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之下出孝子”应当是这样的
- 格式:docx
- 大小:18.35 KB
- 文档页数:6
棍棒之下出孝子?作者:陶星雨来源:《作文·初中版》2017年第06期编者按:古训云:“棍棒之下出孝子。
”真的是这样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意无意或多或少都会犯一些错误,这时候,有的父母选择了用言语批评教育,有的父母则选择“家法伺候”。
同学们,你们有过挨揍的经历吗?挨揍之后,你们是痛定思痛、痛改前非,还是满腹委屈、埋怨父母?对“棍棒教育”你是怎么看的呢?棍棒之下能出孝子吗?当然不能!不论出于什么理由,躲在教育这一挡箭牌下手握棍棒的人,首先是个施暴者!而暴力从来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处于暴力之下的孩子真的能活出你想要的样子吗?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会愈加懦弱,愈加将心事藏于心中,愈加逆来顺受,或是思想愈加偏激,最终导致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
在这方面,鲁迅曾在《海上的儿童》中提出:“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这是“棍棒教育”最需要反思之处。
(浙江苍南灵溪中学陶星雨)许多父母坚信只有通过严厉的打骂,让犯了错的孩子经受皮肉的苦痛,他们才能够真正改过。
可这不正隐含着想在孩子面前耍威风,以暴力让孩子变成听话的小绵羊的心理吗?儿时,曾因打翻了一碗滚烫的方便面而遭到母亲竹鞭的“伺候”。
她理直气壮地认为本不应该出现的局面出现了,便是我的过错。
而我则满腹委屈,母亲不但不关心我是否被烫伤,反而斥责、打骂我。
在她以为我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我的心里却翻腾着不被理解的怨气。
长辈与子女之间的隔阂就在这种相互不理解的打骂中日益明显。
在很多情况下,“棍棒”并不能将孩子驯服得温顺,反而令孩子因对父母失望而产生逆反心理,最终成为家庭冷战的导火索。
(浙江苍南灵溪中学邓思静)“棍棒之下出孝子”,许多父母相信这个道理。
这大都是他们从上一辈取得的经验。
在他们的人生实践里,也证明了饱经“棍棒”洗礼的他们对长辈很尊敬、孝顺。
“棍棒”教育下的他们拥有强大而又坚韧的心。
然而当下,时代变了,思想变了,独生子女的生活现状,使得父母渐渐改变了他们的教育方式,用宠爱代替了“棍棒”,苦口婆心成了父母最后的武器,可实际上呢?换来的却是孩子们的任性、粗暴与不讲规则,打不得,骂不得,遇到挫折就哭着、喊着不活了。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名人名言22句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名人名言22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关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名人名言22条励志名言句子内容,由本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1.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黄金棍下出孝子漫画作文古语云:“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
”在先人看来,教育孩子就应该以暴制暴。
只有伤其筋骨,饿其体肤,方能使孩子对父母百依百顺。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棍棒底下出的,或许并不是孝子。
北周皇帝宇文邕对他的儿子宇文赟极为严苛,派东宫官员监视其言行,稍有过错就会用棍棒痛打他。
宇文邕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自己的儿子德才兼备,臻于完美。
可恰恰是这种盱衡厉色的棍棒教育,使宇文赟养成了虚伪阴险的性格,一等到即位便露出真面目,沉湎于玩乐,将北周推向了亡国的深渊。
比起孝子,我想,棍棒底下出的更可能是奴隶,是演员,是逆子。
而孝与不孝,和棍棒从来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每个孩子都是值得被尊重的独立个体,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在棍棒底下茁壮成长。
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云者,看似有着立竿见影的打压效果,殊不知,这种做法只会抹杀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偏差,最终酿成无可挽回的惨剧。
鲁迅先生提及中国家庭的棍棒教育时,也曾这样评价:“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实则如暂出樊笼的小情,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由此可见,这样的孝顺,其实只有逆来顺受的“顺”,却没有发自内心的“孝”。
这样的教育注定是极端的,畸形的。
依靠暴力和恐惧建立起来的感情也终究难以称得上是亲情。
《增广贤文》中有言:“大家礼义教子女,小家凶恶训儿郎。
”从教育孩子的不同表现即可看出父母的格局与心胸,亦能窥见一个家庭的兴衰成败。
真正的教育,是引导,而不是强迫;是春风化雨,而不是赶尽杀绝;是饱含真诚与宽容的劝人向善,而不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自私自利。
