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十分钟精讲课件

高中化学十分钟精讲课件

高中化学十分钟精讲课件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

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辅助手段

1、说实验:

①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致,表面积相差不

②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

2、说现代化教学手段: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两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2CH2OH→2CH3CH2ONa+H2↑

(2)2CH3CH20H +02→2CH3CHO+2H20

以上二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

四、教学程序引入课题

富有感情的朗诵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讲述]:从杜牧的诗句中可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方法。酿酒在我国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了。[设问]:同学们可知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写?它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通过诗歌引入可以使学生感受诗境美,了解乙醇的化学发展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1.乙醇的分子结构的探究:投影一道简单的试题:某有机物4.6克,完全燃烧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且此有机物的蒸气的相对密度是相同状况下复气的23倍,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通过试题引

出乙醇的分子组成C2H6O,(意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醇的同分异构体教学做铺垫)。继续引导学生将乙烷(C2H6)与乙醇进行比较,根据碳四价,氧两价引导学生探究出以下两种可能的结构式: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判断出(A)式中有1个复原子与其它5个复原子不一样,而(B)式中的6个氢完全相同。

继续探究,投影练习:已知乙醇跟钠反应放出氢气,现有1mol无水乙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得到0.5molH2,根据这个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结论了吗?1mol乙醇可得到0.5molH2,即1molH,得出乙醇中一定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5个氢原子不同,进而让学生判断出乙醇的结构式为(A)式。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小结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结合着轻基-OH。轻基是官能团,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

(以上是对学生的书写,概括、观察等各项能力进行训练,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2.分析乙醇的物理性质:首先取出一瓶无水乙醇,请学生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然而让学生归纳出一部分物理性质。

最后通过演示:乙醇与水,乙醇与碘单质,乙醇与苯的溶解实验,总结出乙醇的溶解性。其中穿插茅苔酒故意碎瓶获国际金奖的故事及山西朔州假酒案,帮助同学理解性地记忆乙醇的易挥发性和水溶性。(以上是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结构决定着化学性质,首先可以从结构上来认识乙醇的化学性质。讲解:在乙醇分子中,由于0原子的吸引电子能力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均有可能断裂。

(1)与活泼金属Na反应:首先,做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的对比实验,请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的剖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维得出乙醇轻基上的氢原子没有水中的氢原子活泼的结论。然后用电脑模拟出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最后请同学们写出反应方程式,讨论其反应类型并推广到乙醇与其它活泼金属K、Mg、A1等与乙醇的反应。

(2)氧化反应:首先,拿起一个点燃的酒精灯,请学生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接着讲解,乙醇除可被02直接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0外。分子中的-CH2OH在催化剂(如Cu、Ag)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CHO,同时生成水。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已经发生。接着用电脑显示,乙醇的断键部位和已形成的乙醛的结构式,让学生掌握反应的本质是与醇轻基相连的碳原子有氢才能被局部氧化形成碳氧双键。最后让学生判断以下几种醇能否被局部氧化CH3CH2CH2OH,(CH3)2CHO H。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巩固醇被局部氧化的本质。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减轻的学生的负担。

五、归纳小结

乙醇化学性质主要与官能团-OH有关。从结构上看:都涉及到-OH。

从反应类型看: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消化反应。从反应条件看:不同条件、产物不同。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1节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胶体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重难点】 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 【课前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新课讲授: 一、分类的方法 1、单一分类法 单一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只用一种标准进行分别归类的分类方法 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O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2、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 3、树状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被分类的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类型间的关系以树状陈列式表示。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2)物质分类的方法 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例如,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可把物质分为易容物、微溶物、难溶物等;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根据某些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情况可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二 节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氮及其化合物 【教学目标】 (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 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那我们 又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 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 二、知识讲解

使用建议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 题的热点内容之一。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考点1 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 使用建议说明: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氧化 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 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 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 (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 占总体积的78%。 (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 燃等条件下能与族的Mg、Ca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 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中N 元素0价,为N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简介: 氮元素有五种正价态,对应有六种氧化物 (2)NO和的重要性质和制法

