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6: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学设计6:第16课 抗日战争

说明:

八年抗战的胜利既有中华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努力,也有海外华侨的鼎力相助,还有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是大家共同努力(工作)的结果。不可否认,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确实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是反法西斯盟国共同浴血奋战的结果,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胜利是多方面原因综合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那一单方面的原因。

所以说前面六个谜底都比较片面,谜底“共工”比较符合历史事实,客观。

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加上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这一个条件,于是在强弱对比之外,就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这就是中国决不会亡的根据。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论持久战》材料二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我们现在与敌人打仗,就要争时间。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蒋介石《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

①中国抗战的正义性、进步性和中国国土广阔、人多兵广,能够支持长期战争,中国坚持持久抗战。

高一历史《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高一历史《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一、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6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日本的侵略以及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了解日军侵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掌握抗战胜利的史实,分析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提供资料、创设情境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组织课堂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结合现实,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抗战胜利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中国近代史认识还可以,尤其抗日战争。因此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是学生能参与其中,而达到能学会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学案见后面)。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抗日战争》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

优品课件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第一:勿忘国耻――野蛮的侵略 1、日本侵华的原因 日本:(1)日本既定的国策。(根本原因)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蓄意扩张。 (3)摆脱新危机。 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时期。 欧美:过级绥靖之风盛行 2、日本侵华一系列战争和日军的滔天罪行 事件一: 此事发生在1931年,日本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此事后不到半年日军侵占整个东北。九一八事变 事件二: 此事发生在1932年1月的上海,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本侵略军袭击该地,驻守凇沪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一二八事变 事件三: 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事件四: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此后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华北事变” 事件五: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日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间,驻北平丰台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中国驻军拒绝了日军的要求。日军就将宛平县城包围,多次开枪向宛平城内射击,并以迫击炮攻城。当日军进行军事演习挑起事端之时,当地驻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111旅旅长何其沣,一面向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报告,一方面指挥城内守军第219团团长吉星文,率部还击。第29军司令

部发出命令:“命令全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中国军队抗日的枪声在卢沟桥打响了,这就是七七卢沟桥事变。 事件六: 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在南京对当地平民进行了历时六周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杀害了南京平民及放下武器的军人达三十万人以上,手段极其残忍。南京大屠杀 事件六: 1941年初,日伪军为逼问八路军的去向,将河北省丰润县的潘家峪团团围住,将全村男女老少赶到村西大坑里逼问,潘家峪人拒不回答。日军用机枪、手榴弹进行屠杀,全村1537人中有1230人被杀害。潘家峪惨案 事件七: 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他们惨无人道,竟用活人做试验,因此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3000人以上。(日本当时在中国的生化部队还有很多,如2003年的齐齐哈尔毒气事件,“五一六部队”,这些日军投降前掩埋的化学武器,至今仍危害着中国人民,可见侵略战争带来的长期危害)七三一部队 第二:勿忘先烈――不屈的反抗 (面对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①1935年华北事变时,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作了进一步阐述。它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教学设计 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7课。本课共三个子目:“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史内容非常丰富,初中用三课时“难忘九一八”、“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血肉筑长城”来讲叙,历来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以不少于四课时的篇幅来讲叙,新课程标准安排只用一课时来讲叙。 因此,抓住核心问题是有效处理教材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 三、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从对历史掌握的情况看,通过初中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同时透过各种媒体,也接收到大量信息。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高中的学习应上升为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 从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这一切都为课堂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四、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 理解: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知识的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角色扮演,锻炼其合作精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介绍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高尚情操。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强国之志。通过模拟法庭,加深学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难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学情分析 《抗日战争》这节课同学都很熟悉,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加上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也已经学会在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打算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与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规律性认识,并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川教版)第十六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十六课。是抗日战争的结束课,也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屈辱历史的一个收尾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开始了一个伟大的转折。本课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2、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应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2、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析中共“七大”的重要意义。 四、重难点突破设想:

