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2+肌电图生物反馈与功能性排便异常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1.42 KB
- 文档页数:3
2.141 功能性便秘及盆底肌功能紊乱的动力学特点及生物反馈治疗陈艳敏;李娅琳;万苹;李菊兰;王骊;龙毓灵;范红【期刊名称】《基础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01(021)0z1【摘要】目的本研究是对功能性便秘及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进行肛管动力学检查, 了解其动力特点及肌电改变,探索非药物治疗肛直肠动力异常所致排便困难的临床疗效. 方法 1.对象:32例功能性便秘及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6.7岁,均有持续1年以上排便困难或排便不畅,所有患者经电子肠镜或钡灌肠检查排外直肠肛门器质性疾病.盆底肌功能紊乱为便秘和/或盆底肌电图描记出现腹前斜肌与盆底肌矛盾运动.正常对照组20例,女10例,男10例,平均年龄44.2岁,近两年内无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2.方法:所有患者行不透X线标志物胃肠道通过时间(G ITT)测定及肛肠测压,最后选择生物反馈治疗.使用美国天柱公司生产的Orion PC/12mEMG 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仪包括柱状肛管内肌电感受器、3个腹前斜肌体表电极和一台与之相连的生物反馈治疗机.纵行插入肛管电极与腹前斜肌体表电极构成电流回路,进行直肠电和盆底肌电(EMG)描记分析,评估肌电活动,最后在肌电图指导下,选择生物反馈课程,指导患者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疗程1月,每周2~3次.结果 1. 24h GITT结果:所有患者24h钡条排出率20.2%.其中出口梗阻型 17例(17/32,53.1,15.6%),慢通过型5例(5/32,15.6%),混合型10例(10/32,31.3%) .2.健康对照组和便秘组肛肠测压结果:见下表.3.直肠电和盆底肌电(EMG)评估:32例患者不论为出口梗阻型或慢通过型、混合型便秘均出现腹前斜肌-盆底肌的矛盾运动,且两者收缩幅度明显降低.其中15例患者(15/32,46.8%)腹前斜肌收缩幅度明显降低(<50mmHg ).4.生物反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32例患者生物反馈治疗1疗程后,显效21例、有效10例,1例老年男性(慢通过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96.9%.治疗后便秘患者每周自主完全排便次数由治疗前的0.8±3次/周提高到3.8±1.1次/周(P<0.01).32例患者中有10例随访1年,其中8例患者每周排便次数恢复正常,2例半年后复发,每周排便次数减少至1~2次,经一疗程生物反馈治疗后随访至今一年余无复发.5.生物反馈治疗后EMG评估: 全部患者治疗后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矛盾运动消失,且运动幅值增加>50mmHg.表健康组和便秘组肛肠测压参数结论功能性便秘及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盆底肌电评估有腹前斜肌-盆底肌的矛盾运动,生物反馈治疗后矛盾运动消失,每周排便次数见增加.【总页数】1页(P97)【作者】陈艳敏;李娅琳;万苹;李菊兰;王骊;龙毓灵;范红【作者单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昆明,65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相关文献】1.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和盆底肌功能失调的护理 [J], 王骊;赵琳;丁芸珍2.生物反馈治疗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改变 [J], 周晓娜;刘培茹;张莉3.功能性便秘盆底肌功能紊乱的动力学特点及生物反馈治疗 [J], 陈艳敏;李娅琳;等4.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进行肛管动力学分析及生物反馈治疗效果 [J], 杨润清;洪文;刘扬;刘青;芦红果;路明5.生物反馈辅以针灸治疗盆底肌功能紊乱前后肛管动力学改变分析 [J], 路明;刘扬;陈文轩;赵亚琪;华峰;温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研究进展李晶1卢建珍1周文英1裴静波2关键词功能性排便障碍;生物反馈疗法;疗效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FDD)是慢性便秘的一种亚型,其主要特征是排便时盆底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不协调收缩,和(或)直肠推进力不足,引起肛门出口阻力增加,导致粪便无法正常排出,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2]。
目前,药物、食物调整、运动等方法治疗FDD效果欠佳[3]。
研究证实,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FDD患者的便秘症状,被多项国内外指南和共识推荐为治疗FDD 的首选方法[4-8]。
但生物反馈疗法在临床应用尚不广泛,本文主要综述生物反馈疗法在治疗FDD中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更高效地运用生物反馈疗法治疗FDD有所裨益。
1生物反馈疗法治疗FDD概述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调节疗法,它将人体内一些生理过程的信息转化为声音、图像等可被理解的信号,让患者学会控制紊乱的生理、心理活动[9]。
在患者模拟排便时,借助肛门直肠测压器或肌电传感器让患者理解腹壁、盆底、直肠、肛门肌肉用力的状态,纠正错误动作,增加腹内和直肠压力,松弛盆底肌和肛门外括约肌,在反复训练中强化正确动作,掌握正确的如厕行为[10]。
不同机构用生物反馈治疗FDD的方案各不相同,一项研究中使用的方案值得借鉴:(1)教育患者:向患者解释在排便时他们未能正确的放松盆底肌和肛门外括约肌;(2)增加直肠推进力:在直肠测压器引导下教导患者增加腹内压;(3)训练放松盆底肛门肌群:通过测压器或肌电传感器教导患者在排便时学会放松盆底肛门肌群;(4)训练模拟排便:将润滑的球囊模拟粪便,配合治疗师轻柔地牵拉球囊,教导患者排出球囊[2]。
此外一些研究将膈肌训练和直肠感觉训练也融入生物反馈治疗中[11]。
生物反馈治疗FDD的疗程,治疗频率、单次治疗时间尚无统一标准。
有研究推荐每两周定期进行5~6次训练,每次持续30~60min,但应根据患者需求进行个性化训练[12]。
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评价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及治疗中的体会。
方法对46例符合罗马Ⅲ标准的功能性便秘的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肛管直肠测压检查。
结果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直肠感知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阈值增高(P<0.05)。
