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语文复习 —散文阅读之探究文本意蕴

2020高考语文复习 —散文阅读之探究文本意蕴

高考—散文阅读之探究文本意蕴

“探究”有三个小考点,探究重点放在第一个小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作品的意蕴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但是很多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确定的,或不是唯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并且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也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指向,更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比如涉及的具体探究有句子意蕴、标题意蕴、主旨意蕴、意象意蕴、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探究意蕴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的是“广”字,求的是丰富意蕴;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的是“深”字,求的是深层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玫瑰为开花而开花

张丽钧

独自坐在玫瑰园里,想着关乎玫瑰的心事。

这么繁盛,这么美艳。但我却不想说,她们是为了答谢辛勤的园丁而开花;也不愿说,她们是为了酬酢和畅的惠风而开花;更不能说,她们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开花。还是诗人说得妙:玫瑰为了开花而开花。——的确,对一朵玫瑰而言,开花就是一切。

我曾是一个可怜的“目的主义者”。以为有“目的”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行为。就这样,我欣然将心交给“目的”去蛀蚀。当我将自己摆在一朵绝美的花面前,我就像一个强迫症患者,本能地摸手机,本能地要拍照。从哪一天开始,我背弃了那个浅薄焦虑的自我?我已经学会“零负担”地欣赏一朵花,驻足,心动,玩索,然后带着感动,悄没声离开。

马年到来的时候,有人发来一个段子,大意是讲“马如人性”:见鞭即惊为圣者,触毛即惊为贤士,触肉始惊为凡夫,彻骨方惊是愚人。就想,有没有第五种马呢?它不惊,亦不驽;它不愿为“鞭影”而奔突,只肯为释放生命而驰骋;它俯瞰氤氲草色,仰观高天流云,它总是乐意在残照里完美一

幅剪影;它保持着可贵的矫健与豪野,它感谢上苍让它成为了一匹美学意义上的马。

《民国老课本》里有一篇课文,通篇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你瞧,这分明是一只具有诗人气质的羊啊!可惜,这只可爱的羊早就从课本中走丢了,取而代之的是“羊的全身都是宝,肉可以吃,奶可以喝,皮、毛可以穿”。

我曾经嘲笑过辗转认识的几个同城姐妹,每当桃花盛开,她们一定带着扑克牌和小被子,兴致勃勃地将自己送到迁西的一座桃花山上,挑一树最热闹的桃花,在树下郑重铺开小被子,盘坐,打牌。她们吵嚷着当“皇上”或做“娘娘”,贴满脸的纸条,就这样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才甘心地往回返。那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曾在心里不屑地说:多么可笑啊,竟在美丽的花树下做那等俗事!今天,我却倏然懂得了她们。

我曾多次跟同行分享那个“孔雀与作文”的故事——语文老师讲了一则故事让大家找论点:雄孔雀都非常珍爱自己漂亮的尾巴,每日必梳理呵护,生怕有丝毫损伤。一帮无耻猎人知道这一特性就专找雨天捕孔雀,因为下雨会将雄孔雀的大尾巴淋湿,由于有饱满的水分缀着,孔雀生怕起飞会弄伤羽毛,故不管猎人离得多近也绝对一动不动,任人宰割。很快,一位“学霸”发表高论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则孔雀——贪慕虚荣,因小失大,忽略整体,只看部分……二则猎人——善于抓住时机……”老师听后,点头赞许。哎,可怜的师生!

“目的”是那么重,“目的”这个幽灵,时刻都在明处、暗处招引着我们,让我们做稳它的信徒。一看到玫瑰,就恨它不结个南瓜;一看到马,就恨它追不上“磁悬浮”;一看到羊,就指望它多出肉、出好肉;一看到桃花,就想到蜜源;一看到孔雀,就想到活捉……被“目的”劫持的我们,心灵干枯,嘴脸丑陋。

谁能引领我们叩山为钟、抚水为琴,真正做一回大自然浪漫缠绵的舞伴?谁能引领我们赞赏玫瑰为开花而开花,激励孔雀为美丽而美丽?我想,除了我们自己,大概不会有别人。

玫瑰园里,花开不语……(有删改)

“玫瑰为开花而开花”在文中主要有哪两层内涵?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丰富的人生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内涵:①“玫瑰为开花而开花”象征一种生命的自然存在、本真状态;②“玫瑰为开花而开花”象征一种非目的的纯粹的美丽、非功用的情趣和诗意。

人生启示:①抛弃现实生活中“目的至上”“实用至善”的功利主义思想;②注重生命的精神趣味,

追求诗意唯美的生活;③主动走出“浅薄焦虑”的自我,走出精神委顿、高度扭曲的自己,“零负担”地回归拙朴本真的内心,畅享生命的美丽。

备选试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落笔扣题,第二段写玫瑰,省略了具体描绘,而运用排比写自己的心理——“不想说……也不愿说……更不能说……”是为了突显玫瑰“这么繁盛,这么美艳”。

B.“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在通篇只有短短四句话的课文中,看似非常突兀,令人哑然失笑,却用充满美感的镜头告诉我们:即使是牲畜,也不是只懂得吃草。

C.全文从玫瑰开花的平常景象写起,由此及彼,以小见大,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善用各种修辞,语言明快又不乏犀利,给人深刻启迪。

D.作者联想插叙“孔雀与作文”的故事,着力表现“学霸”的高论和老师的赞许,既表现了主旨,也隐含着对这种作文教学现状的批评。

答案 A

解析A项“运用排比写自己的心理”是为了突显“玫瑰为了开花而开花”,没有任何目的。

(2)第四段写“马如人性”,“它感谢上苍让它成为了一匹美学意义上的马”,请提炼概括“美学意义上的马”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它不受任何外在要求的约束,没有“功用”“目的”的追求。②它充分顺应生命本性,释放生命的力量。③它享受自然的美好,追求生命的诗意与情趣。④它回归生命的本真,坚守自身的个性。

准确探究有四个关键:

1.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内寻找依据。

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做粗略肤浅的浏览后,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从而犯误解文意的错误。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效果应当得到尊重。

2.善于选择不同角度。

要想获得丰富意蕴,就必须善于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散文的切入角度主要有内容、主题、结构、

手法等,其中内容、主题角度是最主要的角度,要打开它们,须讲究不同的方法:

