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高压性胃肠病的诊治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5.64 MB
- 文档页数:37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为规范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门静脉高压症学组特组织有关专家编制本共识,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个基本的规范。
本共识不是强制性标准,期望帮助临床医师在本共识的指导下针对大多数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共识反映当前该领域公认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今后将不断更新和完善。
1门静脉压力的评估目前,临床上评价门静脉压力的最常用方法是肝静脉压力梯度[1](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其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和可信性。
HVPG 正常范围是3~5 mmHg(1mmHg=0.133 kPa),≥12 mmHg 是形成静脉曲张和(或)出血的阈值。
HVPG 变化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进展、破裂出血风险以及非曲张静脉并发症发生和病人死亡有预测价值。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GOV)出血及预测静脉曲张最常见的部位见于食管下段2~5 cm 处。
该处浅静脉缺乏周围组织的支持,易发生破裂出血。
近50%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可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有关。
肝功能Child -Pugh 分级A级病人仅40%有静脉曲张,Child-Pugh C 级病人则为85%。
肝储备功能分级见表1。
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人早期,甚至在未形成肝硬化前就可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HVPG<12 mmHg 时不会形成静脉曲张;HVPG≥12mmHg 时,易形成静脉曲张。
当HVPG≥20 mmHg 时则易发生早期再出血(入院第一周复发出血)或不可控制的大出血,而且1年内病死率较高。
未经治疗的病人约60%会发生迟发性再出血,多在上次出血后1~2 年内发生。
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韦刚;李海强;刘小梅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6(032)006
【摘要】门脉高压性胃病是门脉高压(PHT)引起的胃黏膜非炎性病变,主要表现
为胃黏膜组织内小血管扩张。
PHG内镜下可表现为各种形态的充血性红斑如蛇皮样、马赛克征和樱桃红样斑点;组织学表现为黏膜和黏膜下水肿,小血管扩张,但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
PHG主要发生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也见于非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与PHG均为门脉高压所致,两者可同时并存或单独存在。
【总页数】2页(P634-634,635)
【作者】韦刚;李海强;刘小梅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中医医院,广西贺州 542899;广西贺州市中医医院,广
西贺州 542899;广西贺州市中医医院,广西贺州 5428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21
【相关文献】
1.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3.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4.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5.门脉
高压性胃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门静脉高压症特殊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及诊治摘要:随着对门静脉高压症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以及检查手段的丰富和精细,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特殊侧支循环不断被发现和了解。
因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治疗棘手、并发症严重、预后较差、病死率高,对其早期识别和诊断及制订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临床上需要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对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特殊侧支循环从解剖结构、临床意义、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
门静脉高压症是指一组由于门静脉系统压力持续上升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所有能导致门静脉血流阻力增加和/或血流量增加的因素,均能够导致门静脉高压。
其中以肝硬化导致的门静脉高压最为常见,约占90%;少见病因包括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血管发育异常、肝脏血液流出道梗阻、门静脉血栓形成等。
临床上评估肝硬化门静脉压力的金标准是测定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 i ent, HVPG) , HVPG 在5~1OmmHg 为轻度门静脉高压症,此时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
HVPG ≥ IOmmHg为临床显著门静脉高压症,此时患者可出现临床症状,其中IOmnlHgVHVPGWI2mmHg时为静脉曲张形成期,约28%的患者会于2年内出现静脉曲张,1年病死率约为3%;当HVPG>12mmHg时,患者可出现肝硬化失代偿临床表现,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大幅度增加。
发生临床显著门静脉高压症时,机体可代偿性形成侧支循环。
门静脉高压最常见的侧支循环包括食管下段一胃底交通支、直肠下端一肛管交通支、前腹壁交通支以及腹膜后交通支。
除此以外的门静脉高压导致的侧支循环被称为门静脉高压症的特殊侧支循环,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临床认知较少。
认识特殊侧支循环对于提高异位静脉曲张破裂合并出血顽固性肝性脑病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对这些特殊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和诊治要点进行详细地阐述。
1门静脉高压症导致消化道内的特殊侧支循环位于消化管道的门静脉高压导致的特殊侧支循环按发生率依次为十二指肠、结肠及小肠。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相关性研究胡永生;黄海华;廖军;危伸;刘升凡;罗敬福;刘海生【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经胃镜确诊为PHG的81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按Tanoue分类法记录PHG分级及Child-Pugh分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PHG的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本研究的81例PHG患者中,各证型分布按所占比例大小依次顺序为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湿热内蕴型>肝(脾)肾两虚型,其中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患者的胃黏膜以Ⅰ级改变为主,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瘀血阻络型和肝(脾)肾两虚型患者的胃黏膜以Ⅱ级为主,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以Child A级和Child B级分布为主(分别占48.1%和34.6%),在肝郁脾虚型中以Child A级为主占62.5%,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肝(脾)肾两虚型中以Child C级为常见占55.6%,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Child B级中,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以及列联表进行分析,PHG患者中医各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Child-Pugh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PHG患者中医各证型和胃镜下表现的分级、Child-Pugh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和确立治法的客观依据.