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4.47 KB
- 文档页数:2
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联合应用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对应用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联合方案对患有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78例患有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9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咪替丁、硫糖铝、阿莫西林三种药物联合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舒巴坦钠、果胶铋四种药物联合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Hp检测结果显示根除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症状消失和用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后门脉高压性胃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未出现联合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
结论应用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联合方案对患有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抗幽门螺旋杆菌门脉高压性胃病治疗肝硬化出现门脉高压的患者同时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病症类型,导致该类患者出血的主要原因并非都源于其食管胃底静脉发生曲张破裂,其中有40%左右的患者是由于胃黏膜发生病变而最终导致发病,以往临床将这一病症称之为急性出血性胃炎,目前临床上将处于急性期的胃黏膜病变现象,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英文:PHG)[1]。
本次研究选取78例患有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患者病例,对应用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联合方案对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抽样患者为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就诊的78例患有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19至72岁,平均45.2岁;患肝硬化为8个月至7年,平均2.4年;治疗组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21至73岁,平均44.8岁;患肝硬化为9个月至6年,平均 2.6年。
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口服西咪替丁,每次0.2g,每天三次;口服硫糖铝,每次1.0g,每天三次;口服阿莫西林,每次0.5g,每天3次[2]。
涂晋文教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肝郁脾虚证经验凃晋文是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组组员,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省保健委员会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中心专家。
涂师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4 0余年,对各种消化系统病证的诊治经验颇丰,对门脉高压性胃病肝郁脾虚证的中医治疗也颇有心得。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将其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肝郁脾虚证的经验整理报道如下。
1 中医对门脉高压性胃病肝郁脾虚证病因病机的认识门脉高压性胃病是门脉高压症伴发的胃黏膜病变,多发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嗳气、返酸,胃脘痛、胸胁闷痛等,严重者可见显性上消化道出血。
祖国医学没有“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称谓,亦无对应病名。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痞症”、“癥瘕”、“积聚”等范畴。
《圣济总录·积聚统论》:“癥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
”门脉高压性胃病主要病因病机有饮食不节、脾胃受损,郁怒伤肝、气滞血瘀,湿热疫毒、内侵肝胆,虫毒阻络、隧道不通,正气虚弱、病邪难祛等。
其病症在脾胃,病本在肝,病理因素有痰浊、瘀血等。
涂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体会,该病证初期主要为肝气郁结,气机受阻,脾胃升降失司,形成“痞证”、“积聚”。
病变日久则肝气横逆犯脾土,脾胃受损,致脾虚。
肝体阴而用阳,肝所藏之血乃脾胃运化之水谷所生,脾虚则肝体不能得到阴血的滋养,肝病进一步加重。
“肝郁”、“脾虚”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可致气血津液输布障碍,形成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导致“癥瘕”等病症出现。
据此,他提出了门脉高压性胃病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脾气内虚,痰瘀内阻”的基本病机。
1.1 郁怒伤肝,脾胃升降失司,“痞证”、“积聚”乃成涂师认为,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发展及恶化除与湿热疫毒等因素有关外,与情志精神因素最为密切。
门静脉高压的治疗方法门静脉高压是一种以门静脉系统内的压力升高为特征的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门静脉的压力维持在5-10 mmHg,但如果门静脉高压,则压力会升高至10 mmHg以上。
门静脉高压是由于肝脏疾病引起的,如肝硬化、肝血栓形成或肝脏恶性肿瘤等。
门静脉高压可以导致肝功能减退、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和门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
治疗门静脉高压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肝脏和门脉血流,减轻门静脉高压引起的症状和并发症。
常用的药物包括以下几种:- 元胞活化剂:如去氨肝素和川芎嗪,可以改善肝脏氧合和血液流动,减轻门静脉高压。
- 利尿剂:如螺内酯和依他尼酸,用于治疗腹水和水肿。
- 胃肠道排毒剂:如乳果糖和甘露醇,通过促进肠道蠕动和水分排泄,减轻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腹胀、腹痛和腹泻。
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介入手段改变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动态,减缓门静脉高压。
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胃食管静脉曲张敷贴术(SOMA):通过在静脉内放置一个特殊的经食管导管,用于闭塞曲张的静脉,以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 门静脉系统分支堵塞:通过导管引导,将可溶性栓塞剂注入到特定的分支静脉中,从而减轻门静脉高压。
- 经静脉内注射硬化剂:通过经静脉注射一个硬化剂,如泡沫硬化剂,以减轻门静脉高压。
3. 手术治疗:对于门静脉高压的严重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需的。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脾切除术:脾脏是体内造血和血小板破坏的关键器官,脾切除术可以减轻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脾功能亢进。
- 恶性肝肿瘤切除术:对于门静脉高压的主要病因是肝脏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肿瘤可以减轻门静脉高压。
- 肝移植术:对于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肝脏功能减退和并发症无法控制的患者,肝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浅谈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诊断与治疗
毛发明
【期刊名称】《井冈山医专学报》
【年(卷),期】2003(010)002
【摘要】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近几年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便于学习与掌握.结论门脉高压性胃病是门脉高压患者特有的一种胃肠病病症,其重型易导致出血,降低门静脉压力是治疗的重点.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毛发明
【作者单位】泰和县人民医院,江西,泰和,343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9
【相关文献】
1.门脉高压性胃病在区域性门脉高压和肝硬化患者中的对比临床分析 [J], 王芸;耿嘉蔚;范红
2.肝硬化门脉高压65例与门脉高压性胃病相关因素分析 [J], 吉华亮;田尧
3.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诊断与治疗 [J], 陈玲玲;游旭东;魏金枝;张永辉;朱月华;郭军;郑晓磊
4.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诊断与治疗 [J], 陈玲玲;魏金枝
5.门脉高压综合征与门脉高压性胃病155例临床分析 [J], 楼雅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奥美拉唑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研究
朱炳喜
【期刊名称】《中国新药杂志》
【年(卷),期】2007(016)013
【摘要】目的:研究奥美拉唑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的疗效.方法:试验组15例用奥美拉唑20 mg,bid;对照组15例用雷尼替丁0.15 g,bid;吗丁啉10 mg,tid,疗程均为2周.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症状、内镜下胃黏膜恢复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6.7%,对照组分别为60.0%和
66.7%.两组临床症状、内镜下胃黏膜改善情况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能促进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胃黏膜修复,改善其临床症状.
