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效果研究
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和死亡。
近年来,
去骨瓣减压术被应用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本文将对去
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进行研究和讨论。
去骨瓣减压术是一种通过去除颅骨或切割颅骨的部分来减轻颅内压力的手术方法。
在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脑组织的肿胀和颅内压力增高常常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
去骨
瓣减压术可以有效地减轻颅内压力,改善脑血流灌注,减少病变脑区的神经损伤。
一项研究对9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去骨瓣减压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力,改善脑血流,减少脑梗
死区的神经损伤。
50例患者在手术后恢复了部分神经功能,生存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另一项研究对比了去骨瓣减压术和保守治疗在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中的效果。
结果显示,与保守治疗相比,去骨瓣减压术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
去骨瓣减压术还可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
尽管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和风险。
手术会引起大量出血,增加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风险。
手术后可能会导致颅骨凹
陷和不同程度的脑沉降。
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也非常重要,需要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对颅脑损伤所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对颅脑损伤所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86例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6)和对照组(n=40),吸氧、神经营养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与常规大骨瓣开颅术。
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第1 d、3 d、7 d时颅内压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全部患者入院后均予吸氧、神经营养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病情加重后复查颅脑ct/mri确诊大面积脑梗死后急诊手术。
全麻下对照组患者采用顶枕大骨瓣、颞顶、额颞开颅脑梗死不同部位去骨瓣减压术,清除血肿、梗死坏死脑组织切除及内、外减压术。
研究组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手术切口起于颧弓上耳屏前1 cm绕过耳廓绕顶结节至矢状线中点沿中线向前至前额发际;采用游离骨瓣,颞前部作“t”字弧形,切开硬脑膜,暴露额叶、颞叶、顶叶等,清除部分血肿及血性积液,降低颅内压,清除局部血肿及挫伤严重的脑组织。
术中注意微创操作,解剖层次复位。
术后根据病情给予脱水、扩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亚低温冬眠等治疗。
1.3 评价方法①术后第1 d、3 d、7 d分别检查颅内压状况。
②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2]:恢复良好:可恢复工作、重新进入正常社交活动;中度残疾:生活自理;重度残疾:需他人照顾;植物状态:长期处于无意识状态,存在明显的觉醒与睡眠周期自主呼吸或去脑强直状态;死亡。
中度残疾以上为有效率计算的依据。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2.1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颅内压的变化观察发现,研究组患者术后第1、3、7天时颅内压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DOI:10.19368/ki.2096-1782.2024.02.153开颅去大骨瓣减压联合康复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仲伟明1,刘杰1,高林2,吴绍光1,周军1,赵志明1,栾鸾11.高密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高密261500;2.高密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山东高密261500[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开展开颅去大骨瓣减压联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3年2月高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
所有患者全部开展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基础康复治疗,研究组予以综合康复治疗。
比较两组患肢关节改良Ashworth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影响。
结果治疗前,两组MAS评分、NIHSS评分、FMA评分、BI 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15.26±2.21)分、MAS评分(1.18±0.42)分,低于对照组的(17.21±2.70)分、(1.96±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0、6.683,P均<0.05)。
治疗后,研究组FMA评分(59.90±8.23)分、BI指数(81.96±10.59)分,高于对照组的(55.50±3.69)分、(72.25±13.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0、2.708,P均<0.05)。
高海拔地区大面积脑梗死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28例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大面积脑梗死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疗效。
方法对2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标准大骨辨减压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36个月,依据GOS标准评价治疗结果。
结果良好12例(42.9%),中残8例(28.6%),重残2例(7.1%),植物生存2例(7.1%),死亡4例(14.3%)。
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骨窗减压范围大,术中暴露好,止血彻底,术后减压充分,明显增加颅内代偿空间,改善了梗死区域的脑组织血供,使缺血范围逐步缩小,促进了脑功能的恢复。
明显提高了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的救治成功率,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率。
标签:大面积脑梗死;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外科治疗高海拔地区由于高寒缺氧和患者高脂低运动生活习惯,出现大面积脑梗死机率相对较高。
而急性脑疝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死亡主要原因。
我院位于海拔3680米高原,自2006年12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8例采用标准大骨辨减压术进行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取得较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2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8例采用标准大骨辨减压术进行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5~69岁,平均51.6岁,所有患者均经术前头颅CT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均有不同程度的侧脑室受压、脑池变窄或消失中线结构移位,其中额颞顶叶脑梗死26例,右侧额颞枕叶及左侧额叶梗死2例,伴有高血压16例,冠心病史8例,合并高血脂病史19例,自发性脑梗死10例,2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于就诊后6h内行标准大骨辨减压术治疗。
术前GCS评分:4分1例,5分6例,6~8分12例,9~12分9例,单侧瞳孔散大20例,双侧瞳孔散大2例,瞳孔无明显变化6例。
1.1 手术时机及指征28例患者入科后均在6h内行急诊手术;手术指征:中线结构偏移≥0.5 cm;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脑疝形成;CT扫描显示严重脑水肿,脑沟消失、脑室、环池受压变形或消失者。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6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
观察组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治疗7 d、治疗14 d不同时间点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脑梗死面积、中线结构位移情况以及治疗效果(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中度残疾、恢复良好)。
