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寡人之于国也》(讲)—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端版)(新人教版必修3)(学生版) 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2
【讲】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第一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学习情景设计]1.导入新课(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2)学生复述课文。
(3)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教版新课标⾼中语⽂《寡⼈之于国也》课⽂解读 《寡⼈之于国也》是《孟⼦·梁惠王上》中的⼀章,表现孟⼦“仁政”思想的⽂章之⼀,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教版新课标⾼中语⽂《寡⼈之于国也》课⽂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寡⼈之于国也》课⽂解读⼀ 梁惠王①⽈:“寡⼈②之于国也,尽⼼焉⽿矣③。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思啦。
①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
魏国都城在⼤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称梁惠王。
②寡⼈:寡德之⼈.是古代国君对⾃⼰的谦称。
③焉⽿矣:焉、⽿、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加重语⽓。
)河内①凶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④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⑤。
(如果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转移到河内;如果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
①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
古⼈以中原地区为中⼼,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②凶:⾕物收成不好.荒年。
③河东:黄河以东的地⽅。
在今⼭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西省境,⾃北⽽南,故称⼭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④粟:⾕⼦,脱壳后称为⼩⽶,也泛指⾕类。
⑤亦然:也是这样。
)察邻国之政,⽆如①寡⼈之⽤⼼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寡⼈之民不加多,何也?"(考察邻国施政,没有像我这样⽤⼼的。
但是邻国的百姓没有再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①⽆如:没有像……。
②加少:更少。
下⽂“加多”,更多。
加,副词,更、再。
) 这是课⽂第⼀部分,提出中⼼议题:民怎样才能加多?古代以⼟地宽⼴,⼈⼝众多作为国家强⼤的标志,因此,梁惠王迫切希望“民加多”,国⼒强盛,称霸诸侯,但国内多灾荒,于是他⽤尽⼼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但是仍然“民不加多”;⽽邻国没有这么劳神耗⼒,却也“民不加少”。
对此,梁惠王⼤惑不解,于是向孟⼦提出了这样⼀个问题。
⾼中语⽂《寡⼈之于国也》课⽂解读⼆ 孟⼦对⽈:“王好战①,请以战喻②。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曳.兵/拖拽.数.罟/蹴.踏洿.池/纨绔.B.鱼鳖./弊.端效.仿/发酵.空旷./粗犷.C.河豚./馄饨.狗彘./雉.鸡庠.序/搔痒.D.孝悌./兄弟.饿莩./俘.虏皎.洁/打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D.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这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百步而.后止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河东凶亦然.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相同。
5.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二、一法一练——翻译句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表达与写作技巧;2. 把握政治思想,学习历史知识;3. 学习如何在文言文中进行文学鉴赏。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思想;2. 领会文言文的语言表达;3. 学习文学鉴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表达;2. 学习如何进行文学鉴赏。
四、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学生竞赛性学习等。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字句等方式,感受一下《寡人之于国也》中蕴含着的思想和哲学含义。
2. 导入新内容(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等方式,讲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历史背景、作品主题。
3. 讲解文学鉴赏(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冯唐的《寡人之于国也》配以漂洋过海的画面,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中的诗意和哲理所在。
4. 分小组讨论(15分钟)四五人为一组,让学生通过课上所学,分组研究一下寡人的治国智慧。
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在文言文中进行文学鉴赏。
5.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完成一篇试着夹带哲思的文言文,作品包括:字句、韵律、结构等。
六、教学评价1.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2.试着夹带哲思的文言文的评价。
七、教学建议1.鼓励学生多读文言文,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爱好;2.探讨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人生哲理;3.在教学中穿插艺术阅读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寡人的治国智慧。
4.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发现美。
八、总结本节课通过寡人的治国智慧,让学生深刻领会到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和人生哲学思想,并在语言表达、文学鉴赏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水平。
我们应该尽力发掘文言文的价值,使它在现在的教学中得到应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在文言文阅读和文学鉴赏方面的提高,尤其是在对寡人治国智慧的理解和运用上,学生们对文言文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一、说教材、学情《寡人之于国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
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实现“授之以渔”,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高中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对于文言文的知识高一学生还处在积累的阶段,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
结合教学大纲对本单元教学要求,依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包括理解课文中实词与虚词的意思,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一些固定句式的使用;3、通过诵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我把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设为本文的教学重点。
由于本文系诸子散文,时间跨度大,学生较少接触论辩式议论文,因此,我把“通过诵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设置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法是以诵读和分析为主,加以点拨启发、讨论领悟。
【学习要点】1.探究文章的内容和手法。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章的内容手法。
【探究活动】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的主张有什么区别?2.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教师释疑】这是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和评价作者观点的题目,注意准确把握文意,评价时要有自己的观点。
【讨论明确】1.“王道”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是: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对他们实行伦理道德教育。
也可用文中的话回答。
孟子认为梁惠王没有解决人民生老病死的基本生活条件,不能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实质上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没有区别,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这与孟子施仁政、行王道有本质的区别,相差甚远。
2.孟子在这里所讲的,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
孟子的说法本于《逸周书》“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之类,《管子》《荀子》《庄子》中也有相近的表述,可见古人已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但应该明白,古人提出这种观点,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的,其目的不止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二者出发点是不同的。
此题可由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评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活动】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师释疑】注意从选材结构方面把握。
【讨论明确】(1)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9.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课文背景知识】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他从“性善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政治主张,对后世的统治者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认真地读读这篇文章,看看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孟子又是怎样因势利导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想一想:他的思想和主张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2.人常说文如其人,阅读这篇文章,想像一下,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文章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3.“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原创者就是孟子。
想一想孟子运用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什么?你觉得这样说比起直接讲好在哪里?【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1.了解的重点是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的重点是①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②掌握“数”、“直”、“发”、“胜”、“兵”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特点。
③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学习掌握一定的论辩技巧。
④按教材要求背诵全文。
3.应用的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用于阅读文言文。
训练突破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训练1 你知道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孟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点拨1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他是子思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亦终不见用。
于是归而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
孟子死后,他的门人万章、公孙丑之徒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
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丧死无憾”。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
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要点】
1.探究文章的内容和手法。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的内容手法。
【探究活动】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的主张有什么区别?
2.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讨论明确】
【探究活动】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讨论明确】
【课堂提升】
1.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
2.下列对《寡人之于国也》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孟子在对话开始之际,一上来就针对梁惠王的错误观点直接进行反驳,语言犀利,不留任何余地,从而占据对话的主动性。
B.孟子的文章善用排比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也增强了论辩的效果。
C.孟子善于设喻,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把抽象道理形象化,使说理显得生动化。
D.文中末段仁政理想图景与暴政虐民情形的对比,形成极大的反差,对比之下,突出了仁政前景的美好,也突出了仁政治国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