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
- 格式:docx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8
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制备方法1. 导言介孔二氧化硅是一种具有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的无机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是一种理想的催化剂和吸附剂。
本文将介绍介孔二氧化硅的基本概念、结构特征以及常见的制备方法。
2. 介孔二氧化硅的基本概念及结构特征介孔二氧化硅是一种由二氧化硅分子组成的材料,具有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
其孔道结构通常分为微孔和介孔两种类型,其中微孔的孔径范围在2纳米以下,而介孔的孔径范围在2-50纳米之间。
介孔二氧化硅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孔容。
孔径分布是指孔道的尺寸范围和分布情况,比表面积则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材料所具有的表面积,而孔容则是指孔道所占据的体积比例。
3. 制备方法3.1 模板法模板法是最常用的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的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在溶液中加入一种模板剂,通过模板与硅源反应生成介孔二氧化硅的前体,然后经过模板的去除得到最终产物。
常见的模板剂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盐,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基三甲基氯化铵(BTMA)和硫酸镁(MgSO4)等。
其中,CTAB是最常用的模板剂之一,可以形成尺寸均匀的介孔结构。
3.2 偶联剂法偶联剂法是一种利用偶联剂在溶液中形成胶体稳定体系的方法,如聚乙烯醇(PVA)和聚合物胶体微球等。
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调节偶联剂的性质和浓度来控制介孔二氧化硅的孔径和比表面积。
3.3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通过水解和缩合反应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的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将硅源与溶剂混合形成溶胶,通过水解和缩合反应使溶胶凝胶化,最后经过干燥和煅烧得到介孔二氧化硅产物。
3.4 喷雾干燥法喷雾干燥法是一种将溶胶喷雾成微粒,并在热气流中干燥得到介孔二氧化硅的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可以快速制备高质量的介孔二氧化硅颗粒。
4. 应用领域介孔二氧化硅的高比表面积和孔容使其在催化剂、吸附剂、分离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催化剂领域,介孔二氧化硅可以作为载体提供高度分散的金属催化剂,提高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一、引言护肤品是一种常见的化妆品,它可以帮助人们保持皮肤的健康和美丽。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材料被应用于护肤品的制备中。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量,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护肤品的制备中。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护肤品及其制备方法。
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护肤品中的应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具有微孔和介孔结构,可以在其中嵌载护肤品的有效成分,如维生素C、透明质酸等,从而提高护肤品的稳定性和渗透性。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本身也具有吸附油脂和污垢的能力,可以起到清洁皮肤的作用。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可以帮助护肤品延缓氧化反应,延长使用寿命。
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护肤品的制备方法1. 材料准备: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和护肤品中的有效成分分别准备好。
2. 预处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可采用表面修饰或包覆方法,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进行预处理,使其表面具有亲油亲水性,从而更好地与护肤品中的有效成分相容。
3. 混合制备:将经过预处理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与护肤品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混合,可以通过搅拌、超声波处理等方法将二者充分混合,使得有效成分被嵌载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中。
4. 精细调整:根据护肤品的配方和性质,可以对混合体系进行精细调整,如调节pH值、粘度等参数,以确保最终制备的护肤品达到预期的性能要求。
四、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护肤品的优势1. 提高护肤品的稳定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可以稳定嵌载护肤品中的有效成分,延长其使用寿命。
