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写景抒情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之一,也是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写景抒情散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然而,由于散文文体灵活多样,学生常常面临理解难度与兴趣引发的两个问题。因此,在高中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首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方式。在引入散文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等,选择与之相关的散文,提高学生对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根据学生的地理背景,选择以山水之景为主题的散文,或根据学生的情感体验,选择以爱情、友情或亲情等为主题的散文。通过与学生的共情,使他们更容易从散文中获得共鸣和情感体验,进而激发他们对散文的兴趣。

其次,注重教学前导,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语言特点与写作技巧。写景抒情散文常常采用丰富多样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及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象征等。在教学前导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与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首先注意散文的语言特点,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然后再进行整体的理解。例如,可以通过解读一篇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如何为描写效果服务的方式,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散文中的相关表达,并思考其作用与意义。

第三,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思维方式。散文阅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策略和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

中的意境与艺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提问、思考和讨论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思维和问题意识。例如,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家为何选择了这样的描写手法?散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思考训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分析散文的内涵和写作意图,提升其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散文阅读教学的形式。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角色演绎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散文的情感体验;与学生合作进行散文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组织学生参观实地景点或举办写景抒情散文阅读交流会,拓宽学生的视野与阅读体验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散文阅读中,获得更全面的阅读体验和成果。

综上所述,高中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学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教学前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思维方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都是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理解与欣赏,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从而实现高中语文教育的有效目标

综上所述,高中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学需要采取多种策略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通过提问、思考和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分析散文的内涵和写作意图,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朗读、角色演绎、散文创作和实地参观等,可以激发学生对散文的情感体验,拓宽他们的视野和阅读体验。通过这些策略的应用,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

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在实现高中语文教育的有效目标的同时,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景中情思,境中文化——抒情散文景境情的学习与研究导学案《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群文阅读)

景中情思,境中文化——抒情散文景境情的学习与研究导学案(《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群文阅读) 学习目标: 1.概括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 2.分析作者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 3.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艺术手法。 4.分析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人生思考。 5.举例说明写景抒情散文的语言美。 6.探究这组散文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 〖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精读《故都的秋》 学习任务一:整体把握,初赏秋景(自主梳理,个体展示) 1.了解作家经历、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快速浏览全文,圈点勾画精彩句子和关键语段,找出“文眼”,为文中美丽的五幅画面命名,体味画面特点,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画面的。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文景物画面画面特点作者情感表达技巧 故都的秋 学习任务二:品读关键段落,鉴赏我心中美图(自主研读,交流分享) 你最喜欢哪幅故都秋景图?请说明你的理由。可以从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描写景物特点、表达技巧、语言的色彩、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鉴赏推荐,形成不少于100字的鉴赏文字,与小组同学交流,选出最好的鉴赏文字,以小组为单位组织鉴赏活动。 我喜欢的故都秋景图: 我的鉴赏:

任务三:合作探究,体会民族审美心理 文中有“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等相关语句,反复诵读文本,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作业布置: 阅读拓展文本《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刘锡庆)、《高中散文阅读鉴赏方法摭谈》(林燕芝)《写景散文的审美鉴赏——以为例》(吴军) 第二课时自读《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阅读时,圈点勾画精彩句子和关键语段,完成自主任务单 学习任务一:整体把握,初赏美景 请同学们借助网络、书籍、学案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阅读时,圈点勾画精彩句子和关键语段,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几幅画面并给予命名,体味画面特点,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画面的。完成下面的表格。 自主学习任务单1 篇目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景物画面画面特点作者情感表达技巧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学习任务二:品读关键段落,鉴赏我心中美景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从《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中分

