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如何用西方的管理工具做事20150707
- 格式:doc
- 大小:209.00 KB
- 文档页数:2
美国式管理:重在对高层干部的管理
日本式管理:重在对基层员工的管理
中国式管理:应重在对中层干部的管理
中西方思维方式最大差别
中国人:眼睛向上看,看领导的眼色行事
日本人:眼睛向下看,看员工的真实需求
美国人:眼睛平着看,讲究平等。
“和”要从“家”做起,家和万事兴。
晏子:和如羹焉
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断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怎么达到的,怎么达到那咱友谊?应做到:宽容、赏识、原谅
两种文明的冲突:基督教文明和儒教、伊斯兰教文明的冲突
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两种文明的冲突,结果是:两种文明的矛盾可解决,但基督教和儒教矛盾不可解。
基督教:上帝和人没有交接点;伊斯兰教:和人没有交接点;道教:真人和普通人有交接点;儒教:圣人和普通人有交接点
你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发现其优点:鼓励、夸奖,让孩子安静下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
静是基础,要培养好习惯。
教育孩子、培训员工道理一样
不自信、不骄傲的民族是不会有创新的。
成功是成功的母亲,长征为什么会成功,是因为在长征前获得了很多的成功。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要在动中察,比只在静中察强。
九族:本人、父亲、爷爷、祖父、曾祖父、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西方管理理念在中国的落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企业越来越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西方的管理理念也开始逐渐走入中国的企业界。
在传统的中国企业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盛行,企业管理较为独断和集权化,缺乏透明化和开放性。
而西方的管理理念则注重团队合作和平等沟通,通过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
西方管理理念的优势西方管理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员工的自主性和参与度。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一地拼销售额、拼价格等,而是通过拥有高效的管理和创新能力来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而西方的管理理念正是注重在有效地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通过完整的管理流程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
案例一:英特尔公司一个靠西方管理理念闻名的企业是英特尔公司。
在该公司的管理体系中,信息和知识的共享极为重要。
英特尔公司将这种理念运用到了他们的工作环境中,员工们必须经常性地开放性地进行交流,公司也会定期地组织比赛来激励员工。
这种方式为公司带来了长期的保持活力和创新的能力。
另外,英特尔公司注重拥有明确的管理流程。
在新员工到职的时候,公司会对员工进行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培训,包括工作基础和公司文化。
而在职员工也会定期接受一些更高层次的培训,比如项目管理、战略分析等等。
这种完整的培训方式可以有效优化公司的管理效率,让员工们更好地适应公司的管理模式。
案例二:沃尔玛公司另一个真正实践了西方管理理念的企业是美国的沃尔玛公司。
这家企业通过完整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管理工具,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了大量的门店。
沃尔玛公司的成功,与其高效的管理流程和注重员工参与度、鼓励沟通有关。
在沃尔玛公司中,来自不同层次的员工都有机会在公司管理的各个方面发表意见。
公司领导人也经常通过内部通讯、会议等方式同其员工进行沟通和反馈。
另外,沃尔玛公司还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提供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发展道路,使员工能够学习新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在管理中的洋为中用管理是一门艺术,在管理的“术”的方面,我们应注,以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在管理的“道”的方面,我们应注重古为今用,从根本问题入手,开掘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将中国的管理思想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中国式管理”,从这个命题看,“管理”是主语,“中国式”是定语。
搞清“中国式管理”,我们首先要清晰地界定管理的层次和对象,然后找到“中国式”在其中的自然位置和自然定位,同时使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民族振兴、人类进步。
首先,第一个问题,管理的层次。
我认为,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工具、管理实践。
这其中,管理方法与工具是没有国界、没有时限的,古今中外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与自身需求相匹配、管用就好;管理实践,大多数人认为管理是近现代西方工业经济文明的产物,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实质上,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自从有了人、有了人类社会,它就伴随在我们左右,管理也不局限于经济活动,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身无不渗透着管理行为;管理思想,这是管理中最具含金量的部分,它对管理起着主导作用,反映管理主体的个性与价值取向。
