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有哪些之苗族传统节日芦笙节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少数民族节日苗族芦笙节少数民族节日——苗族芦笙节芦笙,是苗族人民丰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传统节日芦笙节的象征。
芦笙节是苗族人民近年来开展的一项重要传统文化活动,旨在保护和传承苗族民俗文化,弘扬苗族的独特魅力。
芦笙节通常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会进行一系列庆祝活动。
首先,为了迎接节日的到来,整个苗族村寨会进行大扫除,迎接节日的祥和氛围。
同时,村寨的叔姑会扮演迎接芦笙节的仪式主持人,为整个庆典活动起到组织和统筹的作用。
在芦笙节的当天,苗族村寨会举行隆重的开幕仪式。
仪式既包含了独特的苗族习俗,也有丰富多彩的节目表演。
开幕仪式由苗族长者领导,同时邀请地区政府官员和游客代表共同参与。
仪式开始时,醒笙队伍穿越整个村寨,吹奏着悠扬的芦笙曲调,为整个节日注入了浓厚的节庆气氛。
之后,苗族长者会进行祈福祭拜,祈求丰收和祥和。
随后,节目表演开始,有苗族歌舞表演、传统竹马表演、跳火狗等多种形式,每个节目都充满了苗族特色和魅力。
芦笙节期间,苗族村寨还会组织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活动。
比如,摆花台、杀年猪、建造苗房等,这些活动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丰收和繁荣的期盼。
此外,芦笙节期间还举办传统的比赛活动,如射箭比赛、摔跤比赛等,这不仅增强了村寨之间的交流合作,也为节日增添了一份独特而激烈的竞争氛围。
芦笙节最为特别的节目当属芦笙比赛。
芦笙在苗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是“苗族的乐器之王”。
节日期间,来自各个村寨的芦笙手将展示他们的才艺和技术。
芦笙手们吹奏着各自熟练的曲调,竞争出最高的音阶和最快的速度,让整个节日充满激情和活力。
芦笙比赛还会评选出最佳表演团队和最佳芦笙手,为他们颁发奖杯和荣誉。
芦笙节不仅是苗族文化的传承,也是苗族人民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
参与芦笙节的村寨,每个人都会全情投入到节日的准备和庆典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热爱。
芦笙节的举办,更让苗族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和学习。
贵州芦笙节一.芦笙节简介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节日。
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龙坡)。
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
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
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
凯里市、麻江、雷山、丹寨等县交界地区舟溪芦笙节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
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赛马活动,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
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
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
黄平县谷陇芦笙会,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设在一块平缓宽阔的山坡上。
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最多时可达数万人。
节日的活动与舟溪的相差不远,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
二.美丽的传说关于芦笙节的来历,流传着这样一个爱情故事。
相传古时候,苗寨里住着名叫篙确的老汉,老汉有个女儿叫榜篙,不仅貌如天仙,而且心灵手巧,许多小伙子都喜欢她,但她却一个也看不中。
一天,她随父亲上山打猎,忽见一只猛虎扑来,在这危急时刻,一个英俊的小伙子拨刀相助,杀死了老虎,救了榜篙和父亲的命。
就在那次,榜篙暗地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
有一天,寨子里来了只野鸡精,它见榜篙貌美,就把她拖回了山洞。
贵州千户苗寨的节庆活动都有哪些贵州千户苗寨,那是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地方,不仅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其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更是让人陶醉其中。
苗年,这是苗族同胞最隆重的节日,就如同汉族的春节一般。
通常在农历的十月到十一月期间举行,持续的时间较长。
在苗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打扫房屋,准备丰盛的食物。
他们会穿上精美的苗族传统服饰,姑娘们戴着银饰,叮叮当当,光彩夺目。
