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音乐教案歌剧《茶花女》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威尔第作曲三幕歌剧《茶花女》经典唱段的演唱技巧分析黄璐中国音乐学院摘要:维奥莱塔是歌剧《茶花女》中的主人公,威尔第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手法,加强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是世界歌剧史上的经典。
《茶花女》是威尔第用自己鲜明的个人创作特色创作而成,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与特色,尤其是女高音段堪称咏叹调的典范之作。
本文主要分析《茶花女》经典唱段的演唱技巧,希望对演唱者有所启示,从而更好的塑造歌剧中人物的形象,唱好里面的咏叹调,从而更好的塑造维奥莱塔的歌剧形象。
关键词:《茶花女》;经典唱段;演唱技巧歌剧《茶花女》主要有“爱情”和“离别”两个主题,大量使用了宣叙调、咏叹调,以此强化剧情,并以独唱、合唱、重唱等演唱形式,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让维奥莱塔这个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和《永别了,往日美丽的梦》是维奥莱塔的两首经典咏叹调,能够将维奥莱塔复杂的内心情感变化细腻、生动的呈现出来。
歌唱者要深入探究这两首咏叹调的演唱处理方法,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才能将音乐深层的内涵与人物性格特点表现出来,从而更好的诠释《茶花女》这部歌剧作品。
一、准确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在威尔第歌剧作品《茶花女》中,维奥莱塔这个人物形象的出场率占据了90%以上的演出总时间,表演难度极大,对女主角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整个歌剧里面,维奥莱塔有欢笑、希望、矛盾、挣扎、绝望等细腻的心理变化,要通过唱腔进行展现。
《他也许是我渴望见的人》是歌剧中的一首咏叹调,首部分宣叙调共有四次转调,多次转调将维奥莱塔内心复杂的情绪表现了出来,以歌唱乐句和小过门配合演奏,将维奥莱塔矛盾复杂的内心反映出来[1]。
用小调圆舞曲开始演唱歌曲,体现歌剧主人公无限憧憬幸福,然后迅速转变为A大调,通过对很多花腔演唱句子的运用,塑造了维奥莱塔绝望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她自暴自弃的生活状态。
而歌曲后一段以花腔乐句为主,配合6/8拍子的圆舞曲,这样音乐更显热烈与激动,和之前音乐对比十分的鲜明,把女主人公憧憬幸福到失望到难过的心理变化过程呈现了出来。
浅析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创作是意大利19世纪下半叶歌剧发展的重要代表。
他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创作(1839--1850)、中期创作(1851—1871)和后期创作(1871—1893)。
他的早期创作大多是对罗西尼和贝里尼的模仿,但在题材上大都反映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内容。
其重要作品有《纳布克》《伦巴弟人》《欧那尼》《阿蒂拉》等。
中期创作,在内容上大大加强了现实主义因素,人物性格也有深入的刻画,以《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阿伊达》为代表,标志着他的歌剧走向成熟。
后期创作只有两部歌剧《奥赛罗》《法尔斯塔夫》,此外重要的作品还有《安魂弥撒曲》等。
下面主要来介绍他的歌剧《茶花女》。
《茶花女》(la traviata)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一部作品,全歌剧有三幕,剧本是由皮亚维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戏剧《茶花女》改编而成的,由威尔第作曲。
歌剧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的“费尼切”剧院首演。
音乐体现着威尔第的中晚期创作风格,以充分地描写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为重,最终以悲剧而告终。
但由于歌剧的主角是一位“堕落的女人”等原因,演出反响不佳,随即威尔第对歌剧的第二幕作了修改,于1854年5月再次上演,并一举获得成功,得到了很高的赞誉,并与《弄臣》《游吟诗人》被誉为威尔第50年代的“三大杰作”。
这部歌剧主要描述的是位于19世纪巴黎,上流社会中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微奥列塔”,因她喜欢茶花而被称为“茶花女”,她整天沉迷在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的荒谬生活之中。
虽然显得高贵,但患了重病,在一次酒会上,他无意中认识了英俊潇洒的阿尔弗雷德,凑巧此时微奥列塔突发重病,倒在沙发上,阿尔弗雷德见状立马上前深切的照顾她,同时,也向微奥列塔倾诉了自己对她的爱慕之心,微奥列塔很是感动,便接受了他的请求。
微奥列塔为了阿尔弗雷德,改掉了所有的不良陋习,同时也摆脱了之前花天酒地、奢华荒谬的环境,带着所有积蓄和阿尔弗雷德回到了乡下,过着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生活,可是好景不长,这个消息不知如何传到阿尔弗雷德父亲的耳朵里,父亲顿时勃然大怒,赶来乡间兴师请罪,父亲严厉的面孔使他们感到恐慌,两人的分离已在预料之中。
