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优质课件:第16课抗日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优质课件:第16课抗日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第16课 抗日战争公开课教学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教学设计 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7课。本课共三个子目:“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史内容非常丰富,初中用三课时“难忘九一八”、“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血肉筑长城”来讲叙,历来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以不少于四课时的篇幅来讲叙,新课程标准安排只用一课时来讲叙。 因此,抓住核心问题是有效处理教材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 三、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从对历史掌握的情况看,通过初中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同时透过各种媒体,也接收到大量信息。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高中的学习应上升为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 从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这一切都为课堂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四、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

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战争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奋勇杀敌的史实; 2)、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认识国共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理念,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 2)、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学习。 3)、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音乐、图片、讨论、阅读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及反思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加深对这段惨痛历史的认识,激发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路线,开辟敌后战场,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3)、通过学习全民族的团结抗战和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应该向为了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奉献的仁人志士学习,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抗日战争》这节课同学都很熟悉,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加上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也已经学会在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准备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与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规律性认识,并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重新整合教材,根据“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战”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手段: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人教版必修一 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案

16、抗日战争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意义。 理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三个战场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分析目前中日关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与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研读、概括、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前分组搜集日军侵华材料探究日军侵华的真相,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通过把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学会历史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 4、比较日中两国政府以及犹太人和少数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启示并结合时事鼓励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警惕日本法西斯的死灰复燃,但是要理性爱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活动揭露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进一步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2、通过中国人民斗争、国共两党共赴国难的史实,进一步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以及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3、通过了解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通过学习抗战历史,联系当今日本右翼否认史实的态度,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的态度,提高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十四年抗战,烽火连天的年代,日军的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烧杀掳掠无所不为,通过了解那段心酸的历史,学生能深刻认识到我们如今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最终抗日战争取得了自鸦片战争开始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这一课是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很重要的一课。本课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讲述史实,探究问题,发表见解。本课内容与二战有密切关系,指导学生把中外历史相联系。 3重点难点

第16课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最新】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4年12月23日授课班级:高一(1)班 课时:1课时类型:新授课 一、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七课。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人民取得的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是凝聚了中华民族力量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本课的内容贯穿了两条主线,一是日本的侵华事变史实以及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二是中国军民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本课的教学将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注重分析日军侵华原因以及抗战胜利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且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考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能力,分析问题缺乏深度、广度、高度。 所带的班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自主探究能力比较强。 高一学生在初中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接收到大量的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史实,但是他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缺乏对知识的全局的、系统的把握。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分析法,在充分回顾初中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和老师适当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更加深层次的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地位以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史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以及怎样理性的看待当前两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像、音乐、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16课抗日战争 课程标准: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全民族的抗战 1.历史背景 (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 2.共赴国难 (1)国共合作: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全民族抗战。 (2)敌后战场: ①1937年8月,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3)正面战场: ①国民党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②在淞沪会战中,姚子青、谢晋元等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军。 3.结果 中国军队虽取得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胜利,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失陷。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 (2)罪行: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超过三十万人。 2.潘家峪惨案 (1)时间:1941年初。 (2)罪行:在河北省丰润县的潘家峪,杀害一千二百多人。 3.“七三一部队” (1)地点:中国东北。 (2)罪行: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三、抗战的胜利 1.敌后战场

(1)百团大战: ①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组织的战役。 ②特点:主动出击。 (2)作用: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国外战场 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与日军作战,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3.抗战胜利 (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右图是1938年,江苏画家刘元创作的漫画,同年发表在《抗日漫画》第十期上。此漫画表达的宗旨是什么? 反映了日寇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中。 2.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 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主题一抗日战争的特点……………… [史料探究] 材料一……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937年4月5日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选择题 1.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六日,《上海画报》的内容有:东北民众致陈友仁书、上海救国义勇军之大检阅、宋子文陈立夫谒汪记等。该报出版于公历( ) A.1929年 B.1930年 C.1931年 D.1932年 2.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在此与日军激战长达三个月之久。这场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3.在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中,朗诵者朗读了20世纪30年代四川地方政府的一份公告——《请识字的同胞念给不识字的同胞听》,它号召民众参军报国,共赴国难。这份公告应发布于( ) A.南昌起义时 B.九一八事变前 C.秋收起义中 D.七七事变后 4.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报道中写道:“大规模的抢劫、对妇女施暴,杀戮平民,把中国老百姓从家中赶出来,大批处死战俘与强迫征集壮丁,把南京变成了恐怖城市。”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淞沪会战 B.血战台儿庄 C.百团大战 D.南京大屠杀 5.2019年教育部下发文件,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要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B.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国是对抗德国的主要力量 6.阅读下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简表,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重要组成部分③抗日战争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的战争④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

