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简称CHF,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数量的血液泵到身体各部分,导致器官血流不足,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虽然目前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该疾病仍然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将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以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1.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心肌损伤或失代偿,导致心脏功能减退,致使心脏对负荷的适应性减弱,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如神经内分泌激活、免疫炎症反应等。这些病理生理反应进一步加重心肌损伤,导致心脏功能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也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

2.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

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需要综合考虑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目前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目前推荐的药物包括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心输出量、降低心脏负荷、抑制神经内分泌等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2)器械治疗

器械治疗是指通过植入器械或者使用外部设备来改善心脏功能。目前常用的器

械治疗包括心脏起搏器、心律转复除颤器、左心室辅助装置等。这些器械可以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延长患者的生命。

(3)手术治疗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如果病情严重,药物、器械治疗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时,可能需要进行心脏手术,如心脏移植、左心室重构术等。这些手术可以恢复心脏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也存在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问题。

3. 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式不断得到了更新和优化。一些新的研究

成果表明,

(1)细胞治疗:将干细胞或者多能干细胞移植到心脏中,可以增强心肌细胞

的再生能力,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2)基因治疗: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可以改变心脏细胞中的基因表达,从而

促进心肌细胞的增殖和修复,达到治疗效果。

(3)新药研究:目前已经有一些新型药物,如ARNI、SGLT2抑制剂等,取

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预计在未来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总之,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也有信心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让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19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19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19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一、概述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和乏力,以及液体潴留。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率为4.1%,全球约2%的成年人口患有慢性心衰,而≥75岁人群可>10%。未来20年内,心衰的患病率预计将增加25%。 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不同,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同时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心衰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主要病因包括冠心病和高血压。感染、劳累或应激反应及心肌缺血是心衰患者心衰加重的主要诱因。 生物学标志物可以帮助诊断和评估心衰患者的病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B型利钠肽(BNP)水平升高与心衰的存在和严重程度相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评估心衰类型和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LVEF,心衰可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 3.病情评估: 1)心衰评分:XXX(AHA/ACC)和XXX(XXX)均提供了心衰评分系统,用于评估心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2)心功能分级:根据XXX(NYHA)心功能分级系统,将心衰患者分为Ⅰ~Ⅳ级,Ⅰ级为无症状,Ⅳ级为严重症状,影响日常生活。 4.转诊: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简称CHF,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数量的血液泵到身体各部分,导致器官血流不足,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虽然目前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该疾病仍然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将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以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1.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心肌损伤或失代偿,导致心脏功能减退,致使心脏对负荷的适应性减弱,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如神经内分泌激活、免疫炎症反应等。这些病理生理反应进一步加重心肌损伤,导致心脏功能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也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 2.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 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需要综合考虑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目前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目前推荐的药物包括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心输出量、降低心脏负荷、抑制神经内分泌等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2)器械治疗