%Objective:Through observation and study,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TCM syndrome type differentiation of pro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 and endoscopic manifestations and Child-Pugh classification.Methods:81 cases of PHG diagnosed by endoscopy were divided into TCM syndromes.PHG classification and Child-Pugh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anoueclassificatio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syndromes of PHG and gastroscopy and Child-Pugh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rrelation.Results:In 81 cases of PHG patients,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ype of syndrome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he size of the order: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 blood stasis syndrome > damp intrinsic type > liver(spleen) kidney deficiency type,The level of gastric mucosa in patients with 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 intrinsic type were mainly changed by grade Ⅰ,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ther syndromes.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liver(spleen) kidney deficiency in patients with type Ⅱ gastric mucosa is the main,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ther syndromes.Liver function was mainly in Child A and ChildB(respectively,48.1% and 34.6%),and Child A was the most common type in 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type(62.5%),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other types.Child C(55.6%)was common in the liver(spleen) kidney deficiency,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other types.In Child B,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yndromes.By Chi-square test and cross-tabulation,there are correlation between PHG patients with TCM syndrome type and its endoscopic manifestations and Child-Pugh classification.Conclusion:There are correlation between PHG patients with TCM syndromes and endoscopic grading of performance and Child-Pugh classification,it can be used as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objective basis for the treatment.【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11【总页数】4页(P1583-1586)【关键词】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证型;胃镜;Tanoue分级;Child-Pugh分级【作者】胡永生;黄海华;廖军;危伸;刘升凡;罗敬福;刘海生【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人民医院,瑞金 342500;江西省瑞金市人民医院,瑞金342500;江西省瑞金市人民医院,瑞金 342500;江西省瑞金市人民医院,瑞金342500;江西省瑞金市人民医院,瑞金 342500;江西省瑞金市人民医院,瑞金342500;江西省瑞金市人民医院,瑞金 34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2+1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 PHG)作为肝病领域的一种特殊病症,在临床上往往易进展并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甚则危及生命而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奥美拉唑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研究
朱炳喜
【期刊名称】《中国新药杂志》
【年(卷),期】2007(016)013
【摘要】目的:研究奥美拉唑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的疗效.方法:试验组15例用奥美拉唑20 mg,bid;对照组15例用雷尼替丁0.15 g,bid;吗丁啉10 mg,tid,疗程均为2周.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症状、内镜下胃黏膜恢复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6.7%,对照组分别为60.0%和
66.7%.两组临床症状、内镜下胃黏膜改善情况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能促进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胃黏膜修复,改善其临床症状.
【总页数】3页(P1041-1043)
【作者】朱炳喜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徐州,22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R975.2
【相关文献】
1.奥曲肽、垂体后叶素和奥美拉唑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急性出血的对照研究 [J],
彭讲美
2.复方丹参片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76例 [J], 汪建辉;杨丽
3.普萘洛尔、奥美拉唑和替普瑞酮联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疗效观察 [J], 蒋国法;余丽文
4.奥美拉唑联合雷尼替丁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疗效观察 [J], 朱斌;章福彬;刘卫;汪玲玲;严和中
5.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疗效观察 [J], 赖人旭;林鲜奇;麦蕾;陈鸿江;周怀力;郭惠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门脉高压症临床治疗方法门脉高压症临床治疗方法门脉高压症,英文名:portal hypertension ,别名:门静脉高血压;门静脉血压过高;门脉高压;PHT。
门脉高压症是指由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是一个临床病症,为各种原因所致门静脉血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表现,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所有能造成门静脉血流障碍和(或)血流量增加,均能引起门脉高压症。
所以门静脉高压病人在临床上往往表现出门静脉高压和原发病的症状。
门静脉高压表现有脾脏肿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腹水,常常伴发脾功能亢进、上消化道大出血、门体分流性脑病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而原发病的症状则随疾病的不同而异。
门脉高压症 - 流行病学图1 门脉高压症据1982年全国普外科学术会议3500例资料分析,肝内型门脉高压症共占97.81%,而肝外型仅占2.19%。
1998年,黄筵庭等汇总全国13个省市的24所医院共施行门静脉高压手术的9980例资料。