高中散文教学方法

高中散文教学方法一 一、创设情境,融入美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中自然、快乐地学习,是教学写景散文的重要方法。上课之前,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动的教学环境。比如教学《草原》时,课文第一节展现了草原的无限美景,我先播放了一望无垠的草原,让他们理解“一碧千里”,然后再播放羊群,羊群像“白花”,给草原增添了无限生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秀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能引发学生审美情趣,进而激发学生欣赏散文的热情。 2、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关活动。组织学生到县内风景名胜地去旅游,然后阅读描写这些地方的优秀散文,进行欣赏和感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能力。例如,《桂林山水》、《黄山奇石》等文章,尽量以录象、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阅读和欣赏这些写景散文。 二、品味语言,感受美 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散文将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是极致。品味语言是中学生学习散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他们能够透过优美的语言在心中获得有关景物的生动形象,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也获得对语言形式美的感知。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朗读,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语言细节特别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进行赏析。如《乡下人家》一课中,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里,“青”“红”“碧绿”写出了乡下人家院子的颜色之美; “风趣”,表现了藤和叶不同的魅力;“可爱”描绘了农家院子的迷人景色,令人遐想不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指导诵读,提升美 写景散文,非常适合于朗诵,通过朗诵,学生能更透彻地理解散文的思想内涵,更透彻地领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在朗诵中,学生的思想感情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我就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读出江水的“静、清、绿”。学生越读越入情,充分体会到了江水的美丽。我觉得写景散文通过创设情境、品味语言、指导诵读等手段,能够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景物的特点,感受到美,享受着美,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散文的能力。 四、根据散文的所状之物,尽量提供实物

高中散文教学现状及教学对策

高中散文教学现状及教学对策 当我们在探讨高中语文教学时,散文这一体裁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散文以其灵活的形式、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知识面,为高中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和写作经验。然而,当前高中散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和解决。 当前,高中散文教学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欣赏散文的魅力。同时,由于高考压力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往往更注重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散文本身的艺术价值。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学对策: 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应从传统的讲解者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散文的阅读和赏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增加阅读量: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拓宽视野,提高对散文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培养文学素养:高中阶段是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提升对散文这一文

学形式的领悟力。 在语文课堂上增加散文教学的比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散文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理解散文。开展阅读活动:学校可以组织读书活动、散文朗诵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加强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学生可以将阅读中的感悟转化为文字,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教师可以定期布置散文写作作业,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虽然我们已经提出了这些教学对策,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分析: 某高中语文教师王老师在散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经常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演讲,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另一个高中,张老师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阅读各类优秀散文作品,并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这种方法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

