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歌
- 格式:ppt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18
中华民俗文化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个小故事二十四節氣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此外,“二十四节气”背后每一个节气都有一个小故事,让我一起来重温这24个小故事吧:二十四節氣故事-立春“立春”: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当人们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
这种病很怪,那模样真像喝醉了酒似的,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
立春前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
他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
他来到了村边的一户人家敲门,道人连呼几声没人应,后来他看到一个中年人,连忙上前打听,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
”道人一连闯了几家,情形都是一样。
道人也莫名其妙。
于是,他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
原来,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
约摸过了三个时辰,道人长嘘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刨,他刨出一袋贮藏的萝卜,又飞快地跑到了村庄。
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
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
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
”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
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
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
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
时令头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廿七,檐头挂笔;四九三十六,被眠似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笆头抽嫩刺;七九六十三,棉袄担头甩;八九七十二,黄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都出齐。
两春合一冬,无被暖烘烘。
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看姣姣。
二月二,百样种子好落泥。
谷子出秧田,棉袄穿双件。
二月清明菁当宝,三月清明菁是草。
三月三,梅子尝咸淡;四月四,梅子汪糍糍。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谷雨前后,栽瓜种豆。
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
谷雨种棉花,要多三根杈。
三月种姜,六月偷娘。
(立)夏前种田,夏后种棉。
小满开花芒种结,夏至好吃毛豆荚。
吹过小满风,草籽好留种。
四月种麻,着地生芽;五月种麻,脑头开花。
逢壬入梅,逢庚出梅。
芒种芒种,百式要种。
五月种薯重十斤,六月种薯一把根。
(薯)立夏开插,小满大插,芒种尾插,夏至不插。
(异文:小满小插,芒种大插,夏至尾插)吃过端午粽,寒衣勿可送。
吃过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夏至前后,田水炖酒。
夏至前后,田缺口好剥狗。
坐要坐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
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
夏至落雨做重梅,小暑落雨做三梅。
夏至前后红光,冬至前后浓霜。
大暑油麻小暑粟。
六月六,猫狗好洗浴。
头伏日头二伏火,三伏呒处躲。
六月苋,抵鸭蛋。
六月廿三,西瓜当饭。
处暑田豆白露荞麦秋分菜。
处暑田豆白露荞,下种勿迟收成好。
七月半,芋艿部头挖挖看。
七月半挖挖看,八月半当一碗,九月半挖个完。
七(月种)葱八荞九大蒜。
(异文:七葱八蒜)七月半,蚊虫多一半;八月半,蚊虫少一半;九月九,蚊虫叮捣臼;十月十,蚊虫两脚滑直直。
白露身勿露,露身是猪猡。
八月小,菜是草;八月大,买菜买根缚。
若要萝卜大,八月十三勿可过。
霜冻格格响,萝卜日夜长。
八月桂花香,十月小阳春。
九月九,毛豆荚子过老酒。
九月重阳,散放牛羊。
九月九,栗子炒豆过夜酒。
九月种芥,菜篮拖破;十月种芥,料桶拖破。
头苎勿过端午,二苎勿过七月半,三苎勿过重阳。
(异文:头苎见秧,二苎见糠,三苎见霜)十月蓬蓬,梳头缠脚当一工。
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节气的概念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的时间划分方式,用来标记每年的时令变化。
这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的开始都与太阳的直射点位置有关,代表着一年中特定时段的开始与结束。
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更是农民们农事活动的依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歌的意义二十四节气歌是一首用来背记二十四节气的歌曲,通过歌词来记忆每个节气的名称和时间点。
这首歌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方式,利用韵律和音乐来增强记忆效果。
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记住每个节气的顺序和时间点,还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十四节气歌的内容和歌词二十四节气歌以韵文的形式呈现,每个节气有一个句子的歌词。
以下是二十四节气歌的内容和歌词: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除夕春节元宵,寒蛰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春节元宵。
二十四节气歌的记忆技巧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可能是一项有挑战性的任务,但有一些记忆技巧可以帮助您记住这首歌的内容。
1.注意每个节气的关键词:每个句子中都有一个关键词,该词与节气的名称直接相关。
重点记忆这些关键词,以帮助您记住每个节气的名称。
2.创造联想图像:将每个节气的关键词与一个形象或场景联系起来,创造一个连贯的故事。
这样的联想图像可以帮助您将节气的名称和时间点联系在一起。
3.分段记忆:根据节气的季节特征将二十四节气分组记忆,比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将每个季节的节气分别记忆,然后逐渐整合到一起。
4.多次重复:背诵二十四节气歌需要反复练习和重复记忆。
多次重复可以帮助您巩固记忆,逐渐提高记忆效果。
总结背诵二十四节气歌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方式,通过歌词来记忆每个节气的名称和时间点。
这首歌不仅帮助人们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时间点,还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为了记忆二十四节气歌,您可以注意每个节气的关键词,创造联想图像,分段记忆,并进行多次重复练习。
数九歌的古诗二年级
摘要:
1.数九歌的背景和历史
2.数九歌的内容和特点
3.数九歌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4.学习数九歌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一、数九歌的背景和历史】
