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19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是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基本元素。
通过对物质的研究,科学家们揭示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自然界和应用科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并介绍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方法。
一、原子与分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
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微观粒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系统地了解各个元素的特点。
原子通过化学反应可以结合成分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粒子。
如水分子(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分子的结构对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元素的组成与结构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按照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可以进行分类。
目前已知的元素共有118种,其中92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其他的是人工制造的。
元素的结构可以通过原子的电子排布来描述。
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的原理,即电子会尽可能地占据最低能级的轨道。
这种排布方式对元素的性质和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化合物的组成可以通过化学式表示。
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2O,表明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化合物的结构可以通过分子的几何形状来描述。
分子的几何结构对于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实验方法,如光谱学和晶体学,我们可以揭示化合物的具体结构。
四、晶体的组成与结构晶体是由具有有序排列方式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物质。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和特定的物理性质。
晶体的组成和结构可以通过晶体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晶体的组成可以由元素或化合物的原子、离子或分子构成。
晶体的结构是由这些组成部分按照一定规律排列所形成的。
晶体的结构可以用晶胞和晶体结构图来描述。
五、金属的组成与结构金属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物质。
金属的组成主要是金属元素。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理解物质的微观组成和宏观结构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理解物质的微观组成和宏观结构物质,指地球上存在的所有物质的总称。
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和性质存在,这是因为物质具有复杂的组成和结构。
在科学研究中,理解物质的微观组成和宏观结构是探索物质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讨论原子、分子和晶体的结构,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 原子的组成与结构原子是物质中最基本的单位,它是构成化学元素的微观粒子。
根据现代原子理论,原子主要由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则绕核运动。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中,电子则以轨道的形式存在于核周围。
原子的结构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
根据波粒二象性理论,电子既可以被看作是粒子,也可以被看作是波动形式。
量子力学描述了电子在原子中的可能位置,并以轨道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
每个轨道都对应着一定的能量,而电子在不同轨道之间跃迁会释放或吸收特定能量的光子。
2. 分子的组成与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而结合形成的。
化学元素可以以原子或分子的形式存在,而大部分的物质则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
在分子中,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相互连接。
分子的结构对物质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化学键的形成会导致不同的分子形态。
共价键中电子的共享使得分子结构更为稳定,而离子键中电子的转移对应着离子晶体的结构。
此外,分子内部的不同原子之间也可以通过氢键、范德华力等非共价相互作用力来相互结合。
3. 晶体的组成与结构晶体是由具有规则排列的离子、原子或分子构成的物质。
晶体的组成与结构对物质的光学、电学、热学等性质有着显著影响。
晶体的结构可以用晶胞来描述,晶胞是最小重复单元。
晶体根据其组成原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结构类型,如立方晶系、正交晶系、六方晶系等。
晶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晶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密切相关。
总结:通过理解物质的微观组成和宏观结构,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 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 2、O 2、N 2、Cl 2。
离子:NaCl 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 +)氯离子(Cl -)构成混合物(多种物质)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纯净物 (一种元素)(一种物质)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CH 4、C 2H 5OH 、C 6H 12O 6、淀粉、蛋白质(多种元素) 无机化合物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 子考试要求: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考点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2、相对原子质量: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课题2 元 素考试要求: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化学元素 记住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的分类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 认识元素符号的意义注意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和区别考点一、元素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相对原子质量=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考点二)4、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元素符号(考点三)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
掌握元素的分类和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的性质。
能够运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会使用模型、图示等方法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对于理解世界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概念和分类元素的概念和分类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的性质和相互关系2. 第二章:原子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电子的排布和原子的化学性质3. 第三章:分子结构分子的定义和性质键的概念和类型(共价键、离子键)分子形状和分子的极性4. 第四章:离子晶体结构离子的概念和电荷离子晶体的构成和性质离子半径和离子键的特点5. 第五章:金属晶体结构金属晶体的构成和性质金属键的概念和特点金属的熔点、导电性和延展性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探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 使用模型、图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3. 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和回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他们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3. 作业和测验: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巩固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知识。