高中化学优秀课件

2011-2012学年鲁教版化学必修1同步练习 第二章第二节电解质 一. 教学内容: 第二章第二节电解质 二. 教学目的 1、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知道酸、碱、盐发生电离 3、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电解质的概念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四. 知识分析 (一)电解质的电离 、金属导电: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b、化合物(熔融或水溶液):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1、电离: (1)定义: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条件:溶于水或熔化 2、电离方程式:用符号来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叫电离方程式。 练习:写出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B a(O H)2=Ba2++2OH- Fe2(SO4)3=2Fe3++3SO42-(NH4)2CO3=2NH4++CO32- 3、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4、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a、写出CH3COOH、H2CO3的电离方程式(多元弱酸分步电离): CH3COOH?CH3COO-+H+ H2CO3?HCO3-+H+HCO3-?H++CO32- b、写出NH3?H2O、Fe(OH)3的电离方程式: NH3?H2O?NH4++OH-Fe(OH)3?Fe3++3OH- 练一练: (1)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弱电解质的是(),非电解质的是() A、KI B、乙醇 C、氨水 D、蔗糖 E、HClO F、硫酸氢钠 G、NH3?H2O H、液氯 I、CO2 J、硝酸 K、Na2O (2)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A、Al2(SO4)3=2Al3++3SO42- B、NH3?H2O =NH4++OH- C、NaHCO3=Na++HCO32- D、H2SO4=2H++SO42-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Cl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Cl— B、溶于水后电离出H+的化合物是酸 C、HCl溶于水能导电,但液态HCl不导电 D、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4)把0.05mol的NaOH固体分别加入下列100ml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NH4Cl溶液 答案:(1)AFJK;GE;BDI (2)C (3)C (4)BD 小结: 1、电解质必须是本身电离出离子 2、常见的强电解质: 强酸:HCl HNO3H2SO4 强碱:NaOH KOH Ca(OH)2Ba(OH)2 盐:NaCl K2SO4KClO3 FeCl3 金属氧化物:CaO Na2O 常见的弱电解质: 弱酸:CH3COOH H2CO3HClO 弱碱:NH3?H2O H2O

高中化学原电池和电解池-精讲课件

高中化学原电池和电解池-精讲课件 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高中化学原电池和电解池 原电池和电解池 装置原电池电解池实例 。 原理使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作定向 移动,从而形成电流。这种把化 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 电池。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 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 解。这种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叫做电解池。 形成条件①电极:两种不同的导体相连; 。 ②电解质溶液:能与电极反应。 ①电源;②电极(惰性或非惰性); ③电解质(水溶液或熔化态)。 反应类 型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电极名称由电极本身性质决定: 》 正极:材料性质较不活泼的电 极; 负极:材料性质较活泼的电极。

由外电源决定: 阳极:连电源的正极; 阴极:连电源的负极; 电极反应负极:Zn-2e-=Zn2+ (氧化反应) 正极:2H++2e-=H2↑(还原反应) [ 阴极:Cu2+ +2e- = Cu (还原反应) 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 电子流 向 负极→正极电源负极→阴极;阳极→电源正极电流方 向 正极→负极电源正极→阳极;阴极→电源负极 能量转 化 化学能→电能电能→化学能 应用①抗金属的电化腐蚀; ②实用电池。 ①电解食盐水(氯碱工业);②电镀 (镀铜);③电冶(冶炼Na、Mg、 Al);④精炼(精铜)。 — 一原电池 (一)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反应属于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但区别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电子转移不是通过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有效碰 撞完成的,而是还原剂在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通过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优质课公 开课课件、教案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 ②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弧线内数字表示该层中的电子数。 (2)离子结构示意图 ①当主族中的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形成与少一个电子层的稀有气体元 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形成与电子层数相同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1.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 A.HF的电子式:B.O的核外电子排布: 分子的球棍模型: C.S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D.CH 4 【答案】B 【解析】 A、HF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故A错误; B、O为8号元素,核外有8个电子,其中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6个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为故B正确;

