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棍棒底下出孝子
- 格式:docx
- 大小:12.57 KB
- 文档页数:4
棍棒教育辩论会作文“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古老的教育理念就像一颗长满刺的仙人掌,在今天的教育大花园里,依旧引发着激烈的争论。
今天的辩论会,那可真是一场唇枪舌战的好戏,正反双方就像两个武林门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正方先声夺人,摆出一副严师出高徒的架势。
他们觉得棍棒教育就像修剪树枝,孩子就像是小树苗,要是长歪了,就得用棍棒这种强硬的手段给纠正过来。
正方代表瞪大了眼睛,激动地说:“你们看看,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要是不用点厉害的手段,他能听话吗?打几下,他就知道什么是错的,以后就不敢再犯了。
就像我小时候,我老爸拿着扫帚追着我跑,就因为我偷偷拿了邻居家的苹果。
那次被揍了之后,我再也不敢随便拿别人东西了,这就是棍棒教育的效果。
”这时候,反方的小伙伴们可就坐不住了。
反方辩手像一只机灵的小狐狸,反驳道:“你这可就不对了。
你说的那是暴力,不是教育。
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搞棍棒教育。
孩子又不是沙袋,想打就打。
打孩子只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怨恨,说不定还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呢。
”反方代表还举例说:“我邻居家的小孩,本来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就因为他爸妈老是打他,现在变得特别胆小,见到人都不敢说话,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这就是棍棒教育的恶果啊。
”正方听了有点着急,连忙争辩:“你们可别把棍棒教育说得那么可怕。
我们说的棍棒教育也不是毫无节制地打孩子。
这就好比给马套缰绳,适当的约束才能让马跑得更稳更远。
而且有时候,孩子根本就不懂道理,你跟他讲道理就像对牛弹琴,打两下他就长记性了。
”反方可不会被这种说辞轻易说服,立马回击:“那是你们没有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就像种花朵,需要耐心和爱心。
你得用心去了解孩子为什么犯错,引导他走向正确的方向,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用棍棒解决问题。
你们以为打孩子能让孩子听话,其实孩子只是因为害怕而暂时屈服,内心根本不服气。
”这时候,正方又抛出一个观点:“那有些孩子就是特别调皮,你不给他来点狠的,他就无法无天了。
辩论赛——棍棒底下出孝子(精华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需要:首先就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点,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尊重;第三点,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点,在家里有地位,而滥用体罚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
也就是说,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效果“滥用体罚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
”专家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尊重平等和谐支持的关系。
一旦滥用体罚,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
”专家特别指出,体罚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对抗、对骂、对打。
专家认为,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的效果。
体罚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如果滥用,父母动辄就是几板子或几巴掌。
打孩子打惯了,习以为常了,孩子对打也就没有了惧怕。
孩子一旦对打失去了惧怕。
“打”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也就丧失了它的威慑力。
滥用体罚不能真正让孩子明辨是非国外有专家分析了自1938年以来体罚孩子的众多后果,跟踪分析了打屁股对孩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她认为:通过打孩子屁股,你可以让孩子暂时听话,但问题是,孩子心里并不特别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你应该让孩子从内心里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如果我怎么怎么了,妈妈就会打屁股”,否则,一旦家长不在身边,不存在打屁股的威胁了,孩子们就不会有分辨是非的主动性了。
