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散文教学设计3篇

高中散文教学设计3篇

高中散文教学设计3篇

高中散文教学设计一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知道谋略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计谋就可以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明朝的刘伯温就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打开中国的谋略宝库,其能人志士不可谓不多也,比如双腿残废的孙膑、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了解一下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烛之武是如何运用离间计,瓦解强大的秦晋联盟而使弱小的郑国得以保全的。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自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原文。

(汜(fn) 南佚(y) 之狐夜缒(zhuī) 而出

亡郑以陪(be) 邻共(gōng) 其乏困

阙(ju) 秦秦伯说 (yu) 逢(png) 孙)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主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27年(公元前453年)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情。它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历史散文。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的事物(特别是长于写战争),也

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出色的外交辞令和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的历史人物形象,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从中吸取了营养。)

(3)复述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主要是记叙了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基本弄懂文意,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释疑、小结,弄懂文意。

( 以上教学环节,从教的角度看,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从学的角度看,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 、梳理课文脉络

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顺序思考、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2 、赏析人物语言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赏析这篇*最有特色之处--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

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 3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再扩展到熟背全文。

(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的理解,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 、*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结合本课让学生讨论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2 、结合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分析评价文言文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①了解*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③从内容到结构对*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

*,要把握*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④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指点学生在阅读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高中散文教学设计二

一、引言

圣人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面临新课改的大潮,必须真正理解课程改革,真正了解学生,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发现者和开发者。只有具有一双慧眼,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需要。

大家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觉得素材匮乏,显得捉襟见肘。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深入挖掘学生现有的写作资源,那么,我们就可能为学生提供一条开掘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是学生们最熟悉的,却又是最易遭忽视甚至是冷遇的书。

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高考优秀作文的片断,让学生们知道我们手中的课文是可以用作素材写进作文的。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并说说其中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学人物。教学活动——学生挑战老师:学生给老师出若干话题,老师以一则选自课文的素材(如莫伯桑的《项链》)构思学生的话题。教师出一个话题——“空间”,让学生选用已学的课文素材构思作文,然后说说其构思。教师出15个左右的话题,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话题,运用课本素材,快速构思,写一个片断。

三、教学过程

1、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怕写作吗?”……教师:构思平淡、语言贫乏、素材平凡……如同学们所说的,确实有很多的因素,造成了我们在写作时文思枯竭,言语乏味。因此,常听到有同学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来解决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就是“素材的挖掘、运用(板书)”。

为了证明我并非言过其实,我们先来读一个高考满分作文片段(幻灯片):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风,可以穿越荆棘》(配轻音乐,请一个朗读较好的同学朗读)。

2、素材很多,如溺水三千,我们只取一瓢饮之,取的是人人熟悉却熟视无睹的高中语文课本这一个素材库。大家一起来说说高中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作家、作品令你印象特别深刻?

(生答,教师随声附和,点头表示赞许或赞同)

听同学们说起课本内容,都是如数家珍啊。原来课文素材,就是我们唾手可得的一瓢清泉。为了让大家对材料有一个直观而系统的印象,我归纳了一些典型材料,现在发放给大家,作个参考。

(发放材料之后,进行解说)

我把课文素材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学形象、名人名家、经典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同学们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提供一个范例。如果平时同学们能有意识地把材料分门别类,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开发和思考,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

3、挑战擂主

课本,就是被我们踩在脚下的一座金矿。那么它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挑战擂主”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是“擂主”,你们是挑战者。怎么挑战呢?很简单,我选用一则材料(如:莫伯桑的《项链》),大家给我出作文题目,看看我能否最大限度地将材料运用到话题中去。

生a: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生b: 忘与不忘

4、牛刀小试

这是话题作文“空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适用范围很广。有相对形象的空间,如宇宙空间、生存空间、自然空间、地域空间、住房空间等;也有相对抽象的空间,如发展空间、学习空间、自由空间、思考空间、想象空间、心灵空间、感情空间等。

面对这个话题,你能联想到哪些课文材料?接下来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思考一下(可以相互讨论)。两分钟之后我请同学们发言,请积极开动脑筋,这是你表现智慧的最佳时机。

5、实战演练

看来,我们的课本,确实是一座宝藏,是一座含金量很高的金矿。而话题则如满天的繁星,仅同学们平时写过的作文话题,就相当多。还记得你们写过哪些话题吗?(生答,教师注意挑选幻灯片上没有的话题板书。)我也替大家挑选了一

些话题(打出幻灯片,念作文题目)。话题可谓琳琅满目,变幻无穷,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课文素材,以不变应万变,将有限化无限。

话题众多,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话题,运用课文素材,写一个片段。时间为十五分钟。

(作品投影展示。师评、生评结合,一材多用方法举隅。)

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由此看来,我们的课本,不仅是一瓢清泉,一座金山,更是一把利刃,是倚天剑屠龙刀,握着它,就增添了无穷威力。在武艺高强的人手里,更是可以冲开话题作文的团团迷雾,种种束缚,游刃有余。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写作高手。我们的口号是——大家一起来——“把有限的素材运用到无限的话题中去!”