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片段,通过阅读资料、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 学习;利用音乐形式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加深学生对中国七大内容、意义和抗日战争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 解决问题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正确的历史观。教师适时 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对学法给予指导。 五、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素材(音乐、图片、视频、练习);自制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第16课抗日战争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抗战的胜利。 (2)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成因; (3)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作用及其形成的原因、过程; (4)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5)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2)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卓绝的斗争。 (2)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 (3)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三、教法简介: 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所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讲述史实,探究问题,发表见解,课堂上关注学生心理变化,主要采用了“自学——指导”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由“课前自学预习——教师设问(创设情境)——质疑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总结”五个环节组成。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屏幕投影图片,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通过设置问题引发悬念: 师:“你知道以上这些图片和这首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事情吗?” 生:回答 师:虽然我及我们这代人没有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那段中国人民最艰苦的日子,仅从电影电视片中所看到的那血雨腥风、艾红遍野的惨烈悲壮画面,我们已禁不住泪流满面了。今天,就让我们看着这些图片伴随着这嘹亮的歌声,重回那段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 2.新课探究

人教版必修一 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案设计

16、抗日战争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意义。 理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三个战场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分析目前中日关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与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研读、概括、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前分组搜集日军侵华材料探究日军侵华的真相,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通过把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学会历史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 4、比较日中两国政府以及犹太人和少数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启示并结合时事鼓励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警惕日本法西斯的死灰复燃,但是要理性爱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活动揭露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进一步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2、通过中国人民斗争、国共两党共赴国难的史实,进一步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以及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3、通过了解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通过学习抗战历史,联系当今日本右翼否认史实的态度,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的态度,提高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十四年抗战,烽火连天的年代,日军的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烧杀掳掠无所不为,通过了解那段心酸的历史,学生能深刻认识到我们如今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最终抗日战争取得了自鸦片战争开始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这一课是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很重要的一课。本课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讲述史实,探究问题,发表见解。本课内容与二战有密切关系,指导学生把中外历史相联系。 3重点难点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附录一: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抗日战争 一、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新疆人民的抗日斗争、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理解新疆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贡献;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像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3)新疆虽然不是抗战的前线,但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各族人民积极参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说明新疆各族人民一直把新疆当做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学准备 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学情分析 本教案专门针对双语班学生而设计,不需要挖掘过深,重点是通过结合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理解新疆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新疆的爱国热情。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 六、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新疆人民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南京大屠杀的老照片,直观面对日本的暴行。提问:这是那次战争?你对这场战争了解多少?(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看书找到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日本侵华的原因、时间、过程。 一、日本侵华的原因: (1)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 (2)经济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摆脱经济危机。 (3)外部原因:国际社会的绥靖之风和国共内战。 二、日本侵华的过程: 1894——1895年甲午战争侵占台湾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6课 抗日战争完美版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抗日战争的重大史实:抗日战争的爆发。日军侵华的罪行。中国人民的抗战。 2、分析抗日战争的重大问题: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3、通过学生活动揭露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歌颂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培养学生爱国和正义的情感。 4、通过学习抗战历史,联系当今日本右翼否认史实的态度,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的态度。 5、通过把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通过了解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图片与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前搜集的日军侵华材料探究日军侵华的真相,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具体的战役归纳抗日战争中中国境内两个战场之间的特点和关系以及境外作战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贡献;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意义;比较日中两国政府以及犹太人和少数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启示;结合时事鼓励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警惕日本法西斯的死灰复燃,但是要理性爱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抗战胜利的原因。 五、教学指导 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讲述史实,探究问题,发表见解。本课内容与二战有密切关系,教师指导学生把中外历史相联系。 六、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大刀进行曲》,问学生,它反映的是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今天,让我们伴着这嘹亮的军歌,重回那段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师】在古代历史上,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一直是中国的学生,除了科举考试和宦官制度,啥都照抄中国。而自从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要“开拓万里波涛,扬国威于四方”,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在近代历史上不断地侵略中国,成为了近代中国最凶残的敌人。 【PPT】近代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事件。(教师简单解说) 【师】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这种侵略更是达到了顶峰。根据所学知识,教材的历史纵横,列举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的侵华史实。 【PPT】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侵华事件。(教师简单解说) 可是现在日本的某些右翼分子却极力否认甚至美化战争,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和破坏中日两国的友谊。请大家观看下面这个flash短片《日本的谎言》,注意日本在哪些方面讲了谎话,然后我们一起来探究历史的真相,对其言论进行坚决地反驳。

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理解日军侵华原因,学习分析史料的学习方法; 通过图片、讲述,知道日军侵华过程及罪行,学习用图片佐证历史的方法; 通过讲述、图片、图表、比较,了解全民族的抗战,学习用图表分析历史事件、比较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抗战胜利原因、意义,学习分析史料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日军侵华的原因;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难点 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原因、意义。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板书第16课抗日战争 问大家一个问题:抗日战争到底持续多长时间?是八年还是十四年? 14年 这14年是指哪十四年呢? 【生】1931——1945 环节二、新课学习