滥用体罚还会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正方观点
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正方观点为标题,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一定程度上,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和教育也需要采取一些严厉的手段,才能培养出孝顺的好孩子。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要培养出孝顺的好孩子,必须从小开始就要求他们尊重父母、尊重长辈,明确父母的地位和权威。
如果孩子不听话,经常不听父母的话,那么家长就应该采取一些严格的措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而这些措施可能就包括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
现代社会的竞争异常激烈,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才能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比较严厉的方法,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毕竟,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经历过一些挫折和失败,那么他们可能更难以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
当然,严厉的教育方式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方法。
父母需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注意方法和程度的把握,避免过度惩罚和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同时,父母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我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确实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需要采取一些严格的措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培养出孝顺的好孩子。
但同时,父母也需要注意方法和程度的把握,避免过度惩罚和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辩题:家长应不应该打孩子我支持正方的观点。
家长不应该打孩子,当然不应该打孩子不代表着过分的溺爱孩子,应该把握好尺度,真正的做到和孩子心贴心的沟通,做孩子的好朋友。
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或者是“不打不成钢”。
中国的家长似乎一直都是赞成对孩子要“严加管教”的。
然而因为现在家家就一个孩子,爸爸妈妈或者在加上爷爷奶奶,四个大人一个孩子,疼还疼不过来,怎么舍得打。
再或者说,现在是新社会,打孩子的那种方法已经不符合要求。
往往打了孩子,不能起到教育效果,反而让孩子离家长越来越远。
什么是“打孩子”?“打孩子”是一种惩罚手段。
每当孩子犯了错误,大人为了惩罚孩子,让孩子知道错误的严重性,就会打孩子一顿。
但是这里就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家长的惩罚是否和孩子的错误相等。
孩子只是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家长就把孩子恨恨的打一顿,这个就是惩罚过分。
除了惩罚是否适当的问题,还有一个认定孩子的错误是否准确的问题。
例如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女同学,父母对她的管教非常的严格,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苛刻,不允许她和任何的男同学来往,如果是有男同学往家里打电话找她了,她父母知道之后就会打骂她一顿,不管是什么原因找她,这种教育方式产生的后果就是给她带来逆反心理,上高中之后因为需要在学校住宿,她的父母监控不了她了,她的性格变化特别的快,基本上是不和女同学在一起玩,每天到晚混在男生堆里,最后演变成早恋,最终的结果就是影响到学习,高考也没有取得好的成绩。
这就是她父母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我相信,如果他们不是一味的打骂,而是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和孩子更好的沟通,真正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我想结果一定不会像这样。
我们无法做个100%优秀的家长,也不必去强求我们的孩子100%地优秀。
宝贝们只是孩子,早教优化是可取的积极行为,却不可操之过急。
更不可能要求孩子以我们的意识为中心,在我们规定的条条框框中成长。