2. 提高护肤品的透皮性:由于介孔结构的存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可以增加护肤品的渗透性,使有效成分更容易被皮肤吸收。
3. 清洁皮肤: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可以吸附油脂和污垢,改善皮肤清洁度。
4. 抗氧化性能: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本身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可以帮助护肤品抵抗氧化反应,延缓产品的老化。
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其在生物医药、催化剂、吸附分离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介孔二氧化硅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丰富孔道结构的材料,通过对其进行胺功能化修饰,可以赋予其更多的化学性质和功能特性,从而拓展其应用范围。
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采用硅烷偶联剂作为胺基的前体,通过溶剂热法或共沉淀法将其修饰在介孔二氧化硅表面。
通过控制合成条件和反应参数,可以调控胺基的含量和分布,从而实现对材料性能的精确调控。
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表面胺基团可以与生物分子发生氢键、静电作用等相互作用,用于药物载体、基因传递、细胞成像等方面。
此外,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还可用于吸附分离、催化剂载体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合成方法的优化,需要进一步提高合成效率和产品质量;其次是胺基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问题,需要寻找更好的修饰方法和材料设计策略;最后是材料的应用性能和安全性评价,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其在生物医药、催化剂、吸附分离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将会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催化性能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材料。
它不仅具有高度的孔隙度和可调节的孔径大小,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催化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筛、催化剂、药物缓释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特点以及在催化领域的应用情况。
一、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两类:基于硅烷前体的凝胶法和基于表面模板法。
1. 凝胶法凝胶法是目前常用的一种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方法,其主要步骤包括硅烷前体的水解、缩合、有机模板剂的加入、凝胶形成和模板剂的去除等。
具体而言,硅烷前体首先通过水解缩合反应形成均匀的硅氧网格,然后有机模板剂通过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进入硅氧网格中,最后在适当的条件下,硅氧网格聚合形成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
2. 表面模板法表面模板法是一种使用有机小分子作为模板剂形成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方法。
具体而言,有机小分子首先在硅烷前体表面吸附,然后硅烷前体发生水解缩合反应形成硅氧网格,同时有机小分子也进入硅氧网格中并形成介孔结构。
最后通过退火等方式去除有机小分子,得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
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结构特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具有高度的孔隙度和可调节的孔径大小,其孔径大小通常在2-50 nm之间。
与孔径大小有关的是模板剂的大小,因为模板剂对介孔结构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孔道壁厚度通常在10-20 nm之间,同时具有较大的内表面积和孔体积。
内表面积和孔体积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硅烷前体的结构、溶剂的种类和条件等来调节,从而制备出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质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
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催化性能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性催化由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具有可调节的孔径大小和孔道壁厚度,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反应分子选择合适的孔径大小和孔道壁厚度,在催化反应中实现选择性催化。
介孔有机二氧化硅(Mesoporous Organosilica,简称MOS)是一种新型的纳米多孔材料,具有介孔结构和有机功能团的特点,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热稳定性,广泛应用于催化、吸附和生物医药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介孔有机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结构特点、应用领域和研究进展。