一、日军侵华与罪行 1、侵华史实 请阅读课本第一目及历史纵横,列举日本20世纪30年代侵华史实。 学生: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1932年1月,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1932年3月,扶植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 1937年,卢沟桥事变 师:从这些日本侵华史实当中,总结一下日本侵华的特点是什么?(点出918和77的历史地位) 生:日本的侵华由局部侵华发展到全面侵华。 师:若是站在中国和世界角度来看这些日本侵华史实有什么特点? 生: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世界则是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发展成为世界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呢?大家讨论一下。 2、原因 提问学生:(例如,日本占领台湾后继续垂涎中国领土。从当时国内来看,蒋介石连续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围剿,日本有了可乘之机。) (点评:分析日本侵华的原因,要在20世纪30年代这个大背景下,既要考虑国内又要考虑国际,既要考虑政治又要考虑经济,既要考虑历史又要考虑现实。) 屏幕展示 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材料二: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1931年日本经济危机达到了顶点。……日本统治集团为了摆脱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从各方面加紧侵华战争的准备。……完全听命于军部的广田弘毅组阁,实行全面的法西斯化。——《高中历史教学参考》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四: 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依据材料回答日本侵华的原因有哪些?(师生互动后,再大屏幕展示) 材料一:历史原因:蓄谋已久,既定国策。(灭亡中国的国策) 材料二:现实原因:经济危机冲击,加剧了侵略野心。日本法西斯专制建立起来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江苏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材分析 (一)全民族的抗战 1、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原因: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的史实: 1931:九·一八事变(侵略满蒙) 1932:一·二八事变 1932:建立伪满洲国 1935: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2、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的建立 3、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共联合抗日 4、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中共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2)中国军队远征缅甸——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1945、8、15 日本无条件投降。 5、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原因 (1)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根本保证; (3)中共在统一战线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上广大爱国将士英勇作战; (5)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和爱国华侨的配合和积极支持。 6、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抗战期间: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731部队等 2、战后贻害:遗留的化学武器伤人事件、靖国神社问题、历史教科书问题等 三、教学设计 课前,教师可组织学生看电影《东京审判》等,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更多一些感性认识。 在正式讲述本节内容之前,老师可引导学生简单复习第二单元内容,回顾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梳理近代以来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以来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中国屡战屡败。这些侵略中,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为最甚,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为什么中国会在这场最艰难的战斗中取胜?使学生带着这个问

第16课 抗日战争教案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抗日战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掌握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抗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2.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教学难点: 1. 抗日战争的结果和对中国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教学PPT; 2. 抗日战争相关的图片、地图等教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抗日战争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 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15分钟) 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包括日本侵略中国的 原因、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事件。 3. 讲解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0分钟) 教师通过课件和图片,讲解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八路军、新四 军的抗日斗争,毛泽东、周恩来等抗日战争中的重要领导人物。 4.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每个小组派一名 代表进行汇报。 5. 总结抗日战争的结果和对中国的影响(15分钟) 教师进行总结,讲解抗日战争的结果和对中国的影响。包括中国取得了抗日战 争的胜利,国共两党的合作,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等。 6. 情感教育(10分钟) 通过展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和烈士纪念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 七、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观看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或纪录片,进一步加深对抗日战争的认识; 2. 指导学生进行抗日战争相关的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八、教学评价: 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评价:针对学生的研究报告进行评价,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淞沪会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意义。 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过程和作用,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成因.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和地位。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任何时期国家利益于一切的;不同时期捍卫国家利益的方式不同。分析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学习史论结合及论从史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引导学生理性爱国。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抗战;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中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及相互关系;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 【导入新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又发动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变,中国人民头上始终笼罩着战争的阴云.1936年日本又制定“国策基准”的侵略方案,1937年,日本为了摆脱新危机,终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从而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全民族抗战 1.卢沟桥事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开始了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教师在讲授时可结合“历史纵横”栏目中列举了四件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提问学生:这四件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主要是说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进一步提问:这对国共两党带来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这促使国共两党由内战对抗开始走上合作抗战。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所进行的一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民族自卫战争,也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保卫战,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教版(07版)《抗日战争》一课,从三方面描述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艰辛历程。第一目“全民族抗战”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逐渐扩大侵华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然后进一步阐明国共两党领导的两个抗日战场的情况;第二目“日军的滔天罪行”则通过三个事例揭露了日军在中国烧杀淫掠的强盗暴行;第三目“抗战胜利”,先以百团大战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日军作战为例,描述了中国军队在国内外战场英勇抗日的情景,紧接着概述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胜利意义。 历来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以不少于四课时的篇幅来讲叙抗日战争,新课程标准安排只用一课时来讲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抓住核心问题是有效处理教材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课程目标的设计 知识与能力 知道卢沟桥事变等一系列日本侵华的史实; 知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的抗战; 知道中国军民抗日的主要战役及抗战的胜利。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情境的创设,展示有关图片和资料,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其影响。 情感与价值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树立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尊重生命的价值观。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强国之志。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同时通过各种媒体,也接收到大量信息,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高中的学习应上升为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 从学生的心里特征来看,高中生认识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地位,辨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两颗很大的发展;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这一切为课堂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四.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3.在合作与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角 色扮演、小组合作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手段

