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社会结构”
- 格式:pdf
- 大小:398.22 KB
- 文档页数:6
2006年高考英语试题(全国卷)(2)试题解析一、单项填空:6、情景会话题。
对方问今天能否完成报告,回答人不很确定,故说:“我希望如此。
”其它选项均答非所问。
7、句型结构题,考查祈使句的反意问句。
除以Let’s 开头的祈使句外,其余祈使句均用will you,据此可排除其它项。
8、考查形容词比较级用法,题意为“你的故事很完美,我还从来没听过一个比这个更完美的故事”。
可把该问视为省略句,其完整形式应为“I’ve never heard a better one than your story。
”由此可排除其它选项。
9、句型结构题,考查含有not…u ntil结构的强调句。
其陈述形式为:She did not realize she had lost her key until she got home。
10、考查情态动词,由句意可知,Can意为“能够”,A项意为“需要”,B项意为“一定”,C项意为“应该”不合句意。
11、此题考查固定句型:It’s no use doing…意为“做…是徒劳的”故选A。
12、考查动词时态。
由句中其它动词判断,其正确选项应为D项,用过去完成时,意为“比原计划多花了三千美元”。
13、考查句式结构,该句为并列句,while在此意为“然而”,有转折之意。
其它选项不符合句意和结构。
14、考查在具体语境中应用比较级的能力。
问话人想知道对方是否带足了钱,而回答者说,他需要的钱大大超过了他原计划的,为否定回答,故选C。
A项与问句矛盾,B项不符合句意,D相亦与问句矛盾。
15、考查动词词义辨析。
选B项意为“允许”,A项为“禁止”,C项为“听从”,不合句意。
16、复合句引导词考查题。
选D项。
What引导宾语从句,在从句中做宾语,A和C项为疑问副词,不能做宾语,B项that在名词性从句中不做成分。
17、非谓语动词考查题。
选A项,为现在分词短语在句中做伴随状语,C项为不定式,不能做伴随状语,而B和D 项为谓语形式,显然不合适。
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政治试题分析二、试题结构:(一)从内容上看,本套试题比较重视知识的覆盖面,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
比例分布如上表。
近几年高考经济常识、哲学常识的比重比较大,每年都在35%左右,相对而言,政治常识所占比重小。
(二)从试卷结构上看,试卷分值和去年相比没有变化,选择题12个,共48分,非选择题2道,分值52分。
政治试题总分100分。
其中,卷1中38题、卷2中39题为纯政治题,共三小问,总分32分;卷1中39题、卷2中40题为政史地综合题,政治占20分。
这与去年的文综基本保持一致。
(三)从综合结构看,学科内综合比较明显。
如客观试题12个选择题都是学科内综合,安排的比例基本上是经济、哲学、政治每个角度出了4个选择题。
主观试题除最后一道题外,学科分界明显,跨学科综合不明显。
三、特点(一)依据教材,贴近教学内容,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卷中考查的是学科内的重要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性地记忆。
如:24题考查的是经济效益,26题考查的是商业银行的业务,32题考查的是政体、政党制度,33题考查的是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以上试题考查的就是最基本的知识。
(二)突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试题并没有回避热点,如青藏铁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农业问题,更是近几年的持续热点,试题以人们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强调体现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时代的发展趋势,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的考察,难度适宜。
注重学科内和学科之间交叉、衔接与综合。
如卷2中28题,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的结合,角度新颖,灵活,较好地结合了经济与政治原理,体现了学科内的综合。
如卷1,卷2的最后一道题沿袭了这两年的传统,以同一则时事材料为背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科间的综合。
(四)试题指向明确。
从考题的设问情况看,今年文科综合的试卷拼盘现象更加明显,十分注重考查学科内综合的能力,学生对试题不会产生学科上的理解问题。
03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概念分析王宗礼和史小宁在《政治、语境与历史:意识形态概念的变迁》文章中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以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为出发点,以一定的政治权力为社会基础,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旨在保存或改变现存社会制度的思想观点和体系,在历史的维度中是维护集团的利益,进行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具有改变或者维持某种社会制度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体系,旨在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它是一个观念体系,但不是一般性的,而是系统化了的观念体系,是指向某种目标和理想的、把一种特定的社会立场合理化或正当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任晓、赵可金在《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中指出,“我们所理解的这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具有四个特点:①稳定性。