高中散文教学设计三

一、“散文”文体特点的讨论

(一)来自历史的声音

1. 1917年5月,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所谓散文,亦文学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

2. 1921年6月,周作人《美文》:

“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又可以分做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读好的论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

3. 1923年6月,王统照《纯散文》发表。

他将这种“纯散文”定义为:“能使人阅之自生美感”。

4. 1923年8月,编辑家、作家叶圣陶发表《编者的话》。

在文中他以一个“读者”的名义要求散文“作家”道:“我要求你们的工作完全表现你们自己,不仅是一种意见、一个主张,要是你们自己的,便是细到象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象落叶的一声叹息,也要让我认得出是你们的而不是旁的人的。”因为所写的“话语”,正是“你们的心的独特的体相”。

5. 1925年12月,鲁迅译介日本厨川白村的文艺论集《出了象牙之塔》问世。

其中在论到“随笔”时作者写道:“在Essay比什么都紧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个人底人格的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从那本质上说,是既非记述,也非说明,又不是议论。以报道为主的新闻记事,是应该非人格底地,力避记者这人的个人底主观底的调子的,Essay却正相反,乃是将作者的自我极端地扩大了夸张而写出来的东西,其兴味全在于人格底调子。……倘没有作者这人的神情浮动着,就无聊。作为告白的文学用这体裁是最为便当的。”

6. 1926年3月,胡梦华发表《絮语散文》。

“这絮语二字,就不难想象而知了。这种散文不是长篇阔论的逻辑的或理解的*,乃如家常絮语,用清逸冷峻的笔法所写出来的零碎感想*。……就好象你报纸,或在外边听了什么新闻回来,围着桌子低声细语的讲给你的慈母,爱妻或密友听。……就好象你们经验过的茶余酒后的闲谈。”他还指出:这种散文的“特质是个人的,一切都是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所以它的特质又是不规则的,非正式的。……(正如蒙田所说)我所描写的是我自己。(读了它即)可以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人格的动静描画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声音歌奏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色彩渲染在这里面,并且还是深刻的刻画着,锐利的歌奏着,浓厚的渲染着。”

7. 1935年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散文的第二个特征,是在它的范围的扩大(宇宙万有,无一不可以取来作题材)”;“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最后要说到近来才浓厚起来的那种散文上的幽默味了,这当然也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而且又是极重要的一点。”

8. 1942年葛琴《略谈散文》

“新文学发展后,在文学形式中通行着一种抒情的小品文,我们叫它做散文。它的含义和英文中间的Prose以及和韩柳所提倡的散文体,却不完全相同。它大概是抒情诗内容,而以自由的文体写出来,相类于散文(Blankverse)而比较它更自由和广泛一。”这实际上就是“以抒发作者对真实事物情感和思想为主的叙事抒情散文”。

“(关于散文的界说,以前还)不曾有人做,似乎也很难精确地做出。不过我可以约地举出它的几个特点来说的,第一。它不于诗或散文诗的地方,不仅是形式上较为由广泛,而在内容上,它不采用虚构的题材。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间所接的真实事物、事件、人物以及对四周的环境自然景色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是种比较素静和小巧的文学形式。第二,正为它是以抒发思想与感情为主,所以对故事的描述并不重要,这是它不同于速写或报的地方,后者乃是以描写出故事或环境的廓为主的。第三,散文中间偶然也可以发一些议论,但却不是主要的,这是它和杂文别的地方。一般说来,它是更接近于诗的种东西,所谓诗的感情,在散文中间是一个要因素。”

在这篇*中,她还谈到了散文写作的个“重要条件”。她说:“第一个重要条件,是真实的感情”;“第二个重要条件,便是朴,有什么就说什么,不需要雕刻堆砌和虚构,”。

(二)当下的研究成果

林非:“我自己的散文观,概括地说来就是它应该洋溢出主观和个性的色彩,以诚挚的感情去直面人生,无拘无束地自由挥洒,兴之所至地抒发与叙述,从流畅、明朗和洁净的美文当中,冲泻出内心深处感情和思想的旋涡,并且显示出对于人生的深刻见解。”(《我的散文之路》)刘锡庆:“当然,结合当代散文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对它(郁达夫的四点)也做了一些调整或补充,变成了下面这样四点: 1、篇篇有我,尽显个性。2、情理兼备,虚实相济。3、取材琐细,以小见大。