(1)因形悟神。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所谓“形散”,就是文本中有丰富而不同的材料,如不同的人、物、事、景等,不同的材料,蕴含着不同的意蕴。要善于从不同的材料挖掘不同的意蕴。

(2)见微知著。要从文本中那些细微的材料、细节中挖掘丰富的意蕴。

(3)因象取神。散文中的形象有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可以挖掘人物形象中蕴含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人性内涵,可以挖掘自然形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

(4)借助语言。抓住散文中的议论抒情性语言,探究其内涵。

3.善于由表及里探究。

文本的意蕴一般指隐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义,即通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深层意蕴则既包含文本的深层含义,更指向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以及哲学、美学、文化等方面的意义。

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有:①精忠报国;②崇尚自然;③主静,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统;⑤安土重迁,叶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⑦知足常乐,吃亏是福。

人文精神,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众生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核心是人的关怀。

要挖掘出上述纵深层面的东西,除了具备较深的语文素养外,“由表及里”是一条重要途径。所谓“表”,是指探究题涉及的文本中的基本内容,以此为立足点,建立起与上述深层意蕴的联系,从而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意蕴开掘。如探究民族心理常常是由此及彼,通过文本中的“这一个”,见出“一类”和“一批”,从而揭示出具体形象的典型意义;探究人文精神,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升华,从而折射出人、物、事、理的本质特征。

4.善于有序呈现结果。

答案要体现不同的探究层面和角度,层面与角度应属不同的维度,彼此不可交叉、重复;组织答案时要善于由浅近到纵深这样有序地排列,且在每一条要点的前面,都要尽可能地用一句纲领性的语句作提示,以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层次井然。另外,不论选择“角度”还是“层面”,都要选定在两至三个,这样可以充分满足“不同”的要求。

主要题型

散文阅读探究类题,其立意是强调散文的整体阅读,是对散文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意蕴和作品的价值观、审美观、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以及作品所带给人们的启示、思考等进行有深度和广度的探究。

一、句子意蕴探究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守住你的瓦尔登湖

杨虎

1949年,梭罗和他的湖首次来到了中国。译者徐迟在序言中这样说道:“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那时正值天翻地覆,安静的梭罗不知能走进多少人的内心?

中国内地的读者再次看到大洋彼岸这个“怪人”的身影已是33年后的1982年了。但这一次,席卷古老大陆的文学热潮即将汹涌起马尔克斯的魔方、乔伊斯的呓语,而狂热的读者们则兴奋地从小说中检索着改革、承包等字眼,为物质时代正义凛然地登场暗暗兴奋不已。

又一次,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为时代的喧嚣所淹没。

其实,这本书本来就是为人类中那些安静的内心写的,小众化正该是它的命运。这本诞生在湖边的书,或许是大自然最美的精灵之一——湖泊为寻找芸芸众生中和她质地一样的心湖而假手梭罗发出的信号。

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

水是大地的灵者,是人生的天籁表达。如果河流象征着人生奔突冲撞的青年时代,海洋则像是童年和老年的重叠,而湖泊这大地上晶亮的眼睛,则是人生静穆平和信念坚定的中年。我不知道梭罗是怎么下决心要为人类写这一本宁静的中年之书的。或许,是瓦尔登湖翻卷的浪花突然击中了他的灵魂;或许,这一需求潜伏已久,也许更早以前,他在某个喧闹的时刻突然听到了自己内心的低语,就像叶芝在伦敦的街头忽然热泪盈眶:“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还是人行道,我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这样的向往,也许也曾多次在你我的内心翻涌,只是,我们不愿像梭罗那样去正视一个真实的自己,不敢像他那样舍弃世俗的一切去寻找和守住自己的瓦尔登湖。

人类中那些柔软与敏感的心灵总是代替凡夫俗子去感受天籁,并九死不悔地承担由此落在自己命运中的狂喜与极苦。梵·高如是,高更如是,梭罗也如是。但这一次,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1844年一个落叶纷飞的秋日,27岁的亨利·戴维·梭罗只影单身,仅带着一柄斧头和二十五美元二十一美分,住进了杳无人迹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在此之前,他已给爱默生当了两年助手。再往前,他亲眼目睹了恋人的他嫁和相依为命的哥哥的死亡。再往前,1837年,他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

大自然是灵魂永恒的港湾。犹如母亲和情人,瓦尔登湖澄净的色彩让梭罗翻涌的内心一下子抵达了安静并狂热起来。安静的是他的情绪,狂热的是他的思绪,是他长久以来寻找的对话与表达。从1844年秋到1847年,短短一千多个日夜,瓦尔登湖拍岸的水声从梭罗心上流过,再一次流出就成了芬芳的墨香。

但这本书绝不是隐逸者说。事实上,它隐含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对自我的尊重与发现,对生命的真实与神圣的寻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可能是一块小小的瓦尔登湖。只是,碌碌红尘里的你我总是在对碌碌红尘的房子、职务与收入等的追赶与算计中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静静跟着梭罗的脚印走下去,你蛰居的生命就会豁然舒伸,你内心的瓦尔登湖就会为你打开美丽的四季。

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要知道,人间每走一个人,天上就会落一颗星。(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1.请简要探究尾段画线句子的含意与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瓦尔登湖是心灵宁静的象征。作者呼唤我们“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意思是呼唤人们不要在喧嚣的物质社会中迷失自我,而要让心灵回归宁静并坚守宁静。②“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梭罗一样,摆脱碌碌红尘、纷扰世事、功名利禄的羁绊,都能像梭罗一样尊重自我与发现自我,追求生命的真实与神圣。(2)这句话起到了点明文章主题、呼应标题的作用。

备选试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中的序言,向读者介绍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的阅读方式,并委婉含蓄地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采用译者徐迟的话在修辞上属于引用。

B.“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这句话的内涵既指梭罗和安静的瓦尔登湖产生了共鸣,也指心

灵安静平和的读者会和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产生共鸣。

C.文章将梵·高、高更和梭罗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并举,是为了证明拥有柔软和敏感心灵的人们比普通人更能感受大自然触动心灵带来的狂喜与极苦。

D.之所以说梭罗和瓦尔登湖的相遇“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是因为瓦尔登湖使梭罗的心灵抵达了宁静,而思绪却狂热起来,进而催生了一部伟大的书籍。