“中国式管理”,其实谈的是管理思想这一层级上的问题,上升到更高层面就是管理哲学,观察世界的方式、方法,而这一管理思想的支撑体系是延续五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国文化、中华文明。
思想与文化是历史的沉淀、生命的延续,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人绝对值得骄傲与自豪,并有责任、有义务在管理的思想与文化领域对全人类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个问题,管理的对象。
作为管理主体而言,肯定就是人;对于管理客体,有人、有物、有资金等等。
在这里,人有人性、物有物性,不能混淆无别,即不能用管物的方法管人,也不能用管人的方法管物。
放大到全球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管物的方法是相通的,与此相对应的西方科学技术文明也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我们应虚心学习、迎头赶上。
而对于管人的方法,就不能一概而论了,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特质、美国人有美国人的特质、日本人有日本人的特质、德国人有德国人的特质,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以西解中,还是以中解西,在实际操作层面都是行不通的。
任正非:引进西方管理思想作者:来源:《中国商人》2015年第03期一直以来,华为是一个以管理能力著称的公司,但任正非认为,西方二百多年积累的企业管理智慧,还有很多值得像华为这样的中国公司学习和借鉴。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在管理上不是要超越,而是要补课,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
华为在近20年的时间里花费了几十亿美元引进西方管理思想,但任正非并不认为华为已经领悟了二百多年来西方工业革命的真谛。
但是,任正非认为,华为在管理上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例如,在内部管理流程上,还存在各管一摊的局面,流程上无法打通,责任也不明确。
华为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推动按西方的管理方法,回溯公司的变革,并使流程端到端的贯通。
任正非被认为是一个“商业思想家”,他总是能触及商业最核心、最本质的区域。
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
他认为,“公司的改革是否正确,就是看作战队伍的作战能力是否提升了。
如果作战能力没有增强,改革不正确”。
提升队伍的战斗力,最终“多打粮食”,这是他在华为狠抓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管理若陷入了孤芳自赏,结果就会是呆滞。
任正非提出,华为的价值评价体系要改变过去仅以技术为导向的评价,大家都要以商业成功为导向。
可以说,任正非是一个将实用主义用到极致的企业领袖,但他同时极为注重实用主义与战略眼光的嫁接。
他要求高管要提升市场前瞻的基础洞察能力。
他提出,将来华为的轮值CEO 要做思想家,手脚都要砍掉,只剩脑袋。
华为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华为十几年来真正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地向西方公司学习科学管理,真正走上了西方公司走过的路。
这是一条成功之路,是必由之路。
借鉴西方公司治理措施发展我国公司治理内容摘要: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发展的—个典型表现形式就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包括某些国际经济组织相继推出公司治理守则,并赋予其重要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将全球性公司治理推向前进的一个重大成果。
也说明公司治理在各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对于中国公司治理来说,是有其独特的历史任务,因而也应该有其特有的措施。
关键词:公司治理措施诚信并购控权股东股份评估正文西方国家,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英美法系国家,无论在它们的立法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总结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判例原则。
这对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并可以借鉴。
这些法律原则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管理层的诚信义务;在职管理层与在野派之间的拉票战;公司的并购;独立董事制度;股东的派生诉讼和集团诉讼;股份评估补偿权等等。
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一、发挥诚信原则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诚信是西方国家公司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法律原则,它产生于传统的信托制度。
或者说,它是将信托制度下的诚信义务引入了公司的管理制度之后的能将信托制度中的诚信责任成为公司法的一条重要原则。
诚信义务是由两个原则构成的:其一是管理人酌量处理原则,其主要含义是指管理人员在法律和章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不受委托人的限制,充分地使用其自主权,及时有效地处理公司的经营管理,以确保公司的高效性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另一个原则为管理人负责原则,它要求管理人员应对委托股东承担责任,尽最大努力为其委托人(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服务,避免管理人滥用权力或怠于履行其职责。
诚信的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忠诚义务;另一个是谨慎义务。