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下图为抗日战争初期某次会战的概况,这场会战 A. 体现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合作 B. 呈现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特征 C.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 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8.1932年6月,国民党中宣部通令:“以后关于战争及含有革命性之影片,均在禁摄之列。”各国租借也规定举凡有“九一八、一二八”等字样以及有中国东北地图的影片一律不许在租界上映。但仍有一批宣传反侵略的电影如《恶邻》(1933)、《逃亡》(1935)、《壮志凌云》(1936)等推出。这反映出 A. 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日 B. 列强支持日本侵略 C. 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D. 抗日救亡成为民众的呼声 9.抗战期间,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的军队,占其损失总数的65%。这说明抗日战争 A. 是中国近代反帝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 B. 大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C.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 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10.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舆论宣传也是斗争的手段 B. 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 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D. 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11.1940年11月,《力报》报道说:“敌机之继续不断地向我陪都猛烈施行轰炸,主要的目标乃在使我大后方造成恐怖的空气,动摇人心,沮丧士气,藉以配合政治上的进攻,打击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第16课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 19世纪60年代侵略台湾 1894—1895年发动侵华甲午战争 1897年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 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一、日本侵华原因 1.日本: (1)经济危机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法西斯政权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2)“大陆政策”(蓄谋已久)[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013154490.html,] 2.中国: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有机可乘) 3.国际: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国际环境宽松) 二、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主要的侵华事件? 1.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 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 华北事变威逼平津(标志: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全面侵华:1937.7.7卢沟桥事变 [来源:学|科|网Z|X|X|K] 三、全民族抗战

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原因 (1)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来源:学.科.网] (3)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积极促成 3.全民族抗战的史实 (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①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②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日本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937.12 2.潘家峪惨案 1941 3.七三一部队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抗战的胜利。 (2)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成因; (3)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作用及其形成的原因、过程; (4)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5)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2)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结合课件资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战统一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卓绝的斗争。 (2)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 (3)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原旧人教分四课时,现人教则浓缩为一课时。与旧人教相比, 新课程: (1)对日军的暴行除原有的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外,还增加了“潘家峪惨案”; (2)中国的抗日还增加了“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还增加了“武汉会战”; (3)略去了中共根据地建设和中共“七大”相关内容。 四、主干知识认识和学习点睛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的情况,主要围绕三个内容 展开:日军不断扩大对华侵略并在中国制造灭绝人性的屠杀、中华民族在国共合作抗日民族战线统一的推动下开展全民族的抗日救亡活动和抗战胜利。。全方位

第16课 抗日战争教案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7课。本课共三个子目:“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史内容非常丰富,初中用三课时“难忘九一八”、“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血肉筑长城”来讲叙,历来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以不少于四课时的篇幅来讲叙,新课程标准安排只用一课时来讲叙。 因此,抓住核心问题是有效处理教材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从对历史掌握的情况看,通过初中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同时透过各种媒体,也接收到大量信息。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高中的学习应上升为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 从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这一切都为课堂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全民族抗战对于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侵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中国屡战屡败,结果几乎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练习试题

第16课抗日战争 编者选题表 题号 知识点 易中全民族的抗战1、3 2 抗战的胜利4、5、6 综合7 一、选择题 1.(2017·天津滨海期末)《新中华报》发文称“蒋氏的谈话,指出了团结的深切意义,承认了共产党人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一文章出现的背景是( )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国民大革命开始 C.抗战的全面爆发 D.国共间十年对峙 解析:C 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及国民大革命开始时蒋介石并非国民 党的最高领导人,故A、B两项错误;抗战全面爆发需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故C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民党多次“围剿”共产党的根据地,并不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 2.(2017·浙江湖州期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在亲自审定的《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中指出:“该战区以扫荡□□敌军根据地,