高中音乐鉴赏《歌剧》教案教学背景及构想:中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是喜欢流行音乐的,平时接触歌剧也不多。
对于欣赏歌剧学生难免存在畏难情绪,学生普遍认为歌剧太古典也太深奥,是一门可望不可及的艺术。
这种局面的出现给“音乐鉴赏”中歌剧这一块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我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尽量的结合作品。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让学生从熟悉的音乐中感到亲近与轻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奖学生分成A、B、C、D 四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知不觉的爱上歌剧艺术。
教材分析:《歌剧艺术》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音乐鉴赏模块第17单元第32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欣赏了欧洲民间音乐中美声唱法帕瓦罗蒂演唱的歌剧《今夜无人入睡》,为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这节课在中外音乐知识体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
由于歌剧起源与外国,而且外国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歌剧,给学生观看与学习的价值非常的高。
但教材中的歌剧艺术的作品只有中国的,我觉得知识有点不全面,所以我添加了一些外国的歌剧欣赏和介绍,由浅入深地进入到歌剧的艺术领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歌剧的起源、定义;了解歌剧的演唱形式及分类;知道著名的歌剧作家及作品;基本技能:通过歌剧艺术的学习,能认识中外歌剧艺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饮酒歌》,初步认识歌剧;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探究等方法了解歌剧的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歌剧的欣赏和学习,培养对歌剧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树立多元文化意识,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歌剧的定义、演唱形式、中外歌剧的赏析。
教学难点:如何调动学生积极理解主动参与表现歌剧音乐。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分析法、参与体验法、教唱法等。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1.由帕瓦罗蒂演唱的歌剧《今夜无人入睡》导入:并提问:他是属于什么艺术?(歌剧艺术)刚欣赏《今夜无人入睡》选自《图兰朵》。
歌剧《茶花女》赏析摘要:《茶花女》是威尔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歌剧舞台上长演不衰的作品。
本文介绍了《茶花女》的创作背景和主要细致分析了茶花女V ioletta与男主角Alf redo相遇相爱的部分茶花女的内心世界,简单介绍了后续的故事发展情况。
通过细致的赏析,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威尔第用音乐来准确刻画人物形象、内心世界、角色性格,用音乐来预示戏剧情节的发展,用音乐来充分体现人性的艺术手法与特色。
关键词:歌剧威尔第茶花女音乐爱情在上歌剧欣赏时,老师正式向我们介绍的第一部歌剧便是《茶花女》。
《茶花女》是意大利最富盛名的作曲家威尔第的作品,作于1853年,其歌剧剧本是由皮亚威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成。
1852年的冬天,威尔第在看了话剧《茶花女》后十分激动,决心将话剧改为歌剧。
1853年,这部歌剧在威尼斯芬尼斯大剧院首次上映,但是演出情况很糟糕。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女主角的扮演者健壮如牛,和茶花女孱弱的形象很不相符。
但是威尔第并没有失去信心,在一年后,《茶花女》在同一剧场再度上演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是一部亲切、细腻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抒情歌剧,它着重表现了牺牲资产于资产阶级社会偏见和虚伪道德的妇女的悲惨处境。
本歌剧主要讲述了一位巴黎名妓Vi olett a为青年A lfred o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Alfre do居乡间。
Alfred o之父责备Viole tta 毁了儿子的前程,Violet ta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
Alfred o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
Violet ta一病不起,含泪而死。
