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病1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血色病名词解释
血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胃肠道吸收铁元素异常增加,导致体内铁负荷明显增高(铁蛋白及血清铁明显升高),沉积于肝脏、心脏、胰腺等重要脏器,引起脏器功能损害。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皮肤色素沉着、血糖升高、肝脏肿大伴功能损害、充血性心力衰竭、关节肿痛等。
血色病患者,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明显升高,肝脏穿刺活检可见肝脏纤维化或肝硬化表现。
患者考虑有血色病的可能时,需及时到血液内科就诊,完善贫血六项、骨髓穿刺及肝脏穿刺活检等检查,以明确诊断,由专科医师评估病情后,制定治疗方案,积极治疗。
第十四章血色病正常铁代谢实验室检查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病理治疗临床表现血色病(hemochromatosis)又称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或血色素沉着症,为一组铁代谢性疾病,是由于体内的铁过多,并沉积于肝、胰、心、肾、脾、皮肤等组织,引起不同程度的实质细胞破坏、纤维组织增生及脏器功能损害,临床上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肝肿大、肝硬化、DM、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
遗传性血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铁代谢病[1~3],患病率一般为3‰~8‰。
本病在北欧人群中较为常见,平均患病率可达1/300,患病基因的携带情况更是高达1/10[2]。
【正常铁代谢】从出生后到青春期,体内的铁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至成年以后达到较为恒定的水平。
健康成年人体内的铁总量为3~4g,其中2/3存在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过氧化氢酶中;其余则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肝、胰、心肌、内分泌腺、皮肤和粘膜等组织。
后者称为贮存铁,其含量因性别而异,一般男性平均为1g左右。
育龄妇女的贮存铁相对较少,约为300mg左右,但绝经后开始缓慢增加,最终达到与男性相似的水平。
铁蛋白是铁贮存的主要形式,其中60%贮存于肝脏,40%贮存于肌肉组织和网状内皮系统。
肝内贮存铁有95%是以铁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肝细胞中,余下的5%则存在于Kupffer细胞的溶酶体残粒中。
在溶酶体蛋白酶的作用下,铁蛋白降解为不溶于水的含铁血黄素。
其中的铁含量可高达40%,这是铁贮存的另一种形式。
体内铁含量的相对恒定,主要是通过铁的吸收与丢失之间的动态平衡而得以维持。
铁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4],正常人每日从肠道中吸收的铁约为0.5~1mg,行经期妇女为1~2mg。
肠粘膜对铁的吸收率受体内铁贮量、红细胞生成速度和肠粘膜吸收功能等影响。
铁的吸收受体内铁贮存情况的影响,贮存铁减少可使铁的吸收增加;反之,则铁的吸收减少。
此外,红细胞生成增多或发生急性溶血时亦可刺激铁的吸收。
血色病诊断标准
血色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皮肤和黏膜呈现鲜红色。
由
于其罕见性和独特的症状,血色病的诊断一直是一个难题。
为了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血色病,制定了以下的血色病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皮肤和黏膜呈现鲜红色,无瘙痒感和疼痛感。
2. 患者在出生后不久即出现鲜红色皮肤,随着年龄增长,颜色不会改变或减轻。
3. 除了皮肤和黏膜颜色异常外,患者无其他明显症状。
二、家族史。
1. 患者有家族史,患者的父母或近亲中有人患有相似的症状。
2. 家族中有多人患有血色病的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患者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正常。
2. 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发现患者携带了与血色病相关的基因突变。
四、皮肤活检。
1. 皮肤活检显示表皮和真皮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增厚,毛细血管内有红细
胞充盈。
五、其他相关检查。
1.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皮肤红斑,如过敏性皮炎、药物反应等。
2. 对于疑难病例,可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以排除其他皮肤病。
六、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家族史、实验室检查和皮肤活检等综合分析,如符合以上标准,可诊断为血色病。
血色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随着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诊断和治疗都有了较
大的进展。
希望通过本文提出的血色病诊断标准,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血色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管理。
