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与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9.16 KB
- 文档页数:2
·技术交流·Technique Communication ·胆囊结石是常见疾病之一,在美国约6%的男性和9%的女性存在胆结石[1]。
在我国,有文献报道胆囊结石发病率约为15%[2]。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发生率为12%~21%[3]。
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应进行手术治疗。
传统手术方式为开腹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 管引流术,该术式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手术方式相对比较成熟,手术成功率高、疗效显著。
但开腹手术术中创伤大、出血多,切口大、瘢痕明显,术后疼痛明显,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慢、住院时间长[4-5],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创”的要求。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臻成熟,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已经被广泛应用。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花费等方面的差异,为选取最佳的外科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方式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东阿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63例,平均年龄(63.38±13.10)岁,其中男性29例,女性34例,均行手术治疗,具有完整手术记录及临床病例资料。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无肝内胆管结石;2)无全麻手术禁忌。
排除标准:1)存在急性化脓性梗阻双镜联合与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对比研究于大鹏杨猛陈忠楠张岩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东阿医院(东阿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山东东阿252200)[作者简介]于大鹏(1976-07~),男,山东东阿人,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肝胆外科。
E-mail:**************[通讯作者]张岩(1978-08~),男,山东东阿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肝胆外科。
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和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用于胆囊结石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同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运用到对胆囊结石患者进行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抽取2012年4月—2017年4月到我院诊治的胆囊结石患者500例,分为两组,250例对照组采用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进行治疗,250例试验组采用腹腔镜协同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进行治疗,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胆囊壁厚度的改变状况、失血总量、肠蠕动恢复时长与住院时长等。
结果:对比发现,试验组经治疗后胆囊壁厚度的改变状况、失血总量、肠蠕动恢复时长与住院时长都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同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运用到对胆囊结石患者进行治疗中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与运用。
【关键词】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胆囊结石【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6-0121-02当前,腹腔镜胆囊清除术已经变成了对胆囊结石进行治疗的重要方式,普通的手术后并发症有肠道功能异常。
有资料表明,胆囊具备保存、排出胆汁这些作用,还具备调整肝部胆道压力、分泌等关键作用[1]。
文章讨论且分析了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同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运用到对胆囊结石患者进行治疗中的效果,并获得如下结论。
1.一般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把2012年4月-2017年4月到我院诊治的500例胆囊结石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成两组,试验组250例,男性137例,女性113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0±2.18)岁;试验组采用腹腔镜协同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250例,男性178例,女性72例;年龄37~73岁,平均年龄(55±3.19)岁;对照组采用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进行治疗。
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试验组采用腹腔镜协同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进行治疗:气管插入管道并全身性麻醉,借助普通方式依据四孔法腹腔镜胆囊清除术放入Trocar,检查腹腔同胆囊的实际状况,先缝线吊起胆囊底,并依据手术以前的B超显示,借助电钩以恰当的切口尺寸全层分离胆囊,放入胆道镜取石网篮拿出结,一次取完,再借助4~0可吸收线持续扣锁闭合胆囊创口,闭合期间防止胆囊壁内翻,以防减弱胆囊黏膜的光洁度,以防止结石复发。
比较双镜联合与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双镜联合与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107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摸球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55例)。
对照组采用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治疗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7例出血,4例胆漏,并发症发生率为21.2%;治疗组患者术后出现2例出血,1例胆漏,并发症发生率为 5.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镜联合与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具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优先选择和推广。
关键词胆囊结石;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双镜联合胆囊结石属于临床肝胆外科常见病,临床主要采用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近年来,人们愈发关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和术后消化功能情况。
随着不断深入的病例生理及疾病与各重要脏器之间关系的研究,“保胆”手术成为外科医生和广大患者的共同关注点。
腹腔镜辅助胆管镜保胆取石术的应用与发展,逐渐被临床认可和信任,但有关双镜联合与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不同临床应用效果的文献报道较少[1]。
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107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7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摸球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55例)。
对照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3.6±8.2)岁;病程6~26个月,平均病程(13.6±5.1)个月。
治疗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4.8±8.1)岁;病程7~24个月,平均病程(12.8±5.2)个月。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对胆囊结石的治疗作用研究摘要:目的:对腹腔镜与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联合治疗方案在胆囊结石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52例,依据患者手术先后顺序进行分组治疗,其中包括观察与对照两组各26例患者,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与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联合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开腹保胆取石术;并将最终两组治疗方法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发生的并发症均较少,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腹腔镜与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联合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有效性较高,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身体恢复速度,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胆结石;腹腔镜;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价值分析胆囊结石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发生感染性中毒休克、败血症以及胆囊穿孔等危险并发症,因此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1]。