4、真实自然,饶有情致。”(《中国现代散文的回顾》)刘锡庆:中国现代散文是古典散文一个革命性的发展,又是外国散文(特别是英美散文)一个批判性的继承,但中国古代的散文是“非韵非骈”的“大散文”,是“文类”而不是“文体”,而外国散文同样是除“诗”以外包含小说、戏剧在内的“大散文”(比中国古代散文更大,即以英美“随笔”而论,也是很庞杂、宽泛的),同样是“文类”而不是“文体”,因此,无论是“求诸已”与“求诸人”,都找不到可资借鉴的现成“样板”—这是散文“文体”当时乃至于今,仍难以完成文体“净化”的深层内因!(《现代散文“理论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师陀:“散文并不是要写得散,而是和其他文体一样,要写得集中紧凑,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散文忌“散”》)林非:“形散神不散这种主张不能不形成自我封闭的框框,为什么神只能不散呢?事实上一篇散文中的神,既可以明确地表现出来,也可以意在不言之中,这有时甚至比直白地说出来,还要能强烈地震荡读者的心弦。为什么形只能散呢?形式上十分整齐的近似诗的散文为什么就不能写呢?事实上这种佳作是很多的。形散神不散的提法,确实是体现了当时一种比较封闭性和单一化思想气氛,因此才会如此不胫而走。” (《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有人认为散文的本质是“诗性的”,“没有哪一种文体像散文这样最直率、最不加掩饰地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他的生命意义的定向、生命意义的追问、生命意义的创造”。(李晓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还有人认为,“散文的没有优势正是它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自然”。(卞新国《论余光中的散文观》)古人的“散文”概念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凡是不押韵或不重视骈偶的*都可以说是散文”(王光祖《写作》)。

以上对散文文体的种种认识,都是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即孤立的看待各种文体,没有注意到不同文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散文确实可能没有独立的、截然区分于诗歌、小说的自足内涵,散文的本质规定性及特征是在与其他文体的对比中得以显现的。具体说来,散文是介于小说与诗歌之间的一类过渡文体,它抒情的一端与诗歌紧密相连,其代表形式是散文诗,如鲁迅的《野草》,散文的另一端与专事叙事的小说紧密相连,其代表形式是第一人称叙述的见闻类小说,如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散文的这种中间性,被不同时代的散文作家和研究者认识到。现代作家汪静之在《诗歌原理》中就指出,“诗歌感情想象的成分比较多一点,散文文学思想事实的成分比较多一点。诗歌比较注重情调,散文比较注重描写”(汪静之.诗歌原理.转引自俞元桂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46页)。李广田认为:“小说宜作客观的描写,即使是第一人称的小说,那写法也还是比较客观的;散文则宜作主观的抒写,即使是写客观的事物,也每带主观的看法。”(李广田.谈散文.1948年益智出版社.转引自俞元桂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43页)。季羡林先生也认为,“一般讲到散文的应用,不外抒情与叙事两端。抒情接近诗歌,而叙事则临近小说。散文于是就成了动物中的蝙蝠,亦鸟亦兽,非鸟非兽。”(季羡林.世界散文精华. [A].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序)

结论:

1.真实

“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间所接的真实事物、事件、人物以及对四周的环境自然景色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是种比较素静和小巧的文学形式。”

2.个性化

“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3.中间性

散文可以被认为是介于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诗歌、散文和小说三者之间应该是渐变的关系,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典型的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区别于其他两类文体的本质特征,就是主观地记录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某些生活片段过程。

叙事散文不是像小说那样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而是记录作者在过去某一段时间空间里见闻的过程,即“我”的经历;抒情散文也不是像诗歌那样情绪抒发本身,而是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哲理散文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以严密的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结论以理服人,而重在展示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独到的感悟和思考过程。

二、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困境

来自教学的现实——

邓彤:《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

陈隆升博士曾经从近15年来各类语文教学刊物和语文教学网站发表的近百个《故都的秋》课例中抽取了45个样本加以统计分析,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百分比最高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如下5个。

一是课文第一段的关键句(大多数教师称之为“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二是课文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5个场景,大多数教师称之为“五幅秋景图”;三是课文第12段“议论”的作用;四是课文中故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比较;五是补充的“写秋”的诗文。

散文。是介乎*与文学之间的“两栖”文体。对于散文的定义。学界迄无定论。通常有三个层次上的理解:广义散文。与韵文相对.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

中义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狭义散文,专指抒情散文。

中学教学层面的散文,通常指的是狭义散文与中义散文的交叉,但其间并无分明的界限。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散文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风格多样,重在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

散文,作为一种“边缘、杂交文体”,因其多元、丰富、自由等特性,很自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文体。

如何进行散文教学?也许一时难有定论。但至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共识:散文教学必须符合散文的文体特征,而一些研究者或散文作者关于散文的研究及体会进入散文教学研究视野后将会有利于散文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张晓风认为。读者在阅读散文时,希望读到如下东西:

1.希望读到好的文笔,好的修辞。

2.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

3.希望隐隐如对作者,想知道作者的生活、见识和心境。

4.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

类似的意见可能有助于教师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寒风吹彻:《现代散文选读》教案2(苏教版高三教学案例)共3篇

