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牧童评画
- 格式:ppt
- 大小:814.50 KB
- 文档页数:12
《牧童评画》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牧童评画》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先写杜处士爱好书画,尤为珍惜戴嵩所作《斗牛图》一轴;然后在此铺垫基础上突出一牧童拊掌大笑斗牛画的情景;最后以古语结束全篇,暗讥当政者不尊重现实而胡乱变法改制的错误行为。
全文短小精悍,情趣盎然,语言流畅明快,颇为生动,阐明了绘画要讲求形似,寓含着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思想上,此文通过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清楚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同时运用了寓言的手法,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当中,寄寓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发人深思。
艺术上,此文有以下特点:此文叙述故事简炼生动。
全文用字不多,却能扣人心扉。
先写杜处士所藏“戴嵩《牛》一轴”,百里挑一,裱装精美,随身携带,爱不忍释,从而把戴嵩之画抬得很高,然而抬得高就摔得重;接着写对牛十分熟悉的牧童一眼看出了名画的瑕疵,指出它的失真谬误处,名画的价值也就一落千丈,顿失光彩。
前后对照,大相径庭,使人心为之动,顿感可叹、可笑、可惜。
此文用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的形象。
牧童看见这轴画牛的名画,不假思索,顺口发问:“此画斗牛耶?”通过发问指出此画是“斗牛图”。
由于牧童熟悉牛的习性,了解“斗牛”时牛尾所在的位置,于是接着说:“牛斗,力在角,尾搐之两股间。
”而画中的“斗牛”则不然,与“斗牛”的常态不合,违背生活现实。
牧童因而一语破的,明确指出:“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这是内行话,是其它行业的人所讲不出来的。
在“知牛”这一点上,高于画家的牧童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形象是小说文体惯用的手法,此文能够运用这种手法,初步显示出小说的雏型,可以说是小说的萌芽,把这类小文看作是古代的“微型小说”也许无所不可。
“情态”也是如此通过人物情态的描写,自然可以表现人物的形象,例如文中牧童“抚掌大笑”和“处士笑而然之”两种笑态,所表现的内容即有所不同:前句“抚掌大笑”是牧童耻笑画家的失真,喜笑自己能够指出其谬,洋洋得意;而后句杜处士的“笑”则笑得很勉强,自己珍爱的名画被牧童指出谬误,而牧童的话又是对的,无法驳倒,杜处士只好以“笑”表示赞同了。
苏轼《牧童评画》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牧童评画》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牧童评画》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牧童评画》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②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
一日曝⑤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今乃掉④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⑥之。
古唐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注释】: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②宝:这里是动词,珍藏。
③搐chù:收缩,此指“夹”。
④掉:摆动。
⑤曝:这里指打开书画晾晒。
⑥然:认为……是对的。
译文: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
”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苏轼《牧童评画》2、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译文: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
我去那里买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
昔者,有一牧童,性好图画,常游于山川之间,观古今名画,心向往之。
一日,牧童于山巅遇一奇画,画中人物栩栩如生,山水草木,无不逼真。
牧童驻足良久,叹曰:“此画何人所作,技艺之高,令人叹为观止!”牧童遂以此画归,日日观摩,心向往之。
一日,牧童忽发奇想,欲评此画,以抒己怀。
于是,牧童铺纸泼墨,挥毫泼墨,评画之作遂成。
牧童曰:“此画虽好,然其画意未尽。
画中人物虽生龙活虎,但无情感流露。
山水草木虽美,然无生气。
此画之妙,在于画者以形写神,而此画未能做到。
”又曰:“画中人物,虽形态各异,然无一不生动。
此画之妙,在于画者能以形写神,而此画未能做到。
画中人物,如老者之慈祥,少者之活泼,壮者之豪迈,无不跃然纸上。
然而,此画人物之情感,未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又曰:“画中山水,虽美不胜收,然无真实之感。
此画之妙,在于画者能以形写神,而此画未能做到。
画中山川,如长江之浩荡,黄河之奔腾,黄山之奇秀,泰山之雄伟,无不栩栩如生。
然而,此画山水之生气,未能充分展现。
”又曰:“画中草木,虽繁茂多姿,然无生命之息。
此画之妙,在于画者能以形写神,而此画未能做到。
画中草木,如松柏之苍劲,杨柳之柔美,梅花之孤芳,无不逼真。
然而,此画草木之生机,未能充分体现。
”牧童评画之余,又言:“此画虽好,然画者未能将形、神、气三者完美结合。
形者,画之基础;神者,画之灵魂;气者,画之生命。
三者缺一不可。
此画形似有余,神气不足,故而未能达到画之极致。
”牧童评画既毕,自觉有所感悟。
于是,牧童立志苦练,以期日后能画出一幅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佳作。
牧童曰:“画者,心之寄托,情之抒发。
吾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终当有成。
”牧童评画之作,流传于世,后人览之,皆叹其才情横溢,见解独到。
牧童虽为一牧童,然其评画之文,竟胜过许多画师。
此亦可见,才情与技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故夫画者,心也;画者,情也。
心无旁骛,情真意切,方能画出传世之作。
牧童评画,虽非出自名门,然其才情与见解,令人敬佩。
牧童评画(苏轼)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②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今乃掉④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人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注释)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②宝:这里是动词,珍藏。
③搐chù:收缩,此指“夹”。
④掉:摆动。
5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曝书.画 / 即书.诗四句B.尾搐入两股.间 / 屠自后断其股.C.笑而然.之 / 康肃忿然.曰D.常以.身随/以.此自矜55.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56.任选角度,说说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54.B55.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
56.①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②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任何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③从牧童角度的收获: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宋朝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
用粘性胶泥作成厚块,刻上一个一个字,用火把泥块烧硬。
印书时,就把一个个活字块,按照书稿的次序,放在一块铁板上,用松香、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压平整,就可以印刷了。
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
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继续使用。
这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改革。
(乙)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