器械治疗是指通过植入器械或者使用外部设备来改善心脏功能。目前常用的器 械治疗包括心脏起搏器、心律转复除颤器、左心室辅助装置等。这些器械可以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延长患者的生命。 (3)手术治疗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如果病情严重,药物、器械治疗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时,可能需要进行心脏手术,如心脏移植、左心室重构术等。这些手术可以恢复心脏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也存在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问题。 3. 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式不断得到了更新和优化。一些新的研究 成果表明, (1)细胞治疗:将干细胞或者多能干细胞移植到心脏中,可以增强心肌细胞 的再生能力,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2)基因治疗: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可以改变心脏细胞中的基因表达,从而 促进心肌细胞的增殖和修复,达到治疗效果。 (3)新药研究:目前已经有一些新型药物,如ARNI、SGLT2抑制剂等,取 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预计在未来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总之,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也有信心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让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研究进展 目的目前我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其治疗及康复治疗方案仍是值得我们临床医生研究的一大方向。方法本文通过整理近年关于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学术文章,综述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最新进展。结果及结论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加深,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更加完善。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最新进展 1 运动康复发展史及现状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传统的严格卧床休息(4~8周),不支持运动恢复,甚至体育康复作为一个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因。 1979年Lee等首次报道了CHF患者运动康复治疗非常安全,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有利于疾病恢复,此后临床逐步开展了CHF的运动康复治疗。 2005年ESC心脏康复和运动队和AHA锻炼心脏康复和预防分支的运动康复CHF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逐步引进瑞士法郎体育康复治疗在临床实践中。CHF相关的ACC/AHA诊疗指南中,运动疗法与利尿剂并列为Ⅰ类。 现在在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治疗仍未大规模推广,其依从性、实用性、适用性、实际操作程序仍将是一个大大的问题。 2 运动康复的机制 刘淑芬[1]认为:运动训练有效的可能机制主要在于以下5点:1.作用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2.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泵功能障碍;3.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外周阻力4.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肌肉力量;5.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功能。 3 运动康复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3.1 运动康复的适应症 参照2011年欧洲心血管预防和康复协会和高频协会联合颁发的共识,心脏功能NYHAⅠ~Ⅲ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考虑体育康复治疗,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2014年运动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症状、体征、稳定、1个多月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锻炼。 3.2 运动康复的禁忌症 运动康复的禁忌症主要在于:①不稳定型心绞痛;②静息时收缩压大于200

【课题申报】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方案优化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方案优化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方案优化》课题申报 摘要: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临床疾病,需要综合治疗和康复。为了进一步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效果,本课题旨在优化心脏康复方案,包括运动、营养、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等方面。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验,我们希望为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方案和指导。 第一部分:课题背景与意义 1. 心力衰竭的现状及临床意义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近年来,心力衰竭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因此,优化心脏康复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有关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方案研究较多,主要涉及运动、营养、药物和心理干预等方面。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运动强度、药物选择和心理干预的具体内容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3. 课题意义 本课题旨在通过优化心脏康复方案,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减轻其心脏负担,降低残疾率和死亡率。同时,通过探究康复方案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帮助患者积极面对

疾病,提高康复效果。 第二部分: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a. 运动康复方案优化:探究不同运动强度对心力衰竭患者 的康复效果的影响,并优化运动训练计划。 b. 营养干预方案优化:研究不同营养干预方案对心力衰竭 患者的心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并优化营养干预策略。 c. 药物治疗方案优化:研究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心力衰竭 患者的康复效果的影响,并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d. 心理干预方案优化:探究不同心理干预方案对心力衰竭 患者的康复效果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并优化心理干预方案。 2. 研究方法 a. 系统回顾和汇总国内外相关文献,探究目前心脏康复方 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b. 设计研究方案,选取一定数量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随机 分组,比较不同方案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c. 运动方案优化:在运动康复过程中记录患者的运动强度、时间、频次,收集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 d. 营养方案优化:采集患者的营养摄入情况和心脏功能数据,依据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e. 药物治疗方案优化:观察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和心脏功 能改变,研究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效果。 f. 心理干预方案优化:使用标准心理测量工具评估患者的 心理状态,比较不同心理干预方案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动机性访谈对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研究共3篇

动机性访谈对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研究共3篇 动机性访谈对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研究1 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其发生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药以控制病情,但很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无法遵守医嘱服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加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compliance)非常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动机性访谈对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 动机性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是一种心理治疗 技术,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提供正面、支持性的方式来激励患者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动机性访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1. 建立信任关系 动机性访谈技术强调与患者建立积极的沟通关系、共同探讨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及治疗目标等,建立患者信任医护人员的意识。通过积极引导患者,建立互信关系,使患者更有理解、配合及参与治疗的欲望,从而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2. 强化自我效能感与动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于此同时可能会面临不断的难题,例如不良反应、药物价格等等。通过激发患者的自我效能,增加患者对自己的控制感和强化对治疗的信心,进而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动机性访谈认为,对患者的治疗目标及控制方案的讲解与以正面、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对患者的信任与支持,可以让患者从潜意识里愿意遵守医嘱依照指导进行治疗。 3. 激励患者积极参与 动机性访谈不仅仅强调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信任和合作,还会积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己的治疗。在此过程中患者完成有选择的作用,在决定方案之前增进了了解和注意力,这样治疗结果对患者更容易接受和遵守。通过这一过程,患者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参与对疾病的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4. 反思患者实际行为 动机性访谈还强调通过反思患者的实际行为来检验患者是否遵守医嘱,这同时也是激励患者提高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让患者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履行给定控制策略的情况,而这也让医护人员了解到患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以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综上所述,通过引入动机性访谈,可以有效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药依从性,这对于优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命质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更深