C、S为16号元素,核内有16个质子,S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 D、为甲烷的比例模型,CH 4 分子的球棍模型为,故D错误; 答案选B。 2、明确几个量的关系 (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可近似 地代替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3)阳离子M n+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n; 阴离子N n-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n。 2.某物质H 2RO 3 分子中共有x个电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A, 则R原子核内含有_______个质子,________个中子。 【答案】x-26 A-x+26 【分析】 根据分子中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的和等于总电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其原子核内质子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计算。 【详解】 H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O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则根据 H 2RO 3 分子中共有x个电子,可得该物质分子中R原子核外电 子数为(x-1)×2-8×3=x-26; 由于原子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x-26,则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也等于x-26,其质量数为A,故该原子核内中子数为A-( x-26)= A-x+26。 【点睛】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三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第3节无机非金属材料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硅酸盐材料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教材首先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入手,介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包括耐高温、抗腐蚀等性能。从材料组成的角度,对生活中常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进行分类,介绍陶瓷、玻璃和水泥等传统硅酸盐材料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材料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之后,介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硅和二氧化硅、新型陶瓷、碳纳米材料,以及这些材料在信息、能源等领域产生的影响,展现化学科学对新材料研发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对社会进步的价值,提升“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 本节内容主要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知识的常识性介绍,呈现方式主要为正文描述结合图片和资料卡片等栏目的形式,信息多,阅读量大。建议教学时提前布置学生自学。在课意上以讲授与讨论相互结合的形式进行归纳整合。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硅、二氧化硅的性质,了解二者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来研究材料的性能及应用,认识到材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核心素养】 1、通过对硅及化合物的学习培养学生论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

2、通过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了解,深刻认识化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玻璃、水泥、硅、二氧化硅、新型陶瓷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和用途,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 难点:粗硅的提存 课前准备 多媒体、二氧化硅的模型等 教学过程 【引入】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使用的材料除了金属材料,还有无 机非金属材料等。从组成上看,许多无机非金属材料含有硅、氧等元素,具有耐高温、抗腐蚀、硬度高等特点,以及特殊的光学、电学等性能。随着工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对材料性能要求的提高,一批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相继诞生,成为航空、航天、信息和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必需的材料。 【讲解】 一、硅酸盐材料 1、无机非金属材料 2、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资料卡片】硅酸盐的结构 在硅酸盐中,Si和O构成了硅氧四面体。每个Si结合4个O,Si在中心,O在 四面体的4个顶角;许多这样的四面体还可以通过顶角的O相互连接,每个O为两个 四面体所共有,与2个Si相结合。硅氧四面体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硅酸盐材料大多 具有硬度高、熔点高、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耐腐蚀等特点。

高中化学十分钟精讲课件

高中化学十分钟精讲课件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 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辅助手段 1、说实验:

高中化学 必修一 精讲

高中化学必修一 一、重点聚焦 1.混合物的分离原理和分离方法。 2.混合物分离方法的操作。 3.离子的检验及检验试剂的选择。 4.物质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5.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6.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7.有关物质的量、微观粒子数、质量、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之间转化的计算。 8.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二、知识网络 本章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两节内容,其知识框架可整理如下: 1.实验安全 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是避免或减少实验事故的前提,然后在实验中要注意五防,即防止火灾、防止爆炸、防止倒吸引起爆裂、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防止暴沸。 2.实验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1)创伤急救 用药棉或纱布把伤口清理干净,若有碎玻璃片要小心除去,用双氧水擦洗或涂红汞水,也可涂碘酒(红汞与碘酒不可同时使用),再用创可贴外敷。 (2)烫伤和烧伤的急救 可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的KMnO4溶液轻擦伤处到皮肤变棕色,再涂烫伤药膏。 (3)眼睛的化学灼伤 应立即用大量流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如为碱灼伤,再用20%的硼酸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则用3%的NaHCO3溶液淋洗。

