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风险分级评估方法(编制说明)
- 格式:pdf
- 大小:298.32 KB
- 文档页数:16
区域环境健康风险分级技术指南编制说明标准编制组二〇二二年〇七月目录1工作概况 (1)2标准编制的必要性分析 (1)3国内外研究进展 (2)4编制原则 (3)5主要技术内容说明 (3)6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7)1工作概况1.1任务来源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建立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的工作要求,加强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与健康安全,推动保障公众健康理念融入生态环境管理,项目组编制了《区域环境健康风险分级技术指南》。
本标准作为国家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标准体系之一,主要针对区域环境健康风险管理问题建立了区域环境健康风险分级技术,对所涉及的环境健康风险可能性分级和人群暴露强度分级技术环节进行了要求,为实施区域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起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归口,2022年申请立项,列入2022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一批团体标准立项项目。
本标准将为实施区域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提高环境与健康风险分级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1.2工作过程本标准是“专项调查”多年实际工作的凝练和探索,编制工作分以下几个阶段开展。
2017年—2019年:依托“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和“环境与健康风险哨点监测”等项目,系统开展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针对标准的总体定位、适用范围、编制思路、技术需求等问题召开研讨会,明确了拟开展的主要工作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区域环境健康风险分级技术指南》(草案),并在哨点监测点位开展应用。
2021年3月—2021年11月成立《区域环境健康风险分级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编制组,启动标准制定。
编制组召开开题论证会,明确《指南》的编制原则、方法、技术路线和主要技术内容,形成《指南》(草案)及其编制说明,并向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提交立项申请书。
附件1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修订版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1 适用围 (1)2 规性引用文件 (1)2.1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1)2.2标准、技术规 (3)2.3其他参考资料 (4)3 术语与定义 (4)4 环境风险评估程序 (5)4.1环境风险识别 (5)4.2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5)4.3环境风险分析、现有风险防控措施差距分析与实施计划 (6)5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7)5.1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7)5.2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 (8)5.2.1评估指标及分值 (8)5.2.2评分方法 (9)5.3环境风险受体(E)评估 (14)5.4环境风险等级确定 (15)5.4.1分级矩阵 (15)5.4.2级别表征 (16)6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容 (16)6.1 总论 (16)6.2 区域环境概况 (16)6.3 企业概况 (17)6.4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17)6.5 环境风险分析 (18)6.6 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19)6.7 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 (21)6.8 附图 (21)附表1 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22)附表2 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评估指标评分依据 (35)1适用围本技术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容、程序和方法。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对省围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表1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
加油站可参照本指南编制。
本技术指南不适用于下列单位和设施的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尾矿库;3)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4)军事设施;5)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6)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7)加气站;8)港口、码头。
一、编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各类突发环境事件频发。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环境应急预案。
二、编制目的1. 提高我单位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响应和处置能力,确保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2. 最大程度地减轻突发环境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环境的影响,保障社会稳定。
3. 增强我单位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全员环保素质,促进单位可持续发展。
三、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4.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5. 国家和地方相关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标准四、编制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2. 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原则3. 综合协调、协同作战原则4. 安全可靠、科学合理原则五、预案内容1. 预警与预防(1)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对单位周边环境、生产过程、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2)监测监控: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对重点污染源、重要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
(3)预警发布: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预案。
2. 应急响应(1)应急组织机构:成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明确各成员单位及职责。
(2)应急响应程序: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影响,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应急处置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环境事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如泄漏控制、污染物收集、消防灭火等。
3. 后期处置与恢复(1)善后处理: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消除环境污染,恢复生态环境。
(2)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对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进行评估,提出修复方案。
(3)预案修订与更新:根据实际情况,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