Alfred o读了Vi olett a 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老师带着我们主要欣赏了前半部分歌剧。
初中八年级音乐教案歌剧《茶花女》第一篇:初中八年级音乐教案歌剧《茶花女》人教版初中八年级音乐教案歌剧《茶花女》教材版本:人教出版社年级:八年级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设计思路:导入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歌剧知识----学习《茶花女》---作曲家介绍(威尔弟)---作品分析-----实践联系-----总结评价----作业。
教学目标:1、了解浪漫主义音乐、歌剧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2、学习歌剧《茶花女》并哼唱《饮酒歌》主题旋律,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掌握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的喜剧性和表现力。
3、通过实践表演和参加活动,展示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1、什么是歌剧及歌剧的艺术特点?2、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时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先欣赏一段古典音乐(复习旧知识),然后再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
1、复习古典音乐特点及代表人物(学生欣赏音乐后回答,教师评价)。
2、学习浪漫主义音乐,a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学生谈感受,教师评价并讲述浪漫主义音乐,b了解其概念、特点及代表人物;c代表人物图像运用多媒体播放,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时期人物的印象。
二、歌剧知识:师:在了解什么是浪漫主义音乐之后,我们来共同观赏一段音乐片断。
(播放一段歌剧片断,然后请同学们判断音乐种类并回答录像中所包含的几种音乐形式)生:畅所欲言。
师:播放的是――歌剧,并概括学生所回答出现的音乐形式。
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出歌剧的概念。
三、学习歌剧―――《茶花女》1、出示作曲家威尔弟的肖像、简介及代表作并介绍威尔弟和作品《茶花女》的创作。
2、师生讨论《茶花女》作品名字的由来。
3、欣赏《茶花女》片断,作品介绍:讲述故事梗概,学生了解歌剧。
4、第一幕分析: A 欣赏《饮酒歌》全曲。
B 分段欣赏和练习:出示:(根据所欣赏的各段落,分析所用乐器、几拍子舞曲、刻画人物的情绪和性格。
)师:单二部曲式的分节歌,(男、女二重唱)逐段播放录像,启发学生把音乐、演唱和人物性格紧密结合;掌握三拍子舞曲的特点(采取让学生跟随音乐节拍,用多种方式表现节拍特点的方法),理解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感受歌剧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12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2体现男主角与女主角生活在一起的幸福与满足之感,第25小节后为大跳音程,旋律逐渐变慢,音乐更加抒情,体现男主角对女主角的爱恋之情。
咏叹调为38小节至末尾,速度为行板,宣叙调及引子节拍为4/4拍,此部分为3/4拍,存在大的连线,抒情特征明显,可突出威尔第歌剧艺术风格,歌剧咏叹调中大线条乐句类似,使音乐情感更为饱满。
在威尔第歌剧中下滑音是其旋律设计主要特点,咏叹调中较为常见。
此首咏叹调54小节、61小节均有小字二组降e 音而后转变为小字一组f 音下滑且跨度较大旋律处理,要注意演唱气息连贯,增强音乐叹气之感[2]。
(二)力度及速度为表现歌剧冲突,使剧情跌宕起伏,在音乐处理中力度与速度具有对比性,这是威尔第艺术创作惯用技巧,《沸腾的激动心灵》亦较为明显。
此曲咏叹调引子速度为快板,力度由弱(p)变强,最终力度为f,使歌曲情感先抑后扬,在前期不断积累情绪,最后予以爆发,此爆发为宣叙调的演唱奠定基础。
宣叙调13-37小节中的13-24小节为快板,第25小节后音乐放缓并转为行板,28小节处速度持续放缓并变为慢板,力度与速度为抒情助力,并为咏叹调的演绎做好铺垫。
38小节至末尾为咏叹调部分,速度为行板,此部分力度变化较为突出,起初为弱(p),到46小节加大弱度,即ppp,60小节转变成很强,即ff,60-61小节变化最为明显,60小节处做小字二组降a 音处理,力度为ff,在61小节处做小字二组降e 音处理,力度为极弱,即ppp,力度变化鲜明,体现男主角澎湃心情。
最后一句做渐弱处理,即dim,加之柔和甜美旋律设计,抒发男主角幸福美好内心情感。
(三)伴奏织体《沸腾的激动心灵》引子伴奏织体为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旋律整体较快,体现男主角激动心情,38-67小节咏叹调部分伴奏织体为左手八度低音八分音符转接右手十六分音符三组和弦,使音乐保持活跃灵动状态,3/4拍节奏极具动感,能映衬男主角幸福美好内心体验。
《茶花女》歌剧欣赏教案教学目的:1. 通过欣赏歌剧音乐,使学生了解歌剧这一体裁的发展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以扩大音乐视野。
2.通过欣赏歌剧选段,使学生感受歌剧音乐在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时丰富的戏剧性及表现力。