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clinic effect of biofeedback treatment for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Methods All of 46 patients were enlisted to take the biofeedback training in the clinic. Assessing bowel symptoms and anorectal manometry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herapy. 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symptoms were got improved.The rectal volume sensory threshold and the maximal volume of tolerance and the anorectal suppressed reflex threshold were decreased(P<0.05). Conclusion Biofeedback treatment is effective for functional constipation.[Key words] Functional constipation;Biofeedback;Anorectal manometry;Treatment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指缺乏器質性病因、没有结构异常或代谢障碍又除外肠易激综合征的慢性便秘。
Journal of Colorectal & Anal Surgery癌患者死于肝转移。
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切除结直肠癌症病灶后联合肝转移灶射频消融术以提升治疗效果[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5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患者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结合肝转移灶射频消融术,其中男(n =14)、女(n =12),年龄区间为:52岁至72岁、平均(63.82±1.42)岁,Dukes 分期分A 期、B 期、C 期例数分别为11、10、5,结直肠癌直径在 3.5 cm-4.4 cm ,平均结直肠癌直径为(3.92±0.25)cm 。
对照组患者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结合肝转移灶射频消融术,其中男(n =13)、女(n=13),年龄区间为:51岁至75岁、平均(63.81±1.44)岁,Dukes 分期分A 期、B 期、C 期例数分别为12、9、5,结直肠癌直径在3.5 cm-4.8 cm ,平均结直肠癌直径为(3.95±0.28)cm 。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关数据经统计学验证,组间差异不明显,P >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纳入标准:(1)参考2018年美国癌症协会制定的结直肠癌筛查指南相关内容[3],结合患者病理组织活检结果,患者均符合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诊断标准。
(2)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次研究获得医学伦理会同意,患者均手术可耐受。
排除标准:(1)排除伴腹腔转移、远隔器官转移患者。
(2)排除伴心、胸、肾、脑等脏器功能障碍患者。
(3)排除伴结肠穿孔、结肠梗阻等其他结肠疾病患者。
1.3 方法1.3.1对照组(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联合肝转移灶射频消融术):患者取仰卧位,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于患者腹部正中做一手术切口,经该切口逐层分离皮肤、皮下组织,而后入腹,在充分暴露结直肠肿瘤病灶后,医师在肉眼直视下切除结直肠癌肿瘤病灶,清扫肠系膜淋巴结,重建肠道后留置引流管。
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37例疗效观察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5月进行生物反馈治疗的37例功能性便秘病人回顾分析。
结果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便秘症状评分显著降低,有效率为81.08%。
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对功能性便秘治疗安全有效。
标签::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率【Abstract】ObjectiveWeaimtostudytheclinicalcurativeeffectofbiofeedbacktherapyforfunctionalco nstipation.MethodsClinicdataof37functionalconstipationpatientswereevaluated.Theyw eretreatedwithbiofeedbacktherapyinourhospitalduringNovember2012toMay2014.Resu ltsAfterbiofeedbacktherapy,functionalconstipationsymptomscoresofpatientsdecreasedsignificantly,witheffectiverateof81.08%.ConclusionsBiofeedbacktherapyforthetreatmentoffunction alconstipationissafeandeffective.【keywords】biofeedbacktherapy;functionalconstipation;effectiverate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功能性便秘发病率越来越高。
据便秘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慢性便秘发生率为4%~6%,60岁以上患病率可高达22%[1]。
功能性便秘是指缺乏器质性病因、没有结构异常或代谢障碍、除外肠易激综合症的慢性便秘,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对功能性便秘,传统内外科治疗方法很多[2],但疗效不佳,副作用多,导致病人药物依赖、反复就诊,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卞秀华【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意义。
方法55例患者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1个月前后的排便情况的对比、直肠肛管测压、24 h结肠传输试验以及直肠和盆底肌电描记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各型的FC均有一定疗效。
结论对FC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后肛管直肠动力异常改善,盆底肌不协调运动消失,每周便次增加,便秘改善。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using Biofeedback therapy significance.Method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55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iofeedback therapy defecation a month before and after, anorectal manometry, 24 hours colon and rectum and pelvic transmission test EMG tracings were.Results Biofeedback treatment of various types of FC all have a certain effect.Conclusion FC using Biofeedback treatment of anorectal motility disorders improve, uncoordinated movement of the pelvic floor muscles disappear, it plays increase, constipation improve every week.