寒风吹彻:《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2(苏教版高三教学案例)共3篇 寒风吹彻:《现代散文选读》教案2(苏教版高三教学案例)1 寒风吹彻:《现代散文选读》教案2(苏教版高三教学案例)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高考的压力只增不减,使得各种课外阅读逐渐成为许多学生必备的学习手段之一。而《现代散文选读》作为高中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也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触和学习。 本文着重探讨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教案2——《寒风 吹彻》,试图从主题、文体及作者等角度进行深入解读,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篇现代散文。 一、主题分析 《寒风吹彻》是一篇现代散文,文章主要围绕冬天的寒风展开。在文中,作者通过对寒风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独、疲惫和忧伤的情感。 文章开头,作者描绘了冬天的寒风如何“吹得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这呈现出一种极其萧索的气氛。接着,作者又提到了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都在家中躲避,而只有自己一个人孤独地漫步在外面。通过这样的写法,作者试图表达出

一种人类孤独、无助感的情感。 另外,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对寒风的描写更加深入。作者以自己的经验来描述寒风“呼啸得仿佛连心都可以吹走似的”,这样的大自然的力量无疑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心理压力也恰恰体现了现代人们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时的心理疲惫与无奈。 二、文体分析 《寒风吹彻》作者林清玄,是一篇实景写作,叙述性质的随笔。文章以极为朴实自然的语言和生动详实的描写,表现了简单的感性体验和深深的人类情感,达到了散文的传神性,也体现了随笔的随意性。 具体来看,作者通过对寒风的描写,一步步展现出了寒风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作者的描写非常感性真实,读者就像亲身经历了同样的体验一样,无比清晰地感受到了这样的情感。同时,作者还通过一些抒情手法,如比喻、夸张、寓言等,对寒风的形象进行了加强和修辞。如“冬天的寒风,和翻手就失的那些,有从不放过它拐弯的机会”,这样的寓言手法无疑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三、作者分析 林清玄,本名林春宏,台湾作家、散文家,出生于1952年, 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早年曾从梁实秋、李敖等名家处

重点高中散文教案

重点高中散文教案

————————————————————————————————作者:————————————————————————————————日期: 2

高中散文教案 【篇一:(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 1~5教案全集】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5教案全集 目录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教案全集---2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2教案全集---245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教案全集---321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4教案全集---635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5教案全集---665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教案全集 【背景资料】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示范教案】

高中散文教案

高中散文教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散文教案》的内容,具体内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一一、基本理念散文最重要的特质是有诗意,有"味"。散文也被称...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一 一、基本理念 散文最重要的特质是有诗意,有"味"。散文也被称为"美文",既然是美文,就需要鉴赏。鉴赏是对散文作品内容和形式进行美的审视和判断,并对其作品中的美丑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鉴赏活动是一项审美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散文鉴赏有如下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简而言之,就是先解构,后建构。解构是从鉴赏学、写作学等角度对文本进行细读,读出文本之味,读出文本之美,尤其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明白文本味之所出、美之所在。而建构则是在学生明白文本味之所出、美之所在之后,指导学生使之渐渐领悟到文本阐释、鉴赏之法,渐渐领悟到写作之术,从而做到自行阐释,自行鉴赏,自行写作。到了这一境界,就是建构的成功。

二、教学重点 教读散文,读出滋味当然是要义。学生在滋味的涵咏中,感受情韵的丰厚,领会思想的升华,体会语言的魅力,而滋味的产生不外乎情理两端。散文的"滋味"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在师生互学的关系中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它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鉴赏作品,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意境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激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品味语言 2、感悟内涵 3、训练表达 以关键词语品味鉴赏为切入点,以语文味的涵咏浸润为精神内核,训练学生的语言涵咏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表达能力。"品"是基础,是入情入理;"悟"是深入,是心领神会;"写"是表达,是能力迁移。以"品悟"贯穿整个教学流程之中,品味语言、情感之美,品鉴逻辑、哲思之美,品悟生命、文化之美。 对于不同类型的散文,在鉴赏时,应有不同的审美方式。对于抒情类的散文,以赏析为主;对于议论类的散文,以解读为主。一堂散文课的教学如果能在散文鉴赏的某一点上达到一定的效果,就已是殊为不易了。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设计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高中散文教案

高中散文教案 【篇一:(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 修1~5教案全集】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5教案全集目录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教案全集---2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2教案全集---245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教案全集---321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4教案全集---635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5教案全集---665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教案全集 【背景资料】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示范教案】 毛泽东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初高中优美散文诵读教案

