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手脚,相信学生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颁布后设置的新学习形式,它的出现改变了语文学习的传统方式,且呈现出各种开放性特点。
本文从设计,参与,评价等方面对开放性特点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期能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有益参考。
新的学习形式,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的全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经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
对传统的“师传生受”的语文学习方式来说,这无疑是一场革命。
语文学习在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授受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呈现出了开放性的特点。
1.开放的活动设计: 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
料,活动内容、形式等则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生活区域特点作相应的处理,活动中大量具体的学习任务则由老师和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完成,这就给了师生提供了一个设计活动的广阔的空间。
最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重组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而我们教师更要善于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科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综合学习的教学中,笔者共设计了看诗句猜谜底、根据意象写古诗、给画面配古诗、古诗鉴赏、仿写等环节,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基础上的提高和升华,打破古诗阅读鉴赏的传统模式。
尤其在根据意象写古诗、给画面配古诗环节中注重身边的生活,以“玉龙”“马”等为意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2.开放的活动参与2.1开放的学生参与活动主性。
即“主动,能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除了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比较多的选择余地,在确定学习方向后,活动内容和方式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教师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新探索摘要:在教学中我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落实以上几个问题,能够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能够给每位学生同等的空间及时间,能够培养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达到共同努力探究,共同分享学习结果的目的。
教师在此环节要放开手脚,大胆相信学生充分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本人.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研究成果,达到师生共享的目的。
针对不同文体,各环节的用时分量可灵活把握。
说明文容易被学生接受,读取信息比较容易,“读”可少用时间,文言文不易让学生读懂,则须加强朗读训练,小说篇幅较长,须要求学生课前“读”,少占课堂时间。
关键词:读取信息点拨情感体验新模式新课标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强调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的统一。
这也就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引导学生活动的行为,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舞台的搭建者,是学生学习兴趣及能力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通俗地说:“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教师只不过是总导演或是总策划罢了。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
我们不能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
这为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力量支持。
在教学中我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落实以上几个问题,能够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能够给每位学生同等的空间及时间,能够培养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达到共同努力探究,共同分享学习结果的目的。
一、基本教学环节1、读,即读取信息,也是学生与作者(或文本)的对话过程。
教师导入课题后即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自己从课文中获取知识信息,作读书笔记。
这一环节中,面对语文素养存在差异的学生,教师要区别对待,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教师大可不必担心,只需鼓励其大胆实践与探索,努力寻求文本中隐含的知识点即可。
而素养较差的学生,教师应高度重视和关注,教师可点拨帮助,教给作笔记的方法,当然重在兴趣培养及方法指导,不宜包办代替。
而语文素养中等的学生往往求知欲高,教师只需稍加鼓励和点拨即可达到目的。
这样好、中、差三类学生各得其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浅谈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严塘中心小学龙玉平内容摘要: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紧锣密鼓地进行,新的理念层出不穷,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方式急需改革。
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知识教学、情感交流、意志培养三个维度去定位。
在知识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于事实陈述者、“双结构"的衔接者、知识兴趣的激发者、知识价值的引领者;在情感交流中,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于共同感受者、成长扶助者;在意志培养中,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于榜样者、训练者。
关键词:师生课堂教学角色定位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作绿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托着鲜花的娇艳。
我们经常会思索:我们为什么会成为教师?教师到底扮演的是怎样一种角色?其实,教师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应该给学生是以引导,启迪学生心中最美的那一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师生关系角色定位的研究背景下,应强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教学相融,让教师与学生对各自角色进行合理定位和协调,加强心理与行为的沟通和理解,强化教师队伍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才会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有机的课堂教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更新过程.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同意考虑.无论新课程改革如何进行,也无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怎样地创新,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始终是主导整个课堂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因素。
