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治疗意义何在?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在下肢深静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应和下列疾病相鉴别:(一)急性动脉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常表现为单侧下肢的突发疼痛,与下肢静脉血栓有相似之处,但急性动脉栓塞时肢体无肿胀,主要表现为足及小腿皮温厥冷、剧痛、麻木、自主运动及皮肤感觉丧失,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有时股腘动脉搏动也消失,根据以上特点,鉴别较易。
(二)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也较快,肢体肿胀,常伴有寒战、高热,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浅静脉不曲张,根据以上特点,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鉴别。
(三)淋巴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期有相似之处。
(四)其他疾病凡因术后、产后、严重创伤或全身性疾病卧床病人,突然觉小腿深部疼痛,有压痛,Homans征阳性,首先应考虑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但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急性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小腿深静脉破裂出血及跟腱断裂。
后者均有外伤史,起病急骤,局部疼痛剧烈,伴小腿尤其踝部皮肤瘀血斑,可资鉴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概述】返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
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
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患本病,我国尚无统计数字,但并不少见。
上海中山医院自1957~1977年期间共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49例,其中下肢深静脉30例,上腔静脉10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仅2例。
该院血管外科自1978~1988年收治深静脉血栓病人124例,其中下肢深静脉106例,上腔静脉1例,下腔静脉7例,上肢静脉10例,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以下肢髂股静脉段最多见。
【诊断】返回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
不同治疗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肺栓塞的影响的开题
报告
1.研究背景和意义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栓形成在下肢深静脉内。
如果血栓脱落并通过血流
到达肺动脉,就会引起肺栓塞(PE)。
DVT和PE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健康问题,可以导致严重的健康后果,如死亡、失能和迁移性静脉炎。
治疗DVT的目标是防止PE的发生。
目前广泛接受的治疗包括抗凝药物、机械性治疗以及手术等。
然而,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
不同的治疗方法可能会
对PE的预防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预防和治疗PE的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健
康政策意义。
2.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评估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下肢DVT发生PE的预防效果的影响。
具体而言,我们将比较抗凝药物治疗、机械性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效果。
我们还将探究
相关因素,如患者的年龄、性别、BMI、病程等是否会影响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
3.研究方法
我们计划进行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05年至2020年间DVT患者的数据,包括病史、诊断作为、治疗方法以及出院记录等。
在收集数据后,我们将对数据进行
统计分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生存分析以及灵敏度分析。
4.预期结果
我们预计将得到不同治疗方法对下肢DVT发生PE的预防效果的信息。
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医生和患者更好的了解PE的预防并改善当前的临床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作者:于红梅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5期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在临床上是血管外科常见病,约占下肢静脉系统疾病的20%,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近年来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
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是致死性肺栓塞。
急性肺栓塞死亡率高达25%~50%,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目前预防致死性肺栓塞的主要方法。
因此了解本病并积极预防和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对于深静脉血栓诊断已无困难,首选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波,下肢静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
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取栓;介入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文主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进展1 DVT的病因学194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如手术后、长期卧床、骨折固定等。
而外科手术和创伤是DVT最常见的诱因。
另外,由于静脉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如静脉插管、血液透析、化学治疗等,DVT的发生率可达30%[1]。
血栓形成后,除自动消融外,其余都将经过扩展、繁衍、机化、壁化和内膜化过程。
2 DVT 诊断方法下肢DVT的典型表现为小腿不适,水肿,静脉曲张,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但实际上下肢DVT 的起病隐匿,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易于漏诊。
故对下肢DVT的诊断不能单纯依靠临床表现,应辅以一些辅助手段[2]。
2.1下肢静脉造影是公认的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金标准,可使下肢静脉直接显影,准确地判断有无血栓及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好侧支循环。
