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347.25 KB
- 文档页数:4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近年来,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发展迅速,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运动队规模的扩大,运动队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在运动队发展的路上,有必要探讨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发展对策。
首先,运动队中目标与期望出现不匹配的问题。
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大多拥有先进的设施,但因为资金及人员有限,运动队的成绩远未达到社会期望的水平。
此外,教练员缺乏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家长特别是财力较强的家长球员缺乏正确的意识形态,条件限制和各种不客观的因素便会造成运动队的人员管理及运动方向出现不匹配的问题。
其次,运动队拥有超出正常范畴的收入与支出问题。
由于社会对普通高校运动队的热情,运动队收入必然会超出预期。
而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运动队会出现支出收入出现不平衡的状况,这是普通高校运动队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再次,运动员素质提高及其离队问题存在。
运动队对于球员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但因为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以及缺乏合理的管理政策,球员们的素质无法得到很好的提高,这使得一些有潜力的球员离队以寻找更好的发展环境。
最后,运动队面临的资金优先分配及运营成本控制问题。
运动队的收入由赞助及财政拨款构成,但却不能以完美的方式成功的将资金运用到运动队管理及发展中,而且运营成本控制上也存在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当采取相应的发展对策。
首先,运动队管理应当加强管理体制与政策的调整,体现运动队经营的价值观。
其次,家长及运动员的思想应当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社会责任感及道德素养。
第三,资源应当安排得当,合理利用所有资源,有效解决资金优先分配及运营成本控制问题。
最后,运动队应当加强对运动员培养,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素质,以及营造良好的激励机制,来防止运动员离队。
总之,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存在多项问题,但采取相应的发展对策,可以有效改善这些问题,促进运动队的健康发展。
江苏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为了更好的促使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做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原国家教委及国家体委于1986年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的规划》的通知。
通知中重点指出:“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
近年来,随着田径运动在高校的逐步发展,一些优秀的大学生田径运动员已经开始在国内外的赛事中崭露头角,他们不仅在高水平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且带动了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
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各种问题亦随之凸显,如:运动员选材困难、运动训练与管理机制不完善、学习与训练矛盾突出、后勤保障相对落后、教练员能力有待提升等,都直接或间接阻碍了田径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为促进江苏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训练的稳定发展,提高高水平田径储备人才培养和输送比率,本研究对江苏省现有的具有高水平田径队的12所普通高校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文献综述、专家访谈、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等研究方法,分析江苏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2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发展对策与建议,希望为相关部门决策管理提供参考。
江苏省各试办高校,在高水平田径运动队招生制度不够规范;应加强运动员思想教育、品质培养不够;运动训练教学大纲不够完善;运动员训练项目布局不够合理;竞赛制度和体系不够合理科学;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沟通存在问题;教练员训练能力有限;运动员成绩出现下降;高水平运动员运动利用年限缩短,浪费人才。
建议:健全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进运动员培养管理体系;完善运动训练的教学大纲;合理布局运动训练项目;改进竞争制度和竞争体系。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综述。
在分析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在详细分析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发展障碍,可持续发展策略,成功案例和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促进校园体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发展,障碍,可持续发展,策略,成功案例,建议,成果总结,未来研究方向,结论和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高等学府的象征和窗口,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体育竞技中的地位逐渐凸显。
随之而来的是竞争激烈、运营管理复杂等一系列问题,使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研究背景中,首先需要关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实际情况和现状。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提高学校体育综合实力、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体育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运营管理的复杂性增加,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找出问题所在、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推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当前高校运动队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研究高校运动队的成功案例,总结成功经验,为其他高校运动队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建议,为高校运动队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导。
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促进高校运动队的提高和发展,为提升学校的体育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由于金钱的支持有限,太多的普通运动队无法不断地提高实力和维持高水平比赛,其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缺乏金融支持。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受到政府、院校、企业家和社会赞助机构给予的支持是有限的。
这就要求运动队在动力和资源调度方面有所改善,并且尽快提高赞助能力。
其次,缺乏素质培训。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一般无法拿到专业的培训,从而阻碍了它们组织高质量的团队训练。
因此,为了提高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队伍水平,必须想办法解决素质培训问题。
最后,缺乏技能培训。
普通高校的运动队,大多没有得到专业的技术培训,无法满足高水平比赛的需求。
为此,有必要通过引进一流技术顾问和招聘专业技术人员,来坚持技能培训,以保证运动队可以持续取得良好的成绩。
发展对策:
(1)增加金融支持。
普通高校运动队必须努力争取更多的金融资源,通过接受政府、学院、企业、社会和个人的赞助,提高运动队的经费支出,更好地建设运动队。
(2)完善培训质量。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积极引入高水平教练和专家,加强队员的素质培训,提高比赛水平。
(3)加强技能特训。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以邀请一流技术顾问建立技能特训课程,为运动队提供技术援助,以提高高水平运动队的技术技能。
