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化学 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高一化学 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高一化学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的概念,讨论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情况,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2.认识离子反应及其本质;

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3. 了解离子反应方程式及其意义,联系实际;

认识离子反应在混合物的分离﹑物质的提纯﹑化合物组成的分析和鉴定以及离子的共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电离、电解质的概念;

2.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课时数:

三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中我们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思考与交流】1: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对化合物进行怎样的分类?

分类I: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及其性质分类

化合物氧化物酸

分类II: 按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否电离(离解成离子)分类

一. 电解质

【师】:酸碱盐为什么能导电能? 什么叫电解质?

1概念: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思考探究】II:能导电的物质中一定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的粒子.NaCl 溶液能

导电,其溶液中导电的粒子是什么呢?这些粒子是怎么形成的?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NaCl 的电离:

①在水溶液中电离形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NaCl= Na ++Cl - ②在熔融状态下电离形成钠离子和氯离子:NaCl

熔融

Na ++Cl -

【思考探究】III: HCl 、HNO 3 、H 2SO 4电离形成的粒子有何共同之处? (2)在水溶液中酸的电离:

①HCl 的电离: HCl= H ++Cl - ②HNO 3的电离: HNO 3= H ++NO 3- ③H 2SO 4的电离: H 2SO 4= 2H ++SO 42-

酸: 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水除外). 注意: 熔融状态(液态)下, 酸不发生电离,而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

化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思考与交流】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学生活动】: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水除外).

如:NaOH的电离: NaOH=Na++OH-

Ba(OH)

2的电离: Ba(OH)

2

=Ba2+ +2OH-

盐: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

4

+)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 KNO

3的电离: KNO

3

=K++NO

3

-

MgCl

2的电离: MgCl

2

=Mg2++ 2Cl-

NaHCO

3的电离: NaHCO

3

=Na++HCO

3

-

NaHSO

4的电离: NaHSO

4

=Na++H++SO

4

2-

【思考探究】IV: 哪些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酸、碱、盐及部分金属的氧化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它们都是电解质.故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部分金属的氧化物及水也是电解质.

二.非电解质:

1.概念: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2.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如:CO

2、SO

2

;CH

4

、CH

3

CH

2

OH、蔗糖等.

要点归纳: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电解质导电是有条件的,即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④在受水分子作用或受热熔化时,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的化合物,

才是电解质。如CO

2、NH

3

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它们不是电解质。因为 CO

2

、NH

3

于水时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弱电解质H

2CO

3

、NH

3

·H

2

O,是H

2

CO

3

、NH

3

·H

2

O电离出

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CO

2、NH

3

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CO

2

、NH

3

不能称为电解质。

⑤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要区分开,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⑥酸、碱、盐和部分金属氧化物及水等化合物是电解质.

⑦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等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⑧在电解质溶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溶液呈电中性

同步练习:

1.下列关于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液态氯化氢和固态氯化钠均不导电,所以氯化氢和氯化钠均为非电解质

B.NH

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所以NH

3

是电解质

C.SO

2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

2

是电解质

D.BaSO

4在水溶液中难导电,但熔融下能导电所以BaSO

4

是电解质

2. 在下列物质中:①CH

3COOH ②HCl ③NaOH溶液④Cu(OH)

2

⑤AgCl ⑥NaCl

晶体⑦乙醇(C

2H

5

OH) ⑧H

2

O ⑨CO

2

⑩Fe

(1)能导电的是

(2)属于电解质的是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4)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

3.下列电离方程式中,书写错误的是()

A.NaHSO

3=Na++HSO

3

- B. HSO

4

=K++H++SO

4

2-

C.H

2SO

4

=2H++SO

4

2- D.KClO

3

=K++Cl-+3O2-

4.在某溶液中仅存在Na+、Fe3+、SO42-三种离子,已知Na+和SO42-个数比为3∶2,则Na+、Fe3+和SO42-三种离子的个数比为()

A. 9:1:6

B. 3:1:2

C. 1:1:1

D. 6:1:9

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了解了酸碱盐的概念。

作业:P33 1、3、4、11

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1概念: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NaCl的电离:

①在水溶液中电离形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NaCl= Na++Cl-

②在熔融状态下电离形成钠离子和氯离子:NaCl熔融Na++Cl-

酸: 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水除外).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水除外).