答案 A

解析“并委婉含蓄地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不当。译者徐迟的话只是说明心灵的安静对正确理解《瓦尔登湖》的重要性,并指出如果没有一颗安静的心,就会误读这本书,就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并没有涉及对这本书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2)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中提及“又一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又一次”指《瓦尔登湖》为时代的喧嚣所淹没发生过不止一次,第一次在1949年,第二次在1982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读者错失《瓦尔登湖》的遗憾之情。

探究句子意蕴同理解句子含意的方法差不多,或者说它要以理解句子含意为基础,善于抓住句子的具体特征,从关键词语、内部结构、表达特点等入手。但是,它与理解句子含意毕竟不在一个能力层级,它是探究级,其难度与广度均超过理解层级中的句子含意。它所选择的句子位置靠后(多是文末句)、内涵深厚,是要从全文乃至文外的角度来探究的。具体说来有:

(1)看看该句与主旨之间的关系。探究所给句子都是与全文主旨相联系的,所以,在弄清句子的具体含意后,还要看看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关系,或者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主旨。联系主旨探究句子,一定能探究出句外意蕴、更深层的意蕴。

在联系主旨这一点上还可以再深入开掘。看该句是否体现了“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看看该句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对于所给句子的深层意蕴,要特别善于抓住它背后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抓“作者”要素。

(3)看看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可能要求考生结合作者和相关背景等资料对作品或作品中特别重要的句子进行合理的

解读、探究。当然,我们反对机械、生硬地联系。

二、情感意蕴探究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小时放过牛

包光潜

到杏花村散步,越来越没有诗意了。这个城市之村越来越城市了。我过去漫步到黄公酒垆,一定要停下脚步,绕着环岛雕塑,环顾一番。如果真的有超自然力量的话,那些雕塑上面定然有我匝匝相缠、层层相叠的目光。

童子牧牛在农耕时代最富诗情画意,是最值得今天城市人怀念的情调文化。调皮童子漫不经心地坐在牛背上,横笛在握,声声笛音吹出浓郁的乡情和自给自足的幸福。尽管它是粗粝的花岗岩雕塑,但在我的心中是那般的鲜活。我特别不喜欢杜牧的雕像,池州人把他想象得太高大,太飘逸了,而少了文人之间的那种呼之即出的亲热感。有个小女孩儿想爬到牛背上去,尝试多遍都没有成功,反而遭到父亲的呵斥。很显然,这个父亲想在我们面前表现出一种有素质的样子,那意思是说,这牛只可看,不可骑的。我对这样虚伪的人是不屑一顾的。我对小女孩儿说,来,伯伯帮你。

小女孩儿兴高采烈地骑在牛背上,两只小手拍打着,然后做出抖动缰绳的动作,嘴里喊着,驾!驾!……她的父亲笑得前仰后翻,说,这是牛,不是马。

城里的孩子确实很难看见猪马牛羊的,这不是他们的错。我们没有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即使他们看过,都是一些卡通画上的变形的牲畜。

小女孩儿好奇地问我,伯伯,你骑过真牛吗?

我点点头,有一种苦涩漫过心头,然后是甜。

我想起母亲跟我说的一则神话故事。说老牛本来也是天宫里的仙物,是受了哄骗才“误”落凡尘的。掌管天宫的大王对它说:“你到凡尘去,吃的是甜(田)草,喝的是糖(塘)水。”老牛大概在天宫里待得腻烦了,这下子以为得了好处便不辞而别,发誓不再回头看天,断了自己的后路。

小时候放牛,无数次观察老牛的举动。它总是那么机械、呆板。它的眼睛里只有土地、田埂、水塘……它所看到的蓝天白云,也只是水中的浮光掠影。它不知道天有多大,地有多宽——抑或有意不去看那迢迢无期的归天之路。

我们麒麟畈有二百多亩田地,每逢“双抢”争分夺秒,时不我待,无论是人还是老牛都要夜以继

日。我时常喘着粗气坐在田埂上,望着千钧之轭压在牛顶上,铁链绷直。那蒙鼓的牛皮被磨损殆尽,绽露出如同三月桃红的肌肉来。惟一能够给老牛带来些许快慰的要算那牛背鹭了。它怜悯地啄食牛背上那些寄生虫们,并不停地在老牛的周围盘旋,有诗意地飞翔。不仅牛得到了快慰,我的幼小的心灵也得到了慰藉。

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的今天的新农村,原以为那些老牛们也同农民一样翻身解放,过上所有动物都应该拥有的、优哉游哉、自得其乐的日子。可是,最近我回家过春节,田野里没有了草垛,道路上没有了永远散发着青草馨香的牛粪。牛从我们的视野里日渐消失了!

乡亲们告诉我,现在哪家还有牛啊。

我问,原来那些牛呢?

几乎是异口同声:卖了。杀了。

看来,牛生来是劳累的,不劳累了就没有了生存的理由。因此,它就成了我们人类的蛋白质和热量。

杏花开了,当然是春天。来西城的人越来越多,碰见的熟人也越来越多。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来自乡村,我天真地想象着,这些人来到西城,莫非和我一样是冲着这牧童和老牛来的。因为诗意的牧童令我们怀念,因为劳苦功高的老牛已经深深地耕入了我们的灵魂里。

面朝故园,望着没有炊烟的村庄和没有草垛的田野,我又想起母亲跟我讲的那则关于牛的神话传说。(选自《文化月刊》,有删改)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角度一童年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二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三乡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四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角度一: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无限怀念。角度二:对新时代牛的不幸命运的叹惋。角度三:对远离诗意的乡村的深深叹息和无奈。角度四:对城市生活单调、乏味的厌倦。

备选试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用被人想象得太高大、太飘逸而少了亲热感的杜牧雕像,对比突出了“童子牧牛”雕像的诗

情画意和自然鲜活。

B.文章写小女孩骑牛的情景,表现了她天真活泼、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天性,目的是批评“父亲”的虚伪做作,缺乏童真。

C.文中插叙关于牛来自天宫的传说,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突出牛的温顺老实,为下文对小时候放牛的描述做好铺垫。

D.“它就成了我们人类的蛋白质和热量”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残忍杀掉耕牛行为的愤慨和对牛的不幸命运的叹惋。