河南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河南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1. 引言:介绍河南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发展背景和意义(100字)河南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是河南省各高校田径运动的代表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田径运动员,提升了河南省在全国大学生田径赛事中的竞争力。
然而,近年来该队面临的发展困境日益突出,为了寻求解决方案,本文将对河南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发展困境与对策进行研究。
2. 困境分析: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200字)(1)缺乏优秀教练队伍:河南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面临着教练队伍不足的问题,优秀的教练人才稀缺,难以满足队员们的技术培养需求。
(2)经费不足:高水平田径队需要大量的经费用于场地租赁、器材购买、队员培训等方面,然而目前的经费投入无法满足队伍正常的发展需求。
(3)选拔机制不健全:河南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选拔机制不够科学和公正,导致优秀的运动员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培养机会。
3. 对策建议:提出解决困境的对策(500字)(1)加大教练队伍建设:通过增加对教练的培训投入,吸引更多专业的田径教练加入团队,提升队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
(2)增加经费投入:与政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赞助和经费支持,增加队伍的经费来源,保障训练和比赛的顺利进行。
(3)完善选拔机制:制定科学公正的选拔规则,通过体测、技术考核等多个方面评估队员的综合实力,确保能选拔到有潜力的优秀运动员,为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加强合作交流:与其他高校田径队建立合作关系,学习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和管理模式,积极参加各类赛事和训练交流活动,提升团队整体水平。
(5)注重队员综合素质培养:在开展专业训练的同时,培养队员的综合素质,关注他们的学习、文化修养以及身心健康,既要培养出优秀的田径运动员,也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4. 结语:总结河南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发展困境和对策建议(200字)通过对河南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困境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练队伍建设、经费支持、选拔机制和合作交流等方面。
第36卷第3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6月V o l.36N o.3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J u n.2011文章编号:10005471(2011)03009304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①杨辉重庆交通大学体育部,重庆400074摘要:在分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①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其政策应体现多元功能;②高水平运动队的设置应与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一致;③完善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培养机制;④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应引入竞争机制;⑤为达到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最大化和最优化选择,应建立高水平运动员与国家竞技体育人才选拔的衔接机制㊂关键词:高水平运动队;政策;对策;机制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志码:A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队20多年来,对中国竞技体育尤其是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用历史的眼光审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历程,在分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1高水平运动队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就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中国较早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它的产生与当时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状况㊁中国体育科学发展㊁国家需要等多方面的因素分不开.1.1历史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体育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当时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的高度重视,1986年两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指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是发展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1987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工作通知“,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并对其进行培养,以提高他们的竞技运动水平,带动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国高等院校竞技体育建设的号角正式吹响.当时中国体育事业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重返奥运舞台,在奥运参赛权上取得合法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在国际奥委会1979年10月的名古屋会议上得以恢复,从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开始,中国运动员就可以正式参加奥运会了.但由于多种原因,加上中国竞技体育运动遭受体育 大跃进 和 文革 十年的破坏,竞技体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竞技运动水平处于一种茫然状况,中国最终未参加该届奥运会.建设新的管理体制和寻求新的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途径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体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1985年应运而生,随即,1987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工作通知“,开始在学校体育中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这就是体教结合模式培养的最初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科学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体育科研人员也开始活跃起来,有关体育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始逐渐见诸于报刊,人们开始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国家关注到体育的价值所在,尤其是在中国重返奥运会赛场的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以15枚金牌㊁8枚银牌㊁9枚铜牌的傲①收稿日期:20100518作者简介:杨辉(1976),男,四川邻水人,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49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 t t p://x b b j b.s w u.c n第36卷人成绩排在金牌榜的第四位,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体育强国的风采.这种成功为当时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竞技体育普及与提高的思想基于此而提出.1.2主要成就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的成绩(表1)[1].