寨子里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同时,还有热闹非凡的芦笙舞表演,人们围成圈,随着芦笙的节奏欢快起舞。
牯藏节,这也是千户苗寨的一个重要节日。
这个节日通常隔十三年举办一次,每次持续四到九天。
牯藏节是苗族祭祀祖先的盛大仪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节日期间,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一起,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人们会宰杀牯牛,供奉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此外,还有精彩的斗牛、斗鸟等比赛活动,让整个节日充满了欢乐和激情。
吃新节,顾名思义,是庆祝丰收和品尝新米的节日。
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到七月举行。
这个时候,田里的稻谷开始成熟,人们会采摘新谷,煮成新米饭。
在吃新节当天,大家会早早起床,前往稻田采摘新谷,然后带回家中烹饪。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新米饭,分享丰收的喜悦。
除了品尝新米,还有各种歌舞表演和民俗活动,如苗族的情歌对唱,青年男女借此机会表达爱意,增进感情。
芦笙节,这是一个以芦笙演奏和舞蹈为主要活动的节日。
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十六到二十日举行。
在芦笙节上,人们会拿出各种各样的芦笙,有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形状各异。
芦笙手们吹奏着优美的旋律,舞者们则跟着节奏翩翩起舞。
整个场面热闹非凡,让人感受到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除了以上这些大型的节庆活动,千户苗寨还有许多小型的节日和民俗活动。
比如,四月八,这一天,苗族人民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缅怀祖先的功绩。
还有爬坡节,青年男女们会相聚在山坡上,唱歌、跳舞、交友。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芦笙节盛况在苗家,每年都要举行几次盛大的芦笙节(苗语称基别,为汉语爬高坡之意)。
节日里,苗族人民盛装前往,各寨芦笙手云集芦笙坡,平时寂静的青山翠谷,顿时汇成芦笙歌舞的海洋,满山遍野,一望无际。
在黔东南的谷陇地区,每年的农历9月27日—29日,要举行三天芦笙节,这已成为苗族的传统节日。
目录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少数民族节日侗族芦笙节少数民族节日——侗族芦笙节侗族芦笙节是中国少数民族侗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侗族人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在侗族的生活中,芦笙是不可或缺的乐器,被誉为“芦笙加爱情、婚姻和动感舞蹈的节日”,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观赏和参与。
侗族芦笙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活动。
从古代开始,侗族人民就用芦笙来祭祀神灵和祖先,以祈求丰收和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盛大热闹的芦笙节。
每年的芦笙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至十五之间举行,为期十天。
节日期间,侗族人民会身着传统盛装,全家出行,回到自己的老家祭祖、拜神、祈福。
这一过程中鸣笛祭神、打牛、木偶舞、鹰捕兔等一系列活动都会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芦笙音乐表演是芦笙节最重要的一部分。
人们会穿着艳丽的服饰,拿着芦笙吹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舞动着节奏明快的舞蹈,让现场的气氛愈发热烈。
芦笙音乐是芦笙节的灵魂。
芦笙是一种古老的竹制乐器,富有独特的音色和节奏感。
在芦笙节期间,人们会聚集在一起,组成乐团,吹奏芦笙奏出悠扬的乐曲,以及伴随吹奏而来的歌唱和舞蹈。
这些音乐和舞蹈表达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也展示了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芦笙音乐,芦笙节还有许多其他精彩的表演。
其中包括鹰捕兔、木偶舞、篮子舞等。
鹰捕兔是侗族独特的狩猎方式,鹰捕兔的表演不仅展示了侗族人民在狩猎技巧上的天赋,也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融洽。
木偶舞是侗族人民用来祈福和庆祝丰收的一种舞蹈形式,表演者会扮演各种形象,以寓意吉祥和幸运。
篮子舞则是侗族女性用篮子表演的动感舞蹈,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欢快和活力。
侗族芦笙节是一个集祭祀、音乐、舞蹈、民俗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
每年的芦笙节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节日期间,人们享受着音乐的神奇魅力,感受到民族的成就和文化的底蕴。
侗族芦笙节的举办不仅丰富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侗族社区的繁荣和交流。
