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2
2009年第4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总第84期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管理现状分析禹 健,邹玉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系,江苏 南京 211168)摘 要: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江苏省11所高校培养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力求探寻出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提出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应采取的对策。
目的在于进一步探讨其科学训练管理的新路,为迅速提高运动成绩,进一步办好高水平运动队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运动训练;管理;对策中图分类号:G 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604(2009)04-0058-03一、研究目的在2001年北京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非专业运动员———帖雅娜,华东理工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成绩斐然,不仅战胜了韩国名将金茂成、柳智慧,而且连克国家队大将张怡宁和牛剑锋,一举夺得女团、混双和女单三枚乒乓球金牌,令世人震惊。
这一奇迹也使人们的目光转向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与培养。
随着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不断改革和体育的社会化,教育部曾提出,从1997年开始,我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任务由教育部承担,参赛运动员均从全国各高校选拔。
同时,高校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单位,也愿意看到奥运赛场上有更多的帖雅娜式高校田径运动员矫健的身影,从而形成以举国体制下的国字号为主、地方高校为辅的中国战队。
这样,高校体育部门除承担繁重的体育教学任务外,办好高水平运动队更是其刻不容缓的重任。
本文就目前江苏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目的在于探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科学训练、管理的新路,为迅速提高高校运动技术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教育部定点的江苏高水平田径运动队试点院校,如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地方著名高校,如苏州大学、南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河海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7所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
体育教学浅析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张小清(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陕西西安 710068)摘要:目前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存在四种办队模式。
第一种是独立办队模式,即学校招收中学或少体校的学生入校后进行培养,代表学校参赛。
第二种是与体育部门联合办队模式,即与当地体育局和体工队联合办队。
关键词:运动员一、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的成立与发展1985年12月27日至1986年1月1日,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召开了全国学校学生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会议讨论和确定了《关于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的框架。
并于1986年11月11日印发了这项规划,其中确定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目标及10项政策和措施。
从此,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6年12月,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通过了在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议,1987年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拉开序幕,51所高校作为试点。
截止到2018年,全国共有279所高校有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
虽有高水平运动队资格的高校分布不均,项目不均,但也覆盖了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
二、现阶段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分析1、生源层次混乱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对象应该是在中小学阶段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同时接受了某一运动项目的基础训练阶段或专项提高阶段的系统训练的高中生。
然而,由于相关部门在创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定位上出现的偏差,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主要来自专业队在役运动员,各专业队退役运动员、未入选一线队伍的二三线队员以及体育基础好的普通高中生。
其结果就是专业成绩好的运动员文化课成绩差,文化课成绩好的学生专业成绩不行。
所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经历了创办的三十余年的今天,我们依然没有解决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也没能培养出真正的“学生运动员”。
2、“学训矛盾”仍未解决长期以来,“学训矛盾”的最大原因在于高校领导和主观木门对运动队的认识存在误区。
199作者简介:王冉(1995—),男,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江苏省普通高校游泳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王冉 南京理工大学摘要:本文以江苏省所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招收游泳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包括东南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的游泳高水平运动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比较分析法,对江苏省高校游泳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① 运动员招收不合理;② 教练员队伍老龄化;③ 后勤保障不完善;④ 训练资金不充足。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发展对策:① 招生方面更有针对性;② 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教练员队伍;③ 多渠道筹措资金;④ 完善后勤保障,为运动员提供优质的环境。