临床针对胆囊结石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但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临床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为探寻最佳的治疗方案,本篇文章详细研究了腹腔镜与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联合治疗方案在胆囊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病例选取时间:2017年8月-2019年8月,病例类型:胆囊结石,病例数:52例,将所有患者共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每组患者各有26例,观察组患者男15例、女11例,中位年龄(42.0±3.0)岁;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12例,中位年龄为(42.5±3.1)岁。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数据差异较小(P>0.05)。
1.2方法对照组行开腹保胆取石术治疗,手术行全麻处理及仰卧位,手术切口在患者上腹部位置,并通过纤维胆道镜进行取石,针对较小的结石采用负压吸引方法,完成取石腹腔用生理盐水冲洗,确定结石完全冲洗干净后,采取切口缝合处理,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手术采取静吸复合麻醉以及仰卧位,在患者脐部以下位置进行10mm的Trocar操作孔,常规建立气腹后置入腹腔镜,对腹腔情况进行详细探查,在剑突下与右锁骨中线分别取10mm和5mm横向切口,并将1号丝线悬吊置入胆囊内进行胆囊牵引,随后导入胆道镜进行取石处理,最后进行切口缝合,术后给引流和抗感染治疗。
双镜联合与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效果比较李驰;吴刚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
【年(卷),期】2014(034)002
【摘要】目的探讨双镜联合与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该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109例,其中50例行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对照组),59例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而肠蠕动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1/59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7/50例)(P<0.05).结论腹腔镜与胆道镜结合保胆取石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更加安全和科学,创伤更小,为腔镜微创治疗范围的扩大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总页数】2页(P390-391)
【作者】李驰;吴刚
【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外肝胆减肥科,辽宁锦州 121001;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外肝胆减肥科,辽宁锦州 12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4+2
【相关文献】
1.双镜联合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效果对比 [J], 马东波
2.双镜联合与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比较 [J], 伍华飞;何海清
3.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与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研究 [J], 祁夫魁
4.比较双镜联合与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 [J], 杜春兵;欧阳红飞;李敏;潘永传;李金乾
5.探讨双镜联合与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胆囊结石的效果 [J], 王聪;阳丹才让;王海久;樊海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对比【摘要】目的对双镜(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进行对比。
方法 2006年9月——2012年10月行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观察组)5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49例,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两组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手术平均时间缩短(p0.05)。
两组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安全可行,但其术后的远期疗效尚待深入研究和对比观察。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胆囊切除术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55-01胆囊结石病是常见的肝胆外科疾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治疗胆囊结石的手术方法有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scop ic cholecystectomy,lc)和微创保胆取石术(mini-cholecystectomy,mc)三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既保留了胆囊,又可彻底取净胆囊结石,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目前,临床上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开展的较多,但将mc和lc实际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的很少。
我院收集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与lc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这两种手术方式在手术总时间、出血情况、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讨论mc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 2006年9月——2012年10月我科治疗的胆石病患者共102例,按具体手术方式分为2组,53例行mc的作为观察组,性别构成为男21例,女32例,年龄36岁-72岁,平均年龄56岁,合并症为高血压病10例,2型糖尿病6例。
49例行lc作为对照组,性别构成为男22例,女27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61岁,合并症为高血压病5例,2型糖尿病10例。
1.2 手术适应征①无显著右上腹痛病史或者疼痛较轻者,伴胆囊积液、胆囊壁萎缩及反复发作者需排除;②经超声检查确诊胆囊结石,个数少,单发结石为佳,胆总管无扩张,无胆囊壁增厚,胆囊的收缩功能较好;③患者保胆意愿强烈。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对比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对于胆囊结石患者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胆囊结石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蠕动恢复时间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蠕动恢复时间更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2组间对比差异P<0.05。
结论胆囊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不仅减少了手术出血量,还控制了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胆囊结石;保胆取石术;胆囊切除术;胆道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发生胆囊结石的机率增大。
胆囊结石属于胆石症的一种,是胆道系统中常见的病变,因为各种原因致使胆囊内形成结石,而引起一系列的病变[1]。
当症状较重时以手术治疗为主,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是最大程度上清除胆囊内结石并完好保留胆囊的手术方式,为验证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优越性,本文展开探讨,以我院胆囊结石患者为实验观察对象,在分别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种不同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取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86例观察对象均选自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我院普外科就诊的胆囊结石患者,根据住院号分为2组。
观察组43例,其中男:女=19:24,年龄22~58(42.37±10.54)岁;其中单发结石25例、多发结石18例。
对照组43例,其中男:女=17:26,年龄24~64(45.67±11.36)岁;其中单发结石28例、多发结石15例。
入选标准:(1)经彩超检查符合胆囊结石诊断;(2)空腹及高脂餐后患者彩超检查下胆囊收缩容积在30%以上;(3)胆囊位置正常;(4)未合并胆管结石。
排除标准:(1)胆囊炎;(2)联合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3)胆囊癌或慢性胆囊炎;(4)出现严重的腹部感染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