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任氏考辨
- 格式:docx
- 大小:48.05 KB
- 文档页数:28
历史上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历来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姓氏,没有非常特殊的原因是不会改变的。
但考察今天中国的姓氏分布,就可以发现,人口少的姓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只存在于某些地区,甚至只有一个地方才有。
但人口多的姓却遍布各地,人口最多的几个姓甚至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海外。
不过姓氏刚形成时,一姓一氏只限于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之间,分布范围不可能很广。
不同的宗族采用同一姓氏的可能性虽然也存在,但毕竟有限。
所以每个氏或姓都有自己的起源地,该姓氏的人口扩展到其他地方主要是迁移的结果。
另一方面,汉族及其祖先华夏诸族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只要有可能,都会记载本家族的起源和迁移过程。
现在的家(族)谱中几乎都有本族的世系表(图),追溯到本族的“始祖”和“始迁祖”。
相比之下,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加上附会的成分,“始祖”和从他开始的世系往往模糊不清,而从“始迁祖”开始的世系和迁移路线、年代却大多确切可考。
可见一姓一氏人口的范围无不与迁移有关,今天的姓氏分布是历代人口迁移的结果。
人口迁移的方式很多,对不同姓氏的影响也不同,下面举最重要的几种:一、分封产生的迁移华夏诸族发祥于中原,大致即今天的河南、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安徽西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特有的姓氏也集中在这一区域之内。
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国君将本族子弟和贵族、大臣分封到各地,以后大多在当地定居,他们的姓氏也随着分布到各地。
例如,周王姬姓,被分封到各地的周王宗室就将姬姓带到各地。
又如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尚被封于齐(今山东中部),姜姓也从今陕西扩大到山东。
不少姓的起源都是某国,原来都是地名,分封为国后成为国名,以后又被封君其及后裔采用为姓。
中华任姓字辈源流一、任伯东支系字辈1.1、始祖字辈(任伯东一世)伯保建祺名(5),广兴德发文(10);忠家永正国(15),宝镇明世荣(20)志文龙国增(25),正宝敬安科(30);金龙栋珠万(35),镇德永棋东(40代)。
1.2任伯东祖四十一代(艮郎祖一代)接续:艮(镇)端德道智(45),寿让朝曰山(50代)。
(一)、艮郎祖支系字辈昔时,各地族人取字不同,世系难析。
1. 希夷永忠恭祖朝舒各房字辈1.1、希夷孙尚表房:分布在云南镇雄芒部镇、四川洛木桑、松树碗厂、金银花、新地方苗子镇、昆明市、彝良、威信斑鸠场、大弯镇肖家坡、四川珙县王家乡四合村、野勒高桥等地。
其字辈:“尚维思桂进,启之义世兴,天开忠孝继,永遵宗德应。
”1.2、云南威信、四川珙县、筠连县永忠祖三房辅公字辈:“道九廷于(相),文(正)憝(友)天(元)锡(荣);汝(茂)嗣(国)大(兴)振(周),家声光宗。
”永忠祖三房辅公后裔,一九八七年新议字辈:“本流登庆瑞,联发裕后昆。
著府福星远,满堂介洪城。
平蜀高仲举,历代守祖恩。
君治齐皆顺,挥笔定经纶。
”1.3、艮郎祖后裔分迁词重庆沙坪百石驿,铜梁大足李成都,江津德感中白沙,泸州凤凰坝催福。
合江任氏前后去,黔北罗绊正耕读。
云南昆明又下关,徐州新野德昆住。
道先河北石家庄,湖北汉中文田隅,西康地界石林庄,同是艮郎一脉布!1.4、元祖可选一宗水城米罗区花都背五十八世国才房字辈:“可祥登国正,仕应才安文,德广成立永,万代家道兴。
”1.5、恭祖吼滩沙坝正仕祖珩公迁瓮安县牛场乡字辈:“廷正现金,克在家昌。
大天文声,为善久长。
承宗继祖,德著龙章。
名登盛曲,来亨书香。
”1.6、恭祖吼滩朝芳房字辈:“金章家学启,儒士作宗良,若汝荣先志,世代绍书香。
”从艮郎祖下二十二世起,一九八八年又增加为“文理宣齐重,思维须宏观,勤奋乃根本,遵循永吉昌。
”1.7、恭祖綦江石壕镇李汉坝正伟祖璇公水城红桥字辈:“六光照高发,国正顺天星。
任氏原始世系大全!任氏原始世系:黄帝(中华民族始祖)→禹阳(任氏氏始祖)→禹号→禹京→徭梁→番禹(舟船之祖)→奚仲(造车之祖,奚、任、薛始祖)→吉光…又十二世至仲虺(商汤时期的著名大臣。
