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

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

五、教具、学具准备:

16开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

2、联系生活实际。

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学生自由发言。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参赛) (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广西北海市海城区高德小学冯伟艳 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56—58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观察体验。 师:老师的女儿很喜欢照相,昨天老师给她拍了一张照片,你们想看吗? 图1 原图 图2 图3

(先出示原图) 生:照片太小了,看不清楚。 教师按学生的要求把照片放大。 (横向拉,出示图1) 生:不是。 师:这样呢?(纵向拉,出示图2) 生:不是。 师:你们不是说要放大吗?怎么都不行? 生:照片只放大了一条边,照片好像被挤了,看起来很奇怪。 师:也就是说,这张照片只放大了它的长,而宽? 生:宽不变。 师:这张是? 生:只放大了宽了,长没变。 师:所以看起来很不舒服,有点变形。那怎样放大才能让照片看起来既舒服又不变形呢?(出示图3) 让学生体会到照片按一定的比放大看起来才既舒服又不变形。 (二)辨析数学意义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师:其实按照我们平时的想法,这几张照片都放大了,但只有一张符合我们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你们认为是哪一幅呢?(图3) 师:没错!那谁能尝试说说数学意义上的放大是指怎样去放大呢? (将长和宽按相同的比放大)。 通过刚才的辨析,我们已经知道了图3是由原图放大得到的,但仅仅知道了这一点还不够,照片是放大了,但放大了多少?是按怎样的比放大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板书:图形的放大)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表示放大的比的意义。 1.观察这两幅图,放大后图形的长与原图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又有什么关系?(为了便于观察,老师把这幅图抽象成一个数学图形,长方形)。

省级优质课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学习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句段法。 3.资料助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热场(热情、轻松、自信) 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失眠了。猜一猜,为啥?丢钱了?我的兜比脸都干净。失恋了?我儿子都会打酱油了。捡钱了?做梦都想呢,可惜没碰着。生病了?别看长得瘦,浑身是肌肉。玩游戏了? 不难为你们了,昨天我见了你们一面,就想了你们一夜啊!相逢是首歌,希望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同学们,上课!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看注释1。(板书课题、作者) 张岱生于明朝,明朝灭亡后,他满怀沉痛,以遗民身份入山隐居不出,写文著书,寄情山水。这篇文章就写于他隐居的时候。 二、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老师:现在我们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重点字音在这里。第二遍读出感受,读出味道。 1、学生练读 崇祯是日更定 挐一小船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余强饮三大白 (学生读课文,教师缓慢巡视学生。) 2.学生展示读 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读第一段? (两名学生读第一段。) 你读得很流畅,如果读得再慢点儿就更美了。谁再来试试? 读得真棒!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文教学设计