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提供有关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 实验材料和仪器:用于进行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3.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用于展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图示和动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第四章:离子晶体结构(续)4. 离子晶体的性质离子晶体的熔点、硬度和溶解性离子晶体在水中的电离和电解质的性质离子晶体的一些实际应用(如洗涤剂、盐)5. 离子半径和离子键的特点离子半径的大小和变化规律离子键的强度和影响因素离子晶体的晶格能和稳定性七、第五章:金属晶体结构(续)6. 金属键的概念和特点金属键的电子云模型和金属原子的排列金属键的强度和金属的熔点、导电性金属的延展性和塑性变形机制7. 金属的熔点、导电性和延展性金属熔点的因素和熔化过程金属导电性的电子迁移和电阻率金属延展性和金属加工技术八、第六章:共价分子结构8. 分子的定义和性质分子的组成和分子量的计算分子的化学键和分子的极性分子的立体化学和分子轨道理论9. 分子形状和分子的极性分子几何形状的预测和实验验证分子的极性和分子的溶解性分子极性的实例和应用(如分子间作用力)十、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10.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碳原子数功能团的概念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和立体化学11. 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和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和置换反应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有机合成策略有机化合物在药物、材料和生活中的应用1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沸点、熔点和溶解性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活性和反应速率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预测和解释十一、教学方法(续)6. 使用案例研究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学科领域:化学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如水、空气、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 自主学习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重点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4.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5.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成果。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有关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3.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某种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六、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判断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化学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 讲解不同类型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等,分析它们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 引入现代化学研究的新进展,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八、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需要改进。
3. 课堂纪律和氛围是否良好,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九、教学预案1. 针对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的情况,准备详细的讲解和举例。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一、物质的组成1、从宏观上看:物质是由 组成的;如醋酸钾(CH 3COOK )由 、 、 、 四种元素组成,其中原子个数比为 : : : 。
2、从微观上看,物质是由 、 和 三种粒子构成,如水是由 构成,氯化钠是由 构成,铁是由 构成。
二、原子(带正电)1、原子结构 (不带电)2、在原子中存在的等量关系: = = =原子序数。
3、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进行分层运动,共分 层,越在外层的电子能量越 。
4、最外层电子数为 或为 (只有一层)的为相对稳定结构。
5、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易 电子,形成 离子。
6、非金属原最外层电子数 ,易 电子,形成 离子。
7、所以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 。
8、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
相对原子质量= ,近似计算= + 。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没有 。
三、分子、原子和离子区别、联系1、共同性质: 、 、 。
2、区别:分子是 最小粒子原子是 最小粒子分子在 变化中可再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
3、联系:离子 原子 分子4、练习:用符号表示下列元素、原子、分子、离子3个铁原子 ,5个二氧化硫分子 ,2个钙离子 ,2个水分子 。
氮元素 , 2个氢氧根离子 , 镁元素 , 2个氧原子5、根据下列结构图作答:其中属于金属原子的有 ,属于稀有气体原子的有 ,属于阴离子的有 ,离子符号分别是达到稳定结构的有 。
6.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当该粒子为原子时,X= ;(2)当该粒子的化学符号为X 3+ 时,X= ,符号为 ;(3)当微粒带两个单位负电荷时,微粒符号为四、物质分类混合物:宏观上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微观上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物质氧化物:由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元素。
纯净物化合物酸:如:HCl H2CO3H2SO4 HNO3碱; 如:NaOH Mg(OH)2KOH Ca(OH)2盐2、将下列物质分类空气,干冰、氧气、纯净的井水、石灰水、氮气、蒸馏水、铁粉,氧化镁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属于纯净物的有(写化学式)属于单质的有(写化学式)属于氧化物的有(写化学式)实验部分1、药品取用规则:三不原则(不、不不);节约原则(不规定用量时,固体药品一般取;液体药品一般取);环保原则。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一.从宏观上讲:物质由元素组成。
概念:具有相同数(即数)的同一类原子(包括单核离子)的总称存在形态: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称游离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称化合态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多是个(氦为个),化学性质分类:金属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在化学反应中较易电子,形成离子。
非金属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在化学反应中较易电子,形成离子。
表示方法:元素符号(记住常见的26种元素符号)1.不同的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2.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决定的。
3.地壳中含量在前四位的元素: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5.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6.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7.形成气体单质最轻的元素8.形成单质熔点最高的元素二.从微观上讲: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概念:保持物质的的最小粒子基本性质:①②③④表示方法:化学式构成的物质多数非金属单质(如、等)1.分子共价化合物(如、等)相对分子质量定义:总和气体扩散、液体挥发、物质溶解的原因:解释现象物质的三态变化、气体体积随压强变化而变化的原因:一般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运用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区别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构成的物质混合物:构成的物质概念:中的最小粒子基本性质:①②原子核①元素种类由原子的决定构成②元素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决定 2. 原子③元素的化合价由原子决定表示方法:元素符号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所有的金属单质(如、等)稀有气体(如、等)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所得的数值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或。
