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市民阶层”
- 格式:pdf
- 大小:316.59 KB
- 文档页数:4
2019年新高考I卷英语新闻报道语言特点分析题真题解析2019年的新高考I卷英语考试中,涉及到了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分析题。
这是一种考察学生对新闻报道语言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题目。
下面将对此题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新闻报道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新闻稿件通常以简洁、准确、客观为原则,力求用最少的文字传递最多的信息。
在新高考I卷英语考试的题目中,针对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题目中提到了“语言特点分析”,这意味着考生需要对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进行剖析和理解,找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方式。
根据考题,可以将解析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考生需要分析新闻报道的标题和导语。
新闻报道通常以精炼、准确的标题吸引读者的注意,而导语则起到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作用。
通过分析标题和导语,考生可以了解到新闻报道所关注的焦点和主要内容。
其次,考生需要分析新闻报道的整体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
新闻报道通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即先给出最重要的信息,然后逐渐向下展开。
这种结构使得读者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取到新闻的要点。
同时,新闻报道注重使用简洁、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便让读者迅速理解和记住新闻内容。
再次,考生需要分析新闻报道中的关键词和短语。
新闻报道通常会使用一些特定的词汇和短语来表达相关的概念和信息。
这些关键词和短语往往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分析它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
最后,考生需要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语言风格和词汇运用。
新闻报道在语言风格上以客观、中立为主,避免使用主观的评价和情感色彩。
同时,新闻报道也会使用一些常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使用一般现在时来描述客观事实。
这些语言风格和词汇运用都是新闻报道的特点之一。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分析题需要考生对新闻报道的标题、导语、整体结构、语言表达方式、关键词和短语、语言风格和词汇运用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
这些分析将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新闻报道的核心信息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新闻报道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023 年高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患病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制造、哲学社会科学争论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生疏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乐观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气。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很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生疏和表现力气。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看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敏现地描绘诞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简洁的构造,理解隐蔽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确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很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斗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斗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今日,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雄伟现实是人民制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制造者。
只有生疏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尽力气,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生疏沸腾的现实。
生疏人民制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受革命与战斗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 80 年月那批经受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依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格外深切的情感关系。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公民意识”一、“公民意识”的概念分析郑杭生在《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一文中,提出公民意识主要指公民对其国家主人身份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减宏在《公民意识的蕴涵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中则分别从民主与法治制度、自由与平等权利、公平与正义价值三个角度出发,指出公民意识教育应是作为国家主人的主体意识教育、宪法意识与权利义务相统一意识的教育以及公共意识与规则意识的教育。
张宜海在《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培养思路及途径》一文中指出:“公民意识包括四个最基本的方面:公民身份意识、公民权利意识、公民义务意识和公民参与意识”。
综上,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其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
主要体现在:1、参与意识。
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2、监督意识。
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3、责任意识。
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
(纳税)4.法律意识——规则意识。
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古希腊最早提出实施公民教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尽管对于公民教育的看法各有侧重,但是都表达了古典共和主义公民教育的内涵:公民个体德性的成全与成就只有在城邦事务之中才能得以实现。
20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社会风尚”一、“社会风尚”的概念分析(一)关于社会风气的界定何云峰在《社会风气的改善需要示范性群体引领》一文中也基本持这一看法“社会风气指一定历史时期、历史阶段,特定社会的各个阶层民众整体思想意识和行为与该社会所倡导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特别是人类普遍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相一致的程度和状态”。
辞海将社会风气概括为,社会上一定时期流行的风尚习气,是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的综合表现。
(二)关于社会风尚的界定吴家清在《“社会风气”应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中认为社会风尚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段志强在《论社会风气》中强调社会风气、社会风尚都是“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综合表现或者是社会意识的直接产物,是社会存在的间接产物”。
盛美真、李维昌《近20年来中国近代社会风尚研究述评》中认为:牡会风尚虽与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社会意识密切相关,最终属于行为范畴。
”(三)关于社会风气与社会风尚的关系孙燕京在《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一书中,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文化史、社会史结合的角度论述了风尚变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并在对社会风尚概念的界定中,将社会风习、社会风尚和社会风气视为相同的概念何梓混在《社会风气的特性与功能》中认为社会风尚属于社会风气的一个要素,而且,社会心理、社会风气和社会思潮相对于社会思想体系,都属于低层次的社会意识。
盛美真、李维昌《近20年来中国近代社会风尚研究述评》中认为社会风气与社会风尚互通,但认为社会风气是社会风尚的属概念。
二、高考命题分析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D .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课时3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1.思想:(1)王阳明的心学。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科技文化:(1)传统科技的发展。
(2)李时珍*。
(3)明清文学艺术的发展(小说、文人画、京剧)。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 明清时期的思想1.阳明心学(1)背景⎩⎨⎧①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②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2)主张⎩⎨⎧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2.李贽的离经叛道(1)背景⎩⎨⎧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②阶级: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③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④个人:目睹官场的黑暗和道学家的伪善。
(2)主张⎩⎨⎧①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2.文学:明清小说(1)演变过程⎩⎨⎧①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②唐代出现短篇小说传奇。
③宋代出现话本。
④明清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2)繁荣原因⎩⎨⎧①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代表作品: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
3.绘画和书法 (1)绘画⎩⎨⎧①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②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01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市民阶层”一、“市民阶层”概念分析在史学界,所谓的“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