然而,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各不相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灵活创建新模式,提高教学实效性【摘要】灵活创建新的教学模式,重视情感激励,反复诵读涵咏,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展悟性,启迪灵性,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创建引导主动能力文言文的教学,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以一腔爱文言文的心去感召学生,以厚实的功底去展现文言文特有的魅力,走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新课程的轨道上奔跑,创建文言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引导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学文言文,自觉主动地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在情感激励中引发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克服的不是语言障碍,而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在情感上激励学生,引发他们学习兴趣,使他们愿学、乐学。
以情感激励的教学方法很多,有名家点评法、背景渲染法、作品关联法、情感美谈法、语言描绘法、幻灯或绘画再现法等。
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唐宋散文八大家”,突出苏家三父子对文学的贡献,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及个人经历,通过名家介绍,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自然就深感兴趣。
接着,采用美读法,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悟文中那富于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那极具形象化的精妙说理,那整散结合的语言,舒卷自如的绝妙辞章,让学生整个身心都陶醉在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中,激化他们的审美情操。
再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苏轼沧桑的面容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赤壁之景,学生一下子被生动的画面吸引了,仿佛自己也置身于美妙的环境中,他们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化起来了,下面的学习自然也情趣满怀。
二、在诵读吟咏中感知课文内容诵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从汉魏六朝到南北朝,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诵”。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还有宋代朱熹的“读而未晓而思,思而未晓则读”。
这些名句也都说明了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文言文贵在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具实效的方法之一。
古人写文章,特别讲究语言的运用,字斟句酌,音韵和谐,气盛而词达,大凡名家名篇,常常富于音乐之美,惟有熟读涵咏,才能领会古人文章的高妙之处,才能读出情思,读出韵味,读出美感,读出共鸣,学生对言语也才能有所品味、揣摩。
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的体会坝芒小学陈勇福课堂是学生的,老师要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
一是要转变思想,放开手脚。
抛开顾虑,相信学生,解放自己,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
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需要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
二是要深入系统的培养学生的习惯。
从帮学生树立自信开始,逐步培养学生敢于展示的勇气,大胆质疑的精神,到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运用,点评语言的准确到位;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善于总结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是要拿起表扬的武器。
教师的鼓励与表扬永远是调动学生内动力的最好的武器,学生在得到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同时,他们内在的潜力和兴趣会得到极大地开发调动,会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四是要在生活中学习。
“让课程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课程”。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课程离他们很近很近。
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在生活中识字”、“生活中的数学”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大街上、电视上、校园、教室、超市、车厢里……到处都会成为孩子们识字、学习知识的地方。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班主任工作必须坚持转变五个观念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在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是班主任工作最基本的核心内容。
为了突出这个最基本的核心,班主任在其工作中必须坚持转变五个观念。
一、在对学生实施管理上坚持转变传统的"他管"为学生参与的"自管"传统的班主任对学生实施管理的基本方法只是简单地施令加压,用威严使学生降服,若有学生不服贴,则采用简单粗暴的打骂等体罚或罚款等手段治服学生。
采用威压的方法管理学生,学生表面被班主任的威严治服了,而内心却未诚服,其人格受到悔辱,其个性受到压制,极不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班主任对学生实施管理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教育和引导学生会自己管理自己的方法,达到自己能够管住自己,自己能管好自己的目的。
所以,班主任对学生实施管理的一切方法措施,都必须服从教学生学会自管、能够自管、善于自管这个中心。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具体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发挥民主,大胆放开手脚实施民主管理,只要是学生能够做的事情,都要放心地让学生去做。
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只需精心引导、认真把舵、搞好评价、当好顾问、帮助总结、适时引导。
只有彻底转变"他管"为"自管",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觉、文明的行为习惯,大面积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管理能力。
二、在与学生的交往上坚持转变传统的师生上下级关系为师生朋友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上下级关系,师生之间在思想情感上具有一道无形的墙,相互情感隔阂较深。
在这种关系下,学生对教师畏而远之,教师对学生厌而淡之,相互情感淡而疏之。
师生之间情感疏淡,教育必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班主任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自己亲密的朋友,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乐、想学生所需、与学生同学、与学生同乐;与学生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态度诚恳;与学生相处,诚挚和谐,亲密无间;帮助学生,真诚热情,无私乐意;男女学生,不偏不依,先进后进,一视同仁。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_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集综合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学习领域。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在这一实践的过程中正是孩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绝佳机会。
一、挖掘课程资源,找准最佳结合点,突出整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
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必然要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综合性学习找准结合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后,安排了一次成长的故事的综合性学习,我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上网搜集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
