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颅内生殖细胞瘤诊断中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670.00 KB
- 文档页数:3
247研究数据显示,人体脑部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增加,由于肿瘤容易压迫患者的血管和神经,从而使患者发生情感障碍、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情况,而在手术前对患者实施准确诊断,对患者治疗、预后效果均具有重要意义[1]。
目前常用诊断方式包括C T 和M R I 两种,但临床对于上述两种方式的诊断效果尚无明确报道。
因此,本次研究对核磁共振(MRI)、CT 检查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入选100例颅内肿瘤患者,患者均实施核磁共振(MRI)、CT 检查,分析患者的诊断结果。
纳入标准:(1)确诊为颅内肿瘤;(2)患者和家属均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完成研究。
排除标准:(1)排除其他恶性肿瘤者;(2)排除精神异常疾病者。
年龄21岁~70岁,年龄平均值(46.17±1.21)岁,其中男60例、女40例,所有患者均存在头痛和呕吐症状。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CT 诊断方式、MRI 诊断方式。
CT 诊断方法:C T 的仪器来源于东软公司64排螺旋C T,将碘帕醇及碘氟醇作为CT 对比剂,对患者头部进行横断面平扫、平扫联合增强扫描,患者实施C T 诊断完毕后,24小时后再对患者实施MRI 诊断:给予患者使用1.5Avanto 超导全身磁共振扫描仪,选择扎特酸葡安作为增强对比剂,使用剂量为:体重一次0.2 ml/kg,注射速率每秒2.5 ml。
参数设置(1.5T 磁共振):梯度回波(T r a 及S a g)T1WI:TR:195 ms,TE4.7 ms;快速自旋回波(Tra-Fs)T2WI:TR:4370ms,TE:99 ms,层厚设置3~5 mm、层间距0.3 mm;FOV200~250 mm,弥散加权成像(Tra):TR:2600 ms TE82 ms。
1.3 观察指标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符合率、诊断正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 )表示,行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鞍区肿瘤是指位于鞍区的肿瘤,鞍区位于颅底的中央部位,是脑下垂体和松果体所在的区域。
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可以通过多种影像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包括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放射性核医学方法等。
下面将对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详细描述。
1. MRI影像表现:(1) T1加权像:在T1加权像上,脑脊液(CSF)呈明亮信号,正常垂体呈低信号,而肿瘤则表现为明亮信号。
鞍区肿瘤的信号强度取决于其组织成分,如脑膜瘤和生殖细胞瘤通常表现为等或低信号,而垂体腺瘤多数呈高信号,并可呈包膜型、囊变型或实性型。
(2) T2加权像:在T2加权像上,脑脊液呈暗信号,正常垂体呈高信号,而肿瘤则表现为低到高不等的信号。
相对于T1加权像,T2加权像更有助于显示肿瘤的边界和包膜。
(3) 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加权成像利用水分子在组织内的自由扩散来产生图像,对于鞍区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几乎所有的鞍区肿瘤在DWI上呈高信号,而正常垂体则呈低信号。
(4) 造影增强:磁共振造影增强可以更好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包括肿瘤的包膜、囊变、坏死或出血等特征。
通常使用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可以使肿瘤的强化增加,从而使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更加明显。
2. CT影像表现:(1) 平扫CT:平扫CT主要用于显示骨骼结构,如蝶鞍的形态、大小和形变等。
由于鞍区肿瘤通常不发生骨质破坏,因此平扫CT对于鞍区肿瘤的检出率有限。
(2) CT增强:蝶鞍增强CT能够更好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包膜和囊变等特征。
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碘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可呈现肿瘤的强化程度和分布特点。
3. 放射性核医学方法:(1) 甲氨蝶呤(99mTc-MIBI)显像:甲氨蝶呤显像能够显示垂体腺瘤和部分垂体腱膜瘤,但对于垂体室管膜的病变则无法显示。
(2) 白血病脑腰液显像:该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鞍区来源的脑脊液恶性肿瘤的转移情况。
综合上述,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在MRI上,脑脊液信号正常、垂体信号低、肿瘤信号高;在CT上,主要显示骨骼结构变化;在放射性核医学方法中,可观察到甲氨蝶呤显像和白血病脑腰液显像等特征。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 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 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1.CT表现:①肿瘤最常见于松果体区,位于鞍上区肿块常累及漏斗;②CT平扫多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无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可分叶,但境界清楚;瘤体本身钙化少见,典型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常见肿瘤包埋松果体钙化灶。