作文教学设计: 巧选角度,推陈出新 建始县民族实验中学曾传华 教学目标: 1、认识写作角度在写作中的特殊意义。 2、学习从“小、新、高”的角度选取、处理写作材料的方法,推陈出新。 3、牢固树立写作时巧选角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从小、新、高的角度选取、处理写作材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角度的“新”与“高”。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吗?大家-?起来朗诵。 投影: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口,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看山的角度不同,欣赏的风景也就各异。引申为看问题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写作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作文,往往是大家写同一个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由于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经历差不多,思想认识水平也大体相当,所以容易造成立意、选材撞车,使得我们作文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没有多少新意。怎么办呢?——今天,我给大家岀一个出奇制胜的点子:巧选角度,推陈岀新。 投影课题:巧选角度,推陈出新 二、巧选角度,推陈出新。 (一)认识写作角度在写作中的特殊意义 观赏图片,想想这些图片给你一些什么样的启示。 投影图片。 学生畅所欲言。 总结:其实,人世间,万事万物都和这些图片一样,总是多方面呈现的:历史的,现实的;时间的,空间的; 正面的,侧面的,反面的。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写成文章效果就更不一样。这样,就有了新旧之别,高下之分,甚至迥然异趣。 为了使大家对“角度”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一起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背影》。父亲送儿子上学,过铁道给儿子买几个橘子,这样的事(材料),应该说很平常,但为什么《背影》却写得如此感人呢? 引导回顾《背影》,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并投影: 主题:父爱子,子爱父。歌颂父爱深沉。 材料:①家庭变故——祖母逝世,父亲失业,经济拮据。 ②“我”北上读书,父亲岀外某事,父子同行。父亲细心照顾儿子。 ③父亲爬过铁道为“我”买橘子。 ④父亲来信。 选择、处理材料的角度:特定背景下父亲的“背影”。 妙处:“背影”是父亲饱经沧桑的印记,是慈爱的缩影,是浸透理解、感激、怀念的雕像,是爱的颂歌。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层层铺垫,着力刻画,感人至深。 总结:选材必须紧紧围绕文章中心。选材的角度,其实就是写作的角度,也就是看待事物的立场、方法,即认识问题的角度。认识的区别、差异、高下,往往也就决定了材料使用的高下、好坏,从而影响文章的优劣、成败。就像一个高明的厨师,普通的食材可以做成美味佳肴,而在糟糕的厨师手里,有可能做出來连狗都不爱吃。好文章,材料可能是普通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 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 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 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2.2 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 教学用具 PPT展示。多媒体投影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好,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 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9的图。

【师】看到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 【生】这些图片上都是把原来的东西给放大了。 【生】有的图片上是缩小了。 【师】嗯,很好,我们用相机、放大镜还有我们的影子都可以或多或少的把事物给放大,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放大或者缩小的案例,第四张图就是这样。哪些是将物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我们再看下面这张PPT。 【师】同学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两只小蜜蜂。 【师】那这样呢?(滑动鼠标) 【生】老师我看到了放放大镜。 【师】嗯,刚才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新的一课。 老师板书课题:图片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究新知 【师】刚才我们说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图片的放大和缩小,那么我们首先看 一下课本60页的例4。这三个图片中分别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下面大家先自己在 练习本上画一画,一会我们大家来讨论。

日本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日本》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本着以上观点,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适应未来的终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一章的第一节《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得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但学生对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半学期的观察,感觉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适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机会也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流水账似的全部详细过一遍,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计划采用活动讨论法、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归纳法、交流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好本课涉及的新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共同探讨合作能力 2 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及它在作文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掌握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2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鲜活的人物,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会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1 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的作用 2 感悟细节,鼓励学生交流,评析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鲜活的人物 教学方法 感受法讨论法练习法 三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米开朗琪罗是世界上杰出的艺术大师,据说他无论雕刻还是绘画,速度都很慢,总是花许多时间,在那里沉思、推敲、琢磨,力求完美。有一次,友人拜访米开朗琪罗,见他正为一尊雕像做最后的修饰,过了一些日子,友人再来拜访,看见他还在修饰那尊雕像,友人责备地说:“我看你的工作一点都没有进展,你的动作太慢了”米开朗琪罗说:我花许多的时间在整修雕像,例如让他的眼睛更有神,肤色更亮丽,某部分肌肉更有活力、、、、,友人说“这些多是一些小细节啊”。米开朗琪罗说:“不错,这些都是一些小细节,不过把所有的小细节都处理妥当,雕像就变得完美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任何完美都是细节上完美组合而成的。 画画需要雕琢细节,作文同样需要描写细节。 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首先运用你的想象合理扩展一句话,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 *她骂他懦夫(结合热播催人泪下苦情大戏《樱桃》山菊骂红红野孩子) **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语言) ***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动作)****他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懦夫”(添加神态) 其实他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的告诫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一、认识 1.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图①)长边拉长(图②),宽边拉长(图③),长边与宽边都按相同倍数拉长(图④)。 辨析:三幅图中,只有一幅图符合数学意义的放大。你认为是哪一幅呢?为什么? 认识:长方形放大时,长、宽都要放大相同的倍数。 2.(放大)例1 思考:通过刚才的辨析,我们认识到图④是图①放大后的图形。再看图①与图④,图④是放大了,放多大呢?出示图①图④的有关尺寸。师:图1是怎么放大到图4的?(看课件图表并自学书本的说明)。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说说关键词) 师:对应边长是什么意思?(学生比划)(板书:对应边 2:1 放大)(点击课件问题) 师:把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这个比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生:前项是变化后的图形,后项是原来的图形。(板书:变化后原来)注意:长和宽要同时放大相同的倍数。前项和后项不能混。