【总页数】3页(P1041-1043)
【作者】朱炳喜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徐州,22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R975.2
【相关文献】
1.奥曲肽、垂体后叶素和奥美拉唑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急性出血的对照研究 [J],
彭讲美
2.复方丹参片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76例 [J], 汪建辉;杨丽
3.普萘洛尔、奥美拉唑和替普瑞酮联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疗效观察 [J], 蒋国法;余丽文
4.奥美拉唑联合雷尼替丁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疗效观察 [J], 朱斌;章福彬;刘卫;汪玲玲;严和中
5.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疗效观察 [J], 赖人旭;林鲜奇;麦蕾;陈鸿江;周怀力;郭惠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门脉高压症临床治疗方法门脉高压症临床治疗方法门脉高压症,英文名:portal hypertension ,别名:门静脉高血压;门静脉血压过高;门脉高压;PHT。
门脉高压症是指由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是一个临床病症,为各种原因所致门静脉血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表现,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所有能造成门静脉血流障碍和(或)血流量增加,均能引起门脉高压症。
所以门静脉高压病人在临床上往往表现出门静脉高压和原发病的症状。
门静脉高压表现有脾脏肿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腹水,常常伴发脾功能亢进、上消化道大出血、门体分流性脑病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而原发病的症状则随疾病的不同而异。
门脉高压症 - 流行病学图1 门脉高压症据1982年全国普外科学术会议3500例资料分析,肝内型门脉高压症共占97.81%,而肝外型仅占2.19%。
1998年,黄筵庭等汇总全国13个省市的24所医院共施行门静脉高压手术的9980例资料。
其流行病学资料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占71.86%,阴性占28.14%。
肝内型占97.06% 其中坏死性占75.74%,血吸虫性占15.38%,酒精性占2.97% 胆汁性占1.62%;肝外型占2.94%。
从乙肝表面抗原和肝脏病理可见,中国肝硬化仍以肝内型的坏死后性和血吸虫病性肝硬化为主,乙型肝炎仍是中国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肝癌受到重视,本次调查的8327例中有肝癌205例,占2.46%,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说明乙型肝炎与肝癌之间的密切关系。
门脉高压症 - 病因图2 门脉高压症门脉高压症可分为肝前型,肝内型和肝后型3类,肝内型在中国最常见,占95%以上在肝内型按病理形态的不同又可分为窦前阻塞、肝窦和窦后阻塞两种。
窦前阻塞的常见病因是血吸虫病性肝硬化。
血吸虫在门脉系内发育成熟、产卵,形成虫卵栓子,顺着门脉血流抵达肝小叶间汇管区的门脉小分支,引起这些小分支的虫卵栓塞,内膜炎和其周围的纤维化,以致门脉的血流受阻,门脉的压力增高。
中医药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综述摘要:基于我国传统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以及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已经形成许多较为完善而且有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方案,并且在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多位专家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案,并结合自身多年临床治疗经验,对中医治疗此类疾病进行综述,希望以此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医治疗本病的理论体系,为更多患者解决病患痛苦。
关键词: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药;综述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增长、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习惯的变化,肝胆病患者数量正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医生对消化系统疾病所引发的合并症的关注也逐渐增加。
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的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并发症,从而胃底静脉压力增高,胃粘膜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引起胃痛等症状,因为其有较高发生率及危险率的病症特点,所以该病的预防及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医学同道也逐渐将重点放到此病的预防与治疗上来。
1.中医病机分析本病最常见于肝硬化,由于其临床表现的不同,中医又分为“胃癌”、“胃痛”、“呃逆”的不同病症[1]。
在本是为脾虚气损,在标是为肝气瘀滞,在不同的临床病症反应阶段,又有着虚实错杂的不同,初期为虚中夹实,后期病程延续,气机不通,升降失常,日久可致气血津液输布障碍,致使湿浊毒邪内生,迁延日久则由气及血,胃络为之瘀阻,气血津液难以布达胃络,而成该病。