答案 B

解析“目的是批评‘父亲’的虚伪做作,缺乏童真”分析不当,这不是文章的用意,这里是表现“我”对儿时生活的美好怀念。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方面,苦涩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没有见过为人类辛勤耕作的牛而感到惋惜和遗憾;一方面,为自己小时候曾经有过的与耕牛有关的诗意生活而感到幸福和快慰。

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不同于思想意蕴,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是作品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探究散文的情感意蕴,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1.抓住文中“情语”。要捕捉文中断断续续、或显或隐的情感语言,从而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尤其要抓住文眼句、议论抒情句这些能直接、鲜明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

2.抓住文中众多不同的材料,挖掘作者对它们不同的情感态度。“不同的材料”在文中主要指不同的人、物、景、事等。

3.学会转换视角,挖掘深层情感。

常见的转换视角有:(1)历史与现实的转换,如文本写的是历史,可能暗含着对现实的期待;(2)批判与希望的转换,如文本在批判一些问题,可能它在希望积极层面的东西;(3)正面与反面的转换,如文本写了反面的东西,可能暗示着它要肯定正面的东西。

4.答案表述必须有情感术语。如赞扬、担忧、期待、希望、不满、无奈等。

意蕴探究题还有其他一些题型:

1.标题意蕴探究题。其基本方法同前面理解词句内涵中的标题含义和作用差不多。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在全面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切入:①表层含意与深层含意;②是否点明了文中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内容;③是否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倾向;④是否揭示或点明文章的主旨;⑤是否是文章的线索。

2.物象意蕴探究题。其基本方法同前面分析形象特点、作用中的物象特点、作用一样,只不过它要综合全文,把特点与作用联系起来,由表及里,由实及虚。重点看其主旨意蕴、象征意蕴和结构意蕴三方面。

高考散文阅读导练:探究意蕴题(考情简述+设问方式+解题思路+典题示例+对点训练)

高考散文阅读导练:探究意蕴题 (考情简述+设问方式+解题思路+典题示例+对点训练) 【考情简述】 散文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读者角度来说,理解作品意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作品本身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把握;二是对作品思想观点和情感态角度的个性思考。 【概念阐述】 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设问方式】 (1)(2022·全国乙)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 (2)(2021·天津)李大钊说:“中华自身无所谓运命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结合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给到×北工作的的L》方龄贵) (3)(2018·浙江)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汴京的星河》叶文玲) (4)(2017·全国II)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度”等表答题方向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我们的裁缝店》李娟) 【解题思路】

散文10 探究散文意蕴

第六讲探究散文意蕴 什么是意蕴呢?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散文阅读的“探究文本意蕴”角度大致有以下几种: 1.探究文本关键字词、句子和标题的丰富意蕴 做这种探究文本关键字词、句子和标题的内涵的题目,与做理解词语含义、句子含意题有相通之处,但不同之处在于选择的词、句是关涉全文意蕴的,换言之,透过这些词、句、标题,体悟作品重要、深刻的意蕴。因此做此类题时,一定要注意词、句在文中出现之处,注意文中点明标题之处。除了这些地方的内容,还要联系全文主旨加以分析。 2.探究文本的深刻意蕴和情感态度 深刻意蕴与情感不是一回事,虽说有些地方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探究深刻意蕴就是看作品中选取了哪些不同材料,这些材料背后有无深刻的东西,它一般指向材料所体现的背后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和人文性等深刻的东西。情感取向是指对文中不同的人、事的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或明或暗、或曲或直,都能从作品中提取出来。作答时一般要用一些情感词语,如赞美、批评、忧虑等。 一、强化方法 1.探究重要句子意蕴题:所选择的句子一定是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涉及文章多数内容的句子。探究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强调的是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分析文章重要句子选取的是涉及文章局部文字的句子,表现力较强的句子。 2.探究标题意蕴题:①标题自身义(表层义);②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③主旨(情感)义。 3.探究文本思想情感意蕴题:看散文写了哪些材料,如不同的人、事、物、景,这些材料蕴涵了哪些不同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4.探究阅读启示题:按题目上设置的要求,从作品中抽取语句,提炼认识和启示。 二、规范要求 1.探究题不论要求从何种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发表一通。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会断章取义。 2.探究题具有开放性,但这种开放性并不是完全的开放。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紧扣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依据文本所提供的信息,有所发现。 附表:探究文本意蕴综合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散文文本阅读任务(十一)理解词句含意,牢牢把握语境教案

任务(十一) 理解词句含意,牢牢把握语境 任务情境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句(重要词语、句子)进行理解。考生经过一轮复习,对重要词句的基本内涵大都能把握,并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可是,如果再向前走出一步——挖掘深层意蕴就有困难了。另外,语言表述啰嗦,少数还停留在抄录阶段。因此,二轮复习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答题“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白天的周庄太喧闹,太嘈杂,成了一个拥满赶集人的商业街。就像一个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人未识时是那样的贞淑娴静,一旦嫁为了商人妇,便失去了往日的风韵。所以,黑夜,周庄的灯笼亮起来了。挂成一排的大红灯笼,是夜周庄诗意朦胧的最亮。青瓦白墙,一旦配上这串串灯笼,古朴典雅便立刻从骨子里透露而出。灯光辉映着脚下潺潺的流水,盈盈水波又飘摇着夜泊的小船,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豪华恢宏的沈厅安静了,精致典雅的张厅也关上了古老的大门,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在不倦地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节选自许阳《夜读周庄》,有删改) 1.“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一句中“回归”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周庄回归到本来的自然与宁静(或“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 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端午包粽子,熏艾草。中秋吃月饼。重阳买一块枣泥糕。立冬要吃汤圆。腊八肯定煮腊八粥。此外,春天要吃杨梅,夏天用井水冰西瓜,秋天菱角上市,冬天萝卜赛梨。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新鲜,一样下市了,另一样再上桌,有板有眼,纹丝不乱。 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寒酸,我们却过得一丝不苟,庄严排场 ....。 (节选自黄蓓佳《横八字巷的人们》,有删改) 2.请分析文中加点词语“庄严排场”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生活态度:不苟且,不绝望。②生活方式:有板有眼,恪守传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赞美的菊花的孤绝和冷艳,恰似一个人的少年意气和伶牙俐齿,譬如“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宁可枝头抱香死”等。人们随着年岁增长,见过更多的风霜严寒,终将与自己、与世界和解。就像莫言对自己年少气盛时抢白老师深感愧疚,那种争强好胜的面红耳赤,终将变为容忍、宽和的慈眉善目的模样。即便秋天开花时“蕊寒香冷蝶难来”又能如何呢?和菊花气质颇相近的林黛玉曾问菊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然万物有时,有的喜欢在春天里争奇斗艳,就随它热闹吧。有的偏爱“凌寒独自开”,就随它去吧,何必非要“报与桃花一处开”呢? (节选自古禾《采菊东篱说道今》,有删改)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人们随着年岁增长,见过更多的风霜严寒,终将与自己、与世界和解”一句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句话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增多,个人终会有所成长、有所改变。 ②“风霜严寒”比喻人生路上的坎坷、挫折、磨难、逆境等。③“与自己、与世界和解”是指长大后的自我改变。年轻时少不更事,容易争强好胜、自命清高、自以为是。年龄渐长、阅历渐多后,渐渐能够坦然面对自己、他人和世界,变得包容豁达、从容淡定。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刘星元 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之探究文本意蕴