【课题申报】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策略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策略 课题名称: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策略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是一种常见并且危害较大的心 血管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心脏功能不全、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功能减退等症状。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同时对社会医疗资源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目前,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策略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与其他疾病的康复相比,由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复杂,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在制定康复方案时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开展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索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策略,提出有效的康复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脏功能,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为临床提供指导和参考。 三、研究内容 1. 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评估指标研究 通过收集心力衰竭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分析和评估患者自

身状况、心功能及心脏功能等指标,明确评估体系的构建。 2. 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护理模式研究 通过对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护理模式的系统回顾和实证研究,总结国内外心脏康复护理的经验和现状,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心力衰竭康复护理模式。 3.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康复策略研究 通过心脏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干预方法,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康复效果。 4. 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策略研究 通过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方案,探索适合不同阶段和程度的患者的运动方式和强度,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改善心脏功能。 5. 心力衰竭患者的营养康复策略研究 通过营养干预和合理饮食指导,提供适宜的营养摄入和管理策略,维持患者的营养水平和体重控制。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回顾与总结 对国内外最新的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了解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策略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2. 调查问卷与访谈 通过心力衰竭患者的调查问卷和访谈,了解患者对心脏康复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是各种诱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的最终结果。目前康复治疗和康复运动因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成为慢性心衰治疗的核心内容,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为康复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作用机制;运动方法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规律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加之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频发[1]。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心脏病共同最终的结果,发病率高达1.5%~2.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死亡人数在过去40年增长了6倍,且医疗费用比较高,临床症状复杂,尤其多发于老年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等[2]。心衰典型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并且在活动时加重,因此心衰患者一般表现为疲劳、气促以及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下降,为患者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经济负担。BurchGE[3]及KavanaughT[4]等学者研究发现,康复运动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并于1990年提出了慢性心衰患者运动疗法[5]。限制活动具有降低心衰患者的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肾上腺素动能的活动的优势,然而,长期卧床可导致患者远期运动耐量降低,此外还能够诱发各种并发症,如褥疮、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和肺栓塞等。ACEI或ARB等药物的治疗对心衰有一定疗效,可短期控制心衰症状,然而对患者的预后依然没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康复运动因其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且可有效降低治疗的费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治疗过程中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日益成为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内容。本文再次就康复运动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 康复运动的作用及机制 心衰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心室重塑,与RMS系统及SNS系统的激活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等有关[1]。赖少伟[1]等人通过对中医康复运动疗法相关文献检测,明确了其对慢性心衰治疗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此外黄秀霞[6]等人研究发现,运动康复路径能够通过提高老年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进而提高患者运动耐力,促进康复。另一方面,金娟[7]等人研究发现,运动康复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认知功能。并且,王升芹[8]通过对心衰大鼠模型研究发现,长期有氧运动能够改善心衰大鼠的左心功能和运动耐受能力。 具体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可总结如下:①外周效应:改善机体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改善血流动力学的功能;②心脏:增加心搏量,提高冠脉血流量、心脏射血分数,保持心脏电稳定性;③其他:促进机体脂肪及糖代谢,改善血脂,