教学重点:1.什么是歌剧?2.《茶花女》中《饮酒歌》片段比较重要。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歌剧时代背景、故事梗概、作者生平作品题材、主要情绪。
教学方式:欣赏式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本等。
教学过程:一、先观看歌剧《茶花女》。
二、介绍音乐知识:1.首先介绍什么是歌剧。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
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西洋歌剧概况:西洋歌剧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应运而生的。
起源于意大利。
18世纪,格鲁克主张歌剧必须有深刻内容,音乐与戏剧统一,表现应纯朴、自然,对以后发展有很大影响。
19世纪西洋歌剧发展多线条。
重要作曲家有:古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格林卡、普契尼、柴科夫斯基等。
20世纪歌剧发展呈复杂局面。
重要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贝尔格、布里顿、斯特拉文斯基等。
2.《茶花女》简介。
介绍歌剧《茶花女》。
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作于1853年,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同名悲剧小说改编而成。
“茶花女”意大利文意思为“失足女”这是一部举世闻名的音乐巨作,主题深刻,旋律动人。
歌剧通过薇奥列塔这个被迫害的妇女形象,控诉上流社会的虚伪性,表现她高尚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格。
歌剧《茶花女》赏析摘要:《茶花女》是威尔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歌剧舞台上长演不衰的作品。
本文介绍了《茶花女》的创作背景和主要细致分析了茶花女Violetta 与男主角Alfredo相遇相爱的部分茶花女的内心世界,简单介绍了后续的故事发展情况。
通过细致的赏析,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威尔第用音乐来准确刻画人物形象、内心世界、角色性格,用音乐来预示戏剧情节的发展,用音乐来充分体现人性的艺术手法与特色。
关键词:歌剧威尔第茶花女音乐爱情在上歌剧欣赏时,老师正式向我们介绍的第一部歌剧便是《茶花女》。
《茶花女》是意大利最富盛名的作曲家威尔第的作品,作于1853年,其歌剧剧本是由皮亚威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成。
1852年的冬天,威尔第在看了话剧《茶花女》后十分激动,决心将话剧改为歌剧。
1853年,这部歌剧在威尼斯芬尼斯大剧院首次上映,但是演出情况很糟糕。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女主角的扮演者健壮如牛,和茶花女孱弱的形象很不相符。
但是威尔第并没有失去信心,在一年后,《茶花女》在同一剧场再度上演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是一部亲切、细腻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抒情歌剧,它着重表现了牺牲资产于资产阶级社会偏见和虚伪道德的妇女的悲惨处境。
本歌剧主要讲述了一位巴黎名妓Violetta为青年Alfredo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Alfredo居乡间。
Alfredo之父责备Violetta 毁了儿子的前程,Violetta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
Alfredo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
Violetta一病不起,含泪而死。
Alfredo读了Violetta 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老师带着我们主要欣赏了前半部分歌剧。
依稀记得,全剧的最开始,就让人印象深刻。
茶花女的序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会常用曲目。
这个序曲奠定了整部歌剧的基调:简单,优美,感人。
在16个小节的序中,小提琴在高音部凄迷的和弦营造出悲剧气氛。
前7小节小提琴简直是从天国传来的,仿佛一位天使,在飘荡的迷雾中若隐若现,用她空灵迷幻的嗓音向我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的序幕;第八小节开始中提琴和大提琴加入,慢慢拉近了跟天使的距离,最终她掀开面纱――序曲进入了主题。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音乐特色分析摘要】本文浅析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的创作特色,论威尔第在西方歌剧上的重要地位。
威尔第的《茶花女》的音乐细腻流畅、真挚动人,具有拨人心弦的悲剧效果,其创作几极具特色;善于应用以歌唱为主的咏叹调书法人物内心情感;注重重唱、合唱的烘托及管弦乐的作用,充分体现威尔第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惊人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创作特色一、绪论威尔第是意大利歌剧的集大成者。