关键词:江苏省;游泳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对策一、研究结果与分析高水平运动队基本情况:(一)运动队招收基本情况我们对2017年、2018年、2019年江苏省游泳高水平运动队招收合格名单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表1 近三年江苏省招收游泳高水平运动员情况年份学校2017年2018年2019年一级二级一级二级一级二级东南大学9 人1人15人0人9人0人合计:10人合计:15人合计:8人苏州大学10人0人8人0人9人0人合计:10人合计:8人合计:9人矿业大学1人5人0人4人2人0人合计:6人合计:4人合计:2人(二)运动员方面本次研究对江苏省普通高校游泳运动队的44名“在籍、在校、在训”的运动员进行了调查,其中有2人达到健将等级,1人为二级,其余41人均为一级。
同时也对这44名运动员的游泳主项进行了统计,可以看出江苏省普通高校游泳运动队项目比例失调,蝶泳项目的运动员尤为缺少,并且没有女子仰泳主项的运动员,会严重影响整体实力,如混合泳接力项目。
其中男运动员29名,占66.7%;女运动员15名,占33.3%。
江苏省3所招收游泳高水平队的高校对招收进来的高水平运动员选专业的政策是不一样的,东南大学:运动员可以自行选择所有专业里的6个专业,然后由学校从中选择一个作为最终专业;苏州大学:对于测试获得“优秀”类的运动员,可以选择所有专业,获得其他类运动员则可以选择除体育教育专业外所有的专业;矿业大学:只能选择市场营销专业。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矛盾”发展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学训矛盾”问题,分析讨论了现阶段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矛盾”的现状以及产生存在的原因,针对“学训矛盾”产生的原因提出几点解决对策,以期能够对缓解或解决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矛盾”提供建议或帮助。
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教融合;学训矛盾1987年我国开始在高校进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工作的开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我国体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30多年的实践探索之后,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在招生选拔、训练竞赛、育才成才以及引领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选拔和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20年9月,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了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对我国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2]。
同时,《“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支持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畅通高校优秀学生运动员、运动队进入省队、国家队渠道”,对高校如何进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出了更加清晰的目标。
虽然当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取得的卓越的成就,但是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一定的问题和瓶颈,“学训矛盾”的存在一直是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全面协调发展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1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矛盾”的现状当前我国体教融合模式下高校高水平运动对选拔的大量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在结束运动生涯后,除了一小部分会继续在体育领域进行自身的专业工作外,其余大部分人员都将会进入社会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
这些运动员在校期间主要进行自己的专项机能训练,因此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绝大部分运动员会从事与体育无关的职业。
由于在校期间学习和训练的矛盾,这些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时间远远多于学习时间,导致其理论知识储备也远远小于其他在校的非专业运动员学生,因此,导致了这些运动员无论是在找工作还是未来的职业发展上,都存在明显的劣势。
265作者简介:张玉强(1983—),男,汉族,山西太原人,晋中信息学院体育教学部,体育学硕士,讲师,从事羽毛球教学及训练工作。
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及管理分析张玉强 晋中信息学院体育教学部摘要:在新课标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高水平运动队是高等院校实行教学改革的主要路径,能够提升运动员们的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促进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这是近些年来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高等院校组建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主要是利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优势,多渠道的培养体育竞技类人才,为我们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光发热,整体提升我们国家的体育实力。
因此,本文分析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以及管理。
关键词: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功队;训练;管理分析高水平运动队,指的是能够代表我们国家大学生参加国际体育比赛的运动队。
现阶段,根据我们国家高等院校运动队的发展情况来看,不管是竞技体育水平,还是文化知识水平,和高水平运动队之间的差距还很大。
高等院校为了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开展多渠道的培养机制,对此,教育部门为高等院校制定了很多招生政策,将高水平运动员作为招生对象之后,能够整体增强高等院校的体育氛围,进一步提高运动员体育比赛的成绩。
一、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分析(一)文化学习现状高等院校通过特招招收的体育尖子生,通常来说,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数理化的基础更为薄弱。
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对于特招入校的体育尖子生的文化学习安排方式不太相同,其一,将这些体育佼佼者分在同一个班级进行文化课学习;其二,将这些高水平体育生穿插在不同的班级进行学习;其三,先在预科班学习,学满一年之后在送往各个专业学习文化课程[1]。
以上这三种形式的安排都是高等院校经过反复实践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这三种安排形式都有各自特色,总体学习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学生生源现状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基本上都是来自专业队或者省体校特招,通过体育考试正常录取、降分录取的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目前,在我们国家的高等院校招入的优秀运动员大约占了17%,降分录取的占49%,正常录取的占35%;来自体育院校的学生们占到一半以上,其他基础高中学校仅仅占了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