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155.50 KB
- 文档页数:16
2017山东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及语文摸底考试试卷(2)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国庆期间,交警部门加大了对“在高速公路上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为的查处力度,长此以往,占用现象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
②虽然欧盟峰会通过了加强财经纪律的“财政契约”,但“财政契约”并非灵丹妙药,不能一剂治愈欧债危机的顽疾。
③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门。
④获得本届奥运会女排最有价值球员称号的朱婷,面对铺天盖地的鲜花和掌声,安之若素,展示出了难得的冷静。
⑤本次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整治渣土车违法行为的攻坚战,目标任务明确,成绩可圈可点,群众满意度较高。
⑥ 说起甘肃,李克强总理话语之中满是溢美之词:“对甘肃,我始终充满着特殊的感情,心里一直惦记着甘肃的山山水水和那里的百姓。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B.“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C.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和流失。
D.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记录片电影节12天里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500名电影人、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人”字一撇一捺仅两笔,却不好写。
一笔写权利,一笔写责任。
每个人都有做人的权利,同时又肩负做人的责任,没有没权利的责任,也没有没责任的权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济宁市高三上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4分)1. (6分) (2017高一上·奉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
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
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
当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
而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职司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其做史官的记录。
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
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
其外,孔子于人物也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
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所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
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
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
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
《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认为是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
“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
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
”算是敲定此事。
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
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
”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
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
2017山东省济宁市高三高考语文模拟题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绮丽(qǐ) 悭吝(jiān) 迫击炮(pò) 着手成春(zhuó)B.整饬(chì) 内讧(hòng) 添加剂(jì) 戛然而止(gá)C.果脯(fǔ) 隽永(juàn) 大杂烩(huì) 曲高和寡(qǔ)D.砧板(zhēn) 纤巧(xiān) 梁山泊(bō) 宵衣旰食(gàn)2.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认为有关全运会跳水比赛‘金牌内定’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也是毫无根据的。
”李桦说,“各单项冠军获得者都代表着目前我国跳水运动的最高水平”。
B.平庸社会尊奉着一条可怕的生存准则:谁也不能突出。
如果你想比别人多动,多干,多拥有,那就甭指望有好日子过。
C.目前,多家机构预测2009年10月份全国CPI同比降幅将继续大减(消费者物价指数),进一步向正值靠拢。
而济宁市的物价涨幅将继续正增长,但涨幅处于平稳状态。
D.近来,各地接连暴发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卫生部门的一些专家要求大家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要怕;二是不要掉以轻心;三是不信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目前的文学创作不可谓不繁荣,但厚重的、时代精神的作品还是偏少,描写普通大众百姓的作品偏少。
②中日韩首脑峰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朝核”问题再度成为与会各方的焦点。
③ 萨德尔城发生多起爆炸并导致重大伤亡,伊拉克总统贾拉勒塔拉巴尼推迟了出访伊朗的行程。
A.引领关注鉴于B.引导关心鉴于C.引领关心基于D.引导关注基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田蒙为《倔强的萝卜》的上演作了大量宣传,他携主演黄渤、黄奕、黄小蕾等在首映式上坐而论道,引起各大传媒的关注。
B.近年来,很多汉语工具书有从俗从误的倾向,使很多字音字形所谓的“规范”很不规范,让语文教师讲解起来非常困难,至当不易。
高2017届“一诊”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35分)(一)(9分,每小题3分)1.D(中国文明和基督教文中人地位的高低,在于人是否被“上帝”创造,而不在于是否有“上帝”。
