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作文】棍棒底下出孝子
- 格式:docx
- 大小:37.05 KB
- 文档页数:1
棍棒底下出孝子议论文500字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棒棍底下出孝子”。
可能是受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在的许多家庭仍奉行着“棒棍底下出孝子”的这种旧式的家庭教育理念来教育孩子。
由于诸多生活的压力,当许多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是打,便是骂,脾气暴躁,毫无耐心。
孩子天性爱玩、调皮,犯一点儿错误,或者说是不符合大人们的思想与观念,就会遭到父母所谓“严厉的爱”的“教育”,没有温柔的言语上的教育。
对啊,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是乖了,大人们便沉浸在自认为很成功的教育里,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孩子变乖了,是他们所看到的,可还有他们没有看到的,那就是长期生活在父母打骂下的孩子性格的内向、阴暗。
孩子与大人顶几句嘴,大人们便把这当做不孝,可换一种角度想,这难道不是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呢?
有一项研究表明,从小生活在充满温暖与关怀的家庭里的孩子,情商要高于从小生活在充满打骂与暴力的家庭里的孩子,而且,他们也会常怀一颗温暖的心,温柔地对待他人。
若是一个孩子犯错误后父母非打即骂,难道我们不怕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暴力的家庭里的孩子,长大后会走上一条不归路吗?虽然每个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但也要有一套正确的教育方式,一种不断反思的自检精神,一种学会尊重孩子的态度和一颗温柔的心。
我们更需要温柔、和蔼、亲切的教育方式,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溺爱,而是一种有爱,有温度的教育方式。
所以,棒棍底下也不一定出孝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村民王大爷,他一生勤劳朴实,为人厚道。
他家里虽然并不富裕,但是他对待家人和邻里都非常和蔼可亲。
王大爷有一个儿子叫小明,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良好教育,懂得孝顺父母和尊重长辈的道理。
王大爷常对小明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只有经历过磨难和苦难,才能成就一个顺从孝顺的好孩子。
”。
小明从小就懂得父亲的教诲,每天都帮助父母做家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家里减轻负担。
他懂得尊重长辈,从不和父母顶嘴,对爷爷奶奶也总是彬彬有礼。
在村里,小明也是一个受人喜爱的孩子,他乐于助人,乐于和别人分享。
每当村里有人需要帮助,小明总是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
他的善良和孝顺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喜爱。
一天,王大爷生病了,病情非常严重,需要进行手术。
但是因为家里并不富裕,手术费用对于王大爷一家来说是一个天大的负担。
小明得知父亲的病情后,立刻决定去城里打工赚钱。
他知道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但是他没有丝毫犹豫,因为他知道,只有他去城里打工,才能赚到足够的钱来救治父亲。
在城里打工的日子并不容易,小明从早到晚辛勤劳作,每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
但是他从不抱怨,因为他心里明白,只有自己努力赚钱,才能给父亲治病。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明终于赚够了手术费用。
他高兴地回到家里,将钱交给了母亲,母亲激动地抱住了他,泪如泉涌。
手术很成功,王大爷很快就康复了。
王大爷深深地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和自豪。
他常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明不愧是我的好儿子。
”小明的孝顺和顺从也感动了村里的人们,大家都说小明是一个好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用行动来诠释的。
只有在困难面前,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
小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顺的真谛,也让我们明白了孝顺的真正含义。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小明一样,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孝顺,用自己的善良来感染身边的人,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棍棒底下出孝子作文500字左右