一、介孔有机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介孔有机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硬模板法、软模板法和微乳液法等。
其中,溶胶凝胶法是最常见的制备方法之一。
其制备步骤如下:1. 选择合适的硅源和有机硅源,如正硅酸乙酯(TEOS)和三甲基乙氧基硅烷(MTES)等。
2. 将硅源和有机硅源混合,并加入溶剂和催化剂,在搅拌条件下形成溶胶。
3. 将得到的溶胶加入模板剂,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充分混合和水解凝胶。
4. 将凝胶进行干燥和煅烧,去除模板剂得到介孔有机二氧化硅。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模板剂的类型,可以调控介孔有机二氧化硅的孔径大小、孔道结构和有机功能团的分布等性质。
二、介孔有机二氧化硅的结构特点介孔有机二氧化硅具有独特的介孔结构和有机功能团的特点,其主要结构特点包括:1. 介孔结构:介孔有机二氧化硅具有较大的孔径范围(2-50 nm)和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表面积大、孔容大,适合吸附分子和催化反应。
2. 有机功能团:通过引入不同类型的有机功能团(如氨基、羟基、羧基等),可以调控介孔有机二氧化硅的表面性质和化学反应活性,拓展其应用领域。
3. 稳定性:介孔有机二氧化硅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能够在高温和酸碱环境下保持稳定性。
通过调控介孔结构和有机功能团的种类和分布,可以实现对介孔有机二氧化硅性能的定制化设计,实现多种应用需求。
三、介孔有机二氧化硅的应用领域介孔有机二氧化硅具有丰富的应用潜力,在催化、吸附、分离、传感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主要应用包括:1. 催化:介孔有机二氧化硅作为催化剂载体,在催化反应中起到支撑和传质的作用,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和表征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介孔二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简称MS)是一种具有多级孔道结构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生物医学、催化、吸附等领域的发展,对多级孔道结构、孔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研究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和表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聚焦于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和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多级孔道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研究。
介绍合成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合成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优化。
2、多级孔道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表征技术研究。
采用XRD、TEM、N2吸附-脱附等多种表征技术,对合成的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进行表征,探究其结构和性质。
3、多级孔道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应用研究。
分别在生物医学、催化和吸附领域开展应用研究,探究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应用前景。
三、研究意义1、为多级孔道结构的材料制备和研究提供参考。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和表征是多级孔道结构的材料制备和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
2、为多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材料。
多级孔道结构介孔二氧化硅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用于生物医学、催化、吸附等领域。
3、为介孔材料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多级孔道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不仅可以打开新材料的研究方向,也可以为介孔材料的性质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1、确定研究目标和方向,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研究进展。
2、选择合适的合成方法,合成不同孔径、不同级数的多级孔道结构介孔二氧化硅,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优化。
3、采用XRD、TEM、N2吸附-脱附等多种表征技术,对合成的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进行表征,探究其结构和性质。
4、在生物医学、催化和吸附领域开展应用研究,探究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应用前景。
五、研究预期结果1、成功合成多级孔道结构介孔二氧化硅。