他与伊尹并为商汤左、右相,辅佐商汤完成大业)┄→臣扈┄→祖已┄→天癸┄→成侯┄→雍滑┄→献侯┄→畛侯→初侯→陵→房→褒→元→贵→直→夷→辨→安兴→箱→厘【封于国之西鄙桃乡(今山东省济宁任城)】→质→悝(63世)娶鲁南宫氏→任不齐(64世)。
自先贤子选公讳不齐到道平公讳韬谱系:(一世到六十七世):始祖一世(自黄帝少子禺阳第64世):不齐,字子选。
游鲁,师事孔子唐追封任城伯宋加当阳侯明称先贤任子从祀宣圣庙庭娶东野氏子三衍栗章。
二世:衍,子二仪座三世:仪,仕齐为客卿子景。
四世:景,仕楚为令尹子二鄙固。
五世:鄙,仕秦为汉中太守《史记》有秦人谚语记载:“力则任鄙,智则樗里。
”任鄙当时是大力士子二登伟。
六世:伟,东还薛(今山东省滕县南)不仕后为孟尝君上客子二嚣。
七世:仕楚为上大夫至执圭同项燕殉难子敖。
八世:敖,仕汉封广阿侯官御史大夫(公元前?——公元前179年),秦代沛县人,西汉开国名臣。
初为沛县狱史,素与刘邦相善。
刘邦初起时,敖以客从,为御史。
亡秦后,刘邦立为汉王,与楚霸王项羽争天下。
刘邦东击项籍,敖迁为上党太守。
高后当政时,封任敖为御史大夫。
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赐谥号“懿侯”,葬于广阿县(今河北隆尧县城东之旧城)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间隆平县知县袁文涣曾吊以诗曰:广阿城外夕阳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烟分野色,残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业光青史,十载勋名起汉刘。
丰沛当年成往事,萧萧叶落老松揪。
任敖墓位于隆尧县城东偏北2.5公里处的丘底村南。
此墓高10米,占地12亩。
该墓系土封墓葬,虽经两千余年的风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肃穆壮观。
该墓墓顶有树木数株,并立有隆尧县“重点文物保护”标志。
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汉代筒瓦和卷云纹瓦当。
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乡贤汉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
任氏家谱字辈派语汇编1、重庆市云阳县任姓的辈分:正大天开运,远兆国家庆,名传先立德,太和必定胜。
2、湖北省赤壁市奇,士,本,毓,佳,嗣,传,芳,贤,能,立,作,声,名,显,扬。
3、贵州安顺任氏字辈大,朝,永,清,礼,端,丛,本4、山东省夏津县宋楼乡任堤村:世传德书远泽延忠厚昌宏观玉兴盛淳濮发在祥敬顺伦尊贵告有继孝良明秀君义清方廉续益强瑞丰盈学志深正文国杭云集霞彩荣固枝宪轩长5、滕州市大康留村族谱毓秀家声振世泽衍绪昌俊茂崇良惠登荣富厚长6、河南安阳县水冶镇的辈份:一宗中正道百紫守兴传钟毓启世运7、新乡卫辉大池山乡分支李家沟村灵秀仲池山,泗续永泛延,孝友家为政,勤俭力耕田。
8、河南孟津霞院任氏排行吉字:光裕传宗训继述绍先功克念家声振惟怀世德隆9、新乡大任庄任氏辈分:敏学善继祖,修德如传新,本立荣百世,孝道耀万春,敬宗乐贤才,富贵永光临。
10、重庆市璧山县丹凤任家村、来凤虾子石任氏字辈排行:朝可登金单,昌怀明国万;永振家廷光大有,文传世代显荣华;德广才能昭治化,学隆必定辅宗邦;泰安富贵宏开远,聪敏贤良注纪纲;尚存天理裕后久,福禄杰俊达钦乡;超源祯祥辉先祖,孝义长兴扬建康;倍豪风涌起神州,伟业奇功贯宇寰。
11、重庆市璧山县石院尖山子任氏字辈排行:登弘金闻奇,应国福源祯;廷政茂朝庆,昌万理琼兴。
12、重庆市璧山县登云里任氏字辈排行:璧庆遵云贵,楚江永泰安。
13、重庆市合川区尖子山任氏字辈排行:朝水兴德开传光,世代贤才继作荣宗邦。
14、重庆市丰都县与忠县交界处一带任氏字辈排行:第一个字派:远文鸣大国,明德思忠泽,本怀纪知心,培玄如湖广,可正已新云。
第二个字派:远大起宗凤,学正季昌明,文违华国英,吉地登可少,余兴尚如林。
15、山西省孝义市高阳镇毓圣成真体、子元朝玉廷、家法宜世守,国泰志民宁。
16、四川省射洪县小榆坝任家岩辈分元享利真明良万国安世大中山元17、北京房山任家营村辈分为:自、弘、天、景、硕、玉、永、国、文、廷、万、振、洪18、安徽濡湏任氏宗族【五知堂】无为皖江一带辈分排行:天作善良世应其昌,克家俊士定国安邦,立功修德宏正联芳,孔言可效忠恕为纲,能尊先训永锡祯祥,光前裕后佑尔宗行。
任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任姓(“任”作姓时读音rén);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任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任姓姓氏源流任姓来源有六:1、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