18岁时,威尔第来到他向往已久的意大利文化中心——米兰,报考米兰皇家音乐学院,但被拒绝。
但年轻的威尔第并不气馁,他投靠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作曲家拉维尼亚门下学习作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853年《游吟诗人》在罗马的阿波罗剧院首演,大获成功。
在《游吟诗人》排练之际,威尔第又埋头创作《茶花女》,当其脚本由皮亚韦完成后,威尔第仅用4周时间就写出了歌剧总谱。
《茶花女》经调整再度上演,大获成功,成为歌剧舞台上演出最为频繁、最受欢迎的经典剧目之一。
二、歌剧《茶花女》的剧情简介《茶花女》是三幕歌剧。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词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基本特点。
剧本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压迫下层市民的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
《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莱塔。
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
四、歌剧《茶花女》的创作特色(一)善于应用以歌唱为主的咏叹调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威尔第的歌剧的特点是始终坚持以“歌唱”为主角,保持器乐与声乐艺术之间的平衡感。
他为剧中人物设计了最优美、最有欣赏价值的合唱、重唱和独唱的宜叙调以及咏叹调等,所有这些唱段都有规整的结构。
此外,他选用的题材大部分是悲剧性的故事,反映了人世间的冷酷无情和真善美。
(二)重唱、合唱的烘托威尔第不仅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比较深入的刻画,把类型化的形象提炼成个性化的形象并把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发展联系起来,不断的采用重唱与合唱推动着戏剧发展。
赏析歌剧《茶花女》在音乐鉴赏这门课中,我第一次认真地接触音乐剧,歌剧之类的作品,对于喜欢流行音乐的我,我觉得这类作品还是比较高雅的,不能深刻的理解它的含义。
我对《茶花女》这部作品的印象尤为深刻,非常喜欢。
因为是意大利文,所以听不懂,只能从他们演唱的情感、表情和肢体中领会,幸好有老师的解释,再带着自己的理解,顺利的看了这部歌剧的第一幕,后来,课余时间也把二,三两幕完整的看了。
但是,我只能感悟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茶花女》是一部三幕歌剧,歌剧描写了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维奥莱塔才华出众,是一位出名的妓女。
她与阿尔弗雷德·阿尔弗雷德相爱,但是,受到阿尔弗雷德父亲的干扰,她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又被阿尔弗雷德误会,最后带着无法实现爱情与家庭幸福的遗恨,离开了人间。
从整部歌剧看来,我觉得很注重心理描写,男女主人公在演唱时感情真挚,很富有表现力,整部歌剧先喜后悲,落差很大,却处理的不觉突兀。
在看完之后,我觉得在喜剧部分很多地方就已经奠定了维奥莱塔最终以悲剧收场。
第一幕,我就看见茶花女维奥莱塔在华丽的客厅中,她游走在各色的人群中,招呼客人,微笑频频,她能够左右逢源,而且非常的漂亮,很受欢迎。
大家饮酒欢乐,谈笑风生,合唱《快乐人生》,气氛十分的欢乐。
接下来,是我们很熟悉的《饮酒歌》,阿尔弗雷德经不起维奥莱塔热情恳求,他唱出著名的《饮酒歌》,这支咏叹调曲风非常的轻快活泼,很有活力。
大家都融合在这欢乐的气氛中,举杯高歌。
《祝酒歌》虽然很著名,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阿尔弗雷德和维奥莱塔的那首二重唱《幸福的日子》,我觉得非常的优美,很有感情。
在维奥莱塔身体不好的时候,阿尔弗雷德回到厅中陪伴着她,并向她表达了多年的爱慕之情,他真挚的感情和甜蜜的语言把维奥莱塔感动了,茶花女对他耍起了小小的花腔,唱出那玩世不恭的轻俏旋律。
两人一个追一个拒,到后来却逐渐缠绕在一起,茶花女尽管表面上还在推拒,实则芳心已落。
宴会的结束不得不让他们道别,茶花女也取下胸前的茶花送他,彼此相约次日再见。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音乐教案歌剧《茶花女》
教材版本:人教出版社
年级:八年级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设计思路:导入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歌剧知识----学习《茶花女》---作曲家介绍(威尔弟)---作品分析-----实践联系-----总结评价----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浪漫主义音乐、歌剧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2、学习歌剧《茶花女》并哼唱《饮酒歌》主题旋律,增
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掌握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的喜剧性和表现力。
3、通过实践表演和参加活动,展示学生才能,提高学生
的音乐综合能力。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什么是歌剧及歌剧的艺术特点?