初高中优美散文诵读教案 教案标题:初高中优美散文诵读教案 教案目标: 1. 培养学生的优美诵读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3. 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选择优美散文作品,围绕主题进行选材; 2. 引导学生掌握诵读技巧,包括语音语调、停顿节奏等; 3. 培养学生感受和表达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一些优美散文的篇目,涵盖不同题材和风格; 2. 备置录音设备以及播放器,用于听音辨别音频材料; 3. 备置PPT或黑板,以便展示相关示范和指导内容; 4. 准备几个有代表性的优美散文段落的摘抄,以便学生进行诵读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引导他们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字或文学作品; 2. 展示一段优美散文的朗读视频或录音,鼓励学生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识别和理解优美散文(10分钟) 1. 教师展示几个摘抄的优美散文段落,鼓励学生集体或个别阅读; 2.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段落中表达了什么意境?有哪些优美的表达方式?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学习诵读技巧(15分钟) 1. 通过PPT或黑板,教师展示基本的诵读技巧,如语音语调、节奏和停顿; 2. 教师通过朗读示范,引导学生模仿正确而自然的发音和语调; 3. 配合音频材料,让学生跟读并纠正发音不准确的地方。 四、诵读练习(15分钟) 1. 学生自由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优美散文段落,将其总体理解并准备诵读; 2. 学生两两或小组间相互进行诵读展示,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多次练习,不断改进。 五、个性诵读创作(15分钟)

高三散文复习教案

高三散文复习教案 教案标题:高三散文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散文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熟悉高考历年试题中的散文题材、形式以及解题技巧。 3. 掌握散文阅读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4. 提高阅读散文的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 1. 散文的定义和特点: a. 定义:散文是一种以平凡日常生活为写作对象,用散白的方式表达感受和思考的文学形式。 b. 特点:以真实、明确、直接的语言表达;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以抒情、议论和描写为主要目的。 2. 散文的分类: a. 抒情散文: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受。 b.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题,表达作者的观点。 c. 描写散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呈现景物、人物和场景。 3. 高考散文题材和形式的分析:

a. 题材:人生哲理、社会现象、自然景观等。 b. 形式:抒情散文、议论散文、描写散文、夹叙夹议散文等。 4. 散文阅读和分析方法: a. 全文把握:了解散文内容和主题,抓住核心观点。 b. 词句理解:分析难句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c. 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 d. 主题思考:思考散文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活动:引入散文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 2. 知识讲解:介绍散文的分类和高考散文题材、形式的分析。 3. 实例分析:选取历年高考散文题,分析其主题、表达方式和解题 技巧。 4. 阅读实践:选择几篇经典散文,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分析。 5. 讨论互动:开展散文主题的深度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散文背后的 含义和思想。 6. 写作训练:以散文为启发,布置散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 能力。

高三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高三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散文阅读教学,使学生能够: 1. 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辨不同类型的散文,如抒情散文、议论散文、记叙散文等。 3. 学习并运用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感受散文的情感魅力,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如何分析散文的体裁和形式。 3. 如何通过散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散文的定义与特点: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普及散文的基本概念,如散文是一种过程式的文体,注重抒发作者的真实感受和思想情感。同时,散文的特点也要结合具体的散文作品进行解读,如散文以白话为基础,注重真实表达以及情感的独立性等。 2. 散文的类型与形式:

教师给学生介绍散文的不同类型,如抒情散文、议论散文、记叙散文等,并结合不同散文片段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和风格。 3. 散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如先整体把握主旨,再细读各段落;运用推理和想象填补故事中所缺的细节等。同时,教师还可提供多篇经典散文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情感表达与散文创作: 通过散文阅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进行情感表达训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鼓励他们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和思考,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与预习: 教师通过呈现一些散文片段或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对散文主题的猜测。帮助学生预测散文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 2. 散文阅读与分析:

高考散文教学设计7篇

高考散文教学设计7篇 对于散文的书写,为了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结合实际进行描述。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高考散文教学设计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高考散文教学设计(篇1) 有人笑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而当今的社会,却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远了。”然而,笑声背后的辛酸,却不仅仅是逐渐淡漠的邻里关系,更是人心铸成的一道道心门,将人与人之间近在咫尺之心灵隔得远在天涯,隔出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隔出了所谓的安全感,也隔出了一个冰冷的世界。 然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中的你我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每个人都点燃心中善的火焰,顺手的小事,平常的爱心,便能拯救整个社会的明天。 顺手的小事不一定小,别人的事也不一定只属于别人,倘若修船工不愿为别人的船补一下多余的洞,那如果划船的孩子中也有一个是他自己的掌上明珠,他又怎能不因没有顺手做小事而后悔莫及? 顺手的小事,彰显的不只是一种向善的习惯,更是道德社会的脊梁。被“彭宇案”“许云鹤案”吓怕了的十位路人,竟忍心看着可怜的小悦悦遭受两次车轮碾轧之苦,却不敢只是顺手地将她拉到一边。冰冷的雨滴拍打的不仅仅是小悦悦摔倒下的那块土地,更是十几亿国 第1页共11页