阳离子(带电)==3.离子=阴离子电荷数== -表示方法:离子符号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如、等)[自主检测]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C60B、O2C、HD、Cu3.下列现象不能用分子观点解释的是……………………………………()A、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B、酒香不怕巷子深C、沙尘暴起,尘土满天D、衣橱里的樟脑丸会逐渐变小4.下列方框中,符合2N2的意义的示意图是……………………………()A B C D5.下列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A B C D6.纽约大学的科学家最近研制出有“双腿”、能在盘子里“散步”的分子机器人,它是由26个氨基酸结合而成的多肽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种分子机器人是一种新型分子B、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这个分子“散步”C、分子本身是不会运动的,其“散步”是在人的推动下进行的D、这种分子组成物质是一种单质7.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维生素C不属于氧化物B、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6:1:12C、每个维生素C分子中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D、青少年要多吃蔬菜和水果补维生素C,切忌偏食二、填空题:8.描述下列符号的意义:2H +_____________ SO 42-_____________ 3NH 3_____________462O S Na _____________ Al 3+_____________ 3Cl_____________ 9.目前我国某些水域中的“水华”现象,其原因是水中某些营养元素含量过高,导致藻类疯狂生长:⑴某种藻类的主要化学成份为C 106H 263O 110N 16P 成分中C 、N 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你认为导致藻类疯长的营养元素有___________。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知识结构
2.重点概念的含义与应用
(1)分子
从微观上研究物质时引入的一个概念。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分子在永恒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物质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性质不同。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和非金属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氢化物、含氧酸、大多数有机物等。
(2)原子
也是从微观上研究物质时引入的一个概念。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它不能再分。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极少数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
(3)离子
从微观上研究化合物时引入的一个概念。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带正电荷的离子叫阳。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知识结构2.重点概念的含义与应用(1)分子从微观上研究物质时引入的一个概念。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分子专门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分子在永恒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物质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性质不同。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和非金属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氢化物、含氧酸、大多数有机物等。
(2)原子也是从微观上研究物质时引入的一个概念。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它不能再分。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极少数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
(3)离子从微观上研究化合物时引入的一个概念。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带正电荷的离子叫阳离子,如H+、Mg2+、NH4+等;带负电荷的离子叫阴离子,如Cl-、S2-、OH-、SO42-等。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碱类和大多数的盐。
(4)元素从宏观上认识物质时,分析是由哪些差不多物质形成的,引出来的一个宏观上的概念。
元素的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此概念应用于物质的宏观组成。
(5)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了不带电。
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按能量分层(离核远近区域)排布的,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
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一定的,第一层为2个,第二层为8个,第三层为18个┅┅,然而,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明显的特点: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样少于4个,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样多于或等于4个,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差不多上8个(氦只有一层电子,因此是2个)。
通常认为这种最外层有8个电子(最外层是一层时为2个)的结构叫做稳固结构,那个地点所说的稳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在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中,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种类,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决定了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最外层电子数跟元素的性质专门是化学性质紧密相关。
(6)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这是在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后,研究不同元素的原子是如何样形成化合物时,引出的两个概念。
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典型的金属元素与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差不多上离子型化合物,如KCl、MgCl2、NaF、Na2S等。
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一样两种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差不多上共价化合物,如H2O、HCl、NH3、CH4等。
(7)化合价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性质。
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相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这种性质只有在元素形成化合物时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在离子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的数值等于该元素一个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的数目,得电子为负价,失电子为正价。
在共价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的数值是该元素一个原子跟其它元素的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电子对偏向的元素为负价,电子对偏离的元素为正价。
任何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正负价的代数和为零。
依照这一原则,能够依据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也能够判定化学式书写得是否正确,还能利用化学式,求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
要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如氢元素一样为+1价,氧元素为-2价。