与其他等级相比,“市民阶层”在经济基础与政治地位上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在宋清之际其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明中叶以后, 由于新经济因素的增长,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晚明社会的整体风貌。
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研究的一般情况:第一,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研究主要是对工商业者阶层的研究;第二,对市民阶层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等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如认为1. 中国古代的市民阶层只是集权专制体系中被统治的对象;2. 在政治上处于边缘地位;3. 专制政府只允许工商业者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4. 工商业者的力量在宋元特别是明清以后有所发展并努力寻求主流社会地位等等。
二、高考命题分析: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世俗文化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风尚、知识结构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近年来的全国卷命题情况如下:1.(2017·全国Ⅰ卷高考·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2012·全国卷高考·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3.(2013·全国Ⅱ卷高考·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01 “市民阶层”一、“市民阶层”概念分析在史学界,所谓的“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
与其他等级相比,“市民阶层”在经济基础与政治地位上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在宋清之际其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明中叶以后,由于新经济因素的增长,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晚明社会的整体风貌。
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研究的一般情况:第一,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研究主要是对工商业者阶层的研究;第二,对市民阶层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等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如认为1. 中国古代的市民阶层只是集权专制体系中被统治的对象;2. 在政治上处于边缘地位;3. 专制政府只允许工商业者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4. 工商业者的力量在宋元特别是明清以后有所发展并努力寻求主流社会地位等等。
二、高考命题分析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世俗文化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风尚、知识结构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近年来的全国卷命题情况如下:1.(2017·全国Ⅰ卷高考·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2012·全国卷高考·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3.(2013·全国Ⅱ卷高考·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2019 年高考试题 - 语文(全国新i 卷)分析版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联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虑,多理解!不论是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仍是阐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阐述题中,问题大多拥有委婉性,特别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添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供给的有限资料,明确观察重点,最大限度的发掘资猜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勒出来,方便频频细读。
只有经过认真斟酌,推测命题老师的企图,踊跃联想知识点,剖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2018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语文本卷须知1. 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一卷 1 至 8 页,第二卷9 至10 页。
2.答题前,考生务势必自己的姓名、准考据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地点。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达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朝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谈论纷繁,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实情大白,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一直不明,其源流门派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望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月的谈论,只好以资料证明纸上资料,没有其余的权衡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思疑,年月确不行移的,唯恐要数到《林非子》。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最近几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供给了很多前所未见的地下资料,这使我们有可能从头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 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录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能够抄录于文帝初。
对于2023年语文全国卷Ⅰ的深度解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
以下是一些分析和观点。
一、总体评价2023年的语文全国卷Ⅰ整体上呈现出“守正创新”的特点。
在坚守语文学科本质的同时,注重创新题型的设置和考查方式的多样性,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从选文来看,试卷选用了名家名作,内容情理兼备,具有思维难度和深度。
从题型来看,试卷在保持传统题型的基础上,增设了新题型,既考查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增强了试题的情境性和实践性。
二、选文解读1现代文阅读Ⅰ现代文阅读Ⅰ选自《后真相时代》。
该文主要探讨了后真相时代的特点和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在这样的时代中保持理性和客观。
文章内容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现代文阅读Ⅱ现代文阅读Ⅱ节选自小说《给儿子》。
该文讲述了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能够引发学生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思考和感悟。
3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选自法家代表韩非子的《韩非子·难一》和汉代孔鲋撰写的《孔丛子·答问》(孔氏家学著作)。
这两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古代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通过阅读文言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3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自《答友人论学》。
该诗主要探讨了学问之道和人生意义等方面的问题,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题型分析1语言文字运用Ⅰ语言文字运用Ⅰ属于情境性文段,选取了网络时代生活相关的片段,要求学生根据语境填空。
这种题型既考查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了试题的情境性和实践性。
2语言文字运用Ⅱ语言文字运用Ⅱ属于文学类文段,选取了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的一段文字,要求学生进行文学赏析。
这种题型旨在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人文精神。
09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社会心态”一、“社会心态”的概念分析“心态史学”这个专门术语在西方史学界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重要的理论基石是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期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
在60年代,年鉴学派第三代学者提出了心态史这一研究方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要属法国年鉴学派勒高夫的《新史学》(1989)。
勒高夫在《新史学》一书中认为:“心态史研究日常的自动行为。
心态史研究的对象是历史的个人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因为心态史所揭示的是他们思想中非个人的内容,这内容是恺撒及其古罗马军团中最低一等的成员所共有的,是圣路易及其土地上的农民所共有的,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及其手下的水手所共有的。
”综上,心态史学就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历史上人们的心理状态,用以解释历史现象的方法。
作为新史学,它的突出贡献是使历史研究由“无人历史”转移到“有人历史”,把人作为研究主题,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领域,使人物研究由平面性过渡到立体化,使历史主体变得饱满而丰富。
彭卫在《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一书说:“心态史学是历史学知识体系与心理学知识体系相融合的产物,具有了双重含意:第一,方法论的含义,即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分析手段考察历史上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第二,理论思维的含义,即心态史学是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活动的一种认识方式,它重视历史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欲望、动机和价值观念,重视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各种阶层的精神风貌,重视平静年代人们的精神活动和激荡岁月中人们的精神变化,重视上述这些因素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国卷选择题分析1.(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2.(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3.(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