人的冷漠之心。还好,还好有人愿意伸手,还好有人愿意做这样一件顺手的小事。还好有善良的拾荒阿婆陈贤妹愿意拉小悦悦一把,她这一拉,不仅仅是将小悦悦拉出濒临死亡的边缘,更是将我们这些旁观者拉出道德滑坡的冷漠世界。 一个拾荒者,有的却是超越众人的至善至美。她的善,不是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却足以使冷漠的灵魂为之震颤;她的美,不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却足以让每个人都为她的魅力所折服。 但你我更要知道,这种魅力并不是你我力所不能及,只要我们愿意将顺手的小事用心做好,将平常之爱心播撒在身边,我们的世界便不再是孤岛一样的荒凉暗淡。 也许,平常的爱心只是苏州撑伞女孩的一把伞,它却可以撑起爱,撑起阳关,撑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也许,平常的爱心只是那位白衣少女的一次人工呼吸,这却可以挽救一个生命,挽救一片道德,挽救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顺手的小事与平常的爱心便是善的桥梁。 高考散文教学设计(篇2) 同学们: 大家好! 相信同学们早就已经发现,如今的时代,正是一个科技的时代,是一个机器代替人工的时代。我们注意到大厦高楼纷纷建起,注意到自动驾驶惊艳登场,注意到手机上的快捷信息,可在座的同学们,你们有谁注意到工人、农民、乃至父母手上的那一层茧?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座城不同景三段情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三篇散文中比喻(博喻)、拟人、通感等修辞之美,并运用在写景作文中。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三篇散文中的写景画面及特点,学会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文中蕴含的特殊文人气质及其对散文创作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并能够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难点:理解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1、朗读分析法,“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通过诵读,体会作品的文辞之美。 2、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 3、比较阅读法,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金秋时节,当你置身于一座有着三千年辉煌历史的名城古都,你会去游览些什么?又会产生哪些情思? 当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三位散文大师与北京邂逅时,留下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经典散文,他们又与北京有着怎样解不开的情缘呢?今天我们就来具体找寻一下吧! 二、文本细读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写的是北京这同一个城市的景色,在这三位作者的笔下,这同一座城市的风景有何异同呢? 活动一:体味《故都的秋》的秋味 1.从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景中,你看到了秋在何处吗?(找景物,练仿写)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在小院的每一朵牵牛花上, 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分析散文的结构(苏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分析散文的结构(苏教版高三) 教案 教学设计共3篇 分析散文的结构(苏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1 散文是一种以平实、清新、自然的语言文字,表达作者的感情、思想或描写客观事物的文体。散文的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即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本文将针对苏教版高三教材中的散文进行分析,探究其结构特点和教学方法。 一、主题明确 主题是散文的中心思想,是读者从中感受到的最深刻的意义。在苏教版高三教材中的散文中,不同的作家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传达着自己的主题,但大都以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情感体验。 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描写了一个关于爱情与人生选择的故事。当代作家余秋雨的《无声告白》则揭示了现代人的人际关系的现状。有明确的主题可以使散文具有更好的可读性和文学价值,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作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方法: 在阅读散文时,学生需要关注散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和概括主题,比如通过提问、分析散文情节、研读批注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主

题明确的散文特点。 二、内容丰富 丰富的内容可以为散文增色添彩,使之更加生动有趣。苏教版高三教材中的散文内容涉及生活、人情、自然等多方面,同时还涵盖了历史与文化,并通过丰富的细节和感性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散文文本所表达的意义。 例如,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通过记叙一段愁绪中的故事,从一个年轻人的视角,述说了这个时代怀旧的情感和对年少时代的回忆。同时,也让人们了解到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变。 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听、说、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散文中的生活、人文、思想深度。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批注、作品比较等方式,掌握散文的特点,提高思维能力。 三、条理清晰 散文的结构应该是合理的、有条理的,这样才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和深入思考。苏教版高三教材中的散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能够让读者很容易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赤壁赋》教案精选三篇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第四册古代散文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且,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学生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他们已经有能力把作品再深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更深层次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任务分析】 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念怒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设计思想】 分两步: 一、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知识及背诵;

二、比较“三咏赤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美读成诵 (一)导语 (投影):“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讲解: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 (齐读) (二)指导诵读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三)内容简析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曲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高中散文教学设计3篇

高中散文教学设计3篇 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那你知道散文的教学设计应该怎么样写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高中散文教学设计,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高中散文教学设计一 一、引言 圣人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面临新课改的大潮,必须真正理解课程改革,真正了解学生,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发现者和开发者。只有具有一双慧眼,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需要。 大家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觉得素材匮乏,显得捉襟见肘。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深入挖掘学生现有的写作资源,那么,我们就可能为学生提供一条开掘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是学生们最熟悉的,却又是最易遭忽视甚至是冷遇的书。 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高考优秀作文的片断,让学生们知道我们手中的课文是可以用作素材写进作文的。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并说说其中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学人物。教学活动——学生挑战老师:学生给老师出若干话题,老师以一则选自课文的素材(如莫伯桑的《项链》)构思学生的话题。教师出一个话题——“空间”,让学生选用已学的课文素材构思作文,然后说说其构思。教师出15个左右的话题,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话题,运用课本素材,快速构思,写一个片断。 三、教学过程 1、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怕写作吗?”…… 教师:构思平淡、语言贫乏、素材平凡……如同学们所说的,确实有很多的因素,造成了我们在写作时文思枯竭,言语乏味。因此,常听到有同学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来解决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就是“素材的挖掘、运用(板书)”。