苗族芦笙节作文撰写一篇关于苗族芦笙节的作文,可以参考以下结构:标题:《山韵悠扬,芦笙声中的民族盛事——记黔东南苗族芦笙节》正文:在祖国的西南边陲,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那片神奇而秀美的土地上,每年农历特定时节,一场承载着厚重历史与鲜活文化的盛大庆典如约而至,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苗族芦笙节。
它不仅是中国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更是中华多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芦笙节这一天,天刚破晓,群山怀抱中的村寨便开始热闹起来。
家家户户门前悬挂起鲜艳的苗绣门帘,身着华丽民族服饰的人们穿梭于巷陌之间,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孩子们更是欢欣雀跃,犹如过自己的“儿童节”,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欢乐时刻。
当太阳攀上山巅,芦笙场上的芦笙手们早已整装待发。
他们手持象征苗族精神图腾的芦笙,吹奏出一曲曲或激昂或婉转的旋律,仿佛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伴随着芦笙乐章的起伏跌宕,姑娘们翩翩起舞,银饰叮当作响,映衬着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田园画卷。
斗牛、斗鸟、赛马等丰富多彩的传统竞技活动也在这一天热烈展开,展示着苗族人民的豪情与智慧。
人们围坐在铜鼓前,歌声飞扬,对歌比赛热情高涨,将整个芦笙节推向高潮。
芦笙节不仅仅是歌舞欢腾的盛会,更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每一代苗族儿女通过芦笙制作技艺的学习和芦笙舞的演练,延续着祖辈的记忆,弘扬了民族的精神。
在这个日子里,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远道而来的客人,都能深刻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
当夜幕降临,篝火燃起,星空之下,人们手牵手跳起欢快的圆圈舞,芦笙声与人们的笑声、祝福声交织在一起,穿越山谷,回荡在岁月长河之中,成为每一个参与者心中永恒的美好记忆。
总结:芦笙节是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艺术与情感表达方式,是对自然、祖先和生活的集体敬仰与庆祝。
它不仅是民族团结的纽带,更是中国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
让我们共同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芦笙的悠扬旋律在新时代下继续传唱不息,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贵州苗族风俗——芦笙节作文在贵州的大山深处,生活着苗族同胞,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其中芦笙节就是一场盛大而独特的狂欢。
芦笙节一般在农历的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七这段时间举行,具体日期会因地域和村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每到这个时候,整个苗寨就像被点燃了热情的火焰,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我有幸亲身参与过一次芦笙节,那场面,真叫一个热闹非凡!还没走进寨子,远远地就听到了芦笙那悠扬的声音。
那声音仿佛有一种魔力,牵引着我的脚步不断加快。
一进寨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人们身上那色彩斑斓的盛装。
女人们穿着绣有精美图案的百褶裙,头上戴着闪闪发光的银饰,走起路来银饰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男人们则身着黑色或蓝色的对襟长衫,腰间系着绣花的腰带,看起来精神抖擞。
在寨子的中央,有一块大大的空地,那是芦笙舞的舞台。
只见一群年轻的苗族小伙手持芦笙,边吹边跳。
他们的动作整齐有力,芦笙的声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
周围的人们也跟着节奏摇摆起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好奇地凑近一位吹芦笙的大哥,仔细观察他手中的芦笙。
这芦笙可真是个精致的家伙!它是用竹子和木材制成的,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有花鸟鱼虫,还有神话中的人物。
芦笙的管上还插着一些鸡毛,据说这是为了增加芦笙的声音效果。
大哥看到我好奇的眼神,笑着对我说:“小姑娘,这芦笙可是我们苗族的宝贝,它能传达我们的喜怒哀乐。
”不远处,一群小姑娘手拉手围成一个圈,也在欢快地跳着舞。
她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眼神中透着纯真和快乐。
我忍不住加入了她们的队伍,跟着她们的步伐一起跳动。
一开始我还不太熟练,总是跟不上节奏,但是小姑娘们非常热情,耐心地教我。
慢慢地,我也能跟上她们的节奏,融入到这欢乐的氛围中了。
跳累了,我就找了个地方坐下休息。
这时候,一位阿婆走过来递给我一块糍粑。
糍粑白白胖胖的,还冒着热气,闻起来香喷喷的。