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句中□□处应填入( ) A.南京 B.上海 C.太原 D.武汉 解析:B 根据材料“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对淞沪会战的指导,其中心为上海,B项正确。 3.(2017·云南昭通期中)1937年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奇袭了日军的阳明堡机场,有力地支援了正在忻口前线阻击日军的国民党 中央军。这说明( ) A.八路军成为抗战的主力 B.国民党抗战完全依赖八路军 C.太原会战成为国共合作的典范 D.国共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矛盾 解析:C 题干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故选C。A、B、D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排除。 4.(2017·河南洛阳期末)聂荣臻曾经夸赞某次大规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次大规模战役指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淞沪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第16课抗日战争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沈同衡作于1938年《“武运”岂能长久》的漫画反映了( ) ①日本统治者企图以武力征服世界②日本民众存在厌战心理③日本侵略面临失败境地④日本法西斯是中日人民的共同敌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注意1938年的时间限制。日本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45年失败。 答案:D 2.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赴国难,其主要原因是( ) A.阶级利益取得一致B.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C.红军长征胜利结束D.百团大战显示中共力量 解析: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有本质的不同,不会因为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两党的阶级利益发生变化,因此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中日民族矛盾在抗战期间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正是这一主要矛盾的存在,决定了在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合作能够得以维持,因此B项符合题意。C项和D项都不是国共合作的原因。 答案:B 3.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内容是( ) A.政府与军队共同努力作战B.在一切日军占领区都进行抵抗 C.海外华侨也要参加抗战D.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人民战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全面理解能力。全面抗战突出了不仅要依靠政府军队,更要发动群众。 答案:D 4.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卢沟桥抗战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解析:1937年日本侵华的“时间表”是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而这一计划在上海即遭“粉碎”,这指的是国民政府组织的淞沪会战。 答案:B 5.要了解侵华日军的罪行,可以从下列哪些事件中得到答案( ) ①南京大屠杀②潘家峪惨案③“七三一部队”细菌战 ④虎门销烟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题意,虎门销烟不属于抗日战争期间的史实。 答案:B 6. 对右面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最有力的驳斥证据是( ) 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 C.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识读分析能力。从漫画内容可知,日本否认战争罪行,认为自己是亚洲被侵略地区的恩人。A项和D项不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史实,符合漫画中的观点;只有C项说明了日本的罪行,能批驳漫画中的观点。 答案:C 7.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 理解: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知识的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角色扮演,锻炼其合作精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介绍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高尚情操。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强国之志。通过模拟法庭,加深学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难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学情分析 《抗日战争》这节课同学都很熟悉,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加上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也已经学会在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打算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与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规律性认识,并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新课导入: [展示视频:东京审判]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日本的首要战犯在法庭上都认为自己无罪,就让我们以抗日战争的史实为依据看看他们到底有罪还是无罪! 【第一幕:血雨腥风】 (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ppt展示:罪行一:军事侵略,侵占领土] 问题1:同学们能不能列举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制造的一系列侵华事件? 教师归纳并过渡: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侵华战争,日本通过一系列侵华事件,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更为可恨的是,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犯下了的第二大罪行。[ppt展示:罪行二: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问题2:教材中哪些史实可以体现这一罪行? [ppt展示部分图片:南京大屠杀、潘家裕惨案、七三一部队] 展示材料一: 当时驻南京的希特勒法西斯德国代表在向其政府的报告中写道:“他们(日军)是兽类的集团。屠杀、劫掠、纵火、奸杀……甚至以杀人竞赛的方式对南京城血洗。他们是一架正在开动的兽性机器。” 展示材料二: 一位历史学家曾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两百英里长。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一千两百吨。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如果把这些人一个个叠起来,将达到七十四层高。 ─张纯如《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 展示材料三 3000人-------731部队用活人做实验人数。 3000公斤-------731部队每年可以生产出3000公斤的纯细菌。 27万-------日军实施细菌战致死中国民众27万多人。 问题3:看完这些图片和材料,同学们能不能用简短的话语来谈谈你们此刻的心情? 教师归纳并过渡:……我无意用更多血腥的材料刺激你们纯净的眼睛,我只是想让你们体会日本侵略者对待中国人的丧心病狂,但是你们又何曾能够想象他们也有家人,有儿女、妻子,和家人其乐融融的。 问题4:那么到底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了反人类的兽性? 学生活动1:讨论并回答问题。 展示材料四: 破坏和平罪:就是计划、准备、发动侵略战争或从事违反条约或保证的战争,或参与这些罪行的共同计划或阴谋。 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或惯例。此种违反包括谋杀、为奴役或为其他目的而虐待或放逐占领地平民、谋杀或虐待战俘或海上人员、杀害人质、掠夺公私财产、毁灭城镇或乡村…… 违反人道罪:又译为“反人类罪”,2002年定名为危害人类罪。就是指那些针对人性尊严及其严重的侵犯与凌辱的众多行为构成的事实……或是实施了一系列被政府允许的暴行。如针对民众实施的谋杀,种族灭绝,酷刑,强奸,政治性的、种族性的或宗教性的迫害,以及其他非人道的行为”。 教师归纳并过渡:日本所犯的滔天罪行我们还能列举很多很多,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最后宣布他们所犯的是包括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法人道罪世界三大罪行当中的55条罪状。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正是因为日本侵略者的罪无可恕,罪大恶极,让中国人民忍无可忍,最终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复习检测】 1.“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B.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八七会议 【教学目标】 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史实 3.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自主学习1】 一、全民族的抗战 1.历史背景 (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2.共赴国难