附件2《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风险防控服务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目录1项目背景 (1)1.1国外规范情况的研究 (1)1.2国内规范情况的研究 (1)1.3必要性和意义 (2)1.3.1规范环境风险防控服务质量的需要 (2)1.3.2升企业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的需要 (3)1.3.3健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需要 (3)2工作简况 (4)2.1任务来源 (4)2.2主要编制过程 (4)2.2.1成立规范编制小组 (4)2.2.2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 (4)2.2.3确定规范大纲 (5)2.2.4完成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5)2.3规范编制的主要成员单位及其所做的工作 (5)2.4创新性说明 (5)3编制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 (6)3.1规范编制原则 (6)3.2技术依据 (6)3.3解决的主要问题 (6)3.4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 (6)3.5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 (7)4主要条款说明 (7)4.1规范构成及主要技术指标依据 (7)4.1.1适用范围 (7)4.1.2规范性引用文件 (7)4.1.3术语和定义 (7)4.1.4基本原则 (8)4.1.5服务内容 (9)4.1.6服务保障 (10)4.1.7附录A (10)4.1.8附录B (10)4.2试验验证情况分析 (11)5知识产权情况说明 (11)6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结果 (11)7实施规范的措施建议 (11)8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11)参考文献 (12)《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风险防控服务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1项目背景1.1国外规范情况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率先在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
目前国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主要存在两种典型的方式。
一种是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以美国的《资源保全与恢复法》和瑞典的《环境保护法》为代表。
附件1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修订版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2.1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1)2.2标准、技术规范 (3)2.3其他参考资料 (4)3 术语与定义 (4)4 环境风险评估程序 (5)4.1环境风险识别 (5)4.2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5)4.3环境风险分析、现有风险防控措施差距分析与实施计划 (6)5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7)5.1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7)5.2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 (8)5.2.1评估指标及分值 (8)5.2.2评分方法 (9)5.3环境风险受体(E)评估 (15)5.4环境风险等级确定 (17)5.4.1分级矩阵 (17)5.4.2级别表征 (18)6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18)6.1 总论 (18)6.2 区域环境概况 (18)6.3 企业概况 (18)6.4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19)6.5 环境风险分析 (19)6.6 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21)6.7 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 (23)6.8 附图 (23)附表1 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24)附表2 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评估指标评分依据 (38)1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对浙江省范围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表1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
加油站可参照本指南编制。
本技术指南不适用于下列单位和设施的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尾矿库;3)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4)军事设施;5)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6)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7)加气站;8)港口、码头。
一、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4. 《国家环境保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5.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6. 相关行业标准及地方性法规三、编制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坚持预防为主,将环境风险防控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风险。
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企业成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 快速反应,协同配合。
企业各级各部门要紧密配合,迅速响应,形成联动机制,共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4.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危害程度,科学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5. 信息公开,公众参与。
企业应主动公开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接受公众监督,保障公众知情权。
四、编制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企业内部所有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破坏事件以及突发环境事件。
五、编制内容1. 总则:包括编制目的、依据、原则、范围等。
2. 组织机构及职责:明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专家组、救援队伍等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3. 风险评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4. 应急响应: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5. 应急处置: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环境事件,制定具体的应急处置措施,包括人员疏散、隔离、防护、监测、清理等。
6. 后期处置:对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制定恢复措施,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7. 应急保障:包括物资保障、资金保障、通信保障、人员培训等。
附件4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二〇一三年三月前言为规范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的环境管理登记工作,指导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根据《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22号)第十、十一条的规定,编制本指南。
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主要考虑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在企业生产/使用过程中由于日常环境释放对企业外部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的长期、潜在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兼顾企业突发环境事故对环境和生命安全造成的短期不利影响。
本指南以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为主线,对编制原则、总体要求、编制形式、编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同时,在附件部分对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的具体技术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机构应按照本指南的要求开展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
本指南为试行版,将根据实际管理需求,适时修订。
