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涂装生产线上的车体识别系统
- 格式:docx
- 大小:38.16 KB
- 文档页数:5
车辆识别系统摘要车辆识别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的系统,用于自动识别和识别不同类型的车辆。
本文将介绍车辆识别系统的原理、应用领域、技术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车辆的数量和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和识别车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车辆识别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交通管理、车辆追踪和智能交通系统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车辆识别系统的原理和技术,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
一、车辆识别系统的原理车辆识别系统主要依靠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来进行车辆的识别和识别。
其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步:1. 数据采集:车辆识别系统通过安装在交通路口或监控摄像头等位置的摄像头来采集车辆图像数据。
2. 图像预处理:采集到的车辆图像数据首先需要经过预处理,去除噪声、调整图像亮度和对比度等,以提高后续识别的准确性。
3. 特征提取:在预处理后,系统将提取图像中的特征信息,例如车辆的形状、颜色、纹理等,以便于后续的识别。
4. 分类与识别:根据提取到的特征信息,车辆识别系统将对图像进行分类和识别,即判断车辆的类型和品牌。
5. 结果输出:最后,车辆识别系统将输出识别结果,通常以文本形式或数字形式展示。
二、车辆识别系统的应用领域车辆识别系统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下面列举了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1. 交通管理:车辆识别系统可以用于交通管理,帮助交警或交通管理部门实时监测和记录车辆信息,例如交通流量、交通事故等。
这有助于提高交通安全性和交通效率。
2. 车辆追踪:车辆识别系统可以用于追踪车辆的移动轨迹和位置,有助于找回被盗车辆、监控可疑车辆或协助执法部门进行调查。
3. 智能交通系统:车辆识别系统是构建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要素之一。
它可以用于自动收费、智能停车场管理和交通信号控制等。
4. 安防监控:车辆识别系统可以集成到安防监控系统中,用于识别可疑车辆或对违法行为进行监控和记录。
三、车辆识别系统的技术挑战虽然车辆识别系统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它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1. 复杂环境:车辆识别系统在复杂的环境下,例如大雾、夜晚或低光照条件下,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识别准确率下降。
10.16638/ki.1671-7988.2021.011.045浅析RFID技术在汽车制造过程中的应用苏丽媛,陆玉凯,况立江(吉利长兴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100)摘要:文章基于RFID技术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从RFID技术在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方面展开分析,同时针对汽车生产指出了RFID失效时的情况和应对措施。
关键字:自动化;车制造;RFID技术;信息识别中图分类号:U4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21)11-141-03Application of RFID Technology in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ProcessSu Liyuan, Lu Yukai, Kuang Lijiang( Geely Changxing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Zhejiang Huzhou 313100 )Absrtact:Based on the structure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RFID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RFID technology in automobil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points out the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when Rfid fails in automobile production.Keywords: Automation;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RFI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CLC NO.: U468.