3.易错易混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分子和原子分子原子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别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分成原子,这些原子又可构成新的分子(2)原子和离子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结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性显负电性相互关系阳离子(3)元素和原子元素原子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别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能表示个数,表示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也能表示个数,表示物质是由哪些原子或每个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的联系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结构中的质子数决定着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往往决定着元素的化学性质(4)质子、中子和电子质子中子电子电性带正电不带电带负电电量 1 0 1质量 1.6726×10-27千克 1.6748×10-27千克相对质量≈1 ≈1≈对元素的作用质子数目决定元素的种类中子数目阻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最外层电子数目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二、物质分类1.知识结构2.重点概念的含义与应用(1)纯洁物和混合物这是研究物质时第一遇到的问题,是纯物质依旧不纯的物质。
纯洁物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从微观上看是由一种分子构成,因此,纯洁物具有固定的性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从微观上看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混合面成,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自己的性质,因此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性质。
(2)单质和化合物这是从所含元素角度看纯洁物时,将纯洁物进行分类的。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从微观上看它是由同种原子构成,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从微观上它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假如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依照其性质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到高中学习时还会有两性氧化物。
学习氧化物概念后,应会把知识迁移,推导出其它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有关概念,如氯化物(HCl、NaCl)、硫化物(Na2S、CuS)、氢化物(HCl、HI)等。
(4)酸、碱、盐这是从某些化合物溶于水后(或晶体熔化后)能否导电,导电者的水溶液能发生电离,从电离的生成物来分类和命名的。
3.易错、易混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纯洁物与混合物(2)单质与化合物概念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共同点均为纯洁物均为纯洁物不同点宏观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由不同种元素组成微观由同种原子组成由不同种原子组成相互关系举例氧气(O2)氧化铜(CuO)(3)酸、碱、盐项目酸碱盐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共同点均为化合物,且溶于水后的溶液或晶体熔化后都能导电不同点水溶液中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水溶液中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水溶液中是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相互关系举例NaOH HCl NaCl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知识结构2.重点概念和含义与应用(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研究物质时第一从认识物质开始,而最先是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要紧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味道、溶解性、熔点、沸点、密度、硬度、传热导电能力等,有时把一些物质的专门性质如腐蚀性、毒性等也归在物理性质里。
化学性质上前学习到的如物质对热的稳固性、氧化还原性、酸碱性等。
物质的性质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对重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必须牢固地把握,实际上中学化学是以学习物质性质为中心,物质的性质能够反映出该物质的组成结构,并决定了该物质的用途、制法和检验方法等,它跟物质的结构和元素化合物中的某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可表示如下:从图表中能够看出,物质性质的重要性。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物质性质的认识除了能直截了当感观外,一样需通过变化才能进一步地认识。
在物质发生变化时若没有生成新物质,即构成物质的分子没有改变,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即分子发生了改变生成新物质的分子,叫做化学变化。
如把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样会相伴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等。
能够关心判定化学变化的发生与否。
对物质的变化,要求会判定。
(3)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这是从物质的组成上看化学反应前后与化学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有何变化,分成四种差不多反应类型。
要明白得每种反应类型的反应实质,还在把握每种反应类型的发生条件。
如金属跟酸及金属跟盐反应时,需要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时,需要把握发生条件及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及其应用。
(4)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初中是把化学反应中,有无氧元素的参与定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
实际上这两个反应同时发生,故称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中引出一系列的概念: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这些概念差不多上对反应物而言。
另有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这是对生成物而言。
本部分知识到高中还需进一步深化与提高。
还应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与四个差不多反应类型的关系,是从不同角度把化学反应分类的,它们属于并列关系。
(5)金属活动性顺序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步减弱能转换出酸里的氢不能转换出酸里的氢要把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6)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明白得催化剂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改变既能够是加快,也能够是减慢,都叫催化剂。
②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与化学反应后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那个地点没有涉及化学反应的过程。
实际上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的过程,只是“两头”没变。
③二氧化锰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反应中是催化剂,不是说二氧化锰在任何反应中差不多上催化剂。
(7)质量守恒定律这是从量的变化上明白得化学反应的实质,也在配平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运算的理论依据。
要从微观上分析、明白得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原子重新组成新物质的过程,即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及每个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因此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要着重明白得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参加”和“总和”是指什么?“参加”是指对反应物中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入,这就给含杂质(杂质不参与反应)及已知反应物的两个量时要以“少的量”的运算打下基础。
“总和”是对生成物而言,这时生成物质若是气体或沉淀时,不要忽略,要计入生成物的总量中去。
(8)电离这是研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后(或熔化后)能够导电,引出来的一个概念。
到高中此部分知识还要进一步加深与提高。
凡是溶于水或熔化后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要着重明白得在电解质溶液里,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所有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因此,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四、化学用语1.知识结构2.重点概念的含义与应用(1)元素符号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是学好化学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