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责任年龄,该不该降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论刑事责任年龄论文摘要一、为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是否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
为了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有人提出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
如果将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为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条途径,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一种短期行为,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扩大打击范围,将会使更多的未成年人被列入刑法追究的视线,受到刑法的调整。
因此,仅靠修改刑法的犯罪年龄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则是扩大了刑法特殊预防的功能,这不仅对整个社会不利,而且对于未成年人今后的成长也极为不利,可以说,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做法只是一种消极的行为,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1)书证(2)被告人供述及证人证言(3)鉴定结论(4)未查清的分情况处理三、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的刑事责任范围(1)新刑法规定中的问题(2)解决途径四、关于我国新刑法相关规定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的建议(一)该款规定的罪名与相关罪名的包容问题(1)强奸罪是否包括奸淫幼女罪(2)抢劫罪与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3)贩卖毒品罪与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罪(二)非该款法定罪名的犯罪的加重情节包含上述法定犯罪行为的处理(1)强奸罪与拐卖妇女儿童罪(2)故意杀人罪与绑架罪(三)解决途径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 未成年人犯罪; 年龄认定; 责任范围存在问题及建议一、为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是否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据报道:“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
以江苏为例,10至13岁年龄段的低龄犯罪占到70%.”由于他们都不到刑事责任年龄,往往对法律肆无忌惮。
为了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有人提出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
确定什么年龄开始负刑事责任,是刑事立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刑事犯罪责任年龄是追究刑事责任的主体要件之一。
从我国的刑法规定来看,将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二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刑法规定的八类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三是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当今中国应该降低刑责年龄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今天我方所持的观点是当今中国应该降低刑责年龄。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
应该,即情理上必然或必须如此,刑责年龄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方提倡的降低刑责年龄并不仅是提出一条更低的年龄线来取代现在的14周岁,而是面对一个低于十四周岁的实施犯罪的孩子,我们应该用刑罚让他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用刑责来引导他向善。
接下来我将作为正方一辩来陈述我方观点。
首先,降低刑责年龄能够很好地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人在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受到两方面影响,其一是人的成熟程度,其二是社会知识发展制约。
根据1979年刑法制定时的国情,当时的人认为14岁以下的人处于心理和生理不成熟的阶段,不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法律给予他们一定的宽容,不追究其犯罪责任, 这体现了法律规定的公正性。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未成年人拥有了更好的生活成长环境,物质、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在心理上、生理上都趋于早熟,辨识及认知能力较改革开放前有显著提高。
权威的声音指出了当代人的发育普遍提早了2到3年,青春期也相应提前。
更有调查表明,未成年人在青春期犯罪率极高,影响了社会秩序正常发展。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李玫瑾表示,12.2岁为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的平均年龄,13-14岁则为不良行为发生高频区。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的70%以上,低于 14岁的人所占比重逐年提升,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且呈高发态势。
再者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较过去也得到了提高,并且网络的发展扩大了知识的来源,普法率较过去也得到很大的提升,据中国普法网显示全国大部分城市普法率已超过80%。
这些都使社会知识发展制约减少。
所以就目前国情来看,未成年人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能力已然提高,那随之刑责年龄也应下降才能体现法律的公正性。
当今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正方辩词):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首先,我们要明确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
根据现行法律,中国刑事责任年龄为14岁,而与此相比,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刑事责任年龄都普遍高于14岁。
然而,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14岁以下的少年也可以做出严重违法犯罪行为。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少年犯罪者的回归社会的机会。
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为发现和预防少年犯罪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年龄较小的少年犯罪往往滑过了法律的漏网,无法承担刑事责任。
这给犯罪分子们提供了便利,他们可以逍遥法外,再次威胁社会安全。
通过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我们能够及早介入,及时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辅导,帮助他们远离犯罪道路。
最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能够提高社会的安全感。
年龄较小的少年犯罪所犯下的罪行可能同样令人震惊,但因他们年幼而不能承担刑事责任,社会会对此感到愤怒与不满。
这种感觉会导致对法律的信任和社会秩序的动摇。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能让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增加社会对少年犯罪问题的认知,推动社会对法律的尊重和维护。
总而言之,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举措。
我们相信,通过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社会利益,更好地保护和教育少年犯罪者,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全。
