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新旧两版音乐课程标准的比较与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93.37 KB
- 文档页数:1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一、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比(一)课程性质与课程基本理念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凸显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明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理清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设计思路,借此,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鉴赏与表现的范畴,重视音乐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与创造的作用,同时,强调群体的全面性以及个性的关注性。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第一部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上较(2001版)改革比较大,在原有的音乐范畴多元化以及强调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新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标准,关注美育的功能以及情感体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情感,同时,更强调在普通高中实施开展音乐教育时更加关注课程选择、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这对在普通高中开展音乐课堂更具有针对性,目标维度更具体。
(二)课程目标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性质的定位为依据。
通过教学以及各种生动的音乐时间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体体现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增加了以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为导向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同时,课程目标进一步优化,具体体现:在音乐情境中,能够认知特征与背景、体裁与形式等,以此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或社会文化生活中,能积极参与实践、体会实践、理解实践,从而提升对实践的深化理解,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精神。
(三)内容标准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从内容上,融合六大模块,细致划分为必修课程(音乐鉴赏),侧重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选修课程(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侧重有选择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关注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指向。
小学音乐新旧课标对比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对比小学音乐新旧课标的主要差异和变化。
一、课程目标- 旧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基本技能,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 新课标:除了注重基本技能和音乐欣赏能力,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想法和情感。
二、课程内容- 旧课标: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包括乐理、音阶、节奏等方面的研究。
- 新课标:除了音乐知识的传授,还注重音乐实践和创作。
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合唱、乐器演奏以及自主创作音乐作品。
三、教学方法- 旧课标: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模仿的方式进行教学。
- 新课标:除了教师讲解和学生模仿外,还强调学生参与和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
四、评价方式- 旧课标:主要通过考试和评测,评价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 新课标:除了考试和评测外,还注重对学生音乐实践和创作能力的评价。
学生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表演和创作成果。
五、教材选择- 旧课标:主要使用传统的音乐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 新课标:除了传统教材,还可以选择更加多样化的教材,包括音乐影片、音乐游戏和音乐软件等。
教材的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
通过对比新旧小学音乐课标,我们可以看到,在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变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采用更加多样化和有趣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我对小学音乐新旧课标的了解和总结,如有需要,请以实际课程标准为准。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分析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音乐课程标准也相应地做了一些调整和改变。
而如今,新音乐课程标准已经稳定下来,它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展现了音乐课程教育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改变及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从“知识、技能、情感”三维视角改变到“感知、表现、鉴赏”三维视角新音乐课程标准把原来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视角改变为“感知、表现、鉴赏”三维视角,这主要是从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更符合现代音乐教育发展需要。
从感知开始,突出了音乐表现的本质,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培养出“理解音乐”的基本素质。
表现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使学生更好的表现情感、展示自我。
鉴赏是一门高级学问,通过专业的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高层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领会音乐的艺术表现和深层含义。
二、从以知识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通过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知识的探究和自我学习。
音乐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在课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使得音乐教育真正成为一个为学生服务的教育。
三、从“面面俱到”的课程设计转向“选择和突出”的课程设计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方面,强调不再追求“面面俱到”的完备性,而是突出选择音乐学科核心和现代性的内容,使课程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音乐教育者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富有现代感,在突显“学科核心”的基础上,注重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的结合,使得音乐课程更有实用性和丰富性。
四、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新音乐课程标准注重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把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和辅助者。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而是通过吸引学生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更多地是引导者和帮助者,让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推动力。
2022版的音乐课标与2011年的课表内容上有何不同新课标指出: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特定的媒介、语言、形式和技艺等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及人的创造性活动。
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
课程方案的主要变化有:本次新课标的修订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三个基本原则,关于课程方案修订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
在《课程方案》中还提出,把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学业评价。
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张国华对此做出了说明:艺术课程增加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具体可操作的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多样化,引导学校和教师对学生作出全面的、全方位的评价。
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有:一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其中围绕艺术课程的几项改革让我们看到了素质教育被重视,多重信号释放音乐教育提速升级!音乐教育成艺术教育主线艺术类课程始终坚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艺术体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在艺术类课程教学中,要保持分段教学,讲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模式。
一到七年级学生要以音乐、美术为主要教学,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
根据规定,艺术类课程将在1-9年级之间开设,所有课程时间需要达到总课程比例的9%-11%之间。
音乐新课标解读音乐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而音乐教育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随之而来的就是《音乐新课标》的发布。
本文将对这一新课标进行详细解读,探讨其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和影响。
一、理念与目标《音乐新课标》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强调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音乐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的重要性。
其目标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新课标要求音乐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创作和鉴赏能力,课程内容包括音乐基础知识、乐理、声乐和器乐等方面。
同时,还要求教师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音乐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操作、音乐会演出等多种形式。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四、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新课标对音乐教育的评价体系也进行了调整,强调对学生音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鉴赏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
五、实施策略和建议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标,教育部门应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
此外,学校应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注重教师专业培训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通过对《音乐新课标》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也体现了音乐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改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更好地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愿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培养出更多热爱音乐、懂得音乐的优秀学子!。
2022新课标(音乐课改标准)解读解读一“课程理念〞的解读1.坚持以美育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观赏美、表现美、制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木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木视野。
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和人文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 重视艺术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木感知及感情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木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观赏、表现,制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木素养和制造能力。
3. 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木学科为主体,强化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木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开展。
● 解读二“设计思路〞的解读1. 适应学生开展,分段设计课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阶段设置:第—阶段〔1~2 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表达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街接;第二阶段(3~7 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木,为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艺术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莫定根底;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援助学生掌握1一2 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
2. 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观赏〔观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制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究〕4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法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汲取、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木价值相统一。
3. 表达艺术学习特点,优化评价机制围绕学生艺木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制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
从五个方面解读2022新课标(音乐课改标准)一."课程理念〞的解读1.坚持以美育人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观赏美、表现美、制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木视野。
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和人文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重视艺术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木感知及感情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木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观赏、表现,制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制造能力。
3.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木学科为主体,强化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木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开展。
二.“设计思路〞的解读1.适应学生开展,分段设计课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阶段设置:第—阶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表达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术,为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艺术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奠定根底;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援助学生掌握1一2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
2.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观赏〔观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制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究〕4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法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汲取、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
3.表达艺术学习特点,优化评价机制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制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明确评价依据,改革创新评价的任务设计、题目命制、评价方法;强调评价的统一要求,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根底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依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表达教、学、评一致性。
新旧音乐教育课程对比课程价值对比2011版音乐课程: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2001版音乐课程: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审美体验价值, 创造性发展价值, 社会交往价值, 文化传承价值.基本理念对比2012修订版: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2001实验版课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设计思路对比2012版: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习主体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内容标准;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选择、利用的空间。
2001版:本《标准》的主干是分层面、分领域、分学段呈现的,体现为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的外化过程。
课程目标对比2012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里比2001年多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2001年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2012年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2012版: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重视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作活动;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