2.2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是临床上诊断下肢DVT的首选方法,其诊断准确率可达95%。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期间护理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血液在深静脉内非正常凝结,导致静脉腔内阻塞,从而影响下肢的正常静脉回流。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详细讲述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期间护理知识。
二、深静脉血栓有哪些症状表现?深静脉血栓的症状通常表现为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和淤滞性溃疡等。
1、下肢水肿下肢水肿是深静脉血栓的典型症状,表现为下肢肿胀、沉重感以及皮肤紧绷。
2、继发性静脉曲张继发性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腔内阻塞导致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进而使静脉压力增加,从而形成曲张的静脉。
3、皮炎色素沉着皮炎和色素沉着是由于长时间的下肢水肿和血液回流受阻,导致下肢皮肤的营养障碍。
4、淤滞性溃疡瘀滞性溃疡是深静脉血栓的严重并发症,通常发生在足靴区,表现为皮肤破溃、感染和难愈性溃疡。
三、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在下肢髂股静脉发生左侧最为常见,是右侧的2~3倍,这是由于左髂脉行径较长,从而导致对其的不同程度的压迫所致。
在下肢静脉血栓,尤其是主干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后,对患肢的血流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在急性阶段,由于不能经主干的静脉回流,所以静脉的气压会快速升高,血液中的水分就会顺着毛细血管渗透到人体组织中,从而导致了组织水肿。
同时,静脉压力增加,会促使侧支静脉扩张,导致淤血通过侧支静脉回流,从而减轻水肿。
四、深静脉血栓治疗期间应该如何护理?1、一般护理保持病房安静整洁,避免不良刺激,让病人有一个良好治疗环境,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病情的恢复。
在饮食方面要多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尽量避免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多选择一些低脂肪、多纤维的食物,从而保证大便的畅通,避免因为用力排便引起的腹部压力升高,从而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
为了预防出血和减少穿刺次数,在穿刺后应对患者进行5 min静脉强化加压,动脉穿刺后可进行压迫10—15min。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更好地诊断和治疗 DVT,特制定本指南。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和病因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其主要病因包括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壁损伤。
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长期卧床、手术、创伤、恶性肿瘤、妊娠、口服避孕药、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等。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DVT 的症状和体征因血栓发生的部位、严重程度而异。
常见的表现包括患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等。
如果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症状可能相对较轻;如果血栓累及髂股静脉,症状往往较为严重,甚至可能出现下肢青肿、股白肿。
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1、临床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危险因素、症状出现的时间和特点等,并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患肢的肿胀程度、压痛、皮肤温度和色泽等。
2、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检测是常用的筛查方法,但特异性不高。
如果 D二聚体正常,通常可以排除 DVT;如果升高,则需要进一步检查。
3、影像学检查(1)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DVT 的首选方法,具有无创、便捷、准确等优点,可以检测静脉管腔内有无血栓、血流情况等。
(2)静脉造影:是诊断 DVT 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需要介入治疗时使用。
(3)CT 静脉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也可用于诊断 DVT,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如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静脉造影准确。
四、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
避免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2、抗凝治疗是 DVT 的基本治疗方法,可以抑制血栓的蔓延和复发,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实习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试题一、单选题1.下肢DVT按部位临床分型不包括()[单选题]A、周围型B、中央型C、混合型D、重症DVT(正确答案)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下肢O内异常凝结引起的疾病[单选题]A、深静脉(正确答案)B、浅静脉C、动脉D、动脉和静脉3.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死因中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而位居第()位[单选题]A'1B、2C、3(正确答案)D、44.PE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院内死亡()[单选题]A、10%(正确答案)B、20%C、30%D、40%5.静脉壁因外伤、手术等原因受到破坏,内膜下胶原暴露,导致()黏附,进一步发生聚集和释放,形成血栓。
[单选题]A、红细胞B、血小板(正确答案)C、白细胞D、中性粒细胞6.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不包括()[单选题]A、肢体肿痛B、活动受限C、浅静脉扩张D、下肢缺血发白(正确答案)7.肺栓塞临床表现不包括()[单选题]A、呼吸困难B、胸痛C、咳嗽D、头痛(正确答案)8.下肢深静脉血栓确诊的金标准是()[单选题]A、临床表现B、D・二聚体C、超声检查D、静脉造影(正确答案)9.下肢DVT临床分期中急性期指()[单选题]A、发病后14d以内(正确答案)B、发病15-30dC、发病后Iod以内D、发病后7d以内10.应用抗凝药物时有出血倾向时不会出现()[单选题]A、皮肤瘀斑、B、牙龈出血、C'鼻出血、尿血、血便或黑便D、月经量减少(正确答案)11.应用抗凝药物时日常活动需注意事项不包括()[单选题]A、使用软毛牙刷刷牙B、勿用力抠鼻C、避免磕碰,避免触碰锋利或尖锐物品D、可以剧烈运动(正确答案)12.使用口服抗凝药时,应对患者做好用药指导,其中不正确的是()[单选题]A、告知常用口服抗凝药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B、勿自行调节药量或服用处方外药物;C、未按时服药时,应咨询医师后按要求补服D、发现漏服后立即补服(正确答案)13.皮下注射抗凝药时,注意事项不正确的是()[单选题]A、注射部位宜首选腹壁B、应规律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同一部位重复注射C、腹壁注射时,宜取侧卧位(正确答案)D、上臂外侧注射时,宜取平卧位或坐位14.皮下注射抗凝药时,注射部位如选择在腹壁,注射点避开脐周()Cm以内。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血栓清除治疗——CDT还是PMT 叶炜;宋小军;刘志丽;曾嵘;陈宇;刘昌伟【摘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抗凝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