+)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

4

二.非电解质:

1.概念: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2.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如:CO

2、SO

2

;CH

4

、CH

3

CH

2

OH、蔗糖等.

高一化学 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高一化学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的概念,讨论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情况,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2.认识离子反应及其本质; 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3. 了解离子反应方程式及其意义,联系实际; 认识离子反应在混合物的分离﹑物质的提纯﹑化合物组成的分析和鉴定以及离子的共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电离、电解质的概念; 2.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课时数: 三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中我们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思考与交流】1: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对化合物进行怎样的分类? 分类I: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及其性质分类 化合物氧化物酸 碱

分类II: 按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否电离(离解成离子)分类 一. 电解质 【师】:酸碱盐为什么能导电能? 什么叫电解质? 1概念: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思考探究】II:能导电的物质中一定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的粒子.NaCl 溶液能 导电,其溶液中导电的粒子是什么呢?这些粒子是怎么形成的?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NaCl 的电离: ①在水溶液中电离形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NaCl= Na ++Cl - ②在熔融状态下电离形成钠离子和氯离子:NaCl 熔融 Na ++Cl - 【思考探究】III: HCl 、HNO 3 、H 2SO 4电离形成的粒子有何共同之处? (2)在水溶液中酸的电离: ①HCl 的电离: HCl= H ++Cl - ②HNO 3的电离: HNO 3= H ++NO 3- ③H 2SO 4的电离: H 2SO 4= 2H ++SO 42- 酸: 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水除外). 注意: 熔融状态(液态)下, 酸不发生电离,而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 化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时教学案(第二章分课时)2.2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学案导学 【课前导引】 1.初中酸、碱、盐的定义 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化合物。 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化合物。 盐:组成的化合物。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离解出自由离子的过程称为。 【实验探究】 2.(1)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的是。 ○1酒精○2硫酸○3蔗糖○4氢氧化钠○5硫酸铝 (2)对于以上能导电的水溶液,写出物质发生电离的方程式: 【探究新知】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或能够导电的,如酸、碱、盐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或都,如蔗糖、酒精等。 3.概念辨析: (1)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如金属铜能够导电,稀硫酸能够导电,但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2)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NaCl固体,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Cu。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如Cl2。 (3)电解质不是指水溶液,而是指化合物本身。如食盐水能导电,电解质是NaCl而不是食盐水。 【跟踪练习】 1.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B.Cu C.硝酸溶液 D. NaCl A.NH 3 2.下列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KOH B.N C.金刚石 D.干冰 2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电解质 B.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 C.电解质一定能够导电 D.不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非电解质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BaSO 4 放入水中不能导电,所以硫酸钡不是电解质 B.NaCl溶液能导电,所以NaCl溶液是电解质 C.氯化氢溶于水能导电,但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 D.固态的NaCl不导电,熔融态NaCl可以导电 5.现有以下物质:○1NaCl晶体○2液态HCl○3CaCO 3固体○4熔融KCl○5蔗糖○6铜○7CO 2 ○8 H 2SO 4 ○9KOH固体 (1)以上物质中能导电的是。 (2)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3)以上物质中,溶于水能导电的是。 【探究新知】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电离的电解质。如强酸[HC l、HNO3、H2SO4]、 强碱[NaOH、Ba(OH) 2、KOH]、大多数盐[NaCl、(NH 4 ) 2 SO 4 、CaCO 3 ]。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电离的电解质。如弱酸(HF、H2CO3)弱碱 (NH3·H2O、) 等。 注意: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粒子存在形式是,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粒子存在形式是。 3.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1)离子化合物型电解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电离: 水溶液中:在水分子作用下,阴、阳离子脱离晶体表面,与水分子结合成 并进入溶液,成为的水合离子。 熔融状态:在加热时,受热熔化,阴、阳离子克服,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 (2)共价化合物型电解质(由分子构成)的电离: 水溶液中:在下,电解质分子电离生成阴、阳离子,并与水分子结合成水合离子进入溶液,成为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 熔融状态:不电离。 【归纳总结】 离子化合物不论何种情况下都是完全电离,故全为强电解质。共价化合物型电解质(由分子构成)只能在水溶液中电离,当完全电离时为强电解质,当部分电离时为弱电解质。弱电解质全来自于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无弱电解质。 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用“=”,如: Al 2(SO 4 ) 3 CH 3COONH 4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第2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第二节离子反应 整体设计 从容说课 一、教学分析 在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 条件”。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教科书通过对[实验21]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SO与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然后,通过四组酸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实质是 2 4 的书写,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最后通过[实验22]总结出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没有介绍非电解质和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则侧重于对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本节内容主要特点是重视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以及对初中学过的中和反应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建议 1.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是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教学时,在让学生了解电解质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讨论酸、碱、盐的电离情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2.做好演示实验,把实验和学生讨论密切结合起来。本节实验是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本质的最好途径。例如,通过[实验21]、[实验22]进行讨论,可顺利导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并对离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3.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这两部分内容是密切相关的,其核心是离子反应。电解质的概念是离子反应的基础,离子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掌握教科书内容的深广度。例如,不要把电解质的分类扩大,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也仅限于复分解反应。 4.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初中教科书附录“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案)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2.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体验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 【重点难点】电解质、电离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1.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2.每组学生分配一套溶液导电装置,一组试剂和药品。 【教材分析】本节课着重介绍教材上“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是本节的关键。 【设计意图】高一新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化学基础差别较大,而本节的概念又比较抽象,所以本节教学设计中的起点比较低,适当增加了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亲历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本节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及分享等。 【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1.教学中多次采用分类的方法,既复习了上节课内容,又不断向学生灌输学习化学的方法。 2.电解质概念虽然抽象,但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得结论就显得很自然,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负责使其准确而科学。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根据课标,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穿旧鞋走老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不必现在向学生讲。 4.学生对电离方程式书写掌握很好,课后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化学教师未执行新课标要求,仍然按旧教材讲授,已经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作了介绍。