我虽不赞成“棒子底下出孝子”这一观点,却坚持奖惩分明。
关于棍棒教育的辩论稿关于棍棒教育,这可是个挺有争议的事儿呢。
有些人觉得棍棒教育好得很。
就好比种树,小树苗要是长歪了,就得拿个棍子把它撑直了,或者给它来一下子,让它长正了方向。
他们觉得孩子要是犯错了,不打不骂怎么能长记性呢?就像老话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
在他们眼里,孩子就像一群小绵羊,要是没有牧羊人手里的鞭子,那还不得乱了套?他们会说,你看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要啥有啥,没挨过一下打,结果变得任性、自私又没规矩。
这就像是没有园丁修剪的花草,长得乱七八糟的。
可咱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事儿。
孩子可不是那些没有感情的小树苗或者小绵羊啊。
孩子是有血有肉、有自己想法的小宝贝儿。
我就见过一个例子,有个小男孩,特别调皮,他爸妈信奉棍棒教育,只要他一犯错,就是一顿打。
这小男孩呢,刚开始犯错还会害怕,可后来呢,越打他越皮实,就像一个皮球,越拍弹得越高。
他心里想的是,反正我爸妈就是会打我,那我就破罐子破摔呗。
这就好像是一块好铁,你老是用锤子乱砸,最后只能砸出一块破铜烂铁,而不是一件精美的器具。
咱再从孩子的内心世界看看。
孩子犯错的时候,他其实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引导,而不是一顿棍棒伺候。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黑暗里迷了路,你上来就揍他一顿,他能找到路吗?当然不能。
他需要的是你给他点亮一盏灯,告诉他正确的方向。
孩子也是一样的,他可能因为不懂事做了错事,你应该耐心地告诉他为什么错了,以后该怎么做,这才是正道。
要是上来就打,孩子心里得多委屈啊。
他可能满心都是恐惧和怨恨,哪里还能听得进去你讲的道理呢?还有啊,棍棒教育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心就像娇嫩的花朵一样,需要精心呵护。
你要是用棍棒去打击,就像是一阵狂风暴雨把花朵给摧残了。
一个自尊心受伤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胆小,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这可不是咱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啊。
咱养孩子是为了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有自信、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可不是要把他打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
而且,现在都啥时代了,还搞棍棒教育。
【原创】棍棒底下出逆子有一天,我和儿子看电视,中央教育台正在播出关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辩论会,正反双方展开了激烈地辩论。
有父母、教育专家的参与,也有儿女的诉说。
我和儿子看着、看着,不自觉地参与到其中。
我有点儿疑惑地问儿子:“难道‘棍棒底下真的出孝子吗?'”儿子马上反驳道:“棍棒底下出逆子。
您想想看,像我这比较明白的人,知道父母总是为自己好,着急时揍自己几下子,也在所难免。
而现在的中学生,十五、六岁,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对于父母的指指点点,本来就反感,总是挨打,就更受不了了。
久而久之,就会起来反抗,和父母动手、离家出走、跳楼自杀......还谈什么孝子,这不就成了人们所说的逆子了吗?”看着言辞激烈的儿子,我的心中一震,我为我曾经举起的巴掌感到些许愧意,一些思绪涌上我的心头。
儿子两、三岁时,晚上有时爱尿床,第一天,我会很和蔼地对他说:“宝贝,尿到床上,把被子都弄湿了,如果没有太阳就晒不干,睡着也不舒服。
晚上要撒尿,叫醒妈妈,妈妈帮你撒到盆子里。
”儿子懂事的点点头,似懂非懂地说:“妈妈,我知道了。
”第二天晚上,儿子忘记自己说的话,照样尿到床上,我有点儿生气地说:“儿子,你要记住妈妈的话,不要尿到床上。
”儿子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妈妈,我不会再尿到床上了。
”第三天晚上,儿子还是没有记住自己的话,照样尿到床上,我就会很生气地举起巴掌在他的屁股上拍两下。
儿子惊恐地望着我,使劲儿地点点头,颤着声说:“妈妈,我记住了。
”从此,儿子很少往床上尿。
为此,我一直都认为孩子虽小,该打时就不能手软,只有这样,孩子才知道该怎么做。
引用一位教育专家的话“当孩子还不知道鞭子是什么时,你就要举起鞭子来让他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但今天,我面对言辞激烈的儿子,我好像感到我的认识有些偏差,我的巴掌好像不应该举起来。
我的思绪飘呀飘,飘回到儿子的幼儿时代。
当时的动画片《毛毛和哈利》风靡一时,也是我儿子的最爱,每次动画片上演时,儿子都会被毛毛和哈利逗得哈哈大笑,一时兴起,他还会模仿毛毛和哈里的动作。
严父出孝子辩论正反方基本观点正方:1、严父出孝子,这是我国古时流传下来的真谛,可以这么说,严是爱溺是害,往往严格的家庭子女都有出息且孝敬父母的多,而溺爱的子女多没出息而且容易在社会上惹事端,大多也不会孝敬父母。