2、探究多级孔道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结构和性质。
三维有序大孔-介孔二氧化硅的可控制备及表征王有和;寇龙;孙洪满;历阳;邢伟;阎子峰【摘要】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胶晶为大孔模板、嵌段共聚物P123为介孔模板,利用双模板剂法进行了三维有序大孔-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研究.采用SEM、TEM、低角XRD以及N2吸脱附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简单的调控PMMA胶晶模板的组装过程,就可以调变合成材料中的大孔结构,从而轻松地实现可控的制备出具有网状或者层状结构的三维有序大孔-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并提出了其可能的形成机理.此外,所制备的三维有序大孔-介孔二氧化硅样品均具有较大的BET比表面积(>550 m2· g-1),大孔孔径200 nm左右,介孔孔径分布集中于3.5 nm左右.【期刊名称】《无机化学学报》【年(卷),期】2015(031)005【总页数】7页(P947-953)【关键词】层状;双模板剂;有序大孔-介孔结构;二氧化硅【作者】王有和;寇龙;孙洪满;历阳;邢伟;阎子峰【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1.4当前多孔材料一直是全世界科研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根据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定义,多孔材料按其孔径大小可分为微孔(<2 nm)、介孔(2~50 nm)和大孔(>50 nm)材料3类。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研究作者:李娟秦兴章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2年第36期李娟秦兴章(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摘要:介孔材料由于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容量,因此在吸附、分离、催化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该文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版,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镜(TEM)和低温氮吸附等表征方法对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不同四甲氧基硅烷(TMOS)、CTAB量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粒径、比表面积及孔径的影响。
关键词:介孔二氧化硅溶胶凝胶法中图分类号:TQ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02介孔材料是多孔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容量,因此在吸附、分离、催化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根据微观结构的区别,介孔二氧化硅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则是以二氧化硅干凝胶和气凝胶为代表的无序介孔固体,其中介孔的形状不规则但是相互连通。
孔形常用墨水瓶形状来近似描述,细颈处相当于不同孔之间的通道。
另一类是Back等人[1-2] 于1992年首次报道的M41S(MCM-41,MCM-48,MCM-50)系列的介孔二氧化硅,其结构特点是孔径大小均匀,按六方有序排列,在不同制备条件下,孔径在1.5~10 nm范围内可连续调节。
孔形可分三类:定向排列的柱形孔;平行排列的层状孔;三维规则排列的多面体孔。
这种合成方法可以得到均一的多孔结构,引起了在多相催化、吸附分离以及高等无机材料等学科领域研究人员的浓厚兴趣 [3-6]。
介孔材料在种类及应用上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目前合成介孔材料主要采用水热合成法、室温合成、微波合成、湿胶合成法以及相转移法等。
介孔材料的合成涉及到诸多的影响因素。
比如说,一种模板剂可以合成出多种介孔材料,这就显示了合成过程中胶凝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OH-浓度、投料比、各种原料的溶解度、凝胶老化时间、晶化时间、晶化温度、升温速度以及搅拌速度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合成结果的因素。
介孔二氧化硅是一种具有独特孔道结构的新型材料,其孔径在2-50纳米之间,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吸附性能。
下面从制备方法、性质、应用和前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制备方法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软模板法和硬模板法。
软模板法是利用表面活性剂作为模板,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介孔二氧化硅。
硬模板法则是利用具有介孔结构的硬模板(如分子筛)作为模板,通过浸渍、涂布等方法将硅源引入模板中,再经过热处理等步骤制备出介孔二氧化硅。
二、性质介孔二氧化硅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吸附性能,其孔道结构可以调控制备,孔径大小和分布可以通过合成条件进行调控。
此外,介孔二氧化硅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可以在多种环境下使用。
三、应用介孔二氧化硅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催化剂载体、吸附剂、药物载体等。