目录一、编制原则 (71)二、总体要求 (71)三、报告编制形式 (72)四、报告编制内容 (72)(一)总则 (73)(二)企业概况 (74)(三)企业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流向分析 (76)(四)企业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判别 (77)(五)企业环境管理及风险水平判别 (80)(六)企业环境风险监管等级划分 (83)(七)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结论 (83)(八)环境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措施建议 (83)附件: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 (85)一、企业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判别 (86)二、企业环境管理及风险水平判别 (93)三、企业环境风险监管等级划分 (103)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指南(试行)一、编制原则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对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重点危化品")评估过程和结果的总体描述,是提供化学品环境管理与风险决策的重要依据。
附件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编制组二○一七年五月标准名称:《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修订HJ/T169-2004)》标准编号:663.4标准负责人:杨晔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主要编制人: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杨晔梁鹏郑韶青易爱华王庆改贾鹏周俊朱美丁峰李时蓓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孔繁旭陈微张琳赵艺贺丁赵欣范娜马乐其他人员彭理通侯兴汉于波目录1项目背景 (63)1.1任务背景 (63)1.2工作过程 (64)2标准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66)3标准修订的依据与原则 (66)3.1标准修订的依据 (66)3.2标准修订原则 (67)4标准修订的总体思路及结构 (67)4.1标准修订的总体思路 (67)4.2标准修订总体结构 (67)5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 (68)5.1标准适用范围 (68)5.2标准结构框架 (68)5.3术语和定义 (68)5.4总则 (68)5.5风险调查 (69)5.6风险潜势初判 (70)5.7风险识别 (72)5.8风险事故情形分析 (73)5.9风险预测与分析 (75)5.10环境风险管理 (79)5.11评价结论及建议 (80)5.12关于附录 (80)6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80)6.1关于环境风险 (80)6.2环境风险不确定性问题 (80)6.3安全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关系问题 (81)6.4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 (81)1项目背景1.1任务背景(1)风险导则修订的启动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精神,落实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05〕152号)、《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办〔2006〕4号)和《关于开展化工石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排查的通知》(环办函〔2006〕69号)要求,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下达了标准修订任务,项目统一编号:663.4,标准修订项目的承担单位为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
•【公布日期】2013.07.05
•【字号】浙环办函〔2013〕165号
•【施行日期】2013.07.0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市场规范管理
正文
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的
通知
浙环办函〔2013〕165号各设区市环保局:
为推进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提高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夯实企业差别化环境风险管理基础,我厅组织编制了《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略):
1.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
2.《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编制说明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
2013年7月5日。
对环境风险的分级管理制度
简介
本文档旨在介绍环境风险的分级管理制度,以帮助组织有效管
理和控制环境风险。
目的
环境风险的分级管理制度旨在确定和评估组织面临的环境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减少环境影响和损害。
分级管理制度
第一级:风险识别和评估
1. 组织应通过环境风险评估方法来识别和评估可能对环境造成
影响的因素。
2. 评估结果应包括潜在的环境风险、其可能的影响和发生概率。
第二级:风险控制和管理
1. 在识别和评估环境风险后,组织应采取措施来控制和管理这
些风险。
2. 风险控制和管理措施应根据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进行优先级排序。
3. 组织应制定适当的环境管理计划,并确保其实施和监督。
第三级:监测和持续改进
1. 组织应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以确保环境风险控制和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2. 监测结果应用于持续改进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
总结
通过建立环境风险的分级管理制度,组织可以更好地识别、评估和控制环境风险。
这有助于减少环境影响,保护环境,并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
组织应定期审查和更新该制度,以保持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引用
无。
附件3《企业环境风险分级方法(征求意见稿)》编 制 说 明《企业环境风险分级方法》编制组二○一五年九月项目名称:企业环境风险分级方法项目编号:2013-93承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组主要成员:宋永会、袁鹏、彭剑峰、许伟宁、张茉莉、韩璐、於方、贾倩、汤庆合、蒋文燕标准所技术管理责任人:胡林林标准处行政管理责任人:段光明目录1 项目背景 (27)1.1 任务来源 (27)1.2 工作过程 (27)2 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28)3 制定的依据 (28)3.1 法律、法规、规章、规划依据 (28)3.2 标准规范依据 (29)3.3 适用范围 (29)4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30)4.1 环境风险物质清单 (30)4.2 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评估 (34)4.3 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评估 (35)4.4 应用矩阵法进行等级划分 (35)4.5 计算示例 (35)5 分级方法应用的实践基础 (38)6 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38)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根据《关于开展201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3〕154号),本项目《企业环境风险分类分级评价方法》列入环境保护部2013年度计划,为环境管理规范类标准项目。
项目的承担单位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参加单位有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为本项目实施提供了指导。
1.2 工作过程本项目实施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项目前期研究和相关工作,二是项目启动后开展的工作。
项目前期研究基础是《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的编制。
针对我国目前企业环境风险情况底数不清的现状,以及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迫切需求,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委托项目组开展了“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编制了《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旨在为我国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提供依据。
任务下达后,2011年1—7月,编制组总结了国内外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的技术指南、法律法规等,结合我国当前的企业环境风险管理需求,在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各国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的特点,经过多次专家咨询论证和反复修改,形成了《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初稿。
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以“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工作”数据为基础,应用《方法》进行了全国企业事故环境风险案例研究,对全国4万余家重点行业企业的事故环境风险等级进行了划分,并以典型企业为例深入研究,进一步修正和调整评估指标和参数,得到的评估结果与具有突发环境事件史的企业进行比对验证,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实用性和准确性较好。