)2.B(“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或天地不是永恒的”是中国哲学的主流看法,这不是邵雍和朱熹提出的另一种主张。
他们的另一主张是“宇宙或天地”消失的前后都有“宇宙和天地”,并一直循环。
)3.D(“理”成为成熟的中国文明的主导性观念,不是因为宇宙内的主宰被理性化为“理”,而是因为对“理”的推尊,而且成熟是说中国哲学不是说主导性观念。
)(二)(12分)4.C(A项“家人反对他熬夜兼职”不正确;B项还因为她不忍看先生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D项没有“语言描写”。
)5.①在南京任教期间,尽管课务繁重,生活艰辛,仍然坚持著述。
②《陆游年谱》刚刚定稿,于先生就马不停蹄地开始《杨万里年谱》《范成大年谱》的撰写和修订,笔耕不辍。
③在生命的最后九年中仍争分夺秒进行学术研究。
(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6.“前者”是指对学术研究充满热爱,下功夫,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学者(2分);“后者”是指那些投机取巧,哗众取宠,功利地迎合市场,获奖无数的“学者”(2分)。
学者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做实事,才能真正推动学术前进。
仅仅为了名利而做学问,既不能真正做出成绩,也不能持久。
(1分)(三)(14分)7.AD(A.是比喻修辞;D.并非接受他的说法。
)8.①热情、仗义、大方的船老板:帮忙捎东西,推让船钱。
(2分)②崇拜乡土迷信,抵抗现代文明的业余萨满:打发小鬼,烧纸找鸡,相信风水。
(2分)9.船老板守护的乡土文明代表着一种自然的、纯朴的,对自然和神秘充满着敬畏之心的传统文化。
缺少现代知识的乡民相信可以帮他们解决问题的神秘力量,所以遇到问题愿意求助萨满(2分);这种乡土文明也是一种心理慰藉。
是草根民间的心治之术,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和精神调节的偏招(2分)。
实际上流露出的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难以割舍的复杂之情。
2017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2017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2017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 (“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说法不准确,原文第二段“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可知俗诗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比不上圣诗)2.D (“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错误,第三段中说圣诗向俗诗的转化是“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而发生的,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3.D (《诗经》中的内容只有“颂”可以算作圣诗)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D(彰:明显)5.A6.C (“欣然”改“不得以”)7.(1)这块田地神武帝以来一直种庄稼,饲养了几千匹马,来打算防备敌人入侵,如今赏赐给穆提婆,这恐怕会侵损军务吧?(“饲马数千匹”定语后置、无乃、阙各1分,句意2分)(2)斛律光少言寡语,又刚正急躁,在管理下属时很严格,管理军队只是依靠威严刑罚。
( “严于御下”状语后置、治、仗各1分,句意2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斛律光,字明月,少年时就擅长骑射,凭武艺闻名。
东魏末年,跟从他的父亲斛律金西征,周文帝的长史莫孝晖当时在行阵中,斛律光策马射中了他,并趁机在阵前将其生擒,斛律光当时才17岁,高祖赏识他,立刻提拔他为都督。
他曾经跟从世宗到洹桥打猎,看见一只大鸟,在云端翱翔,斛律光拉弓射鸟,正射中鸟颈。
这鸟形如车轮旋转坠下,落到地上,竟然是一只大雕。
世宗取来看,很惊异于他的技艺,当时被传称为落雕都督。
晋州东部有北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营垒,招引叛逃者,多次做入侵掠夺的事。
天保七年,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兵袭击打败了他们,又大败北周仪同王敬俊等,掳获五百多人、各种牲畜千余头后返归。
武平二年,北周派纥干广略围攻宜阳。
斛律光率五万步骑兵赶往援救,在城下大战,于是夺取了北周建安等四处营垒,俘获一千多周军回师。
军队还没有抵达邺城,皇上便命令放兵众散归家乡。
说明:试题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为第1页至第5页,第II卷为第5页至第8页。
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或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齐白石授徒..时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李苦禅谨记老师的这句话,因此他学的是老师独到的艺术匠心,而不是简单地描摩..老师的艺术样式。
在绘画(题材/体裁)上,齐白石一生“为万虫写照、百鸟传神”,“万虫”“百鸟”寄托了齐白石对自然生活的思念.而李苦禅则有意避开老师常画的风物,更强调对象的象征意义,(赋予/付与)对象某些人格内涵。
如综合了鹰、鹫等多种猛禽特点的“雄鹰”形象,是阳刚的化身;风中伫立..是刚..的劲竹正不阿的人格写照;①“雪侮霜欺芳益烈'’的白梅则表现了竖贞不屈的品格……②在艺术修养方面,齐白石是诗、书、画、印四全,自谓“印第一,诗第二,书第三, 画第四”;李苦禅未着意..印学,诗不及齐,书法过之,较之老师又增武术戏曲之功。
李苦禅认为:“齐老师治印是以金石艺术融入大写意,我把要这功夫尽用在读碑贴..和欣赏铜器图文和砖石刻画的拓片..上——③体会它的金石味道,融进自己的书画里,习得齐派治印的真精神。
”此外,李苦禅对《易经》很感兴趣,他在绘画中追求一种“禅境",齐白石赞扬他“能将有法为无法”。
齐白石爱画暮鸦归林,从鸟的朝飞暮还中(领悟/领略)人生的真谛:李苦禅每临自然生机景象,往往喃喃念叨..陶渊明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A.授徒伫(chù)立B.描摩劲(jìng)竹C.念叨着(zhuó)意D.碑贴拓(tà)片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题材付与领悟B.体裁付与领略C.题材赋予领悟D.体裁赋予领略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C2.C3.D2.试题分析:题材是文章领域内容,体裁是表达形式。
2017年济宁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Ι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Ι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去上古的村道,蜿蜒在山岭之间。