一个不懂得讲道理,只会用暴力与权威堵上悠悠众口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孩提时期,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因此,须记住:沟通远比暴力更有效,而爱的教育,远比棍棒教育更重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起源在哪?导语:古代老师喜欢“打屁股”除臀部生理上适合体罚、不易致残和外露外,还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
“打屁股”这种教育方式的历史,可以古代老师喜欢“打屁股”除臀部生理上适合体罚、不易致残和外露外,还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
“打屁股”这种教育方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从《易经》上可窥一斑,第43夬卦第四爻是“臀无肤,其行次且”,第44姤卦第三爻是“臀无肤,其行趑趄”。
这两则卦爻意思相同,都用“臀无肤”来表述观点。
为何“臀无完肤”?不就是笞打所致嘛,不然也不会连走路都不稳。
对于“打屁股”,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中说得更加清楚,卷二《虞书·舜典》称:“移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舜帝在器物上刻画过五种常用的刑罚,其中的“扑作教刑”就是用木棍抽打作为学校的教规,可见“棍棒教育”在中国的历史有多么悠久。
到周代,允许体罚学生被进一步明确。
《周礼·春官》“小胥”条称:“小胥掌学士之征令而比之。
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
”小胥相当于助教,协助大胥召集学舞蹈的卿大夫这类贵族人家的子弟,负责点名,发现有迟到的便用觵爵来罚他喝酒,对练习懒散不积极的可以用鞭子或木棍抽打。
此后“棒打”成为古代教育的常规手段。
但古代的“棒打”是有严格规定的,并非“随便打”。
要讲“礼”,不能与儒家教义冲突。
打学生屁股不宜打得太重太狠,不扒裤子,不摁地上,执行时喝令学生趴在条凳上再打。
已故现代作家沈从文对自己当年学校“打屁股”印象深刻,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逃学失败被家中学校任何一方面发觉时,两方面总得各挨生活常识分享。
棍棒底下真的出孝子吗?——论不合格的父母_人生感悟据媒体报道,四川达州男孩小斯在高考结束后第二天傍晚自杀,在自杀前,他写下2800余字的遗书“控诉”父母。
小斯自杀引发巨大的舆论声音。
在互联网上,有网友认为小斯是白眼狼,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认为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应当感恩父母对自己的严厉;但更多的网友认为他的父母教育方式粗暴,才导致这种悲剧。
不论如何,逝者已逝,骂小斯或他父母,都于事无补。
我们需要从这件事情中思考,为什么这类悲剧性事件会发生?还有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的粗暴教育,有自杀倾向?视孩子为私有物品,很少给予相应的尊重自古以来,我们都信奉的是:“慈母多败儿”“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家贫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仿佛孩子天生就是要挨打,挨训才能有所成。
我们很少提及人文关怀,家长对孩子的爱护。
实际上儒家正统讲:“父慈子孝”,这是一种对等的人伦亲子关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理论逐渐被:“父为子纲”,甚至到达一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状态。
传统观念过分强调孩子是父母的私有产物,所以才会出现很多类似于“我打我的孩子,关你什么事”的理论和做法。
这种不健康的思想曾经在民国文化热潮中受到很多文化大家的强烈抨击,在鲁迅,胡适的带领下这种近乎变态的家庭伦理观念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可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土崩瓦解。
时至今天,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更可悲的是有些孩子甚至成了父母的出气筒,别说人格上的尊重,就连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证。
“吃饭打嗝一个耳光”“考了98分一个耳光”“夹菜姿势不对也是一个耳光”......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是我的孩子,我省吃俭用还不都是为了你,所以孩子啊,你理所应当被我打,被我骂,承受我给你的压力。
老实说,我是过来人,我能能理解这份爱,甚至深有体会,但是我真的很不赞同。
难道爱的表现主要就是打打骂骂,说着一些侮辱对方的话,不愿倾听孩子内心的痛苦?父母言行不一致是普遍现象“不要玩手机了,赶紧去做作业?”一般说这种话的家长自己也正在玩手机;“不要玩电脑了,晚上要早点睡哦,宝贝,”说这种话的父母自己也是彻夜的玩电脑;“游戏有什么好玩的?对你的学习没什么帮助”说这种话的父母本身就有可能沉迷于游戏......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很多家长说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本身就没有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至于说言传身教那就更别指望了。
俗话为什么说棍棒之下出孝子?还适用于现代吗?