血色病1例作者:毕宁王菁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2期【关键词】血色病;诊断;肝功能异常【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2-0283-01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5岁,因“解稀烂大便2年余”入院,既往有反复胸闷病史,在外院诊断为原发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给于强心、利尿、改善心肌重构等治疗后症状能缓解,有甲状腺功能减低病病史多年,口服右旋甲状腺素治疗。
入院查体:BP130/80mmHg,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不齐,可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8.34*10^9/L,红细胞4.05*10^12/L,血紅蛋白132g/L,血小板199*10^9/L,谷丙转氨酶449U/L,谷草转氨酶 236U/L,球蛋白24.2g/L,白蛋白42.5g/L,直接胆红素4umol/L,间接胆红素12.3umol/L,谷氨酰转肽酶23U/L,碱性磷酸酶76U/L,尿素6.29mmol/L,血肌酐97.1umol/L,葡萄糖5.65m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2.61pg/ml,促甲状腺素9.57uIU/ml,铁蛋白1510ng/ml,空腹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TS) 62.1%,抗dsDNA 阴性(-),抗ANA 阴性(-),自免肝全套阴性,肝炎相关标志物阴性。
常规心电图检查:频发室性早搏。
肝胆脾胰甲状腺心脏彩超检查:肝、胆囊、脾脏声像图均未见明显异常,甲状腺肿大,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室壁运动异常,心功能减低,左室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LVEF(左心功能测定):约39%(50-75%),左心室缩短率:20%(25-45%)。
上腹部CT平扫检查:肝脏密度增高,建议结合临床有无输血史、血液病史综合考虑。
甲状腺ECT检查:双叶甲状腺摄锝功能明显减低。
血色病诊断标准血色病是一种罕见的病症,它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瘙痒、骨髓增生异常以及血液样貌异常等。
由于血色病的诊断方法相对较为复杂,因此临床医生普遍采用“血色病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标准。
第一步是病史采集。
在进行血色病的病史采集过程中,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家族史、既往史、用药史以及近期的生活史等信息。
此外,对于患有皮肤瘙痒、动态性皮癣等皮肤疾病的患者,也需要特别关注,以便将皮肤疾病与血色病进行区分。
第二步是体格检查。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皮肤状况、淋巴结肿大情况、肝脾大小、肢体麻木等方面。
此步骤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第三步是实验室检查。
血色病是一种血液病,因此实验室检查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学检查、骨髓穿刺检查、蛋白质电泳及免疫球蛋白定量等项目。
其中,骨髓穿刺检查是最为关键的检查项目,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骨髓情况,诊断是否为血色病。
第四步是病理学检查。
在进行病理学检查时,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皮肤、淋巴结以及骨髓等部位进行详细检查,以便了解病变的情况及程度。
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病。
最后,通过以上多种检测手段,医生可以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否患有血色病。
而针对血色病的治疗方案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包括化疗、放疗、骨髓移植等方式。
总之,血色病诊断标准对于血色病的诊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根据标准有序地开展工作,以便对患者进行准确诊断,从而为患者设计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1IJK!HJV基因突变致多器官损伤的成人遗传性血色病1例报告吴树铎1,2,詹沂博2,李新华3,许长磊1,曹敏玲1,池晓玲1,21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广州51012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510006;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广州510630关键词:血色素沉着症;铁代谢障碍;突变;HJV基因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20JGXM028)HereditaryhemochromatosiswithmultipleorgandamagecausedbyHJVgenemutationinadults:AcasereportWUShuduo1,2,ZHANYibo2,LIXinhua3,XUChanglei1,CAOMinling1,CHIXiaoling1,2(1.DepartmentofLiverDisease,GuangdongProvincialHospital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120,China;2.TheSecondClinicalCollegeofGuangzhou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006,China;3.DepartmentofInfectiousDiseases,TheThirdAffiliatedHospitalof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630,China)Correspondingauthor:CHIXiaoling,chixiaolingqh@163.com(ORCID:0000-0003-3193-1943)Keywords:Hemochromatosis;IronMetabolismDisorders;Mutation;HJVgeneResearchfunding:PostgraduateEducationInnovationProjectofGuangdongProvincein2020(2020JGXM028)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2.11.026收稿日期:2022-04-22;录用日期:2022-05-29通信作者:池晓玲,chixiaolingqh@163.com 遗传性血色病又称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是一种多发于北欧血统人群的、以铁在体内过度沉积导致组织损伤为主要病理特点的遗传性疾病。