隔窗眺望山沟对面的岭莽,峰际线婀娜.起伏,宛如美人横卧。
丛丛翠绿的林带间,(掩映/掩蔽)着一两家民居,灰朴的基石、①褐黄色的板壁和沧黑..的瓦背,无不显露.出久远的沧桑。
偶尔,你会遇到一位挑担老人,身材精瘦,②满脸皱纹,走路四平八稳,一问高寿几何?③让你吃惊:④八十几岁了,还这样挑抬有力,你不疑心走进了上古的神仙世界?途中,同伴指着远处一(座/脉)山岭,说那是象鼻沟。
正向眼下的山沟里斜伸下柔软细长的象鼻,似乎正要吸水,而象头左右两扇圆润丰阔的小山,似两只迎风招摇的象耳,姗姗可爱....,让人惊讶这上古的造化。
在一片林莽间,一条石板古道斜伸而上,林莽(幽深/幽冥),青苔班驳..。
我们停下车,远眺对面气势恢弘....的一道道高岭梯田。
稻谷已收割尽净,裸露着黝黑的田土,萦绕着淡淡雾岚.。
那种震撼的气魄,毫不逊于龙脊.梯田、哈尼梯田。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婀娜.(nuó)沧黑 B.显露.(lòu)姗姗可爱C.雾岚.(lán)班驳 D.龙脊.(jǐ)气势恢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掩映座幽深 B.掩映脉幽深C.掩蔽座幽冥 D.掩蔽脉幽冥3.文中划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① B.② C.③ D.④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马尔克斯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不仅在南美国家耳熟..,而且也为中国作家和..能详读者熟知,其作品已多次再版。
普高2017届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1段.①明代的科举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兴起以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
②《明史·选举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③由于八股文成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士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程文苦苦研习。
④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2段.①从表现特点来说,明代兴起的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
②明成化以前,八股文的句式基本上还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显得比较自由。
③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
④应该说,对偶句式并不是八股文的独创,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早在先秦诗文中就已应用。
⑤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种以偶句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即骈文。
⑥唐宋时代,骈文的句式更趋严整。
⑦八股文的成熟,与它吸取古代骈文的艺术体制显然是分不开的。
⑧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王鏊、钱福。
⑨尤其是王鏊,为八股文制作的一位大家,被人推崇,他的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3段.①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则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
②除此之外,如茅坤、瞿景淳也是当时八股文制作的大家。
2017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三年级高考语文模拟题,于当地居住者凯尔特人(Celts)的用语,意思是荒野地方,或者河流流经的地方。
如果按照改名论者的主张,“伦敦”不仅也是一个土气的名字,而且还带着屈辱的殖民烙印,无疑早就应当更改了。
但是,英国人不仅从无更改它的动议,而且始终以它作为首都的名称。
为什么?因为“伦敦”见证了英国两千年来的历史风云,所以是英国的不可估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所以每一个城市的名称,都带着自己诞生之际的独特历史烙印,“历史名城”正因此具有历史意蕴。
为了经济的目的,攀龙附凤,更改市名,搞假大空的“古董”市名,这种不尊重城市历史的做法,不仅不能真正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而且必将严重伤害城市文化理念和形象。
城市命名是历史文化的产物,用经济这笔账,是永远算不过来的。
——(选自《光明日报》2017.8.18)19.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石家庄市不能更名的原因。
(4分)20.“深圳”、“伦敦”这两个市名各有何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分)21.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改名论者想为“石家庄市”改名的原因。
你认为其错误实质是什么?(4分)22.对于网上“石家庄要不要改名”的讨论,有人觉得“好玩”,有人觉得“无聊”,而石家庄市政府却很认真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此作出回应。
你认为石家庄政府的行为是否值得肯定?为什么?(6分)七、(60分)2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7年10月11日,温总理的一封致歉信引起网络热议。
这封致歉信缘起于一位普通读者打来的纠错电话,在接到新华社的反馈后,温家宝总理亲笔致信新华社,对署名讲话稿中关于岩石分类的表述进行更正,并在信中向广大读者致歉。
这封致歉信一上网,就引发了网友热议。
许多网友不仅为被总理细致和真诚的态度所感动,也为总理实事求是、作风严谨的作风所折服。
全面以上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2017春季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镌.刻(juān)驯.良(xùn)解.数(xiâ)奇葩.(pā)B.地窖.(jiào)孤僻.(pì)苔藓.(xiān)挑衅.(xìn ɡ)C.上溯.(shù)濒.危(bīn)倔强.(jiànɡ)汲.取(jí)D.攒.聚(cuán)窘.迫(jiǒnɡ)脸颊.(xiá)轶.事(yì)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必然单调枯躁。
B.大夫疹过脉,在他脸上端祥了一会儿。
C.在近年的世界大赛中,一枝独秀的张怡宁成为中流砥柱,而年轻的选手则不能得到重用。
D.包装袋上有操作方式,你只需按步就班一步一步做就行了。
3.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B.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C.‚不对,这不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