2、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时的戏剧性和表现
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欣赏一段古典音乐(复习旧知识),然后再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
1、复习古典音乐特点及代表人物(学生欣赏音乐后回答,教师评价)。
2、学习浪漫主义音乐,
a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学生谈感受,教师评价并讲述浪漫主义音乐,
b了解其概念、特点及代表人物;
c代表人物图像运用多媒体播放,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时期人物的印象。
二、歌剧知识:
师:在了解什么是浪漫主义音乐之后,我们来共同观赏一段音乐片断。
(播放一段歌剧片断,然后请同学们判断音乐种类并回答录像中所包含的几种音乐形式)
生:畅所欲言。
师:播放的是――歌剧,并概括学生所回答出现的音乐形式。
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出歌剧的概念。
三、学习歌剧―――《茶花女》
1、出示作曲家威尔弟的肖像、简介及代表作并介绍威尔弟和作品《茶花女》的创作。
2、师生讨论《茶花女》作品名字的由来。
3、欣赏《茶花女》片断,作品介绍:
讲述故事梗概,学生了解歌剧。
4、第一幕分析:
A 欣赏《饮酒歌》全曲。
B 分段欣赏和练习:
出示:(根据所欣赏的各段落,分析所用乐器、几拍子舞曲、刻画人物的情绪和性格。
)
师:单二部曲式的分节歌,(男、女二重唱)逐段播放录像,启发学生把音乐、演唱和人物性格紧密结合;掌握三拍子舞曲的特点(采取让学生跟随音乐节拍,用多种方式表现节拍特点的方法),理解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感受歌剧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C 再次欣赏全曲并学唱:(掌握《饮酒歌》主旋律)
1)小声跟唱
2)师:钢琴教唱。
生:学唱。
(主要让学生熟悉主旋律,体会歌剧音乐演唱时的情感的表达。
)
难点---歌唱技巧;
注重大六度跳进;节奏—轻快而活泼;感情的调动和抒发。
3)全体齐唱。
4)根据演唱分组。
D 实践表演联系:
表演剧情:按照所需要人物角色,推荐学生表演剧情。
根据学生表演剧情的进展,再次出示剧情梗概和人物特点。
四、检测与评价
欣赏《饮酒歌》全曲:
生:分三大组----大部分学生参与合唱;爱好声乐的学生根据《饮酒歌》内容边领唱边加以相应的表演;爱好舞蹈的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将这三部分合为一体。
发挥学生特长爱好,发展学生个性,把《饮酒歌》表现完整,用录像机录制下来,供学生随时观看他们自己表演的《饮酒歌》,人人参与,激发兴趣。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歌剧《茶花女》,了解了什么是歌剧?歌剧音乐的特点?歌剧在渲染人物时所起的作用等,通过表演和演唱,增进了大家对歌剧的熟悉程度,希望大家能喜欢歌剧这种音乐表现形式,领悟歌剧的精粹。
六、作业
发动学生自己寻找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