棍棒底下出孝子,娇养造就忤逆儿。
这样的育儿观点到底有没科学依据,到底适用不适用当代?为什么这种育儿方式会流传至今呢?
许多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的研究成果,却为我们古人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娇养造就忤逆儿的育儿方式做了背书。
比如,年幼的孩子的好奇心强烈,对电源插板及插头感兴趣,要去触摸玩弄这些危险物品,我们给年幼的孩子讲道理(他们不懂什么是危险),很难阻止下次事情发生。
但是,如果我们用打手的方式(要打的孩子感觉到疼),孩子知道这些东西不能碰,碰了要挨打。
而不是真正懂了不能碰的道理,这类事情就会不发生。
还有许多例子,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一定要等到下顿饭时再给吃; 没有写完作业不允许看电视等等,这些''惩罚″是可以用的,对孩子的是非观的形成有好处。
要比你讲不按时吃饭的坏处,及学习的重要性要行之有效。
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既便是古人,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是要有个度,中国历来倡导凡事有度。
父母们为了孩子请正确的适度的使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育儿方式,绝对不能盲从。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否正确作者:付玉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07期摘要:“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古时一个俗语,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指的是家长利用棍棒对孩子进行惩罚。
强调的都是打打打,采用非常暴力的方式。
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一定要以适度为前提。
对于父母来说,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图尔明论证模式包含数据,断言,保证,支撑,辩驳和限定六个部分。
本文将采用图尔明模式进行论证。
关键词:图尔明论证模式;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棍棒底下出孝子”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旧套路,显然在当今社会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合常理的。
杨辉在读幼儿园时,有一次父亲指着挂历上的一个字,问他:“这是啥字?”虽然这个字在学校没学习过,但杨辉认识,这个字是“年”。
他的父亲并没有表扬他,反而给了他一记耳光。
到了上学的年龄,挨打更是成了家常便饭,字写不好、分数低都会挨打。
如此,杨辉变得一点创造性都没有了。
父亲喝酒后回家,当时已经快半夜了,一进门就骂人、砸东西、掀桌子。
后来杨辉逐渐变成了一个没有人性的恶魔。
舐犊之情,至真至纯,世间父母,皆爱其子。
俗话说:“打在孩身,痛在娘心。
”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只是教育方式显得至为重要,只通过打骂的方式让孩子听从管教、服从命令,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呢?棍棒没有教育出一个“孝子”,反而教育出一个“逆子”。
棍棒式教育可能见效很快,会让孩子顺从,但同时也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扎下邪恶的种子,并逐渐萌芽长大,最终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这种“施虐”的暴力行为,会使他们从小内心压抑,长大后也用暴力的方式加以报复。
俗话说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家庭教育对孩子早期心理发展尤为重要,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儿童年龄小,缺乏辨别能力,会对父母的行为举止进行模仿,也许会形成“以暴制暴”、“以强欺弱”的行为。
家长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会对家长产生恐惧和疏远心理。
第1篇一、引言“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传统观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家庭认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体罚可以培养孩子的孝道和纪律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这种观念逐渐被质疑。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家庭暴力案例的分析,探讨棍棒教育在法律上的边界,以及如何平衡家庭教育和法律保护。
二、案例背景2019年,某市发生了一起因家庭暴力引发的悲剧。
受害者小王(化名),男,15岁,系某中学初中生。
小王因成绩不佳,被父亲王先生(化名)多次责打。