慢性心力衰竭病机及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病机及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的末端体现,随着老年人口增加,人们现在面临的基础疾病越来越多,心力衰竭也成为了困扰人们的一种疾病。对心力衰竭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已经成为医学界的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和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病因:治疗 根据统计数据得出,美国存在心力衰竭疾病的患者有500多万,并且还以每年40-70万数目在增加。每年因心力衰竭死亡的人数高达30万。而我国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按照国家公布的数据来计算,我们国家有650-750万人患有心力衰竭疾病,此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成为患有基础性疾病老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5年以上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与肿瘤癌症的死亡率相似。所以控制心力衰竭的发生和有效治疗心力衰竭疾病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事情。 一.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 心力衰竭是主要是1.心肌病变、继发性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大、心室前负荷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心肌损伤可以由心肌缺血、自身免疫、炎症、各种代谢性疾病引起的。2.造成心脏负荷过重的原因主要是某些疾病改变了心脏、心肌的自身结构,让心脏的泵血功能达到最大限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心脏会产生不可逆损害,就会有心衰的表现。高血压、肺动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损伤心肌的自身结构功能,引起心脏变化,导致心力衰竭出现。3.心室前负荷不足:二尖瓣狭窄、心脏狭隘、限制性心包病、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会引起心室前负荷不足,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 二.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措施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治疗目标为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改善 长期预后、降低病死率与住院率,并尽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普通治疗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减轻心力衰竭的情况出现,通过多种渠道认真学习疾病 管理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自身所患疾病,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在饮食上严格 控制,避免食用高盐食品,减少水钠潴留现象出现。同时应戒烟戒酒,饮食要做 到营养均衡,荤素平衡。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按照医嘱进行适当运动。 2.合理的药物治疗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有很多,比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等。 而造成患者出现慢性心力衰竭的因素有很多,自身存在的情况也会限制药物的使用。 1)利尿剂利尿剂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线用药。通过增加患者排尿来减 轻患者心脏负荷。其主要不良反应是导致电解质紊乱,所以必要时使用利尿剂和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药物联合使用,来平衡电解质紊乱现象。张小新[1]的研究当中 指出,在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利尿剂治疗时可以有效降低血容量,缓解肺水肿、组织和内脏水肿、心脏负荷等,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发挥出 治疗效果。 2)RAAS抑制剂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组成。主要 是通过反馈作用进行对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进行调节。使血管舒张和收缩达到平衡。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减低患者的死亡率。郑刚[2]的研究当中指出,射血 分数降低心力衰竭 (HFrEF) 患者的治疗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β受体阻断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 和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ARNI)。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缓慢发展的综合征. 心力衰竭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其发生的机制是心肌重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致使神经内分泌因子被激活,从而进一步加重心衰。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其对于急性心梗更为有效的早期干预,使更多的病人存活,以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日益提高,死亡率居高不下,已成为新世纪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严峻挑战。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8例均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5例,男73例,女32例,年龄46~83岁,病程3~15年,其中冠心病4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16例,扩张型心肌病11例,风心病10例;心功能II级22例,III级56例,IV级27例。对照组103例,男70例,女33例,年龄45~82岁,病程2~13年,其中冠心病4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4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扩张型心肌病9例,风心病11例;心功能II级21例、III级58例、IV级24例。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原发病及心功能分级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诊断和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诊断符合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对心功能的分级标准,均为心功能Ⅱ~Ⅳ级,排除标准:语言交流障者、肢体运动障碍长期卧床者、精神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或β-受体阻滞剂禁忌者。 治疗方法 对照组103例,采用慢性心衰的常规疗法:治疗原发病和合并症及诱发因素,并长期给予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间断运用利尿剂及洋地黄制剂。治疗组105例,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由医生与患者或其家属每2周进行咨询,且患者每月复诊1次,病情变化随时复诊。同时,由医生教育患者学会改善生活方式和自我管理(包括饮食、情感、遵医行为、监测体重和症状)及进行康复锻炼。 2结果 治疗后疗效比较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临床观察研究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临床观察研究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是一种心脏功能受损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而心律失常则是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进行临床观察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研究,系统分析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率、临床表现以及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20例。 2. 研究内容:对每位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资料收集和心电图监测,记录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率、心电图表现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指标: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率、心电图表现,以及心律失常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等。 4. 研究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心律失常的类型:研究发现,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为室性早搏和室速,其次为房颤和房室传导阻滞。 3.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心律失常常常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晕厥、心脏骤停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4. 心律失常与预后的关系:统计分析显示,心律失常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患者出现室性早搏和室速的情况下,其预后较差,甚至出现心脏骤停的风险增加。 通过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研究,我们发现心律失常在这一类患者中呈高发生率,并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对这一类患者应严密监测心律失常的发生,及时发现和处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如对于室性早搏

