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考点要求】

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了解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抗战的重大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史实;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并认识其意义。

【学习过程】

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及其罪行(1931—1945年)

1、结合课本P74第一、二段,了解:20世纪三十年日军为扩大侵华,制造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卢沟桥)事变。

(1)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三省,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2)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和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

2、阅读课本P75

(1)

(2)

(3)

…………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2、作用:

三、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8.15日本无条件投降)

1、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2)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4)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胜利原因

【谜语趣闻】1945年抗战胜利后,沉浸在抗战胜利喜庆氛围中的重庆,某大报副刊刊

出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谜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结果出现四个谜底:屈原、苏武、蒋干、毛遂。

(1)你能理解四个谜底的含义吗?

(2)结合谜底,全面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河南省林州市林虑中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导学案:16抗日战争

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 学习目标 1.掌握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2.掌握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比较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理解两个战场在抗战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3、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原因、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地位 知识结构 一、自主预习,基础知识梳理 (一)日本全面侵华的背景 1、根本原因: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国内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如资源贫乏、国内市

场狭小等,必然要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2、现实原因:受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3、历史原因:“大陆政策”等既定国策(蓄谋已久) 4、有利条件:国内:国共内战提供可乘之机 国际:英美等西方大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 (二)日本侵华罪行 1874年,日本侵略了我国台湾;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通过日俄战争,日本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在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2年3月,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5年制造了“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 3、发动“八一三事变”侵占上海,进攻南京;其后占领大半个中国 4、大屠杀;①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②1941年初制造了潘家峪惨案。 5、违背国际公法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在东北成立了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6、野蛮的殖民统治;“以华制华”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1932年伪满洲国、1940年汪伪政权);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三)、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抗日运动的兴起 1)、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不断扩大侵略,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2)、表现: ⑴中国共产党:

高一历史《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高一历史《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一、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6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日本的侵略以及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了解日军侵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掌握抗战胜利的史实,分析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提供资料、创设情境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组织课堂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结合现实,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抗战胜利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中国近代史认识还可以,尤其抗日战争。因此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是学生能参与其中,而达到能学会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学案见后面)。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抗日战争》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抗日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抗战的胜利。 (2)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成因; (3)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作用及其形成的原因、过程; (4)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5)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2)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卓绝的斗争。 (2)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 (3)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全民族的抗战 难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七十年前,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下,奋起抵抗,历时八年,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抗日战歌,

他们的英勇事迹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勿忘国耻,珍爱和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让中国以崭新的面貌伫立在世界东方之林。 新课学习 一、全民族的抗战: 1、日本大举侵华(抗战前期): (1)1931年9月,制造“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亡; (2)1932年1月,制造“一·二八事变”,袭占上海; (3)1932年3月,扶植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4)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 (5)1937年7月,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抗战开始; (6)1937年8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7)1938年10月,攻占广州、武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此要矛盾,促使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固的长城,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2)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的倡导者,也是坚定的维护者,对团结中国人民抗战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合作探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提示:①1935年华北事变时,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作了进一步阐述。它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③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④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后经过国共两党谈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考点要求】 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了解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抗战的重大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史实;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并认识其意义。 【学习过程】 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及其罪行(1931—1945年) 1、结合课本P74第一、二段,了解:20世纪三十年日军为扩大侵华,制造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卢沟桥)事变。 (1)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三省,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2)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和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 2、阅读课本P75 (1) (2) (3) …………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2、作用: 三、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8.15日本无条件投降) 1、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2)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4)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胜利原因 【谜语趣闻】1945年抗战胜利后,沉浸在抗战胜利喜庆氛围中的重庆,某大报副刊刊

出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谜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结果出现四个谜底:屈原、苏武、蒋干、毛遂。 (1)你能理解四个谜底的含义吗? (2)结合谜底,全面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16课 抗日战争 1 看 呐,这是奴隶!”(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田汉《义勇军进行曲》) “奴隶”“长城” 在这里表达了怎样的特殊含义? ◎认知核心 一、全民族的抗战开始 1.背景: (1 ) 日本占领 后继续垂涎中国领土。 (2)从1931年 事变开始,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中国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 殖民地,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探究点1:查找资料,说说20世纪30年代日本图谋征服全中国的原因? 2.过程: (1)卢沟桥事变: (时间),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 和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国共第二次正式合作: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 ,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探究点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在目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二、抗战前期的两个战场 1.中共抗战策略和敌后战场: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 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此后, 、新四军进入敌后,建立抗日根 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 1937年8月13日,日军 大举进攻上海,威胁 ,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守宝山县城的姚 子青营五百壮士殉国,守上海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四百将士孤军歼敌。淞沪会战击碎 日军 的狂妄计划。在太原会战中国取得 战役胜利;在 徐州会战中取得 战役的胜利;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 争进入 。 ※探究点3:有人说蒋介石组织的抗战只有气势磅礡而缺乏完整逻辑,“时时可死,处处求生”。你怎样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6课 抗日战争教案(4)