具体来说,忠诚义务指的是公司的管理人员在履行其职务时应以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不得使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相冲突,其核心是确保公司管理人员能在从事管理职责时,坚持公平、道德和诚实原则。
(美国标准公司法)第35条对这两个内容曾作过高度概括:“董事应忠诚地,以其有理由认为是符合公司最高利益的方式,并以一位处于同样地位和类似情形的普通人处事的谨慎态度来履行其作为董事的职责。
影响中国企业管理的西方管理方法CI形象战略CI发源于欧洲,成长于美国,深化于日本。
最早感知CI的是德国AEG电气公司,早期成功导入CI的当属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紧随其后的是可口可乐公司将其推进高潮,好学的日本人在60年代就觉察到CI为欧美企业带来了无限的财富,于是他们也就积极引进CI,并加于深化形成日本式的CI体系。
CI战略为日本企业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并创造了很多的全球品牌,比如:SONY、KENWOOD(健五)、松屋百货、麒麟啤酒等。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
Corporate除了有企业的意思外,还有组织、机构、团体等涵义。
Identity有三个含义:一是识别、证明;二是同一性(Sameness);三是持恒性、一贯性(Continuity)。
CI就是企业或组织机构来说为自身的同一性和主体性,而主体性的根本意义是“我是谁”,是对自我的认同;从同一性来看,Identity是指企业本身某些事物的共通性。
因此可以说,CI战略是指企业或组织机构的统一化或同一化战略。
CS经营战略80年代中期,西方绝大多数行业已处于买方市场之下。
如果不能使顾客满意,即使是"好商品"也会卖不出去。
最早对这种经营环境变化作出系统反应的是斯堪的纳维来航空公司,他们于1985年提出了"服务与管理"的观点。
提出并实践这种观点,意味着企业自觉地把竞争由生产率的竞争转换为服务质量的竞争。
他们的信念是,企业利润增加首先取决于服务的质量。
后来,"服务与管理"观点传到美国后,被进一步运用和发展。
当时,恢复美国的国际竞争力正成为美国政坛的一个热门话题,为此里根政府专门创设了国家质量奖。
在国家质量奖的评定指标中,有60%的直接与顾客满意度有关。
CS是英文Customer Satisfaction的缩写,意为“顾客满意”。
CS 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针,要从顾客的角度、用顾客的观点而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和观点来分析考虑顾客的需求,尽可能全面尊重和维护顾客的利益。
西方财务管理模式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财务管理是每个企业都必备的重要工作,不仅关乎企业的盈利和发展,也是企业经营的基石。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财务管理模式也逐渐被引入到中国的企业中。
本文将探讨西方财务管理模式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包括财务管理的基础、西方财务模式的特点、其在中国企业中应用的优势和不足等。
一、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管理是企业运营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管理工作。
其基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财务核算:财务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起点,包括会计凭证的录入、账簿的开设、预算的编制、报表的制作等。
2. 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是企业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和解释的过程,目的是发现企业的财务状况,以便采取针对性的经营决策。
3. 财务决策:财务决策是企业管理层基于财务分析,制定经营决策的过程。
它需要评估不同的决策方案,包括资本预算、融资选择、分红政策等。
二、西方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西方财务管理模式是以强调利润为导向的模式,强调企业利润最大化,同时将风险控制和长期规划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具体特点如下:1. 现金流量为核心:现金流量是西方财务管理模式中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企业需要优先考虑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和增长性。
2. 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平衡:西方财务管理模式认为,企业应该同时追求短期和长期的目标。
在追求短期利润的同时,应该注意避免对未来产生负面影响。
3. 风险控制和规划:风险控制和规划是西方财务管理模式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企业需要在风险控制和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经营决策,以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
三、西方财务管理模式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1. 优势:(1)强调现金流量: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现金流量不足、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引入西方财务管理模式对于加强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提高管理规范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2)强调风险控制和规划:中国企业需要将风险控制和规划纳入经营决策的考虑因素,避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风险。