蒙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概况

蒙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概况 摘要:目的:观察蒙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 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诊的7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其基 础上结合蒙西医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衰症状、心功能分级等指标情况。结果: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心衰症状、心功能分级等指标均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蒙药复 方制剂,可改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蒙西医结合;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蒙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属于“阿格萨”“哈崩症”范畴。通过蒙医诊疗,临 床疗效显著。当前,临床中针对本病使用传统的西药治疗,并未收获很好的成效。该病从蒙西医角度来看,属于阿格萨和哈崩症的诊治范围,是因为精华和糟粕分 解功能化受损,恶血与希拉乌苏增多,入侵心脏所造成的疾病。为进一步了解蒙 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我院进行针对性研究,收获了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接诊的7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分 组的方式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实验组男性22例,女性13例, 平均年龄(58.5±10.5)岁,平均患病时间(5.65±3.20)年;心脏功能级别II 级19例,III级别16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 (58.3±10.6)岁,平均患病时间(5.64±3.40)年;心脏功能级别II级20例,III级别1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蒙医证候诊断标准》及《美国纽约心脏歇会心

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培哚普利叔丁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培哚普利叔丁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培哚普利叔丁胺治疗慢性心力衰 竭的临床研究。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本科室的收治的68例慢 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2组,对照组采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培哚普利叔丁胺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CI、 LVEF以及CO等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 显更高(P<0.05)。结论:单硝酸异山梨酯和培哚普利叔丁胺有效改善心衰症状,控制病情,降低炎性因子,提高生活质量,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具有很高 的临床价值,可在临床治疗中加以运用和推广。 关键字:单硝酸异山梨酯;培哚普利叔丁胺;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 近些年来,都市快节奏生活,人们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精神压力大等,导致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疾病,据有关医学 部门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2.9亿,慢性心力衰竭的出现,危害的不仅仅是患者的身心健康,在病程的各个阶段,都是有可能会猝死的,还容易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1]。单硝酸异山梨酯是使 用最广泛的慢性心力衰竭药物,药效持长、平稳,不良反应小,且无窃血效应。 研究证实[2],相对单一治疗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在其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叔丁 胺对稳定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本次研究分析探讨单硝酸异山梨 酯联合培哚普利叔丁胺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探索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心脏康复新策略(全文)

探索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心脏康复新策略(全文)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死因,尽管慢性心衰治疗理念和手段不断进步,疗效确切,患者预后有了一定改善,但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仍然面临着药效减弱甚至抵抗、再住院率高、医疗开支大、治疗手段有限、死亡率高等难题。新近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心脏康复在提高慢性心衰患者运动耐量、改善心肺储备功能、改善远期预后等方面大有裨益,能有效地降低患者再入院率及死亡率。 慢性心衰属中医“心悸”“水肿”“喘证”范畴,其基本病机为心之气血阴阳虚衰,脏腑功能失调,心失所养,血脉瘀阻。慢性心衰中晚期,可能医药之功已尽时,此时借以中医康复理论与方法,往往能收法微效显,事半功倍之功。中医康复学秉承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运用调摄情志、传统体育、中药调治、饮食调养等多种方法促使患者恢复健康。 治未病、整体康复观、辨证康复观是慢性心衰心脏康复遵循的基本原则。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康复、预防疾病的重要原则,其思想源于《黄帝内经》,《灵枢·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亦云:“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都阐述了“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其核心思想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三个方面,与现代医学中“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整体康复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以精、气、血、津液为基础,各个脏腑系统密切协作的有机整体,同时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人体自身结构与机能的统一、“形与神俱”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是其健康的保证,整体康复观主张把人放到自然、社会中考虑,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规律,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精气血阴阳的调理和脏腑功能的恢复,使人体各脏腑系统之间、精神与形体之间协调统一,以达到康复的目的。 “辨证康复观”:是建立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基础之上,审证求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确定相应康复医疗原则,并选用适合的方法,以促使患者康复。