在老街坊里,总听人说“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可不是说真拿棍子打孩子,而是讲一种老辈子的教育理儿。
那天天气正好,我瞅见王大爷坐那儿,手里那根竹棍都快被磨出茧子了。
他眼神儿瞅着远方,好像在回忆啥似的。
他时不时地拿竹棍敲敲地,那声音就像是在说,“看,我小时候就是这么被教育的。
”。
小娃们在院里玩,玩得欢了,王大爷就拿竹棍吓唬他们。
不过说吓唬,其实也就是轻轻一敲,再喊一嗓子。
那些小娃子,立马就老实了,都懂规矩了。
时间一晃,那些被王大爷竹棍“教育”过的小子,现在都成大老板、大领导了。
他们遇到事儿,总能想起王大爷那几棍子,心里就踏实了。
那竹棍,其实是给他们指路的明灯。
现在咱们教育孩子,哪还用什么棍棒啊,都是讲道理、谈心。
但话说回来,那份对娃的期望和责任,跟以前也没啥两样。
咱都希望娃们能长大成人,有出息,为社会做点啥。
晚上,王大爷坐那儿看星星,我猜他心里肯定在想那些娃们。
他们现在过得咋样?是不是还记得他手里的那根竹棍?哎,时代变了,但有些东西,永远都不会变。
棍棒底下出孝子考不了100分,打!漫画启示作文450
字
一位印度诗人一泰戈尔曾经说过:“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呢?你会向这句话中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吗?他们只记得:棍帮底下出孝子。
他们可知天才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要在孩子伤心失望的时候,给予鼓励与关。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出息、能成名,自己的脸上也有光,所以从小就给孩子报许多补习班,舞蹈、钢琴、奥数、画画都要求孩子样样精通,但他们何时明白孩子是夸出来的。
他们何曾听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孩子自愿去努力才有的,而不是在父母的逼迫下才完成的。
你们何曾见过那些著名人物从小就是在棍棒底下钻出来的。
爱迪生,发明大王,小的时候也能给自己的机智救过母亲的命,之前,他可曾被父母打骂过,再说一位,大家可就是清楚的人物一孟子,小时候孟子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一个故事中有讲过,就是《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
第一次,孟子就常常和朋友们玩扮死尸送丧的游戏,接着又是第二次搬家,搬到了屠宰场旁边,孟子便玩起了剖动物的肚子,最后还是孟母明智,落户在学校旁边,因为孟母从小对教育关系,孟子最后成了一位思想家、教育家。
听了这些故事,你从哪些地方能发现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是有
道理的呢?。
棍棒底下出孝子作文600字
在《红楼梦》第三十三、三十四回,忠顺王府来找宝玉,缉拿逃跑的优伶蒋玉菡。
宝玉本来想说不认识,可他腰间的汗巾子却泄露了他的秘密。
此时,贾政已经被气得目瞪口呆,可偏偏这个时候,贾环还跑过来,告诉贾政,金钏儿是因为宝玉未遂才跳井死的。
贾政一气之下,打了宝玉几十大板。
宝玉究竟该不该打?宝玉犯了错,是应该惩罚,但是贾政不应该打宝玉。
虽然中国古语也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也有让孩子有了一种逆反的心理。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班的一个男同学。
他人长得高高大大,挺魁梧的,门牙有一颗缺了一半,问他为什么,他说是因为跟别人打架时打掉的。
他的梨涡也只有一半,他说他原来有两个,也是跟人家打架时弄没的。
我也不知道他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他一撸起袖子,就让人看见了他手臂上的几条疤痕——那是他妈妈打的。
他说,他妈妈越打他越不听,还把他妈妈气住院了好几次。
这不就是逆反心理在这位男同学身上的体现吗?
但是,除了这种用“武”的,还有一种家长,却是用口。
你犯了错,他/她不会骂你,更不会打你,而是跟你说理,慢慢地把这件事捋清楚,把你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最后给你说以后不能犯了。
虽然说这样我们的记忆不会很深刻,但是不一定用棍棒打就能记忆深刻啊!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不一定是错的,也不一定是对的。
但对孩子进行刻骨铭心的教育还是应该的。
但如果,孩子一犯错你就打,那孩子会离你越来越远。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故事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故事如下:赵建国八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家里只有喜欢喝酒的父亲,所以赵建国小时候就没怎么享受过母爱,记忆最深刻的事就是三更半夜父亲醉醺醺的踹门而入。
长大后的赵建国脾气十分暴躁,对人对事都没什么耐心。
二十三岁那年,赵建国结婚了,媳妇是邻村的,长得不错,就是性格绵软,俩人倒是很合适,赵建国的脾气被媳妇磨得好了许多。
刚结婚那会儿,赵建国经常没事偷着乐,觉得自己捡到宝了,他很喜欢这个媳妇,夫妻俩也着实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