表1中国参与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奖牌数类别1977年1979年1981年1983年1985年1987年1989年1991年金牌/枚01105611420银牌/枚116379217铜牌/枚3454612513总数/枚46211219321150类别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金牌/枚17131095441213322银牌/枚61096252792021铜牌/枚5167102413162715总数/枚2839262510381468058参加世界性大学生体育赛事人数有限,且选取的是在全国参赛项目上竞技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反映的是中国大学生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并不是中国大学生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而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成绩才能反映中国大学生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1987年以后,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共举办过6届,从每届运动会比赛结果都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运动员竞技水平在提升,如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赛事中,有35人次打破19项大学生运动会纪录,2人次刷新1项全国纪录;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游泳赛事中,有25队㊁99人共236次打破49项比赛纪录,田径赛事中,有1队㊁38人共42次打破22项比赛纪录[2].这些成绩表明中国大学生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有直接的关系.以各个地区为代表团的大学生运动员都是从各地区高校里选拔出来㊁符合参赛资格的优秀运动员,而这些运动员主要来源于各高校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他们在学校代表该项目竞技运动最高水平.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成就还表现在:①制度建设的完善.比如随着招生制度的完善,建立了评估制度.②推动了高校竞技体育向半职业化改变的进程,尤其以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 U B A)和当时由菲利浦公司赞助的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最为人们关注.现在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采用的就是中国C B A篮球联赛的竞赛制度,呈现出半职业化的体育性质,这不仅推动了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校竞技体育的社会化.③国家体育行政职能部门成立了中国大学体育协会等组织,提高了高校竞技体育运行的工作效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对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运动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运动参与意识和学生体育人文精神两方面.2存在的问题2.1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本质认识不足(1)对目的与目标认识不足.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目的与目标在相关文件中都已经表明: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㊁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从该目的与目标来看,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国家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为国家服务.(2)功能认识不足.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基本上只体现了竞技体育功能,功能指向比较单一,明显低估了高水平运动队的多元文化功能.2.2运动队项目布局不科学首先,运动项目类别的数量分布不均衡.从表2可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数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田径㊁篮球㊁足球㊁排球㊁游泳㊁健美操㊁乒乓球㊁羽毛球㊁武术和网球等十个大项上,占了全部高水平运动队数量的84.7%,而其它16个项目却只占了15.3%[3];其次,2005年教育部㊁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提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目的即为奥运会争光计划打基础,而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设置与我国优势项目对接出现明显的偏离.众所周知,我国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乒乓球㊁羽毛球㊁体操㊁举重㊁游泳(跳水)㊁射击等几个项目上,但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布点来看,与我国优势项目相比有很大的偏离.比如,优势项目中的举重㊁体操没有进行高校布点,而拥有乒乓球㊁羽毛球这些优势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也仅有56所学校,仅占全部721支高水平运动队的9.2%,因此,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目的来看,项目设置应尽量覆盖奥运会所设置的项目.表2 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设置分布项目类别项目数量项目类别项目数量项目类别项目数量1.田径16610.武术4119.赛艇52.篮球11711.定向运动1720.射击63.排球6012.跆拳道1621.攀岩64.足球6813.棋牌922.棒球35.游泳4414.网球2323.垒球26.健美操3615.柔道324.摔跤27.乒乓球3616.击剑725.冰雪运动158.羽毛球2017.艺术体操226.手球69.龙舟1018.橄榄球22.3 为国争光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成效不足竞技体育的最高赛事莫过于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虽然我国在奥运会赛场上一直凯歌高奏,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体育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但取得优异成绩的国家队队员中真正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生产的几乎没有[4].虽然每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都有多项记录被打破,水平在不断提升,但如果与全运会记录㊁世界记录相比,就不难看出,高校高水平队为国家培养的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不多[5],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反思.2.4 全国大学生体育竞赛社会化运行力度不够,导致竞赛体制过于分离大学生体育赛事是不同背景高水平运动员之间进行竞技水平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的影响力来看,最为大学生所熟知的赛事是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最为大学生所熟知的赛会是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事实上,全国大学生单项赛事不仅有篮球联赛,也有排球㊁足球㊁武术㊁羽毛球等多种项目,但并不为人们所知,体育赛事运行的社会化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大学生竞赛体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实的竞赛体制是比较典型的体教分离的双轨制,整合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的竞赛体制是解决竞赛制度分治问题的关键[6].3 对策与建议3.1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功能定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应该包含两个功能:①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功能,实现大学体教结合.②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文化发展,而这体现在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表现为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情景和校内外竞赛方面,隐性方面是他们的运动表现对其他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2 高水平运动队设置应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协调一致从前面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的初步分析来看,未来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项目布局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①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注意项目设置与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相契合.