第16课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案

第16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程标准 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2.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3.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一、局部抗战 1.日本侵华原因 (1)既定国策: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了东方会议,确立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 (2)摆脱危机: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为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等,必然要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2)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3)现实原因:1936年,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4)国内因素:国共两党处于对峙状态,国民政府尚未做好抗战准备。 (5)国际因素:英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导致法西斯侵略的野心不断膨胀。 2.日本局部侵华与国内态度 日本局部侵华国内态度

(1)背景:蒋介石调集包括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在内的军队围攻陕北。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劝说蒋介石抗日失败后,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3)结果: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4)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它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华北事变的影响 (1)促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第16课:抗日战争 教案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课 题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6课:抗日战争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掌握日本侵华后全民族的抗战、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提高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通过设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也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抗战初期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让学生明辨是非,具有鲜明爱憎观和正义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重点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战路线;正面战

场抗战;抗日战争胜利意义。难点突破抗日战争中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及其关系;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和大家共同学习了国共的十年对峙,在此期间,毛泽东创建了我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并开创了一条新型革命道路,分别是什么?此后,毛泽东还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其内容是什么? 提示: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导入新课】国共十年对峙后,日本大举侵华,揭开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再次走向合作,共同抗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内容。一、全民族的抗战【合作探究】甲午战争后,日本并没有满足已经获得的侵略权益,在20世纪30年代,继续推行侵华战争,结合课本历史纵横思考: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相继进行了哪些侵华战争?说明了什么?对国共两党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华北事变等。说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 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2、

(完整版)《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完整版)《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魏红波“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时,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如何体现历史的社会价值,如何铺设历史与现实对话的通途,这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关注现实、展望未来,我们对学生不能只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与其说是要教给学生知识,不如说是给学生设计了一种情境,为他们找到一条由历史切近现实进而思考未来的小径。b5E2RGbCAP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社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6课“抗日战争”的研究课。抗日战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体现.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p1EanqFDPw 【学生分析】我所教授的是吉林四中实验班高一学生.学生特点是基础好,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DXDiTa9E3d 【教学环境】普通教室,有投影仪、音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日军侵华暴行和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学生对日军反人类兽性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通过对“中国强大后,应不应该用日本人曾经对待中国人的方式以牙还牙”问题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的衔接能力;RTCrpUDGiT ③通过对近代前几次反侵略战争与抗日战争结果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其自学、合作学习的能力; ⑤通过课堂上同学间的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其参与意识和自我展示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搜集材料,提出问题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5PCzVD7HxA 2.课上通过教师讲述引导,学生回答、操作、陈述、比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培育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jLBHrnAILg 3.充分利用教材、课件中的文字、图片、声音等,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与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提高解题技巧。xHAQX74J0X 4.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尽可能提高情景教学的效果.本节课教学本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采取多种教学法,如诱思法、问题法、比较法、图示法、讨论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LDAYtRyKfE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辨证唯物史观的养成:让学生明白二个哲学原理:一是日本曾经的军国主义教育不仅给被侵略的民族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也给日本民族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二是历史进步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社会有正义,人类有公理。Zzz6ZB2Ltk 2.“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即“鉴古知今”的历史观教育。“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观教育.dvzfvkwMI1 3.情感熏陶: ①激发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 ②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挚爱,继承中华民族自强、自信、自尊的民族精神,和追求独立、民主、发展的政治理想。rqyn14ZNXI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侵华暴行产生的原因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难点:1.造成历史与现实错位的原因。 2.抗日战争与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