2、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相传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今山东省济宁市),其后裔以国为氏。
周朝时,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十国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
3、由远古妊姓衍传。
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4、出自风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认为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为风姓之国,故址在今山东济宁一带,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5、其他改姓而来。
如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6、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据《魏书》所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任姓迁徙分布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
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考证,有两个不同的记载:一是《通志•氏族略》记载: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二是《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之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便以国为氏。
也就是说,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有伏羲氏的后裔,也有黄帝的后裔。
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
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
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
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
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
战国时魏国(都今山西夏县)。
据《史记•南越列传》载,秦始皇时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有南海尉任嚣,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广东。
关于任姓的研究报告1. 引言姓氏作为一个人的名字的一部分,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家族意义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围绕着姓氏中的“任”字展开研究,探讨其来源、分布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2. 姓氏起源与来源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人口迁移。
据研究,姓氏的形成与氏、族、宗、家四个层次的演变相关。
而“任”字作为一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3. 姓氏分布情况根据对现代中国人口分布的调查研究,姓氏“任”在中国广泛存在,尤其集中在东部和北部地区。
浙江、山东、河北等省份的人口中,“任”字姓氏占据了较高比例。
4. 姓氏的历史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姓氏的形成与各个朝代的政治、社会经济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对于姓氏“任”的研究来说,历史背景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这里将以汉代和宋代为例进行分析。