2. 不足:(1)背景差异: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背景、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随之而来的是国情因素导致的审查制度差异等许多问题。
思考中国式管理——结合美国式管理与日本式管理文/李翼企业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如何竞争?这是古今中外的企业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十九世纪中叶后,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渐兴起,比起西方企业健全的管理体制,我们在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上落后了许多,所以这100多年来,中国企业家大多在效仿和学习美国与日本的先进管理模式。
管理的价值之所以得到认可,是因为管理对于效率的贡献,而管理理论的价值之所以得到认可,是因为管理理论对于实践的贡献:100多年前,泰勒在工厂生产中进行的科学管理,对生产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福特公司吸收了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理论精髓,实施了重大的“效率工程”实践,实现了人类的汽车梦想;之后,通用汽车公司采取了分权事业部制管理,极大地发挥了分权管理对于组织效率的贡献,通用汽车公司一跃成为一家真正的大型组织;之后,德鲁克对这一过程做了悉心的理论总结,完成了《公司的概念》一书,这一理论又重新指导了福特公司的管理实践,令其再度崛起。
综观全球经济,当前最富有活力和机会的市场无疑在中国。
过去40多年,不论从企业规模、专业技术、行业深度还是从品牌营销方面来说,一大批中国企业的成长速度、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获得了全球市场越来越多的认可。
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一边向国际同行学习,一边消化吸收再创造,在产业和金融各个领域不断推陈出新,用创新智慧打造出很接地气且具应用性的管理策略。
国际经济学界和企业界公认,正是这些多样性的管理实践成就了今天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企业。
我们将中国企业崛起所带来的全球化竞争变革及产生的经济组织变化,称之为“经济新物种”。
现在,我们需要以这种新的思维、视角、方法和工具,去看待并理解中国企业为主的“经济新物种”的存在和变化。
从当代管理学百年发展流变来看,可以称之为“中国式管理”的商业新实践、新范式、新思想和新文明,正渐渐浮现出清晰的模样,这是前些年我们开始全面引进西方管理思想和实践时所不敢想象的。
37个世界级经营管理工具及方法37个世界级经营管理工具及方法1. 客户满意度客户满意度(CS)来源于市场营销理论的基本概念。
“满意度”是客户满足情况的反馈。
它是对产品或服务性能,以及产品或者服务本身的评价,给出了(或者正在给出)一个与消费的满足感有关的快乐水平,包括低于或者超过满足感的水平。
导入客户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经营,不单单是经营理念上的转变,更是战略经营上的转变,须要将CS纳入整个经营体系之中,要求所有员工密切合作,切实将客户的需要作为日常经营活动的“轴心”,积极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CS战略才能得到贯彻和落实。
目前,国内企业在CS战略实际运营中应该分以下五个步骤来实施:● 经营理念的再确立。
首先调查员工是否具备使客户满意自己公司产品或服务的理念,将企业内不成文的规定形成文化,再经过反复的检讨与确认,使客户满意的经营理念深入企业的每个人心中。
● 测定、解析客户满意度。
理念确立之后,根据客户与自己公司的所有接触点,并针对每一个接触点来设定问题,然后拟定测定计划,对客户进行调查。
最后参考调查结果,制定提高综合满意度的改善计划。
● 聚焦经营。
了解自己哪一点胜过别人,然后毫无保留地努力将“强势”放在这项优势上。
其步骤如下:认清哪些人是你真正想要的客户;弄明白你的目标客户最重视什么;再找出明确的经营“聚焦点”;为之创造整个企业上下投入于这一经营“聚焦点”的竞争氛围。
● 开发完善一套科学工作体系,用以评价企业优质服务水平,传达客户的心声。
以检测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层,为企业持续不断改进工作,及时真正地满足客户的需要服务。
还包括创造一套策略来倾听客户的意见,大量收集组织和展示客户的资料,再制作一些动态业务记录卡,并以客户的意见带动全员的CS行动。
● 创造独具特色和充满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
不仅要建立客户满意的组织文化,还需要创造出学习型的组织,不仅强化员工的服务教育训练,还要进行模范学习,到同业或异业中找寻可行的解答。
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中国的运用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企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员。
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如何提高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也成为企业致胜的一大法宝。
一、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它包括了很多方面,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有效的团队协作、高效的领导力以及创新的思维方式。
这些要素都可以被应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之中,并且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例如,有效的团队协作要求团队成员能够协同工作、充分沟通,并且互相支持。
这种协同工作方式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得企业在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其次,高效的领导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能够有效地组织团队、合理规划资源、制定科学的经营策略。