数九歌,又称“九九歌”,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歌谣,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时令歌,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
数九歌以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了冬季的气候变化,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敏锐观察和生活智慧。
【二、数九歌的内容和特点】
数九歌的内容主要描述了从冬至开始,每隔九天为一个“九”,共计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的景象。
它的特点是采用九九八十一天的形式,以歌谣的形式表现冬季气候的变化,同时寓意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万物复苏的希望。
【三、数九歌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数九歌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冬季的气候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同时,通过学习数九歌,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增强民
族自豪感。
【四、学习数九歌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数九歌,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数九歌的内容也寓意着希望和坚持,让学生明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希望,坚持下去,最终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九九歌—冬至、夏至数九歌九九消寒图冬至数九歌从冬至日起“数九”在民间影响深远,妇孺皆知,流传甚广。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想必这首九九歌你从小就会唱吧。
冬至过后,进入“数九”时节。
冬至是数九寒天的第一天。
很冷的时候你是否也是数着九九过寒冬的呢?冬天的《九九歌》至今流行,你知道它的来历吗?什么叫“数九”呢?就是从冬至日起,向后数九个九天,天气就由冬至的寒之至转为“春深日暖”了。
因为“数九”的过程正是寒极转暖、寒消暖长的过程,所以人们常把这九九八十一天称作“九里天”、“数九寒天”。
“数九”的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最后一个九天称“九九”。
每个九天中天气的冷暖变化不同,人们凭着长期的经验进行了形象记录和概括,编成谣谚,流传于民间口头,称作“九九歌”。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1445年的历史,“九九歌”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
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与发展起:“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戏。
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
不管是哪种“九九消寒图”,只要认真填画,都能忠诚记录这段寒消暖长的具体状况,而成为一份珍贵的气象资料。
不仅供个人和亲友从中揣摩出冬季天气变化的规律病危以后过冬、“熬冬”有了做好准备的依据;就是对科学家首先是气象学家和农学家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参考、研究的资料。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消寒图”中形象体现出“客观事物变化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原理。
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
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
人说“冷在九、热在伏”,数九虽冷,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冷也冷得不一样: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下:“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
二十四节气农事歌文/曾祥达(一)立春春回大地祝福多,伴来春风理山河。
万物新妆迎你到,百鳥亲切叫春歌。
柳絮飞舞不寂寞,河水红掌拨清波。
姹紫嫣红春光好,画家泼墨好收获。
(二)雨水自古春雨贵如油,天街小雨酥油稠。
正月澍雨是麦命,二月当粪浇田头。
沟渠河塘蓄足水,马鞭水响不用愁。
只等铁牛往田走,铡开银水田中流。
(三)惊蛰一个霹雳划长空,一声春雷天地动。
蛰眠生物梦中醒,換上新装往外冲。
冬眠动物倾巢动,小虫叽叽蜜蜂嗡。
蛙鼓嚷嚷声音宏,扑通扑通跃水中。
(四)春分麦到春分昼夜长,一天要变几个样。
气溫回升直向上,油菜巳成金海洋。
春分昼夜一般平,农夫春管日夜忙。
防病防虫防旱涝,要为夏收护好航。
(五)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踏青扫墓人不停。
朵朵鮮花表哀思,缕缕清烟寄深情。
不忘先辈厚重德,永葆勤劳进取心。
气温回升草木茂,一扫枯黄与凋零。
(六)谷雨万物需要雨水淋,谷雨淋后好收成。
庄稼葱绿芳萋萋,人心欢暢多丰盈。
山水来后泽万物,田园获雨润众生。
蜂飞蝶舞花中戏,麦浪翻滚赛烏云。
(七)立夏立夏三天连枷响,大麦已熟遍地黄。
少女裙装如蝉翼,栀子花在头上香。
立夏十天小麦黄,麦收“四快”带劲忙。
繁花似锦散芬芳,无人观光无暇赏。
(八)小滿麦黄穗杆掛金钩,割麦插禾忙两头。
闻鸡司晨炊烟起,风雨无阻抢火候。
火辣太阳何所惧,暮雨霏霏任它流。
抓住季节紧不放,一心只为创高收。
(九)芒种五月上旬端午节,菖蒲艾叶驱病邪。
龙舟鏖桨悼屈公,投包掷粽祭先烈。
时令已至芒种节,夏收夏种好激烈。
芒种忙种忙忙种,分秒必争抢季节。
(十)夏至夏至阴生日渐短,过了此节播种晚。
若思增产靠田管,水肥病虫环扣环。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人勤地不懒。
火日炙热不停战,汗水艰辛夺高产。
(十一)小暑小暑头上一声雷,四十五日倒黄梅。
时晴时雨气温高,防病除草抗旱涝。
小暑南风十八朝,晒得南山竹也焦。
泥土水分蒸发快,按需提水把苗浇。
(十二)大暑大暑炎热已至极,喜温作物顶峰期。
若无酷暑平凡过,结穗不实产量低。
各地的"九九歌"的内容也不一样。
如河北的"九九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其它地方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
"(枣强县)"五九半,凌消散。
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
"(新河县) "春打六九头,卖了皮袄买个牛。
"(晋县)"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荆楚岁时记》)湖南的"九九歌"说:"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事务,开门寻暖处。
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地在坝上的蔚县则说:"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 三九四九,冻破碌碡;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一种民间计算时令的方法。
“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冬至”开始。
“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并没有确切的资料。
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中国民间流行着各种版本的“九九歌”。
编辑摘要∙沧海之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来点评"数九寒天"题材的绘画数九是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民间节气。
它从冬至开始算起,这一天称为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