高中高一化学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离子反应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1 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2.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 3.会书写电离方程式。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电解质概念。 2.模型认知: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从宏观和微观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理。 2.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难点: 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实验验证法,讨论法、讲述法 第一课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联系生活,思考问题】 1.湿手更易触电,原因是什么?

【实验探究】课本p13实验1-2 大家都知道金属和石墨都能导电,那么化合物能否导电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装置烧杯内溶液实验现象结论 干燥的KNO3固体灯泡不亮纯酸、碱、盐的 固体不导电, 酸、碱、盐的溶 液能够导电,有 机物溶液不导 电。(想一想; 为什么?) 干燥的NaCl固 体 灯泡不亮 蒸馏水灯泡不亮 NaCl溶液灯泡发亮 KNO3溶液灯泡发亮 熔融的NaCl固体灯泡发亮 【合作探究】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电解质:在或能够导电的,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或都,如蔗糖、。酒精等。 3.概念辨析: (1)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如金属铜能够导电,稀硫酸能够导电,但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NaCl固体,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Cu。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如Cl2。(3)电解质不是指水溶液,而是指化合物本身。如食盐水能导电,电解质是NaCl而不是食盐水。 【思考与讨论】

高一上化学 第一章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 【新知导学】 一、电解质及导电性 1.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探究 (1)实验操作将如图装置中的样品依次更换为NaCl固体、KNO3固体、蒸馏水、NaCl溶液、KNO3溶液。 (2)实验现象及结论 2.物质导电的原因探究 (1)化合物(以NaCl为例)导电的原因。 (2)物质导电的原因:具有能、。 结论:化合物能导电的状态为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 常见电解质 4、非电解质 常见非电解质