结果治疗7、14 d,两组患者GCS评分、脑梗死面积、中线位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84.8%,高于对照组的5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提高存活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疗效
大面积脑梗死会导致脑水肿、脑组织缺氧等不良情况,病情进展快,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
现于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选择在本院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现对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6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
观察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
2.46±10.23)岁,起病至手术时间6 h~4 d,平均时间(2
3.46±2
4.85)h,术前GCS评分3~8分,平均GCS评分(
5.67±1.23)分;对照组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2.83±10.55)岁,起病至手术时间8 h~4 d,平均时间(23.82±24.06)h,术前GCS评分3~8分,平均GCS评分(5.42±1.73)分。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患者取平卧位,全身麻醉后进行顶枕大骨瓣、颞顶、额颞开颅,并在梗死位置行去骨瓣减压术。
观察组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患者全身麻醉后,施术者在距离颧弓上耳屏前1 cm处行一切口,向上方延伸至顶骨正中线,并以弧形状从顶结节位置折向前行,之后沿着正中线延伸至前额部发际下,且在顶部骨瓣正中线矢状窦旁开2 cm,保证骨窗与颅底接近,将颞骨、蝶骨嵴外1/3处咬除,保证脑中轴压力降低并使侧裂血管回流改善,减压骨窗位置向下到达颅窝底,向后接近横窦,将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枕顶、枕底枕叶、枕底、颅中窝以及颅前窝完全显露出来,提吊骨窗边缘硬脑膜并切开,切口型为Y型,并在非主侧半球进行选择性病变脑组织切除,术前中脑搏动差且有小脑幕裂孔疝术
的患者行小脑幕裂孔切开,复位脑疝,扩大硬膜腔,扩大硬膜腔时根据脑膨出情况选择帽状腱或颞肌筋膜进行,减张缝合,充分侧向减压。
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亚低温冬眠、脱水、激素、气管切开等常规治疗。
1. 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3 d、治疗7 d、治疗14 d不同时间点GCS评分、脑梗死面积、中线结构位移情况以及治疗效果(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中度残疾、恢复良好)。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各时间点GC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治疗7 d、治疗14 d GCS评分分别为(5.42±1.73)、(4.56±1.24)、(7.83±1.46)、(9.75±1.62)分,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67±1.23)、(4.08±1.12)、(5.50±1.27)、(6.21±1.39)分。
治疗前、治疗3 d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7、14 d观察组患者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92、9.53,P<0.05)。
2. 2 两组各时间点脑梗死面积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治疗7 d、治疗14 d脑梗死面积分别为(79.83±2.55)、(89.24±2.65)、(61.36±2.83)、(47.23±
3.11)cm2,对照组患者分别为(78.65±2.72)、(91.13±2.67)、(79.35±2.77)、(71.22±
2.85)cm2。
治疗前、治疗3 d两组患者脑梗死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7、14 d,观察组脑梗死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6.10、3
3.67,P<0.05)。
2. 3 两组各时间点中线位移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治疗7 d、治疗14 d中线位移分别为(11.23±1.42)、(11.20±1.27)、(7.68±1.93)、(
3.55±1.45)mm,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0.65±1.36)、(12.24±1.46)、(12.76±1.45)、(10.62±1.71)mm。
治疗前、治疗3 d两组患者中线位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7、14 d,两组患者中线位移明显恢复,且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9、18.12,P<0.05)。
2. 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1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2例重度残疾、1例中度残疾、28例恢复良好,恢复良好率为84.8%;对照组3例死亡、3例植物生存、4例重度残疾、4例中度残疾、19例恢复良好,恢复良好率为57.6%。
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P<0.05)。
3 讨论
有学者将梗死面积波及2个脑叶以上或梗死直径>4.0 cm的梗死称为大面积脑梗死[2]。
患者发生大面积脑梗死时,通常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对侧肢体完全性偏瘫、对侧感觉失常、对此凝视麻痹等症状,且病情会持续加重,对此,临床上需要及时减小颅内压,改善脑组织缺氧情况,并治疗、预防脑疝的发生,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3]。
本次研究中,治疗7、14 d,两组患者GCS评分、脑梗死面积、中线位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可见,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理想。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的术野开阔,入路骨窗范围大且低,能在显微镜直视下进行天幕疝复位,更易于完全清除梗死病变组织。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会引发脑水肿、高颅内压、脑疝、脑死亡等不良情况,使得患者容易残疾、死亡。
相关研究指出[4],与常规颞顶瓣开颅术相比,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更能有效治疗恶性颅内高压、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患者。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能降低患者由于急性脑水肿而导致的大面积梗死颅内高压,可改善部分脑组织中线位移,改善由于压迫而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情况,进而有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有学者指出[5],天幕裂孔切开术促使天幕裂孔疝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疝复位,促使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使得中脑导水管、动眼神经、脑干、大脑后动脉受压迫的情况得到解除。
相关研究指出[2],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后,约85%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显著降低,降低幅度约为20 mm Hg (1 mm Hg=0.133 kPa),能有效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不仅如此,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能有效解除回流静脉压迫,降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增大脑组织血液供应量,进而有效缓解脑组织缺氧情况,促使患者的预后情况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提高存活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龚金兵,罗刚,喻坚柏.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并“血管连通”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5,17(6):560-561.
[2] 陈勇鹏,陈向林,陶煦民,等.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广泛脑挫裂伤并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中国现代医生,2011,21(24):51-53.
[3] 刘文鹏,郑冬,方伟武,等.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和大面积脑梗死(附49例报告).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9(10):602-604.
[4] 肖伟利,元少鹏. 标准大骨瓣开颅加颞肌贴敷减压术与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22(7):26-27.
[5] 章月江,屠传建,陈华炜,等. 标准大骨瓣减压加颞肌贴敷开颅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浙江创伤外科,2014,18(6):99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