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就是比较稳定的、不容易发生变化的。
②连贯性。
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意识形态是连续地贯穿前后的;在横向的不同领域不同问题上,特定的意识形态也是连贯一致的。
③潜在性。
意识形态是无声的,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④封闭性。
意识形态往往是一个自圆其说的封闭系统,通常自我标榜其正确性,甚至宣称自己是惟一正确的,对外界不同思想观念采取一种排拒的态度”刘建飞在《论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统治者对基本国家利益的判断,并且是实现基本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全国卷选择题命题用语中,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选项基本上是正确的,典型试题如下。
二、高考命题分析1.(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填空题(1*20)1、现代汉语共同语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
2、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声调数目最多的是粤方言(一般有九个或十个南宁和玉林地区)3、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4、按照汉语传统的分析方法,可以把汉语音节分析成为声母和韵母,再加上贯通整个音节的声调。
5、根据语法结构类型,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四类。
6、“I speak English”和“He speaks English”的变化属于人称的语法范畴。
7、舌面、前、高、圆唇元音是ü8、汉字字形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字体。
9、五度标记法是有赵元任创制的。
10、“纸张”、“船只”、“车辆”等词前面不能加具体的数量短语,因为这些词是集合名词。
“雪白”、“飞快”、“碧绿”等词前面不能加程度副词,因为这些词是状态形容词。
!朱德熙(1982)则明确提出“划分词类的本质依据只能是词的语法功能而不是词的意义或形态变化”。
他按照名词与量词的选择关系把名词分为5类:a. 可数名词:有自己适用的个体量词b. 不可数名词:没有自己适用的个体量词,只能选择度量词、临时量词c. 集合名词:只能适用集合量词和不定量词d. 抽象名词:只能适用种类量词和动量词e. 专有名词:一般不受数量词修饰二、名词解释(2*10)1、音位变体: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就叫做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
(举例:A的四个音位变体)2、意音文字: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创造的文字体系,汉字是比较典型的意音文字。
意音文字根据造字方法不同又可分为纯表意字(象形、会意字)、纯表音字(假借字)、表意兼表音字(形声字)三种。
3、仿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的词语,这种辞格叫仿词,仿词分音仿和义防两类,前者如“草木皆兵——草木皆冰”,后者如“阴谋——阳谋”。
4、形态: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词形变化,或者叫形态。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A Suzhou Institution2006年高考政治试卷评析一、试卷基本情况综述2006年高考政治试卷与往年相比有一个重大变化是试卷的基本结构有所调整,单选题作为第一大题,而且题量有所增加,分值由原来的20分增加到30分,简答题依然是第四大题,但减少一题, 分值由原来的48分减为38分,论述题在试卷上加了一系列要求。
二、试卷特点分析今年政治高考卷与去年相比,稳定仍然是主基调,比较好地体现了《政治考试大纲》的导向作用。
总的来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1、还原学科基础,具有基础性、主干性。
今年高考试题的命题依据《考试大纲》,立足于政治学科中的"双基",突出了对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考核。
学科基础知识依然是高考命题的基础,06年考纲中确定的考试范围包括100多个考点,这些考点构成了政治学科高考考查的基础。
试卷中的选择题大多使用了与书本有关的知识或直接来自教材的内容。
虽然有很多题目放置在社会生活领域中,但其考察的重点还是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
如第6题涉及的是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但其所要考察的还是学生对于"宏观调控手段"的准确理解。