(缩小) 师:2:1是放大,前项是放大后的图形,后项是原来的图形。 如果是1:2,就是什么?(缩小)(板书) 师:把一个图形按1:2缩小,那么长是原来长的几分之几?宽是原来宽的几分之几?(1/2) (课件)结论: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这个比表示的都是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边长与原来图形对应边长的比。师:看到一个比,你怎么知道是放大还是缩小? 生:前项比后项大就是放大,前项比后项小就是缩小。 师:为什么? 生1:放大是变大,前项比后项大。 生2:前项是变化后的,后项是原来的。(板书:变化后) 师:如果比值大于1,就是什么?小于1呢?等于1呢?(板书) 二、巩固(练习九第一题,填一填) 师: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长和宽都变化,如果在方格纸上变行不行?仔细辨别一下这几个图形,先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三、操作(例2) 师:长和宽都变化,如果在方格纸上变一变,画一画,行吗? 学生操作: 1.把一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郑永军 一、教材分析: 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 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 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 五、教具、学具准备 16开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 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我 看》优质课 教案 教学设计

《我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穆旦的相关情况,诵读全诗,初步领悟诗的意境。 2.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文学常识 1.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这一笔名是将查

姓上下拆分,木与穆同音,得穆旦之名,他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代表诗作有《赞美》、《诗八首》《哀国难》等。 2.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3.诗歌背景 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蓄着希望与新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朗读指导:(1)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重读的词语;(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3.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四、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题目:《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背景: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直观形象地显示比例的本质内涵,所以这节课的内容还为下节课教学比例打基础。通过教学例1例2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并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数学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经常是不同的。生活中会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它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例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前后是“大小变了,形状不变,图形的各部分长度是按一定的比变化的”这一内涵。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由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主要任务是设置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活动,有选择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部分地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 案例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我来试试同学们的眼力怎么样?谁能看清这是什么昆虫呢?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数学领域中图形的放大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在原图的基础上出示了三幅变大后的图,分别是长变宽不变、宽变长不变、长和宽都按一定的比变化,提出“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很自然地从我们生活中通常所说的“放大”过渡到数学中图形的放大,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并结合平面图形的特点展开比较,揭示图形放大的数学本质,初步感悟图形缩放的基本特征:大小变化而形状不变。】 (二)操作探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同步练习及答案 (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同步练习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一、请你填一填 (1)如果a ∶b =3∶2,则(a +b )∶b =________. (2)如果一张地图的比例尺为1∶3000000,在地图上量得长春到大连的距离为25 cm ,长春 到大连的实际距离为________千米. (3)如果梯形的中位线长是12 cm ,一条对角线与中位线所成两条线段的比是2∶1,则梯 形两底的长分别为________. (4)如图4—9—1,火焰的光线穿过小孔O ,在竖直的屏幕上形成倒立的实像,像的长度 BD =2 cm ,OA =60 cm, OB =15 cm ,则火焰的长度为________. 图4—9—1 图4—9—2 (5)如图4—9—2,五边形ABCDE 与五边形A ′B ′C ′D ′E ′是位似图形,且位似比为 2 1.若五边形ABCDE 的面积为17 cm 2,周长为20 cm ,那么五边形A ′B ′C ′D ′E ′的面积为________,周长为________. 二、认真选一选 图4—9—3 图4—9—4 (1)如图4—9—3,AD 是△ABC 的中线,AE =EF =FC ,则下列关系式: ① AD AG =21 ②BE GE =31 ③BE BC =43,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若 z y x +=z x y +=y x z +=k ,则k =( ) A.0 B. 21 C.-1 D.2 1或-1 (3)某班在布置新年联欢会会场时,需要将直角三角形彩纸裁成长度不等的矩形彩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教师】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及练习九1、2题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 【学具准备】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多媒体课件,56页生活情境图。 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有的是把物体放大了,有的是把物体缩小了 2、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这