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21)11-141-03前言高自动化水平是目前工业生产中机械加工的主流发展方向,无线射频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是实现高自动化水平生产的重要一环,可自动识别信息并进行传输,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射频识别技术在汽车涂装车间的应用作者:高峰来源:《数字化用户》2013年第23期【摘要】文章针对车体识别系统(AVI)进行探讨和分析,重点介绍在汽车涂装生产线中射频识别系统的应用,分别从车体识别的类型、系统组成及功能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车体识别系统(AVI)射频识别系统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非易失性存储器(EEP-ROM)一、引言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
汽车涂装工艺庞大复杂,流程主要分为:前处理→电泳→电泳烘干炉→底胶→底胶烘干炉→中涂喷涂→中涂烘干炉→面漆喷涂→面涂烘干炉,还有检查、打磨、钣金、颜色选择、抛光、注蜡等作业场。
在汽车涂装生产线中,采用车体识别系统(AVI)能够对汽车生产的整个过程数据进行统计、监控和信息的即时收集。
车体识别系统的应用,对生产过程中车体生产信息的建立、生产活动的高效性、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调度的快捷性和生产过程的监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射频识别系统所具备的功能选择射频识别系统时大体要考虑以下几点:(一)电子标签的存储容量:电子标签的容量小至几十字节,大到几十K 字节不等。
在涂装车间,标签存储器的存储量1K字节即可。
存储器可以选择非易失性存储器(EEP-ROM),不需要电池,不用考虑因失电丢失数据的问题。
(二)射频识别系统的读写距离:这是指天线表面与电子标签表面能够正常工作的距离,选择0~30mm就可以符合要求;(三)射频识别系统的传送速率:这一速率包括电子标签读/写装置的读写速率和读/写装置与 PLC 的通讯速率;因此要求有高性能的PLC。
(四)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温度:烘干炉正常热风循环温度大约160℃左右,随着水性涂料的推广使用,烘干炉的温度有下降趋势;(五)射频识别系统的接口形式:要选择方便与PLC联接的接口形式,有RS-232C、RS-422、RS-485。
车辆识别系统施工方案1. 系统简介车辆识别系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图像处理算法来实现对车辆进行自动识别和监控的系统。
本施工方案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高效的车辆识别系统,用于实现车辆的快速准确识别、记录和管理。
2. 系统组成2.1 摄像头安装在系统运行区域内,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装摄像头,确保能够全方位拍摄到车辆的关键信息,如车牌号码等。
2.2 图像采集与传输设备选用高清摄像头,并按照标准协议将采集到的图像传输至后台服务器进行处理和分析。
2.3 后台服务器及数据库搭建一台高性能的后台服务器,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车辆信息的提取和存储,并建立完整的车辆信息数据库。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利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车辆特征提取、车牌识别等处理,实现对车辆的准确识别。
2.5 系统管理控制台设计并搭建一个可视化的系统管理控制台,用于实时监控车辆的识别情况、查询历史记录、管理系统参数等。
3. 系统施工流程3.1 前期准备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的具体功能和性能指标,制定施工进度计划。
3.2 摄像头安装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位置和角度,进行摄像头的固定安装,并确保摄像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3 图像采集与传输设备配置配置摄像头的参数,如分辨率、采集频率等,确保图像的清晰度和实时性。
同时确保图像能够准确传输至后台服务器。
3.4 后台服务器及数据库配置搭建高性能的服务器,并进行系统软件和数据库的安装与配置。
设计数据库表结构,确保数据的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