散文阅读之探究文本意蕴 “探究”有三个小考点,探究重点放在第一个小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作品的意蕴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但是很多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确定的,或不是唯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并且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也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指向,更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比如涉及的具体探究有句子意蕴、标题意蕴、主旨意蕴、意象意蕴、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探究意蕴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的是“广”字,求的是丰富意蕴;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的是“深”字,求的是深层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玫瑰为开花而开花 张丽钧 独自坐在玫瑰园里,想着关乎玫瑰的心事。 这么繁盛,这么美艳。但我却不想说,她们是为了答谢辛勤的园丁而开花;也不愿说,她们是为了酬酢和畅的惠风而开花;更不能说,她们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开花。还是诗人说得妙:玫瑰为了开花而开花。——的确,对一朵玫瑰而言,开花就是一切。 我曾是一个可怜的“目的主义者”。以为有“目的”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行为。就这样,我欣然将心交给“目的”去蛀蚀。当我将自己摆在一朵绝美的花面前,我就像一个强迫症患者,本能地摸手机,本能地要拍照。从哪一天开始,我背弃了那个浅薄焦虑的自我?我已经学会“零负担”地欣赏一朵花,驻足,心动,玩索,然后带着感动,悄没声离开。 马年到来的时候,有人发来一个段子,大意是讲“马如人性”:见鞭即惊为圣者,触毛即惊为贤士,触肉始惊为凡夫,彻骨方惊是愚人。就想,有没有第五种马呢?它不惊,亦不驽;它不愿为“鞭影”而奔突,只肯为释放生命而驰骋;它俯瞰氤氲草色,仰观高天流云,它总是乐意在残照里完美一幅剪影;它保持着可贵的矫健与豪野,它感谢上苍让它成为了一匹美学意义上的马。 《民国老课本》里有一篇课文,通篇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你瞧,这分明是一只具有诗人气质的羊啊!可惜,这只可爱的羊早就从课本中走丢了,取而代之的是“羊的全身都是宝,肉可以吃,奶可以喝,皮、毛可以穿”。 我曾经嘲笑过辗转认识的几个同城姐妹,每当桃花盛开,她们一定带着扑克牌和小被子,兴致勃勃地将自己送到迁西的一座桃花山上,挑一树最热闹的桃花,在树下郑重铺开小被子,盘坐,打牌。她们吵嚷着当“皇上”或做“娘娘”,贴满脸的纸条,就这样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才甘心地往回返。那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曾在心里不屑地说:多么可笑啊,竟在美丽的花树下做那等俗事!今天,我却倏然懂得了她们。 我曾多次跟同行分享那个“孔雀与作文”的故事——语文老师讲了一则故事让大家找论点:雄孔雀都非常珍爱自己漂亮的尾巴,每日必梳理呵护,生怕有丝毫损伤。一帮无耻猎人知道这一特性就专找雨天捕孔雀,因为下雨会将雄孔雀的大尾巴淋湿,由于有饱满的水分缀着,孔雀生怕起飞会弄伤羽毛,故不管猎人离得多近也绝对一动不动,任人宰割。很快,一位“学霸”发表高论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则孔雀——贪慕虚荣,因小失大,忽略整体,只看部分……二则猎人——善于抓住时机……”老师听后,点头赞许。哎,可怜的师生! “目的”是那么重,“目的”这个幽灵,时刻都在明处、暗处招引着我们,让我们做稳它的信徒。一看到玫瑰,

最新版高考语文全国复习讲义:散文阅读 专题二考点突破 考点六探究文本意蕴和创作意图

Ⅰ掌握探究的原则和探究题的总体要求 一、牢牢掌握探究的两个原则 1.立足文本,尊重作者 探究题不论要求从何种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发表意见。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探究题具有开放性,但这种开放并不是完全的开放。其实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所发现。必须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观点。 2.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 既是探究,就应明正误、优劣、支持或反对态度,切不可模棱两可、东拉西扯、词不达意,或者简单武断、空洞偏激。既要阐明观点,又要作有理有据的分析。“理”与“据”应从文本中来,应从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中来。 二、掌握探究题的总体要求 (2015·四川)《太湖碎锦》(原文见本章专题二“考点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略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首先要理解所给语句的含意,“远眺”时一览无余,可得总体、宏观之美,又能略去无数瑕疵,朦胧之中富有诗意。“近观不如远眺”即为此意。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看法,就是要结合具体内容,不能脱离文本。 精要点拨 解答探究性题目要展示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所答文字要显示出探究的意趣。 (1)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做粗略肤浅的浏览后,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从而犯误解文意的错误。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效果应当得到尊重。 (2)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的语句,把握住这些,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来讲,作者对作品中人物倾注的情感的褒贬,是理解好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基础,所以要弄清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体现了作品中人物的什么性格,表现了什么主题。 (3)选择探究切入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是从主题角度,还是从表达技巧角度;是深层探究,还是广度探究。这些,既要从题干中“读”出来,又要根据题干要求,选择一个或多个切入角度。特别要学会根据文章本身的内容进行多方位的联系,选择那些与文章联系较为密切的方向作为探究视角。 (4)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善于有序呈现结果。首先要应题,可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我认为”“我觉得”等句式来表述。其次,有序地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角度与层面应属两个不同的纬度,当它们彼此不交叉时,可以分别表述。不管哪个“角度”和“层面”,都要善于由浅近到纵深这样有序地排列,且在每一条的前面,都尽可能地用一句纲领性的语句做提示,以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层次井然。 Ⅱ熟悉高考常见探究题型,把握探究角度和方法 一、探究文本意蕴题 (一)探究重要句子意蕴题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发掘作品意蕴创意解读文本)》教案 精品