大单元视域下高中散文教学建议

大单元视域下高中散文教学建议大单元视域下高中散文教学建议 散文是一种以故事、抒情或论述为主要方式的文学形式。作为高 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散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 读理解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在大单元视域下,我们可以通过 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散文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的语言素养和文化品 味的培养。 一、精选经典散文作品 在散文的选取上,除了传统名篇外,可以适度引入当代作家的散 文作品,鼓励学生多读多警,拓宽阅读视野。在选取散文作品时,可 以根据大单元视域下的教材内容,选择与当下社会热点、生活话题等 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散文的知识点。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散文是一种以文本为基础的文学形式,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以文 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高中散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散文的读后题、进行课文理解的小组讨论、语言点的分析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四、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散文作为一种抒情的文体,其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都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诵、表演、情感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散文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加强思想品德的培养 散文作为一种表达思想和价值观的文学形式,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可以通过散文中的价值观思考题、伦理道德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探究 作者:何嘉达 来源:《速读·上旬》2020年第06期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散文教学越来越重要。在提倡培养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加强散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及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简单介绍了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作用、现状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核心素养 高中語文作为最基础的学科,不仅仅能够提高文化修养,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这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散文作为语言文学的一种体裁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散文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对学生的情感表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散文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一、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作用和现存问题 高中散文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写作技巧,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学习语文散文并对其进行大量的阅读、模仿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育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分数关注度远高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关注度,从而导致学生将散文当作一项任务,天长日久学生逐渐丧失了对散文的学习兴趣,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散文阅读较少,写作方面更是缺少锻炼,从而导致学生难以在散文阅读方面取得较高成绩,更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鉴于此,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摸索合适的教学学习方法,提高高中语文散文学习效率。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策略 1.开展参与性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作品情感。例如在进行《老人与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部作品改编成舞台剧。通过表演老人在海浪中的奋斗历程,让学生体会作者想要借此表达的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些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生活的年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当时的社会问题等,利用舞台剧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作者的写作手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学评一致的策略探索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学评一致"的策 略探索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一致的教学模式是具有较强系统性的流程,可有效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围绕着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评 价等展开深入研究,充分分析和探究每个教学环节,尽快调整课堂教学模式,给 予学生正确引导,最终实现散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教学评一致;教学目标 受到传统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影响,语文教师容易忽视散文教学对提高学生语 文素养的培育,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而这就容易导致散文教学过 程中出现割裂的情况,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在新的教育形 势下,教师应尝试发挥教学评一致的教学手段,将每个教学环节串联起来,从宏 观的角度出发规划学生的学习。 一、分析课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要想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教师不仅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还要深入解读课 程标准,将课程目标逐步分解为单元学习目标[1]。同时,教师还需从多个角度入 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把握学生思维水平、知识储备的起点,再根据学生 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最合适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必修一第七单元的内容时,该单元的文章都是散文,学习任务 为文学阅读与写作,并且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在学习该单元的内容时,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能借助朗读课文的方式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自然之美, 但文章背后思想情感的表达方法、巧妙运用特色艺术手法的内容,需要教师进行 恰当引导。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进入到记忆和部分理解的阶段中,并且也开 始到达评价、分析以及创造的阶段中。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确定好恰当 的学习目标,再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 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地位】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15课的课文,皆为现当代散文名篇,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兼及叙事和议论。 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和热爱,作者的审美旨趣和性格也隐含在字里行间。 朱自清《荷塘月色》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也写出了自己的心境,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史铁生《我与地坛》追述了“我”的经历,写出了地坛这一古老的场景对于“我”的意义,景物描写与对往事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充满哲理意味,表达了作者对生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 02 【单元目标】 根据单元目标,拟设定群文学习任务。 03 【群文学习任务】 任务一:“景之择取,自相殊异”——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1课时) 任务二:“含英咀华,品赏语言”——赏析一段最有情味的文字。(2课时) 任务三:“借鉴参照,尝试写作”——尝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2课时) 04 【课时安排】5课时

“景之择取,自相殊异”——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 2. 初读课文,梳理文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反复诵读,找出精彩语段,从景物意象、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方面,初步感受散文的写景之美,文辞之美。 【学习重难点】 梳理文脉,初步感受散文的写景之美,文辞之美。 【教学过程】 01 导入 1.单元导语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提的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有“形散神聚”之特点。其所选之题材,有写景抒情(状物)、写人记事、议论说理之分。而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不单是展现优美的景物,而且富含哲理,表达对或自然或生命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感悟和思考。本单元这组群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在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2.单元学习任务(见教材P123) 02 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阅读群文,寻找我最喜欢的风景。 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课文都是描绘同一城市的景物,景物多彩多姿。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如果遇到令你心动的写景段落,可及时批注。 2、请以“我最喜欢的风景是,它在《》的第段”为开头,描述画面,写清楚你喜欢的原因,不少于100字,并相互交流,各自修改。 【与你交流】 我最喜欢的风景是“古园(地坛)风貌”,它在《我与地坛》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指导教案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一、导读目标 1、认识散文,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概念,文体知识; 2、课内散文导读,学习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方法; 3、课外散文阅读,体会写景抒情散文意境美。 二、导读流程 (一)认识散文 1. 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2. 散文的分类 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3. 散文的特点 (1)形散神聚(2)意境深邃(3)语言凝练,优美灵动 4. 散文的线索 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 5. 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 6. 散文的意境 7. 散文的写作手法 常见的写作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等。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 8. 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 (二)散文的分类 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三)了解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状物)抒情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景和物,抒发对自然和人生感悟的一种文体,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等。(四)课内散文导读 以《春》《济南的冬天》为例讲解。 (五)课外散文欣赏,并完成题目。 例文展示: 落叶也精彩 ①日前一场不小的秋雨,打落了树上的许多黄叶,飘飘零零,构成一色景致。往年立冬一过,更是飘飘洒洒,纷飞不断。特别是那些银杏树,金黄的叶片被阵风吹落,地上如同盖上层层黄金。一阵四五级西北风刮过,树上的黄叶,几乎全部离开枝头,无一残留。大马路边的那两溜同类也是如此,都把金黄献给了大地。步调是如此一致,说走就走,毫不留恋枝头。 ②我住的大院里,有二三十种乔木,落叶时间都各有其序。大道两边的柿树,个性最为特别,它的叶子本属红叶类,但从不大红大紫,只是奉献些微红的颜色,更多的是黄绿相间的斑驳,把红黄让给自己的果实。那柿子也是抢尽风头,总是以自己的丰满和金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当叶子纷纷飘落,它仍独留风姿在枝头,奉献着多彩多姿的美丽。你看那一嘟噜一嘟噜的柿子,展示着与众不同的风韵,让所有的行人都不能不顾盼乃至流连。 ③为数最多的槐树,显示了树多势众的气派,院里的几乎所有的大道小路,都是它的领地,地上都有它的叶片。它们的落叶,不像银杏那样同步,而是先后有序,次第而落。它不断提醒人们,及时注意增添衣服。如同花开的时间,它们同科同属不同种,好几种槐树,总是你刚谢罢我又开,整个夏秋两季,没有间断过,仿佛时刻要人们关注它美丽的存在。它的叶子也是如此,虽不如槐花那样美丽,但那浅浅的黄色,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彩。 ④树也是不可貌相。那几棵泡桐树,高大魁梧,可谓材大体粗,但落叶却早,与它