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

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 【摘要】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新方法,前者包括他汀类、依普利酮、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钙增敏剂等;后者包括细胞治疗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本文将这些方法的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细胞移植;再同步治疗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尽管近年来CHF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但其疗效并不令人满意,于是,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现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 他汀类 多个临床研究[1]证实,他汀类可以减少缺血性和非缺血性CHF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其机制可能主要在于多效非降脂作用:增强NO合酶,促进NO生

成;降低ET-1表达,改善血管内皮;影响凝血纤溶系统、稳定动脉粥样斑块;降低炎症因子,减少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应答;抑制氧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9的表达,改善心室重构;协调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可能延缓主动脉狭窄和血管钙化等。 Dariush等[2]利用PRAISE的资料,研究1153例严重缺血性和非缺血性CHF患者服用他汀类的治疗效果,随访年,结果显示他汀类使总死亡率下降62%,猝死危险性降低57%,泵衰竭发生率减少70%,再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下降60%。Hognestad A等[3]利用OPTIMAAL的资料,对5301例急性心梗发展为早期CHF的患者研究发现,他汀类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于CHF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优于单用一种药物,与两药都不用相比,全因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分别下降%和%,优于单用他汀类和β-受体阻滞剂的%和%、%和%,同时心源性死亡、住院、心肺复苏或心脏猝死、卒中、再发心梗等发生率也呈相似的下降趋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 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 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 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 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因经济发 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 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一项多中心、前 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 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 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 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 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体液、 细胞因子改变:当心衰发生时,储存在右心房的BNP,ANP,AVP等体液因子被释放,

2021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全文)

2021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全文)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分为左室射血分数降低(LVEF<40%)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rEF)、左室射血分数保留(LVEF≥50%)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pEF)和左室射血分数中间值(LVEF40%-49%)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mrEF)。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时间、速度,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1]。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已成为本世纪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上升最快、致残致死率最高、花费最大的疾病,其预后甚至比部分实体恶性肿瘤更差[2]。有研究表明,我国35-74岁成人心力衰竭患病率0.9%。中国心力衰竭研究(China-HF)[3]显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为4.1%。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衰竭、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因此而言,心力衰竭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世界心血管病防治领域中的重要研究热点之一。

2023慢性心力衰竭恶化的临床治疗和预防研究进展

2023慢性心力衰竭恶化的临床治疗和预防研究迸展 慢性心力衰竭(HF)发展过程中常常伴有心力衰竭恶化(WHF),主要表现为HF症状或体征加重。心衰恶化事件与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住院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预防WHF首次和反复发作是HF治疗的重要目标,可以通过早期快速给予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GRMT)来实现。这些WHF的发作使住院和死亡的风险增加,并且由于其频率、紧迫性和预后影响,是医疗保健系统的主要负担口-5]。其预防是当前HF治疗的主要目标。本文系统回顾慢性心力衰竭恶化的治疗和预防。 1监测WHF设备的临床应用 植入式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能够将快照记录每天传输给远程医疗保健提供者,从而无需亲自就诊,并促进家庭远程监测。因此,他们可以在仍处于亚临床状态时检测WHF从而及时调整治疗以预防WHF事件[6-8] CHAMPION试验显示,使用CardioMEMS(一种WHF远程监控设备)治o 疗的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III级患者的HF住院人数显著减少,携带无线植入式肺动脉压力传感器CardioMEMS患者的HF住院率降低主要与频繁的药物调整有关[91],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神经激素拮抗剂的剂量显著增加[9]。来自更大的血液动力学GUIDE-HF试验的中性结果,也包括NYHAII级患者,可能部分原因是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干扰。Thermore等[10]通过CardioMEMS监测观察到的肺压平均下降仅略高于对照组,这表明需