(4)浓酸和浓碱等强腐蚀性药品 使用时应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被腐蚀。如果酸(或碱)流在实验桌上,立即用NaHCO3溶液(或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抹布擦干。如果只有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桌上,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 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3%—5%的NaHCO3溶液冲洗。如果碱性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5)扑灭化学火灾注意事项 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的化学药品不能用水扑救。如钾、钠、钙粉、镁粉、铝粉、电石、PCl3、PCl5、过氧化钠、过氧化钡等着火。 ②比水密度小的有机溶剂,如苯、石油等烃类、醇、醚、酮、酯类等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否则会扩大燃烧面积;比水密度大且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CS2着火,可用水扑灭,也可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③反应器内的燃烧,如是敞口器皿可用石棉布盖灭。蒸馏加热时,如因冷凝效果不好,易燃蒸气在冷凝器顶端燃着,绝对不可用塞子或其他物件堵塞冷凝管口,应先停止加热,再行扑救,以防爆炸。 3.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混合物分离和提纯方法的选择 ①固体与固体混合物:若杂质或主要物质易分解、易升华时用加热法;若一种易溶,另一种难溶,可用溶解过滤法;若二者均易溶,但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差别较大,可用重结晶法;还可加入某种试剂使杂质除去,然后再结晶得到主要物质。 ②固体与液体混合物:若固体不溶于液体,可用过滤法;若固体溶于液体,可用结晶或蒸馏方法。 ③液体与液体混合物:若互不相溶,可用分液法,若互溶在一边且沸点差别较大,可用蒸馏法;若互溶在一起且沸点差别不大,可选加某种化学试剂萃取后再蒸馏。 ④气体与气体混合物:一般用洗气法,可选用液体或固体除杂试剂。 (2)几种常见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分离和提纯方法分离的物质主要仪器应用举例 倾析从液体中分离密度较大且不溶的固体烧杯、玻璃棒分离沙和水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乙醇》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乙醇》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乙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记住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2、明确乙醇的分子结构。 3、学会乙醇的化学性质。 4、了解乙醇的应用。 {教学重点}乙醇的组成,乙醇的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这个重要反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多媒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 推进新课 〔师〕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传颂看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歌和故事.那么你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性质? 〔资料〕乙醇的用途。 学习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时,要观察其颜色,状态,闻其气味,测其熔沸点,溶解性,密度,硬度. 〈展示〉用一试管盛少量的乙醇让学生观察其状态,并闻其气味. (多媒体)1.乙醇的物理性质. 颜色:无色透明 气味:特殊香味 状态:液体 挥发性:易挥发 密度:比水小 溶解性:跟水以任意比互溶能够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 2、乙醇的分子结构 问题:乙醇分子式为C 2H 6 O ,结构可能有两种,到底是哪种呢? 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究竞哪一个是乙醇的分子结构式?要由实验确定。 [学生实验]将两块金属钠分别投入盛有冷水和乙醇的小烧杯中,观察钠与水、与乙醇反应的现象有何异、同?哪一个更剧烈?填写下表: 钠与水钠与乙 醇

钠是否浮在液面上浮在水面先沉后 浮 有无气泡发放出气泡放出气 泡 能否使酚酞试液 变红 变红变红 反应方程式2Na+2H 2 O=2 NaOH + H 2↑ ? 现象的本质原因: 钠浮在水面上,而沉于乙醇中。 水的密度>钠的密度>乙醇的密度 产生的气体燃烧产物使干燥的小烧杯变朦胧,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定量实验:实验测定,4.6克(0.1mol )无水酒精可与足量金属钠反应,收集到标况下1.12升(0.05mol)氢气:n C2H6O∶n H2=2∶1 由此证明乙醇的结构式应为__A_____ 而B则为甲醚的分子结构, 甲醚不能与钠反应 2、乙醇的分子结构 结构简式:CH 3CH 2 OH或C 2 H 5 OH 乙醇分子中含的-OH基团,称为羟基.由于羟基的存在使乙醇的性质不同于乙烷。(多媒体)(视频)乙醇的分子结构(学生观察)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 ▼知识点:

一、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的实质、特征和规律 实质: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 特征:既有新物质生成又有能量的变化 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2、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形式:常以热能、电能、光能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反应热与焓变

【注意】(1)反应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只是引发反应的条件,与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并无直接关系。许多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引发反应,也有部分吸热反应不需加热,在常温时就可以进行。