经过专家论证咨询,形成了《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稿),于2012年3月2日通过部长专题会审议。
2012年6月,《方法》第一轮征求各部门、省/市/自治区等意见,收到了各方意见反馈,编制组认真研读了反馈意见,对《方法》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方法》征求意见稿(第二稿)。
2012年10月,进行第二轮征求各部门、省(区、市)等意见,按照各方反馈意见进一步进行了修改;2012年12月底,应急办组织河北、河南、辽宁、吉林、江苏、安徽、山东、湖南、四川、重庆、福建、陕西、大连等地环保部门应急机构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等专家就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开展讨论,提出方法名称改为《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并进一步修改,经环境应急中心司务会审议后修改。
2013年3月,《方法》再次征求部内各司(局)、省(区、市)环保部门及部分央企集团的意见,吸纳反馈意见并作修改,经2013年4月3日环境应急中心司务会审议通过,于2013年5月提交部长专题会审议。
由环保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提出,《企业环境风险分类分级评价方法》标准项目通过了科技标准司2013年立项,项目组以前期方法研究为基础,重点总结国内外研究基础,听取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梳理本项目与其他相关标准、规范、技术导则的关系与联系,开展《方法》向标准转化的研究。
2013年9月,《企业环境风险分类分级评价方法》标准编制项目组召开了专家咨询会,得到了环境保护部相关业务管理部门与专家的指导,项目组会后按照专家意见对形成的《方法(讨论稿)》进行了修改,形成《方法(草案)》。
2014年2月,环保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召开了标准项目开题论证会,会后进一步对《方法(草案)》在适用范围界定、环境风险物质分类以及环境受体分类进行了细化修改,明确项目名称为《企业环境风险分级方法》。
此后,编制组修改形成了《方法(征求意见稿)》。
2 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分析我国已进入突发环境事件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务院和环境保护部高度重视环境风险防范与管理,2011年10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提出了“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201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单独列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一章,提出了“推进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开展环境风险调查与评估”。
原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在2012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全面排查企业环境风险,开展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
企业是环境风险防范与管理的责任主体。
要贯彻落实“十二五”环境风险防控任务,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必须加强企业环境风险防控和监管,从源头防范环境风险,降低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频率。
因此,开展企业环境风险分级评估、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是我国当前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的重大需求。
已有标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主要是对企业环境风险的可接受水平进行评估。
2010年1月,环境保护部发布了《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氯碱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此后又发布了《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硫酸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试行)》,这两种方法从评价事故环境风险出发,旨在推进重点行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科学设定保险费率提供依据,该指南的发布为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但这两种方法涵盖行业范围窄,无法从通用企业层面解决环境风险分类分级评估问题。
本标准的制定,将填补当前我国企业环境风险分级评估技术标准的缺失,符合环境保护管理需求,为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提供重要的技术方法和监督管理依据。
3 制定的依据3.1 法律、法规、规章、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条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第二十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指出要“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实行环境应急分级、动态和全过程管理,依法科学妥善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建立更加高效的环境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环境应急监测处置能力”。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及控制”,“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单独列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一章,指出应“推进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健全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3.2 标准规范依据《方法》涉及到的标准规范文件有:《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环发[2013]20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和调整首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中部分典型工艺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3〕3号)《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2006]10号)GB 13690 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20576-GB20602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程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HJ/T 169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 523 废水排放去向代码HJ 61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SH 3034 石油化工给排水管道设计规范TSGR 0004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Q/SY 1190 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3.3 适用范围环境风险按评价类型可分为事故风险、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三大类,本方法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环境风险进行评估。
按照本方法涵盖的技术内容,不适用于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等,从事危险废物(含废弃危险化学品)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实施资质管理,本方法不适用;环境保护部应急办正在制定针对尾矿库的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本方法不适用;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主要负责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安全实施监督管理,故本方法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单位和危险化学品码头;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本方法不适用于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本方法不适用于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根据《军事设施保护法》和《解放军环境保护条例》,本方法不适用于军事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