《白桦》名师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白桦》名师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白桦》名师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用朴实的语言,赞扬了看林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看林人的无限崇敬与热爱。 2、学习看林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3、采用自主质疑,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看林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山起伏,森

林茂密,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符其实的林海,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儿的白桦林吧。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自读2—8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进行叙述的? 三、讲读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按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为几段? 2、讨论。 四、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 “我”走进白桦林,样子是怎样的?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么产生的? 2、第二、三自然段从整体上描写大兴安岭的景色,读一读,并展开联想。 3、齐读第二段。 五、讲读第三段。 1 、自读这一段,思考:“我”为什么渴望再一次到大兴安岭的森林中去?(因为那里有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林木工人。) 2、讨论交流。 3、自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林木工人为白桦林做出了哪些牺牲和奉献?

作业布置: 1、抄写好词、好句。(必做) 2、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选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为什么说林木工人那颗纯洁的心,?能够员涤荡着我灵魂中的浮躁与狂妄? 2、讨论交流。 (鼓励发言) 3、朗读第三段。 4、归纳第三段的段意。 三、自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B生答) 四、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A、B生答)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的白桦林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了白桦林及林木工人所产生的想法,抒发感情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品味语言并体会看林人默默奉献,

高考散文教学设计

高考散文教学设计 高考散文教学设计(篇1) 北宋硕儒张载有“四言”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于斯可窥一斑。 作为参加秋闱之高考生,作文之写作当思有三: 作文之立意当有益于世,可资一社会现状、问题之解决;其二便在于作文写作之立意应该为当下生活指出向上一路;其三在对于生活乃至对于存在本身的哲思。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以学生要有如此之立意,当须有相应之素材为承载与支撑。作文写作之素材历来是学生写作之“北门锁钥”(《宋史·寇准传》),因之,素材的掌握是学生成败之关键,若素材泛善可陈,可能因此而满盘皆输,若素材有精金良玉,则会柳暗花明,枯木逢春。素材的粗泛与精益关系写作之成败,因此,将素材例为高考作文写作提分之枢纽。 画龙需要点睛,而点睛之笔墨为学生之所难。而高分学员之提分尤为老师之所难。因兹,高分学员作文素材之提分为此次论文之要。高分学员多出自重点高校,学校老师只教导亦可谓循循善诱,而其语文之基础较好,各版块平分秋色。 然而,他们的成绩有时只能在山重水复中彷彷惶惶,止步不前,而大多学生之瓶颈在于其素材之缺乏及素材之陈旧、单调等,笔者于下将高分学员之作文素材问题予以分类解析: 当今学生素材运用之弊不可谓不多,然而其首要者在于素材的“旧与立”,“旧”在于其素材的司空见惯,“立”便是孤立之意,在于其素材在*当中可谓

一单一个体,学生作文素材之储存不是网络状的积累,不能顺蔓摸瓜,而是七零八落,不成体系,面对恒河沙数的素材量,不能沧海拾贝,易遗忘且不知何义用。因此,此文重点在于如何就学生作文的“旧”与“立”匡扶时弊,为学生能再作文素材的运用中棋高一着谋一策略。 高考散文教学设计(篇2) 我希望张开翅膀扑向天堂,可是我身上的羽毛却正在一根根地剥落,拼命向天堂的反方向逃亡。对不起,天堂,没有您的入口。 没有人不愿意选择幸福,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幸福;没有人会愿意选择不幸,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躲开不幸。 我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太情绪化,朋友说那是偏激。许多次我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小小幸福感,总会很容易地让一点点不顺心的事吓得烟消云散。好像一杯满盈盈的糖水掉进了一只死苍蝇,整杯水发酵变质。然后,倒掉。我承受不了这种落差。我不敢想像当一个几乎绝望的被困在谷底的人在黑暗中突然间抓住一根树藤,当他满怀希望小心翼翼地快要爬出谷底的时候又突然发现,放下树藤的人狂笑着给他添上几脚让他再次摔下去。 尤其是我,一次次地忽上忽下,不选择逃生的话我会累死的。必须痛的话就痛的彻底点,最好可以痛到死去,我不喜欢这种不痛不痒的感觉。如果注定不能飞向天堂,那么,我愿意。选择一直往下坠。所以我选择放生。放生幸福。也,放生自己。 也许别人眼中的我是幸福的。可是没有人会知道,其实我是一个华丽的木偶,表面看意气风发但是背上长着无数根苍白得透明的丝线在操纵着我哪怕是一投足一举手。可是下毒手的人是我自己而不是别人。处女座的眼泪永远是往心里流的。细腻的她可以将我的每一个伤口都包扎地很好很隐蔽。可是就像盛水的玻璃