在体现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功能层面,以国家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为前提进行高水平运动队的设置,主要对设置区域㊁设置数量进行良好的控制,以实现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良好的对接.②项目设置均衡化[7].目前项目分布失重主要表现在项目开设数量与国际比赛项目不吻合,不同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数量差异明显.③项目布局时应该考虑当地区域竞技体育项目优势并有所侧重.这种布局考虑主要是基于当地的群众基础与体育资源,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该区域优势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实现该区域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共享.3.3 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培养应走向法制化在2005年关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上列举了4个二级指标,其中关于教练员队伍建设中 培训和提高 一栏列入其中一项二级指标.但事实上,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培训这一问题上,教育59第3期 杨 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69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 t t p://x b b j b.s w u.c n第36卷部并没有做具体的规定或者合理的建议,更没有制定相应的措施或者说培养途径,教练员水平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制定相应措施和培养途径是当前完善教练员培养体制的重要问题.由于大部分的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都由本校的教师担任,出现教学与训练双肩挑现象,可以将教练员的训练计入教师教学工作量,以减少教练员承担教学㊁指导普通学生课余体育的工作量;教练员的外出学习㊁培训按照一定的学习补贴进行计算等.3.4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应引入竞争机制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竞争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水平运动队之间的外部竞争机制,二是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全国高水平运动队之间的竞争机制应该由教育部主管机构制定并实施,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内部竞争机制由学校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实施.3.5建立高水平运动员与国家竞技体育人才选拔相衔接机制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法规性文件主要由教育部与体育总局联合制定并下发,体育总局主要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教育部主要行使行政职能.但从教育部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文件以及体育总局关于国家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文件都不难发现,没有一个完善的选拔与衔接机制,使高水平运动员进入国家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系统散乱,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备的人才培养链.参考文献:[1]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官方网站.中国参与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情况[E B/O L].(2010-04-05)h t t p://w w w.s z2011.o r g/.[2]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官方网站.历届大运会中国代表团所获奖牌数[E B/O L].(2010-04-05)h t t p://w w w.s z2011.o r g/.[3]薛统,王利红.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5):61-64.[4]池建.关于 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 的解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4):75-77.[5]第8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官方网站.全国大学生运动会[E B/O L].(2007-06-18)h t t p://2007d y h.e o l.c n/.[6]张瑞林,黄晓明.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1-3,19.[7]全彦秀.我国高校高水平队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5(2):88-91.T h eP r o b l e ma n dS t r a t e g y o fH i g hP e r f o r m a n c eC o l l e g eS p o r t sT e a mC o n s t r u c t i n gY A N G H u i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C h o n g q i n g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C h o n g q i n g400074A b s t r a c t:T h ea u t h o ra n a l y z e d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 m a d ea n di n s u f f i c i e n c i e se x i s t e di n 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 s p o r t s t e a mi nC h i n a,a n d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o p i n i o n s b a s e d o nh i s a n a l y s i s:①R e i n f o r c e t h e c o g n i-t i o n t o t h e j o bo f 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 s p o r t s t e a m;②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p l a n t o l a y o u t o f 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 s p o r t s t e a m;③F o r t h e l e g a l i z a t i o n o f c u l t i v a t i n g o n c o a c h o f 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 s p o r t t e a m,p e r f e c t t h e c u l t i v a t i n g p o l i c y o fc o a c ho n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s p o r tt e a m;④B u i l dc o m p e t i t i v e m e c h a n i s m o n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 s p o r t s t e a m;⑤F o r t h em o s t c h o i c e o f S p o r t sR e s o u r c e,c o n n e c t i n g m e c h a n i s ms h o u l d b e b u i l t o n c h o o s i n g b e t w e e n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 s p o r t s t e a ma n dn a t i o n a l s p o r t s t e a m.K e y w o r d s:h i g h p e r f o r m a n c e s p o r t s t e a m;p o l i c y;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m e c h a n i s m责任编辑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