教学设计 第16课抗日战争 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所进行的一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民族自卫战争,也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保卫战,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本课的“内容标准”是: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描述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艰苦历程。第一目“全民族的抗战”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侵华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然后进一步阐明了国共两党领导的两个抗日战场的情况;第二目“日军的滔天罪行”则通过三个事例揭露了日军在中国烧杀淫掠的强盗暴行;第三目“抗战的胜利”,先以百团大战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日军作战为例,描述了中国军队在国内外战场英勇抗日的情景,紧接着概述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胜利意义。 历来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以不少于四课时的篇幅来讲述抗日战争,新课程标准安排只用一课时来讲述。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抓住核心问题是有效处理教材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学生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同时通过各种媒体,也接收到大量信息,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高中的学习应上升为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这一切都为课堂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目标分析 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学习目标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学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掌握日本侵华后全民族的抗战、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等相关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提高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抗战;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中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及其关系;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 课前自主学习 一、全民族的抗战 1.日本侵华加剧 (1)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事变,不到半年,侵占整个。 (2)1932年1月,日军袭击上海,制造了事变。 (3)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在东北建立。 (4)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制造事变。 2.全民族抗战 (1)标志: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 (2)国共再度合作: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3)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和武汉会战等许多重大战役,广大军民英勇抗战。 (4)敌后战场:1937年秋天,中共制定了动员、争取抗战胜利的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建立。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月,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大屠杀,在以后的个星期内,被屠杀的和平居民超过人。 2.潘家峪惨案:1941年初,日伪军包围潘家峪,进行疯狂屠杀,全村1500多人中,有多人被杀。 3.细菌武器研究:残暴的日军在中国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⑥部队,惨无人道地利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三、抗战的胜利 1.敌后战场:1940年下半年,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给敌人重大打击,提高了抗日胜和的信心。 2.国外战场:为确保这条国际交通线,1942每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同日军作战。3.日本投降:1945年月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4.抗战胜利的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2)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提高了中国的。 (3)对世界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全民族的抗战 1、日本大举侵华 (1)背景:①日本在占领中国台湾后,继续垂涎中国的领土,1927年由田中义一主持召开的“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侵略方针;②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第16课抗日战争学案(人教必修1)

第16课抗日战争学案(人教必修1) 【考纲课标解读】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掌握日军侵华的史实(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中国军民的团结抗战,主要理解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配合作用,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注意比较抗日战争与列强侵华的其他战争结果的不同及结果不同的原因。 【重点难点突破】 1.比较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异同 2阅读下列材料 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海外华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各种方式参加和支援祖国人民抗战,不少同胞为国捐躯。在日本侵占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同胞不断进行反抗,共有65万人壮烈牺牲。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除境内作战外,中国军队还开辟国外战场。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人物照片及简介)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抗战,中国人民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发展到战略反攻,终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进程中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宣告了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载入了史册!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上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6课

必修1 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抗日战争 主编人:王花 ★学习目标 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2.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 3.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4.体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5.联系时势,围绕中日关系作适当的师生对话,引导确立这样的认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主干梳理 一、日军的侵华与暴行 1.日军的侵略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 ②1935年“华北事变” ③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同胞 30万人);2.日军的滔天罪行:1941年,潘家峪惨案; “七三一部队”:研究细菌战,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二、全民族的抗战 1.开始:1937、7、7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也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2.形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国共第二次合作) (1)、正面战场的大会战(以国民政府为主):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出现了英雄人物:姚子青、谢晋元) 太原会战——国共合作的典型。(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取得的最大胜利) 1938.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2)、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 ①1937年中共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 ②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3)、国外战场的开辟: 1942年为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援救被困的英国军队。三、抗战的胜利: 1.胜利: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2..胜利原因: 根本原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外部原因:世界人民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援。 3.意义:(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2)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4)中国的