血色病诊断标准血色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皮肤和眼球的色素沉着增加,导致皮肤和眼球呈现出深红色或棕褐色。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对血色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以下是血色病的诊断标准,供医生和患者参考。
一、临床表现。
1. 皮肤色素沉着增加,呈现出深红色或棕褐色。
2. 眼球色素沉着增加,眼白呈现出深红色或棕褐色。
3. 皮肤和眼球的色素沉着呈进行性增加趋势。
二、实验室检查。
1. 皮肤组织活检,镜下观察可见黑色素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且色素颗粒呈现出深红色或棕褐色。
2. 血液检查,血清黑色素含量显著增加。
3. 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可发现相关基因发生突变。
三、影像学检查。
1. 皮肤超声,可见皮肤下黑色素沉着增加。
2. 眼科检查,眼底检查可见眼球黑色素沉着增加。
四、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家族史和遗传学检测,可以进行血色病的诊断。
五、鉴别诊断。
1. 霍奇金淋巴瘤,需通过淋巴组织活检和淋巴细胞免疫表型鉴别。
2. 黑色素瘤,需通过皮肤组织活检和黑色素瘤特异抗原鉴别。
六、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对症治疗和遗传咨询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
七、预后。
血色病是一种进行性疾病,预后较差,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八、结语。
血色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准确的诊断对于指导治疗和遗传咨询非常重要,希望医生和患者能够加强对血色病的认识,早日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色病
血色病为一种罕见的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由于过多的铁质沉着在脏器组织所致,引起不同程度的基质细胞破坏、纤维组织增生及脏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有肝硬化、糖尿病、皮肤色素沉着、内分泌紊乱、心脏和关节病变。
血色病是因组织中铁的沉积过多而发生的全身性疾病。
血色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血色病是隐性遗传性疾病,男性多见。
继发性血色病主要由于严重的慢性贫血(重型β海洋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大量输血(一般在输血100次以上)以后,造成体内铁贮积过多所致,也有少数病例因多年摄入大量药物性铁或饮食中的铁后发生。
相当多的嗜酒,某些酒中铁含量较高,酒精又能刺激铁的吸收,长期纵酒者肝功能损害也能增加铁的吸收。
【发病机理】
血色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第六对染色体上基因异常,导致小肠粘膜对食物内铁吸收增加,以致体内铁含量增加,超过正常的5~10倍以上。
示踪核素检查表明,血色病患者对口服铁的吸收率可高达20%~45%(正常人为1.5%~4.4%)。
体内铁沉积过多造成肝损害和肝硬化的机制有3种学说:①含铁血黄素在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中,将铁释放出来,使溶酶体膜不稳定,其中的水解酶类进入胞质内,造成破坏;②过多的游离铁使细胞器的类脂发生脂质过氧化,线粒体和细胞膜进一步破坏,使细胞死亡;③肝内铁过多,直接刺激胶原纤维的合成,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病理改变】
最突出的病理变化是各脏器实质细胞内有不等量的含铁色素(含铁血黄素、铁蛋白)及非含铁色素(脂褐素和黑色素)的沉着,并伴有纤维化。
一、肝脏
肝含铁量常50~100倍于正常肝含铁量的上限,最明显异常是肝细胞内有含铁血黄素颗粒。
主要分布在小管周边,晚期胆管上皮细胞、枯否细胞和巨噬细胞都有铁质沉着,非特异性的变化有脂肪变性和空泡变性。
几乎所有有症状患者都存在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纤维间隔宽窄不一,纤维束起源于门静脉周围,然后延伸,包绕一个或数个小叶,其形态学变化类似慢性胆管部分梗阻。
结节内铁质沉积常是在肝细胞内,而不累及纤维组织,提示结节的形成是纤维组织的包绕,而不是存活肝细胞的增生所致。
二、胰腺
胰腺的内分泌细胞和外分泌细胞,都有铁的过量沉积,有症状者,胰腺腺泡结构破坏,小叶内和小叶间明显纤维化,胰岛细胞减少。
腺泡细胞内及纤维组织铁质沉积明显重于胰岛Langerhans细胞,说明内分泌细胞对铁的毒性作用敏感。
二、其他内分泌腺
甲状腺腺泡、肾上腺髓质球状带、垂体前叶细胞(嗜酸细胞除外)及甲状旁腺都有含铁血黄素沉着,睾丸生精上皮萎缩,但铁质沉着相对少。
三、皮肤
50%~90%病人黑色素沉着,皮肤呈青铜色,临床所看到的皮肤色素沉着多是由于表皮基底的黑色素沉着,但是,在萎缩了的真皮和表皮上,可看到含铁血黄素沉着到汗腺、血管内皮和真皮结缔组织而呈现出来的灰色色素沉着。
四、心脏