可见,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还是高考命题的原点。
2、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践性、时代性。
密切反映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生活,是近年来政治试卷的重要特点。
如37题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等是人人关注的热点,在高考试卷上出现体现了试卷的时代性。
3、彰显课改理念,具有综合性、探究性。
06年政治卷用语简洁,科学规范;设问巧妙,指向清晰;贴近学生实际,呈现形式活泼,渗透课改理念,彰显人文色彩;集趣味性、开放性、探究性于一体,是今年高考政治试题的诸多亮点。
如33题以"公众建言"为专题,从民主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对上海世博筹备工作提出建议,表现出试题的开放性与实践性。
2006 年全国各地高考(言表达)完好解六、( 15 分)(安徽卷)18.在保存主要信息的基上,将下边一手机短信到15 字之内。
(3 分)我正在上,境嘈,通不方便。
9 点抵达目的地。
等我到了目的地,会你打,你也能够我打。
18.【答案】示例:上不便通,9 点后系。
(吻合要求即可)【分析】供给的文字只有三句,要从整体上掌握主要意思,前一句交待原由,后两句交待怎样再系,只需理解了一意思是不作答的,这样看来的关是述象的掌握。
要注意的是字数不可以超要求。
19.“ ” 一,用“少一点⋯⋯,多一点⋯⋯”的句式写三句,每句的前后要整均匀。
(6 分)19.【答案】示例:少一点大手大脚,多一点精打算。
少一点取用无度,多一点水流。
少一点腹浪,多一点勤。
【分析】本属句式仿写,句子构已作了要求,用“少一点⋯⋯,多一点⋯⋯”的句式,而从“少一点⋯⋯,多一点⋯⋯”的句式看,然是一前后比的句子。
内容要求“ ” 一,并写三句,每句的前后要整均匀,上是一排比句。
所以只需按要求去达成,此其实不。
(吻合要求即可)20.从以下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一,明你更喜此中哪一位,并述原由。
(6 分)第 1 :孔子与庄子第 2:羽与刘邦第 3 :李白与杜甫第 4:林黛玉与薛宝【要求】① 所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行比。
②不出常性。
③字数在50~70 字之。
20.【答案】示例:唐朝的两位泰斗——李白与杜甫,我更喜李白。
喜他“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才气,喜他“安能摧眉折腰事”的节气,喜它“天生我材必实用”的傲气。
【分析】此出得很新,既考了学生文的知面,又考了学生怎样言,表达自己点的能力。
自然,学生在象,第一就要取自己特别熟习的象,在述喜的原由,当从喜人物突的特点上思虑,要考到字数要求,才会言意。
此是很能分出学生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的。
六、本大 3 小,共 12 分。
(北京卷)22.“小葱拌豆腐”本是老百姓喜的一道家常菜,以后衍生出一句家的歇后。
不久前,某行政部征公益广告意,以一“小葱拌豆腐” 主本案的广告意,因有极的比意被采了。
2006年政治学科试题分析及备考(全国卷)1、难度:稳定中有调整:(1)客观性试题:和2005年比,难度有所上调,表现在,2005年的客观性试题中再现题较多,因而降低了难度和区分度,2006年的客观性试题增加了试题分析题的含量(有智力测验卷一的试题载体和计算二卷25题、图表类二卷27的题需要分析)、因果题(一卷中有4道二卷有一道因果题)的比重,增强了试题的区分度,比较好的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只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
(2)主观性试题进行分析:看似不难,但答案要求综合性增强,有一定难度,增加了试题的区分度。
试题的设问要求都比较明确、答案要求也合理,有的题简单一些,如一卷39(7):分析对外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哲学依据。
二卷39(1)结合材料分析当地政府所履行的国家职能。
但有的题答案要求高,需要学生紧扣本题进行分析综合,对能力要求较高,如:一卷39体运用政治常识分析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和近代史上被逼打开国门的本质区别,需要政治和历史的结合,政治本身也需要进行知识点的综合。
2卷40题6问青藏铁路对青藏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包括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关系都不是靠背教材的基本理论能够答出来的。
但比2005年的主观题中哲学题的答案要求相比要合理些,2005年有的题的答案比较严重的脱离了中学的教学实际,比如要求中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性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的观点来批判资产阶级天赋人权的人性论;在哲学答案中要求学生答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时,必须指出该规律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容,免征农业税的哲学依据要求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来分析,对于中学生的实际来看是很难回答出来的,降低了主观题的区分度,不管学得好坏都不会回答。
2006年的难度调整使2006年的试题比2005年更为成熟。