高中历史必修一 抗日战争 教案

《抗日战争》 一、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6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日本的侵略以及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了解日军侵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掌握抗战胜利的史实,分析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提供资料、创设情境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组织课堂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结合现实,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抗战胜利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中国近代史认识还可以,尤其抗日战争。因此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是学生能参与其中,而达到能学会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学案见后面)。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抗日战争》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学案课前预习的完成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播放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记录片片段,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引言部分。 (板书第16课抗日战争)。 提出问题:“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为什么多次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而最后的抗日战争中国能够赢得胜利?使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本节内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了解日本侵华活动和滔天罪行,全面侵华的标志及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形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6课 抗日战争完美版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抗日战争的重大史实:抗日战争的爆发。日军侵华的罪行。中国人民的抗战。 2、分析抗日战争的重大问题: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3、通过学生活动揭露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歌颂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培养学生爱国和正义的情感。 4、通过学习抗战历史,联系当今日本右翼否认史实的态度,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的态度。 5、通过把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通过了解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图片与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前搜集的日军侵华材料探究日军侵华的真相,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具体的战役归纳抗日战争中中国境内两个战场之间的特点和关系以及境外作战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贡献;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意义;比较日中两国政府以及犹太人和少数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启示;结合时事鼓励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警惕日本法西斯的死灰复燃,但是要理性爱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抗战胜利的原因。 五、教学指导 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讲述史实,探究问题,发表见解。本课内容与二战有密切关系,教师指导学生把中外历史相联系。 六、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大刀进行曲》,问学生,它反映的是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今天,让我们伴着这嘹亮的军歌,重回那段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师】在古代历史上,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一直是中国的学生,除了科举考试和宦官制度,啥都照抄中国。而自从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要“开拓万里波涛,扬国威于四方”,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在近代历史上不断地侵略中国,成为了近代中国最凶残的敌人。 【PPT】近代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事件。(教师简单解说) 【师】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这种侵略更是达到了顶峰。根据所学知识,教材的历史纵横,列举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的侵华史实。 【PPT】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侵华事件。(教师简单解说) 可是现在日本的某些右翼分子却极力否认甚至美化战争,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和破坏中日两国的友谊。请大家观看下面这个flash短片《日本的谎言》,注意日本在哪些方面讲了谎话,然后我们一起来探究历史的真相,对其言论进行坚决地反驳。

江苏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材分析 (一)全民族的抗战 1、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原因: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的史实: 1931:九·一八事变(侵略满蒙) 1932:一·二八事变 1932:建立伪满洲国 1935: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2、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的建立 3、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共联合抗日 4、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中共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2)中国军队远征缅甸——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1945、8、15 日本无条件投降。 5、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原因 (1)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根本保证; (3)中共在统一战线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上广大爱国将士英勇作战; (5)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和爱国华侨的配合和积极支持。 6、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抗战期间: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731部队等 2、战后贻害:遗留的化学武器伤人事件、靖国神社问题、历史教科书问题等 三、教学设计 课前,教师可组织学生看电影《东京审判》等,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更多一些感性认识。 在正式讲述本节内容之前,老师可引导学生简单复习第二单元内容,回顾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梳理近代以来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以来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中国屡战屡败。这些侵略中,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为最甚,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为什么中国会在这场最艰难的战斗中取胜?使学生带着这个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6课 抗日战争教案

抗日战争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抗战的胜利。 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成因; 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作用及其形成的原因、过程; 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卓绝的斗争。

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 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原旧人教分四课时,现人教则浓缩为一课时。与旧人教相比,新课程: 对日军的暴行除原有的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外,还增加了“潘家峪惨案”; 中国的抗日还增加了“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还增加了“武汉会战”; 略去了中共根据地建设和中共“七大”相关内容。 ★主干知识认识和学习点睛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情况,主要围绕三个内容展开:日军不断扩大对华侵略并在中国制造灭绝人性的屠杀、中华民族在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开展全民族的抗日救亡活动和抗战胜利。。全方位介绍了中国抗战艰辛历程。要充分认识中共在面对复杂形势之下,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时调整策略推动着全民族抗战局面的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案-精选文档