我咬了一口,软糯香甜,那滋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阿婆笑着说:“孩子,多吃点,这是我们自己做的,可好吃啦!”芦笙节不仅有精彩的歌舞表演,还有各种有趣的比赛。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一种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苗族传统舞蹈形式,它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五月二十八、六月十八、七月初二四、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初九重阳节等节日或婚丧嫁娶等仪式中演出。
在传承过程中,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形成了独特闽云乐曲形式,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形态。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于苗族传统的祭祀活动和社交习俗,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祭祀活动中,芦笙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祭祀音乐的代表。
而在社交习俗中,芦笙舞则成为了交流、表示情感和文化传承的方式,被几乎所有的苗族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不断发展出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舞蹈形态,并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中的“芦笙”指的是一种以竹节为管身、用蜡封顶、长约一米五的竹制乐器。
其音色柔和、清脆、婉转、悠长,是苗族音乐的代表之一。
在表演时,采用一种集体演奏和集体舞蹈相结合的方式,近乎于交响乐般的表演形式。
而舞蹈形态则被分为三种。
1. 坐式芦笙舞:坐式芦笙舞在歌舞演出中常常作为绣者舞的开场表演,是最古老、最简单、最基本的芦笙舞蹈形式。
它通常分为男女两个组合,以翩跹起舞、扭摆头部、张合手掌为主要动作,舞蹈节奏优美、动作简练,动静结合,气势磅礴。
2. 站式芦笙舞:站式芦笙舞则是黔东南苗族舞蹈中的经典之作。
以集体形式站立演奏、舞蹈为主要特点。
它的动作比坐式芦笙舞更为复杂,运用了旋转、弓箭步、前后步、侧步等大量肢体动作。
舞姿飘逸、曼妙多姿,气势恢宏,动静结合,舞蹈色彩浓厚。
3. 抬芦笙舞:抬芦笙舞为黔东南地区苗族舞蹈中的代表性舞蹈,它的特点在于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热烈和豪迈气息。
在表演时,舞者手持芦笙,头戴鼓冠,身穿苗族传统服饰,以群体演出的方式进行。
在即兴的乐曲中,舞者们互动配合,不断变化动作、跳跃、旋转、弓箭步、鞠躬、低头等舞蹈动作。
视觉效果强,气势恢弘,是黔东南地区最为精彩的苗族芦笙舞表演之一。
贵州旅游如何体验最有趣的民俗活动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蕴藏着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当你踏上这片土地,如何才能深入体验那些最有趣的民俗活动,让旅程留下难忘的记忆呢?首先,你不能错过苗族的芦笙节。
芦笙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或者九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举行,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你会看到身着盛装的苗族同胞,男人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女人们则身着华丽的银饰,随着芦笙的节奏翩翩起舞。
你可以加入他们的队伍,跟着他们的步伐,感受那份热烈与欢快。
要想更好地融入其中,提前了解一些苗族的舞蹈步伐和节奏规律是很有帮助的。
布依族的“三月三”也是不容错过的民俗活动。
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布依族的青年男女们会相聚在一起,举行对歌、跳舞等活动。
他们用歌声表达情感,用舞蹈展现活力。
你可以在一旁静静地欣赏他们的表演,也可以勇敢地参与其中,与他们一起对歌。
对于不熟悉布依族语言的游客来说,不用担心,现场会有热心的当地人给你一些简单的指导,帮助你融入这个欢乐的氛围。
如果你在端午节期间来到贵州,不妨去体验一下镇远的赛龙舟。
镇远的赛龙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龙舟上的健儿们齐心协力,奋勇向前,两岸的观众则欢呼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在赛前,你可以去参观龙舟的制作过程,了解龙舟的构造和制作工艺。
比赛时,找一个好位置,为选手们加油呐喊,感受那种团结和拼搏的精神。
水族的端节更是别具一格。
端节相当于水族的新年,从农历八月至十月,水族各分支会轮流过节。
在端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杀猪宰鸭,祭祀祖先。
你可以走进水族人家,品尝他们的传统美食,如鱼包韭菜等。
同时,还能欣赏到水族独特的铜鼓舞和斗角舞。
除了这些大型的节日活动,贵州的民俗村也是体验民俗的好去处。
比如西江千户苗寨,这里完整地保留了苗族的传统建筑和生活方式。
你可以在苗寨里住上几天,跟着苗族阿婆学习刺绣,了解苗族服饰上精美图案的绣制技巧。
或者去学习制作苗族的传统美食,如酸汤鱼,感受独特的烹饪方法和食材搭配。
