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牧童评画
- 格式:pdf
- 大小:803.72 KB
- 文档页数:9
《牧童评画》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牧童评画》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先写杜处士爱好书画,尤为珍惜戴嵩所作《斗牛图》一轴;然后在此铺垫基础上突出一牧童拊掌大笑斗牛画的情景;最后以古语结束全篇,暗讥当政者不尊重现实而胡乱变法改制的错误行为。
全文短小精悍,情趣盎然,语言流畅明快,颇为生动,阐明了绘画要讲求形似,寓含着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思想上,此文通过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清楚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同时运用了寓言的手法,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当中,寄寓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发人深思。
艺术上,此文有以下特点:此文叙述故事简炼生动。
全文用字不多,却能扣人心扉。
先写杜处士所藏“戴嵩《牛》一轴”,百里挑一,裱装精美,随身携带,爱不忍释,从而把戴嵩之画抬得很高,然而抬得高就摔得重;接着写对牛十分熟悉的牧童一眼看出了名画的瑕疵,指出它的失真谬误处,名画的价值也就一落千丈,顿失光彩。
前后对照,大相径庭,使人心为之动,顿感可叹、可笑、可惜。
此文用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的形象。
牧童看见这轴画牛的名画,不假思索,顺口发问:“此画斗牛耶?”通过发问指出此画是“斗牛图”。
由于牧童熟悉牛的习性,了解“斗牛”时牛尾所在的位置,于是接着说:“牛斗,力在角,尾搐之两股间。
”而画中的“斗牛”则不然,与“斗牛”的常态不合,违背生活现实。
牧童因而一语破的,明确指出:“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这是内行话,是其它行业的人所讲不出来的。
在“知牛”这一点上,高于画家的牧童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形象是小说文体惯用的手法,此文能够运用这种手法,初步显示出小说的雏型,可以说是小说的萌芽,把这类小文看作是古代的“微型小说”也许无所不可。
“情态”也是如此通过人物情态的描写,自然可以表现人物的形象,例如文中牧童“抚掌大笑”和“处士笑而然之”两种笑态,所表现的内容即有所不同:前句“抚掌大笑”是牧童耻笑画家的失真,喜笑自己能够指出其谬,洋洋得意;而后句杜处士的“笑”则笑得很勉强,自己珍爱的名画被牧童指出谬误,而牧童的话又是对的,无法驳倒,杜处士只好以“笑”表示赞同了。
《牧童评画》是一幅非常著名的画作,它给我们的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这幅画描绘了一个牧童在欣赏一幅画作时的场景,展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同时,牧童对画作的评价也体现了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超越现实的魅力。
2. 欣赏艺术作品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知识储备。
牧童能够对画作进行评价,说明他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这也提醒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善于发现作品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引发思考和启示。
牧童对画作的评价虽然简单,但却引发了我们对艺术、生活和美的思考。
这说明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形式美,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启示意义。
4. 尊重多元文化和观点。
牧童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他对画作的评价可能与专业的艺术家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尊重他的观点。
这告诉我们要尊重多元文化和观点,包容不同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
5. 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牧童对画作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面对未知的事物时,我们要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苏轼《牧童评画》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牧童评画》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牧童评画》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牧童评画》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②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
一日曝⑤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今乃掉④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⑥之。
古唐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注释】: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②宝:这里是动词,珍藏。
③搐chù:收缩,此指“夹”。
④掉:摆动。
⑤曝:这里指打开书画晾晒。
⑥然:认为……是对的。
译文: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
”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苏轼《牧童评画》2、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译文: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
我去那里买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
《牧童评画》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则寓言故事。
全文如下: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这篇古文的意思是: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牧童说得对。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这则故事通过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即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必须对客观事物进行仔细观察,才能够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事物的原貌。
同时,文章也告诫人们,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自以为是,盲目自信。
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这篇古文也提醒人们,绘画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艺。
即使是著名的画家,也有可能犯错,因此需要时刻保持谦虚和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