《抗日战争》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七十年前,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下,奋起抵抗,历时八年,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抗日战歌,他们的英勇事迹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勿忘国耻,珍爱和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让中国以崭新的面貌伫立在世界东方之林。 新课学习 一、全民族的抗战: 1、日本大举侵华(抗战前期): (1)1931年9月,制造“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亡; (2)1932年1月,制造“一·二八事变”,袭占上海; (3)1932年3月,扶植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4)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 (5)1937年7月,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抗战开始; (6)1937年8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7)1938年10月,攻占广州、武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此要矛盾,促使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固的长城,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2)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的倡导者,也是坚定的维护者,对团结中国人民抗战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合作探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提示:①1935年华北事变时,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作了进一步阐述。它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③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④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后经过国共两党谈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 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共两党成功地实现了第二合作。 3、两个战场的抗战: (1)国民党:正面战场 ①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军,不发动人民群众的抗战路线; ②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之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之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备课资料1】淞沪会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6课 抗日战争学案(无答案)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案 【教学目标】: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自主学习】 一、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1.侵华史实: (1)侵略事件: ① 1931年,制造事变,侵占东北;1932年建立(中日民族矛盾开始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② 1932年1月,制造一二八事变; ③1935年,制造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④ 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日本开始侵华。 (2)侵略暴行: ①、南京大屠杀(年12月,多万人)②、潘家峪惨案(1941年初)③、“部队”(成立于中国东北的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 2.侵华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 (2)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3)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4)有利条件: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 二、全民族的抗战 (一)政治上: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 (二)军事上: 1.国内战场:(1)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 淞沪会战:1937.8-11(姚子青营、谢晋元团); ①史实太原会战:1937年平型关战役(八路军); 徐州会战:1938年台儿庄战役(李宗仁); 武汉会战:1938年 ②结果:丧失大片领土,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阶段。 (2)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①指导思想:制定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时间、内容)②史实:百团大战:时间、领导人、地区、意义。③意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国际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目的、结果) 三、抗战的胜利 1.原因:战争的性质——正义性;的抗战(根本保证)和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2.标志:年8月15日 3.意义:国内: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心和心。 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得到提高。 ◆典例导悟:(2019·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学案(无答案)

班级姓名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6课抗日战争 【学习目标】 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2、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 3、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4、体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抗战史实;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难点:两个战场及其关系;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 【自主学习】 一、全民族抗战 1、抗日战争爆发原因 (1)日本:①根本原因: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 ②现实原因: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侵略野心膨胀) ③历史原因:“”(蓄谋已久) (2)中国:①中国近、弱、肥; ②国共对峙十年(国民政府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 (3)国际:英法美的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2、日本局部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1)九·一八事变:年9月18日,日军攻占沈阳,侵占(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2)一·二八事变:1932.1.28,袭击; (3)建立伪满洲国:1932.3 (4)华北事变:年大批日军入关,威逼(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全面侵华——卢沟桥事变 (1)时间:年月日夜,“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影响:日本和中国的开始。 4、抗日战场 (1)中共建立战场,年8月,制定抗战路线; ①内容: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路线. ②实施: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战争,建立。 (2)国民党建立战场,制定抗战路线。 正面战场场四大会战: ①会战: 年月—1937年11月(抗战英烈:坚守宝山县城的、坚守四行仓库的 )上海失守。 意义:粉碎日军的狂妄计划。 ②太原会战: 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日占太原(大捷取得抗战以来首次胜利) 意义:国共合作之典范。 ③徐州会战: 1937.12—1938.5,徐州失守(战役,1938.3,抗战以来取得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 1938.6-10,武汉失守(抗战进入阶段) 片面抗战路线——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新导学案 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主要经过和历史影响。 2.掌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的情况,并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后期主次地位的变化。 3.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主要意义和对国内、国际的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争形成的原因、主要经过和影响。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地位的变化。 (2)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后,国民政府不放弃反共反人民立场的主要原因。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战场的主要原因。 【学法指导】 ①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生在新情境背景下,分析、理解、探讨、归纳、概括、比较、提炼信息的能力。 ②比较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地位的变化,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和特点,培养比较、鉴别、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比较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国一胜一败的不同结果,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比较、鉴别历史事件的能力。 【知识链接】 一、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它分为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1.局部抗战阶段(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 日本从“九一八”事变后,就不断扩大对华侵略。1932年“一二八”事变,取得在上海“暂时驻扎军队”。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企图灭亡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以英美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侵华采取绥靖政策,而当日本华北事变触及其利益时,则开始由绥靖转为遏制。 2.全面抗战阶段(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也拉开了序幕。全面抗战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1)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 日本在华北、华东、华南发动全面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结果这一战略在淞沪会战中遭到失败。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和武汉后停止了大规模进攻。 国民政府因日本企图推翻其统治、美英等国在华利益遭到损害和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被迫于“八一三”事变后开始自卫抗战,并先后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大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但由于执行片面抗战路线而丧师失地,丢失了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大片领土。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