3.5 数据分析与处理算法开发针对车辆识别的特殊需求,开发相应的数据分析与处理算法,如车辆定位、车牌识别算法等。
3.6 系统管理控制台开发设计和开发系统管理控制台的界面和功能,确保用户能够方便地实时监控和管理车辆识别系统。
4. 施工验收与维护4.1 系统测试与验证对已完成的车辆识别系统进行全面测试和验证,确保系统能够满足要求,并具备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山东本森智能装备喷漆机器人自动识别跟踪喷涂是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它通过先进的感知技术和精确的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喷涂对象的自动识别与跟踪喷涂。
以下是对喷漆机器人自动识别跟踪喷涂技术的详细解析:一、技术原理1.感知技术:喷漆机器人通常配备有高精度的视觉传感器、激光传感器或红外线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捕捉喷涂对象的形状、位置、尺寸等信息。
2.数据处理:获取到的数据会被传输到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通过复杂的算法进行处理和分析,以确定喷涂路径、喷涂速度和喷涂量等参数。
3.运动控制: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喷漆机器人的机械臂和喷枪会进行精确的运动控制,确保喷涂过程中喷枪与喷涂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和角度,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喷涂效果。
二、技术特点1.高精度:喷漆机器人能够准确识别和适应各种复杂的曲面形状,实现高精度的喷涂作业。
2.高效率:通过自动化作业,喷漆机器人能够大幅提高喷涂效率,减少人工干预和停机时间。
3.高质量:喷漆机器人能够确保涂层的均匀性和覆盖率,提高产品的外观质量和耐用性。
4.灵活性:喷漆机器人可根据不同的喷涂对象和工艺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喷涂需求。
三、应用实例1.汽车制造: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喷漆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车身喷涂作业。
它们能够自动识别车身的形状和尺寸,进行精确的喷涂作业,提高车身涂层的均匀性和美观度。
2.家具制造:在家具制造领域,喷漆机器人也被用于家具表面的喷涂作业。
它们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家具形状和材质,实现高质量的喷涂效果。
3.工业制品:除了汽车和家具外,喷漆机器人还广泛应用于其他工业制品的喷涂作业中,如电子设备外壳、机械设备部件等。
四、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喷漆机器人自动识别跟踪喷涂技术将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喷漆机器人可能会采用更加先进的感知技术和控制系统,实现更加复杂的喷涂作业和更高的喷涂质量。
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喷漆机器人也将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方面的设计和应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车辆识别系统施工方案1.1车辆识别系统的部件安装 1.1.1入口读卡机的安装对车辆识别系统要防止周围环境对车辆识别摄像机的影响。
1.1.2车辆检测器的安装车辆检测器检查感应线圈上是否有车辆的情况。
当车辆通过感应线圈时,车辆检测器能发出车辆到信号和车辆离开信号。
1.1.3感应线圈的制作 A 、感应线圈感应线圈由多股铜芯绝缘软线组成,铜线的截面积要求大于 1.5㎜2;两条长边的理想间距为1000mm 。
感应线圈的周长与圈数的关系:周长>10m 线圈圈数2圈 6m<周长<10m 线圈圈数3-4圈 周长<6m 线圈圈数4圈 B 、馈线感应线圈的头尾部分绞起来作为馈线,每米至少20绞; 馈线长度自线圈至检测器接线端子,最好不要超过100m,并应4×45°双绞馈线1000mm尽可能短,馈线过长会使线圈的灵敏度降低。
C、感应线圈的埋设感应线圈应埋在车道的中间,距车道边300mm,将长边对准车辆运行方向,并尽可能防止周围的电磁场干扰;线圈槽应足够大于线圈尺寸,以免放入线圈时影响线圈的几何形状和尺寸;线圈的四个角应切成45˙,以减少槽壁对线圈的损坏,线圈在槽内放设应层叠敷设。
槽宽:4mm;槽深:30~50mm;槽底部150mm以内无金属物。
线圈槽应使用黑环氧树脂混合物或热沥青树脂或水泥进行封填。
封填应在调试完成后进行。
1.1.4控制器的安装1.1.4.1要安装在防风雨的地方。
1.1.4.2控制柜安装固定螺栓直径应符合设备要求,不小于M8,固定牢固,垂直误差不大于3mm,箱体小于500mm时不大于1.5mm。
1.1.5电动挡车器的安装挡车器由金属机箱、马达、变速器、动态平衡器、控制器、档杆等组成。