有关严父出孝子的名言: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过度溺爱的孩子难成材。
2、“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只是一个比方,寓意为父母要严格管教孩子,教他正确的做人观,让他懂得分辨是非好坏。
我认为慈母严父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而并非真的要用棍棒来教子,毕竟暴力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而所谓的“不打不成器”是指在某些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极端措施,毕竟有些时候只有让人受到巨大的困难后才会吸取教训,并不是说毫无观念的打孩子。
3、虽然现在一些教育家说不提倡棍棒教育,但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棍棒教育并不是说像一天三餐饭一样,老是打孩子,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多和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
不过在孩子犯了重大错误的时候,应该给于一定的惩戒,让孩子记住,同样的错误不可再犯因为小孩的记性好,但对于所犯的错误却是忘性大,但事后也要和他讲道理,让他知道错在哪里了!4、越不孝顺的子女父母越是从小就宠爱有加,孝顺的孩子从孩提时代父母就对其较为严厉。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现在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宠爱孩子,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就是家中的老大,父母不仅要对他们言听计从,还要柔顺地巴结、恭维和讨好他们。
这样久而久之,从襁褓到成人,历经十几个风霜雪雨,这种习惯、思维和观念就会逐渐在子女的心中定型。
长大乃至成家立业后他们会照样对父母颐指气使,不仅从未树立起孝敬回馈父母之心,而且掠夺搜刮父母之心更盛。
为何如此?皆因随着年龄日增,欲望的胃口也会越来越大,自己无力尽情满足的情况下,早就习惯于依赖父母的子女对父母的要求也就不断增加。
父母不仅不能获得晚景安详,还会变本加厉永无止境地贴补早已长大的孩子,稍一不顺就会惹来子女的呵斥或打骂。
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溺爱结恶果”!这样的孩子不孝根子是否在父母身上?事实正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造就了子女的不孝啊!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厉的父母调教出来的孩子大都是孝顺的。
辩论赛-棍棒底下出孝子正方观点身边的朋友有很多是独生子女,其中又有很多为父母极尽宠爱娇生惯养型的,从小到大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的,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仍然会对父母出言不逊恶语相向的,甚至有的还会拳脚相加上演全武行,说话做事很没有分寸,让人大跌眼镜直皱眉头。
记得前不久乘公交车,偶然听到对面的两位上了年纪的女士在窃窃私语,表情愤慨,于是凝神去听,就听到“***现在看上去真的很老啊,怎么一下子老成这样”“全是被她儿子给气的”“也只有怪她自己,小时候把孩子宠的要上天,到现在把她气得半死不说,还要三天两头去派出所赎他回来”......原来是在议论一个典型的“败家子不孝子”啊。
下了车,我的心情还是很沉重:教育孩子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我老家在农村,兄妹三个,我排行老二,小的时候兄妹三人均属于被父母散养类型的,上学的时候下雨父母从来没有送过伞,除了给家里打扫卫生得到过老爸老妈两毛钱三毛钱的奖励外,基本上没有什么零花钱,零食更是有限,即使是条件艰苦,仍然没能使父母因此而对我们手下留情,做了错事闯了祸的时候就是我们兄妹三个的“世界末日”,因为妈妈肯定会把我们反锁在家里,用已经准备好的底部光滑抽打有力的鞋子把我们的臀部狠狠的“伺候”一顿,打完以后,做了错事的孩子肯定会坦白交代下定决心痛改前非,没有犯错的孩子则引以为戒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记得那个时候妈妈的常用成语最多,什么“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了,什么“人没脸,树没皮,百法难治”了,什么“从小看大,三生到老”了,都堪称经典。
还记得那个时候哥哥挨打最多,打的他悄悄地把挨打的次数在习字本上划“正”字,以图将来长大了报仇雪恨,妹妹其次,因为老妹小时候最倔,又喜欢“狡辩”,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净吃嘴上的亏了”,所以也经常挨打,我摄于“挨打”的压力,又因为本性较乖,所以挨打最少。