4.1 汉代在汉代,姓氏的形成与人口迁移、封建制度的建立有关。
姓氏“任”在汉代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权贵气息。
汉代的“任”字姓氏多与皇室和贵族有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差异。
4.2 宋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姓氏的发展也有了新的特点。
姓氏“任”在宋代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流动,与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有关。
尤其是在商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南方地区,“任”字姓氏的分布相对较多。
5. 姓氏文化与传承姓氏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于家族的认同和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
姓氏“任”作为一个姓氏,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传承。
这里将探讨一些与“任”字姓氏相关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6. 结论通过对姓氏“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发展,探寻其中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整个社会来说,姓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姓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家族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张三,中国姓氏起源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李四,中国姓氏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乐安任氏考辨李沣作者按:乐安任昉的籍贯或曰里籍,学界争议颇多,为探明真象,本人进行了繁索考证,洋洋万言,最终也没有得出明确结论。
思考再三,我想没有结论也许是最好的结论。
任昉,南朝名士,要说古代官吏的楷模,任昉可算一个。
有学识,史称“沈诗任笔”,书写文书,提笔即成,是南朝的第一支笔;爱民,经常拄着拐杖在街上视察民情,申冤者就地解决,把自己俸米的五分之一留作家用,五分之四救济穷人;清廉,临死时遗言不拿郡中一草一木,死时家中无财,杂木为棺,旧衣做寿。
一代清官圣贤,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那万卷诗书,更是士人那种高雅、高贵和充满良知的精神追求。
《三国志•魏志•王昶传》引《任嘏别传》曰:“任嘏,乐安博昌人,世为著姓。
”说明汉末、三国时期,任氏就是乐安博昌的著姓。
一、任昉籍贯的争议任氏后人任昉,是南朝名士,是宋、齐、梁三朝官吏。
关于任昉的籍贯或曰祖籍,方志记载矛盾重重,以民国县志为例,《民国续修广饶县志》、《民国寿光县志》、《民国重修博兴县志》,三县志均载任昉为本县邑人,各县志说起来似乎都有其根据。
1、关于乐安广饶说“广饶说,是因为博昌移徙寿光时,乐安辖博昌,乐安郡治在广饶。
”⑴乐安和广饶的关系错综复杂,民国有《乐安县志》,又有《广饶县志》,此时版图也分分合合,很难理清。
如《续修广饶县志》云:汉置琅槐、巨淀、广饶三县,至东汉而三县皆废,以其地分为利、益、博昌三县,据地理风俗记,琅槐省入博昌,属乐安国(这样博昌的地盘已东扩到今广饶、寿光地。
)因此“其间曰国曰郡,分合不常,殊难详考。
”恐怕这也是广饶说的又一个根据。
2、关于寿光说《民国寿光县志》载:“任昉,字彦升,乐安博昌。
”注云:“《山东通志》云今寿光。
”所以把任昉列入寿光人物,是因为《山东通志》有此说。
在任昉条目后,此志又注:”南史文苑传,按齐乘补注海岱史略任昉传云,博昌有二,汉置博昌县属乐安国,今博兴之博昌取昌水其势平博之义。
刘宋于博昌故城侨立乐陵郡,遂移博昌于寿光。
隋开皇六年复于博昌故城置寿光县。
昉之所居即此。
”寿光县志把任昉列为寿光人物,直接原因是因《山东通志》说任昉为寿光人,其历史根据是因刘宋时博昌移居寿光。
3、关于博兴说历史上的博昌,即后来的博兴。