些现象也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例4.)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小组自由谈。 正方形边长3个方格、 长方形长6个方格,宽3个方格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个方格、6个方格 2、理解要求。 (1)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1)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2)汇报:原来的边长是3个方格,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格。 (3)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 (4)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练习题(苏教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练习 1、分别按3∶1和1∶2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 二、填空 (1)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10厘米,将其按( )的比放大加工后,边长变为30厘米。 (2)如果一个图形按2:1放大,图形的周长将扩大()倍,面积将扩大( )倍。 1、一个长方形,长是12厘米,宽是6厘米, (1)按一定比放大后长是36厘米,宽是18厘米,它是按():( )的比扩大的。(2)按一定比缩小后,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它是按():()的比缩小的。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图形按一定的比值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括号里填“大”或“小”) 3、把一个长是3cm,宽是2cm的长方形按2:1的比扩大画在纸上,图纸上的长是()cm,宽是()cm。 4、如果把一个正方形按3:1放大,放大前后边长的比是():(),面积比是():()。 5、把一个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4倍,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变长的比是(∶),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的比放大。 6、把一个图形的每条边缩小到原来的1 3 ,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变长的比是 (∶),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的比缩小。 7、把一个图形按1∶2的比缩小,现在每条边是原来的() 8、把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按2∶1的比放大后,边长是()厘米. 9.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发生了变化,()不变。 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发生了变化,()不变。 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2、按3:1画出下图中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3、先按2:1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再按1:3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优质课教案

优质课教案 课题:《小纸船的梦》 第二中心小学 魏翔 2012年6月 课题:《小纸船的梦》 开课时间:2012年5月9日 班级:四年二班 执教者:魏翔教学目标: 1. 学生用圆润柔美的声音,和谐统一的音色来表现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感受小纸船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积极乐观的太度,进一步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 2.聆听和演唱歌曲《小纸船的梦》,通过唱理解歌词的思想内涵。初步感受合唱曲中的和声效果,通过二声部合唱表达出主人公向往成长的梦想。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体会小纸船带给我们的乐观、奔放地情绪。 3.能用柔和、连贯的声音,悠长、平稳的气息演唱这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并能准确唱出八分休止符,贯穿全曲的进行方式与三拍子结合,感受到小船随波飘荡的韵律感受和声的美。 教材分析: 《小纸船的梦》是一首有儿童情趣的儿童抒情歌曲。优美委婉的旋律和质朴坦诚的语言,展示了一颗纯真的童心,给予了孩子美好的憧憬。 教学重点: 了解船的发展历史,唱好曲子的副歌部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准确把握好歌曲中附点节奏型和四分休止符的演唱,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学准备: 教材、教案、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 二、新课教学 1、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大部分是由水覆盖的。【此环节从科学地理方面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课件,引入课题 引出交通工具:船 【从前一个环节,圆润地过渡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船”】 3、新课学习 (1)介绍船的历史 【了解人类的船舶发展历史,丰富学生的人文科技知识】 (2)认识各式各样的船 独木舟、有桨船、帆船、蒸汽机轮船、现代船舶 出示课件。 【用各种精美的有代表性的船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观看图片 (4)学唱歌曲 《小纸船的梦》 【从船舶的认识,过渡到本课歌曲的教学,学生的学唱积极性极大的增强】 (5)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