心脏明显肥大,心肌受累严重,肌纤维数减少,心室肌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心内膜下、收缩肌细胞含铁血黄素沉着程度转传导组织重,心肌细胞核周围可见贮铁蛋白,这些细胞变性、坏死,代之以纤维组织。
五、关节
滑膜细胞内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相关纤维组织内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超微结构显示在合成细胞、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内有铁质沉积,而巨噬细胞则几乎不含铁,软骨细胞和周围的软骨组织有继发性退行性变、钙化,有软骨下囊肿形成。
脾脏、骨髓、脑和神经组织受累较轻。
【症状】
血色病患者当体内铁贮积量达25~50g时才出现临床症状。
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为50岁,但由血色病所致的早期临床表现往往被忽视,因而通常拖延4~5年后才能确立诊断。
本病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8:1。
血色病最主要的症状为皮肤色素沉着,糖尿病、肝硬化和性腺功能减退。
由于近代诊断方法的改进,一些无典型症状或甚至尚未出现症状的纯合子均可被发现。
最近,对163
例患者分析表明,83%有无力和嗜睡,58%有腹痛,43%有关节痛,38%有性欲减退和阳萎,15%有心功能衰竭症状。
69%有肝硬化,83%肝肿大,13%脾肿大,20%体毛丢失,8%男性乳房发育,75%皮肤色素沉着,55%有临床糖尿病。
一、肝脏
肝脏肿大先于肝硬化,其肿大程度与铁质沉积程度有关,血色病非肝硬化患者69%有肝肿大,肝硬化者中90%肝肿大,提示铁沉积本身对肝脏病变起主要作用。
肝硬化形成后,多出现肝功能不全和门脉高压,肝功能试验可有血清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转氨酶可轻度升高,肝硬化其他非特异性表现有性欲减退、阳瘦长、闭经、男性乳房发育。
导致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的肝内铁沉积阈值为22mg/g干重,在肝硬化基础上易发生肝癌,血色病肝硬化的癌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的200倍,主要是原发性肝细胞癌,大部分可起源于肝内胆管,肝外癌发生率不高。
右上腹痛多为慢性,但有时为急性,急性腹痛很剧烈,有时可致疼痛性休克,其原因尚不十分明了。
二、糖尿病
血色病肝硬化患者,71%有显性糖尿病,其中60%为胰岛素依赖型,31%为非胰岛素依赖型;非肝硬化患者,20%有临床糖尿病,其中60%为非胰岛素依赖型。
其余非显性糖尿病的血色病患者,31%有糖耐量异常,对于经过治疗而长期存活的血色病糖尿病患者,其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与其他糖尿病相似。
所以又有人称它为“青铜色糖尿病”。
三、皮肤色素沉着几乎所有患者均有皮肤色素沉着,尤其是裸露部位,但由于进展隐匿,患者及其亲属往往不会注意。
四、心脏 1/3患者有心律不齐,15%患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电图示低电压、T 波变化、早搏、心房和心室颤动、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示全心扩大。
五、关节病变
发生率为43%~57%,其中仅55%有关节疼痛症状,检查可见关节病变,有些关节不痛,物理检查也正常者,X线可发现有病变,如囊性变和关节边缘硬化改变,多见于第二、三掌指关节,膝、髋关节也可受累。
关节病变发生率与有否肝硬化无关,可作为首发现或唯一表现。
六、内分泌腺异常
男性患者可出现性欲减退和阳痿,并伴有第二性征改变,这些改变常与肝脏受累有关,但多出现在肝硬化之前,女性闭经与有无肝硬化无关,男性乳房发育的发生率低于其他原因所致肝硬化患者,且与有无肝硬化无关,性腺功能低下的大多数患者都存在有促性腺激素分泌低下、黄体激素低下、促卵泡生成素低下及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反应低下。
一般垂体-肾上腺和垂体-甲状腺功能均正常。
【实验室检查】:
血清铁增高达200μg/dl以上,平均约250μg/dl,血清转铁蛋白的铁饱和度高达70%~100%。
血浆铁蛋白常高达500μg/L。
骨髓涂片或切片见含铁血黄素明显增多。
尿检、皮肤活检均见含铁血黄素,后者尚可见黑色素增多。
去铁草酰胺试验:去铁草酰胺是一种铁螯合剂,能与铁结合,并促使铁从尿中排出。
先给病人维生素C,每日200毫克,连服7天,然后肌肉注射去铁草酰胺,每公斤体重10毫克,再测定24小时尿中铁的排泄量,常超过5毫克或10毫克(正常值不超过2毫克)。
肝活检呈色素性肝硬化变,充满含铁血黄素颗粒,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
【诊断】对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诊断不难,如患者有①血清铁增高,②血清铁饱和度增高③血清铁蛋白增高,应进一步做肝活检确诊,
应除外如下几种疾病:各种类型肝硬化、糖尿病、Addison病、肝豆状核变性、
【治疗】
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因已有肝硬化的血色病患者,预后差,寿命缩短,并发肝癌的机会高,而肝硬化前期的患者,如能及时将贮存的过多铁排尽,则不影响寿命,且不会发生肝癌。
由HLA分型确定的纯合子,即使无明显铁贮积过多,也应每年定期查转氨酶、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和铁蛋白,及时发现早期或已有铁贮积过多患者,早期治疗。
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放血疗法以去除体内过量的铁,每500ml血含铁约250mg,每次500ml,每周或每2周1次,直至把过多铁排尽,一般需2~3年,以后根据情况,每2~4周放血1次,以维持疗效。
静脉放血后,患者全身症状减轻,体重增加,皮肤色素沉着和肝、脾肿大减轻。
对心力衰竭
患者,可肌注铁螯合剂,如去铁敏0.5g,每日2次,待心脏好转后,再用放血疗法。
对于肝硬化腹水、门脉高压、糖尿病和心力衰竭、性功能不全者,应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