1.1.5.1安装前应在指定位置打好150mm高的水泥地台,并预埋4支M12×140mm的金属膨胀螺栓;1.1.5.2车道宽度大于6m时,可在两侧同时相向安装两台挡车器;1.1.5.3挡车臂应在挡车器功能调试完毕后在安装;1.2车辆识别系统的调试1.2.1系统部件调试1.2.1.1入口车辆识别系统摄像机的调试①入口车辆识别系统调试。
车体自动识别技术在汽车涂装车间的应用
张成礼;庞洛明
【期刊名称】《汽车工艺与材料》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 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以此来提高竞争力,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
【总页数】6页(P23-28)
【作者】张成礼;庞洛明
【作者单位】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自控工程院;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自控工程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沸石转轮系统与废气焚烧装置在汽车涂装车间的应用 [J], 牟海阔;冯元科
2.汽车涂装车间输送线设备设计制造标准化应用 [J], 朱军涛;李阳
3.汽车涂装车间输送线设备设计制造标准化应用 [J], 彭翔
4.沸石转轮+TNV焚烧装置在汽车涂装车间的应用 [J], 王磊;李梁
5.厂房通风设备节能措施在汽车涂装车间的应用 [J], 李卓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汽车涂装车间输送系统橇体检测及调整方法发布时间:2022-09-28T07:52:43.258Z 来源:《福光技术》2022年20期作者:黄旭尘王高峰[导读] 涂装车间输送设备是汽车生产线四大车间中最为复杂的设备,橇体是涂装车间生产线最常见的输送设备单元,它作为白车身的直接载体,广泛应用于前处理、电泳、涂胶、喷漆和烘干等工位,且橇体数量巨大,净产能60JPH的涂装生产线橇体使用量达到600套左右。
中汽昌兴(洛阳)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河南省洛阳市 471003摘要: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目前汽车涂装车间基本都采用滑橇输送系统作为车间的基本输送形式,具有布置灵活、功能多样和高自动化等特点,而橇体是将各种输送设备串联起来的关键一环,是车身在各生产工艺及车间间流转的重要载体。
随着人们对车身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车身的加工精度也随之提高,多种加工工艺段(涂胶工位、喷漆工位、注蜡工位等)采用了机器人作业,这就对车身的定位精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橇体承载着白车身穿梭于各种工位之间,橇体支撑的精度直接决定了车身的定位和加工精度。
关键词:涂装;橇体输送系统;支点;定位引言涂装车间输送设备是汽车生产线四大车间中最为复杂的设备,橇体是涂装车间生产线最常见的输送设备单元,它作为白车身的直接载体,广泛应用于前处理、电泳、涂胶、喷漆和烘干等工位,且橇体数量巨大,净产能60JPH的涂装生产线橇体使用量达到600套左右。
由于对汽车的质量和制造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汽车的各种加工过程(如:涂胶、喷漆、打蜡等)都是由机械手完成,这就需要更高的车体定位精度。
雪橇载着白色的车体在不同的工位间穿梭,其支承的精确性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定位与加工。
涂装车间通常使用2种形式的橇体:电泳橇体和喷漆橇体,2种橇体结构类似,一般由焊接式骨架和支撑组成,采用装配式结构,多组支撑通过螺栓连接到橇体骨架,方便支撑的安装调整,同时提高了橇体支撑的互换性。
生产线所用橇体数量庞大,橇体装配后上线时须对所有橇体进行统一标准的尺寸测量,保证橇体支撑的安装精度在±1mm范围。
涂装mes案例涂装MES(制造执行系统)案例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定制,但以下是一个通用的涂装MES案例供您参考:案例概述:某汽车制造企业为了提高涂装生产线的效率和品质,决定引入涂装MES系统。
该系统旨在实现涂装生产的全流程监控和管理,包括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库的各个环节。
通过该系统的应用,企业希望能够减少人工干预,降低错误率,并提高生产效率。
解决方案:涂装MES系统主要针对涂装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包括原材料管理、配方管理、涂装工艺控制、质量检测、设备维护和生产计划调度等。
该系统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实时获取生产线上的数据,并利用智能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生产和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具体实施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数据采集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实时获取生产线上的温度、湿度、压力、浓度等参数,以及物料信息、设备状态等信息。