张基地先生考证:博昌徙移寿光是在孝武帝大明八年(公元464年),隋开皇六年复于博昌故城、置寿光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将乐安县改名为博昌县,也就是说博昌移寿光境的时间为464至596年,其它时间博昌就在原博昌地。
后唐庄宗(923至926年)李存勖为避献祖讳,改博昌为博兴,由此可知,博昌除464至596年外,均在今博兴地。
因此张先生说:“任昉生于460年,卒于508年,看其存世时间,似与博昌徙移寿光境时间464——596年相符合,其实事情并非如此。
”张先生说:乐安博昌任氏之历代显贵者,东汉有任旐,三国魏时有任嘏,晋有任恺,“综上可知,文献凡曰任氏为‘乐安博昌人’,多指今博兴。
今人万不可因其人一时或多世在外,而随意夺其里籍郡望。
”⑵他还引用杨赛博士论文《任昉研究》中的:“史志上说任昉是乐安博昌人,主要表明他是北方来的高门世族。
但任昉并不出生于乐安博昌,也不生活在乐安博昌。
”⑶后说:“也就是说任昉祖辈是从时在今博兴的博昌,直接东渡侨居南兖州(今扬州),与移徙寿光时的博昌无丝毫瓜葛,也就更谈不上‘任昉寿光人’了。
”⑷杨赛先生的结论是:“任昉的占籍在乐安博昌,即今天的山东博兴,出生、生长地当在广陵,即今天的江苏杨州。
”⑸张基地及杨赛先生的这一说法,我觉得很有道理。
说任昉是乐安博昌人,只是强调任昉是北方来的高门士族,与他真实的籍贯(或曰里籍、祖籍)无直接关系。
“籍贯”,《辞源》释为:“自身出生或祖居的地方。
籍,祖先户籍;贯,乡贯,如言某省某县某乡人。
”乐安博昌既不是任昉的出生地,也不是任昉祖,甚至于也不是任昉祖之祖的出生地。
任嘏恐怕是目前文献中任氏在博昌的最早先人,任嘏与国渊都是经学大师郑玄的门徒,范书郑玄传云:“乐安国渊任嘏时并童幼,玄称渊为国器嘏有道德。
”说明国渊与任嘏年龄相仿。
《三国志•魏志•国渊传》载: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
”由此可知,任嘏和国渊大致出生在公元200年以前。
公元200年至任昉出生的公元460年,中间历经260多年,任氏先人可能中间已有十代之多。
所以乐安博昌不是任昉祖,甚至不是任昉祖之祖的出生地。
既然如此,为什么史书传记中将任昉注为乐安博昌人呢?这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
司马氏西晋政权用官,唯一的标准就是世族门第,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事实上中正(考核选用官员的部门)官吏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
”⑹公元318年在江左建立的东晋王朝,其政治的基础是以琅琊人王导为首的中原士族。
“王导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就是收揽一批北方来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的上面,安置一个姓司马的皇帝。
”“王导劝晋元帝选取北方名士百余人做属官”⑺在侨居江左的大量北方流民中,能不能做官和享受特殊待遇,关键就是你是不是北方士族。
甚至“流亡士族的权力以渡江先后为标准。
北朝颜之推作《观我生赋》,自注说,中原士族随晋元帝渡江的有百家,因此江东有《百谱》、《百家谱》┄┄,这一百家人才是享有政治权力的士族。
”⑻因此江南的士族都特别重视祖先的身份和籍贯,“当时北来的世家大族,互相标榜门阀,‘竟以姓望所出,邑里本矜。
’(《史通•邑里篇》)地望在习惯上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商标┄┄。
倘使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了流寓江南而变成了丹阳王氏、会稽谢氏,那就等于取消了他们的高贵标帜。
”⑼因此尽管任昉或任昉祖辈,其里籍都在江左,但为标榜祖上是士家大族,仍然强调自己是乐安任氏或乐安博昌任氏之后。
把自己列入江左百家之一,这是关系家族政治生命的问题,所以任昉尽管与乐安博昌人任嘏已经隔了八九甚至于十代,仍然强调自己是乐安博昌人。
这里的“乐安博昌”,已经不是任氏家族的现籍或祖籍,而只是标注江南任氏原是北方士家豪族的一个符号。
二、任昉的籍贯或里籍(一)籍贯、里籍之名义在考证任昉的籍贯或里籍时,首先我们要对籍贯和里籍这些词汇的含义有一个共同的认知。
在说明某某历史人物是哪个地区的人时,权威的用词是“籍贯”。
“籍贯”,《辞源》释为:“祖居或出生地。
籍,祖先户籍;贯,乡贯,如言某省某县某乡人。
”(《辞海》解释与此相同)这是对人的籍贯即祖居或出生地的最确切和权威性的解释,因此文献中在言某人其乡贯时,也多用“籍贯”之语。
《魏书•食货志》诏:“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
”明张居正《张文忠集》:“备查两京在外文武职官,府部以下知府以上各姓名籍贯出身资格,造为御屏一座,以便朝夕省览。