2020届高考第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发掘作品意蕴,创意解读文本)》 教案 【考纲解读】 “发掘作品意蕴,创意解读文本”包括如下四个考点: 1、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散文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历史的、现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发掘作品意蕴,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从作品本身入手,发掘作品中所表现作者的思想、意识、情感;二是发掘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人文精神在现实中的积极意义及其引发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创意解读文本,包括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与认识。前者注重的是知识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求我们通过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倾向,透过作品的主旨,探究作者的创作目的、指向;后者注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谈自己的对文本观点活作者意图的认识【典型例题1】 例如《耕作的诗人》第3题: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问作者为什么要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或者说作者的目的何在。通读全文,我们基本上可以罗列如下要点:1、为了表明托尔斯泰与那些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第1段);2、为了批评当时把写作与日常的劳作绝然分开的创作风气(第5段);3、通过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表明作家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来自于“土地”(第6段);4、通过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高度颂扬托尔斯泰的朴实而伟大(第4段),以及他的写作态度与创作方式(全文)。 【典型例题2】 例如《立方主义》第3题:作者开始“觉得中国人有曲线美的实在很少”,似是欲求而不得;之后却认为“这是诬妄之谈”,提出“中国人何尝没有曲线之美”,似是曲线美已颇为盛行;最后又发出“可怜的是立方主义的艺术家哟”这样的感慨,大有为立方主义鸣不平

高考散文阅读“探究丰富意蕴”题解题指导与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探究丰富意蕴”题解题指导与练习 (附答案解析) 【解题指导】 探究散文的情感意蕴,要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1)抓住文中的“情语”。要捕捉文中断断续续、或显或隐的情感语言,从而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尤其要抓住文眼句、议论抒情句这些能直接、鲜明地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 (2)抓住文中众多不同的材料,挖掘作者对它们的不同情感态度。“不同的材料”在文中主要指不同的人、物、景、事等。 (3)学会转换视角,挖掘深层情感。 常见的转换视角有:①历史与现实的转换,如文本写的是历史,可能暗含着对现实的期待;②批判与希望的转换,如文本在批判一些问题,可能它在希望积极层面的东西;③正面与反面的转换,如文本写了反面的东西,可能暗示着它要肯定正面的东西。 (4)答案表述必须有情感术语。如赞扬、担忧、期待、希望、不满、无奈等。 另外,关于句子意蕴探究题,其方法同理解句子含意差不多,或者说它要以理解句子含意为基础,善于抓住句子的具体特征,从关键词语、内部结构、表达特点等入手。但是,它与理解句子含意毕竟不在一个能力层级,它是“探究”层级,其难度与广度均超过“理解”层级中的句子含意。探究所选择的句子位置靠后(多是文末句),内涵深厚,是要从全文乃至文外的角度来探究的。具体说来有: (1)看看该句与主旨之间的关系。探究所给句子都是与全文主旨相联系的,所以,在弄清句子的具体含意后,还要看看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关系,或者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主旨。联系主旨探究句子,一定能探究出句外意蕴、更深层的意蕴。 在联系主旨这一点上还可以再深入开掘。看该句是否体现了“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看看该句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对于所给句子的深层意蕴,要特别善于抓住它背后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抓“作者”要素。 (3)看看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要结合作者和相关背景等资料对作品或作品中特别重要的句子进行合理的解读、探究。当然,我们反对机械、生硬地联系。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凝固的《史记》 徐剑 ①大先生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了。那天,他精神出奇地好,突然撑起羸弱之