要更积极的治疗。即使利尿剂在肺动脉压力监测下发生了更多变化,也不清楚累积剂量是否增加。系统动脉压和肾功能没有得到监测,这可能阻碍了有效的药物管理。此外,GUIDE-HF试验招募了相当一部分基线压力在目标范围内的患者,短期获益的可能性有限,发生HF事件的风险较低。 SIRONA试验是第一项人体多中心临床研究,结合了商用Corde11a心力衰竭系统和正在研究的Corde11a传感器,通过远程监测系统为门诊症状HF患者(NYHAIII级)的患者和医生提供肺动脉压力、体重、血压、心率和氧饱和度。研究表明,在3个月的随访中,与充液导管相比,植入Corde1iaSenSor是可行和安全的,Corde1iaSenSOr肺动脉压力测量的准确性极佳[11-12]。可受益于血液动力学监测系统植入的患者是NYHA≥∏I 级的患者,WHF事件的风险增加或最近发生WHF,在基线时显示出高肺动脉压。心脏再同步治疗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提供了诊断功能,允许监测几个变量,包括用于测量胸腔液含量变化的胸内阻抗、心内压力、心率变异性、患者的身体活动水平口3],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中,将基于设备的远程监测策略用于充血性HF管理与标准治疗进行了比较,充血引导的HF管理策略显著降低了HF全因死亡和住院的主要结果,其结果主要是HF住院风险的降低。相反,阻抗引导的管理策略并没有降低全因死亡、HF住院[8],允许每天记录HF症状和每天测量血压或体重的远程监测系统可能会早期发现WHF发作。远程监测是否能改善选定人群的临床 结果需要进一步证实[14-15]o 2WHF的治疗

2023心力衰竭的临床新分类和药物治疗策略全文

2023心力衰竭的临床新分类和药物治疗策略(全文)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类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负担。我国成年人心衰患病率为13%。心衰作为心血管疾病难以攻克的堡垒之一,其管理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多种病因、并发症和病理生理机制,单用一种治疗方法难以满足所有患者的治疗需求。另一方面,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对心衰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心衰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新的治疗药物和器械不断涌现。 为了更好地治疗心衰患者,2018年发表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明确提出,应根据心衰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左心室射血分数(1VEF)将心衰患者分为射血分数减低(1VEF<40%)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中间值(1VEF40%~49%)的心衰(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1VEF≥50%)的心衰(HFPEF)。 在HFrEF患者中,我们找到了降低患者病死率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采用〃金三角〃[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策略,其他的治疗措施还包括利尿剂、伊伐布雷定、地高辛,或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替换ACEI/ARB等。但在HFmrEF和HFPEF患者中尚未找到能降低患者病死率的治疗药物,推荐采用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 剂和针对合并症进行治疗。