在一次责打中,王先生使用木棍对小王进行了严重的殴打,导致小王全身多处骨折,生命垂危。
在邻居和亲戚的干预下,小王被送往医院救治。
事后,王先生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暴力与法律根据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在本案中,王先生使用木棍殴打小王,已构成家庭暴力。
2. 棍棒教育与法律边界传统观念认为,棍棒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孝道和纪律性。
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棍棒教育存在着明显的法律风险。
首先,我国《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在本案中,王先生的殴打行为已对小王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涉嫌故意伤害罪。
其次,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因此,棍棒教育在法律上存在着明显的边界。
3. 家庭教育与法律保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以健康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
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父母应当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如沟通、引导、鼓励等,而不是采取暴力手段。
在本案中,王先生因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
因此,家庭教育需要与法律保护相结合,共同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四、结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已不再适用。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健康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对的吗?古话说的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自从有了这个尚方宝剑,多少父母拿起了他们的鸡毛掸子、扫帚、小板板,开始了对孩子们正义的惩罚。
一边打着一边还会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一个人犯了错误,惩罚过了他,他以后就能改过自新吗?显然,不太可能。
要想让一个孩子,乃至一个人改过,需要的是对他真正的教育。
孩子在成长中,若在外惹事生非了,家长在教育中气不过,打两下也无可厚非,正确方法还是得家长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子女将来在社会中,能成为有自立精神,不畏惧困难的人就行,行世做人无须高攀,就做自己,能努力上进更好,是非分明就是正人。
子女各有成长史,家长教育各有方,顺应时代,放下打人的大棒子,真诚育教,感动儿女,好孩子自然会珍教有自尊的。
但是,出现以下情况是不能打孩子:1.孩子已经受了很大的委屈,爸爸妈妈此时千万不要再打骂他了,不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挫折再加上父母的打骂,会给他的心理健康带来造成很大的阴影。
2.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不是很融洽,父母对他又打又骂,会使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让他养成叛逆的性格。
3.关于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最好不要采取打骂教育,比如说孩子的社交、爱好等。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权利,应从侧面进行正确引导,让他充满自信心。
4.青春期前后女孩子不能打。
女孩长大后需要面临更大压力,所以需要获得更强的自尊心。
如果女孩经常被打,很容易形成一种受虐的倾向,助长婚后家庭暴力。
5.父母打骂孩子,还让孩子作自我检讨,这样的事情父母千万不要做。
,孩子被父母打骂后,内心十分难受,需要宣泄心里的不良情绪。
如果父母强迫孩子认错,就等于是逼着他撒谎,导致心理创伤更严重。
父母可以让孩子适当发泄自己的不满的情绪。
6.孩子性格内向,父母不应采取打骂的的方式来教育他,以免他内心的压抑情绪变得更严重。
不管是为政处理大事,还是小到教育子女,都要“道之以德”,先用道德感化,付出真心。
棍棒只是最后万不得已的手段,滥用反而会起相反的效果。
棍棒底下出孝子看看法律怎么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家教观念,如今这种观念要改一改了。
2016年3月1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家长长期打骂、恐吓孩子和动不动就把孩子关进黑屋子等“棍棒式”教育方式都属于家庭暴力行为,是违法的。
但是,如果是针对具体因素引发的偶然性责骂,比如孩子犯错了、不认真学习等,则不属于“家暴”范围。