谢谢!二辩(正方辩词):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们正方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必要的,我们会从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国际视角和司法教育角度来阐述我方的观点。
首先,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个时期相对而言,法制建设相对滞后,青少年犯罪呈现出高发态势。
而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加强对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引导。
特殊时期需要特殊对待,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其次,国际视角是我们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角度。
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刑事责任年龄上调至16岁甚至是18岁。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涉及到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社会影响以及法律体系等多个方面。
目前,不同国家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国家认为青少年不具备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在较高的年龄,而有些国家则认为青少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在较低的年龄。
在这种情况下,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认知与界定必然会在社会中引发一系列的争议与讨论。
本文将围绕着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展开讨论,分析当前的相关情况,探讨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可能影响,以及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可能效果。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的权益。
青少年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维方式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因此可能无法充分理解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以及其所涉及到的法律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刑事责任年龄设置得过高,青少年在犯罪行为时可能会因为自身的认知能力不足而无法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导致过重的法律制裁或者无法及时介入帮助,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的权益,避免他们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青少年是社会中的脆弱群体,他们的行为与思维方式可能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刑事责任年龄设置得过高,一些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可能会因为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引导与帮助,而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产生一定的影响。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减少一些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对社会的不利影响,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行为上的问题或者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刑事责任年龄设置得过高,青少年可能会因为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引导与帮助,而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一定的伤害,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今中国,应该还是不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一辩: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尊敬的评委、各位辩友:我作为正方第一辩,将为大家分析当今中国是否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首先,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能够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未成年人接触到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多。
然而,现行的刑事责任年龄限制让那些滥用未成年人的人利用漏洞逍遥法外。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些犯罪行为是未成年人自身的选择,但是在存在不良环境的引导下做出的选择。
这种情况下,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以便能追究那些滥用未成年人的人的刑事责任。
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助于提高未成年人法律意识。
通过参与刑事诉讼过程,未成年人将会更加深入地了解犯罪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增强对法律的敬畏心和遵守意识。
同时,这也是他们成长和改正错误的机会,有助于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走上正确的道路。
最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治安的维护。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逐渐增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更早地介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惩罚和教育,降低再犯率,有效维护社会治安,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当今中国必要的一步。
它有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并且有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治安的维护。
因此,我们坚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行之有效,并对当今中国产生积极的影响。
谢谢!正方辩词二辩: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尊敬的评委、各位辩友:我作为正方第二辩,将继续阐述当今中国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理由。
首先,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符合国际社会的趋势和国家发展需求。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已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在16岁以下,我们的国家应该与时俱进。
在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和成果,以实现中国法制的现代化。
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助于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当前中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比较突出,犯罪的年龄越来越低龄化。
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法律规定行为人应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我国规定为14岁,14至16周岁的未成年人具有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即犯故意伤害致重伤或死亡、强奸、放火等八项重要罪名时,才应当负刑事责任。
我方认为,当今中国,应该降低最低刑责年龄。
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刑事责任年龄根据人的生理、心理发展成熟度及社会化水平确定。