其流行病学资料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占71.86%,阴性占28.14%。
肝内型占97.06% 其中坏死性占75.74%,血吸虫性占15.38%,酒精性占2.97% 胆汁性占1.62%;肝外型占2.94%。
从乙肝表面抗原和肝脏病理可见,中国肝硬化仍以肝内型的坏死后性和血吸虫病性肝硬化为主,乙型肝炎仍是中国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肝癌受到重视,本次调查的8327例中有肝癌205例,占2.46%,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说明乙型肝炎与肝癌之间的密切关系。
门脉高压症 - 病因图2 门脉高压症门脉高压症可分为肝前型,肝内型和肝后型3类,肝内型在中国最常见,占95%以上在肝内型按病理形态的不同又可分为窦前阻塞、肝窦和窦后阻塞两种。
窦前阻塞的常见病因是血吸虫病性肝硬化。
血吸虫在门脉系内发育成熟、产卵,形成虫卵栓子,顺着门脉血流抵达肝小叶间汇管区的门脉小分支,引起这些小分支的虫卵栓塞,内膜炎和其周围的纤维化,以致门脉的血流受阻,门脉的压力增高。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治现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并发症,是由于肝脏长期受到不同原因的损伤,导致肝脏组织发生不可逆转的纤维化和结节化,从而出现门静脉高压。
门静脉高压会引起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这是因为门静脉高压使得食管静脉压力升高,进而出现食管粘膜下静脉曲张和胃底静脉曲张。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给患者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深入研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病理生理特点,了解诊断方法和技术进展,探讨治疗方法与现状,管理并发症,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提高该疾病的诊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背景介绍】1.2 研究意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病情进展迅速,且容易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给医疗工作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研究此疾病的意义在于提高对其病理生理特点的认识,探讨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开展诊疗工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减少因此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也具有积极意义。
在当前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加强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研究意义更加凸显。
只有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为社会公共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探讨诊断方法和技术的进展,总结治疗方法和现状,探讨并发症的管理策略,以及总结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对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和诊治现状的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了解,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指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肝硬化诊治指南(2019)肝硬化诊治指南(2019完整版)1前言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严重损伤为特征,患者常因并发腹水、消化道出血、脓毒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癌变等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美国肝病学会(AASLD)、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欧洲肝病学会(EASL)、国际腹水俱乐部(ICA)等先后制定了多部指南和共识,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诊治提出了指导意见,并随着研究进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不断更新。
为促进肝硬化临床诊疗中的规范化,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消化病学分会等相继制定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等,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水、消化道出血、继发严重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给出了推荐意见。
此次制定的肝硬化指南不包括既往系列肝硬化并发症指南中已有的内容,但对各并发症指南中未提及的和其制定后新的进展作了补充。
近年,随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对肝硬化临床诊治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专家编写本指南,旨在针对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在指南制订中尽可能的按照循证医学依据以及AGREE II的标准,成立了指导组、秘书组(写作组)、专家组(包括通专家)等,包含肝病、消化、感染、外科、介入、肿瘤、中医、药理、护理和临床研究方法学等领域的专家。
本指南编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二级以上医院从事肝病、消化或感染等专业的临床医生在临床诊治决策中做参考。
但指南不是强制性标准,不可能包括或解决肝硬化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遵循本指南的原则,充分了解病情,认真考虑患者的观点和意愿,并结合当地的医疗资源和实践经验制定全面合理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指南中提及的证据和推荐意见基本按照GRADE系统(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进行分级(表1)。
【关键字】项目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摘要综合国内外临床医学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消化领域中消化内镜综合诊疗,功能性胃肠疾病诊治和慢性肝病及门脉高压的诊治是当今消化内科发展的重点和前沿,三个亚专科的目标患者占整个消化内科病人中的比例较高,疾病负担重,生活质量影响大。
目前,无论从诊治水平,临床根底科研能力和患者诊疗数量,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在这三个亚专科领域居云南省内领先水平。
但受限于缺少相应的内镜诊疗设备,落后的省情使部分功能性胃肠疾病诊疗缺乏医保报销支持和缺少肝病临床病理专科医师等因素,我们在这三个亚专科领域的发展与省外发达地区还存在着差距。
通过2014年-2017年三年重点学科建设和配套资金支持,我们将购买内镜超声穿刺内镜,电子小肠镜,海博刀,24小时阻抗+PH测压导管和荧光显微镜及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在改善诊疗硬件的同时,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和国内外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诊疗技术等软实力。
三年建设期内,我们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1.消化内镜技术综合诊治研究:积极开展四级消化内镜技术,尤其是消化道早癌的综合诊治技术、贲门失迟缓症的内镜下治疗等研究与推广,建立和推广小肠疾病综合诊治研究技术平台,继续开展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防治的应用根底研究。
2.功能性胃肠疾病诊治根底与临床研究:开展咽异感症发病机理及上食管扩约肌特异性改变的研究,不同人群中胃肠动力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难治性GERD、Oddis括约肌功能紊乱、贲门失迟缓症等消化道动力紊乱疾病的临床诊治研究。
3. 慢性肝病与门脉高压的临床诊治根底与临床研究:进展性肝纤维化中血管新生机制及在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危险性关系研究,门脉高压性出血的综合治疗研究,疑难肝病的诊疗等。
经过3年建设周期发展,不断缩小与省外发达地区的差距,努力建成云南省内消化疾病临床和科研一体发展的重点专科,推动云南省消化疾病诊疗和临床根底科研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