③增强扫描呈中等至明显的均匀强化。
④室管膜下转移可表现为沿脑室壁线状或条片状强化,沿脑脊液向蛛网膜下腔播散表现为脑表面、脑池的线状或结节状强化。
2.MRI表现:①最常见于松果体区,也常见于鞍上,可同时或单独存在。
②T1加权为略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常呈等信号或高信号。
③增强后;呈明显均匀一致强化,并能发现沿脑脊液或室管膜转移的病灶。
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研究【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298-01【摘要】:目的研究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4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颅内生殖细胞瘤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的影像资料都是完整的,然后进行影像学分析。
结果54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为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占颅内生殖细胞瘤总数的51.9%;21例患者为鞍区生殖细胞瘤,5例患者为丘脑和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是等t1、等或稍长的t2信号,具有均匀、明显强化的特征;依据具体部位的不同,可以将鞍区生殖细胞瘤囊分为三类;丘脑和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多表现为混杂t1和混杂长t2信号,具有斑片样、囊壁环形分隔样增强等特征。
结论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发病年龄、性别及mri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颅内生殖细胞瘤;影像学特征在颅内肿瘤的发病率中,生殖细胞瘤占到1-2%,其多发地区为亚洲。
颅内生殖细胞瘤是最为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可占颅内生殖细胞瘤总数的50%以上。
对我院2008年4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颅内生殖细胞瘤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促进诊断水平的有效提升,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54例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颅内生殖细胞瘤,其中有48例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年龄在8~3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5岁,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患者有45例,占总病例的83%。
病程为15天至30个月,平均病程为11个月。
有28例患者病变部位为松果体区,占总病例的52%,21例患者病变部位为鞍区,占总病例的39%,5例患者病变部位为丘脑和基底节区,占总病例的9%。
1.2影像学检查方法采用gebrightspeed多层螺旋ct机作为扫描机,层间距和层厚都是5mm。
青少年颅内生殖细胞肿瘤诊疗及对预后的影响(附1例病例报告)摘要】报告一例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合并垂体功能减退青少年的临床资料,15岁,男,以尿崩、头痛、记忆减退为初发表现,查阅文献,结合相应检查,诊断为颅内生殖细胞肿瘤。
经诊断性放疗后颅内病灶缩小,术后药物替代治疗,病情减轻。
【关键词】颅内生殖细胞瘤;垂体功能减退;诊断;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071-02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是一种生长于颅内的恶性肿瘤,有国外报道称该类肿瘤大约占颅内肿瘤的0.3%~1.3%;该病在远东地区儿童及青少年颅内肿瘤发病率甚至高达10%以上,发病高峰年龄段多为10~20岁,超过30岁以上者少见[1]。
因该病常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诊疗方法对预后影响大,如何获得其最佳预后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一例青少年患者,经复习文献,总结临床经验。
1.临床资料15岁,男,因头痛、纳差、多饮、多尿9月,鞍上肿瘤放疗3月入院。
9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烦渴、多饮、多尿(5000+ml/天),伴头痛、记忆下降、食欲减退,无易饥、多食、体重下降,无嗜睡、怕冷、水肿,无溢乳、视野缺损、肢体活动障碍。
病初未重视及治疗。
4月前感症状加重,首次就诊于我院门诊。
查体:身高170cm,体重51kg,生命征平稳,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型偏瘦,神志清楚。
瞳孔正圆等大,直径约3.5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视力、视野正常。
心肺腹未见异常。
四肢关节、生殖器发育正常。
全身毛发分布正常。
神经系统正常。
门诊头颅CT提示鞍区及鞍上、松果体占位。
硫酸脱氢表雄酮1.83umol/L(参考0.5~10.6),睾酮0.09nmol/L(参考0.98~38.5),人生长激素1.4mIU/L (参考0.5~13),皮质醇75.57nmol/L(参考8点171~536、16点64~327),泌乳素933mIU/L(参考45~375),FT3 3.86pmol/L(参考3.5~6.5),FT410.65pmol/L(参考11.5~22.7),TSH 2.219mIU/L(参考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