可是好景不长,赵建国媳妇生孩子时候难产,孩子保住了,大人却再没醒过来。
赵建国伤心至极,但已无力回天,他只能一个人带着儿子赵小宝过日子。
刚开始的时候,赵建国对儿子不错,没日没夜的伺候,希望把儿子好好养大。
可是突然有一天,赵建国看到久违的父亲,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整日喝酒,对自己管教不严格,造成现在自己一事无成,赵建国忽然觉得自己对儿子太好了,他应该严格执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否则儿子长大不会有出息,对自己也会像自己对父亲一样情薄。
打那以后,赵建国对儿子赵小宝十分严格,尽管孩子还只有三岁,他动辄打骂,把个儿子管的死死的,儿子小小年纪整天活在恐惧中,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赵建国的手也越来越重。
赵小宝八岁那年的夏天,因为天气炎热,几个孩子商量着去河边洗澡纳凉,赵小宝也跟着一起去了。
八九岁的孩子都没学过游泳,有个叫小威的孩子不小心掉进一个深水坑里,挣扎了几下没上来,淹死了。
赵小宝和其他几个孩子都吓坏了,跑回家告诉家里的大人,大人们合力把那个小威捞了上来。
小威的家人把其他几个孩子都告了,让几个孩子家里赔偿损失,虽然最后法院驳回了小威家长的诉讼请求,但是赵建国差点气炸了,自认为平时对儿子还是管教的不够,如今惹了大祸,实在该好好揍一顿才行。
赵建国骂骂咧咧的在院子里拿了一根很粗的棒子,把赵小宝叫到身边,扒了裤子,对着他的小屁股一顿暴打。
不知道打了多少下,赵小宝已经不知道哭了,昏死了过去,赵建国才停下来。
棒下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议论文回忆小时候,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有挨打的经历。
因为中国有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
很多名人也是被打出来的,被称作“百年出一人”的天才、世界“钢琴王子”的郎朗,他父亲郎国任曾经回忆:“平时,郎朗到点就得赶回家练琴。
此次学校成立了合唱团,让郎朗伴奏。
郎朗回家迟到了两小时。
郎国任一把拽住回家的儿子,揍了起来。
越打火气越旺,他拿出一包药放到儿子面前,恶狠狠地说:你弹不好琴,别活了,要么跳楼,要么吃药,你选一样吧!郎朗眼里充满了委屈和绝望:我没有错!这个9岁的孩子把药片朝墙上狠狠摔去,用头朝父亲撞去。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他的儿子傅聪现在也是一位国际级的钢琴大师。
傅聪幼年也是被父亲逼迫着学习钢琴,傅雷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厉,他在楼上翻译作品,孩子在楼下练琴,中间稍有停顿,他下来抓着儿子的头就往墙上撞。
万幸的是,这两个被打出来的孩子成才了究竟是打还是不打,究竞棍棒底下能出孝子吗?作为家长,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过犹不及”不能单一地说哪中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对孩子要不要进行棍棒教育?当然是要的,但是必须要刚柔并济,一番棍棒之后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她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必须接受惩罚,现在妈妈不惩罚你,以后走上社会,会受到更大的惩罚。
孩子必须明白的是,父母的棍棒是爱的表现,不仅仅是通过暴力让他屈服。
慈母多败儿,这也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句谚语,想到我们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单亲家庭教育,这话还真有点道理。
早就听过《后汉书*仇览传》“孤犊触乳,骄子骂母”的故事:有一个人因为是独子,所以受到母亲的娇惯,但他由撒娇而顶嘴,由顶嘴而骂母亲,最后竟打母亲。
一天他见一只母牛的奶子鲜血淋淋,原来是被小牛犄角触伤了,有人说:“干脆把这头小牛杀了,它竟这样对待妈妈。
”也有人说:“牛是畜生,可是有的人连畜生都不如。
”这个人觉得大伙是在说他,后来才改过。
这个故事说明,对孩子娇惯不得,孩子的不孝往往是娇生惯养的结果。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看法
嘿,咱来说说“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句话哈。
我记得我小时候,邻居家有个小男孩特别调皮。
有一次,他把他妈妈的口红给弄断了,他妈妈气得不行,拿起扫帚就打他。
那小男孩哭得可惨了,一边哭一边说:“我不敢了,我不敢了。
”
后来,那小男孩确实变得听话了很多。
但是我总觉得他有点怕他妈妈,不敢跟他妈妈亲近。
我就想啊,这“棍棒底下出孝子” 真的对吗?我觉得吧,打孩子可能会让孩子暂时听话,但是也会让孩子心里有阴影。
孩子可能会变得胆小、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且,打孩子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呀。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我们可以好好跟他讲道理,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以后怎么改正。
这样不是更好吗?