散文阅读意蕴类探究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散文阅读意蕴类探究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一位屡约不爽的常客。高考考纲中要求考生:第一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二探讨作者的创作目的;第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有创意的阅读。因此,作品意蕴类探究题、作者创作背景和意图类探究题、个性化解读类探究题成为探究题的常考题型。下面笔者谈谈散文阅读中常见的意蕴类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一、句、段内涵题 首先是题干复位,不管是句子还是段落,都必须放到整篇文章中去理解,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其次是抓住句、段中的关键字词,由浅入深,反复揣摩关键字词的内涵。接着深入挖掘出句与段中隐含的主旨义,这个主旨义主要涉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最后要适当考虑句、段的结构技巧和表达特色。 以2013年江苏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何容何许人也》为例,最后一道题目便是探究段落内涵题。根据以上探究句、段内涵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这道题可做如下思考:首先要将这个句段放到全文中考虑,文章共六段,前五段主要照应和解释了题目,何容究竟是何许人也,何容是一位具有矛盾性格的人物,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他的交往、生活、心理等方面。最后一段是在前五段内容基础上的升华和总结,进一步指出了何容的为人。其次要抓住此句段中的关键字词,“最大的原因”、“说得来朋友”。“最大的原因”说明何容对社会的失望,他留下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朋友;“说得来”说明何容和朋友之间的默契、投合,何容理解朋友,朋友也是何容最强大的精神支柱。 接着在理解此句段时,还得适当地结合文本的主旨义,因为此句段在文章的最后,而文章的结尾往往具有卒章显志的作用。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表达对何容的赞许之情,何容生活在那样的年代,那是何容的不幸,但那样的时代有何容这样的人,又是那个时代的幸运。最后,在结构技巧和表达特色等方面,如果有涉及则有必要考虑,如果没有则不必生搬硬套。综合以上解题思路与技巧,再加上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述,考生的答案距离高考参考答案也就近在咫尺了。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文本意蕴题题组训练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文本意 蕴题题组训练 一、对点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自己就是一种祝福 [美]威尔.鲍温 在葡萄园里,当一棵葡萄树开始成熟,便会散发出一种其他葡萄树也能接收到的振动频率、酵素、香气或能量场。这棵葡萄树在向其他葡萄树示意:该是改变、该是成熟的时候了。当你在言语及思想上,都颂扬着自己和他人最崇高、最美好的一面,你只要表露原本的自我,就能向周遭所有人示意,该是改变的时候了。你甚至连试也不必试,就会唤起人们的意识。我常常想人类为什么喜欢彼此拥抱。当我们拥抱时,即使只是短暂的刹那,我们的心也会互相曳引,我们会提醒自己:地球上只有一个生命,一个我们共享的生命。 如果我们不刻意去选择自己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就会跟着其他人的脚步混沌度日。我们常跟着其他人随波逐流,却没有发现自己在依样画葫芦。 我父亲年轻时经营我祖父的一家汽车旅馆,那家旅馆的对面是一家二手车行,而我父亲设法和车行老板达成了一项协议。汽车旅馆晚上的生意若很冷清,我父亲就会去车行,把十几辆车移到旅馆的停车场。不用多久,汽车旅馆就会充满付费的旅客。经过汽车旅馆的人会推论,如果停车场空荡荡的,这家旅馆一定不太好;但要是停车场停满了车辆,经过的人就会觉得这是适合住宿的好地方。我们都会跟着别人走。而现在,你已经成为一个在领导世界走向和平、体谅和富足的人了。 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我们牧场上嚎叫的那群土狼叫醒。刚开始的嚎叫声起自一只小狼,然后才扩散至整群土狼。很快地,我们的两只狗吉布森和玛奇克也加入了嚎叫的行列。不久,我们邻居的狗也开始嚎叫,最后嚎叫声从四面八方涌来,传遍山谷,附近的狗都加入了。那些土狼制造了正在扩散的涟漪。没一会儿,我又听见嚎叫声从几里外的各处传来,而这一切皆始于一只小土狼。 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将在你的世界里造成影响力。以往,你的影响力可能都是负面的,因为你可能有抱怨的倾向。如今,你则在为所有人设立乐观的典范、打造更美好的世界。你是人性大洋中的一道涟漪,在世界上引发着回响。 你自己就是一种祝福。 1.这篇散文文笔精妙,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试谈谈文章带给你的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感悟(启示):(1)表露原本的自我、真实的自己胜过言语及思想。 (2)生命是短暂而又美好的,我们要珍爱生命,充分利用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3)自己就是一种幸福,不必随波逐流。 (4)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努力,在人生中树立乐观积极的典范,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行脚人.黄昏 师陀 那汉子拄着行杖,走下山来,已是申末时分。山顶反耀着橘红的光,浓紫间夹着浑灰,明暗相映。天色确实不早了。 那是头戴牛毛红毡笠,身着短褐,也不怎么干净,一条百衲战带束腰,步伐坚定落实的人。因为鞋下是钉着钢钉的,所以走动藁藁地响。行杖捣着碎石,也咯咯有声。那装束,一看便

2020高考语文复习 —散文阅读之探究文本意蕴

高考—散文阅读之探究文本意蕴 “探究”有三个小考点,探究重点放在第一个小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作品的意蕴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但是很多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确定的,或不是唯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并且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也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指向,更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比如涉及的具体探究有句子意蕴、标题意蕴、主旨意蕴、意象意蕴、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探究意蕴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的是“广”字,求的是丰富意蕴;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的是“深”字,求的是深层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玫瑰为开花而开花 张丽钧 独自坐在玫瑰园里,想着关乎玫瑰的心事。 这么繁盛,这么美艳。但我却不想说,她们是为了答谢辛勤的园丁而开花;也不愿说,她们是为了酬酢和畅的惠风而开花;更不能说,她们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开花。还是诗人说得妙:玫瑰为了开花而开花。——的确,对一朵玫瑰而言,开花就是一切。 我曾是一个可怜的“目的主义者”。以为有“目的”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行为。就这样,我欣然将心交给“目的”去蛀蚀。当我将自己摆在一朵绝美的花面前,我就像一个强迫症患者,本能地摸手机,本能地要拍照。从哪一天开始,我背弃了那个浅薄焦虑的自我?我已经学会“零负担”地欣赏一朵花,驻足,心动,玩索,然后带着感动,悄没声离开。 马年到来的时候,有人发来一个段子,大意是讲“马如人性”:见鞭即惊为圣者,触毛即惊为贤士,触肉始惊为凡夫,彻骨方惊是愚人。就想,有没有第五种马呢?它不惊,亦不驽;它不愿为“鞭影”而奔突,只肯为释放生命而驰骋;它俯瞰氤氲草色,仰观高天流云,它总是乐意在残照里完美一

人教版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散文阅读:探究文本意蕴》

人教版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教案 散文阅读:探究文本意蕴 适用学科高中语文适用年级高中三年级适用区域通用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 知识点1.了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常考题型 2.能够分析高考现代文探究题题的分类并且能够运用课堂所学方法解决对应题 型。 教学目标1.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制定指导计划。 2.通过检测和评讲,使学生对自己的语文水平有清醒的认识,更好地配合老师 的教学。 教学重点 1.端正态度,认真测试。 2.讲清检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教学难点 1.系统了解学情。 2.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认识自己。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文本的意蕴一般指隐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义,即通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深层意蕴则既包含文本的深层含义,更指向哲学、美学、文化等方面的意义,以及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要挖掘出这些纵深层次的东西,除了具备较深厚的语文素养外,“由表及里”也是一条重要途径。所谓