据全国妇联调查,妇女、老人、儿童、残疾人等都是我国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
如果你的身边有“家暴”现象,不要畏惧,站出来,用法律的绳索来捆绑暴力的拳头。
2浙江各高校将新增共74个专业,撤销9个专业2016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1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16年全国85所高校将新增共112个专业,其中浙江各高校将新增共74个专业。
与此同时,有76所高校的118个专业将被撤销,包括浙江6所高校的9个专业。
新增专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比如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为了加强国际交流,浙江大学将开设西班牙语专业;另一方面是由于专业人员紧缺,比如数字媒体艺术、康复治疗学、儿科医学专业。
而撤销的专业主要是由于就业难和招生难,包括杭州师范大学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温州医科大学的法学专业、法医学专业。
不过,被撤销专业只是在某个学校停止招生,如果对它怀有热忱,还是可以选择报考开设该专业的其他院校,并勇往直前!3.82年前的小学生每天看两份报纸,你能做到吗“每天写日记一篇”“每天看本埠和外埠报各一份”“每天吃开水五大碗和豆浆一大碗”……近日,一份1934年的《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走红网络。
这份教育大纲由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该小学第二任校长汪达之主创,对小学生成长中应该做到的事情作了非常细致的规定。
除了一些日常基础内容,比如每天做运动1次、每年洗澡约80到100次、每年和国内外小朋友通信12封等,还有一些技能的要求,比如会一种乐器、会制作动植矿物标本、会游泳和撑船、能欣赏名歌名画、会运用普通药品等,可谓事无巨细。
“棍棒之下出孝子”应当是这样的
棍棒之下出孝子应当是这样的为人父母,是否称职,是否成功,在教育孩子这一条上,就能非常直观的展现出。
因为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作用于孩子一生。
说实话,对很多家长说,教育孩子,真的是相当难的一件事。
现在的家长每天过得累啊,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做饭,甚至还要辅导孩子写作业到半夜12点,还要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照顾的可能还不止一个孩子,相信这是不少家长的心里话。
过于宠爱孩子,又怕被人说成溺爱;严苛一点的教育,又怕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跟自己沟通,被人说虐待。
但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尤其是即将步入青春期10多岁的孩子,在没有想到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很多父母不得已选择了严打和严骂,进而还有语言性的侮辱。
这种方式不得不承认,应用简单、见效快,能快速地让孩子屈服于你的权威之下。
这种方式相当于在家庭教育中下了一剂猛药,见效虽快,但却后患无穷。
但是某些家长自持棍棒之下出孝子这道免死金牌,作为可以随时打骂孩子的资本,不管孩子是否真的有犯错误,还是孩子在正常的生长和发育阶段所表现出的焦虑、孤僻、寻求独立和尊重,统统视为孩子的叛逆和不孝,棍棒随之而。
本是古人流传的一句育儿经典,现在却被某些家长断取义。
而棍棒之下出孝子,这还真的跟古代教育的实际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强调一点,是古代。
经过小编对资料的查询,发现棍棒之下出孝子于两个典故。
第一个典故,跟法家学派的创始人--韩非子有关,这句话一定意义上取自于韩非子的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古人呢,为了读起方便,不那么绕口,易于理解,就对前半句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引申为我们现在的棍棒之下出孝子,而原句中的这个慈,也并非是慈祥,而是溺爱、宠溺的意思。
韩非子为何会提出这种理论呢?这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所决定的,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时期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国初期,迫切需要一种严格控制人民思想和行为意识的学说,达到思想统一的目的。
而韩非子所创立的法家学说,刚好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
由于此时的韩非子继承了其师荀子的人性本恶理论思想,认为人天生懒惰,好逸恶劳,需以严峻刑法约束人民,方可禁奸于未萌。
在那个时代,棍棒之下出孝子如此严苛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就理所当然了。
而世间事物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用法律约束人民,本应起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效果。