高中散文教学设计范文六篇

高中散文教学设计范文六篇 电影最早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影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纵观中国电影史,表面上每年的票房累计大幅度上升,但导演人才资源的匮乏的问题,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我们总会看到一些国产大片的出现,这些大-片打破了中国电影界缺乏有力作品的僵局,为中国电影通向国际舞台塑造了桥梁。但只要你仔细看看,那些活跃在大荧屏上的导演们永远就是那么几个,他们的名字早在我们小时候就耳熟能详。然而经过这么多年,能让广大观众自愿掏钱包到电影院里去看的,就只有他们。不能否认,这些观众们有很大一部分是冲着导演的名气去的,名气已经成为了观众们的一大看点。在这个老导演垄断电影票房的情况下,中国电影只是老瓶装新酒,缺乏时代感。 还记得好莱坞金牌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高声欢呼“我是世界之王!”纵观他的电影生涯,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导演成长到今天最具票房影响的导演,我们是否也需要这样的人才来填充我们的电影界呢?张艺谋,冯小刚的电影固然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辉煌早已成为过去,我们需要有鲜活的生命力注入到电影中去,让观看的人感受到新时代的气息感。电影已经不是简单的文化交流,他也是经济,科技的一场较量。

尽管现在中国电影界已经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界地,但投资商们却不敢贸然用新人,作为商家,他们首先考虑到的自然是票房,采用新人就等于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但是,有哪一个知名的导演不是从新人做起的。就是由于他们年轻,他们的思想才会更加与观众产生时代的共鸣感。我希望不仅是商家能够大胆的采用新人,政府也应该参与其中,因为一部电影,不仅体现了我国的文化,更能够反映出我国的经济与科技。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一大批的新人导演涌上台面,中国电影界不再被老一辈的导演垄断,电影将会向我们呈现出一个极富现代感的时代。 一只蝴蝶欲像雄鹰般飞过沧海,没有坚实的翅膀,没有翱翔苍穹的意气;只有华丽的外衣,盘旋花朵的虚伪。现实像那无边的沧海,而我们则是那欲飞过沧海的蝴蝶,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不是雄鹰?”很简单,因为我们不曾历练,只是一群围绕在花朵旁的蝴蝶。 如今,这样的“蝴蝶”不在少数,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两耳不闻窗外事,考上大学才光荣”的思想,只要学习,剩下的,无论是家务还是琐碎的小事,一律家长包办,这样的我们如何才能成为雄鹰?现在的家长犹如三国时的诸葛亮,而我们则是他忠心辅佐的刘禅,无论事情大小,“诸葛亮”都亲力亲为,而“刘禅”只需一句:“全凭相父处置”。何等的悲哀啊!没有自己的主张,没有自己的见解,是永远不会成长的。温室的花朵,终没有梅花的芬芳,

散文作文教案

散文作文教案 【篇一:散文,作文教案】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页次:1/1 每页:200 本类资料:124 个 【篇二:散文,作文教案】 永定一中的学生曾经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去年,我到永定一中听 过你们的“亮亮”老师的课,那届的学生,朗朗读书声,伴随的甚至 是身体谐和的震颤——据音乐老师说,唱歌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全 心投入,身体会有很细微的谐振。 上课需要激情和合作。看看今天大家是不是也像那一届同学一样积 极投入。表现最出色的同学,最后将获赠神秘礼物! 下面,我们先来读一篇散文,《落叶是疲倦的蝴蝶》。(6-7’)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 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 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 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 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 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 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 上的心的,就是这个屋檐。

散文二篇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散文二篇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的]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见解。 2、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3、阅读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形成专题对他们的作品选择某个角度赏读、评析。 [教学重点] 1、重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独到见解。 2、难点:了解散文鉴赏知识。 [教学时数] 一教时 一、作者简介 晓雪:1935年生,原名杨文翰,白族,云南大理市喜洲人。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出版的著作有诗人论专著《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诗集《祖国的春天》,诗论文集《浅谈集》,散文集《雪与雕梅》等20余种。有些作品曾翻译成英、法、西班牙、意大利、缅、泰、韩等国文字和哈萨克、维吾尔、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文字。他担任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获得过意大利蒙德卡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

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__,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二、研读课文 1、理清文章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介绍散文的特点及各种风格的散文。 第二部分(3—7):认为《白鹭》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好散文。 2、请把《白鹭》对白鹭独特的美的部分画出来。 讨论并归纳: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黛之一忽则嫌墨。” “或许有人会感觉美中不足,……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3、找出文中对《白鹭》评价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7篇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 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名字。教师给名正音。 3、简介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解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1、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解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为什么要囚绿? (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 (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