【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5(000)023【总页数】2页(P25-25,26)【关键词】FC;肛管测压;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作者】卞秀华【作者单位】北京市肛肠医院北京市二龙路医院,北京1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5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临床常见典型的心身疾病,精神心理因素与便秘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形成FC复杂的致病机制,表现为排便不尽感,大便排出的时间比较长等症状,是一种常见的非器质性疾病,且排除全身及胃肠道自身器质性疾病而引起的排便困难的症状[1]。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个体化设计初探陶瑞雪;张琪;刘凯;张桢【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年(卷),期】2024(16)6【摘要】目的:分析两种不同模式的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方案对功能性肛门直肠痛及其伴随的排便困难等症状的临床疗效,从而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将2022年1―7月于重庆市中医院肛肠科就诊的111例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按是否伴随排便困难分为两类。
将第一类伴随排便困难症状的患者6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分别以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模式一、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模式二治疗;将第二类无伴随症状的患者51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模式一治疗25例、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模式二治疗26例。
观察治疗后各组病例症状改善、功能恢复情况及盆底功能Glazer评估结果的变化情况。
结果:经过1个疗程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各组患者盆底功能Glazer评估结果均优于治疗前(P <0.05)。
使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模式一治疗的30例伴随排便困难症状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28/30);以模式二治疗的3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73.33%(22/30)(P <0.05)。
无伴随排便困难症状的51例患者中,使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模式一治疗25例患者,总有效率为68.00%(17/25);以模式二治疗26例,总有效率为96.16%(25/26)(P <0.05)。
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疗效显著。
对于伴有排便困难症状的患者,使用以电刺激为主、辅以Kegel训练的模式一的疗效优于模式二。
而无排便困难症状的患者,使用先以电刺激锻炼肛门括约肌力量,再以Kegel训练的模式二的疗效优于模式一。
【总页数】5页(P144-148)【作者】陶瑞雪;张琪;刘凯;张桢【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医科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1【相关文献】1.功能性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症2.电刺激联合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力及肛门提肛肌的影响3.骶神经电刺激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疗效观察4.应用肛门内肌电描记生物反馈物理疗法与联用肛门括约肌电刺激疗法早期治疗产后大便失禁的随机临床试验5.骶神经电刺激治疗非特异性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临床效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反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研究张跃(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普外科,山东济宁272100)摘要:目的研讨分析生物反馈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14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生物反馈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70例。
生物反馈组患者接受生物反馈治疗,常规治疗组患者接受常规的一般性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便秘状态评分。
结果生物反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便秘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生物反馈组患者便秘症状评分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较于常规的一般性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生物反馈;慢性功能性便秘;临床疗效Biofeedback therapy for 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ZHANG Yue(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Yanzhou Hospital,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ing Medical College,Jining,Shandong,272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iofeedback on 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Methods140patients with 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2018to September2019,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biofeedback group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grouping method,with70cases in each group.The patients in the biofeedback group received biofeedback treatment,and the patients i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general treatment.The clinical efficacy, adverse reactions and constipation