李俊彦写作教学设计

写作教学设计 ⅠCourse type Writing ⅡTeaching method Task-based/ Co-operational approach ⅢTeaching aims 1. To learn the key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2. Use present tense to write about one’s school day Ⅳ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1. Key phrase: go to school,get up, have breakfast, have lunch, go home, have dinner, go to bed, go to sleep and so on. 2. Key structures: The present tense Ⅴ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handout ⅥTeaching steps Step 1 Warming-up 1.Brain storm have breakfast /lunch/dinner; go to school; go to bed; get up; go to … by bus; have classes; have break; go home; do one’s homework; go to sleep 2. Sentence structure: 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your school life? Let S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朱振军 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第60页例4及6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培养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师:穆新柱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希沃软件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希沃软件ppt演示)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请你帮助穆新柱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新课讲授 1.(1)(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

师: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cm,宽5cm。放大后,照片长16cm,宽10cm。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用希沃标注笔划线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 (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出示:2∶1 前项后项 放大后边长原图边长 (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略 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①如果把原图按1∶2缩小,缩小后的长、宽是原长、宽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②先理解1∶2的含义:放大后的边长为1份,原图边长为2 份。 如果按1∶4缩小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11)

新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设计巨人教室”的具体任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知识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方格纸、尺子、彩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比眼力:课件出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字很小,看不清楚),谁能

读出来? 2、感知图形的放大:老师将图形放大,使图形看不完全。学生思考:怎么办? 3、感知图形的缩小:老师将图形适当缩小,使学生看清楚。 4、揭示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开门见山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二、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一)任务驱动,出示课本情境图。 1、出示巨人身高与我们身高的比是4:1,如果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可以设计些什么呢?(如课桌、黑板、书本等等)。 2、按相同的比应该怎样设计呢? 小结:同学们通过动脑筋,为“巨人”教室的设计出了很多主意,下面请看屏幕,请一名同学把题目读一遍。 【设计意图:创设“为巨人设计教室”的情境,用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通过举例使学生知道可以设计什么,按相同的比怎样设计等,让学生有一些直观的感受。】 (二)学生讨论,自主合作完成放大图。 1、要将这个长方形放大,需要知道什么? 2、同桌为一组展开讨论,设计“巨人”教室(课件出示讨论需要思考的问题)。 3、学生展示汇报。

写作公开课 教学设计

Teaching Plan for Writing Course (How to Beautify Your Composition?) The General Idea of This Period: This class we are going to deal with writing part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hich mainly texts students’ English language using and expression. In this class, students will learn more about English writing and meanwhile they can develop the ability of appreciating and assessing English compositions. Furthermore they will try to adopt various advanced sentence patterns in their own writing and improve their writing ability. Teaching Objectives: Knowledge Objects Students will be able: 1. To learn some advanced sentence patterns and structures. 2. To know better about writing part in the lates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3. To conclude some key points about how to write a good essay. Ability Objects Students will be able: 1. To use effective sentences to complete a coherent composition. 2. To foster their writing ability with the help of some writing strategies. 3. To assess some works and improve them by using what they obtained in this class. Moral Objects 1.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of English writing. 2. To 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cooperation with others to solve problem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Help the students grasp the ability of assessing and writing English composition.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Enable students to write their own compositions using some advanced sentence patterns and structures. Teaching Methods: 1.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s. 2. Cooperative learning. 3. Group discussion to make every student take an active part in class. Teaching Aids:Multi-media facilities; studying handouts Teaching procedures: Lead-in Use a piece of short video to begin this class. Part 1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 真题回顾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案例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案例分析及反思 内容摘要:由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的解析,设定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设计学生活动,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到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研究学习的方法,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情感体验 一、教材简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直观形象地显示比例的本质内涵,所以这节课的内容还为下节课教学比例打基础。通过教学例1例2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并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数学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经常是不同的。生活中会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它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例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前后是“大小变了,形状不变,图形的各部分长度是按一定的比变化的”这一内涵。 在对教材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并针对我班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这一实际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方格纸,尺子 二、教法学法: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由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主要任务是设置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活动,有选择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部分地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电脑出示一幅长方形图片(图1),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三次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图片: 图2:把长拉大,宽不变 图3:把宽拉长,长不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