正常情况下,肝脏疏通全身机体气机,具有疏达之力,当邪气犯与该脏,失去疏达之力,气机流畅不通,根据五行制化原则,脾以升为运,脾气失于升清,而肝木又不断克伐脾土,日久形成肝郁脾虚之候。
脾胃是后天之本,主宰者生化气血的功能,气血生化不足而致血虚不能濡养,脾胃相互络属,气血不能滋养于胃,则发为胃疾,同时,脾又统摄血,护其道,防止血液外失,肝藏血,为血海,脾运功能下降,肝脏生血减低,则肝血生化不足,肝脏亦难得以充养,如此往复循环,则机体阴血日益空亏,共同加重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2]。
除此之外,本病的病因病机还包括其他因素: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痰瘀互阻等,根据不同的症候特征,其各个阶段的治疗办法也不尽相同。
门静脉高压症的名词解释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门静脉高压症的名词解释门静脉高压是一组由门静脉压力持久增高引起的症候群。
大多数由肝硬化引起,少数继发于门静脉主干或肝静脉梗阻以及原因不明的其他因素。
当门静脉血不能顺利通过肝脏回流入下腔静脉就会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
表现为门-体静脉间交通支开放,大量门静脉血在未进入肝脏前就直接经交通支进入体循环,从而出现腹壁和食管静脉扩张、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肝功能失代偿和腹水等。
最为严重的是食管和胃连接处的静脉扩张,一旦破裂就会引起严重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危及生命。
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门静脉高压病因各异,发病原因未完全阐明,门静脉血流受阻是其发病的根本原因,并非惟一原因。
现引用BassSombry分类法进行介绍。
1.原发性血流量增加型(1)动脉-门静脉瘘(包括肝内、脾内及其他内脏)。
(2)脾毛细血管瘤。
(3)门静脉海绵状血管瘤。
(4)非肝病性脾大(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等)。
2.原发性血流阻力增加型(1)肝前型发病率5%。
①血栓形成门静脉血栓形成;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
②门静脉或脾静脉受外来肿瘤或假性胰腺囊肿压迫或浸润,或门静脉癌栓。
(2)肝内型发病率占90%。
①窦前型早期血吸虫病、先天性肝纤维化、特发性门静脉高压、早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肝豆状核变性、砷中毒、硫唑嘌呤肝毒性、骨髓纤维化(早期)、结节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
②窦型/混合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脂肪肝、不完全间隔性纤维化、肝细胞结节再生性增生、维生素A中毒、氨甲喋呤中毒、晚期血吸虫病及胆管炎等。
③窦后型肝静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布-加氏综合征等。
(3)肝后型占1%。
下腔静脉闭塞性疾病、缩窄性心包炎、慢性右心衰、三尖瓣功能不全(先天性、风湿性)等。
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门静脉高压主要由各种肝硬化引起,在我国绝大多数是由肝炎后肝硬化所致,其次是血吸虫性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
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病情发展缓慢,主要临床表现有:脾脏肿大、腹水、门体侧支循环的形成及门脉高压性胃肠病,以门体侧支循环的形成最具特征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
导语:门脉高压性胃病这种疾病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伤害是比较大的,患者应该要及时的接受医生的治疗。
对于门脉高压性的治疗我们一般是采用药物治疗
门脉高压性胃病这种疾病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伤害是比较大的,患者应该要及时的接受医生的治疗。
对于门脉高压性的治疗我们一般是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这样可以及时的控制病情。
对于门脉高压性胃病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心得安等药物去治疗它,同时患者应该要注意自己的平时的饮食。
药物治疗
(1)普萘洛尔(心得安):普萘洛尔能通过收缩内脏小动脉引起的门静脉血流减少和门静脉压力下降,可获得控制出血、改善内镜下胃黏膜病变及防止再出血的效果。
动物试验发现,普萘洛尔能减轻门静脉高压时酒精引起的胃黏膜损害。
对门静脉高压大鼠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研究均显示,普萘洛尔是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力及胃黏膜血流量而起作用的。
双盲对照实验证实,普萘洛尔为目前预防PHG再出血的惟一药物。
也有些患者对普萘洛尔反应差或无反应。
国外资料推荐的普萘洛尔初始剂量为10~20mg,2~3次/d,剂量逐渐增加到80~160mg/d,国外剂量一般偏大。
国人的适宜剂量还需摸索,应做到个体化,一般用药后心率较用药前减少25%为宜。
PHG长期应用普萘洛尔治疗者,若中断药物常可导致再出血,应引起重视。
(2) 加压素(血管加压素):垂体后叶素通过改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机制,控制出血。
但这类药物在改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同时,也减少胃黏膜血流灌注,降低血红蛋白浓度和氧饱和度,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
因此,对于PHG出血,一般认为以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为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