二、电解质的电离 1.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电解质在或下,形成过程。 (2)电离方程式: 酸的电离:HCl HNO3 H2SO4 碱的电离:NaOH Ca(OH)2 Ba(OH)2 盐的电离:NaCl KNO3CuSO4 Na2CO3NaHCO3KHSO4 2.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 酸 碱 盐 【例题导练】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铜丝、NaCl溶液和盐酸都能导电,所以三者都是电解质( ) (2)NH3、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 ) (3)NaCl是电解质,所以NaCl固体可以导电( ) (4)BaSO4难溶于水,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所以BaSO4不是电解质( ) (5电解质发生电离,是在通电条件下才发生的( ) (6)NaHSO4在水溶液中可以电离出H+,所以NaHSO4属于酸( ) (7)液态硫酸无法电离,只有在溶于水形成水溶液时才发生电离( ) 2.现有下列物质: ①氢氧化钠固体②铜丝③氯化氢气体④稀硫酸⑤二氧化碳气体⑥氨水⑦碳酸钠粉末⑧蔗糖晶体⑨熔融氯化钠⑩胆矾晶体请用序号填空: (1)上述状态下可导电的是。 (2)属于电解质的是。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4)上述状态下的电解质不能导电的是。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1) Ba(OH)2 (2)FeSO4 (3)NH4HSO4 (4)Al2(SO4)3 (5)KAl (SO4)2

高中化学 2-2《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电解质电离的含义,能识别并记住常见电解质和电离方程式的写法,认识离子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及电离方程式的写法。 教学过程: 引言:(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按照物质的分类,我们可以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按照化合物种类的划分,我们又可以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 在化学反应中我们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没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做非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离子反应。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我们初中时曾观察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实验现象,当时我们把可以导电的溶液放在一个容器里,用石墨电极与灯泡还有低压直流电源连接,灯泡能够发光,说明溶液可以导电。事实上,把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加热至熔化,它们也可以导电。它们能够导电的原因是物质内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微粒,也就是阴阳离子。我们把这种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电解质能够导电,指的是当通入电流时能够导电;但电解质的电离不需要电流的作用,我们不是要通入电流它才能电离。它电离了也不是有了电流,只是有了能导电的阴阳离子。 既然我们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换而言之,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我们就叫做非电解质。例如,酸、碱、盐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有个相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化合物。 提问讨论:(幻灯) 下面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铜、硝酸钾溶液、二氧化碳、碳酸、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分析: (1)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溶于水或.熔化; (2)电解质属于化合物。〔单质(如铜)、混合物(如硝酸钾溶液)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电离出的离子导电,不能是发生反应的生成物的物质导电。(二氧化碳溶于水导电实际上是碳酸的导电,而不是二氧化碳的导电,故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而碳酸是电解质) (4)酸、碱、盐和水是电解质。 答案: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做书上习题2,3。 设问:为什么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呢? 我们看书上的图来解答这一个问题。我们以氯化钠溶液为例子。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通过静电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列所形成的。晶体中的离子(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因此晶体不能导电。当NaCl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而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Na+与 Cl-之间的静电作用力,使Na+和Cl-逐渐脱离晶体表面并形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我们把这种在溶液中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