这样的领导者可以激发员工的热情,带领企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最后,创新思维也是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
创新不仅包括产品的创新,还包括市场营销策略、经营模式、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创新。
只有始终保持创新性思维,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始终占据优势。
二、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已经扎根于中国,成为了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那么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中国的运用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1. 引进并消化吸收中国企业引进并消化吸收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是其运用的重要方式。
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读书、参观、学习、交流等,在欧美等西方地区寻找适合自己的经营管理理论,并将其引入中国本土。
2. 科学应用科学应用也是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中国运用的必要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中国企业要根据本土的实际情况,将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进行细化、拆解,并应用于企业的实际经营中。
3. 有效转化最后,在运用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的转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人如何用西方的管理工具做事
一、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1、中国人:相对的,中庸的,没有标准的;西方人:绝对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标准的。
2、中国人:势道法术行;西方人:原理、原则、三现主义(靠现场辨别力)。
二、思考问题的“型”
1、型——型,铸器之法也。
——《说文》。
字亦作侀
刑者,侀也。
侀者,成也。
水曰准,曰法;木曰模,竹曰笵;士曰型。
——《礼记·王制》
2、在中国解决问题要对人和对事的“型”,双管齐下。
3、建立思考问题的“型”,即思路、方法,是定性的。
此“型”非彼“形”。
“形”是
形状。
要建立自己思考问题的模型,而非每一次思考都是重新再来。
4、在应用管理工具时,避免用个性去对付共性。
蚂蚁不要和大象斗。
5、道不远人,“型”不远人。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同而不和,小人和而不同;君子求诸己,小人
求诸人。
三、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型”
1、化险为夷,水到渠成;
2、换位思考,用强烈的换位思考换来巨大的成功;
3、巨大的同情心、巨大的怜悯心和巨大的爱心,人力资源是一项人心工程。
四、现象和本质的对应,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五、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一叶知秋、未雨绸缪,永远气定神闲。
六、五大目标的型:一个目标,一张表格,分线管理,分级负责,一一对应,以岗定目
标,可量化。
七、西方管理工具
1、PDCA:
2、5W1H:
3、原理原则:
4、三现主义:现场、现物、现象
5、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6
7
的生产管理技术与方法体系。
8、QC: QC是英文QUALITY CONTROL的缩写,中文“质量控制”。
在ISO9000:2005
对质量管理(Quality Planning)定义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质量控制定义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按产品在过程的控制特点、次序,产品质量控制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进料控制(Incoming Quality Control缩写为IQC)、过程质量控制(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缩写为IPQC)、最终检查验证(Final Quality Control缩写为FQC)和出货质量控制(Outgoing Quality Control缩写为OQC)。
组织为满足质量要求会设置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的部门(Quality Control Department),安排从事质量控制职能的质量控制人员(Quality Control Personnel)、通常质量控制职能由质量检验员(Quality Checker 简称QC)和质量工程师(Quality Engineer简称QE)分担。
9、管理要素:S(安全),Q(品质),P(生产量),C(成本),D(交期),M(士气)
10、六西格玛:六西格玛是一种改善企业质量流程管理的技术,以”零缺陷”的完美
商业追求,带动质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最终实现财务成效的提升与企业竞争力的突破。
11、SPC:统计过程控制(简称SPC)是一种借助数理统计方法的过程控制工具。
它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发现系统性因素出现的征兆,并采取措施消除其影响,使过程维持在仅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的受控状态,以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
12、SWOT:
13、四象限法则:
14、鱼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