苗族芦笙节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背景苗族芦笙节是苗族人民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祭祀神灵、欢庆丰收的重要活动。
苗族芦笙是苗族人民的传统乐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为了传承和弘扬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和谐稳定,特举办苗族芦笙节活动。
二、活动目的1. 传承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2. 增进苗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3. 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4. 加强各族人民的交流和沟通。
三、活动内容1. 开幕式开幕式以庄严的仪式拉开活动序幕。
主要内容包括:苗族芦笙文化展示、传统舞蹈表演、礼仪表演、文化讲座等。
2. 赛事竞技赛事竞技是苗族芦笙节的一大亮点,主要包括芦笙表演、舞蹈比赛、歌咏比赛、民俗杂技等。
通过比赛评选出优秀选手和团队,展示苗族人民的才艺和风采,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 文化展览文化展览是苗族芦笙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内容主要包括苗族民俗文化、艺术作品、手工艺品等。
通过展览,使观众了解苗族的历史、传统文化、民俗习俗等,增进各族人民的交流和理解。
4. 民俗游行民俗游行是苗族芦笙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参与游行的苗族群众穿着传统服饰,表演苗族传统舞蹈、音乐、民俗表演等。
游行的路线贯穿城市主要街道,吸引人民群众观看,并向他们展示苗族的文化魅力。
5. 苗族体验活动为了增强活动的互动性,丰富观众的参与感,可以在活动现场设置苗族手工艺品制作、苗寨特色食物品尝、苗式服饰试穿等体验活动。
观众可以亲自参与制作手工艺品,感受苗族的文化魅力。
四、活动筹备1. 筹备时间苗族芦笙节活动的筹备时间一般为6个月到1年,包括活动主题的确定、筹备团队的组建、活动场地的选定、活动宣传的进行等。
2. 筹备团队筹备团队需要包括活动策划人员、宣传人员、场地布置人员、赛事主持人员、志愿者等。
每个团队成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各司其职,共同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出贡献。
3. 活动场地选择活动场地需要考虑场地的规模、安全性、便利性等因素。
传统节日有哪些之苗族传统节日芦笙节
芦笙,是我国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一种簧管乐器,轻音芦笙曲调轻盈高亢,重音芦笙曲调深沉洪亮,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
而在贵州苗族当中,更有一个热闹无比的芦笙节,是黔东南苗族同胞欢庆的苗族节日,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苗族文化来了解。
芦笙节的由来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
芦笙管又名孔明管,据传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
有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因此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各地苗族人民喜迎新春,预祝一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游方”的好时机。
芦笙节在各地的举办时间各不相同,而其中以贵州凯里舟溪乡和黄平县的谷陇大寨两地的芦笙节最为盛大。
芦笙节习俗节日期间,男子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锁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带银饰,边说边笑跟随而来,人们伴随着芦笙的乐曲翩翩起舞。
舟溪芦笙节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
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赛马活动,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双双对对的情侣用对歌来传情说爱,缠缠绵绵地给芦笙会留下来年再会的盟约。
芦笙节是苗家盛大的节庆,一般在当地的芦笙堂举行,芦笙堂又是位于舟溪水井坎边的宽敞的河沙坝上。
通常,节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苗族长辈,会扛着芦笙来到井坎边,首先擦拭干净井坎上的碑石,然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堂子中央喷洒数日,以驱除邪魔,接着,各人饮一大口酒后,便吹响起跳的第一支芦笙曲。
于是穿红戴绿的小伙子,佩戴各式银首饰的姑娘,像彩蝶觅花似地从四面八方涌进芦笙堂,各自围成一圈,大显身手。
老一辈的芦笙手,在芦笙堂中央,吹着丈余高的母笙引导、伴奏。
吹芦笙的小伙子按着悦耳的曲调,随吹随跳。
姑娘们则在笙歌的节奏声中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