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一《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增城市中新中学 戴剑湘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一节内容,不仅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的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学习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以及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法分析: 由于高一学生还没学习化学键的概念,也不具备晶体、极性分子等相关知识。在初中,学生对导电实验的认知只是感性认识,如何从微观上理解导电的本质,大多数学生会感到比较困难,故必须借助电脑视频这一媒体尽快使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故本课时对电离概念的建立是以熔融氯化钠和氯化钠溶液如何导电这一事实为载体,再加以蔗糖溶液不导电这一事实加以对比,深化电离的概念。至于电解质概念的形成,是在彻底认识和理解电离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而得出的。 三、学法分析: 学生自主探讨问题,并采用小组合作形式。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并知道离子在溶液中是以水合离子的形式存在。 2、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会书写常见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3、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电解质导电性的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活动。 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索物质变化的奥秘,感受化学世界 的奇妙。 2.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增强对化学生活的热情。 五、教学重点 1、电离概念、电解质概念的形成。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六、教学难点 电离概念、电解质概念的形成 七、教学过程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学朱庆文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是高一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分为“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两部分。本节课完成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电解质、非电解质、酸、碱、盐、电离等概念;物质的导电性;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同时离子反应又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所以学好本节课,必将为离子反应、化学必修课程、乃至整个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起到奠定性的作用。 学习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学生能够体会到它也是化合物的另一种重要分类方法。学好这一对概念对《选修4》弱电解质电离的学习将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前提是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为本节课另一个的重点。由于学生对物质结构知识的欠缺,对于哪些物质中含有离子,哪些物质能电离出离子都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对一些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为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内容可按以下逻辑顺序设计教学:实验探究一些化合物水溶液的导电性,从而使学生体会不同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行为表现是不同的;探究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导电性不同的本质,引出电离的概念;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或在熔融状态下)中能否电离(即能否导电),人们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根据电解质电离出离子的共性,建立酸碱盐的概念。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设计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把学生引入到积极的探究过程中去,引导学生能够体会到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到人类知识是如何建构的,从而对知识的本质有清楚地认识和体会。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电解质的定义,能够分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认识它是化合物的另外一种分类方法。 2、了解溶液的导电性与金属导电性的区别。 3、会书写一些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并掌握酸碱盐的概念。 4、通过酸碱盐溶液导电性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5、学习科学知识的建立过程,体会科学知识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在初中对导体与导电已经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再次对一些物质进行导电性

离子反应教案

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在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将曾经的“注重以化学知识获得为核心”这一教学思路,修改为“以学生认识素养发展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注重化学知识认知功能的实现。关注认识发展的教学也注重对具体性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但最终目的是把具体知识作为载体和工具,来帮助学生化学认识的建构和形成。 在这一思路下,除了关注“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具体知识的落实,还要同样关注“离子反应”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微粒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更加本质的认识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内容。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节课将承担的主要教学功能之一即是对学生“分类观”的完善以及“微粒观”(“离子观”)的建构。 学生情况分析:一方面,学生刚刚经过中考复习,对于常见酸、碱、盐溶液间的复分解反应非常熟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课前测查发现,“原子”、“离子”、“分子”等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名词,学生们还没有意识可以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认识物质间的反应,因此,“微粒观”的建构将成为本节课学