然而,随着物质、信息水平的提高,青少年认知能力与心理成熟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深圳市2011年的一份报告显示,青少年人的心理、生理和智力上的成熟度较1979年至少提前2-3年,十二、三岁的学生已形成基本的善恶观,具备是非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
与此同时,近十年来,青少年作案平均年龄下降了两岁左右,14岁以下未成年犯占比持续增高,由2009年的12.1%增至2013年的27.75%,其中不乏恶性犯罪事件,13岁强奸同村女孩的张某放言“不就是赔点钱吗我又不能进监狱”,接着不满法院的赔偿判决书,当着女孩的面将其母亲杀害,无独有偶,将10岁女孩捅死抛尸的13岁男生蔡某杀人后冷静的在同学群里分析“我虚岁14警察怀疑我也没用”。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发展,年龄与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改变,14岁的最低刑责年龄有降低的必要。
其次,在当今司法体制下,免除14周岁以下青少年刑责的弊端日益凸显。
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因此,对于十四周岁以下的少年,无论罪行严重程度,在当今法律的允许范围内只能对其进行收容教养或是送入工读学校。
然而,自1999颁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工读学校的招生不再具备强制力,很多家长不愿将孩子送进去,管教实际上可有可无。
收容教养的标准更是难以确定,各地执行收容教养的场所差异也很大,工读学校、收容所,有的甚至和性质更为恶劣的少年犯和成年劳教人员关在一起,对其成长更为不利。
由此看来,收容教养和工读学校等现有制度一方面无法满足对犯罪情节严重的青少年的必要管教,另一方面不利于其思想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改变。
当今中国不应该降低刑责年龄谢谢主席评委,在场的各位观众和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当今中国不应该降低刑责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不满十四周岁是无责任能力年龄阶段。
而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民族文化素质不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今天我方评判的标准是,降低刑责年龄在当今中国的国情下,能否解决犯罪低龄化问题。
基于此,下面我将代表我方从如下三点进行论述。
第一,降低刑责年龄,并不对应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由当今中国国情我们可以看出,国民教育程度并不深,且较多人法律意识淡薄,而大量实证数据和研究表明,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源是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治理出现了问题。
例如,在未管所服刑的未成年人中,多来源于残缺家庭或者留守、流动、闲散、流浪等失学失管无业的群体,曾深受网吧、酒吧、歌厅等娱乐场所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和行为学等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心理具有易感性、易变性。
因此,只要教育和干预得当,绝大多数问题未成年人的行为或心理偏差可以得以矫正。
而试图用量刑标准,来解决一个因为教育不作为和社会管理缺陷形成的社会症结,这不是法律能做到的。
12岁的犯罪,所以降到12岁? 8岁的犯罪,所以降到8岁?不从根源解决,当今中国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的问题永远不会得到根治。
第二,降低刑责年龄对我国而言,是一种终极且非必要的解决方案。
根据《反家庭暴力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全社会有义务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完善的成长环境。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应该由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推动,先行介入,真正做到“预防在先”。
家庭教育给予了孩子最初的熏陶,也是伴随孩子成长时间最长的,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对孩子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启发孩子的智力发展,注重家庭教育是从本源上解决犯罪低龄化的方法之一。
当今中国,是还是否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同学,我代表反方辩论队第一辩,请允许我以反方的立场发表我的观点。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涉及到对未成年人的惩罚和教育问题,我们认为现行刑事责任年龄设置是科学合理的,不应轻易调整。
首先,根据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大脑发展还不成熟,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行为冲动易受控制。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会使得一些青少年过早地卷入犯罪活动,并且缺乏理智思考后果,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犯罪行为。
其次,在社会成员责任共同体中,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对他们的行为负有一定责任。
如果过早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使得监护人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监管时更加迟缓,未能尽到履行应有的职责。
这导致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可能免于一定程度的追责,容易产生道德以及法律上的混乱。
最后,我们应注重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教育机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
通过加强校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远离犯罪的引诱,避免违法乱纪。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不应该降低。
我们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完善教育机制上,让未成年人远离犯罪,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谢谢!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代表反方辩论队的第二辩,我将就降低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再次陈述反方的观点。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未成年人在思维、判断和意志形成等方面不如成年人成熟。
他们对于社会规则和道德法则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较低,因此不应与成人一样对其行为做出同等的法律负责。
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的扩大。
年龄较小的未成年人对于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和后果认识较为有限,容易受到其他不良分子的利用。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会增加青少年参与犯罪的风险,从而使社会治安问题进一步恶化。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刑事责任年龄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对于未满18岁的人,适用的法定责任年龄。
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刑事责任年龄设为18岁,以此确保未满18岁的青少年不会因其行为而被判刑或者受到刑罚。
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国家存在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的情况。
那么,究竟是否需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呢?下文将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在于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往往难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
因此,未成年人在行为上也很容易受到现实情况、家庭环境、社会氛围、自身性格等多方面的影响。
如果这些行为被定为犯罪并加以惩罚,很可能会导致未成年人承受心理上的创伤或者生理上的伤害。