2. 建立配方管理系统:对涂装所需的原料和配方进行管理,包括物料的入库、出库、库存管理等。
3. 建立工艺控制系统:根据生产计划和工艺要求,自动控制涂装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4. 建立质量检测系统:对涂装产品的质量进行在线检测和离线检测,包括外观、颜色、光泽度等指标。
5. 建立设备维护系统:对涂装生产线上的设备进行监控和维护,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故障,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6. 建立生产计划调度系统: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能力,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和调度方案,确保生产的高效性和连续性。
实施效果:通过涂装MES系统的应用,该汽车制造企业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提升:1. 生产效率的提升:通过全流程的监控和管理,减少了人工干预和错误率,提高了生产效率。
2. 品质的保证:通过质量检测和工艺控制,确保了涂装产品的品质和一致性。
3. 成本的降低:通过优化生产和设备维护,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
4. 管理的智能化: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为生产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决策支持,实现了管理的智能化。
汽车涂装生产线上的车体识别系统
2007-12-13
在汽车各类生产线上采用车体识别系统(AVI),可以对不同生产数据的统计、质量监控数据及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并可以及时向物料管理、生产调度、质量保证以及其它相关各部门传送,这对原材料供应、生产调度、销售服务、质量监控以及整车的终身质量跟踪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车体识别系统的种类
1. 条形码识别系统
采用条形码识别系统时,要求从焊装车间输送到涂装车间的白车身上须粘贴有代表该工件特征信息(车型、颜色等)的唯一性编码——条码,同时,由于涂装车间生产设备的特殊性,比如车身要经过前处理、电泳、烘干等工艺过程,因此要求该条码必须具备耐腐蚀、耐高温等特性。
在涂装车间通过设置扫描站来读取车身上的条码信息,扫描站主要由工件位置检测开关、扫描器、通信接口、人机界面组成,扫描包括自动扫描与手动扫描两种形式。
扫描过程如下:工件位置检测开关检测到工件到位信号后,条形码扫描器自动扫描车体上的条形码,并将数据发送给PLC;如果自动扫读失败,输送设备暂停并发出声光报警,提示操作员手动扫描,扫描结果显示在人机界面上;PLC将扫描得到的条形码信息进行处理,以决定下一步的工序流程,同时将此信息上传给车间生产过程监控系统PMC(Process Monitor & Control System)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运算,实现对整个车间工件物流的跟踪和生产过程控制。
一般情况下,可在涂装车间入口处、工件物流的分岔处、重要的工艺过程(如喷漆室、烘干室、储存区等)入口处设置扫描站;另外,在涂装车间出口处设置扫描站可将车体的最终信息发送给总装车间的识别系统。
可以看出,采用条码识别系统时,车身上所粘贴的条码也仅仅是代表该车身的一个唯一性编码(相当于车身的“身份证”编码),每个车身真正的信息(如车型、颜色等)都存储在PLC或PMC数据库里。
由于条码本身成本极低,整个车间设置多少扫描站完全取决于工艺需要,因此这种识别方式的优点是配置灵活、系统成本较低。
也正是由于车身信息都存储在PLC或PMC数据库里,因此这种识别方式有着显而易见的缺点,比如它对网络通信的速率、可靠性等要求很高,任何通信线路的故障将可能导致生产信息的紊乱和生产的停止。
此外,由于所有的信息都存储在PLC或PMC的数据库里,因此要求有高性能的PLC、大容量的数据库和高速度的PMC主机。
2. 射频识别系统(RFID)
一个典型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系统包括载码体TAG (即数据载体或数据存储器)、载码体读/写装置、接口模块。
载有工件的滑橇上,自始至终随工件运行,这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随工件运动的移动数据库,工件由此变成了在整个生产流程中随身携带数据库的“智能工件”。
根据工艺及生产管理需要,可在涂装车间出入口处、工件物流的分岔处、重要的工艺过程(如喷漆室、烘干室、储存区等)入口处设置载码体读/写站。
载码体读/写站由工件位置检测开关、载码体读/写装置、通信接口模块和人机界面所组成。
读取载码体数据的过程为:工件位置检测开关检测到工件到位信号后,载码体读/写装置开始自动读取安装在滑橇上的载码体中所存储的数据,并将数据发送给PLC,同时显示在人机界面上;PLC将得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以决定下一步的工序流程。