《荷塘月色》教学研究

《荷塘月色》教学研究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著名散文,这篇文章列入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教科书中,是高中生必学的一篇文章。 一、教学内容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在该篇散文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作者自身淡淡的愁绪融入到了荷塘月色这美丽的情景之中。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教学,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散文的分析方法,并学会运用《荷塘月色》中各种巧妙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 二、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这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同一篇文章理解的程度会有所差异。此外,散文类课文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荷塘月色》这篇散文融情于景,作者在描述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的同时表达了自身的淡淡的愁绪。对于初次接触这篇文章的学生来说,这种情感的表达隐晦难懂,同时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所接触的知识难度以及对学习的要求有所提高,学生需要一定的过渡期。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课程的教

学。现代的学生与电子产品、网络资源的接触较广,同时,学生对一篇课文会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教师教学需要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安排教学 三、深入浅出说思想 作为思想家,鲁迅先生在《春末闲谈》中对社会问题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是令人赞叹的。他总能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他的思想总能穿越时空,即使是在当今,仍闪耀着光芒。 第一,麻痹、奴役劳苦大众的统治阶级注定要完蛋。 这是文章的主旨,也是鲁迅先生在当时最想揭露的问题。他从北师大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的遭遇引发开去,看到问题的实质。身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供职的鲁迅,竟然撰文揭露、嘲讽北洋政府的反动性,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量。也恰恰因为诸如《春末闲谈》这类文章,鲁迅被教育部开除。 第二,麻痹、奴役劳苦大众的文化具有恶毒性与欺骗性。 统治阶级有一整套麻痹、奴役人民的文化,他们多么希望人民“认命”吧,服服帖帖地供他们奴役吧,“苟且”了,才能“偷生”。“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进研究室主义”,“莫谈国事”,“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这些麻痹人民的文化,就如同细腰蜂的毒液一样,具有很大的恶毒性和欺骗性。 第三,御用文人是统治阶级的帮凶,他们为虎作伥,麻