因此,从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出发,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更好地体现对未成年人的尊重和保护,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当做“犯罪分子”加以惩罚。
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还可以更好地提高社会的预防效果。
社会上一些行为不良的年轻人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问题,比如犯罪、吸毒、暴力等,这些行为往往还会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如果能够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对这些不良行为进行预防,就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的安全性。
而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采取些针对未成年人的预防措施,比如教育、心理辅导等,就可以更好地预防那些因生活压力引发的不良行为。
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预防机制。
最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还可以更好地促进人道主义的精神。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政府会对未成年人采取无情的打压措施,对其进行残酷惩罚,甚至包括拘禁、枪杀等。
这种打压往往会破坏社会的公信力,并导致人权的践踏。
相反,如果我们可以采取更加人道的方式来处理未成年人的问题,比如指导、团体辅导、康复治疗等,就可以让这些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并给予这些未成年人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这也是保护人权和提高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是怎么样的1、不负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不满十四周岁是无责任能力年龄阶段。
因此,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法益侵害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
2、相对负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 因此,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3、减轻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可见,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是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年龄阶段。
这是未成年人犯罪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表明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刑事政策精神。
我国刑法第17条第4款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这里的收容教养是对不负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的一种保安处分措施。
4、完全负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可见,年满16周岁,是有完全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
二、什么样的人可以不负刑事责任根据刑法规定,下列人员犯罪不负刑事责任:1、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应当负刑事责任;除此之外的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与此同时,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应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3、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三、刑事责任年龄应该下调吗1、应该附条件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可“附条件降低”,对于严重暴力犯罪的累犯,应剥夺刑事责任豁免权,针对未成年人的伤害,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与扩充入刑的犯罪行为。
刑事责任年龄,该不该降
作者:
来源:《方圆》2015年第13期
保护未成年人:刑法自身应注重逻辑
舟轻扬
http:///b/858461
主张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基本理由是现在未成年人的早熟和成人化问题。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充足的物质营养使未成年人在身体和生理上趋于早熟,网络时代的社会环境使未成年人过早地了解和接触到成年人的生活从而导致智力和心理上趋于成人化。
虽然目前并没有详细的数据来证明这一点,但相信这个观点没有多少人会表示反对。
因此,现在的未成年人在年龄相对更小的时候就具备了认识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通俗地讲,现在的未成年人懂事更早了,所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确有必要。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同样是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群体,当他们属于被害人的时候,人们认为他们不懂事,不能正确认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需要特别加以保护,所以要修改刑法适用更加严厉的罪名来惩处加害人;而当他们成为加害人的时候,人们又认为他们懂事早,具备认识和控制自己的加害行为的能力,需要通过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使其承担刑事责任,从而加以严惩;那么,这些人到底是懂事还是不懂事呢?这难道不是一个自相矛盾的逻辑吗?
保护未成年人乃国之大计,刑法对此当然不能无动于衷。
需要注意的是,刑法对此应该有一个判断的原则和标准,而且这种原则和标准对于未成年人应该统一而平等地适用,换言之,刑法在应对未成年人保护问题时,应该注重自身的逻辑自洽性,避免自相矛盾。
顺便说一句,我是赞成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当然,究竟降低多少,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更有说服力的数据。
法律要让孩子们彻底断了“犯罪要趁早”的念头
王学进
http:///s/blog_4965d19a0102vnuj.html
“犯罪要趁早。
”这样的话出自孩子之口真难以让人置信,但事实确实如此。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案日益高发的趋势,近日有媒体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了探讨,却难以形成统一的建设性意
见,因为他们只能在现行的《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设定的相关规定内发表意见,不敢提出与法定意见相左的处治方针。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4条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这两条等于明确规定了对少年犯量刑的原则。
但是,在现实中,教育为主的原则,真的起到作用了吗?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罪犯可通过三种社会教育途径来矫治和感化:一是送工读学校,二是收容教养,三是社区矫治。
但现实中全国工读学校锐减至70来所,几成空置;我国已废除劳教制度和《收容遣送条例》,全国各地都不再设收容所;极少有学校和家长会把问题少年送去社区矫治的,就算有,效果也甚微。
所以,惩罚偏轻,这样让未成年人普遍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少年犯罪无须坐牢。
鉴于未成年人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的严峻现实,有必要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罚力度。
要不要修改《刑法》第17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讨论。
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确有修改必要。
如调整处治方针原则,突出惩罚地位,删除不适用的规定,增设惩罚条例,改变目前对校园暴力的制约和打击过于仁慈和偏轻的现状,让孩子们彻底断了“犯罪要趁早”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