比如说,我有个表弟,有一次他偷偷拿了家里的钱去买零食。
他爸爸妈妈知道后,没有打他,而是坐下来跟他好好谈了谈。
他们问表弟为什么要拿家里的钱,表弟说他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零食吃,他也想吃。
他爸爸妈妈就告诉他,想要零食可以跟他们说,不能偷偷拿家里的钱。
然后他们还给他讲了一些道理,让他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
从那以后,表弟再也没有偷拿过家里的钱。
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就很好。
用爱和耐心去教育孩子,
比用棍棒要好得多。
所以啊,我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句话不太对。
我们应该用更好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嘿嘿。
棍子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有关作文棍棒之下出孝子。
哎,说起棍棒教育,老一辈人都懂。
小时候,一犯错,我老爸那竹棍可不会留情。
但说来也奇怪,虽然被打得眼泪汪汪的,但心里头反而更明白了,哪些事儿该做,哪些事儿不该做。
严师可不仅仅是个名头。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班有个数学老师,那叫一个严啊!作业错一个,立马给你讲解十遍。
但话说回来,他那班的学生数学成绩就是牛,毕业后都感激他当初的严厉。
挫折?谁没经历过!
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
我创业那会儿,失败了好几回,钱赔得精光。
但每次跌倒,我都告诉自己得爬起来,不就是个跟头嘛,怕啥!
打是亲,骂是爱。
有时候吧,父母打你,真不是因为他们讨厌你。
就像我小时候,每次我闯祸,我妈虽然气得不行,但过后总会抱着我哭,说怕我走
错路。
严与爱,缺一不可。
你看,这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哪个背后没有个严厉的老师或家长?但话说回来,光有严也不行,还得有爱。
这爱啊,就是他们跌
倒时,我们能伸出的那只手。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事例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句常用的成语,意思是指在严厉的家教或惩罚下,孩子能够自觉地表现出孝顺的品质。
以下是一个关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事例: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家庭的父亲非常严格,对子女的管教也非常严厉。
这个家庭有一个年轻的儿子,两人在生活中时常发生摩擦和矛盾。
一次,儿子犯了一个错误,并且不听父亲的劝告,父亲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他拿起棍棒想要惩罚儿子。
然而,儿子并没有逃避或责备父亲,而是面对惩罚,坦然地接受了父亲的教训。
儿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决定通过努力改正来弥补。
他用行动证明了他对父亲的尊敬和感激,并积极努力地表现出更多的孝顺行为。
儿子日渐成熟,逐渐明白了父亲严厉的目的和意图,他用孝顺的行为来回报父亲的教诲和培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压力和困境面前,有些孩子能够超越自我,坚持自己的道德标准,并通过孝顺的行为展现出对父母的感激和尊重。
这样的故事反映了孝顺这一传统价值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彰显了孝敬父母的高尚品质。
【六年级作文】棍棒底下出孝子
在《红楼梦》第三十三、三十四回,忠顺王府来找宝玉,缉拿逃跑的优伶蒋玉菡。
宝
玉本来想说不认识,可他腰间的汗巾子却泄露了他的秘密。
此时,贾政已经被气得目瞪口呆,可偏偏这个时候,贾环还跑过来,告诉贾政,金钏
儿是因为宝玉强奸未遂才跳井死的。
贾政一气之下,打了宝玉几十大板。
宝玉究竟该不该打?宝玉犯了错,是应该惩罚,但是贾政不应该打宝玉。
虽然中国古
语也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也有让孩子有了一种逆反的心理。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班的一个男同学。
他人长得高高大大,挺魁梧的,门牙有
一颗缺了一半,问他为什么,他说是因为跟别人打架时打掉的。
他的梨涡也只有一半,他
说他原来有两个,也是跟人家打架时弄没的。
我也不知道他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他一撸起袖子,就让人看见了他手臂上的几条疤痕——那是他妈妈打的。
他说,他妈
妈越打他越不听,还把他妈妈气住院了好几次。
这不就是逆反心理在这位男同学身上的体
现吗?
但是,除了这种用“武”的,还有一种家长,却是用口。
你犯了错,他/她不会骂你,更不会打你,而是跟你说理,慢慢地把这件事捋清楚,把你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最后给
你说以后不能犯了。
虽然说这样我们的记忆不会很深刻,但是不一定用棍棒打就能记忆深
刻啊!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不一定是错的,也不一定是对的。
但对孩子进行刻骨铭
心的教育还是应该的。
但如果,孩子一犯错你就打,那孩子会离你越来越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