如今我们兄妹三人均已结婚生子,对待父母一直恭恭敬敬,尤其哥哥,身为长子,一直是我和妹妹学习的榜样,孝顺父母,工作努力,与嫂子相敬如宾,提到小时候要报仇雪恨的事情他就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呵呵,想来,“孝子”都是打出来的!时代在变,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也在改变,很多人已经抛弃了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人们都在想方设法采用更加科学的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来教育孩子,目的其实只有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似乎已经与现代的家庭格格不入了。
棍棒之下出孝子还是出逆子2 棍棒之下生逆子古训讲,棍棒底下出孝子。
的确,有一些在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确实很孝敬父母。
但是懂得真爱的人就会发现这样的父母是自私的。
实际上,如果孩子一旦被打骂得孝敬父母之后,在他们所有作为人类的潜能之中,孝敬父母便成为其发展的唯一的特长。
而发展这个特长,可能给他们其他方面带来了无可弥补的损失,给他们的一生带来了永远的伤痛。
另一方面,过于严厉的教育和打骂,给孩子造成反社会的人格状态的例子也不少,让人痛心。
大案背后1999年4月20日凌晨,银川“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电话,说在银川化肥厂附近有个出租车司机被人杀了。
当4位民警赶到出事地点时,预先埋设好的炸药突然爆炸,3位当场身亡,有1位没死,却被歹徒连捅22刀……破案之后人们才知道,这几个罪犯本来想抢运钞车,因为没有武器,便设下了这个圈套夺枪。
这个案子当时可轰动了,但是人们大都关注它的表面,比如罪犯的残忍、民警的生命等等,我家先生发现了案件背后的东西,他说背后要比表面更令人震惊……就说主犯杨杰,小时候其实非常优秀,也很有天赋,爱歌唱,爱写诗,会拉小提琴,还是个二级鼓手。
在他第一次进监狱时还得过全国劳改系统罪犯小提琴比赛一等奖。
人品也不错,爱帮助人、同情人,是个很招人喜欢的孩子。
但是后来,不仅杨杰,就连他的大弟也成了杀人恶魔。
兄弟两人判处死刑,小弟杨辉和他们的父亲因为包庇罪也被判刑。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使这3个孩子变成这个样子的呢?答案是:错误的家教方式。
对于这一点,当父亲的到现在还不醒悟,他说:人们都说是我把3个儿子教成了这样,冤死我了,我在儿子身上花的心血只有我自己知道!问他怎样教育儿子的,他说:为了把杨杰教育成一个听话的孩子,有次我一边洗脚一边跟他说话,他顶了一下,我就把脚盆连同半盆洗脚水一起扣在他的头上。
我觉得游泳太危险,禁止他又不听,我就在他往水边走时偷偷跟在后面,然后扑到跟前把他按在水里使劲淹他。
杨辉说:小时候只要我爸不在,哥儿几个快乐得就跟过年一样又唱又跳。
辩论赛-棍棒底下出孝子
正方观点
身边的朋友有很多是独生子女,其中又有很多为父母极尽宠爱娇生惯养型的,从小到大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的,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仍然会对父母出言不逊恶语相向的,甚至有的还会拳脚相加上演全武行,说话做事很没有分寸,让人大跌眼镜直皱眉头。
记得前不久乘公交车,偶然听到对面的两位上了年纪的女士在窃窃私语,表情愤慨,于是凝神去听,就听到“***现在看上去真的很老啊,怎么一下子老成这样”“全是被她儿子给气的”“也只有怪她自己,小时候把孩子宠的要上天,到现在把她气得半死不说,还要三天两头去派出所赎他回来”......原来是在议论一个典型的“败家子不孝子”啊。
下了车,我的心情还是很沉重:教育孩子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
我老家在农村,兄妹三个,我排行老二,小的时候兄妹三人均属于被父母散养类型的,上学的时候下雨父母从来没有送过伞,除了给家里打扫卫生得到过老爸老妈两毛钱三毛钱的奖励外,基本上没有什么零花钱,零食更是有限,即使是条件艰苦,仍然没能使父母因此而对我们手下留情,做了错事闯了祸的时候就是我们兄妹三个的“世界末日”,因为妈妈肯定会把我们反锁在家里,用已经准备好的底部光滑抽打有力的鞋子把我们的臀部狠狠的“伺候”一顿,打完以后,做了错事的孩子肯定会坦白交代下定决心痛改前非,没有犯错的孩子则引以为戒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记得那个时候妈妈的常用成语最多,什么“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了,什么“人没脸,树没皮,百法难治”了,什么“从小看大,三生到老”了,都堪称经典。
还记得那个时候哥哥挨打最多,打的他悄悄地把挨打的次数在习字本上划“正”字,以图将来长大了报仇雪恨,妹妹其次,因为老妹小时候最倔,又喜欢“狡辩”,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净吃嘴上的亏了”,所以也经常挨打,我摄于“挨打”的压力,又因为本性较乖,所以挨打最少。
如今我们兄妹三人均已结婚生子,对待父母一直恭恭敬敬,尤其哥哥,身为长子,一直是我和妹妹学习的榜样,孝顺父母,工作努力,与嫂子相敬如宾,提到小时候要报仇雪恨的事情他就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呵呵,想来,“孝子”都是打出来的!