在展示学习成果的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汇报学习成果,学生有的把收集到的伟人或名人的成长故事画下来,以连环画的形式来讲述;有的把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编成短剧,几个同学一组配乐表演出来;有的把若干个名人成长故事编成手抄报,还有的把名人故事配上图片,运用所学到的电脑知识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这一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把在美术、音乐、信息技术、舞蹈等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既有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又有学生各科能力的结合,学生要完成以上任何一种形式的汇报,绝非简单的抄抄写写,必须将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多种汇报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高中德育案例分析(一)一、背景我所管理的高一(七)班,共有学生46人。
相较于高一年级的其他7个班,我们班的特点是:男女生比例比较平均,但男生思想活跃者居多,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但又对现实缺乏辩证认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差,学习主动性意识薄弱,纪律散漫,这无疑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另外,班里基本上没有尖子,尾巴却是挺重的,这也加大了成绩提高的难度。
于是,在这么个大框架下,班里同学的问题也就相应的复杂一些。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很明确的一点是,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
教育学生的前提是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所以,一切当从“了解”开始。
如果老师不能了解、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
无数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或教育氛围,是使德育“入心”、“入脑”的基本前提。
而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就要尽力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感受着学生的感受。
有这样一个学生思想态度的成功转化让我记忆犹新。
二、案例描述我班里有位同学,名叫小邓(化名)。
平时和同学关系不错,有很多朋友,性格很开朗,尤其爱打篮球。
但是他有个缺点,脾气很急,特别容易暴躁。
曾经有一次在历史课上,因为他的笔袋被他不小心掉到了楼下,他要求捡回,历史老师不允许,他很不满意,就不顾老师直接走出了教室.事后他向历史老师承认错误,在班里也作了公开检查,也和我说他知道自己这样做很不对,不懂得尊重老师,但自己脾气一急,就什么也不记得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说以后会努力学习,尊重老师,不再这样。
我开始接手这个班时觉得这个叫小邓的这个孩子很讲义气,重情义,成绩虽然不好,但是脑子很聪明。
这样一次与老师的冲突我想他应该从中得到了教训,于是仍然鼓励他要好好学习,积极向上,并表示愿意和他在私底下成为朋友。
但之后不久的一件事使我意识到这个孩子还是需要老师们进一步的教育,让他自己管理自己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语文综合性学习浅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回首过去几年来课改的思考与探索路程,其中有欣喜,也有困惑。
对于新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单元”设置,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教学实践中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我针对这几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综合性学习要实现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性:综合性语文学习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
在课程中,在学习内容上突出综合性,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关注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各个领域;在方法途径上突出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和合作性,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搞一些文艺活动,但不能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例如,在组织教学“这就是我”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活动目标定位在“口头作文”训练上。
如果作为“语文课外活动”,这样的定位也未尝不可,但是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样的目标定位就单一狭隘了。
实际上,以“这就是我”的主题作为七年级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是有其特别的内涵和用意的,除了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外,至少还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丰赡的过程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2.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进而学会共处;3.在各种情境中得体地推荐自己。
二、体现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开放化新课程中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要求教师:一要保证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二要保证学习内容的可供选择性,以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多方面需要;促使他们通过对活动内容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获得各得其所的相应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
放开手脚,相信学生
在班主任工作上,我感觉自己是个勤恳有余而灵活不足的班主任老师,尤其是对于学生的信任不足,总感觉学生做不到、做不好,凡事都亲力亲为,所以往往导致自己很辛苦。
每当学校要搞活动,我心理就十万个不愿意,各种质疑和抱怨的心态就在心理翻滚:自己啥都不会,只会教书,学校不是难为我吗?学生更不用说了,大胆的没几个,有艺术特长的更是少之又少,如何开展?但初二的那次元旦汇演改变了我固有的成见,也给我的班主任工作有所启发。
记得里元旦汇演不到几天的时间里,学校就要进行节目筛选了。
情急之下,我上网去搜罗了一段有关双簧的视频,里面搞笑、轻松的表演让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试试。
于是,我物色了班上两个比较大胆的学生,让他们周末回去把这段视频看看,进行模仿,周一我来验收。
学生欣然应允了。
周一下午放学,等班上的同学走的差不多了,我把教室门一关,对他们两位同学的表演进行了验收,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表演的同学惟妙惟肖,配音的同学绘声绘色,逗得在场的几位留下来观看的同学笑得前俯后仰,我也受到极大鼓舞。
他们的表演很顺利的通过了学校的初次筛选,进入了学校正式汇演的节目名单之中,评委老师给了他们一些建议:
“节目形式还行,就是比较粗糙,还需好好打磨。
”
在这之后,基本上我都不需要花什么心思,都是学生拉着我去看他们的表演。
而且每一次的练习,他们都加了很多他们新的想法,譬如,这段台词应该如何演绎,表演的同学如何配合;哪些细节如何处理会更好;换装的间隙穿插广告,台词都是自编自演……。
他们的热情感染了我,也感染了很多班上的同学,许多本来不怎么热衷于这项活动的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其中。
有些同学帮忙解决服装问题;有些同学帮忙制作道具;有些同学帮忙负责搬抬凳子等后勤工作……,全班同学都因为这项活动而凝聚在一起。
终于,不负众望,我们班的节目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
这次荣誉的获得,完全是同学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作为班主任的我只是开了一个“无心插柳”的头而已。
李希贵老师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成长。
过去,我们做好心的‘警察’,当勤劳的‘保姆’,剥夺了多少本应属于学生的时间,侵占了多少本应属于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曾几何时,我就是他所说的“警察”、“保姆”,而身处这两种角色的我又
何其地累?“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这是李希贵老师对我们
“管教式”教育发出的心灵呼唤,也是我从这次活动之后获得的深刻的体验,我将以这句话鞭策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