗""CD合并肛周病变/痿管型CD处理原则""CD围手术期管理及预防术后复发"以及"治疗监测及患者管理"五个部分。 2023版中国CD指南推荐意见

诊断与评估 推荐意见1:CD的诊断缺乏金标准,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BPS) 同意100.0%,不同意0.0%,弃权0.0% 推荐意见2:粪钙卫蛋白可用于评估CD患者肠道炎症水平。(证据等级: 1,推荐强度:B) 同意86.7%,不同意10.0%,弃权3.3% 推荐意见3:结肠镜应作为常规检查方法用于CD诊断、疗效评估及疾病监测。建议检查时尽量进入回肠末段,疑诊患者应进行多肠段活检。(证据等级:2,推荐强度:A) 同意98.3%,不同意1.7%,弃权0.0% 推荐意见4:CD拟诊患者应常规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明确炎症有无累及上消化道。(证据等级:2;推荐强度:A) 同意95.0%,不同意5.0%,弃权0.0%

重磅丨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壹]

重磅丨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 [壹]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 (2018年,北京) 文献来源:中华消化杂志2018年5月第28卷第5期 我国自1956年开始认识IBD之后,相继于1978年、1993年、2001年、2007年、2012年分别制定了中国IBD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这些共识意见的颁布和推广极大地规范了我国IBD的临床诊治行为并提高了治疗水平。 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黑龙江省大庆市IBD的标化发病率为1.77/10万,广东省中山市的IBD标化发病率为3.14/10万。 不难看出IBD在我国仍属少见病,但近20余年来其就诊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 同时随着对IBD认识的加深,我国临床和基础研究更趋标准化和规范化,因而可用于制定共识指南的中国疾病人群数据也越来越多。 鉴于此,IBD学组在借鉴国外最新共识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对我国2012年IBD诊断和治疗共识意见进行了修订,力求使新的共识意见更能反映当前进展,内容更为深入、全面,更具临床指导价值。 本共识主要是针对成人IBD的诊治意见,关于机会性感染、生物制剂方面的问题已经在2017年发布了相关的共识意见。 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进行本次共识修订。具体步骤如下:

1.IBD专家分为4个工作组,每组组长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评价,确定共识意见中要修改解决的问题(patients-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 PICO); 2.各工作组成员通过网络或会议进行讨论; 3.IBD学组全体委员在会议上针对每个工作组提出的PICO问题进行讨论,之后23位教授通过面对面计票器投票,21位教授通过电子邮件投票; 4.由4个工作组组长分别撰写各自负责部分的全文,由总负责人进行汇编,由病理学和影像学方面的专家审阅相关辅助检查部分,并请循证医学领域专家审阅方法学部分后定稿,达成本共识意见。 本共识中投票意见的推荐等级分为3级指标(A级、B级、C级),达到A级和B级指标的意见加入共识中,C级指标放弃,具体评分指标标准和推荐等级标准见表1和表2。 本共识意见分为4个部分,即UC诊断、CD诊断、UC治疗、CD 治疗,兹将全文发表如下。 第一部分 UC诊断 一、诊断标准 UC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进行诊断。 若诊断存疑,应在一定时间(一般是6个月)后进行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复查。 (一) 临床表现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未定型IBD(IBD unclassified,IBDU)。IBDU是指一种结肠型IBD,根据其表现既不能确定为CD,又不能确定为UC。近年随着对儿童IBD研究的深入,发现年龄小于6岁的IBD儿童有其独特的表型,这类IBD 被定义为极早发型IBD(very early onset IBD,VEO-IBD)[1]。VEO-IBD中还包含新生儿IBD(小于28日龄)和婴幼儿IBD(小于2岁)。VEO-IBD中被报道最多的是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及其受体基因突变。VEO-IBD因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病例数相对少、缺乏诊断金标准而导致诊断困难。当遇到发病年龄早、病情重、影响生长发育、伴严重肛周疾病、常规治疗难控制、一级亲属有类似疾病史时,应高度怀疑VEO-IBD。 在北美及欧洲国家,儿童UC的发病率为(0.10~5.98)/100 000,儿童CD的发病率为(0.15~12.00)/100 000[2,3,4]。在我国,儿童IBD 发病率在近年显著升高,从2001年的0.5/1 000 000上升至2010年的6.0/1 000 000[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儿童IBD协作组曾于2010年发表了"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规范共识意见"[6]。近年来,国内及国际对儿童IBD诊治的研究进展很快,IBD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欧 美国家、日本及我国成人消化学组均出台IBD的诊治指南或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临床营养学组专家借鉴国外最新共识以及国内儿童IBD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在更新完善原有诊断规范共识意见上增加治疗内容,经过3次会议开放式讨论和多次函审修改,形成"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为IBD患儿的临床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IBD的诊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