2、从试题内容方面分析2006年试题特点及对2007年的教学指导(1)在强调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凸现学科要求。
2006年考研政治试题范围及试卷结构变化06年考研的政治最大的变化:题型发生了变化,06年政治取消了辨析题,将其18分的分值主要的放到分析题中,这样06年试题比例题型的比例变化为选择题I,即单项的选择题,分值约16分,比05年增加一分;选择题II,即多项选择题分值约34分,比05年增加的两题共增加4分,分析题分值约为50分。
比05年增加13分。
总体上看,五门学科中,马哲变化的较大,新增知识点较多,政经变化的不大,毛概修订知识点较多,邓论也是新增不多,世经修订较多。
马哲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分析】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所构成。
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素,它的能力结构包括人本身的自然力、智力和情感意志力,其社会结构有个人、集团、社会和人类四种形式。
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有自然、社会和精神三种形式。
连结主体和客体的中介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活动就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系统。
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既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把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包含于自身。
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联系与系统【分析】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的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所谓系统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主要特征:一是它的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二是它的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此外,系统还有层次性和开放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分析】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要区分两种(好或环)可能性。
来源:桂林中学校园网作者:录入员[字体:大中小]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比较分析比较分析近三年(2006、2007、2008)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对于探究和把握2009年高考命题改革走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试卷结构从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看,全国卷ⅠⅡ、北京卷、重庆卷、四川卷、安徽卷等都保持“30+120”七板块模式,结构上没有什么变化,相对稳定。
(一)语言基础知识(1—4题)12分(二)社科文小阅读(5—7题)9分(三)文言文阅读客观选择题与翻译(8—11题)19分(四)古典诗歌鉴赏、默写(12—13题)13分(五)文学类大阅读(14—17题)22分(六)语言运用(18—20题)15分(七)作文(第21题)60分二、命题内容及形式(一)第一板块:语言基础知识1. 题型齐全,相对稳定。
三年都考查了“成语”“病句”“连贯”三个考点,可谓简约有致,指向明确。
无论改错字,还是改病句,成语运用,都扣住了“常用”和“常见”这个关键词。
值得注意的是2006、2007两年第1题都是改错别字,而2008年的第1题则变成了语音。
标点与文学常识也渐渐被挤到了语基的边缘。
2. 内容切合当下,与社会生活契合,体现人文关怀。
语料多来自现实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真实。
以2007年全国卷I为例:考查了“军旅生活”“志愿选择”“家乡变迁”“食用碘盐”“人际交往”“生态保护”“专利申请”“生命科学”等知识,大力加强人文内涵和审美教育。
复习设想:1.训练布点齐全,扎实有序地搞好训练,字音、字形、词语、熟语、病句、连贯、得体、修辞等逐个训练,循序渐进。
特别要求考生对常用字词熟练掌握。
2.病句类型重点注意:成份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句式杂糅)、语序不当等方面的问题。
病句常选摘于报刊,故平时要指导学生注意留心用错的词语成语,建议学生多看一些报刊新闻,多听广播,关心热点,关注社会事件,接受灵动鲜活的社会语言,培养语感,提升判断能力。
(二)第二板块:社科文小阅读由上表可以看出:1.在材料选用上,取材广泛,自科文材料常会选前沿科技研究成果及与生命相关的内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最新的科技知识对人类生存的造福);社科文会关注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扬,同时注重社会进步性、提升文化素养、和谐共处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