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6.29 MB
- 文档页数:22
浅谈艺术的起源及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关系【摘要】本文将从艺术的定义和起源入手,探讨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并深入分析在文化系统中艺术的关系。
探讨艺术与宗教、政治、经济的关系,揭示艺术在文化系统中的重要性。
展望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了解艺术的起源和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关系,以及探讨艺术在不同领域中的作用和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艺术的定义,艺术的起源,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关系,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艺术与政治的关系,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艺术在文化系统中的重要性,艺术的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艺术的定义艺术的定义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深远的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都可能对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在广义上,艺术可以被理解为人类创造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
而在狭义上,艺术则更强调创作者个体的创造性和表现形式的独特性。
艺术的定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类对艺术的认知不断深化,对艺术的理解也会逐渐扩展和丰富。
有些人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方式,是人类内心灵魂的表达;有些人则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解构和想象,是一种更高级的表达形式。
无论是哪种观点,艺术都被认为是人类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社会属性。
在今天的社会中,艺术不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娱乐方式,更是被视为一种能够启发思考、丰富感受、传递信息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2 艺术的起源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神秘力量以及精神世界的认知和探索。
在早期文化发展中,艺术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种社会凝聚力量。
由此可见,艺术的起源与人类文化发展密不可分,它承载着人类情感、思想和价值观,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艺术的起源源远流长,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精神世界的探索。
《艺术学概论》总结归纳(一)基本框架1.本教材由“艺术总论”、“艺术种类”和“艺术系统”三部分(三编)组成。
上编“艺术总论”包括:“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和“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四章。
其中“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章,讲述了“艺术本质”在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论述了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的起源”一章,归纳了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如:“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巫术’”、“艺术起源于‘表现’”,分析了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关系。
“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一章,论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如“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和“审美娱乐作用”,讲述了“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一章,讲述了“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分析了艺术与哲学、艺术与宗教、艺术与道德和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1.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艺术学概论简略试题(全12章)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艺术本质几种主要看法答:(1)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性世界是第一性,感性世界是第二性,艺术世界仅是第三性。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
“道”不仅是文艺本质,而且是文艺内容,“文”是作为“道”工具而已。
(2)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如: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康德:“自由的艺术”.(3)第三种,“模仿说” 或“再现说”。
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俄国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论断。
(4)第四,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精神生产.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呢?答:第一,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起源,经历漫长历史过程. 其次,性质和特点,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审美和情感。
总之,艺术必然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第二,阐明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19世纪的俄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等”巡回展览画派”第三,揭示了艺术系统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艺术创作是“生产阶段”,艺术作品是“产品”。
艺术鉴赏是“消费阶段”.过去美学理论,侧重某一环节,不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整体.如:19世纪实证批评家:圣佩韦等,重视对作家研究,侧重艺术创作.20世纪新批评派,结构主义等,重视对作品研究.侧重艺术作品.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诞生接受美学,重视对欣赏者研究,侧重读者,听众,观众总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应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进行综合研究.第二节艺术特征3.艺术特征论述:答:“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1、理解文化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认清艺术在文化大系统中的地位。
2、指导学生认清在精神文化子系统内部,一方面,艺术要受到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反过来对它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学重点]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难点] 艺术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讨论辩论[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和步骤]Ⅰ、导入石头不是文化,石头雕成石狮子就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就是指人类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Ⅱ、讲授新课一、文化系统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要素,而它们又包含着许多更低层次子系统。
在精神文化中,又包含着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许多子系统。
二、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第一,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第二,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
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
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
三、艺术与哲学1、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哲学作为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要对作为人类感性认识最高形式的艺术产生影响,必然经过美学这一中介。
黑格尔将美学称之为“艺术哲学”,明确指出美学在艺术与哲学之间的桥梁作用。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的三大思潮: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对中国艺术家创作的影响: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更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
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森把所谓“生命冲动”当作世界万物的主宰,宇宙间的一切似乎都是由这种神秘力量派生出来的,他从唯心论和神秘论的立场出发,认为只有人的梦幻世界或直觉领域才能达到绝对真实,即所谓的“超现实”。
【[艺术概论]考研笔记彭吉象】艺术概论彭吉象笔记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史上的主 __: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德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式最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客观精神说学探讨的学者。
他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仅仅是第三性的。
这样一来,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式的模仿。
德国古典学集大成者 __美学的核心是他给美下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体现”代表人德国古典学的开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主观精神说义的基础之上。
摹仿说或再现说,摹仿说或再现说,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艺术是现实的模仿,艺术应该表现出事物的本质性质来。
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人类社会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大类。
为了满足这两种生活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就叫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们的物质文明。
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他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和“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当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艺术生产”理论,对于揭示艺术 __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完全可以这么讲,“艺术生产”理论为艺术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石。
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研究的启示: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研究的启示: 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 __性质和特点。
以劳动为前提,巫术为中介,艺术 __离不开人类的文化实践活动。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艺术的本质1.客观精神说定义: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文以载道说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
②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
③南北朝刘勰(协)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犹车之载物”。
2.主观精神说定义: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代表人物:康德意志自由论尼采中国古代文艺评论家“情”“志”①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康德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②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③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部分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3.模仿说或再现说定义: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②俄国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4.其他观点(除以上几种主要观点外,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二、“艺术生产”理论√1.明确提出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