(1)国共合作:两党组成,开始全民族抗战。 (2)敌后战场:1937年,中共制定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敌后,建立。 (3)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淞沪会战中,姚子青、谢晋元等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军。 (4)结果:①虽取得、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中国大片领土失陷。②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巩固练习1】 1.“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B.九一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2.《大刀进行曲》如此唱道:“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促使“全国武装,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 C.华北事变D.八一三事变 3.电视剧《特殊使命》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驻渭城八路军办事处从戎将军忽然失踪,驻渭城的国民党军将领边国烈命令其下属赶快寻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边国烈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形成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伟大的抗日战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军的军事侵略: (1)原因: ①根源在于为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因此制订了“灭亡中国,称霸太平洋”的既定国策。 ②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制定了“征服满蒙”的计划。 ③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经济危机。 ④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日本的侵华过程: (1)局部战争:九一八事变、长城会战、华北事变等。 (2)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 (3)结果:中国失去了大片的领土,其原因是:敌强我弱;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及片面的抗战路线;缺乏国际力量的支持等因素。 3、侵华日军的罪行: (1)罪行:屠杀、细菌战、化学战、劳工与慰安妇以及野蛮的殖民统治等。 (2)殖民统治:①政治:以华制华。②经济:野蛮掠夺。③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二、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表现:*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以及*领导下的抗联;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行动等。 2、救亡运动的高涨 (1)背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表现:关外抗日救亡运动;平津“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

注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三、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四、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第16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16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收集资料讨论抗战胜利的原因,了解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中共七大的召开 2.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讲本课导语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因本目教材为阅读内容,教师不宜过多展开讲解,所以采用问题导读法进行。即用小黑板显示或口头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己解决,对个别地方作适当补充。)抗日根据地何时出现了怎样的困难?出现困难的原因有哪些?中国共产党为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过渡)抗日根据地军民局部反攻的胜利,就为抗日战争大反攻准备了条件。怎样争取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召开了七大。(板书标题及本目要点提示)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背景、目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回答,教师根据答问情况,对部分内容进行补充和重点分析) 会议召开的背景:1945年春,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欧洲战场,攻克柏林的战役已经打响,法西斯德国的灭亡指日可待,在亚太战场,日军节节败退,美军进逼日本本土,中国军民也展开了局部反攻,日本法西斯加速走向灭亡。中共七大就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召开的。 关于《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问学生:抗日战争胜利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个前途是什么?毛泽东为我们指明了什么方向?必须怎样去实现?(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回答后,教师指出)毛泽东的报告就抓住了抗战胜利后要建立新中国的关键。 关于党的政治路线:突出四个要点“领导”、“依靠”、“任务”、“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出它是我党为争取实现光明前途而制定的行动纲领。 关于新党章规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要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人的思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革命群众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正是七大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关于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从召开的背景和中国革命所处的历史转折关头以及会议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过渡)抗日战争是如何取得最后胜利的?(板书标题)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描写日本无条件投降过程的文字内容和相关插图或播放有关二战胜利阶段的影视教学资料片。让学生了解美国、苏联和中国抗日军民对加速日本法西斯走向灭亡的作用,然后板书知识要点,并强调抗日战争胜利和结束的时间不同。) ㈠胜利的过程 1945,8,15 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1945,9,2日本签投降书,抗日战争结束 (设问)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意义?(引导学生回忆1840年以来外国列强发动的几次大的侵华战争及其结果,结合老师的补充讲解,自己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然后教师予以评价,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识记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了解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知道中国抗战的胜利。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比较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并结合时事讨论“是什么使侵华日军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看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明白在国难当头之时,中华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了卓越斗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理性的爱国。抗日战争胜利不仅增强了我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而且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大的推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全民族的抗战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战胜利的意义 2、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原旧人教分四课时,现人教则浓缩为一课时。与旧人教相比,新课程: (1)对日军的暴行除原有的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外,还增加了“潘家峪惨案”; (2)中国的抗日还增加了“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还增加了“武汉会战”; (3)略去了中共根据地建设和中共“七大”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有一首歌每一个中国人都铭记于心,这首歌就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不知道大家在听歌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么一句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歌词中提到的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了?→指的就是日本日本侵华。我们中华民族又是怎么样克服种种困难,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领土了?请大家翻开课文第74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著名战争──抗日战争。 一、全民族的抗战: 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 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有利条件: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日本大举侵华(抗战前期): (1)1931年9月,制造“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亡; (2)1932年1月,制造“一?二八事变”,袭占上海; (3)1932年3月,扶植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4)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 (5)1937年7月,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抗战开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