在催化剂领域,介孔二氧化硅可以作为载体材料,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在吸附剂领域,介孔二氧化硅可以用于吸附气体和液体中的有害物质,如甲醛、重金属离子等。
在药物载体领域,介孔二氧化硅可以作为药物载体,通过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和靶向作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四、前景介孔二氧化硅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新材料的发展,介孔二氧化硅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例如,在能源领域,介孔二氧化硅可以作为电池的电极材料,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放电效率;在生物医学领域,介孔二氧化硅可以作为生物材料的表面涂层,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腐蚀性。
总之,介孔二氧化硅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孔道结构的新型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新材料的发展,介孔二氧化硅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与表征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与表征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酸性条件下用na2sio3作为硅源,在碱性条件下用teos作为硅源,合成了介孔二氧化硅。
小角x衍射表明在酸性条件下,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浓度为0.01mol/l,na2sio3的浓度为0.1mol/l时,合成二氧化硅的介孔结构明显。
碱性条件下,teos浓度为5%~10%(体积比)时,得到明显介孔结构的二氧化硅。
关键词:介孔二氧化硅硅酸钠正硅酸乙酯一、前言无机多孔材料,因为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容量,而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和吸附载体中。
按照孔径大小,多孔材料可分为:微孔(microporous)、介孔(mesoporous)和大孔(macroporous)材料。
无机微孔材料孔径一般50nm,包括多孔陶瓷、水泥、气凝胶等,其特点是孔径尺寸大,但分布范围宽。
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为介孔(中孔)材料,其孔径在2~50nm范围,如一些气凝胶、微晶玻璃等,它们具有比微孔材料大得多的孔径,但这类材料同样存在孔道形状不规则、尺寸分布范围广等缺点。
1992年,kresge,etal首次在nature杂志上报道了一类以硅铝酸盐为基的新颖的介孔氧化硅材料m41s,[1、2]其中以命名为mcm-41的材料最引人注目。
其特点是孔道大小均匀、六方有序排列、孔径在1.5一l0nm范围可以连续调节,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热稳定及水热稳定性,从而将分子筛的规则孔径从微孔范围拓展到介孔领域。
这对于在沸石分子筛中难以完成的大分子催化、吸附与分离等过程,无疑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同时,由于介孔氧化硅材料所具有的规则可调节的纳米级孔道结构,可以作为纳米粒子的“微型反应器”,从而为人们从微观角度研究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及量子效应等奇特性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这一发现突破了沸石分子筛材料孔径范围的限制,使得很多在沸石分子筛中难以完成的大体积分子的吸附、分离,尤其是催化反应的进行成为可能。
题目:Tunable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with
Radial Wrinkle Structure
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
2
作者:Doo-Sik Moon and Jin-Kyu Lee
出处:Langmuir, 2012, 28, 12341 – 12347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wrinkled silica nanoparticles, WSNs)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一种制备结构可控SiO2纳米颗粒的方法。
作者证实了WSNs是在WinsorIII体系的双连续微乳液相中生成的。
通过运用依赖于水-表面活性剂-油比例的Winsor III相行为和通过加入不同的助溶剂,作者实现了调控SiO2纳米颗粒的结构从介孔到褶皱形式。
此外,还能够调控褶皱间距。
背景及需解决的问题:
1. SiO2纳米粒子特点:制备简单、化学稳定、易于表面修饰和相对低的细胞毒性。
应用领域:催化、药物输送、基因治疗、生物传感装置。
2. 介孔SiO2纳米粒子特点:非常大的表面积和孔体积。
目前研究焦点:球形介孔SiO2纳米粒子的合成,体内应用,作为色谱柱填充材料和准均质催化。
研究难点:功能材料难以进入孔内、介孔SiO2材料的孔径调控。
3. 最新发现: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wrinkled silica nanoparticles, WSNs)已被合成。
WSNs主要特点:大的比表面积、发射型褶皱结构(可能能够增强功能材料的进入)。
需要解决的问题:WSNs的形成机制(反应为油包水乳液还是水包油乳液)、WSNs粒径和发射型褶皱结构的精细调控。
合成方法:
一句话:在微乳液体系中,尿素热分解促进TEOS水解,生成SiO2。
经典合成:
1. 反应体系Winsor III体系的制备:将0.5g(1.3mmol)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和0.3g(5.0mmol)尿素溶于15mL水。
将15mL环己烷和0.46mL(6mmol)异丙醇加入上述溶液。
2. SiO2纳米粒子的制备:边剧烈搅拌,边将1.25g(6mmol)TEOS逐滴加入混合溶液。
室温搅拌30min后,加热至70℃,维持反应16h。
3.的洗涤和表面活性剂的去除:离心分离,用丙酮和水洗涤3次。
再将其分散于50mL乙醇中。
加入4mL12M的HCl,在70℃条件下搅拌24h,去除SiO2纳米粒子中的表面活性剂。
表征手段:
SEM、TEM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
讨论部分:
1.Winsor System及Wrinkle形成机制研究
极性溶剂(水),非极性溶剂(油)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三元体系显示出4种相行为类型(所谓的“Winsor系统”)。
图1.经典的“Kahlweit fish”图解法。
Winsor值R随温度,盐度,助溶剂量的改变而改变。
虚线/实线箭头指的是加入的短/长脂肪链的醇引起的相转变。
当表面活性剂的用量相对较小时,混合物形成Winsor I-III体系:过量的溶剂将与水-油-表面活性剂三元体系的微乳液分开,形成独立相(见图2)。
图2.Winsor体系的经典相行为:(a) type I, (b) type II, and (c) type III。
“n ϕ”指相数;o/w, oil-in-water;w/o, water-in-oil;bm,双连续相微乳液。
C中箭头表示增大油的体积比时相转移
的方向
图3显示了环己烷和水溶液不同比例混合产生的平衡相的图像。
当环己烷/水溶液比例达到1时,产生两个不同的相。
当比例增至2时,很明显观察到上层的环己烷,也证实了Winsor III体系的形成。
反映在图2c中,在环己烷体积比较小(0.1, 0.5和1)时,体系为介于水包油胶束和双连续结构之间的中间态微乳液。
图3.不同环己烷体积比的混合物平衡相(15mL水溶液:0.3g尿素,0.5gCPB和0.46mL异
丙醇)
作者将环己烷体积比为1的体系上层微乳液和下层水相分开作为反应体系,分别加入0.8mLTEOS,70℃反应24h。
下层体系得到的是介孔SiO2纳米粒子(图4.b, e),而下层得到了带褶皱的SiO2纳米粒子,但粒径分布不均,易发生聚集(图4.a, d)。
但直接将体系搅拌,得到粗乳液体系得到粒径均一的带褶皱的SiO2纳米粒子(图4. c, f)。
图4.Winsor III体系相分离,并分别微体系制备SiO2纳米粒子
2.反应时间的影响
投料按实验方法部分所述,在不同反应时间取样检测(见图5)。
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粒径逐渐增加,但褶皱间距离基本保持不变。
图5.不同加热时间下合称SiO2纳米粒子的SEM(上面)和TEM(下面)图像
表1 不同加热时间下合称SiO2纳米粒子的粒径
由此,作者推断,带褶皱SiO 2纳米粒子的褶皱间距,是由反应体系决定的,与时间无关。
3.环己烷(油)体积比对SiO 2形貌的影响
作者在不同环己烷比例的体系中进行带褶皱SiO 2纳米粒子的合称,得到如图6的带褶皱SiO 2纳米粒子的SEM 和TEM 图像。
随着环己烷比例的增加,SiO 2纳米粒子由最初的介孔结构逐渐转变成褶皱结构。
这与Winsor III 体系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也进一步说明,带褶皱SiO 2纳米粒子的形成机制与Winsor III 体系密不可分的。
图6.环己烷不同体积比条件下合称SiO 2纳米粒子的形貌变化及相对应的SEM 和TEM 图像
4.助溶剂对Wrinkle 间距的影响(油的极性的影响)
作者分别选取iso-propanol 、n-Butanol 和n-Pentanol 为助溶剂(摩尔量保持不变),对比观察合成的带褶皱SiO 2纳米粒子形貌变化。
发现,随着助溶剂脂肪链的增长,SiO 2纳米粒子褶皱间距逐渐增大(见图7)。
作者解释为,短脂肪链
助溶剂水溶性好,有助于水与表面活性剂间相互作用,有利于体系向Winsor I 体系(水包油)转变(见图1实线);而长脂肪链助溶剂则促使体系相Winsor II 体系(油包水)转变(见图1虚线)。
其具体相行为转变如图7中示意图所示。
因而随着助溶剂脂肪链增长,褶皱间距增大。
油相溶剂对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影响与助溶剂相似。
图7.不同助溶剂的混合体系中合成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形貌(褶皱间距)的变化及相对
应的示意图和SEM图像
5.Wrinkle上介孔的发现和形成机制阐述
作者用BET法对三种助溶剂体系合成的WSNs进行了N2吸附-脱附实验,测得其比表面积依次为520.3、573.2和592.7 m2/g(见图8),相差不是很大。
这与其单纯褶皱形貌不符,说明其表面还有更为微细结构。
经孔径测试,其在2-4nm 均有很高的峰值(见图8),说明褶皱表面有2-4nm的介孔结构。
图8.三种助溶剂体系合成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和WSNs的孔径分
布图
由此可知,三种体系中褶皱上介孔的形成机制应是相同的,且与助溶剂不相关。
作者对其形成机制做了如下解释:TEOS溶解于油相中,其水解发生在油水界面上,初始形成的硅胶Q3带负电,而表面活性剂CPB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故硅胶与CPB亲水端静电作用,包覆在CPB亲水端表面,逐渐转化为不带电的Q4。
随着反应进行,逐渐形成球状胶团,进一步聚集形成褶皱表面,除掉表面活性剂后得到介孔结构(见图9)。
图9.微乳液表面介孔形成机制示意图
结论
1.制备Winsor III体系;
2.在双连续微乳液相制备出WSMs;
3.通过调节助溶剂脂肪链长度,精细调节微乳液相行为,控制interwrinkle distances;
4.揭示了褶皱结构具有多层级介孔结构,并阐述了形成机制。
个人想法
1. 表面活性剂种类对SiO2颗粒形貌的影响
2. 表面活性剂种类及链长和阳离子部大小对介孔大小有没有关系
3. 水解催化剂(本文用的是尿素)对SiO2的影响,如甲酰胺等
4. 如何控制SiO2颗粒的大小(单纯的反应时间调节,调控范围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