2018年以来,心衰的药物治疗取得了不少突破性进展。2023年和2023年更新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衰指南和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力衰竭协会心衰指南提出心衰的临床分类继续保留HFrEF和HFPEF,但将HFmrEF更新为射血分数轻度减低心衰。 新指南同时强调应动态评估心衰患者的1VEF,将经治疗后1VEF>40%的HFrEF 患者分类为射血分数改善的心衰(HFimpEF) 正是由于2019年以来的DAPA- β HF、EMPEROR-Reduced x VICTOR1A等临床研究结果相继公布,HFrEF患者的药物治疗更新为推荐采用〃新四联〃药物[ACEI/ARB/ARNI邛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1T-2)]治疗,其他治疗措施还包括利尿剂、伊伐布雷定、维立西呱等。 对HFmrEF患者也推荐采用HFrEF的治疗药物。对HFimPEF患者则建议继续使用〃新四联〃药物。但对HFPEF患者的药物治疗推荐,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衰指南没有明显更新。2023年8月EMPEROR-PreSerVed研究结果公布,SG1T-2抑制剂恩格列净显著降低HFmrEF和HFpEF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心衰再住院的首要复合终点。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力衰竭协会心衰指南将SG1T-2抑制剂作为I1a类推荐用于HFmrEF和HFPEF患者的治疗。 2023年8月DE1IVER研究结果公布,SG1T-2抑制剂达格列净显著降低HFmrEF 和HFpEF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心衰再住院的首要复合终点。再次验证了SG1T-2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心病科 慢性心力衰竭多见于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 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将持续走高。中医药对于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和延长寿命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中药治疗心衰在临床和实验两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笔者对近几年中医药 治疗慢性心衰的相关作用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1、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抑制心室重构 血管紧张素-肾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过度激活是慢性心衰发生的最重要环节,而血管紧 张素II(AngII)、醛固酮(ALD)是RAAS被激活的主要效应物质,能够反映心衰的严重程度。血浆心钠素(ANP)是由心房分泌的一种扩血管活性物质,脑钠肽(BNP)和N末端脑钠肽 前体(NT-pro BNP)主要是当心室负荷增加时由心室肌细胞分泌,BNP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扩血管、抗心肌纤维化作用,三者均能有效抑制RAAS。吴伦等[1]研究发现黑龙江中医 药大学一附属刘莉教授研制的参芪利心方可抑制心衰大鼠血中 ANP、ALD、AngII过度分泌, 从而改善心功能。李成浩等[2]发现冯辉名老中医自创的强心液能缩短心衰大鼠的左室舒张末 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逆转心肌重构,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衰大 鼠血浆ALD和AngII水平有关。而加用益气活血中药针剂能在较短疗程内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改善心功能及 NT- pro BNP 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RAAS激活有关[3]。张苏洁等[4]观察到参附强心汤能有效降低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改善心功能。也有研究证实益气利水 方也能降低心衰患者的BNP水平[5]。 2、抗心肌纤维化 心肌纤维化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基础,影响其发生发展的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炎症因子、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氧 自由基等,干预这些因子不同信号通路介导的心肌纤维化发生、进展,可以延缓心肌重构, 改善心功能。其中TGF-β的作用是促进纤维细胞增殖,使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导致心室重构。崔爽等[6]研究发现益气化瘀汤能降低血清TGF-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等促纤维化生长因子水平,减轻了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衰症状。刘晓帅等[7]证实桂枝茯苓丸具有一定的减轻慢性心 衰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其心肌保护机制可能与TGF-β、AngⅡ的降低有关。温阳活血方通过 影响信号通路中TGF-β1基因的表达而改善心衰大鼠心肌纤维化程度[8]。 3、抗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心肌损害 心肌细胞凋亡伴随心衰的整个过程。Caspase途径是心肌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其中Caspase-3是凋亡发生的标志酶,Caspase-9可促进Caspase-3的表达,进而执行心肌细胞凋亡 过程。Caspase-8 基因可激活其家族内其他基因,诱发级联反应,加快心肌细胞凋亡。而白血 病-2(Bcl-2)基因作为细胞凋亡的抑制因子,能够有效调节细胞凋亡,增强细胞抵抗凋亡诱 导因素的功能,延长其寿命。复心汤可有效增加心肌细胞内Bcl-2基因表达量、降低Caspase- 8基因表达量,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心肌功能,具有抗心衰价值[9]。参附注射液可降低氧化 应激水平,抑制蛋白凋亡,从而改善心衰大鼠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下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有关[10]。而陈恒文等[11]证实宣痹安痛方可降低心肌梗死后心室 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表达。 4、改善机体血流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心功能的最直接反映。其中LVSP(左室收缩压)与+dp/dtmax(左室内压 最大上升速率)可综合判定心肌收缩性能,LVEDP(左室舒张末压)与-dp/dtmax(左室内 压最大下降速率)可共同判定舒张性能。郝志强等[12]发现与心衰组比较,人参煎剂组患者LVSP、LVEDP、+ dp/dtmax、-dp/dtmax、LVEDD、左室射血分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