三、热化学方程式 (1)定义:表明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意义: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①要注明温度、压强,但中学化学中所用的△H数据一般都是25℃、101Kpa下的数据,因此可不特别注明; ②必须注明△H的“+”与“-”。“+”表示吸收热量,“-”表示放出热量; ③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表示气体,l表示液体,s表示固体,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气体符号或沉淀符号; ④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数。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注意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已完成的数量,由于△H与反应完成的物质的量有关,所以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H相对应。即对于相同的物质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其△H也不同。当化学计量数加倍时,△H也加倍。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高中化学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第2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2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第1课时电解的原理 1.用石墨棒作阳极、铁棒作阴极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石墨周围有大量的Na+ B.铁棒质量增加 C.电子通过电解质溶液由石墨棒流向铁棒 D.铁棒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2.用铂电极(惰性)电解下列溶液时,阴极和阳极上的主要产物分别是H2和O2的是() A.稀NaOH溶液B.HCl溶液 C.CuSO4溶液D.酸性AgNO3溶液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解池的阴极上都是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 B.用惰性电极电解Na2SO4溶液,阴、阳两极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NaCl溶液,若有1 mol电子转移,则生成1 mol NaOH D.酸、碱、盐溶液电解后pH都增大 4.用惰性电极分别电解下列各物质的水溶液,一段时间后,向剩余电解质溶液中加入适量相应的溶质能使溶液恢复到电解前浓度的是() A.AgNO3B.Na2SO4 C.CuCl2D.KCl 5.用铂作电极电解某种溶液,通电一段时间,溶液的pH变小,并且在阳极得到0.56 L气体,阴极得到1.12 L气体(两种气体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由此可知溶液可能是() A.稀盐酸B.KNO3溶液 C.CuSO4溶液D.稀硫酸 6.如下图,a、b是石墨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b极附近溶液显红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极是电源负极,Y极是电源正极 B.a极的电极反应是2Cl--2e-===Cl2↑

C.电解过程中CuSO4溶液的pH逐渐增大 D.Pt极上有6.4 g Cu析出时,b极产生2.24 L(标准状况)气体 7.如图所示,X、Y分别是直流电源的两极,通电后发现a极板质量增加,b极板处有无色、无味气体放出。符合这一情况的是附表中的() a极板b极板X电极Z溶液 A 锌石墨负极CuSO4 B 石墨石墨负极NaOH C 银铁正极AgNO3 D 铜石墨负极CuCl2 8.电解84.75 mL 16%的NaOH溶液(ρ=1.18 g·cm-3),用石墨作电极经过一段时间后溶液浓度为19.5%,这是因为() A.溶质增加了3.5 g B.放出了22.4 LH2和11.2 LO2 C.NaOH比水消耗少D.消耗18 g水 9.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若图乙中横坐标x表示通过电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表示反应生成Cu的物质的量 B.E表示反应实际消耗H2O的物质的量 C.E表示反应生成O2的物质的量 D.F表示反应生成H2SO4的物质的量 10.下图所示的电解池I和Ⅱ中,a、b、c和d均为Pt电极。电解过程中,电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盐溶液是()

高一化学新人教版同步精讲必修一第23讲合金

第23讲合金 一、合金的定义、特点、结构 1.合金的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合金的特点 ①合金的硬度及机械性能一般优于各成分金属 ②合金的熔点一般低于它的各成分金属 3. 合金的结构 纯金属内原子的排列十分规整合金内原子层之间的相对滑动变得困难 二、铁合金 1.生铁和钢的对比 (1)碳素钢 也叫特种钢,是在碳素钢里适量地加入一种或几种合金元素,使钢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钢具有各种特殊性能,如强度、硬度大,可塑性、韧性好,耐磨,耐腐蚀等。