例谈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例谈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贺彩虹 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20年第12期 散文的阅读相比较其他文体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由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所决定的,散文的美在于其体现出的审美趣味具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这会使得教师无法形象化地告知学生应如何理解散文。同时,学生自身审美能力的缺失,导致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会产生审美障碍,制约了学生对散文的深度理解。本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浅谈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通过群文对比,提高思维素养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提升,一部分阅读教学模式逐渐兴起,群文阅读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群文阅读是以某一个专项议题为内容,选择一组而非一个结构文本进行学习,并在一定时间内以集体建构的方式对议题内容进行多元化理解。而在散文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群文阅读的模式开展教学,通过以一篇带动多篇的方式,对单篇散文教学的局限性进行突破,使学生对散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以此有效提升学生散文阅读的效率和品质,并对学生的思维意识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 以《济南的冬天》为例,为加深学生对本篇散文的理解,教师可以选用相关描写景色的散文组成群文阅读,使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对散文内容进行理解,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可以选择老舍的几篇文章,以及其他作者描写冬天的文章组成群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的文章,对本文的内容进行对比性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素养。教师可以以群文阅读为依据,为学生设计综合性的阅读问题,开展教学,一个高质量的阅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而一组高质量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群文内容进行整体性理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使学生的阅读更具针对性。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朱自清的《冬天》,普希金的诗篇《冬天的早晨》《冬天的夜晚》《冬天的道路》,以及老舍的散文《林海》,或者通过老舍的小说体会老舍对景色的描写。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如此会使学生的阅读更具针对性,提高群文阅读效果。在具体开展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上述群文进行阅读,并让学生分析每篇文章的相同点和差异点,使学生感受不同作者对不同国家冬天的描写。此外,也可以使学生在品读老舍的不同文章中,体会老舍的不同思想,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对不同的语言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列出表格,将每篇写景抒情散文的内容进行对比,包括写作年份、文章作者、景色描写内容、使用何种修辞手法,使学生在分析群文内容的基础上,从多元视角分析与阅读单篇课文内容不一样的情感体会,使学生的情感内涵更具丰富性和层次性。在初中语文新

现代文阅读之写景抒情散文阅读(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现代文阅读之写景抒情散文阅读(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写景抒情散文是散文中重要的一个分支.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核心问题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我们在阅读写景抒情类散文时,一定要从作者在文章中抒情的角度入手。亦如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才是我们理解诗歌的核心一样。只有抓住这个核心我们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和诗歌阅读方法有相通的地方。本文就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的一般问题做一些探讨,以便同学们在阅读这类散文时找到最简捷的方法。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我们先阅读以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为例进行分析 一日的春光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教学目标与意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策略与评价三个方面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浅谈。 一、教学目标与意义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能够扩大阅读广度,培养文化素养,增强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等的认知能力。同时,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1.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两个方面。文学类文本包括文言文、现代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本。实用类文本则包括说明文、议论文、评论文等。通过教授不同体裁的文本,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对不同类型的文本有更深入的了解。 2.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文言文,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现代散文和小说,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帮助学生理解和解