向载码体中写入数据的过程为:工件位置检测开关检测到工件到位信号后,发出控制信号使工件暂停,在人机界面上输入要写入载码体的数据,确认后执行“写入”操作,该数据通过PLC及网络发送到载码体读/写装置,自动写入安装在滑橇上的载码体数据库中,同时将此次操作的结果显示
在人机界面上。
通过上述对安装在滑橇上的载码体的读/写操作,所有信息均通过PLC上传给车间生产过程监控系统PMC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运算,从而实现对整个车间工件物流的跟踪和生产过程控制。
可以看出,是一种分散式的数据存储系统。
在整个工艺流程中,全部或部分的工件信息存储在载码体里面,通过设置载码体读/写装置来读取工件信息即可进行相关的操作。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配置灵活、响应速度快、对系统通信的要求较低。
另外,采用这种方式,不需要所有的读/写装置都和主数据库通信,因此与主数据库通信的失败不会导致生产的停止。
射频识别系统的性能
在涂装车间选用射频识别系统时一般需考虑5个方面的性能:载码体存储容量从几十字节到几十K字节不等,存储容量越大,其成本越高。
在涂装车间应用时,一般情况下,载码体存储容量选择几个K左右即能满足要求;读写距离即载码体读/写装置表面到载码体表面的正常工作距离,一般在滑橇输送机上使用时,选取30~150mm即可;数据传送速率包括载码体读/写装置的读写速率以及读/写装置与PLC的通信速率;涂装车间烘干炉的温度大约在180℃~210℃之间,因此载码体应能够耐220℃的环境温度;接口形式应选择能够方便与PLC、总线等联接的接口形式,目前主要有RS422/485、现场总线等接口形式。
射频识别系统的配置
目前在涂装生产线广泛应用的射频识别系统主要有两种产品:美国EMS 公司的HMS系列产品(载码体为HMS150HT)和西门子公司的MOBY-I 系列产品。
下面着重介绍西门子的MOBY-I识别系统在涂装生产线上的配置,其载码体可耐220℃高温。
1. 系统概述
系统以西门子S7-300PLC作为主控单元、TP37为数据操作人机界面,MOBY-I、TP37通过PLC的DP接口组成相对独立的Profibus-DP网络。
识别系统PLC通过工业以太网将识别系统的所有信息传送给滑橇输送系统PLC以及车间PMC系统,以实现整个涂装车间的生产信息管理。
2. 系统硬件组成
(1)车体识别系统PLC:通过Profibus-DP网络完成车体识别系统内部的控制,并通过工业以太网将有关数据和车体信息传送到滑橇输送机各区域的控制系统,参与相应区域的控制。
同时把这些信息送到中央控制室的监控系统,用于显示、打印。
(2)现场读写站:每个现场读写站都安装有触摸屏(HMI)和接口模块,触摸屏主要完成车体滑橇信息(滑橇号、车体颜色、喷涂次数、大小修信息等)的写入、读出显示和修改。
接口模块(ASM451)主要处理读写头SLG43要写入或读出的信息,并把此信息通过Profibus-DP送到PLC 的CPU中进行处理。
(3)现场设置的读写站
1号读写站:设置在车体上到滑橇上的初始工位,当检测开关发出橇体到位信号时,读写头首先进行读操作,读出橇体号和喷涂次数,再进行写操作,清除上一循环的车体颜色、车型、喷涂次数等信息,然后写入新的车体型号、颜色等信息。
写操作是通过触摸屏完成的,而读操作是自动完成的。
修改后的数据通过Profibus-DP传送到PLC,再通过以太网将数据送到滑橇输送机的PLC。
2号读写站:设置在钣金修正工位前,首先读出橇体号、车体颜色、车型等信息。
然后写入钣金修正信息,以决定工件是否需要进行钣金修正。
3号读写站:设置在自动擦净机和自动喷涂机前,当检测开关发出橇体到位信号时,读写头进行读操作,读出橇体号、颜色、车型等信息,确认喷涂颜色,给自动擦净机、自动喷涂机发出正确的车型及喷涂颜色信息,然后进行写操作,写入工件喷涂次数,橇体喷涂次数自动加1。
4号读写站:设置在存储区前,读写头读出橇体号、颜色、车型等信息,确认喷涂颜色,发出编组信息,把相同类型的车体送到指定的存储区域。
5号读写站:设置在喷涂质量检查工位,将检查结果(合格、需小修、需大修等)通过触摸屏写入载码体。
此质量信息通过以太网传送到滑橇PLC,以决定工件下一步的走向。
6号读写站:设置在车间下线工位,读写头读出车体的最终信息,通过工
业以太网送到车间PMC系统,同时送到总装车间,作为总装车间工件识别系统的原始数据。
另外,这个读写站还要读出橇体喷涂次数,以决定是否对滑橇进行清洗。
当橇体喷涂次数达到设定值时,将发出报警信号,警告该橇体需要清洗。
(4)载码体
载码体采用可耐220℃高温的MDS439E,存储车体的所有信息。
载码体安装在每一个滑橇上,随着工艺流程在涂装车间循环使用。
此外,在有些生产线上RFID系统采用只读型载码体,这种系统的运行方式类似于条码识别系统,但数据读取的准确性比条码识别系统要高, 并且更能够耐受恶劣的环境,优点是系统成本比可读写识别系统低,可靠性和准确性却大大高于条码识别系统。
据统计,受环境因素及维护情况的影响,条码识别系统数据读取的准确性只有不到90%,而RFID系统可达到接近100%。
结束语
目前,国内的主要汽车生产企业如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大众等均在其涂装、总装、发动机等主要生产车间使用了车体识别系统。
车体识别系统在汽车生产线上的应用使得汽车生产的柔性化和按订单生产成为可能,车体信息档案也将伴随一辆车从制造到销售,再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为汽车的生产管理和售后服务提供强大的基础数据,为整车终身的质量跟踪、事故分析等提供第一手资料。