”关于“里籍”,《辞源》、《辞海》中均无说明,但清人章炳麟在《印度之论国粹》一文中曰:“譬如人有里籍与祖父姓名”,这里的“里籍”是后人对“籍贯”的另一种表述,从此以后,才有了“里籍”的称谓。
“里”有乡里之意。
《诗•郑风》:“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毛传:“里,居也。
二十五家为里。
”所以“里”有街坊邻里,家乡故里故乡之意,不是“祖先户籍”之意了。
“故‘里籍’主要指的是一个人一生主要生长生活的地方。
它含有人物侨迁后的‘寓籍’、‘今籍和现籍’之意。
不难看出‘籍贯’着重点在于一个人过去的户籍,而‘里籍’则较大含有现在户籍之意。
”⑽齐高帝萧道成是汉萧何之后,萧何祖籍江苏沛县,孙是侍中彪,彪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中朝乱后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原东莞郡莒县人,南迁后居南徐州东莞郡莒县都乡长贵里。
武进东城里、南东莞长贵里,就是萧道成、刘勰的里籍。
因为任昉的父、祖辈都是侨居江左的南迁北方士族,其远祖的“籍”和近祖的“籍”非常不同,为区别其不同,一些学者对近祖的“籍”用了“里籍”的称谓。
(二)乐安任氏之南迁任昉家族是南迁的北方士族,但乐安任氏是南迁族团中的哪一支?是何年何月在什么背景下南迁的?是不是与晋元帝一起渡江的那百家之一?限于史料缺损,无法确定。
在南迁浪潮中,与青州氏族有些关系而且规模比较大的记载有:1、昌邑哀王子贺封豫章《汉书•王子表》载:“海昏侯贺,昌邑哀王子。
(封地)豫章(江西南昌)。
┄┄赐汤沐邑二千户。
”说明早在西汉晚期已有青州二千户迁移到了今江西地。
三国时,这一地区有大量北方流民。
“海昏有上缭壁,有五六千家相聚作宗伍。
”(《三国志•太史慈传》)“时豫章、上缭宗民万余家在江东。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这时的豫章郡有昌邑县、乐安县、西安县,如“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
”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这三县原本在青州,豫章郡有这三县名,说明汉末、三国时,这里有大量的南迁青州人定居于此,因此把原居的地名也带到了这里,即名随人迁。
2、扬州刺史东莱人刘繇山东东莱人刘繇,伯父刘宠为豫章太守,刘繇有盛名,为扬州刺史。
东莱刘氏与当时的其它官吏一样,外地任职时都携带或收容大量乡党部曲,“值中国丧乱,士友多南奔,繇携接收养。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繇与(孙)策战,兵败走丹徒。
”策告谕部下:“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者,一无所间。
”不降者,也一律善待。
“旬日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
”⑾刘繇的这两万多人,多是来自山东的乡党部曲。
刘繇的同乡太史慈被孙策俘获后成了孙吴政权的谋士和说客。
北海剧人滕胄、滕耽及其家族,是与刘繇一起渡江者,后来都事孙权,成为孙吴政权的左右手。
以上两项中的南迁青州士族,似乎与南迁的乐安任氏家族有些蛛丝马迹,但由于资料零碎和笼统,还找不出能说明问题的明显和确切的证据。
3、北府将领乐安高氏家族《搜神后记》载:“晋太元(公元376至395年)中,乐安高衡为魏郡太守,戍石头(今南京)。
——与(其孙)雅之轻举宵行,暮至京口来还。
”说明晋太元年间,乐安高衡、高雅之祖孙二人常来往于石头和京口之间。
如田余庆先生所说:“这是因为与许多北府将一样,高氏也是寄家小于京口故里,所以才有高雅之自建康‘轻举宵行,暮至京口来还’,即频繁往来于官舍和家宅之间的事。
”⑿高雅之先为东莞太守(侨置晋陵郡的南东莞),后为广陵相;高衡之子,高雅之父为高素,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孙恩军至丹徒,高素以冠军将军戍守石头(见《安帝纪》);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桓玄入建康,高素被杀,时任吴兴太守。
此时侨居江左的另一位乐安高氏为高柔,孙统《高柔集序》中谓高柔“家道隆崇”,曾为司空(郗鉴)参军、安固(属扬州临海郡)令。
因此乐安高氏的高衡、高素、高雅之、高柔,都曾在江左的建康、京口、广陵任职或居住。
但乐安高氏与乐安任氏的关系不详。
3、东莱苏峻集团《晋书•苏峻传》载:峻,长广掖(山东掖县)人,父苏模安乐相(经查阅资料,当时似乎无安乐国,此安乐相或许是乐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