“表”,是指探究题涉及的文本中的基本内容,如《淡红深碧挂长竿》中的探究题,涉及文本所写的丰子恺画风与染坊、染缸的关系,这是向文本纵深开掘的依据与基础,以此为立足点,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意蕴开掘。这深处挖掘该怎么“挖”呢? 二、复习预习 1.深层次挖。 “深层次”一般有两个方向。第一,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有:①精忠报国;②崇尚自然;③主静,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统;⑤安土重迁,叶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⑦知足常乐,吃亏是福。“人文精神”,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众生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核心是人的关怀。文本深层意蕴最终会指向这些内涵,至于指向哪个具体内涵,可据“表”向这些内涵上靠。第二,学科理论与认识,这里主要指哲学道理(哲理)、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如《淡红深碧挂长竿》中的探究题,最深层次的意蕴就是阐明了艺术家创作、成长与故乡的关系,它最终归结到这一条文学基本原理:创作离不开生活。因此,有的文本深层意蕴最终指向这些学科理论与认识。 2.换角度挖。 有时,可以沿着一个方向深挖下去;有时,换个方向,换个角度思考,也是深层次挖掘。如《打猴儿》中的探究题,不仅要从“受打者”的角度挖掘,还要转换角度,从“打人者”的角度挖掘,如果不转换角度,是很难答准答全的。常见的角度转换有:①主动与被动的转换;②历史与现实的转换; ③批判与希望的转换,比如文本批判了什么,其深层意蕴则可能是它在希望什么;④正面与反面的转换。 三、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探究题不论要求从何种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发表意见。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探究题具有开放性,但这种开放并不是完全的开放。其实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所发现。必须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观点。 考点/易错点2 既是探究,就应明正误、优劣、支持或反对态度,切不可模棱两可、东拉西扯、词不达意,或者简单武断、空洞偏激。既要阐明观点,又要作有理有据的分析。“理”与“据”应从文本中来,应从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中来。

2020语文新增分一轮江苏专用版讲义: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之探究意蕴意图(含答案)

核心突破六探究意蕴意图 ——思考要广,开掘要深 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说得通俗点,就是针对文本问题思考得广一点、深一点、新一点。既是探究,自然就有其原则与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

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①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 pluie②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浴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暗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

高考语文小说散文意蕴之探究

高考语文小说散文意蕴之探究 散文探究与小说探究在探究角度及方法上差不多,仍以主旨意蕴为主,要求思考深刻、开掘广泛。对于学生复习来说,需要掌握探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见探究题型的探究要点。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如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 作品的意蕴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它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但是很多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确定的,或不是唯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并且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也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指向,更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比如涉及的具体探究有句子意蕴、标题意蕴、主旨意蕴、意象意蕴、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一探究文本意蕴 (1)角度 ①主角度: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人物形象和物象)、选用的材料、细节描写以及语言表达(散文中精辟且深刻的议论抒情语句)探究、挖掘意蕴。 ②次角度:作家角度和读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作品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的主旨意蕴。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

(2)层面 二探究方法 1.对象切分法 ①主要对象切分。 任何散文都有一个主要描写对象,作者往往将这一对象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赋予不同的主旨,我们探究时应以不同时间段、不同内容段为切分点,详细分析这一对象在每一阶段中所表现出的主旨意蕴。 ②人事景物切分。 把散文中与主要描写对象相关的事物分成四类,即人、事、景、物。这些相关事物(人、事、景、物)都蕴含了丰富的意蕴。探究时只要按照这四类事物明确文中相应的内容,就可以探究出作者对这四类事物及其相互关系赋予的不同主旨意蕴。 2.见微知著法 即善于从文本材料尤其是细微材料中挖掘出深刻的意蕴。 3.内引外联法 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有“入”有“出”,有“内”有“联”,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 4.对立统一法 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如文章论古,探究就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散文阅读之拓展探究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散文阅读之拓展探究 老师点拨 散文阅读探究题 (一)探究范围 1、语句探究题 2、段落结构探究题 3、文章意蕴(主旨)探究题 4、作者创作意图探究题 5、个性化解读探究题 (二)探究题总结: 1、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 (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 ①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请联系实例”等字样。 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 ③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 (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①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 ②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2、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望春风 ①一夜之间,田野山间的野菜被微风吹绿了——几次探头探脑后,终于在黎明到来之前晕出活泼泼的一片。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中,春天终于如约而来。 ②路边的大树开始褪去了枯黄,和田间的桃枝一起绽出新叶。我也受到了感染,心情顿时明媚了许多。路上行人明显多了起来,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不时看到戴着口罩、装备齐全的骑行者,他们塌下身子,双手稳稳地攥住把手,如一尾尾灵活的鱼儿,在车流的汪洋中穿行。 ③第一批被春天唤醒的,总是乡间的农人。在乡村,春风是人们最好的朋友。它把山坡吹绿,把枝头的新芽催绽,与田野上每一个守护着土地的人不期而遇,带来花的清香与叶的肥嫩。

归纳要点及探究意蕴典例分析+对点训练(教师版)-新教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散文典例分析+对点训练

2023高考复习专题之散文阅读典例+对点训练(教师版) 专题四归纳要点+探究意蕴 一、典题展示 1.(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也可纳入作用题题型】 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从逻辑角度生成的答案) ②大学读书期间,因为达吉雅娜作者曾与同学争论,主人公让作者印象深刻。 ③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2.(《海上旧志》)作者用了较多笔墨描写“观音菩萨”,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①南海观音是普陀山重要景点,朝拜观音菩萨是作者普陀山之行的目的之一,故作者花费大量篇幅描写。(从逻辑角度生成的答案) ②作者要借对观音菩萨的描写,表达对观音菩萨的敬畏和赞美,抒写对生活的感悟与发现。 ③观音菩萨慈祥、宽仁,用较多笔墨描写“观音菩萨”,也是为了表达本文的思想感情。 ④对观音菩萨慈祥的相貌神态等的描写,与文末“最仁慈的保护者”在内容上前后照应。 3.(2020年天津卷《线条之美》)综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4分) ①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②蕴藏艺术能量③体现人体之美 ④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⑤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 4.(2017年北京卷《根河之恋》)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6分) 特点:①有生命力,欢快奔腾②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③丰满成熟,哺育两岸万千生物象征意义:①鄂温克人在艰难环境中迸发出顽强生命力,以及鄂温克人乐观向上的性格。 ②鄂温克人淳朴的性格,纯净的文化。 ③河流象征着孕育鄂温克人的母亲。 5. (2014年湖南卷《粮食》)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文本见《优化》P137) 第一问: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第二问(示例):我们应该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在黄土上,烈日下,风雨中,农民播种、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散文阅读第8讲探究意蕴意图__思考要广开掘要深练习含解析

第8讲探究意蕴意图——思考要广,开掘要深 (时间:30分钟分值: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沙海一苗树 梁衡 ①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②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齐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过去像达拉特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在沙海中。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因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迁移。 ③村里有个汉子名叫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被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适宜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的,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④2021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植物那么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开花的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绿油油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