单纯抗凝治疗,可能会因为血栓持续存在于静脉内,导致血栓后综合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血栓清除治疗包括经皮机械取栓和经导管溶栓2种主要方法。
本文通过分析血栓清除治疗急性下肢DVT的指征、方法选择、治疗优势、不同方法的结果差异和潜在风险,希望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以利于临床医生的工作开展。
【期刊名称】《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03)001【总页数】4页(P559-562)【关键词】静脉血栓;溶栓治疗;血栓清除;血栓后综合征【作者】叶炜;宋小军;刘志丽;曾嵘;陈宇;刘昌伟【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4急性下肢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外科急诊疾病。
据文献报道,美国DVT的年发病率约为56~122/10万[1];在住院患者中,DVT的发生率可能高达10%~20%[2]。
肺栓塞是DVT的常见严重不良后果,约21%的DVT患者出现肺栓塞[3];虽然大部分的肺栓塞无症状或者有轻度症状,但是仍然有约5%~10%的DVT患者可能出现致死性肺栓塞,这使肺栓塞在住院患者死亡原因中占第3位,仅次于心肌梗死和卒中[4]。
急性DVT的另一个不良结果是急性期股青肿(phlegmasia cerulea dolens,PCD)和远期血栓后遗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
下肢深静脉血栓怎么康复,需要多久?血液在深静脉腔内无法正常凝结而淤阻,导致静脉回流功能异常所引发的疾病,就是深静脉血栓,临床发病概率较高,属于一种周围血管疾病,同时也是各种外科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是深静脉血栓的常见病灶位置,特别是右侧。
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同时也促进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使得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发病概率逐年上升。
该病需要及时治疗或护理,否则可导致严重的后遗症,情况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威胁生命安全。
想要保证理想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康复效果,减少疾病复发,避免后遗症,需要保证科学的治疗,同时落实有效的护理。
那么下肢深静脉血栓要怎么康复?需要多久?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形成的?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期制动。
制动就是长期限制肢体活动,使得人体被迫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
制动是临床常见的医疗措施,适用于危重疾病与损伤患者。
制动能够保护受损组织,减轻组织负担,帮助稳定病情,促进自然恢复,但制动本身可引发一系列的后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见于下肢,会引发严重的水肿,合并感染,血栓脱落可引发致死性肺栓塞。
那么,该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适当的体位最常用、最有效的措施是长时间采取直立体位。
如果患者可以自主坐立或站立,需要鼓励患者每天多次交替站立或坐立的体位。
如果患者由于病情无法独立站立或坐立,例如脊柱骨折与脊髓损伤的患者,可以将床头摇高,靠坐在病床上。
针对心肺疾病的患者,坐位不仅能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也能够降低心脏负担,强化呼吸功能,促进咳嗽、排痰。
坐位或靠坐位都适用于心衰患者以及慢支肺气肿患者。
适当补充水分与液体基于患者血容量降低,因此,水分摄入充足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补充体液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尿量,同时结合非显性水分流失。
原因在于,呼气的水汽排出以及皮肤出汗。
如果在运动、炎热以及出汗的情况下,更要注重水分的流失。
压力治疗特制弹力袜、弹力套袖或者气压治疗是常用的基础性压力治疗与预防方式。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与预防措施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简称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
如果不及时治疗或管理不当,DVT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见并发症,并探讨预防措施。
1. 肺栓塞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发生在血栓脱落并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
这可能会导致肺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肺栓塞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和治疗DVT。
对于高风险患者,如长时间卧床、手术后或有家族史的人群,应积极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2. 下肢溃疡在部分病例中,DVT可能导致下肢溃疡的形成。
血栓会妨碍正常的血液循环,缺血和缺氧会损害皮肤和组织,进而引起坏死和溃疡。
预防下肢溃疡的关键是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DVT,并采取适当的伤口护理措施,如清创、敷料更换和局部药物治疗。
3. 下肢水肿DVT会导致下肢淤血和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引发下肢水肿。
水肿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增加感染和溃疡的风险。
预防下肢水肿的关键是采取积极的血栓溶解和血管保护治疗措施,如抗凝、抗纤溶和应用弹力袜等。
4.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DVT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引发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
血栓长期存在导致肺动脉内膜发生纤维化和狭窄,进而增加肺动脉压力,出现血栓栓塞的后遗症。
预防CTEPH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DVT,及时清除血栓,以减少后续并发症的风险。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通过及早发现、积极治疗和采取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以上文字仅为模拟,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