status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biofeedback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wa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constipation symptom scores of patients wa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be-tween two groups;the constipation symptom scores of patients in the biofeedback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general treatment of 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biofeedback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onstipation symptoms,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dverse reactions.It is safe and reliable,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Biofeedback;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Clinical efficacy慢性功能性便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病诱因复杂多样,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感觉排便不尽、排便次数减少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中也较困难[1-3]。
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性便秘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性便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肛肠科2016年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6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性便秘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乳果糖15ml,2次/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治疗满意度为97.6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9.07%、治疗满意度位86.0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生物反馈治疗法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性便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排便效果,提高治疗满意度,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性便秘;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满意度【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7-0150-02功能性排便障碍性便秘又称功能性便秘,是因患者直肠和盆底动力不足引发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排便困难及排便次数明显减少[1]。
功能性排便障碍性便秘会增加粪便在患者结肠内停留的时间,粪便内的有毒物质会引发患者的粪性溃疡、肠梗塞及尿潴留等一系列的并发症,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2]。
目前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性便秘的主要方法就是服用增强肠动力药物或泻剂、使用开塞露来缓解症状,但是长期使用会引发患者结肠黑变等不良反应,削弱患者的直肠功能,影响患者排便[3]。
本次研究中,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性便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肛肠科2016年2月—2017年11月间收治的86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34~73岁,平均年龄(51.7±9.4)岁,病程7个月~17年,平均病程(4.5±2.7)年;对照组患者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2.1±8.7)岁,病程8个月~16年,平均病程(5.2±2.4)年。
2.141功能性便秘及盆底肌功能紊乱的动力学特点及生物反馈治疗
陈艳敏李娅琳万苹李菊兰王骊龙毓灵范红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昆明650032)
目的本研究是对功能性便秘及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进行肛管动力学检查,了解其动力特点及肌电改变,探索非药物治疗肛直肠动力异常所致排便困难的临床疗效。
方法 1.对象:32例功能性便秘及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6.7岁,均有持续1年以上排便困难或排便不畅,所有患者经电子肠镜或钡灌肠检查排外直肠肛门器质性疾病。
盆底肌功能紊乱为便秘和/或盆底肌电图描记出现腹前斜肌与盆底肌矛盾运动。
正常对照组20例,女10例,男10例,平均年龄44.2岁,近两年内无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2.方法:所有患者行不透X线标志物胃肠道通过时间(GITT)测定及肛肠测压,最后选择生物反馈治疗。
使用美国天柱公司生产的Orion PC/12mEMG生物反馈治疗仪。
治疗仪包括柱状肛管内肌电感受器、3个腹前斜肌体表电极和一台与之相连的生物反馈治疗机。
纵行插入肛管电极与腹前斜肌体表电极构成电流回路,进行直肠电和盆底肌电(EMG)描记分析,评估肌电活动,最后在肌电图指导下,选择生物反馈课程,指导患者训练。
生物反馈治疗疗程1月,每周2~3次。
结果 1.24 GITT结果:所有患者24 钡条排出率20.2%。
其中出口梗阻型17例(17/32,53.1,15.6%),慢通过型5例(5/32,15.6%),混合型10例(10/32,31.3%)。
2.健康对照组和便秘组肛肠测压
结果:见下表。
3.直肠电和盆底肌电(EMG)评估:32例患者不论为出口梗阻型或慢通过型、混合型便秘均出现腹前斜肌—盆底肌的矛盾运动,且两者收缩幅度明显降低。
其中15例患者(15/32,46.8%)腹前斜肌收缩幅度明显降低(<50mm~g)。
4.生物反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32例患者生物反馈治疗1疗程后,显效21例、有效10例,1例老年男性(慢通过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96.9%。
治疗后便秘患者每周自主完全排便次数由治疗前的0.813次/周提高到3.811.1次/周(!<0.01)。
32例患者中有10例随访1年,其中8例患者每周排便次数恢复正常,2例半年后复发,每周排便次数减少至1 ~2次,经一疗程生物反馈治疗后随访至今一年余无复发。
5.生物反馈治疗后EMG评估:全部患者治疗后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矛盾运动消失,且运动幅值增加>50mm~g。
表健康组和便秘组肛肠测压参数
肛管静息压最大缩榨压直肠感知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健康组14.413.212.814.230.4122.1180156.8
便秘组12.414.615.911.888.6114.7!380.2152.!