读文本。对于诗歌,则需要通过深入的解读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共鸣。 三、教学策略与评价 1.教学策略 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讲解与引导相结合的策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讲解文本的背景、情节、人物等重要要素,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整体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分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中的深层次理解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 2.评价方式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应注重综合性、多样性和个性化。除了传统的考试形式,可以采用作品阅读报告、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以促进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提升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不同类型的文本,教师应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解读文本,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和情感共鸣。同时,教学评价也应注重综合性和个性化,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逐步完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同城异景,心之桃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是部编本教材中唯一一个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主题是“自然情怀”。本单元都是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其中前三篇是现当代散文。《故都的秋》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反映了作者对物哀之美的审美旨趣;《荷塘月色》则是通过描写月下荷塘的朦胧幽美写出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我与地坛》通过描写地坛的景色变化,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充满哲理意味。 选入本单元教材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及《我与地坛》都是景物描写精彩、意蕴深厚、语言优美的名家名作。三篇散文选取的是同一座城市里的景物,却呈现出各具特色、摇曳多姿的美,可谓是同中有异。教师要整合文章并找到关联点,异中求同,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哲理的体悟,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 【学情分析】 第七单元对应高中语文2017年新课标“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的教学目标是“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散文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之前都接触过写景抒情散文,因此具备初步鉴赏的能力,但是第七单元的课文,相比初中,难度提升,尤其是在思想上以及对人生、社会的体会上更有深度,因此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深入文本进行探究。从整体进度来看,学生还没有开始学第七单元,也就是这堂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节课,因此不能盲目拔高,必须兼顾学生基础。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三篇散文中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之美,并运用在写景作文中。 2.思维发展于提升:把握三篇散文中的写景画面及特点,学会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文中蕴含的特殊文人气质及其对散文创作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 把握文本写作背景及思路,概括文本中自然景物的特点,学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艺术手法。 2:学习难点 分析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人生思考,探究这组散文中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 【教学策略】 导入:生命,是一树一树花开,是燕在梁中呢喃。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虽然生命姿态各异,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处桃花源,不足为外人道,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写作伊始,桃花源就和文人隐士结下了不解之缘,而看似繁华喧闹的千年古都——北京,也藏着无数人心中永恒的“桃花源”,今天就让我们以“武陵人”的身份去探寻郁达夫、朱自清和史铁生这三位作家的“桃花源”。 任务一:走进历史古都,探究三位作者与这座城的关系。 三个人: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一座城:历史的古都——北京 三位作家邂逅北京,留下经典,他们为何要在北京寻找自己心灵的桃花源? 师生合作:知人论事,解读背景,找出作者和北京这座城市的联系,以及作者的写作切入点。 郁达夫与北京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写景状物类散文读写结合策略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写景状物类散文读写结合策略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这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的因素,究其本质而言,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一线教师往往会把这两方面视为彼此独立的内容进行教学,很少把两者结合起来当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写景状物类散文的读写结合为例,探索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写景状物类散文读写结合策略。笔者认为,在写景状物散文教学中,要读写结合,要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学习选景、写景、悟景和融情于景,运用这样的写景状物类散文读写结合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多个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现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学习选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写作的第一步是选材,找准写作的对象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在写景状物类文章中,“景”是文章的主体,这个主体能否打动人,选景很关键。该选取何种景物?笔者认为既要从心出发,选取自己喜欢的对自己有触动的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景;又要考虑大众对景物的普遍的审美认知,选择更具代表性的景,也就是要选取典型画面和选取典型画面中的典型景物。 (一)选取典型画面 所谓典型画面,是指能体现此时(季节、天气、一天当中的具体时间)此地(南方北方、城市乡村)特点且能反映此情(乐情、哀情)的画面。这个画面不是另类的,而是符合人们的普遍认知的。譬如,“草长莺飞”的景象会让人联想到春天,“树茂蝉噪”的景象会让人联想到夏天,“叶黄草白”的景象会让人联想到秋天,“雪飘梅艳”的景象无疑会让人联想到冬天。画面具有代表性,联想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此外,写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抒情,所以选取什么画面,还要理顺情与景的关系,然后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画面的截取。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作者选取了“月光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这两个画面,写出了夏夜月下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再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例,该文章也有很能体现故都北平秋天特点的画面: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日胜果等。这些画面既能展现北