时代在变,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也在改变,很多人已经抛弃了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人们都在想方设法采用更加科学的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来教育孩子,目的其实只有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似乎已经与现代的家庭格格不入了。
但是,我认为,新的时代,应该赋予“棍棒底下出孝子”以新的意义和内涵:
1、“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是提倡家庭暴力,也和家庭暴力有着截然的不同,
它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为了使孩子纠正错误摆正态度不得已而为之的教育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受教育,有教训,要选对时机,要找准部位,而不是把孩子往死里打;
2、“棍棒底下出孝子”反对父母对孩子一味溺爱,提倡用“文治+武治”来管理孩子,教育孩子,从而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更体现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理性。
对孩子不能“家庭暴力”,但是也不能“一味说教”,走出这两个误区,才能更好地关心孩子,爱护孩子,让孩子走上正轨,早日成才。
反方观点
关于棍棒底下出孝子,舜帝似乎是个很好的例子。
舜帝小时候,常被继母虐待,甚至是谋杀,多亏舜帝如有天佑,次次大难不死。
但舜帝对继母却至愚孝,一直到他做了帝王,仍是愚孝至极。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家庭很多孩子,最孝顺的往往是最不被父母待见的,甚至是最受虐待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我们的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大至国家,我们国家数千年来,最高统治者往往是超级虐待者,而超级虐待的结果却往往得到群臣和子民的超级忠心,甚至是被圣化神化。
虐待的结果带来的是忠诚,好像不合逻辑。
小至家庭,我国一向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而事实上,还真是最受虐待的孩子往往最孝顺。
文化因素说来话长,我想说说心理因素。
性格就是关系
我想,在一个家庭,可能有很多因素,导致有些父母会虐待自己的某个孩子。
而受虐待的孩子往往会由此形成对虐待者的复杂心理,可能主要的心理是对虐待者的孝顺。
那么这种性格怎样形成的呢?一个人的性格其实就是关系,尤其是在幼年时形成的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这种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会内化成这个人的性格。
那么受虐待的孩子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是什么呢?是虐待与被虐待的关系。
在这个关系的底层,是抚养者与被抚养者的关系。
对于一个孩子,最大的恐惧来自
于生存,而被抛弃意味着死亡,所以,不论孩子是否受到虐待,他(她)最害怕的不是第一层(虐与被虐)的关系,而是第二层的关系(抚养与被抚养)被解除。
所以,对孩子来说,最糟糕的关系,不是被虐待,而是被忽视被抛弃。
试想:一种关系如果对你来说意味着生命,那么,你一直处在时刻面临失去这种关系的危险中,你会怎样?对,你会更执着这种关系。
小时候,你会以自己的孝顺来拼命维持这种关系。
后来你长大了,但你的心还在童年。
你的心仍是那个恐惧被抛弃的孩子,所以,你仍会无比孝顺。
这就是无数“舜帝”孝顺的性格成因。
可能跟条件反射有关
人都有条件反射,孩子尤其如此。
孩子需要的是被关注被爱,而如果他(她)从小得到关注的方式是被打,那么他(她)会在心底将被关注被爱与被打的痛苦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在他(她)的潜意识中,被打是爱。
所以,就有了打是亲骂是爱的俗语,这还真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被虐待孩子,在人世中学到的第一个爱的模式,就是虐与被虐,这是存在心底的模式,不易被察觉。
被虐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会以这种方式表达他(她)的爱,他(她)会虐待自己的孩子,而且有神圣的理由,就像现在很出名的狼爸鹰爸。
而他(她)为什么会更加孝顺虐待他(她)的人呢?我想由于对被抛弃的恐惧,受虐的孩子会更执着父母爱的表征,就是关注。
而虐者表达关注的方式往往就是虐待。
所以,孩子被虐待的感觉虽然很痛苦,但痛苦中却有一丝甜蜜一丝安全感,正是这种安全感使得受虐的孩子,甚至爱上受虐的感觉(这也许是虐待狂和受虐狂的心理基础)。
心理是逐渐变化的,受虐的孩子正在形成性格的过程中,在他(她)心底,与父母的关系就是依赖和受虐,他(她)会形成这种关系模式,而且是唯一的关系模式,那就是:人生就是虐与被虐,没有其他的关系模式。
这种关系模式会伴随他(她)一生,直到他(她)觉悟的那一天。
被圣化的虐待情结
在这种关系中,受虐者心理上往往会向强者(虐者)认同。
对孩子来说,施虐者几乎强大到无法战胜,就像天一样就像神一样,同时,受虐者往往会羡慕施虐者的强大,强大意味着安全。
受虐者的心理可能偶尔会产生反抗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往往还没实施,就把自己吓了一跳,反抗胜算几乎是零,而且反抗的结果
在孩子心中几乎等于被抛弃等于死。
所以,受虐者不但不敢反抗,但是,总是忍受被虐有很难受,要排解这个难受,唯有心理转化,就是向强者认同,甚至神化圣华美化施虐者。
于是,很多残暴的父母,在人们心中变成了慈母严父。
于是,最受虐者变成了最孝顺的,而且越受虐越孝顺。
在他(她)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又成为理直气壮的施虐者,这真是无聊而又残忍的轮回。
咱们国家,很多家族都在这个轮回里。
咱们的文化却在讴歌这个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