!!<0.05。
结论功能性便秘及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盆底肌电评估有腹前斜肌-盆底肌的矛盾运动,生物反馈治疗后矛盾运动消失,每周排便次数见增加。
2.142肌电图生物反馈与功能性排便异常的临床研究
赵志泉林琳殷咏梅林征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南京210029)
目的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肛直肠压力检测和肌电图分析,再给予肌电图指导下的生物反馈治疗。
旨在探索该病有意义的动力学检测指标,生物反馈治疗的适应征、疗效评估标准及其确切疗效。
方法 1.根据介秘诊断标准,1998年以来我科
收治了病程超过一年的84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均经结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肛门器质性疾病。
2.应用Bio LAB动力学参数检测系统(液压式)进行肛直肠动力学检测,包括肛管静息压(IASP)、最大缩榨压(MSP)和肛直肠感知性试验等。
3.再用orion PC/
79
2001.21(增刊)基础医学与临床Basic MedicaI Sciences and CIinics
4EMG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盆底肌电(EMG)描记分析,评估肌电活动情况。
4.根据肌电变化,为患者选择生物反馈训练课程进行治疗,疗程据疗效而定。
结果 1.临床症状评估:治疗10次以内,显效22人,有效21人;治疗10~20次,显效10人,有效13人;无效和中途退出治疗者18人;总有效率79%。
2.EMG评估:治疗有效的患者均显示盆底肌与腹前斜肌矛盾运动消失,运动幅值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肛直肠感知性试验:患者感知阈值和最大容积耐受量增高,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0.05)。
4.部分患者IASP升高,治疗后改善不明显,MSP检测结果治疗前后无异常改变。
结论生物反馈训练利用专门设备,把人体内许多器官的生理活动信息加以记录、放大,并处理成大脑皮层容易理解的信号加以显示,使人们观察到体内某些心理生理变化过程,患者感知后(即“自我认识”),通过大脑皮层、下丘脑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形成器官与大脑皮层间的生物反馈回路;再经过多次正反尝试和多次反馈,逐渐学会随意控制生理活动,纠正偏离正常范围的生理机能,达到“自我改造”的目的,故动机和信心是获得生物反馈疗效的重要条件。
同时,结果说明肌电图指导下的生物反馈训练对功能性便秘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2.143胃肠肽类激素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
林琳阎验赵志泉殷咏梅林征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南京210029)
目的观察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中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神经降压素(NT)及酪神经肽(NPY)的含量,旨在探讨胃肠激素在IBS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正常对照组15例(男7例,女8例),无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无近期用药史;IBS组40例(男20例,女20例),近期未服用影响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的药物;结肠镜下活检取乙状结肠粘膜,同时取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同批测定血浆和粘膜中的VIP、SP、SS、CCK、NT和NPY的含量。
结果 1.血浆中,IBS组与对照组相比,IBS组CCK的含量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0.05);NPY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05);而VIP、SS、NT、SP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0.05)。
2.乙状结肠粘膜中,IBS组CCK、SS、NT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05);VIP、SP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1);NPY明显低于对照组(!<0.05)。
结论 1.IBS患者CCK-33分泌增加,可促进肠平滑肌痉挛、收缩,引起腹痛、腹泻等。
2.乙状结肠粘膜中VIP含量增高,推测与IBS腹泻发生有关。
粘膜中SP含量明显增高,可能与IBS腹泻腹痛有关。
3.IBS组粘膜和血浆中NPY明显降低,很可能是导致IBS腹泻的机制之一。
2.144慢性便秘患者生物反馈训练中的心理治疗
林征林琳赵志泉殷咏梅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南京210029)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在慢性便秘患者生物反馈训练中的作用。
方法对66例临床确诊的慢性便秘患者,用美国SANDHILL公司提供的Orion PC/4EMG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系统,根据肌电变化情况为患者选择适当的生物反馈课程,首先指导患者识别自己的异常和正常肌电信号,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训练。
每周到我院胃肠动力中心训练3~4次,每次45~ 60min,一疗程做10~15次,同时每天在家中进行同步练习,练习次数因人而异。
1.训练前宣教,指导反馈训练。
2.全程心理治疗:(1)对符合应征的患者进行知识宣教,让他们了解生物反馈的原理、与传
89基础医学与临床Basic MedicaI Sciences and CIinics2001.21(增刊)
2.142 肌电图生物反馈与功能性排便异常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志泉, 林琳, 殷咏梅, 林征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南京,210029
刊名:
基础医学与临床
英文刊名:BASIC MEDICAL SCIENCES AND CLINICS
年,卷(期):2001,21(z1)
引用本文格式:赵志泉.林琳.殷咏梅.林征2.142 肌电图生物反馈与功能性排便异常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