阅读教学——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抒情散文即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情感的一类散文,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中学生在阅读这类散文时,不是读不进去,读后不知所云,就是不了解阅读这类散文的一般 路径,无章可循。在阅读这类文章的时候,采用“四步阅读法”比较适合,即“读—赏—悟—体”四步。 一、读 首先,要通读全文,读熟读透。学生刚开始读时不需要多有感情,因为他们此时还不知 道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情,所以只需读通全文,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景就可以了,这个对于学生 来说并不难。读一遍不知道写了什么景那就再读,文章就是用来读的,读熟了才会品。 其次,要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第一遍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第二遍细读,画 出精彩部分,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动笔读书的习惯;第三遍,大声读,把画出来的好句好段大 声读出来,加深印象。 这样学生便基本掌握了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从而为下面的赏做准备。 二、赏 “赏”即赏析精彩词语或段落。在日常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中,笔者常常会遇到学生不知道 哪些语句值得赏析,从什么角度去赏析的情况。可结合具体语境和文章的主题,从以下几方 面去赏析写景抒情散文: 1.赏析作品中有形象生动的形容词、动词的语段,并分析这些词语的妙处 如在教学朱自清《春》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画出了“小草偷偷地……草软绵绵的”这 一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这句中的‘钻’这个动词用得传神,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通过‘钻’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语准确的特点;形容词‘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的特点;‘软绵绵的’写出了小草的可爱。作者准确运用这些动词、形容词写春草,表达出作者对春草 的喜爱之情。同时由‘嫩嫩’‘绿绿’‘软绵绵’,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用语的又一特点——喜爱 用叠音词,突出节奏感。” 2.赏析运用修辞手法的语段并分析其作用 如引导学生分析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一句,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紫藤萝花比喻成瀑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茂盛,抒发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 之情。 3.赏析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 《紫藤萝瀑布》里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其实这一句就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作者通过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的描写,回想起十年前紫藤萝的不幸,由此感悟到:人的一生也会像紫藤萝花一样遇到不幸,但在遇到不幸时要向紫藤萝花一样,不被压倒,要对生活有坚定的信念,要勇敢乐观地面对 生活。” 4.赏析描写优美景物的语段 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赏析朱自清《春》中描绘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让学生明白这里每一段的描写都构成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文章通过对春天特有景色的描写,表现出了作者对春的无比喜爱之情。 让学生独立去赏析文章中的精彩词语或语段虽有难度,但通过教师的点拨,他们往往能完成 得很好,久而久之,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把这些 语段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就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三、悟

借景抒情类散文阅读方法

篇一:借景抒情类散文阅读方法 借景抒情的散文阅读_初三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简介:文摘网抒情散文栏目是关于借景抒情的作文散文摘抄,适合朗诵的散文等在线欣赏的网站栏目。 留言: q q:63813334 篇三:借景抒情类散文阅读方法 篇四:借景抒情类散文阅读方法 一、散文特点 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考点及对策】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思路:(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1)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思路: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2)顺序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1)字词含义: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2)词语妙用: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一篇

统编版 必修上册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主题下的群文阅读——特别的景,特别的情

《“自然情怀”主题下的群文阅读——特别的景,特别的情》教学设计 一、议题缘起 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包括《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现代写景散文和《赤壁赋》《登泰山记》两篇古代写景名篇。“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i单元导语凝聚着本单元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习时要关注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从词、句式等方面细加品味,体会作者不同的情感,深入理解作家不同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思考。 其中,写景散文的共同特点是情景交融,但是作家情感不同,选择的景物,描绘的画面,渲染的意境就不相同,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情感,学生还停留在初步感知、大体了解这一阶段,没上升到规律性的、理性的、系统化的认识。而鉴赏作品语言、把握作者情感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无论从学情角度,还是从高考考点出发,探究“写景抒情散文中,如何通过景物更好地表达情感,以实现情景交融”这一议题都非常有必要。 同时,选择这一议题也在达成“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学习任务群。新课标提倡读写一体,以读促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深入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完成这一议题,不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写作,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议题选文 根据选择的议题、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笔者选取了课内的三篇现代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现代抒情散文具备情景交融的特点,其次它们的篇幅适中,较之古代写景散文,学生更容易理解,不需要解决“言”的难题,更有利于探究这一议题。为贴合高考,加入了《萨丽娃姐姐的春天》(2019年天津卷),《浙江的感兴》(2013年北京卷)。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一书中最先提出“互文性”的主张:“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任何一篇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它的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的过程中产生的。群文阅读的文本要有共性,又要有所区别,更加强调它们之间的互文性。作家间的审美观点和写作风格各不相同,选取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学生体会不同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补充了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北平的四季》、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等,在第五课时学生展示交流课上,汇报“修辞语对情景交融的作用”和“修辞对情景交融作用”的两个小组又向大家推荐《春》和《西湖漫笔》两篇散文。 三、议题实施 (一)课时安排 学习时间为6课时。师生精读示范《故都的秋》(2课时)、合作探究其他篇目(2课时)、展示交流议题(1课时)、高考练兵(1课时)。 (二)任务安排 1、课上阅读《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课下配合阅读其他文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