高中化学2.2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指导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够电离; (2) 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3) 掌握常见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定义; (2) 经历对电解质导电性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 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电解质的概念理解、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 难点:电解质的判断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整个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离子反应原理。 ●课前准备 印发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入】在前面我们能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按照物质的分类,我们可以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按照化合物种类的划分,我们又可以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在化学反应中我们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没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做非离子反应。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入离子反应的学习。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推进新课】 【过渡】在初中时我们已经知道,石墨、铜能够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而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等能够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一问题。 【板书】一.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投影】视频播放蔗糖、NaCl、盐酸、氢氧化钠、硝酸钾等晶体以及它们的水溶液的导电性的实验。 【分析】通过视频我们发现,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而蔗糖及其水溶液不能够导电,说明酸、碱、盐的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如果将NaCl、氢氧化钠、硝酸钾等固体加热至熔化,它们又能否导电呢?下面我们以硝酸钾为例,通过实验 证明一下!!! 【投影】视频播放硝酸钾在熔融状态下的导电性实验 【分析】通过视频我们发现,硝酸钾在熔融状态下也能够导电,使灯泡发亮。除硝酸钾之外,如果NaCl、氢氧化钠等固体也加热至熔化,同样也能够导电。因此,我们把这种 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板书】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 (2)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酒精、蔗糖。 【思考与交流】SO2属于化合物,溶于水也能导电,故SO2属于电解质是否正确? 【小结】1. 电解质的导电条件: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可;2. 能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 2.2《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新编精品】人教化学必修一2.2《离子反应》教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⑵知道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 ⑶通过电解质的电离掌握酸、碱、盐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⑵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硫酸铜和氯化钡溶液是否发生反应,从几组探究实验中得到离子反 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出发,探寻反应本源; ⑶通过交流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的导电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养 成探究的良好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化学实验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⑵通过实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 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学法指导】 ⑴“指导学生有序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描述实验现象。 ⑵“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概括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将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认识,得 到正确结论。 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发表独立见解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钻 研教材,尝试攻克难点,培养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2-2 离子反应(第1课时) 【温故知新】 1.(自学、讨论))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什么是盐?它们在组成上各有什么特点? 2.(自学、讨论)NaCl溶液为什么能导电?什么是电离? 【课堂研讨】 1.(自学、思考)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练一练】 ⑴下列哪些物质能导电? 铁能氯化钠晶 体 不能盐酸能 铜能氯化钠溶液能稀硫酸能锌能硝酸钾晶体不能烧碱固体不能铝能硝酸钾溶液能烧碱溶液能 金能葡萄糖溶液 不能硫酸钡不能 结论与原因: ①金属单质能 (填能、不能)导电,原因:金属单质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②氯化钠固体及酒精不能 (填能、不能)导电,原因:无自由移动的电子或离子; ③表格中的氯化钠晶体、硝酸钾晶体、烧碱固体、硫酸钡有什么方法能使其导电?为什么? 前三者配制成溶液或在熔融状态下,硫酸钡在熔融状态下。 ④葡萄糖固体熔化后能导电吗?为什么? 不能,无自由移动的电子或离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2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离子反响〔第一课时〕 一、教课目的 1、认识什么是离子反响,什么物质发生离子反响 2、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认识电解质导电原理 二、教课要点 1、认识离子反响 2、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划分 三、教课难点 强弱电解质、电解质等的划分 四、教课程序 【引入】老师手上有两种溶液,NaOH 溶液和 HCl 溶液,请告诉我这两种溶液中分别质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学生回复】指引学生回复 NaOH 在溶液中以 Na+和 Cl-的形式存在, HCl 在溶液中以H+和 Cl -的形式存在。 【发问】假如我把这两种溶液混淆,混淆液中的分别质会以什么形式存在呢? 【学生回复】略 【叙述】强酸和强碱混淆,它们不会和平共处,而是发生酸碱中和反响,我们都知道中和反响会有 H2O 产生,很显然,在混淆液中 H+和 OH-反响生成了 H2 O。【侧板书】 H+ + OH- == H2O 【板书】〔像这样〕有离子参加的反响称为离子反响 【叙述】而像 NaOH 和 HCl 这样能为离子反响供给参加反响的离子的化合物,我们称之为电解质。我们对电解质有这样一个认识“在水溶液或许熔融状态下 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板书】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叙述】比方:酸、碱、盐、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电解质。注意“或〞说明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只需知足一个条件就能够了。与电解质相对应的,我们也定义 了另一类物质—非电解质。 【板书】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叙述】比方:非金属氧化物、N3H、局部有机物〔蔗糖、酒精〕都属于非电解质。 “和〞说明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两个条件下都不可以知足。特别要注意,电解 质和非电解质,它们俩都有一个大前提,一定是“化合物〞,假如不知足 化合物的前提,那它们必定不是电解质。 【叙述】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树状分类法,将物质进行了分类,运用该方法,我们将化合物再进一步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酸 碱 电解质 盐 金属氧化物 化合物 非金属氧化物 非电解质 N 3H 局部有机物〔蔗糖、酒精〕 【发问】电解质在水溶液或许熔融状态下是怎样导电的呢?课本上以NaCl 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和电离为例解说了NaCl 水溶液的导电原理,请翻到课本 30 页, 自己看书,告诉我NaCl 在水中是怎样导电的。 【阅读】学生回复NaCl 水溶液的导电原理,略。 【观看视频】老师这里有NaCl 在水中溶解导电的视频,我们一同来看一下。黑色小球代表 Na+,黄色小球代表 Cl-,绿球和两个蓝色小球的组合代表水分子。 氯化钠晶体在放入水溶液以前,Na+和 Cl-规那么并密切的摆列在一同,放入 水中此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Na+和 Cl-离开了晶体表面进入水溶液中, 形成了能够自由挪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离子带有电荷,所以在 水中能够导电。