三、铝合金 四、新型合金 1. 新型储氢合金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将为氢气作为能源的实际应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钛合金、耐热合金和形状记忆合金等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和电子工业等领域。 资料卡片——用途广泛的稀土元素 镧系元素(57~71号元素)及钇和钪,共17种元素,称为稀土元素。 我国是稀土资源大国。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稀土储量、稀土产量、稀土用量和稀土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稀土金属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用于生产合金。在合金中加入适量稀土金属,能大大改善合金的性能。因而,稀土元素又被称为“冶金工业的维生素”。例如,在钢中加入稀土元素,可以增加钢的塑性、韧性、耐磨性、耐热性、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等。因此,稀土金属广泛应用在冶金、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材料、荧光材料、发光材料、永磁材料、超导材料、染色材料、纳米材料、引火合金和催化剂等)、医药及农业等领域。 【变1-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合金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所用材料不属 于合金的是 A.家用的铝窗B.温度计用的水银 C.铸造用的黄铜D.建筑用的钢筋 【答案】B 【详解】 A.家用的铝窗含有的元素有铝、铜、硅、镁、锌、锰等,所以是合金,故A不选; B.水银是单质,所以温度计用的水银不是合金,故B选; C.黄铜中含有铜和锌,所以铸造用的黄铜是合金,故C不选; D.钢筋中含有铁、碳等元素,所以建筑用的钢筋是合金,故D不选; 故选:B。 【例2】(2021·广东·珠海市艺术高级中学高一期中)我国最早使用的合金是 A.钢铁B.黄铜C.白铜D.青铜 【答案】D 【详解】 人类对金属材料的使用、跟金属的活泼性息息相关,金属越不活泼人类越早使用。A.钢铁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三) 热重分析中的物质成分的判断(精讲)-2022年一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专题讲座(三)热重分析中的物质成分的判断(精讲) 【考情分析】 近年来“热重曲线”类试题均以试样热重实验曲线为依据编制。试题以试样质量(剩余固体质量占原试样质量的百分比)随温度变化的曲线为载体,以图像和文字组合的形式呈现,考查内容以书写方程式、判断某温度时物质组成为重点,考查方式以填空、计算等形式较为常见,综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据的能力和元素守恒的化学思想等,促使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内涵的再次理解和体会,题型旨在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变形、转换的能力。 【核心素养分析】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热重曲线”并解决实际问题。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解释热重曲线的变化,揭示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从质量守恒的角度分析热重曲线,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的重量变化,运用质量守恒的化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梳理】 1. 结晶水合盐受热分解步骤 加热结晶水合盐反应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脱去部分水,第二步是生成羟基盐或含水盐,第三步是生成金属氧化物;如果热重实验的气氛为空气,则加热过程中可能被氧化,反应将变得更复杂一些。 2.热重曲线试题分类 (1)从失重的方式来分,热重曲线类试题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试样发生分解反应,以脱水、分解等方式失重,气氛物质不参加反应;第二类,试样发生氧化、还原等反应,以氧化、还原等方式失重。当然也有试题形式上是两者的结合,但本质上可以分步处理,故仍属于上述类型。 (2)根据热重实验所选试样是否已知,热重曲线类试题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已知试样确定产物组成的目标思维法试题;第二类以未知试样需要确定组成的逆向思维法试题。 3.热重曲线图的分析方法 坐标曲线题解题时可以拆分为识图、析图、用图三个步骤。其中识图是基础,析图是关键,用图是目的。 (1)识图。识图的关键是三看:一看轴即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化学含义(自变量X轴和函数Y轴表示的意义),寻找X、Y轴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是理解题意和进行正确思维的前提;二看点即曲线中的特殊点(顶点、始点、终点、拐点、交叉点);三看线即曲线的走势(变化趋势是上升、下降、波动、正态、偏态等变化)。 (2)析图。分析图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殊点,曲线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趋势和走向,分析曲线变化的因果