‛D.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绘出江南的一片新绿,真使人有妙手回春....之感。
B.敢于仗义执言的人,即使有些缺点,也不可与那些少说为佳、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同日而语....。
C.要善于抓住机遇,经过拼搏,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一旦失去机遇,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D.历史上不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却是或被挖心,或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芳....。
5、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
本试卷分第Ι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Ι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去上古的村道,蜿蜒在山岭之间。
隔窗眺望山沟对面的岭莽,峰际线婀娜.起伏,宛如美人横卧。
丛丛翠绿的林带间,(掩映/掩蔽)着一两家民居,灰朴的基石、①褐黄色的板壁和沧黑..的瓦背,无不显露.出久远的沧桑。
偶尔,你会遇到一位挑担老人,身材精瘦,②满脸皱纹,走路四平八稳,一问高寿几何?③让你吃惊:④八十几岁了,还这样挑抬有力,你不疑心走进了上古的神仙世界?途中,同伴指着远处一(座/脉)山岭,说那是象鼻沟。
正向眼下的山沟里斜伸下柔软细长的象鼻,似乎正要吸水,而象头左右两扇圆润丰阔的小山,似两只迎风招摇的象耳,姗姗可爱....,让人惊讶这上古的造化。
在一片林莽间,一条石板古道斜伸而上,林莽(幽深/幽冥),青苔班驳..。
我们停下车,远眺对面气势恢弘....的一道道高岭梯田。
稻谷已收割尽净,裸露着黝黑的田土,萦绕着淡淡雾岚.。
那种震撼的气魄,毫不逊于龙脊.梯田、哈尼梯田。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婀娜.(nuó)沧黑B.显露.(lòu)姗姗可爱C.雾岚.(lán)班驳D.龙脊.(jǐ)气势恢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掩映座幽深B.掩映脉幽深C.掩蔽座幽冥D.掩蔽脉幽冥3.文中划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D2.B3.C【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和字形。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
A项沧黑-苍黑,B项显露(lòu)-显露(lù),C项班驳- 斑驳。
苍黑,解释为青黑色;灰黑色。
应该用“苍”,表示颜色。
露是个多音字,读音有两个,(lù)(lòu),读(lù)时候,意思多为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
在室外,无遮盖,加入药料或果子汁制成的饮料或药剂。
露(lòu)用于一些口语词语。
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名词。
主要结合意思辨别字音,显露(lù)。
有些字形相近,意思也相近的一组成语,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记住其固定搭配。
斑驳(色彩杂乱;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纷杂),平时注意识记、积累。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运用。
首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
掩映:彼此遮掩,互相衬托。
掩蔽:遮掩;遮蔽;蒙蔽。
结合后面内容“一两家民居”可知,用“掩映”。
一脉:写出了山的连贯,此处用来形容连绵不断的山岭,与“一座”相比,更恰当。
幽深:山水、树林、宫室等深而幽静。
幽冥:幽暗,黑暗;幽僻,荒远。
和“林莽”搭配,用“幽深”合适。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
首先了解常见的标点符号有逗号、分号、句号、等,需要理解语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内容确定标点。
此句是陈述句,应当用逗号或句号。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马尔克斯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不仅在南美国家耳熟能详....,而且也为中国作家和读者熟知,其作品已多次再版。
B.近日,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推出,制作兼主持的董聊,谈吐文雅,反应机敏,八面..玲珑..,很受观众喜爱。
C.尽管人们已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许多有识之士也奔走呼号....,提出把阅读作为国家战略,但我国的阅读状况仍令人担忧。
D.在里约奥运会的飞碟射击赛场上,各位选手全神贯注,目不交睫....地紧紧盯着飞动的靶碟,力求枪枪击中目标,创造佳绩。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奔走呼号: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为办成某事而到处宣传,以争取同情和支持。
A项耳熟能详:指听得烂熟,可以详尽复述出来。
不合语境。
B项八面玲珑:形容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
此处属褒贬误用。
D项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
望文生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与中国高铁的发展同样惊人的是高铁沿线城市的发展,几乎在每一个高铁站附近,人们都能见到一座座办公楼和住宅区正拔地而起。
B.经过徐玉兰老师的悉心指导,许志英的唱腔更进一层,她所唱的《北地王•哭祖庙》和《红楼梦•哭灵》被一起并称为“越剧双哭”。
C.网络化大潮带来的进步和造成的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把全新的危机模式和更高的危机概率带给了人类。
D.大家一开始并不太相信金正男在马来西亚遇刺的消息,等到了晚上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央视新闻都报道了这一消息才得到了证实。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病句。
A项搭配不当,“一座座”不能修饰“住宅区”;B项成分赘余,“一起”与“并”内涵重叠;D项结构混乱,“报道了这一消息”与“这一消息得到了证实”杂糅。
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韩愈的《师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就是古代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师为道存,是韩文之主旨。
师对于道的依附关系,韩文言之甚详。
然而,道对于师的依附,韩文无说。