高中化学 2.2《离子反应》(共2课时)教学案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水中能发生电离; 2.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电离、电解质等概念的建立 【教材分析】:本节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是本节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引出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但找出电解质溶液中真正是哪些离子参加了反应,仍是需要突破的难点。 【设计意图】:高一新生的化学基础差别较大,而本节的概念又比较抽象,所以本节教学设计中的起点比较低,适当增加了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亲历学习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本节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学方法】:结合实验进行教学 【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设备、必须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本节在实验室上)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教学后记】: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分为紧密联系、层次递进的四个

模块来进行: 物质间的反应是怎样实现的?→2.物质在水中的反应→3.物质的电离→4.电解质。概念虽然抽象,但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中得到结论就显得很自然,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

《离子反应》优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2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概念原理类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重点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的重点是:形成认识化学反应的微观视角,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构建酸碱盐的概念。课时2的重点是: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通过书写离子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1、教学目标 (1)通过溶液能否导电的实验认识生活中和化学中的导电现象。 (2)通过导电和不导电的现象将化合物再次进行分类,建立电解质的概念。 (3)通过NaCl溶液(或熔融)导电实验的认识,初步建立电离过程的认识模型。 (4)通过对酸碱盐的电离过程的认识,构建酸碱盐的概念,纠偏迷思概念。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导电现象的交流与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定量水平)。

(2)通过对具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和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认识进阶水平(内涵角度、 外延角度)。 (3)通过对具体电解质电离过程的交流和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导电本质原因的认知进阶水平(物质水平, 微粒水平)。 (4)通过对酸碱盐的电离过程分析和交流,诊断并发展学生对酸碱盐概念的认识水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重点:1.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 难点:电离概念的形成过程 印发学案,准备演示实验器材药品、制作多媒体课件 【引入】在我们学习过的化学反应中,有许多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那么酸碱盐溶于水后发生什么变化水溶液中这些物质之间的反应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一、电解质的电离 【创设情境】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给电器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事故,这是为什么【实验探究】实验1-2 【投影】导电性实验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是学习离子反应的基础,也是元素及其化合物在溶液中进行反应的基础,同时对《化学选修4》中第三章水的电离平衡和第四章电化学的学习有较大的帮助。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形成过程的学习可能会有些吃力,一些微观过程的理解不到位,在学习了物质分类的基础上,将对化合物详细分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样的概念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氯化钠溶解电离的微观过程较为抽象,而且酸碱盐在溶液中的电离是后面学习离子反应的基础。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 2. 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 知道电解质和其他导电物质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提高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分析问题,定义概念 3. 利用图片分析微观过程,学会由微观视角探究化学的本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电解质的学习提高日常生活意识 2. 深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1.电解质的概念;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1.电解质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和引导式教学 教学过程: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_高一化学教案_模板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_高一化学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板书] 第二节离子反应 [设问]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练习] 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属于电解质的是: HCl气体、Ca(OH)2 固体、KNO3固体、CO2 、Hg 、NH3 、KOH溶液、金刚石、石墨、蔗糖、酒精、硫、铝 由上答案分析出非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学生讨论出答案后,师生共同小结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1)电解质、非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如:碳酸钙虽然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因此它是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如:CO2、SO2溶于水能导电,是由于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H2SO3能导电,所以CO2、SO2不是电解质。 (4)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溶解度太小,测不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 (5)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是非电解质。 [设问] 电解质为什么能导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