但秦朝统治者终因施行严苛暴政,未对法家思想进行有效变通,终被人民灭亡。
而对棍棒之下出孝子这句教育经典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当中,却一直未能实现。
第二个典故,自于跟曾子有关的小故事。
稍微懂点儒家学派思想的人都知道,曾子原名曾参,世称曾子,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勤奋好学,得孔子真传,其吾日三省吾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为善本的自我修养观和和孝道观,自古至今都有其极大的实用价值,有宗圣之称。
根据《孔子家语》记载,有一次,曾参的父亲带他去田间耕作,而曾参在锄草时,不慎将一粮食幼苗当做杂草锄掉。
我们都知道,在那个社会,农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粮食的收成对一个家庭说尤为重要。
这可惹火了他的父亲曾点,于是便用棍子责罚,曾参为了体现其孝,也不躲避,跪在原地挨打。
结果曾点出手很重,几棍子下去竟将曾参打昏在地。
曾参醒后,退在一边鼓琴而歌,对父亲表达其惩罚没有怨恨之意。
孔子是非常了解他父亲的脾气,知道他父亲脾气火爆,发起火收不住,望子成龙,严苛教育。
便对自己的学生曾参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意思是小打就忍受着,大打就应当躲避走开,而你让你父亲在盛怒之下打你,一旦把你打死了,不仅是他要忍受一辈子的愧疚,你的父亲还要陷于不仁不义之中,被人终身唾弃,你这怎么能算是尽孝?曾参说:参罪大矣!他这才知道自己的罪过有多大。
后世则引此典故为棍棒之下出孝
子,以此勉励年轻人。
但可惜的是,某些家长,只看到了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没有对其进行深入了解,不加思索,便对其加以利用。
这个典故最重要的不是曾参被打所表现出的行为,而是孔子对爱徒的引导,使曾参明白,一味地挨打和愚孝,并非真正的孝子所为。
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我们已经历了2700多年的时间。
在古代,碍于其政治、经济、化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学、情绪学、教育学、生理学、育儿方法等学科没有非常深入研究,学识范围仅仅局限于四书五经、医学和农学。
孩子任性和淘气,家长没有思考到其他的引导方法,只懂得严苛就是真理,所以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就是棍棒体罚,让孩子因皮肉之苦对自己的错误产生畏惧和警戒心理。
但古代不像是现代,孩子不能够通过读大学、外出务工、考取公务员等多种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
古代绝大部分的家庭是子承父业的,农民的孩子依旧是农民,商人的孩子依旧是商人,官家的依旧走关系能做官,每个朝代所崇尚和发扬的学派理论是非常专一的,封建统治阶层在推崇一种学派的同时会不惜一切手段打击其他学派,思想控制极为严格。
至于底层家庭的孩子高中状元、学医成才、学徒致富是非常少有的,只是极个别的例子。
而通过严厉体罚、棍棒教育所换的往往是孩子成为父母
权威上的奴隶,逆顺受,被周围人纷纷效仿。
但现如今却跟古代不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这三方面最终改变的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语言方式,在多种化并行的世界里,人们追求其思想的自由和解放,想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方式就必将做出改变。
而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则师承古代典故谚语,不加分辨便对其进行运用,结果就是自己在教育上出了问题,还会归咎于孩子或古典教育典故,能够反省自己、完善自我的终究是少数家长。
借棍棒之下出孝子作为其自我发泄情绪的免死金牌,想必不只是家长耐性差一种原因所致,自己动不动就发脾气,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是关于孩子的,到了他们那里,就能腾的一下点燃怒火,并且不知道这个愤怒之火该朝着谁发泄、该不该发泄,说白了,孩子有时候只是个替罪羊而已。
最怕的就是,他们压根就没有去想孩子为什么会犯此类错误,也不听孩子的任何解释,也不考虑错误以后该如何避免重复再犯,甚至还怕孩子躲避,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便锁上房门追着打,具体为何,只为解气而已。
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法,用单一式的体罚教育控制孩子的躯体,但却控制不好孩子的情绪,《新警察故事》中那名叛逆的少年敢于拿枪指着自己的警察父亲,抢劫银行,杀人放火,以屠杀警察为乐,造成罪恶的根不仅仅是其父亲自他幼
儿时期对其身体和言语的侮辱,还有他母亲无限的宠溺。
物极必反,终究成灾。
教育孩子是一个非常缓慢而严峻的过程,我们可以引导、可以培养,但对于他正当的目标却不能够加以过度的干涉,越俎代庖,让孩子变成活在套子里的人,不应当是我们家庭教育的目的所在。
体罚不可避免,但应有一定尺度,当你打孩子的时候,是否有考虑过,你自己有没有未尽到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