实质上,师与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存共亡,缺一不可。
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决定了师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
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应该从孔子起。
从史籍中可知,教育体制的建立在古代中国具有久远的历史。
传言夏、商、周均有学校,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此言虽不可确证,但至少周朝开办学校是不可怀疑的。
《周礼》关于学校有细致描述,不可能出于杜撰。
既有学校,则必然有师。
早期为师之人虽不可考,但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师,也不是横空出世,应该是周朝教育体制的延伸和创新。
据《周礼》,周朝学校已教授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作为闻名当时的老师,也不太可能脱离当时的教授内容,后世因此有孔子以“六艺”教学生之说。
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庄子》亦云孔子治“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艺”与社会生活技能相关,“六经”则是儒家经典。
“六经”是否为孔子所作,后代说法甚多,但是皆不能否认孔子与“六经”的密切关系。
与孔子同时或稍后的诸子百家,大多也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成为硕学名师。
最著名者莫过墨子,曾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可见其规模和影响。
而孔子之后,特别是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选项,“四书五经”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
后代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表明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韩愈把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受业、解惑”,“传道”为首,不仅指出了师的使命,也揭示了师在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位置。
从古代中国人所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就可以看出师极为崇高的地位。
“天地君亲师”是一切人间价值之源起和本根。
天地是万物之本,君是国家之本,亲是家族之本,师是“成人”即教养之本。
除了天地之外,帝王是政治生活的轴心,父亲是家庭生活的轴心,师是教化的轴心。
孔子就是师的代表——“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这三个轴心是安定社会生活的“铁三角”,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石。
道统是社会秩序的理论表述,是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
作为中国大众教育的真正创始人,孔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树立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培养君子人格。
从《论语》中的核心观念,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中庸之为德也”“克己复礼为仁”等即可看出,他教育学生的重点是在人生观、价值观及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方面,而不是一般的生产技术(技艺)。
对于那些关注耕种稼穑谋生手段之类事情,孔子很不以为然(例如“樊迟问稼”)。
孔子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
这是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
孔子的伟大也正在于此。
韩愈所云“师者传道”,正揭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本质特征。
我们不禁设想,倘若没有那些振铎舌耕的师,数千年华夏道统何以承继?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何以存留?由此可谓:道之所存,亦赖之以师也。
(摘编自章启群《“师”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教育大战略的一点思考》)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道”就是圣贤之道,它大致可以用“仁义礼智信”概括。
B.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仁义礼智信”的重要载体,所以“四书五经”的实质就是“道”,也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C.师在古代中国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因为道与师是相辅相成、共存共亡、缺一不可的关系,这与韩愈的观点不一致。
D.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既使周朝教育体制得以延伸和创新,又验证了师与道共存关系的存在与重要性。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史记》和《庄子》的记载,都表明孔子与“六经”有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孔子不教授学生“六艺”,只教授“六经”等儒家经典。
B.诸子百家大多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传授各自的学说,墨子曾使孔门“三盈三虚”,可见儒家学说在当时并未占统治地位。
C.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与当时的学校教育把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
D.在古代中国,因为师的教化功能,使其与帝王、父亲构成安定社会生活的三个轴心,奠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础。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
B.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
孔子、韩愈都持有这种教育理念。
C.数千年的华夏道统得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得以薪火相传,师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D.本文论述了道对于师的依附关系,纠正了韩愈《师说》“师为道存” 错误观点,完善了师与道相辅相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