高中化学第16讲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精讲)-2022年一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16讲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精讲) 【考情分析】 本讲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在高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几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出发,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性质的关系等知识。常以选择题、推断题形式出现。主要考查方式为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结合物质的性质、性质的递变规律、定性推断、规律总结与运用等设置相关问题情境,通过图表、文字或相关数据分析等推断同主族、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或以陌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其可能具有的性质等,对考生的化学素养、知识与能力水平进行考查,而联系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化合物之间的桥梁就是“位—构—性”的三角关系。 【核心素养分析】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元素周期律的递变性。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基于实验现象和事实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分析得出元素周期律;基于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方法,能运用元素周期表揭示元素周期律。 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发现和提出有探索价值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问题,如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特殊性等,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网络构建】 【知识梳理】 智能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称之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编排原则 (1)周期: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至右排成的横行。 (2)族: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至下排成的纵行。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高中化学第17讲 化学能与热能(精讲)-2022年一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17讲化学能与热能(精讲) 【考情分析】 本讲内容在高考中的主要考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有关概念的理解及计算,主要涉及能量变化的本质,以图象的形式表示能量变化过程的分析;二是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与书写,主要根据题给信息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及正误判断;三是盖斯定律的应用,主要是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的数值。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ΔH的计算往往结合盖斯定律在第Ⅱ卷以填空题形式考查,能量转化以图象形式出现在选择题中的可能性较大。 【核心素养分析】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热化学方程式,运用热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反应热的本质,建立盖斯定律模型。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网络构建】 【知识梳理】 知能点一焓变、热化学方程式 1.化学反应的实质与特征 (1)实质: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形成。 (2)特征:既有物质变化,又伴有能量变化;能量转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 ①吸热反应:热能―→化学能。 ②放热反应:化学能―→热能。 ③光合作用:光能―→化学能。

④燃烧反应:化学能―→热能,化学能―→光能。 ⑤原电池反应:化学能―→电能。 ⑥电解池反应:电能―→化学能。 2.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2)焓变: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热效应,符号:ΔH,单位:kJ/mol或kJ·mol-1。 (3)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对于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有关系:ΔH=Qp。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判断 (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的角度分析,如图所示。 (2)从反应热的量化参数——键能的角度分析 (3)记忆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放热反应:①可燃物的燃烧;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⑤物质的缓慢氧化;⑥铝热反应等。 B.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盐的水解;③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④碳和水蒸气、C和CO2的反应等。 3.理解反应历程与反应热的关系

高中化学第06讲 氧化还原反应(精讲)-2022年一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06讲氧化还原反应(精讲) 【考情分析】 本讲内容在高考的考查方向主要有两个:①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新课标卷近五年共计考查1次,其他的地区的高考试卷对本部分考查较多。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和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新课标卷近五年共计考查6次。题型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形式,以填空题为主,试题难度偏大。 【核心素养分析】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结合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有关规律;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实质,建立氧化还原反应计算和配平的思维模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加深对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理解。 【网络构建】 【知识梳理】 知能点一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2.基于双线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之间的关系 规律总结:分析电子转移数目的关键——标出元素化合价 (1)基本方法:先标出熟悉元素的化合价,再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求解其他元素的化合价。 (2)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一价氢、钾、钠、氟、氯、溴、碘、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说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3)明确一些特殊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

CuFeS 2:Cu +2、Fe +2、S -2;K 2FeO 4:Fe +6;Li 2NH 、LiNH 2、AlN :N -3;Na 2S 2O 3:S +2 ;MO +2 :M +5 ;C 2O 2-4 :C +3;HCN :C +2 、 N -3 ;CuH :Cu +1 、H -1 ;FeO n - 4:Fe + 8-n ;Si 3N 4:Si +4 、N -3 。 概括为“氧、氧、得、降、还、还、还”。 3.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请分别用单线桥法和双线桥法表示Cu 与稀硝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1)双线桥法 注意事项 a .箭头从失电子元素的原子指向得电子元素的原子。 b .不标“得到”或“失去”,只标明电子转移的总数。 c .线桥只出现在反应物中。 (2)单线桥法 注意事项 a .箭头指向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同种元素的原子,且需注明“得到”或“失去”。 b .箭头的方向不代表电子转移的方向,仅表示电子转移前后的变化。 c .失去电子的总数等于得到电子的总数。 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间的关系

高一化学新人教版同步精讲必修2第03讲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含硫物质的转化

第03讲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含硫物质的转化 模块一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一、常见的硫酸盐 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三、粗盐提纯 粗盐中含有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硫酸盐。 232 思考与交流

