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文言文七年级课外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除了课堂上所学,课外的文言文知识也同样重要。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还能提升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一、常见的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
“之”字常见的用法有:作代词,代指人、事、物等,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代指元方;作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意思是“到……去”;作助词,“之”可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还可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也能作结构助词“的”,如“忘路之远近”。
“而”字用法也多样,可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表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表修饰,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以”作介词,有“用、把、凭借、因为”等意思,例如“以刀劈狼首”中是“用”的意思,“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把”;作连词,表目的,如“无从致书以观”;表结果,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于”常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如“战于长勺”中的“于”是“在”的意思,“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于”是“对于”的意思。
二、文言文实词的积累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比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就是跑;“汤”,古义是“热水”,“媵人持汤沃灌”里的“汤”便是此意;“再”,古义是“两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中的“再”即为此意。
还有一些词的意思会随着语境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如“亡”,通常指“逃跑、丢失、灭亡”,但在“河曲智叟亡以应”中是“通‘无’,没有”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