【答案】(1)为了完全除去杂质离子,加入的试剂应稍微过量。 (2)除杂试剂的滴加顺序不唯一,要求是先加BaCl 2溶液,再加Na 2CO 3溶液(除去过量的Ba 2+)。 模块二含硫物质的转化 一、硫元素的常见价态及性质 二、常见含硫物质的转化实验 22 2 臭鸡蛋 生成黄色固体 2H 2S + SO 2=== 3S ↓+ 2H 2O 溴水溶液橙黄色褪去 Br 2 + SO 2 + 2H 2O ===H 2SO 4 + 2HBr (答案不唯一) Cu + 2H 2SO 4(浓)=====△ CuSO 4 + SO 2↑+ 2H 2O 题型一:常见离子的检验 (1)粗盐提纯过程中,对于除杂试剂的量有没有要求? (2)除杂试剂的滴加顺序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变1-2】某溶液中可能含有24SO -、23CO - 、Cl -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该溶液的离子组成,现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该溶液滴加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②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气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白色沉淀部分溶解;③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硝酸钡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根据上述实验,以下对原溶液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A .一定有24SO - B .一定有23CO - C .不能确定Cl -是否存在 D .不能确定24SO -是否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 实验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时,沉淀部分溶解,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24SO - 和23CO -;实验③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并不能确定原溶液中是否有 Cl -,因为实验②中加入了稀盐酸。D 项错误; 答案选D 。 【点睛】 检验氯离子,加入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说明有Cl - ,但是该实验中,由于之前加入了稀盐酸,所以不能确定是否原溶液中是否有Cl -。 【例2】某溶液中含有硫酸镁和硫酸钠两种溶质,选择合适的试剂将溶液中的镁离子转化为沉淀分离出来,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1)欲证明滤液中存在24SO - 、23CO -,选用的方案是先取少量的滤液,向其中滴加过量的______,发现有气泡生成,再向其中加入______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可证明24SO - 、23CO -均存在。 (2)洗涤碳酸镁沉淀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如何检验碳酸镁沉淀是否洗涤干净?____________。 【答案】稀盐酸氯化钡沿玻璃棒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使蒸馏水刚好浸没沉淀,让蒸馏水自然流下,重复上述操作23~次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稀盐酸和氯化钡溶液,若有沉淀生成则说明没有洗净,反之,已洗涤干净 【解析】 【详解】 (1)常用酸来检验CO 32-,常用可溶性钡盐检验SO 42-。因为CO 32-可与2Ba +生成碳酸钡沉淀,干扰SO 42-的检验,故在检验SO 42-之前应先检验CO 32-,并将其除去。可以先加入过量稀盐酸,H +与CO 32-反应生成CO 2,检验了CO 32-的同时,也排除了CO 32-对SO 42-检验的干扰,再滴入BaCl 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有SO 42-; (2)过滤后,得到的MgCO 3固体表面残留部分原混合液中的溶质离子,用蒸馏水在原过滤装置中洗涤固体即可,操作为沿玻璃棒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使蒸馏水刚好浸没沉淀,让蒸

高一化学新人教版同步精讲必修1第02讲物质的转化

第02讲物质的转化 知识精讲 一、酸、碱、盐的性质 1. 酸的通性(以盐酸为例) (1)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不能使酚酞试剂变色 (2)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放出H2:6HCl + 2Al === 2AlCl3 + 3H2↑ (3)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6HCl + Fe2O3=== 2FeCl3 + 3H2O (4)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中和反应):HCl + NaOH === NaCl + H2O (5)能与某些盐反应:2HCl + CaCO3=== CaCl2 + H2O + CO2↑ 2. 碱的通性(以烧碱为例) (1)与指示剂作用: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2)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2NaOH+ CO2 === Na2CO3 + H2O(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3)与酸发生中和反应:HCl + NaOH === NaCl + H2O; (4)能与某些盐反应:2NaOH + MgCl2===Mg(OH)2↓ + 2NaCl 3. 盐的通性 (1)盐+ 金属→ 新金属+ 新盐:CuSO4 + Zn==== Cu + ZnSO (2)盐+ 酸→ 新盐+ 新酸:CaCO3 +2HCl ==== CaCl2 + H2O + CO2↑ (3)盐+ 碱→ 新碱+ 新盐:MgCl2 + 2NaOH ====Mg(OH)2↓ + 2NaCl (4)盐+ 盐→ 新盐+ 新盐: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二、化学反应类型 1. 按照生成物、反应物的种类和数目,化学反应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按照物质是否得氧或失氧,化学反应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